课时61 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_第1页
课时61 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_第2页
课时61 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_第3页
课时61 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_第4页
课时61 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课时61表达技巧(一)——情感意境,表达有方1.赏析描写、抒情和结构技巧。2.掌握表达技巧题的审答规范。年份卷别篇名设问方式设题角度2023全国甲卷《临江仙》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表现手法全国乙卷《破阵子》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表达方式、抒情手法2022新高考Ⅱ卷《送别》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抒情手法全国乙卷《白下驿饯唐少府》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王勃的送别之作,但诗人排遣离愁的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019全国Ⅱ卷《投长沙裴侍郎》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表达方式、结构技巧2016全国甲卷《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结构技巧命题特点1.高考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考查,主要包括判断技巧名称、分析技巧用法和评价技巧效果等。2.考法相对灵活:提问较宽泛,不聚焦于某一技巧,涉及技巧主要是抒情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与结构技巧等。一、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1.景物描写的常见角度角度举例分析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远近结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头两句描绘远景,后两句描绘近景。感官结合“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从体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角度侧面写雪。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是静景,是所见;后一句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清幽怡人的风景画。声色结合“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句中既有“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还有黄鹂的鸣叫,传达出欢快的情绪。正侧结合“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第三、四句则以环境的荒凉偏僻侧面烘托。白描“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本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父子辛勤耕耘劳作,官家筑仓虎视以待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细节描写“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一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可以归家的迫切、喜悦之感。2.诗歌的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作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之情。(2)间接抒情借助景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以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乐景抒发哀悼之情。乐景写乐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借助景哀景写哀情“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以孤鸿、翔鸟写忧思伤心。哀景写乐情“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李颀《琴歌》)以室外凄清的秋景来反衬华堂上炉火融融、红烛高烧的温暖欢乐。借助物托物言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诗歌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借助事借古讽今“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才调无伦的贾生喻指李商隐,诚问鬼神的文帝影射晚唐昏君。用典“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尾联反用《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表明归隐之情。叙事抒情“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羁旅之人对家乡、对亲人那种无限牵挂的微妙心理,正是通过看似平常的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二、古诗词的结构技巧概念说明示例赏析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的主要内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就在情理之中了。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卒章显志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态。铺垫为主要人物的出场或主要事件的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的技法。铺垫是重要情节的基石,能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的开篇描绘出十五夜的明朗素洁的景象,为下文写秋思做铺垫。概念说明示例赏析首尾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内容做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月夜忆舍弟》)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或褒扬),而后透露自己褒扬(或贬抑)的真实意图。“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以小见大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鲜明对比,以小见大,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意象组合诗歌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诗人用“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写早行,情景鲜明生动。活动一把握审题答题技巧(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读懂诗歌】这世间满眼都是闲愁,其中的乐事常常很稀少。明年应该要为你作送别诗。试着从今夜开始数来,相聚的时间还剩多少呢。薄酒一杯想要邀人同饮,谁人能劝,深厚的情谊只有你能知晓。东溪春天将近,想与你玩赏再归来。(一起欣赏)垂柳倒映在江水中的影子,雪中凋谢的梅枝。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参考答案:①景物描写的画面感强:低垂的柳条在江水中映出倒影,雪中盛开的梅花也开始凋落,正是一派美丽的春日风光;②以虚景写真情:这里的美景并非写实,而是词人心境的外部投射,词人与友人感情深厚,想到能与友人相聚便心生欢喜。解析:评论家称赞词作结尾两句“绝妙”,“妙处”即巧妙高明、不同寻常之处。首先,需要就这两句词进行内部分析。结尾两句写景极富画面感,考生要能对词句的风景描写进行想象和评析。“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既有柳垂江面的画轴长卷全景,又有梅花凋落的细腻特写。柳、梅为春日常见意象,词人这里的描写、点染结合,出人意表。其次,需要着眼全篇分析结尾两句。这两句承接“东溪春近好同归”而来,并非实写,而是词人想象中的虚景。考生需要结合词作整体情感基调的变化,认识尾句的作用。这两句是词人想象,他希望来年春日与友人同归游览,所以尾句中所表现的情感的愉悦不单来自优美风光,更来自能够与知己友人共处同游。(一)审题“四要求”1.审题型从题干提问的形式来看,题目类型主要有两种:明考型和暗考型。(1)明考型,就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题干中明确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抒情手法”“表现手法”等信息。(2)暗考型,就是题干中不直接含有“表达技巧”“修辞手法”等提示,而是以“如何写”“怎样写”“如何表现”“赏析”等用语来提问。对于暗考型,答题时必须有表达技巧在其中。2.审范围(区间)指鉴赏范围的大小。依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局部型和全诗型。局部型是指对诗歌的某句某联(片)等表达技巧的判断,全诗型是指对全诗的表达技巧的判断。分清范围对做题大有帮助。“整体看手法”,意为鉴赏全诗的表达技巧首先从表现手法角度切入;“局部看修辞”,意为鉴赏局部的表达技巧首先从修辞手法角度切入。3.审角度此类题的提问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宽)角度,即题干直接提问表达技巧是什么;一种是小(窄)角度,即具体到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行文结构等方面的某一个角度。分清提问的大小(宽窄)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大(宽)角度,要从几个角度入手,优先考虑某个角度。小(窄)角度,角度很明确,不能乱答。问修辞手法,就不能答表现手法;问表现手法,就不能答修辞手法;等等。不能混淆概念,答错角度。4.审数量在答题时,要注意根据题干提示的相关信息,审清楚答题的数量,即要分清楚题干中“一”与“些(多)”、“主”与“次”的区别。题干中说“哪种”,则只能答一种;题干中说“哪些”,则要多角度切入,不能少答;题干中说“主要(突出)”,则一般只答出一种,至多两种。因此,要求答一个的,绝不能答多个;要求答多个的,绝不能少答;要求答主要的、突出的,绝不能答次要的、不突出的。这样,才能确保答题的规范和准确。(二)答题“三步骤”虽然表达技巧分为四大类,每大类又分多种技巧,但从高考及解题实际看,其解题步骤是一样的,均需采用“三步骤”。第一步,明技巧。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说明是如何运用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析作用(效果)。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同感等方面的作用。【说明】(1)若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并且也可以调换顺序。(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读懂诗歌】看破虚幻的繁华尘世,看轻、放下如昨夜之梦的浮名。穿上涂蜡的木屐登山,真率地饮酒,拄着筇竹杖,自由自在地穿林而行。身体清闲,内心平静安宁。春寒料峭,寒风余威犹存,细雨过后,天气放晴。在苔纸上悠闲地题写有关小溪的诗句,烟外远远传来采菱女的歌声。与您同醉同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解析:D尾句“与君同醉醒”中的“君”为泛指,并非针对某人的实指,“醉”和“醒”也都是闲居中自由自在生活的表现,是对“真率饮”的呼应。词作通篇与远方友人和真挚思念无关。(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采取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②开篇即言志,表明自己看轻尘世浮名;③在描写登山、穿林等生活场景时,也直白地表达出感受。解析:题干先说明词作“表现词人闲适心情”,设问涉及“如何表现”,实际考查的是考生对具体抒情方式的掌握。考生要能从整体和细节两方面进行思考。通观全词,以直抒胸臆为主,直接表达词人闲居中“身闲心太平”的适意之情。具体而言,词人开篇言说志向,属于理性宣示自己告别过去;之后描写日常生活,在着屐扶杖、登山穿林的生活中以“真率”“自在”直接表达了个人内心情绪。另外,“苔纸题句”的描写中着一“闲”字,也是闲适心情的直白表达。活动二把握表达方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参考答案: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如“空山凝云颓不流”;②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扣住“怎样表现”,思考运用的描写手法,可从修辞、正侧面描写等角度考虑。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简要分析本诗的抒情方式。参考答案:①直接抒情。“了却”直接点明作者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轻快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烦。“倚”指斜靠栏杆远眺晚晴余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②借景抒情。颔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③用典抒情。颈联用伯牙捧琴谢知音、阮籍青白眼的典故,感叹自己心怀志事却无知音,写出了诗人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而借酒解愁的苦闷和感慨。④借物抒情,写“长笛”“白鸥”是为了表明自己意欲归隐的志趣。解析: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要在读懂诗人情感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所运用的抒情方式。温馨提示:“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就是针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进行鉴赏。因为诗歌以写景抒情为主,故要特别关注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抒情包括“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1.叙述技巧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同“锸”,铁锹。【读懂诗歌】春季不下雨麦子都已旱死,秋季禾苗又遭霜。等到年底时已没有了口粮,只好到土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拿它来换取饲口度日的粮食。大清早就扛着锄头出门,直到傍晚时分还采不满一筐。拿它来到富贵人家,卖给这养尊处优的儿郎。把地黄给你的肥马吃,能使它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希望换些马吃剩的粮食,拿去填塞全家的饿得咕咕叫的肚子。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鲜明,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入自己的爱憎之情。解析:第一步:明技巧。题干指明要求对这首诗的“叙述”手法特色进行赏析,属于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题。第二步:释运用。①从叙述的角度来看,本诗题为“采地黄者”,正文是采地黄者对当时年景、生活窘迫、采地黄的艰辛、卖地黄的悲戚遭遇的讲述,诗歌通篇都是自述。②从叙述的顺序来看,诗歌先写采地黄,再写卖地黄,属于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全诗没有能够直接体现情感的词汇,属于纯客观叙述。第三步:析效果。①从叙述者的角度来看,这种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采地黄者对自己辛酸遭遇的叙述也就更能给读者深刻的感受。②从叙述的先后顺序来看,可以使所叙述事件逐层深入,条理清晰,脉络分明。③从叙述的特点来看,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2.描写技巧(1)正侧结合(2019·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读懂诗歌】秋天巷子里,高树环绕,蝉声阵阵,朱门清幽,似如闲居。重装墨画,画中有数茎绿竹。书堆满了书架,屋里正在熏香。李将军的侍从知书达理,李将军吟哦时豪放疏狂。他最喜欢读的是英雄传记,但是如果说要立功疆场,那恐怕还不如在这里闲居吧。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解析:第一步:明技巧。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和衬托)和正面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第二步:释运用。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安静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墨画”“数茎竹”“香薰”“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烘托。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出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表现出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第三步:析作用。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个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2)虚实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月圆①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读懂诗歌】独悬天空的一轮圆月,正对屋舍,月光照射在秋夜滚滚的江面之上,又反射到屋门之上闪动。绵延曲折起伏的水波在不停地跳动着金光,华丽的绮席被月光照射显得更加柔美。夜空明月高悬,照耀着幽深寂静的山林。夜空中月光皎洁,群星稀疏。想到遥远的家乡的松树当茂,桂花正香,在这明净的夜晚,唯愿同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简要赏析。参考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解析:第一步:明技巧。虚实结合。第二步:释运用。“故园松桂发”是想象,属于虚写;“万里共清辉”是说自己在万里之外,看到的是同一轮圆月,是实写。第三步:析效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3)动静结合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读懂诗歌】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①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②诗歌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解析:第一步:明技巧。“静”与“动”的角度。第二步:释运用。结合文中的“水面平、明镜、照檐楹、忽起、垂杨舞、万点”等关键词来分析。第三步:析效果。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3.抒情技巧中的间接抒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渔家傲朱服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读懂诗歌】绵绵的细雨微微的风,千家万户掩映在杨柳密荫青烟绿雾中。淋湿的花瓣贴在树枝上不再飞。心中愁无穷,连同春色都付与江水流向东。九十天的光阴能够留多久?解尽金龟换酒也无法将春光挽留。告诉那东阳城里卖酒人,而今只求拼个一醉方休,不管今日乐事成为他年热泪流。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参考答案:上片借景抒情。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词人的感伤情绪。解析:第一步:明技巧。借景抒情。第二步:释运用。结合文中的“小雨、风、杨柳、恋树湿花”等关键词来分析景情关系。第三步:析效果。恋春惜春,感伤。常考但易忽略的表达方式例析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析: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往往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以及白描。[例]: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析: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白鹭蜷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例]: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析: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此处只例析借事抒情)[例]: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元稹《西归绝句》)析:这首绝句借展读友人书信,表现自己对友谊的欣慰,表达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一、(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别李白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读懂诗歌】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被芦花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远眺你的船帆已经无法看见,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奔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解析:B“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您到了南中一定会很喜欢。诗中没有提及“友人的风采”。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直抒胸臆。诗人在金秋八月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更添愁情,直言离别之愁。②借景抒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抒发了与友人离别的悲伤和失落之情。③运用细节(动作)描写。“云帆望远不相见”通过描写诗人久久地站在江边,远望友人的船远去,直到看不见,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解析:题干中的“如何表现离愁别绪”考查抒情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中“八月秋”“飒飒芦花”渲染出萧瑟的氛围,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绪;“复益愁”属于直接抒情。“云帆望远不相见”景中有人,“望远不相见”以诗人久立远望的细节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结尾两句借景抒情(以景结情),以不相见的“云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传达出诗人心头的愁绪与失落。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读懂诗歌】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来到故人的崇德里新居,看到街西美丽的风景,禁不住喜笑颜开。“开颜”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两句实写院外之景: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流过,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C.颈联两句实写院内之景:院子里种着几棵松树,还栽了很多芍药,既有明月松间照的美景,也有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D.整首诗叙事明白流畅,用词朴素自然,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解析:CC项,“两句实写”错,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4.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参考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解析: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颔联和颈联,从写景的艺术来看,两联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进行铺陈描摹。颔联写院外的远景,然后移步换景,由院外写到院内;颈联写院内的近景,前一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这样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富有层次。诗句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表达了诗人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定风波苏轼①元丰六年七月六日,王文甫家饮酿白酒,大醉。集古句②作墨竹词。雨洗娟娟嫩叶光,风吹细细绿筠香。秀色乱侵书帙晚,帘卷,清阴微过酒尊凉。人画竹身肥拥肿,何用?先生落笔胜萧郎③。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注】①当时苏轼谪居黄州。②本词截取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白居易《画竹歌并引》、曹希蕴《墨竹》中的部分诗句拼集而成。③萧郎,指唐代画家萧悦,善画竹。【读懂诗歌】雨水洗净娟娟嫩绿的叶子,微风吹拂着细细的青竹,带来香气。秀丽的景色渐渐侵入书册的晚间,帘卷起来,清凉的阴影微微地透过酒杯。画中的竹子身材饱满肥硕,何须靠先生的笔触赢过萧郎。记得曾在小轩的寂静夜晚,走廊上,月亮与稀疏的影子映在东墙上。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B.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C.下阕中“先生”指王文甫,他画的竹子很形象,比萧悦笔下“肥”竹更胜一筹。D.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解析:CC项,“萧悦笔下‘肥’竹”理解有误,词中“人画竹身肥拥肿”中的“人”,指的是一般人、别人,是说别人画的竹子臃肿,而并非萧悦画的竹子是“肥”竹。6.作者采用集句诗的方式,将竹子描写得形神毕肖。这些诗句是怎样描写竹子的?请结合上阕相关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荫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②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刻画: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③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帙晚”“酒尊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解析:“嫩叶光”是视觉,“绿筠香”是嗅觉,“酒尊凉”是触觉,多感官结合描写;“嫩叶”“绿筠”都是正面描写,而“晚”则是侧面写竹影,“凉”是侧面写凉爽,烘托,正侧结合;另外,“洗”“吹”“侵”“过”等动词运用恰当,把竹在雨中婆娑、随风摇曳的形态刻画得真实可感。四、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纳兰性德黄云紫塞三千里,女墙西畔啼乌起。落日万山寒,萧萧猎马还。笳声听不得,入夜空城黑。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读懂诗歌】莽莽几千里的边塞,女墙一路延绵。黄昏之时,无数乌鸦的啼音滴落在城墙西畔。夕阳收拢最后一丝光热,落入西山。远处的群山被暮色清寒笼罩,天光暗沉下来。此时可见猎队回归,马鸣萧萧响彻耳际。入夜时分,便有人吹响胡笳。秋夜瑟瑟,笳声凄凄切切不堪听。不堪听,还生愁。他是身处异乡的人。愁绪会带来无端的空寂之感,遁入无尽的黑暗后又重新和着夜色将他包裹。梦里不归家,离别有多苦,这一夜,他怕是又要彻夜不眠。一盏残灯相伴幽怀,灯花泪水两簌簌。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笔两句以如椽之笔描绘景物,黄云、紫塞、女墙、乌啼,边塞苍凉之感油然而生。B.“落日”两句,有远有近,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场面宏阔,呈现一片苍茫萧索之景。C.这首词意境雄浑,黄云浩渺,紫塞绵延,万山横亘,猎马驰骋,抒发了戍边的豪情。D.词作上阕遒劲豪迈,下阕韵致绵长,从浩荡塞歌转为低回离歌,格调豪迈而幽婉。解析:CC项,“抒发了戍边的豪情”理解错误。本词虽然词风豪放,意境开阔,但“黄云”“紫塞”“落日”写景色调苍茫,乌啼风吼马嘶声声悲凉,况且词人明确说“笳声听不得”“秋梦不归家”,由此可知词人想要表达的应是戍边之苦和思家之愁,而非“戍边的豪情”。8.词人在下阕是如何抒发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的?请具体分析。参考答案: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空城、黑夜、笳声呜咽,使词人更感孤独萧索,引发其思乡之情。②直抒胸臆。“秋梦不归家”一句直接点出深沉悲怆的思家之情。③以景结情。“残灯落碎花”写残烛燃尽,灯花纷落,词人归梦不成,辗转难眠,思家之愁在这漫漫长夜愈深愈浓。解析:解答本题,需结合词句,体会感情,分析所用抒情手法。结合“笳声”“夜”“空城”的分析,可见词人借景抒情,所写之景充溢着一片悲凉的情调,引发其思乡之情。“秋梦不归家”是抒情,是感叹,词人直抒胸臆,道出了深蕴的悲怆孤独的思乡之情。“残灯落碎花”是写眼前实景,诗人“归家”而不得,希冀于梦中,又不能入睡,就只能在“残灯”独坐了。将词人的思乡梦不成与眼前的残灯结合,簌簌而落的灯花是词人心碎的隐喻。以景结情,思家之愁越来越浓。活动三把握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结构上的“起—承—转—合”,行文上的由“景”到“情”、由“景”到“理”、由“事”到“理”,都显示出诗歌篇章结构上的艺术。常见的结构技巧有铺垫、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对此,高考命题时有涉及,经常会就诗歌的开头、中间、结尾、整体结构等设置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重章叠唱;拓宽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全诗共三章,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语意不断递进,有所发展。从战斗情绪到战斗准备,再到奔赴前线,逐层展现出同仇敌忾、兴师赴战、奋勇抗敌的情景。诗歌回环往复,一再咏唱,焕发出不畏任何艰难困苦、团结互助的爱国激情,慷慨豪迈,增添诗歌抒情色彩。解析:这首诗共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第一章,统一思想。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衣。“无衣”,这是实写。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第二章,统一行动。“与子同泽”“修我矛戟”。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第三章,一起上战场。“与子偕行”,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这首战歌,每章第二句的“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每章第五句中的“同仇”“偕作”“偕行”,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层层递进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1.伏笔铺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杜甫先帝玉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注】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读懂诗歌】先帝所骑的那匹玉花骢马,众多画师画得都不传神,令人难以苟同。这一天它被牵到宫廷的台阶前,昂首挺立在宫门的它气势的确十分威猛。皇上诏令宫人为你铺好白绢,你立即便进入到精心构思之中。不一会儿,皇宫里便出现了一匹如同真的一样的玉花骢,它将万古以来的平庸之马一扫而空。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画工如山貌不同:①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营造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①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解析:第一步:明技巧。“诗人做了哪些铺垫”,指明鉴赏的手法是“铺垫”。第二步:释运用。第二句“画工如山貌不同”从一般画工的角度,第四句“迥立阊阖生长风”从玉花骢的神韵角度。第三步:析效果。显示了马的不同一般,赞美了画家超凡脱俗的画技。2.卒章显志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夜泊钱塘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读懂诗歌】已是傍晚时分,船只仍在江中前行,哪里可以让我系船停泊呢?层层树林里,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在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在秋风中振翅疾飞。树叶因难以承载这离别之情而坠落,思乡之梦化入这寒冷的江水中,随着江水流动着。想要饮酒解愁,却不知道哪里有酒市,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的愁绪。赏析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参考答案:(第一问)总括全诗,点明羁旅思乡的主旨,卒章显志。(第二问)“短愁”指的是羁旅思乡之愁。解析:本题有两问,一是赏析诗歌尾句在结构上的作用,二是结合诗意分析“短愁”中“愁”的含义。尾句“微吟寄短愁”,从结构上说,收束全诗;从诗意上说,经过前面的蓄势,情感都凝聚在一个“愁”字上(这也正是诗的主旨),一字作结,一字点题,乃卒章显志之法。根据“孤”“离心”“乡梦”可知,“短愁”乃羁旅思乡之愁。组织精当的语言,分别作答。3.首尾呼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舟中晓望孟浩然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读懂诗歌】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卦象若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观赏石桥。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这首诗首尾呼应,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首联开篇就点出“望”字,紧扣诗题,且表现了诗人急于到达目的地的急切心情,是全篇的精神所在。尾联写诗人坐在船上看见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于是想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照应“望”字和“遥”字,“霞色晓”与诗题中的“晓”相呼应,表明是在一个早晨,而所表达的都是诗人急切的心情。因此说,全诗首尾呼应,结构圆合。解析:第一步:明技巧。抓住“首尾呼应”,明确考查的是结构特点。第二步:释运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乘船去往天台山途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这是一首五律,开篇就写“望”,以下内容都是望中所见;结尾“坐看”正好与“望”照应,因此首尾呼应。结构技巧题的两大切入点切入点一:明确思考问题的角度①线索的设置。②顺序的安排: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某种感情的变化为顺序等。③过渡照应。④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铺垫照应。⑤结构特点:倒叙、先抑后扬、重章叠句。⑥全篇构思:层层深入、一字贯穿。切入点二:掌握一般规律性的知识①开篇诗句的作用:总领全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照应题目、渲染气氛、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和下文的内容构成对比等。②诗歌中间诗句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呼应前面内容。③诗歌结尾的作用: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照应开头。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蚕麦二首(其一)①苏辙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满身。家家辛苦大作社②,典我千钱追四邻。【注】①苏辙晚年因政见与当政者不和被免官赋闲在家,还曾一度被褫夺俸禄。一家老小主要靠种地为生。此诗即写于这一时期。②社:此处指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八月,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祀土地神报谢。【读懂诗歌】我因为比较慵懒而遭人嫌弃,年老体衰、疾病缠身,好在上天可怜我,让我可以与儿孙们一起劳动和生活。桑蚕吐丝作茧,冬裘也已经准备妥当;田里的麦子都慢慢成熟了,很快就能享用新鲜出炉的汤饼了。我经常在清晨时与乡邻们一起外出采桑,我们走在遍布青草的田埂上,清凉的露水湿了鞋袜;孩子们也会帮助大人捡拾麦穗,有时直到日暮才回家,尘土沾满了身体。到了收获的时候,村庄里的农户都开始筹办祭祀活动。虽然手头拮据,我也会典当物品,借钱买来贡品,并开心地像乡邻们那样,表达我的一片诚心。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风格清淡,既无华丽辞藻、难解词汇,又能对仗灵活、格律工细,语言驾驭纯熟。B.首联说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好在老天有眼还肯眷顾“我”这贫病之人。C.颔联写蚕吐丝作茧,冬裘已备,麦子成熟新汤饼可供食用,表达了衣食不愁的喜悦之情。D.颈联表现了劳动的艰苦辛劳。农人早出采桑,露水湿足;捡拾麦穗,日暮方归。解析:BB项,“因为自己的懒散招致别人的嫌弃”错,原文是诗人“自分”也就是自认为别人嫌弃自己,而非自己真的懒散。从苏辙当时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