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EncephalitisB
大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传染病教研室
一、概述(Definition)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亦称日本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本病经蚊虫传播,主要分布在亚洲,多在夏秋季流行。
临床特点:
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伴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可留有后遗症。
二、病原学(Etiology)
1.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属虫媒病毒乙组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可在鸡胚、猴肾及Hela等细胞中生长。
2.病毒呈球形,直径15~22nm(40~50nm),核心为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RNA,被外膜包裹。
二、病原学
3.外膜包括膜蛋白M和外膜蛋白E,在病毒表面具有血凝素活性刺突(由糖蛋白组成),能凝集雏鸡、鸽、鹅红细胞。
二、病原学
4.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min可灭活,对各种常用消毒剂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
二、病原学
5.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不论发病或隐性感染,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三、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一)传染源:乙脑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动物(包括家畜和家禽)是本病的传染源。但人感染后病毒血症期短,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人不是主要传染源。感染的动物,特别是猪,为本病主要传染源。在人群流行前,检查猪的感染率,就可预测当年本病的流行强度。
三、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并不发病,但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动物→蚊的不断循环。
三、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率相对增高。
三、流行病学
(四)流行特征:
1.地区性:乙脑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
2.季节性:在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本病全年均可发生,而温带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90%集中在7、8、9三个月。
3.人群分布: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pathogenesis)
人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病毒进入人体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进入血流病毒血症。病毒若无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则呈隐性感染或轻型病例。仅在少数情况下,当机体防御功能减弱,病毒血脑屏障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脑炎。
有报道注射百日咳菌苗后,或原有脑囊虫病或癫痫等,可降低血脑屏障功能,促使乙脑发生。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有关,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电镜检查在神经原的胞膜及神经纤维上发现病毒抗原存在。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
2.与免疫损伤有关,当机体特异性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及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性攻击,导致脑组织损伤和坏死,以及血管壁破坏,产生附壁血栓和大量炎性细胞渗出血管壁,形成血管套。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二)病理解剖(pathology):乙脑的病变范围较广,可累及脑及脊髓,但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最为严重。部位越低,病变越轻。
1.神经细胞病变:神经细胞变性、肿胀及坏死,尼氏小体消失,核可溶解,细胞内出现空泡,严重时可形成粟粒或米粒大小的坏死软化灶。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理解剖
2.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脑实质中有淋巴细胞和大单核细胞浸润,聚集在血管周围,形成“血管套”。胶质细胞增生,聚集成群,形成胶质小结,多位于小血管旁或坏死的神经细胞附近。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称“嗜神经细胞现象”。
四、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病理解剖
3.血管病变: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产生附壁血栓,形成栓塞。
五、临床表现
(Clinicalmanifestations)
潜伏期4~21d,一般为10~14d。典型分为4期:
(一)初期:起病急,体温在1~2d内高达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可有颈强直及抽搐,病程1~3d,为病毒血症期。
五、临床表现
(二)极期:病程4~10d,初期症状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表现如下
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7~10d,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多发生于病程3~8d,程度不同,有嗜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早、越深、时间越长,病情越重。
五、临床表现
3、惊厥或抽搐发生率40%~60%,可由于高热、脑实质炎症及脑水肿所致。多于病程第2~5d,先见于面部、眼肌、口唇的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挛性抽搐,可为单肢或双肢,重者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可伴有意识障碍。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
五、临床表现
4、呼吸衰竭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见于重症患者,亦可有外周性呼吸衰竭及混合性呼吸衰竭。
五、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脑实质炎症,尤其是延脑呼吸中枢病变;
2)脑水肿;
3)颅内高压;
4)脑疝;
5)低血钠脑病。
五、临床表现
中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等,如出现脑疝,常见有颞叶钩回疝(压迫中脑)及枕骨大孔疝(压迫延脑)。
五、临床表现
脑疝临床表现
1)中枢性呼吸衰竭。
2)面色苍白,喷射性呕吐,反复或持续抽搐,肌张力增强,脉搏慢,高热。
3)昏迷加重或烦躁不安。
4)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五、临床表现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1)脊髓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2)呼吸道痰阻、蛔虫阻塞喉部
3)并发肺部感染等
五、临床表现
外周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
呼吸先增快后变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混合型指中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
五、临床表现
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是乙脑极期的三个严重症状,尤其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
五、临床表现
5、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乙脑的神经系统症状多在病程10d内出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时期,第2周后少见新的神经症状。常有浅反射减弱或消失,膝、跟腱等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巴氏征等可呈阳性,出现脑膜刺激征。深昏迷者可有膀胱和直肠麻痹,与植物神经受累有关。昏迷时,除浅反射消失外,可有肢体强制性偏瘫或全瘫,伴肌张力增高。此外,乙脑因病变损害部位不同,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亦不同。
五、临床表现6.循环衰竭:少见,表现为休克、低血压和胃肠道出血,常同时有呼吸衰竭,产生原因与脑部病变有关。
五、临床表现
(三)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神经精神症状逐日好转,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但重症病人可有迟钝、痴呆、失语、多汗、流涎、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制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恢复期症状。经积极治疗后大多病人于6个月内恢复。
五、临床表现
(四)后遗症期:约5%~20%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神经精神症状,称后遗症。其中以失语、瘫痪、扭转痉挛和精神失常较为常见。经积极治疗后,多渐可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五、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1.轻型:发热在38~39℃,神志清楚,无抽搐,轻度嗜睡,脑膜刺激征不明显。病程5~7d。
2.普通型:发热在39~40℃,嗜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及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较明显。病程约7~10d,多无恢复期症状。
五、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3.重型:发热在40℃以上,昏迷,反复或持续抽搐,浅反射消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病理反射阳性。常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可有肢体瘫痪或呼吸衰竭。病程多在2周以上,恢复期常有精神异常、瘫痪、失语等症状,少数病人留有后遗症。该型在流行早期较多见。
五、临床表现
临床类型
4.极重型(暴发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d内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度昏迷,迅速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及脑疝等。多在极期中死亡,幸存者常留有后遗症。
六、并发症(Complication)
1.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发生率约为10%,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
2.肺不张
3.败血症
4.尿路感染
5.褥疮
6.重型病人警惕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
七、诊断(Diagnosis)
(一)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蚊虫叮咬史。
(二)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七、诊断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WBC10~20×109/L,N80%以上,E减少。
2.CSF: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WBC多在50~500×106/L,个别可高达1000×106/L以上,分类早期以N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数病例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
七、诊断
实验室检查
3.血清学检查
1)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属特异性IgG抗体,出现较迟,常于病程第3~4周出现,无早期诊断价值,一般用作回顾性诊断。因抗体效价5个月后明显下降,持续时间不长,亦可用于当年隐性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单份血清1:4为阳性,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
七、诊断
实验室检查
2)血凝抑制试验:抗体出现较早,于第2周效价达高峰,持续时间长,阳性率高于补体结合试验,操作简便,可用于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可出现假阳性,临床诊断需双份血清效价4倍增高才有意义。
七、诊断
实验室检查
3)中和试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较迟,于2个月时效价最高,可持续5~15年。方法复杂,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不用作诊断。
七、诊断
实验室检查
4)特异性IgM抗体测定: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病后3~4d即可出现,CSF中最早在病程第2d测到,2周达到高峰,可作早期诊断。轻、中型乙脑病人血清中检出率达95.4%,而重型和极重型病人检出率较低。
4.病毒分离:病程第1周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
八、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diagnosis)
1.中毒性菌痢:起病较乙脑更急,24h内出现高热、抽搐与昏迷,并有中毒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正常,便检可见大量红、白及脓细胞。
2.结核性脑膜炎: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以脑膜刺激征为主。常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氯化物与糖均降低,蛋白增高明显,涂片和培养可检出结核菌。X片及眼底检查,可能发现结核病灶。
八、鉴别诊断
3.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球菌所致者,多发生在冬季,皮肤粘膜常出现淤点,昏迷出现多在发病1~2d内。其他化脓菌所致者多可找到原发灶。脑脊液均呈细菌性脑膜炎改变。
4.其他病毒性脑膜炎:可由单纯疱疹病毒(多为I型)、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其他疱疹病毒等引起。确诊有赖于血清免疫学检查和病毒分离。
九、治疗(Treatment)
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干扰素等药物。应积极采用对症措施和护理。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可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
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少数重者病死率20%以上,常因呼吸衰竭所致。
九、治疗
(一)一般治疗:病人应住院隔离,病室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侧卧、拍背、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注意保护角膜。昏迷抽搐病人应设床栏以防坠床,并防止舌头被咬伤。注意水、电解质平衡。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昏迷者予鼻饲。
九、治疗
(二)对症治疗: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是危及病人生命的三大主要症状,且可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增加耗氧量,加重脑水肿和神经细胞损伤,从而使抽搐加重,而抽搐又加重缺氧,致呼吸衰竭和加重脑部病变,体温升高。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九、治疗
对症治疗
1.高热:采用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同时降低室温,使肛温控制在38℃左右,包括冰敷颈、枕部和体表大血管部位(腋下、颈部及腹部沟等)、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幼儿或年老体弱者可用50%安乃近滴鼻,防止用过量退热药物致大量出汗而引起虚脱。高热伴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3~0.5mg/kg/次,每4~6h一次,配合物理降温。疗程约3~5d用药过程要注意呼吸道通畅。
九、治疗
对症治疗
2.惊厥或抽搐:去除病因及镇静止痉。
**脑水肿所致者以脱水为主,可用20%甘露醇静脉滴注或推注(20~30min内),每次1~2g/kg,根据病情每4~6小时重复应用,同时可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速尿、50%高渗糖注射,以减低血管通透性,防止脑水肿和脱水剂用后的反跳。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应以吸痰、给氧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九、治疗
对症治疗
**高热所致者则以降温为主。
**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常用镇静剂有:首选安定,或水合氯醛鼻饲或灌肠。必要时可用阿米妥钠,稀释后肌注或缓慢静注,该药作用快而强,排泄亦快,但有抑制呼吸中枢的副作用,故慎用。也可用亚冬眠疗法。九、治疗
对症治疗
3.呼吸衰竭:针对病因给予及时治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和加强翻身引流等,若痰液粘稠可雾化吸入α-糜蛋白5mg(小儿0.1mg/kg),伴有支气管痉挛可用异丙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并适当用抗菌药物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年级数学上册6多位数乘一位数2笔算乘法练习课4-5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 三年级数学下册七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第3课时认识几分之几教案苏教版
- 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第六课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青岛版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1观察教案苏教版1
- 小学生校园文明课件
- 小学生奖惩制度
- 广东婚介培训课件资源
- 房树人培训课件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含答案)
- 《新主动脉夹层护理》课件
-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总论课件
- 人才培养方案汇报课件
- 检验科15项质量控制指标(检验科质控小组活动记录)
- 5S评分基准模板
- 外研社小学英语三起点五年级上册(中英文对照)
- 重大行政执法法制审核流程图
- 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公示牌
- 中国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临床指南的解读
- 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第3课《神奇的新材料》教学设计
- 中国传统图案纹样
- GB∕T 10596-2021 埋刮板输送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