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3必背考点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1-3必背考点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1-3必背考点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1-3必背考点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1-3必背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2

第二部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10

第三部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15

第四部分水圈与水循环........................................22

第五部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5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背考点.......................................28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28

1.1人口的数量变化............................................28

1.2人口的空间变化............................................30

1.3人口的合理容量............................................31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32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32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33

2.3城市化...................................................34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5

3.1农业的区位选择............................................35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7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8

五种农业地域对比表............................................38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39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39

4.2工业地域的形成...........................................41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42

5.1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和方式.................................42

5.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4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44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考点........................................0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0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0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一一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4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4

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一一以我国陕西省为例.....................4

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一一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5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7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一一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7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一一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8

第五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9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一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9

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9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的宇宙环境

★考点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1)天体系统的含义: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由高到低的层次:

(3)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太阳系成员:太阳、行星及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行星际物

质;中心天体是太阳。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

条件原因

外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内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部稳定的光照条件太阳辐射比较稳定;

自适宜的温度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

身适于生物呼吸的地球质量、体积适中;

大气

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水汽逸出,适宜的温度使水

多以液态存在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考点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

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体现在:

①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的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根据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分为三类: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

3

王星、海王星)

(2)特殊性体现在:地球存在生命物质

★考点3: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

不开太阳。

(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大气、水运动和

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3)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能源。(石油、天然气).

太阳辐射影响因素(三个)

我国太阳能资源分布特点及原因

太阳能风能开发条件评价

能源丰富,市场大小距离,资金,技术,政策

新能源的优点: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缺点:能量密度小,变化大不

稳定。

★考点4: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层由内至外可以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

(2)太阳活动最主要的类型是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太阳大气层

的光球和色球,其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1年。

4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

①影响无线电短波信号,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②产生“磁暴”现

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两极地区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④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考点5: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考点6: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能够进行简单的区

时计算

(1)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

球和夜半球之分;地球持续不停地自转,因此昼、夜半球所处部分

不停地变化,就有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个太阳日。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同纬度地区不同地点见到太

阳的时刻会有早晚。地方时的确定与经度的对应关系:太阳直射的

那条经线地方时为12点,晨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

点,昏线与赤道相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同一条经线上的

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隔15°,地方

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与区时

时区:为了统一标准,国际上把经度15°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

5

分为24个时区。

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使用的时刻。

北京时间的含义:采用东八区的区时作为中国统一使用的时间(东

经120度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土1小时X时区差。

解题步骤:

第一步,求两地时区差:同侧减,异侧加;第二步,求出区时值,东

加西减,知西求东用加号,知东求西用减号。

补充考点: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自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

向的影响。

(1)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

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

上无偏向。(南左北右)

(2)促使物体水平运动前进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3)地球自转偏向力对风向、洋流的流向、河流的运动(堆积、侵

蚀)都有影响。

(4)河流侵蚀与沉积有时候考察离心力。河流拐弯处内侧(凸岸)

沉积,外侧(凹岸)侵蚀。

6

★考点7: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1)黄赤交角是赤道平面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目前是23°26'。

(2)黄赤交角的影响: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

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时候,太阳

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位置不同,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南

北纬23°26'之间作有规律回归运动。

避■pi日期(前后)直射点墙

(D春分3月21日赤道

②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

③秋分9月23日赤道

④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

(3)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4)黄赤交角与五带: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范围变大,温带范

围变小,寒带范围变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热带范围变小,温带

范围变大,寒带范围变小。

7

★考点8: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夏至及其以北姬反耀鲁2年中则

6月22日骞鬻红

阳北回归线-

太阳阜射点南移

长昱长大于亚长.

羲,

器U司北极点缩小

分秋分

月春分

219月23日次年3月21日

太赤道

蔡段苗先极岂析北极图扩大

北极点缩小

南回归线

幺至太阳耳射点在啻回归

12月22日品需谴懿;区一年中最长

(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①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夏至日:越向北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南极圈及

其以南出现极夜;

冬至日:越向北昼越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北极圈及

其以北出现极夜;

春分日、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北半球夏至日昼长最长,冬至日昼长最短;南半球冬至日昼长

最长,夏至日昼长最短;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8

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南半球;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南回归线及其以南,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是北半球;

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是赤道。

(2)四季形成的原因

补充:

(1)春秋分6点日出正东,18

点日落正西

夏季六点前日出东北,十八点后

日落西北

冬季六点后日出东南,十八点前

日落西南

(2)日出地方时=12减二分之一昼长

(3)以夏至冬至为中心两侧昼长相等

(4)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反相关,影子方向和太阳方位相反。

(5)正午太阳高度以直射点向南北递减。纬度差越大,正午太阳高

度越低。

9

练习题

在空白图中绘制出直射光线、晨昏线,标注出直射点及夜半球,表

示出地球自转方向。

夏至日冬至日春、秋分日

在图中适当位置绘制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并判断出各点的日

期、近日点、远日点

第二部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考点1:知道地球的圈层结构,了解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圈层结重要特点

10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海拨越高,

大气圈

气压越低。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构成的连续

部水圈

而不规则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是大气

生物圈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它对其

他三个圈层发展演变起着重要作用。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薄,大陆地

地壳

内壳厚。

部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幔上部有一软流层层,可能是岩浆

圈地幔的主要发源地。

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地核由铁和镁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水

圈、大气圈、生物圈。

11

图中1表示地壳,2表示地幔,3表示地核,A表示莫霍面

(33km),B表示古登堡面(2900km)。

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部分,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顶部。

★考点2: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

(1)三大类岩石的比较表

分类形成过程典型岩石

岩浆岩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花岗岩

的叫侵入岩;喷出地表形成的叫喷出岩。玄武岩

砂岩、砾

已经生成的岩石裸露地表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

LDh山

沉积岩石、贝石、

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石灰岩

石灰岩变质

为大理岩、

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而成

页岩变质为

板岩

12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就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相互关系

内力地球内能,主要是放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内力作用形成高山盆地,外

作用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变质作用力作用把高山削低凹地填

外力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风化、侵蚀、搬运'平,两者同时进行,一般内

作用重力能沉积、固结沉岩力作用起主导作用

固结成岩

★考点3: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其地表形态(地貌)

(1)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貌)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

岩层)的变形和变位,最常见的两种基本地质构造——褶皱(背斜、

向斜)和断层(地垒、地堑)。地表形态即地貌是指地球硬表面的形

态或外貌,也称地形。地貌(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是内

力与外力形式相互作用下地壳物质运动的结果。

(2)褶皱(地壳运动一一挤压作用)与地貌

褶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

13

地貌

后的

侵蚀

地貌

蚀的

构未侵

被侵

力,常

受张

顶部

背斜

为山岭

常成

岩层

部分

中心

拱起

向上

岩层

谷地

蚀成

较新

岩层

两翼

老,

性坚

压岩

受挤

槽部

向斜

岩层

部分

中心

弯曲

向下

岩层

谷地

常成为

或盆

山岭

,成为

侵蚀

易被

硬不

较老

岩层

两翼

新,

)与地

作用

张力

用、

压力作

一一

运动

(地壳

断层

(3)

的地

对应

我国

地貌

形成

运动

岩层

断层构

高低

山岭或

相对上

泰山

山、

、庐

华山

地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