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_第1页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_第2页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_第3页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_第4页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方案TOC\o"1-2"\h\u6883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 231204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2284251.2网络安全发展趋势 33600第二章网络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 3222152.1风险识别方法 3265402.2风险评估流程 478222.3风险等级划分 432041第三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5224653.1安全策略设计原则 592613.2安全策略实施流程 5112603.3安全策略持续优化 62122第四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6100824.1防火墙技术 6165174.1.1防火墙类型 667974.1.2防火墙部署 7169144.1.3防火墙策略 7309384.2入侵检测技术 786854.2.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7322864.2.2入侵检测技术原理 7256574.2.3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7325284.3加密技术 7203594.3.1加密算法 786754.3.2数字签名 8111274.3.3SSL/TLS协议 8268654.3.4加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 819799第五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818825.1信息安全政策制定 8109135.2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 9307275.3信息安全责任制 910382第六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9208616.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9228066.2应急响应流程 10259346.3应急响应技术手段 106415第七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 11287327.1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 11246657.2监测与预警数据处理 1221167.3监测与预警效果评估 1223596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与改进 1282348.1评估方法与指标 12279038.1.1评估方法 13297608.1.2评估指标 13114408.2评估流程与周期 1347278.2.1评估流程 1317408.2.2评估周期 1348.3改进措施与实施 13317798.3.1技术层面 14207668.3.2管理层面 14133378.3.3协同层面 1427541第九章网络安全合规性管理 14208099.1法律法规与标准 14131519.1.1法律法规概述 14277689.1.2标准制定 1462199.2合规性检查与评估 14286529.2.1合规性检查 14303209.2.2合规性评估 1578359.3合规性整改与落实 1518289.3.1整改措施 15117399.3.2落实要求 1520080第十章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161982610.1人才培养策略 16444510.1.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6645110.1.2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1692410.1.3加强校企合作 16219610.1.4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16390810.1.5提供职业发展通道 162146910.2团队建设与管理 162861310.2.1明确团队定位和职责 161737610.2.2优化团队结构 172490410.2.3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171852010.2.4强化团队培训 172867410.2.5激励团队精神 172109210.3持续学习与技能提升 17392210.3.1跟踪行业动态 17709710.3.2参加专业培训 17784210.3.3参与项目实践 17217410.3.4开展技术研究 172927210.3.5建立个人成长计划 17第一章网络安全概述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安全问题随之而来,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战略资源,掌握网络空间的主动权意味着能够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一旦网络安全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国家秘密泄露、关键基础设施受损,甚至引发战争。网络安全对经济发展。互联网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企业数据泄露、业务中断,甚至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运行。网络安全问题还可能削弱消费者信心,影响投资和市场活力。网络安全与民生息息相关。网络购物、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财产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1.2网络安全发展趋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演进,网络安全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攻击手段日益翻新。网络攻击手段从早期的单一病毒、木马逐渐发展到现在的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勒索软件等,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2)攻击目标更加广泛。网络攻击不再局限于计算机系统,而是逐渐扩展到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云计算平台等各个领域。(3)攻击范围不断扩大。从个人用户到企业、,甚至是国家级的关键基础设施,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4)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不断升级。为应对网络攻击,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如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数据加密技术等。(5)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不断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为网络安全防护提供法治保障。(6)国际合作日益加强。网络安全是全球性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摸索合作机制,共同应对网络安全挑战。第二章网络安全风险识别与评估2.1风险识别方法在构建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过程中,风险识别是首要环节。风险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漏洞扫描:通过对网络设备、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漏洞扫描,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2)渗透测试:模拟黑客攻击,对网络系统进行实际攻击测试,发觉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3)日志分析:收集和分析网络设备、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日志信息,发觉异常行为和安全事件。(4)资产清单:梳理网络资产,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等信息,为风险识别提供基础信息。(5)威胁情报:通过收集外部威胁情报,了解当前网络安全形势,预测可能的安全风险。2.2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以下是风险评估的主要流程:(1)收集信息:收集与风险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网络设备、系统、应用程序、人员、制度等。(2)风险识别:根据收集的信息,识别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3)风险量化: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评估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损失。(4)风险排序:根据风险量化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处理的风险。(5)制定应对措施:针对优先级较高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6)风险监控:对已识别和评估的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及时调整应对措施。2.3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可以将风险划分为以下等级:(1)轻微风险:对业务运行和网络安全影响较小,可采取适当措施进行缓解。(2)一般风险:对业务运行和网络安全有一定影响,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护。(3)较大风险:对业务运行和网络安全产生较大影响,需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范。(4)重大风险:可能导致业务中断、数据泄露等严重后果,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5)灾难性风险:可能导致企业破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等极端情况,需全力以赴进行应对。第三章网络安全防护策略3.1安全策略设计原则在构建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过程中,安全策略设计。以下为安全策略设计的主要原则:(1)全面性原则:安全策略应涵盖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保证整个网络系统安全无死角。(2)针对性原则:安全策略应根据企业的业务特点、网络架构、技术需求等因素进行设计,保证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动态性原则: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威胁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策略应具备动态调整和更新的能力,以适应新的安全挑战。(4)合规性原则:安全策略应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保证企业网络安全合规。(5)风险管理原则:安全策略应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手段,降低网络安全风险。3.2安全策略实施流程安全策略的实施流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安全策略制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制定全面、针对性强的安全策略。(2)安全策略审批:将制定的安全策略提交给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审批。(3)安全策略发布:审批通过后,将安全策略正式发布,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4)安全策略培训: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策略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5)安全策略实施:根据安全策略,部署相关安全设备和技术,保证策略得以落实。(6)安全策略监控:对安全策略实施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策略的有效性。(7)安全策略评估: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评估,发觉并解决存在的问题。3.3安全策略持续优化安全策略的持续优化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以下为安全策略持续优化的主要措施:(1)定期更新安全策略:根据网络环境、业务需求和安全风险的变化,定期对安全策略进行更新。(2)加强安全培训:持续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3)开展安全演练:定期组织安全演练,检验安全策略的有效性,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4)建立安全监测机制:通过技术手段,实时监测网络安全状况,及时发觉并处置安全隐患。(5)加强安全技术研究:关注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新的安全技术和手段,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6)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策略的贯彻执行。第四章网络安全防护技术4.1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技术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基础性技术,其主要作用是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以下是防火墙技术的几个关键方面:4.1.1防火墙类型防火墙主要分为包过滤型、代理型和状态检测型三种类型。包过滤型防火墙通过对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端口号等字段进行检查,实现对数据流的控制;代理型防火墙在内外网络之间建立代理服务器,对数据进行转发和过滤;状态检测型防火墙则通过检测数据包的状态,实现对网络连接的动态控制。4.1.2防火墙部署防火墙的部署方式有边界防火墙、内部防火墙和混合部署。边界防火墙部署在网络的边界,保护整个网络不受外部攻击;内部防火墙部署在内部网络中,保护内部网络资源;混合部署则是将边界防火墙和内部防火墙相结合,提高网络的整体安全性。4.1.3防火墙策略制定合理的防火墙策略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关键。防火墙策略包括允许和拒绝规则、NAT(网络地址转换)规则、路由策略等。通过合理配置防火墙策略,可以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4.2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其主要任务是实时监测网络和系统中的异常行为,发觉并处理安全事件。4.2.1入侵检测系统分类入侵检测系统(IDS)主要分为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NIDS)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HIDS)。NIDS通过捕获和分析网络数据包,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HIDS则通过监控主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行为,发觉异常活动。4.2.2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种原理。异常检测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和系统活动,发觉与正常行为模式不一致的异常行为;误用检测则基于已知攻击特征,检测网络和系统中的攻击行为。4.2.3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方式有旁路部署和串联部署。旁路部署将入侵检测系统部署在网络的关键节点,实时监测网络流量;串联部署则将入侵检测系统串联在网络链路中,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4.3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4.3.1加密算法加密算法分为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如AES、DES等,采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C等,采用一对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4.3.2数字签名数字签名技术基于非对称加密算法,用于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数字签名包括签名和验证两个过程,签名过程使用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验证过程使用公钥进行解密。4.3.3SSL/TLS协议SSL(安全套接层)和TLS(传输层安全)协议是基于非对称加密技术的安全通信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安全通信。SSL/TLS协议通过加密数据传输,保证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4.3.4加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部署在实际应用中,加密技术可以部署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存储加密:保护存储在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中的数据安全。(2)数据传输加密: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如使用SSL/TLS协议。(3)终端加密:对用户终端设备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4)应用层加密:对应用程序进行加密,保护应用程序的安全性。通过以上部署,可以有效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第五章信息安全管理制度5.1信息安全政策制定在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是基础且的一环。本节主要阐述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政策制定流程:首先应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流程。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的需求分析、草拟、评审、审批、发布和更新。流程的每一步都需严格按照企业内部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政策内容:信息安全政策应涵盖数据保护、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应急响应、处理等多个方面。政策内容需明确、具体,易于理解和执行,同时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网络环境。政策执行:制定完毕的政策需通过正式的发布渠道传达至全体员工,并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应定期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保证政策的时效性和适用性。5.2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信息安全培训与宣传是提升员工安全意识、技能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包括信息安全基础知识、公司安全政策、安全操作规程、最新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等。培训形式可以包括线上课程、线下讲座、实操演练等。培训计划:制定系统的信息安全培训计划,保证全体员工均能接受到定期的培训。新入职员工应在入职培训中包含信息安全培训内容。宣传方式:通过内部邮件、海报、视频、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定期向员工宣传信息安全知识。可通过组织信息安全日、竞赛等活动,增强员工的参与感和安全意识。5.3信息安全责任制建立明确的信息安全责任制是保证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责任分配:根据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业务需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职责。应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执行安全政策、监督安全运营等。责任落实:通过签订信息安全责任书、设置考核指标等方式,保证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得到有效落实。同时建立奖惩机制,对在信息安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团队给予奖励,对未能履行职责的给予相应处罚。监督与审计:定期对信息安全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审计,保证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及时发觉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审计结果应作为改进信息安全管理和提升安全防护能力的重要依据。第六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6.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中,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是关键。以下为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应急响应组织架构:(1)应急响应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应急响应策略、决策重大事项,协调各相关部门共同应对网络安全事件。(2)应急响应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负责应急响应的日常工作,包括事件监测、预警、协调、指挥等。(3)技术支持团队:由网络安全、系统运维、数据分析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具体的技术应急响应工作。(4)安全事件调查组:负责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5)信息发布组:负责对外发布网络安全事件相关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6)后勤保障组:负责为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物质和人力支持。6.2应急响应流程以下是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应急响应流程:(1)事件监测:通过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网络流量、日志等信息,发觉异常情况。(2)事件评估:对监测到的异常情况进行初步分析,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影响。(3)预警发布:根据事件评估结果,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布预警信息。(4)应急启动:根据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流程,各应急响应小组按照职责分工展开工作。(5)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支持团队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如隔离攻击源、修复漏洞、备份重要数据等。(6)事件调查:安全事件调查组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为后续的防范和处置提供依据。(7)信息发布:信息发布组对外发布事件相关信息,保证公众和合作伙伴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8)总结评估:应急响应结束后,对整个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应急响应体系。6.3应急响应技术手段在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中,以下技术手段:(1)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觉并报警异常行为和攻击行为。(2)防火墙:对进出网络的流量进行控制,阻止非法访问和攻击。(3)安全漏洞扫描:定期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及时发觉和修复漏洞。(4)数据备份与恢复:对关键数据进行定期备份,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5)安全事件日志分析:收集和分析安全事件日志,为事件调查和处置提供依据。(6)态势感知技术:通过实时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了解网络整体安全态势,为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7)恶意代码检测与清除:及时发觉并清除恶意代码,防止其对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造成破坏。(8)应急通信工具:建立应急通信机制,保证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时,应急响应团队能够及时、高效地沟通协调。第七章网络安全监测与预警7.1监测与预警系统设计监测与预警系统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设计需遵循实时性、全面性、准确性和智能化的原则。系统设计应集成网络流量监控、系统日志分析、用户行为分析等多种监测手段,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测网络。通过部署先进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安全事件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捕捉网络异常行为和潜在的安全威胁。系统应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续功能扩展和升级。在设计过程中,特别强调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数据采集:利用高功能的数据采集引擎,保证对网络流量和日志数据的实时捕获。数据分析:引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异常模式和潜在威胁。预警机制:设计灵活的预警规则,当监测到异常时,系统能够自动触发预警,并按照预设的流程进行处理。应急响应:与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团队紧密协作,保证在监测到威胁时能够迅速响应。7.2监测与预警数据处理监测与预警数据处理是保证网络安全的关键环节。数据处理流程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合、特征提取和威胁分析等步骤。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无效和冗余信息,保证数据质量。将清洗后的数据进行整合,构建统一的数据视图,便于后续分析。特征提取是数据处理的重点,涉及以下方面:流量特征:分析网络流量中的关键指标,如数据包大小、流量流向、协议类型等。行为特征:捕获用户行为的统计特征,如登录频率、访问时长、操作习惯等。日志特征:对系统日志进行解析,提取关键信息,如错误代码、异常事件等。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特征数据进行分析,识别出潜在的威胁,并预警信息。7.3监测与预警效果评估监测与预警效果评估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持续改进的基础。评估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准确性评估:对监测系统的准确性进行评估,保证能够有效识别真实威胁。实时性评估:测试监测系统的响应速度,保证在威胁发生时能够及时发出预警。覆盖范围评估:分析监测系统的覆盖范围,保证能够全面监测网络中的各项活动。误报和漏报率评估:评估系统的误报和漏报率,通过优化算法和规则减少误报和漏报情况。通过定期的效果评估,可以及时发觉监测与预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整个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效能。第八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与改进8.1评估方法与指标在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中,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与指标。本节将从以下两个方面阐述评估方法与指标。8.1.1评估方法(1)定量评估:通过对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数值形式反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2)定性评估:通过对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文字描述形式反映网络安全防护水平。(3)综合评估: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全面反映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实际情况。8.1.2评估指标(1)防护能力指标:包括防护技术手段、防护策略、防护资源投入等方面。(2)响应能力指标:包括应急响应、事件处理、安全漏洞修复等方面。(3)安全态势指标:包括网络攻击事件数量、安全漏洞数量、安全事件影响范围等方面。(4)合规性指标:包括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规章制度等方面。8.2评估流程与周期8.2.1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明确评估的对象、范围和目的。(2)制定评估方案:根据评估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指标和工具。(3)数据收集与处理: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4)评估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解读,找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优点和不足。(5)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过程和结果,提出改进建议。8.2.2评估周期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评估应定期进行,一般建议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在特殊情况下,如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可随时启动评估。8.3改进措施与实施针对评估结果,本节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与实施建议。8.3.1技术层面(1)加强防护技术手段:引入先进的防护技术,提高防护效果。(2)优化防护策略:根据实际需求,调整防护策略,提高防护效率。(3)提升防护资源投入:合理分配资源,保证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正常运行。8.3.2管理层面(1)完善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强制度建设:制定网络安全规章制度,保证体系运行合规。(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网络安全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8.3.3协同层面(1)加强与外部合作:与行业、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安全信息。(2)建立协同防御机制:与其他企业、机构建立协同防御机制,共同应对网络安全威胁。(3)开展安全演练:定期组织网络安全演练,提高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第九章网络安全合规性管理9.1法律法规与标准9.1.1法律法规概述在构建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过程中,法律法规是保障网络安全的基础。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对网络安全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为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安全合规性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9.1.2标准制定为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网络安全的技术、管理、运维等多个方面,为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具体的技术要求和管理规范。企业应依据相关标准,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保证网络安全合规性。9.2合规性检查与评估9.2.1合规性检查合规性检查是指对互联网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进行全面的审查,以保证企业的网络安全措施符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合规性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安全政策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2)网络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情况;(3)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情况;(4)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培训与考核情况;(5)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合规性。9.2.2合规性评估合规性评估是指对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估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公正、科学、严谨;(2)全面、深入、细致;(3)动态调整、持续改进。合规性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完整性;(2)网络安全措施的实施效果;(3)网络安全事件应对能力;(4)网络安全合规性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情况。9.3合规性整改与落实9.3.1整改措施针对合规性检查和评估中发觉的问题,互联网企业应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完善网络安全政策与制度;(2)加强网络安全技术措施;(3)优化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4)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5)规范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采购。9.3.2落实要求为保证整改措施的有效实施,互联网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1)明确整改责任,建立健全整改责任制度;(2)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间表和责任人;(3)加强整改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