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科学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_第1页
1.2科学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_第2页
1.2科学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_第3页
1.2科学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七年级科学上册高效课堂(浙教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科学测量(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阐述测量的基本概念,包括测量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2.熟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米)以及常用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熟练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包括正确的放置、读数和记录【学习重点】刻度尺的使用方法【学习难点】单位换算、累积法【自主学习】(此模块是回顾与预习)阅读教材,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是什么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2、长度的单位有哪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1)基本单位:米,符号是:m(2)常用单位:千米(k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3)单位换算①1千米=1000米②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③1毫米=1000微米④1微米=1000纳米3、长度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刻度尺4、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一)认识刻度尺(会认):使用任何一种测量工具时,首先要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二)选择刻度尺(会选):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三)摆放刻度尺(会放)(1)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线与被测物的一端对齐(2)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四)刻度尺读数(会读)(1)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2)读数时,要数清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五)记录数据(会记):结果=准确值+估读值+单位5、什么是累积法?它有哪些优点?(1)定义:把某些难以用常规仪器直接测量的微小量积累起来,将小量变成较大量的测量方法。(2)优点:①使测量过程变得容易②提高测量的精度【课堂探究】一、长度的测量单位换算:①1千米=1000米②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③1毫米=1000微米④1微米=1000纳米思考与讨论:在测量图1.22中的各物体时,应该分别用什么长度单位?二、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思考与讨论:在实际的测量中,是不是选择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好?不是,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例如:小明搬迁新居,要给窗户安装玻璃和窗帘,那么测量玻璃和测量窗帘所选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该分别为:0.1cm和1cm。判断正确与错误:刻度尺的某一刻度线与被测物的一端对齐有刻度的一边要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正对刻度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读数时,要数清大格和小格的数目,读出准确值,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探索活动:1.观察刻度尺,这把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在哪里?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少?2.选择合适的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1)将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教科书的长边,刻度尺上的零刻度线与教科书的长边一端对齐。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面垂直。(2)重复步骤(1),测量教科书的宽;(3)测行科学教科书的长是;宽是。【自我测评】【典例1】如图所示,现有A、B两把不同规格的尺子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用A尺测量时准确度高。用B尺测量时,尺子放的不正确。根据图中所示,用B尺测得长度是4.75cm,最小刻度1mm。【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A的分度值为1cm,刻度尺B的分度值为0.1cm,则B的分度值小,则测量准确度更高;(2)刻度尺A的刻度没有贴近物体,故A放置错误;(3)用B尺测出的长度:8.95cm4.20cm=4.75cm。【典例2】如图中硬币的直径为2.50cm。选用这一刻度尺对另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34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12.35cm。【解析】(1)根据图片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硬币的直径为:7.50cm5.00cm=2.50cm;(2)该物体的长度应该为:【典例3】下列单位换算过程中正确的是(D)A.4.3米=4.3×100毫米=430毫米B.4.3米=4.3米÷(1/1000)=4300毫米C.4.3米=4.3米×1000毫米=4300毫米D.4.3米=4.3×1000毫米=4300毫米【解答】米化毫米,为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乘以进率1000,将换算成的单位“毫米”写在进率1000的后面,如下所示:4.3米=4.3×1000毫米=4300毫米。【典例4】实验前,小明和同学们跃跃欲试,都想要测出最准确的数据同学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小马说:“我只要认真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不会有实验误差。”B.小明说:“我只要测量方法正确了就不会产生实验误差。”C.小灵说:“我对同一个量多测几次,求出它们的平均值,就不会有误差了。”D.小高说:“你们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