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芜湖县中医院肛肠科诊疗指南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瘦)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肠潞(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肛门湿疡病(肛门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中医诊疗方案
痔病(内痔)中医诊疗方案
肛漏病(单纯性高位肛瘦)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1.7-94)。
肛旁溃口,反复流脓水,局部红肿疼痛或可及条索状硬结通向肛内,常因外感湿热
之邪、饮食醇酒厚味、劳伤忧思、便秘等因素诱发。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
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制定的“肛瘦临床诊治指南”。
肛疹是肛周皮肤与直肠肛管之间的慢性、病理性管道,常于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
或切开引流后形成,主要与肛腺感染有关。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专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主要有以下几点:
(1)症状:局部反复流脓、疼痛、肛门硬结、瘙痒。
(2)局部检查:视诊可见外口形态、位置和分泌物。浅部肛屡肛门周围可触及索
状物及其行径。直肠指诊可触及内口、凹陷及结节。有且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
环或位于其上。
(3)辅助检查:探针检查、肛门直肠镜检查、瘦道造影、直肠腔内超声、CT检查
或磁共振检查。
(二)证候诊断
1.湿热下注证:肛周有溃口,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经常溢脓,脓质稠厚,色白
或黄,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纳呆,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体困重,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
2.正虚邪恋证:肛周疹口经常流脓,脓质稀薄,肛门隐隐作痛,外口皮色暗淡,时
溃时愈,按之较硬,多有索状物通向肛内,可伴有神疲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舌
淡、苔薄,脉濡。
3.阴液亏虚证:屡管外口凹陷,周围皮肤颜色晦暗,按之有索状物通向肛内,脓水
清稀,可伴有潮热盗汗,心烦不寐,口渴,食欲不振,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无力。
二、治疗方法
(一)单纯性高位肛瘗切开挂线疗法
1.治疗原则:手术是治疗肛疹的主要手段,基本原则:去除病灶、引流通畅,尽可
能减少括约肌损伤,保护肛门功能。治疗的关键是清除感染的肛腺,将瘦管内感染的组
织彻底清除。
2.操作要点:①探查内口:可采用指检法、染色法及探针法(最常用)等确定内口
位置。②将探针自瘦管外口探入,沿瘦管走行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清除瘦道内腐
肉或管壁,显露括约肌。③用丝线连接探针头端和橡皮筋,使橡皮筋或丝线自内口进入
从外口引出,收紧橡皮筋或丝线紧贴至括约肌处,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3.术后处理
(1)术后每次排便后,中药熏洗坐浴。
(2)创面每日换药1〜2次,对症选用中药膏剂或同等功效的中成药外敷。
(3)术后7〜10天如挂线未脱落,可再次紧线,在自然状态下缩短2〜5毫米。
(二)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草薜渗湿汤加减。黄柏、苍术、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草薜、
茯苓、桅子、车前子(包煎)、白术、茵陈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
射剂)。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
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
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
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辛辣之品。宜食清热解毒、祛湿止痛之品,如小
米、粳米、绿豆、空心菜、览菜、黄瓜、冬瓜等。可选食意米红豆汤等。
2.正虚邪恋证
治法:扶正祛邪
(1)推荐方药:托里消毒饮加减。生黄芭、当归、穿山甲、皂刺、川茸、白术、
茯苓、白芍、熟地、甘草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
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
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扶正祛邪、消肿止痛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
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一温,忌耗气、辛辣之品。宜食扶正祛邪的食物,如大
枣、木耳、荧实、藕、豆浆、豌豆、枸杞、羊乳、牛乳、猪心等。可选食大枣滋补粥等。
3.阴液亏虚证
治法:养阴托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等。
(2)中药熏洗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
熏洗肛门部患处,温度25℃〜30℃,时间5〜10分钟,先熏后洗(坐浴),便后或睡前
使用,每日1〜2次。
(3)中药外敷技术:选用具有滋阴清热、益气托毒功效的药膏局部外敷,每日2〜
3次,每次3〜5g。
(4)饮食疗法:饮食宜甘、凉,忌辛辣、温热损耗阴津和助火生热之品。宜食养
阴生津的食物,如银耳、雪梨、香蕉、桑甚、鸡蛋、鸭蛋、鸭肉、银耳、枸杞等。可选
食雪梨甘蔗汁等。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针灸治疗:术后尿潴留,可选取中极、水道、关元、三阴交、足三里、膀胱俞、阴
陵泉等穴位,用28号2寸毫针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患者感觉局部有酸胀感后留针
30分钟,其间行针1〜2次,并可艾灸关元、中极、足三里等穴。
(四)运动康复
后期可配合提肛运动以锻炼肛门功能。
(五)西药治疗
术后可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及《卫生部关于抗生素的应
用指导》(2009版)合理使用抗生素。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适宜清淡、易消化等食物,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对水肿者,限制
水和钠盐的摄入;忌食辛辣、醇酒、咖啡之品。
2.情志调理:加强疾病常识宣教,正确认识疾病,避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
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经常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生活规律,按时作息,避免劳累。适度下地活动、按揉腹部,养成定时排便的良
好习惯,防止便秘。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拟
定。
(-)评价标准
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创口愈合。
好转:症状及体征改善,创口未愈。
未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
(二)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肛瘦瘦管存在情况、肿痛流脓症状改善情况、手术
创口愈合情况进行比较。
痔病(混合痔)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o
(1)症状:便血,色鲜红,手纸带血、滴血、射血;脱垂,便后肿物脱出肛外,
轻度可自行还纳,中度需用手托回或休息后复位,重度下蹲、步行、咳嗽或喷嚏时脱出;
肛门可伴坠胀、异物感、瘙痒、疼痛,粘液溢出。
(2)体征:肛检见齿线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肤隆起,连成整体,质柔软,多位于3、
7,11点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
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肛肠分会联合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混合痔是内痔和相应部位的外痔血管丛的相互融合。临床主要依靠症状、体征进行
诊断,要点如下:
(1)症状:出血、脱出,可并发血栓、嵌顿、绞窄及排便困难;肛门部软组织团
块,有肛门不适、潮湿瘙痒或异物感,如发生血栓及炎症可有疼痛。
(2)体征:
肛门视诊:有无内痔脱出,肛周有无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赘。必要
时可行蹲位检查,观察脱出内痔的部位、大小和有无出血及痔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
和溃疡。
肛管直肠指诊:I、n度内痔指检时多无异常;对反复脱出的in、iv度内痔,指检
有时可触及齿状线上的纤维化痔组织。肛管直肠指诊可以排除肛门直肠肿瘤和其他疾病。
肛门直肠镜:可以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目和内痔表面黏膜有无出血、水肿、
糜烂等。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肛肠分会制定的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年)。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
不适,苔黄腻,脉弦数。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
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
4.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
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滤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法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1.适应症:反复出血、脱垂、疼痛,经非手术治疗无效,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者。
2.术前准备
(1)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乙肝
五项、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检测、胸部X线片、心电图,必要时可行腹部超声及结肠镜
检查。
(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它麻醉须术前禁食4小时以上。
(3)术前局部备皮,排空直肠。
(4)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3.手术方法:
(1)麻醉选择:可采用局麻,腰俞麻醉、鞍麻,腰麻等麻醉方法。
(2)操作方法:混合痔外剥内扎术。
4.术后常规处理
(1)依据相关麻醉情况处理。
(2)饮食忌辛辣炙燃之品。
(3)术后注意出血情况和大小便情况。
(4)酌用润肠通便药物,防止便秘和粪便嵌塞。
(5)根据卫计委发布的抗生素使用指导原则酌用抗生素。
(6)便后坐浴熏洗,换药。
(7)观察伤口情况,注意肛门功能情况。
(二)术后中药坐浴熏洗
排便后,选用以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中药坐浴熏洗,以清洁创面、止血、消肿止
痛。适用于所有术后患者。
推荐处方:蒲公英、生侧柏叶、花椒、苦参、芒硝、苍术、生地榆、防风、黄柏、
赤芍、生甘草、五倍子等。
(三)辨证治疗
1.风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祛风,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鲜生地、炒枳壳、当归、荆芥炭、地榆炭、粉丹皮、
玄参、火麻仁、郁李仁、生大黄(后下)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推荐方药:龙胆泻肝汤、五神汤加减。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
黄、当归、桅子、黄苓、地榆炭、槐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滞血瘀证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加减。生地黄、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
药、当归梢、白芷、牛膝、秦无、苍术、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4.脾虚气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潞党参、黄芭、炒白术、升麻、柴胡、淮山药、白芍、
当归、熟地、黄精、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四)中药外敷或中药纱条换药
1.术后可选用活血生肌类中药纱条换药。
2.术后创面水肿可选用清热消肿、活血止痛类中药外敷,以消肿止痛。
(五)中药塞药法。
换药时选用栓剂纳肛。
(六)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适量饮水,进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肛肠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7-1994)》。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295册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275虬
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230队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3096。
(二)评价方法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症状和痔核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疗效指数计算公式
(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肛痈(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局部症状:起病急骤,肛周肿痛,便时痛剧,继而破溃流脓经久不愈。
全身症状:头身痛,乏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
分类:以肛提肌为界,将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分为低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和高位肛管
直肠周围脓肿。前者包括肛门周围皮下脓肿、坐骨直肠间隙脓肿、括约肌间隙脓肿、肛
管后间隙脓肿,后者包括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直肠黏膜下脓肿。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肛门烧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时加重,少数患者伴有排尿困难。
(2)可伴有发冷、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3)肛周超声检查可测及脓腔。
(4)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5)肛门周围有硬结或肿块,局部温度增高、压痛或有波动感。
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脓肿,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重而全身症状较轻;位于肛提
肌以上的脓肿,局部症状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直肠指检可触及压痛性肿块,肛周穿刺可
抽出脓液。
必要时辅助直肠腔内超声检查,CT或磁共振(MRI)检查发现病灶可以确诊。
(二)证候诊断
1.火毒蕴结证: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漫赤。肛
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表面灼热。舌红,苔薄黄,脉数。
2.热毒炽盛证:肛门肿痛剧烈,可持续数日,痛如鸡啄,夜寐不安,伴有恶寒发热,
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
3.阴虚毒恋证:肛门肿痛、灼热,表皮色红,溃后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
夜间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1.手术方式
(1)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挂线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内口明确的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
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用球头探针自切
口插入,沿脓腔底部轻柔而仔细地向肛内探查,同时以另一食指在肛内作引导,寻找内口。
若未探通,在脓腔最高点,黏膜最薄处穿出,挂以橡皮筋,一端从脓腔穿出,另一端从肛
内穿出,再将橡皮筋两端合拢,使其松紧适宜后,结扎固定。若脓肿范围较大,可行两个
以上切口,分别放置橡皮片引流。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纱
布压迫,丁字带固定,术毕。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曰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
版社,2012年)。
(2)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切开引流术
①适应证:适用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②操作方法:常规麻醉满意后,于脓肿中心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钳钝
性分离组织间隔,充分引出脓汁,然后以食指分离脓腔间隔,冲洗脓腔,放置纱条引流,
修剪创缘,查无活动出血点,凡士林纱条嵌入创面,包扎术终。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
版(李日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2.手术入路
骨盆直肠间隙脓肿手术入路参照《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结直肠外科学》第2
版,(DavidE.Beck等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年)。
(1)经肛门外侧括约肌外侧(距肛缘外2.5cm处)做前后方向弧形切口,其长度
与脓肿直径略相等,进入,引流。
(2)经内外括约肌间沟进入,引流。
(二)辨证论治
1.火毒蕴结证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1)推荐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白芷、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
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金银花、陈皮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
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煎煮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
左右,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2.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败毒透脓
(1)推荐方药:透脓散加减。黄芭、山甲(炒末)、川茸、当归、皂角针等。或选
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解毒透脓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阴虚毒恋证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
(1)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等。或选择具
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症候特点,选择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养阴清热解毒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1.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西药治疗:感染、发热等合并症的对症治疗,参照《抗菌药物应用临床指导原
则》(2015版)。
(五)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参照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拟定。
(一)评价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270虬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230机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队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analoguescale)评分法。
脱肛病(直肠脱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发布的《中医肛肠科常见
病诊疗指南》中脱肛病诊断标准。
脱肛(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黏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
肛门外的一种慢性疾患。根据脱出组织分为两型:
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黏膜脱垂。表现为直肠黏膜层脱出肛外,脱出物为半球
形,其表面可见以直肠腔为中心的环状的黏膜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肠全层脱垂。脱垂的直肠呈圆锥形,脱出部分可以直肠腔为
中心,呈同心圆排列的黏膜环形沟。
完全性直肠脱垂根据脱垂程度分为三度
I度为直肠壶腹内的肠套叠,即隐性直肠脱垂。排粪造影呈伞状阴影。
II度为直肠全层脱垂于肛门外,肛管位置正常,肛门括约肌功能正常,不伴有肛门
失禁。
III度为直肠和部分乙状结肠及肛管脱出于肛门外,肛门括约肌功能受损,伴有肛门
不全性或完全性失禁。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发布的
《直肠脱垂诊治指南》。
直肠脱垂表现为直肠壁部分或全层脱出等解剖结构异常,并伴有盆底功能障碍。通
过完整的病史、体格检查及排粪造影等辅助检查可以诊断。
(二)证候诊断
1.气虚下陷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甚则劳
累后加重;伴有脱腹重坠,纳少,神疲体倦,气短声低,头晕心悸。舌质淡体胖,边有
齿痕,脉弱。
2.肾气不固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伴有面
白神疲,听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夜尿多,久泻久痢。舌淡苔白,脉细弱。
3.气血两虚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伴有面
白或萎黄,少气懒言,头晕眼花,心悸健忘或失眠。舌质淡白,脉细弱。
4.湿热下注证:肛管、直肠甚或部分乙状结肠全层向下移位或脱出肛门外,嵌顿不
能还纳,脱垂的直肠黏膜有糜烂、溃疡;伴有肛门肿痛,面赤身热,口干口臭,腹胀便
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
(一)注射疗法
1.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法
适应症: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禁忌症:肠炎、盆底疝、肛门周围急件炎症,以及合并严重内科疾病。
方法:选用适当浓度的硬化注射剂点状或柱状注射于直肠黏膜下层,使药液均匀分
布于脱垂的直肠黏膜下,注射完毕,示指进入肛内进行反复按摩,注意注射局部不要产
生硬结。不要刺入肌层,或注入黏膜层,以免坏死或无效。具体操作方法参考外科手术
规范。
2.直肠内外双层注射法
适应症:完全性直肠脱垂。
禁忌症:同前。
方法:分两步:第一步为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法(同上),第二步,将适当浓度的硬
化注射液注射到直肠周围间隙(双侧骨盆直肠间隙、直肠后深间隙),使直肠外壁与周
围组织产生纤维化,起到粘连固定作用。注意两步之间需更换手套,重新消毒术区,第
二步按无菌手术操作,具体方法参考外科手术规范。
(二)手术方法
1.直肠黏膜结扎术
适应症:直肠脱垂伴有肛门括约肌功能不良。
禁忌症:同前。
方法:结扎或缝扎直肠远端黏膜至可顺利通过两横指为度,以避免术后排便困难。
结扎点位多少根据黏膜松弛情况定,过多容易引起直肠狭窄,出现排便困难。具体方法
参考外科手术规范。
2.肛门紧缩术
适应症:直肠脱垂伴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
禁忌症:同前。
方法:在肛门后位或侧面做菱形切口切除皮肤,缝扎或结扎切口上方黏膜及黏膜下
组织,切口内将括约肌重叠缝合,以达到紧缩目的。
3.会阴部直肠乙状结肠切除、肛提肌折叠术(Altemeier手术)
适应症:肠管脱出时间较长,嵌顿不能复位或肠管已坏死者。
方法:经肛门切除脱垂冗长的肠管并吻合,可同时修补滑动疝及肛提肌。
(三)辨证论治
1.气虚下陷证
治法:补中益气固脱
(1)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芭、党参、生白术、升麻、柴胡、陈皮、当
归、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补脾益气的食品,如:糯米、瘦肉、猪肚、草鱼、鳗鱼、山药、大枣等。
2.肾气不固证
治法:温补肾阳固脱
(1)推荐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肉桂、熟地、淮山药、茯苓、山茱萸、
泽泻、丹皮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温阳补肾的食品,如:干贝、妒鱼、栗子、山药、枸杞、黑芝麻、黑豆等。
3.气血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固脱
(1)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人参、生白术、茯苓、当归身、熟地黄、白芍、川
其、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补益气血的食品,如:乌鸡、核桃、龙眼、猪肝等。
4.湿热下注证
治法:清热利湿
(1)推荐方药:葛根苓连汤加减。葛根、炒黄苓、黄连、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
功效的中成药。
(2)饮食疗法
宜进食清热利湿的食品,如:蕙及仁、红豆、苦瓜、冬瓜、芹菜等。
(四)针灸治疗
适应症:小儿直肠脱垂或完全性直肠脱垂I度者。
选穴:百会、长强、提肛、气海、足三里、天枢。
操作:毫针刺,以补法为宜。
加减:实证可加刺曲池、阳陵泉。
(五)中药保留灌肠
适应症:小儿直肠脱垂、直肠黏膜下层注射术后。
方法:选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中药煎煮后取50〜100ml,温度36〜37℃,保留灌
肠。
(六)西药对症治疗
术后视患者体温、血常规等客观指标,对症给予抗炎治疗,具体参考《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号)。
(七)护理调摄要点
1.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3天,并控制大便72小时。
2.术后第1次排大便前,可用温皂水灌肠,并避免排便时过分用力。
3.提肛运动:肛门收缩3秒、放松3秒为1次提肛运动,每日50次左右。
4.情志调理: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三'疗效评价
参照200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制定的《直肠脱垂诊断与治疗标准》拟定。
(一)评价标准
1.治愈:患者排便时无肿物脱出,无肛门坠胀,排便通畅。检查直肠恢复正常位置,
排便或增加腹压时直肠不脱出肛门外。
2.有效:患者脱肛症状减轻,排便较通畅,检查脱垂程度减轻,无直肠全层脱垂。
3.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病情加重。
(二)评价方法
根据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判定治疗效果。临床表现是否有直肠黏膜或全层
脱出,排便是否通畅。指诊肛门直肠内有无堆积的直肠黏膜或脱出物,肛门闭合是否完
全。
肛裂病(肛裂)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OOL1-94)o
(1)主要症状:排便时疼痛明显,便后疼痛可加剧,常有便秘及少量便血。
(2)主要体征:好发于肛门前后正中部位,肛管皮肤浅表纵裂,创缘整齐、基底
新鲜、色红,触痛明显,创面富于弹性,多见于急性肛裂;有反复发作史,创缘不规则,
增厚,弹性差,溃疡基底紫红色或有脓性分泌物,上端邻近肛窦处肛乳头肥大,创缘远心
端有哨兵痔,或有皮下瘦管形成。多见于慢性肛裂。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肛裂的诊断要具备主要症状如肛门部疼痛、便血或伴有便秘,肛裂的疼痛呈典型的
周期性疼痛,排便时疼痛,便后数分钟后可缓解,随后再次发生疼痛可达数小时后缓解;
便血为滴血或手纸染血,鲜血,量少。肛门部检查有肛管皮肤裂开,肥大乳头和哨兵痔等
体征即可作出诊断。
(二)证候诊断
1.血热肠燥证: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肛门疼痛;腹
部胀满,浸黄。裂口色红。舌质偏红,苔黄燥,脉弦数。
2.阴虚津亏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便时疼痛点滴下血;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裂
口深红。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3.气滞血瘀证:肛门刺痛,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质紫暗,脉
弦或涩。
二、治疗方法
(一)手术治疗
1.肛裂扩肛术
(1)适应症:急性肛裂
(2)操作方法:患者取截石位,舐麻或局麻后常规消毒,术者戴橡胶手套,并将双手
食指和中指涂上润滑剂,先用右手食指插入肛内,再插入左手食指,两手腕部交叉,两手
食指掌侧向外侧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两中指,持续扩张肛管3〜4分钟,使肛管内外
括约肌松弛,术毕。参照《中医外科学》第9版(李日庆等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年)。
2.内括约肌切开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在肛缘一侧距肛缘1〜1.5cm作小切口达内括约肌下缘,约定括约肌
间沟后分离内括约肌至齿状线,剪断内括约肌,然后扩张至4指,电灼或压迫止血后缝
合切口,可一并切除肥大乳头,前哨痔。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
卫生出版社,2013年)。
3.肛裂切除术
(1)适应症:慢性肛裂
(2)操作方法:切除全部增殖的裂缘、前哨痔、肥大的肛乳头、发炎的隐窝和深部
不健康的组织直至暴露肛管括约肌,同时切断部分外括约肌皮下部或内括约肌,创面敞
开引流。参照《外科学》第8版(陈孝平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二)辨证论治
1.血热肠燥证
治法:清热泻火,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加减。黄苓、黄柏、生地、生石膏、元胡、
地榆炭、槐花炭、三七粉、生大黄(后下)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类的中药随证加减,煎煮
后,倒入熏洗容器内,药液温度80度左右,熏蒸10〜15分钟,药液温度降至38度左右,
局部坐浴10〜15分钟。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2.阴虚津亏证
治法:凉血养血,增液通便
(1)推荐方药:润肠汤加减。知母、黄柏、玄参、生地、麦冬、白芍、当归、阿胶(炸)、
桃仁、红花、熟地、川茸、元胡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凉血养血类的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凉血养血止痛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3.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润肠通便
(1)推荐方药:六磨汤加减。当归、榔片、厚朴、决明子、桃仁、红花、赤芍、麻
仁、瓜篓仁、郁李仁、陈皮、元胡等。或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中药熏洗: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选择具有行气活血类中药随证加减。
(3)中药外用:可选用具有行气活血止痛类的栓剂纳肛或中药膏剂外敷。
(三)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术后常见并发症。
针刺治疗
1.术后疼痛
选穴:针刺长强、承山、足三里、环跳穴。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2.术后尿潴留
选穴:针刺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水道、阳陵泉透阴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3.术后粪嵌塞
选穴:针刺支沟、足三里、气海、合谷、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
(四)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理:饮食清淡,忌食辛辣,多食蔬菜、瓜果,预防便秘。
2.情志调理:注意情志,避免情志烦躁、焦虑不安。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
导原则》。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270册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230队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30。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评价:治疗前后,按照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进行积分评价。
疼痛采用VAS(visualanaloguescale)评分法。
肠潞(放射性直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直肠或盆腔射线照射治疗史。
(2)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肛门直肠坠痛等。
(3)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灶、糜烂乃至坏死、直肠狭窄。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放射性直肠炎诊断标准》(GBZ111-2002)。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
(1)直肠部位受分次照射或等效一次照射直肠累积吸收剂量范围:45Gy〜60Gy。
(2)盆腔器官肿瘤,采用腔内照射或外照射(近、远距离照射)治疗或直肠局部
大剂量意外照射后数日出现里急后重,排粘液便、腹痛等,数周甚至在半年内,临床上
出现肠道功能紊乱(便秘或腹泻),不同程度的腹痛,便血、肛门刺痛、大便时坠痛等
直肠反应。
(3)肠镜检查:粘膜水肿、充血、出血灶、糜烂乃至坏死。
慢性放射性直肠炎:
盆腔器官肿瘤曾受放射治疗或直肠局部意外照射(曾有急性直肠炎史)致使直肠粘
膜损伤后半年以上,数年甚至十余年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或排便频繁、稀便、便血,
大便时坠痛等晚期直肠反应,直肠狭窄、溃疡、屡管形成。
(二)证候诊断
1.急性期
(1)肠道湿热证:腹痛胀满,泄下赤白相杂,肛门灼热,便血色鲜,量较多,小
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2)气滞血瘀证:腹部刺痛,泻后不爽,痛有定处,按之痛甚,面色晦滞,口干
不欲饮,舌边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而涩。
2.慢性期
(1)脾胃虚弱证:临厕腹痛里急,泄下时发时止,大便有粘液或见赤色,面色无
华,倦怠嗜卧。舌淡,苔薄白,脉细缓。
(2)脾肾阳虚证:腹痛绵绵,大便滤泄,便血色暗红,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
色苍白,少气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
1.急性期
(1)肠道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血
①推荐方药:葛根苓连汤合地榆散加减。葛根、黄苓、黄连、茯苓、赤芍、生地榆、
槐花、侧柏叶、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药温39〜41C,药液量200ml患者左侧屈膝卧位,臀部垫高10〜20cm,将
肛管轻轻插入直肠10〜12cm,滴速60〜90滴/分钟。用胶布将肛管固定于臀部。为使灌
肠液能较好保留,药液滴注完成后可保持头低足高位20分钟。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阴陵泉,太溪,丰隆,委中,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通络,活血化瘀。
①推荐方药:失笑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五灵脂、蒲黄、当归、川苜、赤芍、桃仁、
红花、香附、乌药、枳壳、延胡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活血化瘀凉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合谷、太冲、血海、三阴交、曲池。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慢性期
(1)脾胃虚弱证
治法:益气健脾,养血行滞
①推荐方药:真人养脏汤合归脾汤加减。党参、白术、茯神、黄芭、酸枣仁、木香、
当归、远志、当归、肉豆蔻、肉桂、白芍、煨诃子、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
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收涩敛疮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太冲、阳陵泉。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2)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脾益肾,养血补血
①推荐方药:四物汤合四神丸加减。熟地、当归、白芍、川苒、肉豆蔻、补骨脂、
五味子、吴茱萸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技术:采用生肌敛创止血类药物加减。
操作:方法同上。
③针刺治疗(体针)
穴位: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一日一次,十次一疗程。
(二)直肠栓剂疗法:选择清热解毒、止血敛疮类栓剂。
(三)护理调摄要点
1.饮食调养:少食多餐,适当增加膳食类;限制脂肪和膳食纤维;避免食用含刺
激性和纤维高的食物。
2.起居调摄:宜卧床静养,避免劳倦,保持正常生活规律,睡眠充足。
3.情志调节:对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调畅情志,要鼓励和安慰患者应静心调养,
保持情绪稳定。
三、疗效评价
(-)评价标准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
性肠病协作组2007年《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拟定。
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295%。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疗效指数270%o
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疗效指数230虬
未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机
(二)评价方法
按照疗效评价标准以治疗前后自身症状积分评价。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
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义100虬
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便
秘》(ZY/TOOL1-94)和2011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便秘中医诊疗共识意
见”制定。
长期缺乏便意,便次减少,干燥如栗,依赖泻药且用量逐渐增大;可伴少腹胀急,
神倦乏力,胃纳减退。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功能性胃肠疾病(FGIDS)-Romelll国际标准》(2006年)及中
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
诊治指南》(2007年)。
(1)包括以下2个或2个以上症状:至少25%的排便需努挣;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
块;至少25%的排便有不完全排空感;至少25%的排便有肛门直肠阻塞感;至少25%的排
便需手助排便;每周排便少于3次。(2)不用泻药软粪便少见。(3)不符合肠易激综合
征的诊断标准。(4)诊断前至少6个月中最近3个月有症状发作。(5)结肠传输试验:标
志物口服72h后排出少于2096,弥漫分布于全结肠或聚集在左侧结肠及乙状结肠直肠区。
轻度:指症状较轻,不影响生活,经一般处理能好转,无需用药或少用药;中度:
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指便秘症状持续,患者异常痛苦,严重影响生活,不能停
药或常规治疗无效。
(二)证候诊断
1.肠胃积热证:大便干结如栗,便时肛门疼痛,小便短赤,腹部胀满或痛,口干
口臭,心烦不寐,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肝脾不调证:大便干结,欲便不下或便而不爽,胸脱痞闷,暧气频作,烦躁易怒
或郁郁寡欢,肛门坠胀,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肺脾气虚证:虽有便意但无力排出,大便或质软,临厕努挣则汗出气短,便后神
疲,面色就白,舌淡苔薄,脉弱。
4.肝肾阴虚证:大便干结如栗,咽干少津,腰膝酸软,面色潮红,舌偏红少苔,上
有裂纹,脉细数。
5.脾肾阳虚证:粪蓄肠间,便出艰难,长期依赖泻剂,面色胱白,腹胀喜按,纳呆
食少,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淡胖苔白腻,脉沉迟。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肠胃积热证
治法:清热通腑,行气润肠。
推荐方药:润肠丸加减。枳实、当归尾、桃仁、火麻仁、杏仁、瓜篓仁、桅子、黄
连、黄苓、黄柏等。
中成药:麻仁丸、黄连上清丸等。
2.肝脾不调证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健脾。
推荐方药:六磨汤合四逆散加减。木香、乌药、槟榔、枳实、柴胡、香附、川楝子、
白芍、生白术等。
中成药:四磨汤、逍遥丸等。
3.肺脾气虚证
治法:补脾益肺,润肠通便
推荐方药:黄芭汤加减。炙黄芭、生白术、陈皮、枳实、升麻、柴胡、葛根、当归
尾等。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芭蓉润肠口服液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水涵木,培本润肠
推荐方药:增液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玄参、生地、麦冬、熟地、山萸肉、丹皮、
茯苓、泽泻、山药、黄精等。
中成药:五仁润肠丸、六味地黄丸等。
5.脾肾阳虚证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通便
推荐方药:济川煎加减。当归、牛膝、肉灰蓉、泽泻、升麻、枳壳、附子,先也、干
姜、肉桂'后下>、瘫白、葛根等。
中成药:灰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等。
(二)针灸治疗
1.主穴:第1组:天枢、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百会;第2组:中醪、下髅、大
肠俞、肾俞、脾俞。
2.辨证配穴:肠胃积热证加曲池、尺泽、内庭;肝脾不调证加支沟、合谷、太冲、
肝俞、三阴交;肺脾气虚证灸神阙、气海、百会,可加公孙、胃俞、列缺;肝肾阴虚证
加三阴交、照海、太溪;脾肾阳虚证灸关元、命门、腰阳关,可加太溪、照海、大钟。
3.操作方法:两组穴位隔日交替使用。天枢、大肠俞直刺2〜2.5寸,得气后平补
平泻;气海、肾俞直刺1.5寸,脾俞直刺0.5〜1寸,得气后施补法;上巨虚、足三里
直刺1〜1.5寸,得气后平补平泻。中髅、下髅3寸针入舐后孔2.5寸,使针感放射至
肛门部。百会穴低频率、小幅度均匀提插捻转,操作0.5min〜Imin。中修、下修、天枢、
上巨虚配合电针,疏密波,电针频率2/15HZ,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
4.疗程:每日一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
(三)其他疗法
1.中药灌肠:主要采用行气健脾中药如:厚朴、莱服子、甦白、肉桂(后下)、茯
苓等煎水,水液250ml〜500ml,采用侧卧位或胸膝位,直肠滴入,保留灌肠,治疗后根
据患者症状调整。适用于腹胀有硬便嵌塞肠道,数日不下者。
2.耳穴压豆:以大肠、脾为主穴,辅以腹、三焦、胃、肝及肺等,嘱患者每日按压
耳穴,每次Imin〜2min,每日5次〜6次。
(四)护理与调摄
1.生活调摄:通过健康教育手册指导患者的运动、饮食和定时排便习惯,建立和加
强排便反射。
2.泻药使用指导:告知患者今后避免长期服用含有大黄、番泻叶、芦荟、决明子等
葱醍类刺激性成份的药物。
3.腹部按摩:右掌心以脐部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由中心向外加压按摩,可在早
餐或晚餐后进行,每日1〜2次,每次60圈。
4.心理护理:指导患者通过认知、呼吸、音乐、自我暗示等方法调整疾病所致的焦
虑、抑郁等情绪,给予心理疏导,消除疑虑,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5.食疗和体疗指导:根据中医体质辨识和患者的日常饮食及营养状况,给予相应指
导。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临床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参考国际慢性便秘症状评分,参与便秘病(便秘-结肠慢传输型)疗效评价的主要症
状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使用泻剂、腹胀和每次排便时间等。分别观察治疗前后
主要症状记分变化(表1)。
表1症状评价指标
指标计分方法
1〜2日一次(0分)
1周排便两次(1分)
排便频率
1周排便一次(2分)
(指自然排便)
1周以上排便一次(3分)
不借助药物无法自行排便(4分)
成条且光软(0分)
粪便性状"成条有裂纹(1分)
(指自然排便)硬块但成条(2分)
硬块呈球状散在(3分)
无(0分)
偶尔(1分)
使用泻剂经常(2分)
长期(3分)
使用失效(4分)
无(0分)
患者主观感觉(1分)
腹胀
医生客观察觉(2分)
严重导致恶心或呕吐(3分)
l~10min(0分)
每次排便时间U~20min(1分)
20min以上(2分)
说明:1.本症状评分表计。〜16分,正常为0分,1〜5分为轻度,6〜10分为中度,11〜16分
为重度,治疗前后比较积分。
2.*粪便性状:采用Bristol分类法,表中分值0,1,2,3分分别对应下图性状4、性状3、
性状2和性状1。
性状1性状2性状3性状4性状5性状6性状7
*
•:7舱**
硬块且触要典但成条呈条有裂纹成条目减就麒便辘便稀赫鞭
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
临床痊愈:患者自然排便,粪便质地柔软,每周>2次,治疗后积分0〜1分。
显效:患者多能自然排便,偶用泻药,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
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2〜5分。
有效:患者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好转,泻药使用较治疗前减
少,治疗后积分6〜10分。
无效:患者排便频率、粪便质地、腹胀等症状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治疗后积分11〜
16分。
3.影像学评价
治疗前后结肠传输试验情况。
4.生活质量评价
比较治疗前后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问卷(PAC-Q0L)情况。
表2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0L
以下所设计的问题是要了解过去两个星期里便秘对你的日常生活中所造成的影响。每一道问
题只能选择一个答案。
以下问题是有关你症状的严重性,完全没有有一点中等程度相当大极大
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你在多大程01234
度上…
1.感到肚子胀?□□□□□
2.因为便秘而感到身体沉重?□□□□□
下列几个问题是有关便秘对你日常没有少部分部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物(内蒙古)-【八省联考】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八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联考试题和答案
- 《法国园林》课件
- 小学生一年级30以内加减法100题
- 高考新课标语文模拟试卷系列之63
- 《梅花岭记》课件
- 行政后勤治安防范措施
- 装饰行业采购经验分享
- 饮品店服务员工作心得
- 《温州地区特产》课件
- 装修行业监督装修工程卫生施工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15:“6策划-6.4创新组合”(雷泽佳编制-2025B0)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混凝土外加剂买卖合同
- 标准厂房施工方案
- DBJT45T 037-2022 高速公路出行信息服务管理指南
- 港口码头租赁协议三篇
-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测数学试题(解析版)
- 项目部实名制管理实施措施
- 颞下颌关节疾病试题
- 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化学试题 附答案
- 非甾体抗炎药围术期镇痛专家共识(2024 版)解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