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1页
浙江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2页
浙江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3页
浙江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4页
浙江台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3篇(含答案)(2003-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浙江台州记叙文阅读13篇(2003—2023)目录歌唱家(2023浙江台州) 2荠菜花(2022浙江台州) 3呼唤(2021浙江台州) 6谁也看不见的阳台(2020年) 8耍面(2019年) 11玉白菜(2018年) 14红色玻璃球(2017年) 16钓虾(2014年) 18屠格涅夫作品两篇(2013年) 20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2012年) 22精神与肉体的抗衡(2011年) 23知心的礼物(2008年) 26人生准则(2005年) 27

歌唱家(2023浙江台州)张超山①有一次,歌唱家去到外地演出。②他登上舞台,配乐准时奏响了,歌唱家慢条斯理地摆好姿势,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准备投入演唱。③然而,他刚刚吸了一口气,甚至第一句都还没唱出,下面就响起了掌声。④歌唱家怔了一下,就把歌给误了。他往后面挥动了一下手臂,不知是要放弃还是示意重来,下面却立即响起了更大的掌声。⑤很快,各种尖叫声、欢呼声、喝彩声也及时而热烈地响了起来,会场顿时沸腾了。歌唱家忽然受到了感动,也鼓起了掌。气氛更加热烈了。⑥有人开始跑上台来,他赶紧走过去,热情地与来人握起了手。一会儿,又上来了好几个人,他一一握手。他握手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甚至比唱歌还要投入。接着,上来的人越来越多,歌唱家一只手都握不过来了,他干脆扔掉了话筒,全力与人们握起了手。歌唱家的手与善男信女们的手亲密接触的时候,他感到更加激动了,热烈的拥抱便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有好几次,他甚至被别人抱得透不过气来,他大声喘息着,人们只知道他实在太激动了。⑦配乐在继续奏响,没有歌声。其时,台下的人一群紧接一群,汹涌而上,好在歌唱家已经进入了角色,他一个一个地握手,一个一个地拥抱,会场掀起了一阵阵的高潮……后来,音乐结束了,歌唱家的握手拥抱却还没结束——台下一个人也没有……(选自《北京文学》)6.阅读小小说《歌唱家》,从讽刺手法的角度探究其主题。【答案】示例1: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歌唱家没有表演就坦然接受他人肯定、抬举的行为(歌唱家一句都没唱,就和观众握手,甚至扔下话筒,全力握手拥抱的行为),讽刺那些忘记本职工作、利令智昏(虚荣/因受到别人吹捧而忘记自己/喜欢被人吹捧,沉没在别人的赞美里)的人。(从歌唱家角度分析)示例2:作者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观众没有听到歌唱家演唱就给予肯定的行为(歌唱家第一句都还没唱,观众就响起了掌声,后来响起了更大的掌声,甚至有人跑上台来与他握手,把他抱得喘不过气来的场景),讽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的现象。(从观众角度分析)示例3:歌唱家一句都没唱,观众就用掌声、握手、拥抱来吹捧他,最后歌唱家沉浸在互动中忘记了唱歌这个本职工作。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讽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的现象以及那些忘记本职工作(虚荣/因受到别人吹捧而忘记自己/喜欢被人吹捧,沉浸在别人的赞美里)的人。(从观众和歌唱家角度分析)示例4:“干脆扔掉了话筒,全力与人们握起了手”(“好在歌唱家已经进入了角色,一个一个地握手,一个一个地拥抱”“他握手时候,神情非常专注,甚至比唱歌还要投入”)等细节描写,写出了歌唱家忘情地与观众互动的场景,讽刺了那些忘记本职工作(虚荣/因受到别人吹捧而忘记自己/喜欢被人吹捧,沉浸在别人的赞美里)的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小说主旨的探究。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如:①在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主旨;②抓住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③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④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等。解答本题时,选择其中一点,从歌唱家或者观众的角度,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示例一:在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主旨。如③段“他刚刚吸了一口气,甚至第一句都还没唱出,下面就响起了掌声”、⑥段“有好几次,他甚至被别人抱得透不过气来”可知,作者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观众还没有听到歌声,就表现出对歌唱家的无比热情和肯定,讽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的现象。示例二: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如③段“他刚刚吸了一口气,甚至第一句都还没唱出,下面就响起了掌声”、⑥段“他甚至被别人抱得透不过气来”可知,歌唱家一句都没唱,但是观众就用掌声、握手、拥抱来吹捧他。作者运用夸张手法,讽刺了社会上盲目崇拜的现象。示例三:在传神的细节描写中表现主旨。⑥段“歌唱家一只手都握不过来了,他干脆扔掉了话筒,全力与人们握起了手”、⑦段“一个一个地握手,一个一个地拥抱”、⑥段“他握手的时候,神情非常专注”、⑦段“歌唱家已经进入了角色”等细节描写,写出了歌唱家与观众互动时的忘情,讽刺了那些忘记本职工作、沉浸在别人的赞美中的人。(2023年浙江台州)荠菜花(2022浙江台州)陈晓卿①过了元旦,北京一家超市里就有荠菜卖,大塑料袋装着,碧绿碧绿的。每次从旁边经过,都忍不住上前摆弄两下,明明知道自己不可能有功夫料理它,但还是愿意放纵自己假装购买的小冲动。②三月三,荠菜赛灵丹。其实再过几天的清明时分,才是吃荠菜最好的时节。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满眼是正在开花的油菜和拔节的小麦,一片片绿的,一片片黄的,好像无数块巴西国旗。我和两个妹妹,每人拿着一把油漆工刮腻子的那种小铲子,行走在田埂上。这正是挖荠菜的时节:再早的荠菜味道不够明显,而且不多;晚半个月,它又老了,不能再吃。③小妹跟着纯粹是起哄,顺带做一些户外运动,大妹则是挖荠菜的主力。她跟外公外婆长大的,天生认得荠菜的长相,就是我这个当哥哥的也不得不服。一面挖,大妹一面讲解。但说实话,荠菜挺难辨别,认荠菜这件事,曾耗费了我好几年的时间。你说边缘是锯齿状吧,也不完全对,说像钥匙的齿牙,它的头又是圆的……当然,荠菜也有好辨认的时候——不过那时已经不能食用了——我指的是开了花的荠菜。荠菜开的花小小的,白色。在一本植物图谱(印象中为汪曾祺先生所绘)中我看到过,确实不打眼。花落结子,荠菜短暂的一生也就结束了。④每次我们要挖满一篮子荠菜才会回家,我妈接过篮子开始择菜,择完只能剩下大半筐——主要因为我还是带回了诸如苦杩菜、灰灰菜等等一些近似野菜。⑤荠菜也分两种,田埂上的和麦田里的。⑥田埂上的伏地生长,每日光合作用充分,颜色略深,味道浓郁;麦田里的,也就是北京超市里卖的那种,碧绿油嫩,体形也大一些。前者适合做馅儿,后者更宜羹汤。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每一种都能满足我们旺盛的肠胃以及馋猫般的味蕾。⑦然而我们勤俭的妈,绝不会因为我们的劳动而牺牲口袋里的钱。她身边随处都能找到不买肉的理由,“这月家里财政紧张”,“今天太晚,卖肉的下班了”,“荠菜烩豆腐你没吃过吧”……我爹则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发明过摊荠菜饼、炝炒荠菜、荠菜蛋花汤……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给我们做过凉拌荠菜:把荠菜焯熟,盐去水分,佐以香醋、香油,一道凉拌便上了桌。一家人,居然也吃得山响。⑧我注意过父亲放香油的动作,香油瓶是医院的盐水瓶改装的,我爹每次会在凉菜里倒入两滴或三滴,收回的时候,他会在瓶口轻轻舔上一下,然后做一个很满足的表情。⑨不加配搭的凉拌显然不是烹饪荠菜最佳的方法。荠菜的香味很素,很窄,需要用动物油做牵引,它本身的香味才会彰显出来,进而无限放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做荠菜的时候喜欢用它来包饺子、汆肉圆汤的原因。⑪可能我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吃过素炒荠菜、荠菜清汤以及凉拌荠菜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食欲,依然让我们甘荠菜若饴,以至于年复一年,我和妹妹们一到清明仍然有到城外挖荠菜的冲动。⑪后来,我和妹妹离开家乡,最后寄居北京。大概是十年前,大妹家买了房,孤零零的塔楼前面便是大片的麦地。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⑫春在溪头荠菜花。说得好,要体会春天,最好到乡野中去。稼轩词中的上句则是:城中桃李愁风雨。是啊,不能呆在北京这地方,而要去乡下,有蓝天,有野花,没有沙尘,也没有堵车。⑬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选自《至味在人间》,有删改)10.阅读全文,补全思维导图。(3分)时空时空事件我们吃冬瓜荠菜圆子汤等我摆弄荠菜兄妹(2)荠菜,爸妈(3)荠菜,全家吃荠菜元旦后在超市童年时在家乡(1)11.梳理思维导图后,小语发现文章没按时间先后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3分)12.你会带着哪种语气来朗读下面这句话?请选择恰当的一项并简述理由。(3分)此时,超市里已经可以轻易买得到肉馅,那一天,我们以荠菜为主题;吃了饺子和冬瓜荠菜圆子汤,那种馨香让我们仿佛在刹那间回到了童年,回到了故乡。A.充满温情 B.满怀豪迈 C.饱含悲伤我选()(填序号),13.请完成下面的书摘卡,感受文学语言的魅力。(4分)书摘卡(一)书摘卡(二)但,不管哪一种,我们采回来之后,便是对父母的要挟——饺子、馄饨还是肉圆汤?我对麦子有兴趣,一路摸索过去,竟然在冬小麦的丛中找到了大片大片的荠菜!我如获至宝。示例:“要挟”原指利用对方的弱点,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这里指“我”和妹妹们挖来荠菜后,“强迫”父母给我们做美食,写出了“我”和妹妹们对吃肉的渴望。这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14.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请联系全文写出你的理解。(6分)所以我准备收拾行装,回老家一趟,就今天,就走。15.下面两首与荠菜有关的诗,哪一首在内容与情感上与陈晓卿的《荠菜花》更接近?请简要分析。(4分)荠菜[宋]许应龙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宝阶香砌何曾识,偏向寒门满地生。到京师[元]杨载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鹏语,此是春来第一声。我认为《》更接近,【答案】10.(1)十年前在北京/最后寄居北京(2)挖(3)做/烧/烹饪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11.示例1:文章从眼前超市的荠菜写起,引出与荠菜相关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这样的写法很自然;文章不按照时间顺序写,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能吸引读者。示例2:这样写使文章有波折,避免平铺直叙;通过回忆从眼前回到童年和故乡,便于表达情感。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意对即可。12.我选A,因为这句话写的是我们一起吃荠菜时的温馨场景。评分标准:共3分。选择正确得2分,写明理由得1分。意对即可。选B、C不得分。13.示例:“如获至宝”原指好像得到最珍贵的宝物,这里指“我”把荠菜当作心中最珍贵的宝物,写出了“我”找到大片荠菜时极度喜悦的心情,表达了“我”对荠菜的钟爱。这样的写法,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评分标准:共4分。本义和语境义各1分,表达作用2分。意对即可。14.本题分层赋分。第一层次:仅写出“我”急于回老家的心情,思维单一肤浅。(1~2分)示例1:这句话写出了“我”急于赶回老家的心情。第二层次:结合文章内容,对“我”急于回老家的原因进行分析,思维相对全面,理解有一定深度。(3~4分)示例2:结尾写出了“我”急切地想回老家的心情,因为老家有荠菜,有童年的温馨和美好的回忆,这段话表达了“我”对荠菜的喜爱,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第三层次:能理解“我”急于回老家背后的丰富情感,思维全面深入。(5~6分)示例3:结尾写出了“我”急切地想回老家的心情,因为老家有荠菜,有童年的温馨和美好的回忆;老家有蓝天、野花,有美好的春天,没有城市的沙尘、堵车和喧嚣。这段话表达了“我”对荠菜的喜爱,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纯净美好、闲适诗意生活的向往。示例4:结尾写出了“我”急切地想回老家的心情,因为老家有荠菜,有童年的温馨和美好的回忆;老家有蓝天、野花,有美好的春天,没有城市的沙尘、堵车和喧嚣。这段话表达了“我”对荠菜的喜爱,对童年和故乡的深切怀念,这种急于回家的心情中隐含着作者对城市忙碌、喧嚣生活的厌倦和逃离,对纯净美好、闲适诗意生活的向往。评分标准:共6分,按层次给分。第三层次中,意思基本同于“示例3”,给5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给6分。意对即可。15.示例1:我认为《荠菜》更接近。诗中写了“挑”“删”“煮”“作”荠菜的内容,与文中“挖”“择”“做”荠菜的内容接近;诗中“偏向寒门满地生”寄寓着作者对荠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与文中作者对荠菜的情感一致。评分标准:共4分。仅做出选择不给分。内容2分,情感2分。能正确写出与《养菜花》相关的内容和情感即可满分。如选《到京师》进行分析,最多得2分。(这首诗中仅有“城雪初消荠菜生”一句点明春天,与《荠菜花》中写挖野菜的时间接近,其余内容均不同。)评分标准:共2分。(2022年浙江台州)呼唤(2021浙江台州)谢志强①绝望之中,我看见沙包背后走过来一个老汉。②他说:跟我来。③我说,我渴坏了。④他取下腰间挂着的羊皮水袋。我接过来,咕嘟咕嘟喝开了,仿佛在茫茫大漠碰上我想象中的水井。他似乎知道我在这兜转迷了路。我抹抹嘴,真痛快。⑤他说:跟我来。⑥我的心又向往着寻找数日的珍宝了。我说,我还有件要紧的事情,办成了会追上来呢,你稍等。⑦我顾不得老汉的存在,我又开始在这片古城堡的废墟里摸索。汗像小虫一样在我面颊、背脊蠕动,我却一门心思挥着坎土曼①东挖西刨。我的肚子咕噜响起来。我想起我已断水断粮整整两天了。⑧他说:跟我来。⑨我发现他离我十米远伫立着,这个老汉,看来也是探宝的角色,他好像是观望我,一旦有了成效再采取行动。⑩我说:我饿得不行了。⑪他在褡裢里取出了个馕。我接过来,一阵狼吞虎咽。肚里又实在了。⑫他说:跟我来。⑬我想:这个狡猾的老汉,大概看出我已经找着了门道,想设法将我诱开。⑭我说:你先走,我找一样东西,我会跟上来呢。⑮我又忘了他的存在。不知挖了多久,反正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我手里的坎土曼突然触着了一个陶罐,我本能地警戒起来,四下里张望,没了老汉的影子。⑯这当儿,我又饥又渴。我绕了附近的几个沙包,寻找那个神秘的老汉,根本没有他的身影。我又恢复到了老汉出现前的心情,希望离开这片荒无人烟的沙漠。我竟忽视了老汉的去向,他说跟我来。我怎么就没问他往哪里走呢?⑰我合掌罩在嘴上,毫无方向地喊:我——来——啦!⑱我多么期望那个老汉绕过沙包出现,说:跟我来。⑲可是,我的呼唤像一滴水消失在无垠的沙漠里了。四周,除了一个一个巨浪一般的沙包,没有丝毫回音。⑳我绝望了。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我懊悔地哭起来,自语:这下,我该怎么办?我不知往哪儿走了。㉑这是二十年前的一个梦,做梦的地点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农场——那是沙漠里的一片绿洲,这么多年了,我清晰地记得,仿佛那个梦真实地发生过。我常听见——世俗的喧嚣、繁忙的短暂的间隙里——那个老汉的招呼:跟我来。㉒我想: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能听出。我知道,我已渐渐地跟上他走了。因为,我察觉我忙乎的事情差点失却了真实的自我。误入一种虚幻的迷途。倒是那个老汉的声音穿越时空越发真实了。(选自谢志强小说集《桃花》)[注释]①坎土曼:新疆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6.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3分)“我”处在绝望中老汉给“我”水喝→“我”(1)老汉给“我”馕吃→“我”挖到了陶罐老汉(2)→“我”(3)老汉再也没有出现7.“他说:跟我来。”这句话在②⑤⑧⑫段反复出现,有何作用?(4分)8.学校话剧社想把这篇文章改编成话剧,道具组成员展开讨论,请完成对话。(4分)要在舞台上布置“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天色渐渐暗淡下来”这些场景比较困难,不用这些场景可以吗?不可以,这些场景是有作用的,。9.文章中老汉的呼唤出现在梦中,结尾为什么却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6.(1)断水断粮两天(写“饿得不行了”也可)(2)老汉不见了(3)陷入了困境(写“懊悔地哭了”“寻找老汉”等也可)评分标准:共3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7.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使文章层次分明。(1分)这句话在这些段落反复出现,强调了老汉一次次呼唤“我”,想要带“我”走出沙漠,而“我”沉迷于挖宝,无视他的呼唤,一再地错过机会,最终陷人困境。(3分)评分标准:共4分。意对即可。8.因为“太阳像火盆一样吊在头顶”表明了天气的炎热,一方面体现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另一方面表现“我”因沉迷挖宝而全然不顾自身处境的危险;“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既推动剧情发展,又烘托了“我”没跟老汉走的懊悔与不知该往哪儿走的绝望。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9.本题分层赋分。第一层次:仅从梦的真实性或梦和生活的相似角度考虑,思维单一肤浅。(1~2分)示例1:因为这个梦是真实发生过的,在梦里老汉确实对“我”说过这句话,所以结尾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1分)示例2:这确实是一个梦,但梦里的情形和“我”在生活中的经历和处境非常相似,给“我”以真实感,所以结尾说“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2分)第二层次:从梦和生活的关系角度考虑,同时考虑到梦带给“我”的感受。思维相对全面,理解有一定深度。(3~4分)示例3:这虽然是一个梦,但这个梦在现实中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当“我”在世俗的喧嚣和繁忙中,差点误入迷途时,老汉的声音就会真切地在“我”耳边响起,时刻警醒“我”不要丧失自我。第三层次:能理解梦中老汉的呼唤成为“我”内心的声音。思维全面深入。(5~6分)示例4:文章借助梦中老汉的呼唤给现实生活中的“我”以警醒、文章末尾“那是一个真实的声音”“我知道我已经渐渐地跟上他走了”,表明二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已使老汉的呼唤逐渐成为“我”内心的自觉,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我”。评分标准:共6分,按层次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给1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2”,给2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3”,给3~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给5~6分,意对即可,若表述不完善酌情扣分。(2021浙江台州)谁也看不见的阳台(2020年)[日]安房直子有个城镇,住着一位心眼特别好的木匠。不论有人求他什么事,他都能爽爽快快地答应,一天,来了一只猫,“咚咚”地敲木匠房间的玻璃窗:“木匠先生,想请您做一个阳台。”木匠惊呆了。“猫做阳台!”他叫道,“这不是太过分了吗?”猫摇摇头:“不,不是我要使用。有一位照顾我的姑娘,为了她,我才来求您的。阳台的大小,一米四方,颜色是天蓝色,地点是檞树大街七号,后街小小公寓的二楼。就是挂着白窗帘的房间。阳台要和天空一样的颜色。然后,我念点咒语,这样一来,就谁也看不见它了。也就是说,成了只有从里面才能看见的阳台。”猫继续说:“哎,哎,请开始工作吧!姑娘现在不在家,她白天去劳动,到晚上才回来,我们想让她大吃一惊。因为直到现在,我们一直受着她很好的照顾。那姑娘,自己不吃饭,也要给我和鸟们喂食。我受伤的时候,她给我涂药;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的时候,她拾起来小心地养育。所以,作为谢礼,我们总想给这煞风景的窗户做一个漂亮的阳台……听到这里,木匠已经被猫的话吸引住了:“好,我接受了。我家有点旧木料,就用它做一个顶可爱的阳台吧。”“木匠立即着手工作,他搬来木料,仔细地用刨子包好,量了尺寸,用锯来锯,再爬到房顶,“咚咚”地响起锤子。当木匠在大楼后面不向阳的公寓窗户上,做成天蓝色阳台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那涂了油漆的小小阳台,好像是玩具一样。好了!好了!木匠想着,收拾一下,开始下梯子。这时,房顶那儿传来猫的歌声:能开花也能收蔬菜,手儿够得到星星和云彩,谁也看不见的漂亮的阳台。木匠急忙下到地面抬起头,想看看刚刚做完的阳台。可是,如同猫所说,阳台连影子和形状都看不见,要说能看见的,只有房顶。木匠摇了好几次头,揉揉眼睛,然后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姑娘,来打开那扇窗户呢?木匠在微暗的小巷,靠着石墙,点着了一支烟卷,等着姑娘回来。天已全黑,四周飘来晚饭气味时,那窗里“噗”地亮起了灯。白色窗帘摇动,玻璃窗打开了。长头发的姑娘探出了脸。一瞬间,姑娘似乎特别吃惊:“多么了不起的阳台!”她高高地伸出手说:“第一颗星,到这儿来,火烧云,到这儿来。”她的手好里好像抓到了星星和云似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从那以后,过了好几个月。寒冬过去,阳光稍微暖和了的时候,一个挺大的包裹寄到了木匠家里,包裹用天蓝色的纸包着,还系着天蓝色的带子,木匠歪着脖子打开一看,哎呀,里面装满了好香的蔬菜,有莴苣、卷心菜、荷兰芹、菜花……还有这样一张卡片:这是阳台收货的蔬菜,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木匠瞪圆眼睛,那谁也看不见的阳台上,居然能长这么多的蔬菜。他马上把蔬菜做成色拉。在奇怪的阳台上收获的蔬菜,甜甜的、嫩嫩的,吃上一口浑身都舒服。到了五月,吹过的风,送来花和绿叶气味的时候,一件中等大小的包裹寄到了木匠那里,木匠打开包裹一看,里边是一箱颜色鲜艳的草莓,而且照样附着这样的卡片:这是在阳台收获的草莓,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木匠给草莓浇上牛奶吃了。草莓凉凉的、香喷喷的,吃一口就觉得身子发轻。这时,木匠想:真想到远处什么地方去呀。希望在沙漠的正当中,建立一座顶到星星的塔,这少年时期的梦,现在,在木匠的胸中一下子苏醒了。在只能看见房顶的小巷后的二楼独自住着,已经有几年了呢?在窄小的工作场,连续造着房檐几乎紧贴房檐的房屋,已经有几年了呢……吃着草莓,木匠的心中,充满了对远处世界的向往。到了六月。久雨已停,在一个阳光又热又晃眼的日子,木匠又收到了一个包裹。这一次是三个细长的木箱,里面睡着满满的红蔷薇:这是阳台上开的蔷薇,是给阳台修造人的谢礼。木匠把蔷薇花装饰在自己的房间里。当天晚上,被花香包围着睡了。“喀吱喀吱”,是谁轻轻敲窗的声音,木匠睁开眼睛。窗外,那只白猫端正地坐着,一动不动地说:“木匠先生,我接您来了。您愿意坐上天蓝色的阳台到远处去吗?”“到远处去?”木匠猛然往外一看,呀,前次做的天蓝色阳台,好像船儿一样,正浮在空中。天蓝色的阳台上,放着好几个大花盆,开满了红蔷薇。蔷薇的枝蔓缠到了阳台的栏杆上,长着小小的花蕾。在盛开的花中站着的长发姑娘正向木匠招手。她的肩上停着许多鸽子。一群麻雀在啄着蔷薇叶。木匠的心“啪”地亮了,形容不出的喜悦使他的心咚咚直跳。“好,去吧!”他抱起猫,连睡衣也不换,从窗户跳到外边,在房顶上走几步,“噗”地跳上了阳台。于是,阳台像宇宙船一样地动了,朝着星星和月亮,朝着在夜空飘忽的云,慢慢地飞去。7.童话是想象的艺术。本文在情节安排上有丰富的想象,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请你写出文中想象的故事情节。(写出两个)(4分)

8.“猫”这一形象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9.安房直子童话作品中的色彩往美得震撼人心,让人浮想联翩,请你简要分析本文色彩运用的妙处。(4分)

10.优秀的童话常有丰富的主题,请你结合内容谈谈对本文主题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7.猫请木匠做阳台;猫会念咒语让阳台看不见;不向阳的阳台里长出了蔬菜、水果、花朵等;木匠造好阳台,一抬头又看不见阳台了;阳台像宇宙船一样会飞走等。评分标准:共4分。要求写出两点,每点2分,意对即可。11.B8.文中的“猫”先是请求木匠做阳台,后来也是它请木匠坐上阳台到远方去,“猫”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文中的“猫”为了回报小姑娘,请木匠建造了一个美丽的阳台,为了回报木匠,最后带着木匠坐着阳台飞向远方,文中借“猫”表现感恩的主题。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9.文中有多处描绘色彩的文字,如“蓝色阳台”“天蓝色的纸”“天蓝色的带子”“绿蔬菜”“红蔷薇”等,这些明亮的色彩为我们营造了童话优美的意境,构筑了一个美丽的梦幻世界,这些色彩承载着文化意义,如蓝色代表着希望与梦想,绿色代表着自然与舒适,红色代表着热烈的生命,作者借此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或:作者借这些美丽的色彩表现美好的人性);文中描写的各种色彩符合我们现实生活的情境,体现想象的合理性。评分标准:共4分。要求写出两点,每点2分,意对即可。只选一种颜色来分析言之成理或有其他合理的答案酌情给分。10.本题分层赋分。第一层次:仅从助人或受助单方面思考,思维单一。(1~2分)示例1:好心眼的姑娘细心地照顾猫、鸟等小动物,可见她善良;好心眼的木匠答应猫为姑娘建造阳台,可见他乐于助人。作者借此表达对善良品质的赞美。示例2:猫为了回报姑娘,请木匠为姑娘建造阳台;姑娘为了回报木匠,给木匠送来了各种谢礼;猫为了回报木匠,带着木匠坐上天蓝色的阳台飞向远方。作者借此表现知恩图报的主题,第二层次:从助人和受助两方面思考,思维较全面。(3~4分)示例3:好心眼的姑娘照顾了猫等小动物,猫为了回报,请好心眼的木匠为姑娘装上了一个小小的天蓝色阳台,此后木匠不断收到来自阳台的各种礼物,最后坐上阳台,飞向远方。作者赋予了这些形象以纯真、善良等美好的品质,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寄寓了付出必有回报的深意。第三层次:从助人和受助两方面思考,还涉及到渴望与梦想,思维全面深入。(5~6分)示例4:一只猫为了回报好心眼姑娘的照顾,请好心眼的木匠为她装上了一个小小的天蓝色阳台,此后木匠不断收到来自阳台的各种礼物。最后神奇的阳台像宇宙船,载着姑娘、木匠飞向了远方。这则童话赞扬了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等善良美好的人性。同时阳台唤醒并帮助木匠实现自己的梦想。阳台是梦想的隐喻,“看不见”暗示了梦想的隐秘与难以实现,作者借“谁也看不见的阳台”凸显了对梦想的强烈渴望与追寻。评分标准:共6分。按层次给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1~2”,给2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3”,给4分;意思基本同于“示例4”,给6分。意对即可。若表述不完善酌情扣分。若仅写到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按第一层次给分。(2020浙江台州)耍面(2019年)程奋只①天下面食数山西,山两面食数龙城,龙城面数四平路上的得月楼,得月楼的总厨姓余,单名一个“良”字,生得白净秀气,说是厨子,倒比台上那唱戏的小生还要俊上几分。更厉害的是,余师傅有一手耍面的绝活,一条拉面在他手里能耍出花儿来,真是绝了。②余师傅的大徒弟叫小福子,不仅厨艺高超,耍面的功夫也是了得,得月楼的食客们都说,若是粗粗一看,小福子的耍面功夫已经和余师傅不相上下了,但若仔细琢磨,却又差了那么一丁点。可到底差在哪儿呢?却又说不出。只有小福子自己知道这一丁点差在哪,这就是“柔面剂”。他曾听人说,师父有一种特殊的料剂,和面的时候,加到面粉中,和出来的面就会柔韧无比,劲道十足。这样耍起面来才能收放自如。③小福子曾故意问余师傅有没有这种柔面剂,余师傅却说根本没有什么柔面剂,和面和舞面都是真功夫,功到自然成,别去想那些歪门邪道。小福子嘴上应着,心里头却一百个不相信。④有一次小福子路过师父的房间时,看到师父在擦找一只白色小瓷瓶,擦好之后又小心翼翼地放进柜子里,锁好。小福子料定那只小瓷瓶里装的正是柔面剂,心想:“师父果然留着一手。这是怕自己抢他的饭碗啊。”想到这里,小福子心一横:罢罢罢,看来我在这里也学不到什么了,留在得月楼将永远被师父压制。不如趁年轻,远离此地,另起炉灶。⑤当晚,小福子就不辞而别,离开龙城,从此杳无消息。⑥时光如电,转眼就是三年。这一天,正是掌灯时分。龙城得月楼上早已座无虚席。余师傅沐手更衣,正准备表演他的耍面绝技。这时门外走进一人,大喊一声:“且慢。”众人抬眼观瞧,不禁发出一片惊讶之声,来人正是三年前出走的小福子。⑦原来,三年前他负气出走,在一个偏僻的小城,苦苦寻觅配制柔面剂的方法,他本就伶俐,再加上反复的试验,这柔面剂竟当真被他配制出来了。有了柔面剂,他有恃无恐,所以今天来和师父一较高下。⑧只见小福子拱手一揖:“师父,一别经年,一向可好?”余师傅道:“小福子,你到哪里去了?为何不辞而别?”小福子无话,只冷笑一声,转向大家:“各位龙城的老少爷们,今天我小福子就想干一件事,这就是和师父比试一场。”⑨一位食客说道:“怎么个比法?”小福子说:“我和师父各耍一趟面,要是我赢了,师父就得让出得月楼总厨的位置。”一听此话,众人顿时议论纷纷,有人问:“那你要是输了呢?”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大伙心里一惊、这小子来真的了。得月楼的老板怕事情闹大不好收场,准备过来劝劝。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⑩小福子说:“我要亲自和面。”说完走进后厨,少顷,推着和好的面走出来,立在大厅中央。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一趟面耍完,面条齐刷刷分作几段落入锅中,引得大家一阵大声喝彩。喝彩归喝彩,众人也为余师傅捏着一把汗,看样子,这小福子的功夫已经不在余师傅之下,这下余师傅有麻烦了。⑪只见余师傅不慌不忙,走进房间拿出一个白色小瓷瓶。小福子一看,正是三年前那只小瓶,看来师父终于肯承认有柔面剂了。谁料余师傅道:“我手里的这一瓶药剂,并不是什么柔面剂,却能检验出面团中来否添加了柔面剂。”说完打开瓶盖,在小福予刚才剩下的面团上滴了两滴,奇事发生了,那面团竟然出现奇特的粉红色,小福子心下一惊,众食客也是面面相觑,不明就里。⑫余师傅这才讲出其中的故事。原来余师傅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跟着叔叔研习中医多年,谁料成年后却忽然对厨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才改行做了一名面食厨子。六年前,他无意中发现一种柔面剂,能让面条柔韧无比,但很快就发现,柔面剂虽然可以增加面条的弹性,但同时会产生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毒素。为了防止别人配制出这种柔面剂来使用,余师傅苦心配制出另一种药剂,这种药剂能检验出面团里是否加入了柔面剂。这就是他手中的那个小瓷瓶里的药剂。⑬听完余师傅的话,众人才恍然大悟,小福子也羞愧难当。这时余师得叫徒弟当众打开一袋面粉,又舀来清水,重新洗手和面。面和好后,他对小福子说:“你看到了,我这面里并没有添加柔面剂,我还是那句话,无论和面还是耍面都是真功夫,不要去想什么歪门邪道。”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选自《2018中国年度作品微型小说》,有删改)6.阅读小说第⑦段,简要概括内容,并说说在文中的作用。(3分)▲7.小说第)段中的两个句子分别写了师徒两人的“笑”,但意味不同,请仔细揣摩。(4分)(1)小福子一笑:“我要是输了,就头顶面盆,膝跪案板,向师父赔礼道歉,并永世不再耍面。”▲(2)谁知,余师傅对着小福子一笑:“好,我答应你。”▲8.阅读文中画线句子,比较描写“耍面”的两个场景,并简要赏析。(6分)(1)左手抓面,轻轻一抖,引来一阵惊呼,这面条在他手里竟比皮筋还柔韧。但见一条白练上下翻飞,如银蛇出洞,似飞龙在天,让人眼花缭乱。▲(2)说完拿面在手,一抖,倒赛过戏台上那青衣花旦飞舞的水袖,美得惊心,美得花枝乱颤。▲9.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还是小福子?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6.第②段写小福子负气出走后成功配制出柔面剂,回来找师父比试耍面功夫。运用插叙手法,补充交代小福子三年前离开龙城后的经历以及回来的目的,丰富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情节有起伏;为下文余师傅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这一情节作铺垫。评分标准:共3分。概括内容1分,作用2分,写出两点得2分。意对即可。7.小福子“笑”,是因为觉得自己有了柔面剂,肯定能够打败师父,取代师父的位置,内心十分得意;余师傅“笑”,是因为他知道小福子回来的真正目的,但已成竹在胸,内心非常淡定。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意对即可。8.①两个场景都用了传神的动词。“抓”表现小福子求胜心切,“拿”则表现余师傅自信从容。②两个场景都用比喻、对比手法。把面条与皮筋对比,用“白练”“银蛇”“飞龙”作比喻,表现小福子耍面技术娴熟;与“青衣花旦的水袖”对比,用“花枝乱颤”作比喻,表现余师傅耍面技术出神入化,给人以美的享受。③两个场景都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一阵惊呼”烘托小福子耍面技术的高超,“美得惊心”突出余师傅耍面技术给人以美的震撼。评分标准:共6分。每点3分,写出两点即得满分。意对即可。9.本题分层赋分。答案一:小说的主人公是余师傅。第一层级:仅从对人物作简单评判层面理解,理解肤浅、单一,表述笼统。(1~2分)【示例1】因为小说主要写余师傅耍面技术高超,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第二层级:从人物形象层面理解,理解有一定深度,表述较具体。(3~4分)【示例2】小说写余师傅耍面技术高超,利用与小福子比试耍面这一机会,揭穿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塑造了一位技艺精湛、为人正直的人物形象,告诉人们学技术要靠真功夫,不要走歪门邪道。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第三层级:从小说定题层面理解,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5~6分》【示例3】余师傅是一位技艺精湛、富有正义感、坚守行业道德的厨师,他揭穿了小福子使用柔面剂的真相,教育徒弟如何学艺、做人。小说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赞美了人性的美好,弘扬了社会正气。所以余师傅是主人公。答案二:小说的主人公是小福子。第一层级:仅从对人物作简单评判层面理解,理解肤浅、单一,表述笼统。(1~2分)【示例1】因为小说主要篇幅写小福子,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第二层级:从人物形象层面理解,理解有一定深度,表述较具体。(3~4分)【示例2】小说通过小福子私下配制采面剂这件事,写小福子想用不正当的手段取代师傅,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的人物形象。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第三层级:从小说主题层面理解,理解有深度、多角度,表述有条理。(5~6分)【示例3】小说写了小福子怀疑师父、不辞而别、配制柔面剂、挑战师父等情节,塑造了一个自私阴险、忘恩负义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告诚人们投机取巧、走歪门邪道是学不到真功夫的。所以小福子是主人公。评分标准:共6分。按层级给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1】,给1~2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2】,给3~4分;理解基本同于【示例3】,给5~6分。(2019浙江台州)玉白菜(2018年)李世营=1\*GB3①杨石头南山采石,采了半辈子,偶得一彩石,青白相间,纯净天然,状若白菜,稍经打磨便光泽鲜亮。杨石头携带回家,视若珍宝,闲暇时常拿出把玩,取名“玉白菜”。②有一日,杨石头老伴身体不舒服,到县城医院检查,医生说心脏异常,必须做一个大手术。手术费和医药费算下来要好几万,这可愁坏了杨石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拼,杨石头不想给他们添麻烦,就惦记起自己的“玉白菜”来。③杨石头带上“玉白菜”,找到县城石头坊的老板赵德茂,请他估个价。杨石头和赵德茂并不陌生,两人早年曾一起在南山采石场当石匠。后来杨石头听说赵德茂结识了不少大人物,承包南山采石场发了财,生意越做越大,从当地扩展到周边几个县。④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老杨,亏你干了半辈子采石匠,这能算上品奇石?看在我们往日的情分上,你在难处急用钱,我给你顶码价,五千。”⑤杨石头的脸,立马羞成柿子红。他带着“玉白菜”悻悻返回医院,医生却给他一个好消息。杨石头老伴的病情,经省城来的专家复诊,已确认并不需要做手术,采用普通治疗手段就能痊愈。经过这场风波,老伴虽然没事,杨石头却有了心结。此后,那个“玉白菜”,他再没侍弄过。⑥没想到两个月后,赵德茂竟主动上门,还带来两瓶三十年的陈酿,一句一个“杨哥”,直喊得杨石头脑袋发蒙。⑦赵德茂问起“玉白菜”,说上次没看仔细,还想再过过眼。拿到“玉白菜”,赵德茂掏出放大镜,从色泽到纹理仔细端详了好久。“杨哥,这石头虽不是绝佳上品,但也是个好看的玩意儿,成色不错。而且‘玉白菜’,就是‘遇百财’,招财纳宝寓意好啊!我想买来送给一位新交的朋友,他名字里正好有个‘玉’字。五万,怎么样?”⑧杨石头拿过“玉白菜”,沉吟不语。赵德茂有点急了:“价格你还可以抬,但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可一定得卖给我!”⑨突然,杨石头的手机响了。接通电话,他先是三个“哦”,接着是三个“好”。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怎么样啊,兄弟?”迎着赵德茂乞求的眼神,杨石头像是下定了决心。他磕磕烟灰,把旱烟袋往腰间一别,说:“上品也好,普通石头也罢,我决定不卖了。”⑩赵德茂失望而去。⑪三天后,杨石头独自一人带着“玉白菜”坐车去了县城,费了一番周折,找到县长的办公室。县长开了门,一见杨石头,又惊又喜地说:“爹,您咋来了?”⑫杨石头不言语,大步进屋,取出“玉白菜”,双手捧着放到办公桌上。屋里沙发上坐着的赵德茂,脸色霎时变得通红,他偷偷瞄了一眼放在脚边的袋子,里面是一份没来得及送出的厚礼。⑬原来三天前杨石头接的那通电话,就是小儿子杨玉洁打来的。儿子被组织上安排到家乡任职,特地打电话向父亲报告喜讯。⑭窗外一抹阳光洒进屋子,照得“玉白菜”熠熠生辉。如今的“玉白菜”,上面比三天前多了两行醒目小字:清白坚贞,两袖清风。那字迹,熟悉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杨石头刻碑常用的魏碑体。⑮“儿子,得守住这八个字啊。”抽着旱烟的杨石头心里默默念叨着,笼在头上的那一片旱烟雾,久久不散。(选自《2017年微型小说年选》,有改动)7.请根据小说主要情节填空。(2分)杨石头偶得彩石并取名“玉白菜”(1)▲杨石头拒绝赵德茂高价购买“玉白菜”(2)▲8.结合语境,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5分)(1)赵德茂托起“玉白菜”,先是一惊,接着微微一笑,看了两眼就随手撂在桌子上。▲(2)挂了电话,杨石头拿出旱烟袋,燃上一袋,吧嗒吧嗒抽了几分钟。▲9.③▲10.小说为什么以“玉白菜”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5分)▲【参考答案】7.(1)杨石头想把“玉白菜”卖给赵德茂来给老伴治病(2)杨石头把“玉白菜”送给儿子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意对即可。8.评分标准:共2分。意对即可。评分标准:共3分。意对即可。9.一方面写出了赵德茂是一个靠攀附权贵来谋利的商人,另一方面为下文写赵德茂到县长办公室送礼这一情节作铺垫。评分标准:共3分。答出一方面给2分,答出两方面给3分。意对即可。10.本题分层赋分。第一层(1分):思维比较肤浅,只关注标题的单一作用,没有写到标题的含义。【示例1】第二层(2~3分):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阐述标题的含义,但思维不够深入、全面。【示例2】第三层(4~5分):既能关注标题在情节上的作用,又能结合小说主题阐述标题的含义,思维深入、全面。【示例3】4~5(2018浙江台州)红色玻璃球(2017年)[美国]威廉•贝纳德①在美国艾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个名叫米勒斯的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的时候路过这里,顺便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那个时候,钱和食品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十分流行。②镇上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他们经常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买菜,只是来欣赏一下那些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也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就像招待每个到这里买菜的大人一样。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过得不错,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新鲜。”⑤“是的,巴里,你妈妈身体好点没?”⑥“是的,正在好转。”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⑧“不,先生,我就是看看,这些豌豆真的很不错!”⑨“你想带点回去吗?”⑩“不,先生,我没有钱。”⑪“可以用东西交换啊!你有什么东西跟我换吗?”⑫“哦﹣﹣﹣我只有几个刚赢来的玻璃球。”⑬“是吗?给我看看。”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⑮“嗯,是这样的。不过这是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⑯“好像有。”⑰“这样,你把这袋豌豆带回去,下次把那个红色的玻璃球带来。”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⑲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她很熟悉这些“交易”,也很理解丈夫的行为。除了巴里,镇上还有两个穷孩子,他们的家里拿不出钱来买菜,也没有值钱的东西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和他们为了一个玻璃球进行谈判。就像这次巴里有个蓝色的玻璃球,可米勒斯先生却想要红色的,下次他带红色玻璃球来的时候,米勒斯先生又想要绿色或橘红色的了。当然了,每次打发这个男孩回家的时候,总会让他带上一袋新鲜的蔬菜。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去世了。镇上的人全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且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站着三个引人注目的年轻男子,一位身着军装,另两位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头戴礼帽,十分体面庄重。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钱,年轻人一个一个走上去拥抱她,低声安慰几句。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年轻人就是当年和米勒斯先生用玻璃球交换蔬菜的穷孩子。他们告诉米勒斯太太,当年他们是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蔬菜。⑳现在,米勒斯先生不用再和他们为了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讨价还价了,这三个孩子也不用再靠他的救济度日,可他们一生都会记住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1)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①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②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①每当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讨价还价”是,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②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到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3)阅读第③~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运用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都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人们的眼里,他是艾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1)米勒斯用喜爱不同颜色的玻璃球为借口,帮助家庭贫困的小男孩;三个曾经受过米勒斯帮助的已长大成人的男孩,在米勒斯的葬礼上表达真诚的谢意.(2)①看到米勒斯用善意的谎言来帮助穷苦人,心里感到高兴与自豪,对丈夫行为的肯定;②看到当看米勒斯暗中帮助的三个小男孩来参加葬礼,并珍藏着当年的红色玻璃球,明白他们懂得米勒斯先生的苦心,为丈夫的一片苦心被人理解,有了回报而无比的激动.(3)语言描写,具体展示了米勒斯与小男孩之间的对话,表现出米勒斯先生的善良,对小男孩的热情与真诚.(4)米勒斯先生用善意的谎言来暗中帮助穷困的孩子,他虽然在金钱上有损失,但他的乐于助人的精神,助人还懂理维护别人自尊的行为,永远记在人们的心间,让人们无比的敬佩,所以说他在精神上是“富有的”.(2017浙江台州)钓虾(2014年)鲁彦①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澈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选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颇聪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来^源~:中&#教网%]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边去了。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当柴烧了。“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动,文章有删改)【注释】①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5.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4分)▲6.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4分)▲[中国^%@教育&出~版网]7.比较鲁彦《钓虾》与下面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4分)21教育网A.《安塞腰鼓》(刘成章)B.《端午的鸭蛋》(汪曾祺)C.《海燕》(高尔基)D.《那树》(王鼎钧)⑴与《钓虾》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⑵《钓虾》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⑶▲8.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5.①孩子好玩的天性;②可以享受跟虾斗智的乐趣;③钓到的虾多,可以得到大人们的称赞;④钓到的虾多(母亲拿“我”的虾和邻居分享),让“我”有成就感;⑤在河边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钓虾的自在和快乐。【出处:21教育名师】评分标准:4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满分。只答出“喜欢钓虾”得1分。6.①写出“我”做钓竿动作的娴熟;②写出“我”想出去钓虾的迫切心情;③写出“我”对自己动手做钓竿的喜爱和自豪;④写出农村孩子的能干。评分标准:4分,答对两点,即可满分。若只答“准确、形象、生动”,不得分。[中~国&^教育出#*版网]7.(1)B(2)朴素(朴实、质朴、散淡),自然(清新),细腻。平淡而有味。(3)示例:△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但我只把线微微的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的说。△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评分标准:共4分。(1)1分。(2)2分。前面三点中能答出其中两点的,得2分。答出“平淡而有味”(或语意接近的),即得2分。(3)1分。8.示例一:(5~3分)我喜欢母亲,因为:①从母亲劝“我”别出去钓虾,心疼“我”“晒黑”,可以看出她的慈爱;②从母亲老是埋怨甚至折断钓竿,却始终放任“我”出去钓虾,可以看出她的宽容;③从母亲老是把煮熟了的虾送给人家吃,可以看出她的大方及跟邻里的和睦相处。示例二:(2分)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唠叨,“我”每次出去钓虾,她都要说上几句。(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严厉,她曾恶狠狠地折断“我”的钓竿,当柴烧了。)示例三:(1分)我不喜欢“母亲”,因为她吝啬,她老是埋怨“我”只是给人家钓,让她赔柴赔盐赔油葱。评分标准:5分。分层赋分,按同级水平给分。“示例一”中,答对其中两点,得5分;答对其中一点,得3分。[中^国&%教#育出版网*]若答到从唠叨或严厉中读出了母爱,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得3分。若发现答“既喜欢……又不喜欢……”,并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成理,4分左右。“示例二”和“示例三”,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到相应分数。(2014浙江台州)屠格涅夫作品两篇(2013年)乞丐屠格涅夫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褴褛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地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地摆动着和抖颤着。我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剐见怪,兄弟;我什么也连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我;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这也是一种施舍啊,兄弟。”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黄伟经译)白菜汤屠格涅夫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那母亲在家里。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喝她的白菜汤。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有盐呢。”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巴金译)5.选文中的乞丐和农妇都很不幸,他们的不幸分别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回答。(4分)6.《乞丐》中“我”称乞丐为“兄弟”,《白菜汤》中地主太太在心里暗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这两个称呼分别表达了“我”和地主太太怎样的感情?(4分)7.下面是同一个句子的不同译文,阅读后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1)①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我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

②(他)两片青色的嘴唇浅浅一笑——他也紧紧地捏了捏我冰冷的手指。(王智量译)

(请任选一句,说说加点部分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我选

句。(2)①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②贵妇人见她站在茅屋中间的桌子前面,用右手(左手无力地耷拉着)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从熏黑的陶罐底里舀取稀薄的菜汤,一勺一勺喝进肚里。

(张守仁译)

(句中加点词“吞下”和“喝进”,你认为哪一个翻译得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谈谈理由。)8.《乞丐》中的“我”能与乞丐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白菜汤》中的地主太太却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有人批评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但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你的意见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5.乞丐的不幸在表现在他贫穷、有疾病、衰弱、孤独,农妇的不幸表现在她失子、丧夫、贫穷、孤独、不被人理解。(评分标准:共4分,各写出一点即可。)6.“我”称乞丐为“兄弟”,表达了“我”对乞丐的同情、理解、尊重、愧疚。地主太太称农妇为“她们这种人”,表达了地主太太的惊讶、不解、轻视(不屑、轻蔑)。(评分标准:共4分,各写出两点,意对即可。)7.(1)示例:我选①句,“紧握”是紧紧地握着的意思,用在这里,表明乞丐听到我称他为“兄弟”后,内心充满感激,忘记了自己乞丐的身份,把“我”当成了兄弟。我选②句,“紧紧”表明他感受到了“我”的同情和尊重,内心充满感激;“捏了捏”表明他顾及到自己的身份,担心自己肮脏的手弄脏了“我”。这也是对“我”的一种尊重。(评分标准:共3分,意对即可。)(2)示例一:我认为“吞下”翻译得更好。因为“吞下”写出了农妇很吃力但很努力地咽白菜汤的情景,这更能表现她失子后的悲伤和对放了盐的白菜汤的珍惜。示例二:我认为“喝进”翻译得更好。因为这句话是以贵妇人的视角来写,她无法真正理解农妇当时的悲伤和真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她眼中的农妇是从容地“喝进”白菜汤。(评分标准:共3分,观点1分,理由合理2分。)8.示例一:地主太太缺乏同情心,因为她看到失去儿子的农妇喝白菜汤,不但没有安慰她,还责备她心肠硬。示例二:地主太太是有同情心的,因为她得知农妇的不幸遭遇后,便在农妇儿子下葬的那一天主动失望农妇。示例三:地主太太有同情心,但她无法真正走进穷人的世界。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她无法理解农妇喝白菜汤的行为,这也是情有可原的。(评分标准:共4分,观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3分。若有其他观点,理由充分也可。)(2013浙江台州)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2012年)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6.根据故事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补全李想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父母刚离家时,伤心难过——父母离家五年,▲——父母因车祸受伤,▲——父母留在家以后,开心快乐7.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6分)(1)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结合上下文,品味“晃”和“昂”的表达效果。)(2)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为什么李想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8.仔细揣摩文中画线句子,用第一人称把老师“深深的挫败感”具体地描述出来。(4分)9.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4分)【参考答案】6.(4分)忧郁漠然(孤单悲伤);无动于衷(每空2分,意对即可)7.(6分)(1)(3分)“晃"和“昂”形象地写出了李想强忍泪水、绝不低头的情景(2分,“晃”“昂”两字分别回答,意对也可);表现了他的倔强和坚强(故作坚强)(1分)。(2)(3分)父母回来后,李想得到了父母的关爱(2分),特别开心和自豪(1分),所以他将“娘”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8.(4分)示例:多么冷漠的孩子啊,他究竟在想什么?我真是失致啊!一个如此需要关心的孩子,我竟一直未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李想的表现2分,老师的自责2分)9.(4分)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任选一种,意对即可)(2012浙江台州)精神与肉体的抗衡(2011年)林锦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本篇小说有两种读法,请按照“导读”提供的结构顺序阅读。

导读一:1、6、2、7、3、8、4、9、5、10+11。

导读二:1、2、3、4、5、6、7、8、9、10+11。

1.陈老走进房间,取下摇篮,用一条尼龙绳打了一个圆圈,套在天花板的钢钩上。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他把窗户关了,上锁。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药名是安眠药。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没有结论,判为悬案。佚名译(选自《最好的小小说》(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22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说明:陈老开始是在圆圈1忙碌了一阵,再到圆圈2,再到圆圈3,然后回到圆圈1,最后又到了圆圈2。1133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3分)圆圈1:▲,圆圈2:▲,圆圈3:▲。⑵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3分)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10.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5分)【参考答案】8.(1)房间、厨房、客厅评分标准:每处1分。共3分。(2)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3分。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