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说明_第1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说明_第2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说明_第3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说明_第4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工程-初步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1.概述...............................................................4

1.1项目区位.....................................................4

1.2工程简况.....................................................4

1.3设计依据.....................................................4

1.4项目设计过程简述.............................................5

L5本次初步设计内容.............................................5

2.建设条件...........................................................6

2.1自然地理......................................................6

2.2工程地质条件..................................................6

3.交通分析...........................................................12

3.1周边路网及地块分析...........................................12

3.2交通运行分析.................................................12

3.3交通量构成特点分析...........................................14

3.4预测基础....................................................14

3.5预测条件.....................................................15

3.6交通预测过程.................................................18

3.7交通量预测结果..............................................22

3.8车道数及建设规模的确定......................................23

4.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28

4.1设计原则....................................................28

4.2采用设计标准、规范..........................................30

4.3工程主要技术指标............................................32

4.4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33

5.道路工程设计......................................................34

5.1道路平面设计.................................................34

5.2道路纵断面设计..............................................35

5.3道路横断面设计..............................................38

5.4道路交叉口设计..............................................40

6.道路附属工程......................................................42

6.1路基设计....................................................42

6.2高边坡专项设计..............................................45

6.3路面结构设计................................................58

6.4公交停靠站设计..............................................60

6.5人行道铺装设计.............................................60

6.6人行过街设计................................................60

6.7土石方平衡及调配............................................61

6.8附属设施....................................................61

6.9临时便道....................................................62

7.交通工程...........................................................64

7.1设计采用的技术标准、规范....................................64

7.2设计内容....................................................64

7.3道路交通标志................................................64

7.4道路交通标线................................................67

7.5交通安全设施................................................68

7.6信号控制设计................................................69

7.7闯红灯抓拍电子警察..........................................70

7.8交通监控系统................................................72

8,排水工程...........................................................76

8.1设计原则....................................................76

8.2设计依据.....................................................76

8.3主要规范.....................................................76

8.4排水现状及规划..............................................77

8.5排水设计标准及参数..........................................77

8.6市政道路排水系统设计........................................79

9.照明工程..........................................................86

9.1工程概况....................................................86

9.2设计采用规范标准.............................................86

9.3设计范围....................................................86

9.4照明供电及控制...............................................87

9.5道路照明设计.................................................88

9.6负荷计算.....................................................90

9.7照明线缆及敷设...............................................91

9.8照明节能措施.................................................92

9.9安全措施.....................................................93

9.10抗震设计...................................................95

10.绿化景观设计.....................................................97

10.1工程概况...................................................97

10.2设计依据...................................................97

10.3设计内容...................................................97

10.4施工前准备..................................................98

10.5苗木要求....................................................98

10.6种植土要求..................................................99

10.7种植穴、槽的挖掘...........................................100

10.8苗木挖掘、运输、假植.......................................101

10.9苗木种植前的修剪...........................................102

10.10苗木栽植..................................................103

10.12植物养护..................................................104

11.总工程数量表、主要材料表及主要设备表............................105

11.1道路专业主要工程数量表.....................................105

11.2交通专业主要工程数量表.....................................106

11.3排水专业主要工程数量表.....................................112

11.4照明专业主要工程数量表....................................113

11.5景观专业主要工程数量表....................................114

12.节能及环保设计..................................................115

12.1生态环境...................................................115

12.2对工程环境的影响..........................................115

12.3减缓工程环境影响的对策....................................116

12.4节能评价..................................................120

12.5建设期节能措施............................................120

13.施工组织设计....................................................122

13.1工程特性及规模............................................122

13.2主要工程施工方法要求......................................122

14.设计概算简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123

1.概述

L1项目区位

本项目位于泰江主城区北部共同片区,起点与食品园区连接道二期设计

终点顺接,向北延伸接藁江北互通连接线快速联系渝黔高速至主城,终点与

发展大道顺接,向南延伸至通惠大道,形成连接通惠-共同-新盛-渝黔高速

的交通干道,是某江北部共同片区快速联系重庆主城及泰江中心城区的重要

通道。

项目区位关系图

1.2工程简况

(1)工程名称: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建设工程

工程地点:

工程范围:项目为新建道路工程,包括路基、路面、路线交叉、结构、

综合管网、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及绿化工程等内容。

工程等级(规模):本次设计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呈南北走向,起点与

食品园区连接道二期设计终点顺接,向南延伸,分别在K0+280.646.

K0+535.051处与规划八路、规划九路形成平交,终点与发展大道顺接,与横

四路形成平交口,道路全长974.038m,道路等级为一级公路,同时兼具城市

主干路功能,标准路幅宽度为35m、44m两种,双向六车道,设计车速为

60km/ho

建设工期:12个月。

1.3设计依据

(1)《藁江区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泰江食品园区连接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3)《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2022.04;

(4)《食品园区连接道二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

司2021.3;

(5)《恭江区赵家坪共同组团片区环线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恒大世

纪梦幻城一一发展大道)道路施工图设计》重庆两江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

有限公司2018.12;

(6)《横四路施工图设计》重庆两江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7)项目周边1:500带状管线地形图;

(8)与业主签订的合同;

(9)业主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4项目设计过程简述

我司接手该项目至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

1、现场踏勘、相关资料收集、初步方案设计及与业主沟通;

2、结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标准,确定技术方案;

3、调整技术方案;

4、初步设计文件形成。

L5本次初步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的《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共分三册,分别

为第一册《说明部分》、第二册道路工程、交通工程、结构工程、排水工程

电气工程、景观工程和第三册《概算》。本册为第一册《说明部分》。

2.建设条件

2.1自然地理

2.1.1行政区划及交通现状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所在地政区划属重庆市藁江区文龙街道,地处城市

规划发展区,目前尚未进行开发,为原始地貌区,场地局部有水泥路或碎石

路到达,但大部分区域无道路通达,交通较为不便。

图2-1地理位置

2.1.2气象、水文

气象:纂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夏季

炎热,冬季暖和多雾。据重庆市气象台提供的1951年至今以来的气象资料,

历年最高气温422,最低气温一1.8。(2,年平均气温18.32。最冷月(一月)

平均气温7.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最高气温42℃,最低气温

-1.8℃。年平均相对湿度65—85%,年平均降雨量1079.4mm,日最大降雨量

133.8mm,最其中69%集中在5〜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138mm,常年风速较

小,以偏西北风为主,大风速度28.4m/s。

该路线段地表水系总体上较为贫乏,水文条件简单。

2.2工程地质条件

2.2,1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为岩丘、斜坡及丘间谷地组成,现

局部为人工改造地貌。地形沿道路总体呈起伏状,拟建场地最高点位于道路

起点处的小山顶上,标高约348.80m,最低点位于道路终点处,标高约293.0m,

地形坡角一般在。〜30°之间,总体地形较平缓。

2.2.2地质构造

勘察区地处明月峡背斜西翼。场地无区域性断层通过。构造裂隙不发育

〜较发育,岩层产状:倾向255〜265°,优势倾向262°,倾角32〜45°,优

势倾角39。,主要构造裂隙有:

LX1:优势产状85。/73。,间距3〜5m,延伸一般2〜4m,裂隙面粗糙,微

张,偶见泥质充填,结合差,属硬性结构面,偶见反倾。

LX2:优势产状163。/81。°裂隙间距l~3m,延伸3〜5米,裂隙面呈舒缓

波状,局部偶见倒转现象,一般闭合〜微张,一般无充填,结合差,属硬性

结构面,偶见反倾。

通过收集场地区域资料及本次勘察表明,场地内无断裂通过,且周边断

裂距场区较远,无明显活动痕迹,拟建场地处于周围微弱活动环绕的地壳稳

定区,对拟建工程无不良影响。因而拟建场地所在地段地质构造简单,属稳

定地块。

2.2.3地层岩性

根据现场调查及收集资料,拟建场地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Q丁)、

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粘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沙溪庙组(J2s)

砂岩、泥岩,并呈互层分布。现将地层岩性由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Q1

素填土(Q/):红褐色,局部杂色,主要由泥砂岩碎块、粘性土组成,

局部含有建筑垃圾,块径多介于7-73nlin,含量约为20%,多呈松散〜稍密状,

稍湿,堆弃年限约两年,系周围建筑物兴建时平场堆填而成。

残坡积粉质粘土(Q;T):红褐色〜黄褐色,可塑〜硬塑状,主要为粘

土矿物,无摇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局部含有母

岩碎块。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泥岩(Ms):褐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矿物成分主要为粘土矿

物,局部段砂质重,强风化泥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

少量短柱状;中等风化泥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育,多呈柱状,一般节长

4-29cm,最长34cm。该层为场地内主要岩性,在场地与砂岩呈不等厚互层。

砂岩(Ss):青褐色〜灰褐色,中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

局部泥质较重,矿物成分主要为长石,石英等,强风化砂岩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芯破碎,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裂隙不发

育,多呈柱状,一般节长lb32cm,最长42cm。为场地次要岩性。

2.2.4基岩面及基岩风化带

(1)基岩面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场区基岩面与地形起伏线大部分一致,基岩顶面倾角一

般0°〜30°o

(2)基岩风化带特征

根据钻探获取岩芯的情况,将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及中风化带。

1)强风化带基岩: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基岩强风化岩体裂隙较发

育,延伸不长,岩芯多沿风化裂隙断开,断面多泥化,裂隙泥质充填或无充

填,结合程度差,岩芯极破碎,呈碎块状、片层状、颗粒状,岩质软〜极软,

手捏即碎,强风化界线多与地形起伏基本一致;

2)中风化带基岩:中风化基岩岩芯较完整,局部较破碎,多沿层面、

构造裂隙断开,岩质新鲜,多呈柱状,局部为饼状,敲击声较脆,一般节长

5〜32cm,岩质较软〜软。

泥岩抗风化能力弱,表层泥岩易风化成薄片层状、颗粒状及似土状,易

形成缓坡及凹腔,坡脚形成土堆;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岩体被构造裂隙切

割,形成不规则块体,形成的砂岩边坡坡角陡,不稳定块体易形成崩落体。

2.2.5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及水、土腐蚀性评价

(1)地表水

场地无地表水,大气降水时场地会汇集小部分水体,对场地影响小,水

文条件简单。

(2)地下水

拟建场区根据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动力特征,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

岩裂隙水。

场地内地下水为赋存于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土层中,直接接受降雨补给,运移至地势低凹处排泄,水

量动态极不稳定,季节变化大,赋水性差;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风化

裂隙及构造裂隙中,受降雨或土层中的地下水补给。拟建场区岩土层由素填

土、粉质粘土砂岩及泥岩层组成。素填土为透水层,砂岩为相对含水层,粉

质粘土、泥岩为相对隔水层。场地地表迳流条件较好,大气降雨主要以地表

水形式进入低洼地带,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与汇集。本次勘察在钻孔钻进至

设计深度后对所有钻孔循环水进行提干,24〜48小时后对钻孔内地下水位进

行测量,水位降至孔底,水位不恢复,故故勘察区内地下水总体较贫乏。

(3)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1)场地水腐蚀性评价

拟建场区附近无污染源,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版》)和临近场地建筑经验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ni,场地内水对混凝土结

构、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

(2)场地土腐蚀性评价

拟建场区周边无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源,场区内岩土层没有受到污

染,场地内人工填土系周边随机抛填挖填产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并结合场地环境分析及相邻建筑场地经验,场

地内土层局部存在的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

构中的钢筋具有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水、土对建筑材料腐蚀

的防护,应符合现行的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

2.2.6不良地质现象及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根勘察区域内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采空区、地下洞室等

不良地质现象,地层连续稳定,亦无断裂构造,场地整体稳定性较好。本场

地大部分为原始地貌,道路沿线不存在对施工不利的地下埋藏物,勘察区内

无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

2.2.7地震及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本区地震动峰值加

速度值为0.05g,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拟建道路

可采用简易设防。

拟建道路按道路设计标高平基后,场区上覆土体主要为待填土、素填土、

粉质粘土层,土层厚度在0.00〜IL2m之间。据地区经验,素填土为软弱土,

其剪切波速取120m/s;粉质粘土为中软土,剪切波速取160m/s;强风化基

岩us取500m/s〜800m/s(经验值),中风化基岩us>800m/s(经验值)。

拟建道路平基后覆盖层厚度、等效剪切波速及场地类别详见表3.7-lo

建筑场地地震效应评价表

土层结构等效剪

平基后覆

粉质场地抗震地设计特

项目盖层最大待填土素填土切波速

粘土类别段划分征周期

厚度(m)(m)(m)(m/s)

(m)

K0+000-有利地

2.860.002.860.00120I10.25s

K0+260段

K0+260-一般地

7.984.180.003.80139110.35s

K0+340段

K0+340-有利地

1.310.001.310.00120I10.25s

K0+500段

K0+500-一般地

15.002.7012.300.00120II0.35s

K0+617段

K0+617-不利地

16.534.3312.200.00120III0.45s

K0+627.363段

岩土地震稳定性:场地地表均被土层覆盖。其中人工填土,结构松散,

抗震性能差,填土及土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易产生变形失稳,建议对填土应

进行分层压实处理,填土边坡应进行有效支挡。粉质粘土可塑,抗震性能一

般。强风化岩体破碎,抗震性能一般。中等风化岩体较完整,抗震性能好。

场地内岩性主要为素填土、粉质粘土、泥岩、砂岩,未见饱和砂土及粉

士可不用考虑地震液化作用,场地岩土体地震稳定性良好。

场地内没有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在地

震作用下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可能性小。

3.交通分析

3.1周边路网及地块分析

区域路网结构图

快高速路网:片区快高速路网呈“二横二纵”布置,分别为三环高速、

泰万高速、渝黔高速、规划环线快速。

主干路网:片区骨干路网呈“四横四纵”布置,分别为九龙大道、食品

园区连接道、通惠大道、规划主干路、滨河大道、210国道-210国道东延伸

段、九龙大道东延伸段。

本项目为片区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对完善藁江区骨架

路网,加强区域交通联系意义重大。

共同片区用地规划

项目周边用地为居住及规划远景预留用地,目前正处于开发及待开发阶

段,项目的建设可以带动沿线地块的开发建设。

新盛新城区建设用地面积10至1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0至15万

人,按照全面推进渝南中心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和“城市北上”发展举措,新

盛新城区肩负融入和服务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综合服务区建设、打造渝黔合

作先行示范区核心区的时代使命。项目的建设有助于加强新盛新城区与藁江

老城区的交通联系,促进新盛新城区的开发建设。

3.2交通运行分析

通过交通监测系统积累的交通动态运行数据(浮动车GPS数据、交通信

息卡RFID数据)对项目周边主要道路、重要节点的运行车速、交通流量进

行分析,一是实时监测项目周边路网运行状况,二是开展项目周边道路交通

数据分析(如区域路网流量分布、区域快主道路拥堵时空特征和分段时间分

析),为精准预测项目周边交通运行状况提供支撑。

(1)周边主要道路交通运行情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位于藁江区,该项目区域主要涉及渝黔高速、藜万

高速、江藁高速、九龙大道、通惠大道、滨河大道、黄木湾路和G210等干

路。

项目区域现状道路布局示意图

渝黔高速:起于重庆市江北区童家院子立交,止于泰江区,与贵州遵崇

高速相接,形成西南出海大通道。全长约134km。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

车道。

藁万高速:起于泰江区母家湾互通,与渝黔高速相接,止于万盛区,双

向四车道。是重庆骨架公路网的一部分,是重庆市连接万盛区以及毗邻的湖

南、贵州的重要通道。

江泰高速:为重庆三环高速的一部分,连接江津与泰江,全长约48.4km,

设计速度80km/h,双向四车道。

九龙大道:为恭江区南北向的骨架道路,南起长生路,北至食品园区连

接道,全长约5.5km,双向六车道。

通惠大道:为泰江区东西向的骨架道路,西起长生路,东至国道312,

全长约4.5km,双向六车道。

滨河大道:为泰江区东西向的骨架道路,西起泰登路,东接通惠大道,

全长约4km,双向六车道,能有效为通惠大道进行分流。

黄木湾路:为藁江区南北向的骨架道路,北起中山路,南至解放路,全

长约2.2km,双向四车道。

G210:为中国国家道路网的纵线之一,起点为内蒙古包头市,终点为广

西防城港市,全长约3097km,途经陕西、四川、重庆和贵州。

项目区域重要节点:

项目区域现状主要节点有藜江互通、母家湾互通和某江南互通等。

项目周边现状节点分布示意图

3.3交通量构成特点分析

藜江东临南川,南接贵州遵义,西连江津,北靠巴南,面积2747平方

公里,总人口122万,是重庆的南大门。

本次投标的项目区域,沿线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绿地和远景预留用地

为主,且城市开发日益成熟。

片区骨架路网尚未成型,通过高速公路转换绕行较大。随着共同片区的

开发,片区急需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大通道。

片区规划路网结构为“三横三纵”,“三横”为沙溪路、规划道路和狭

万高速,“三纵”为九龙大道、渝黔高速和食品园区连接道。片区路网规划

完善,路网密度合理。

3.4预测基础

(1)预测思路

本次预测分析采用传统的“四阶段法”建立规划区交通预测模型,即交

通生成(发生、吸引)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配

预测。在具体研究时采用综合交通规划时标定的重力模型参数,以软件

TransCAD作为操作平台,进行道路交通量的预测。

(2)预测范围

根据项目影响强度,可将项目影响区分为直接影响区和间接影响区。直

接影响区一般指与项目直接关联的区域,包括项目起止节点以及线路沿途经

过的区域,范围较小,但受影响程度较强。间接影响区指项目直接影响区以

外的区域,范围较大,项目建成后受影响程度较弱。

直接影响区为恭江区共同片区。

间接影响区为沙溪片区、九龙片区、龙脊山片区及某江周边其他区县。

(3)预测年限

按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道路交通量达

到饱和状态时设计年限规定如下: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本项目为城市

主干路,预计2023年建成,因此预测目标年为2043年,预测特征年设定为

2023年和2033年。

(4)预测依据

《重庆市纂江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重庆市茶江区城乡总体规划》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50/T548-2014)》

《重庆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

3.5预测条件

用地规划:根据泰江区最新规划成果,同时结合产业规划及控制性详细

规划的相关成果共同确定各交通小区用地分布。

人口:根据某江区国土空间规划,结合产业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相

关成果,预测研究范围内各交通小区的人口。

(3)交通小区划分

本次预测以交通小区为单元进行,交通小区是将复杂的交通网络分解为

若干个交通区域,针对每个区域对控制和诱导目标进行建模,从宏观角度对

交通区域进行协调优化。交通小区是研究生成和分布的基本空间单位,因此

交通小区的划分是进行交通需求预测的关键。

本项目交通小区划分示意图

交通小区的划分综合考虑片区的地形条件、行政边界、路网布局、城市

空间布局等情况,将片区划分为31个交通小区。

(4)路网基础

根据藜江区城市总体规划和恭江区综合交通规划中对共同片区道路交

通网络的规划情况,规划年片区将建立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相对完善的城

市道路网络,形成“三横三纵”的路网骨架。

(5)综合交通模型概述

交通模型是对现实交通的抽象和模拟,用数据和图形来定量描述不同条

件下的交通系统。依据大量基础调查数据(例如:居民出行调查,交通流量,

车速调查,社会经济调查等)将一个城市居民的出行行为进行数学化总结,

客观真实的反应城市居民交通出行规律,进而预测未来年城市交通系统运行

情况,预测交通系统改变后,城市交通系统变化情况,预测交通管理政策实

施后,交通系统运行情况等。交通模型的引入将城市交通规划手段从传统的

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以及数理分析相结合转变,实现了“交通数字化,数

字模型化”的发展需要。

(6)综合交通模型框架体系

片区综合交通模型由基础体系、子模型和专项模型构成,基础体系模型

是综合交通模型结构体系的骨架,其中居民出行生成模型是用于研究人员出

行产生、吸引总量及空间分布的交通模型。交通分布模型是用于研究人员出

行产生与吸引空间联系的交通模型。

I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交通致黄及规划其他相关因素

基础体系模型

小汽车总量

及分布模型

出行生成j■出行分布

模型Q模型

用地与交通需_I

货车出行

求关系模型

需求模型

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轨道出行方式模型模型

模型

>■■■■[■■■・・•••■・I

子模型

I

*

公共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对外交通系统

模型模型模型

.€T__

公交客流现状二流现状道路网车流分高峰车流分配对外客运需求

模型模型配模型模型模型

大型枢纽交通

公交线网客流I轨道客流预测道路网车流预

预测模型模型测模型模型

宏观专项模型中观专项模型其它专项模型

公共交通网络优化模片区道路网络优化

型模型

战略结构调整道路节点调整

综合交通模型结构体系图

方式划分模型是用于研究人员出行选择各种交通工具概率的交通模型。

交通分配模型是将各分区之间出行分布量分配到交通网络的各条边上去的

工作过程。在基础模型中,升级体系将新增货车出行需求模型,货车出行需

求模型主要用于分析货车出行需求特征。

子模型中公共交通系统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公交线网全天(高峰)客流线

路分布特征及线网服务水平的交通模型。

道路交通系统模型主要用于研究路网白天或高峰车流的路段分布特征

及道路运行水平的交通模型。此外子模型中新增对外交通系统模型,对外交

通系统模型分为两个部分:对外客运需求模型和大型枢纽交通模型。对外客

运需求模型是用于研究对外道口、枢纽的出入客流客车特征的交通模型。大

型枢纽交通模型是用于研究重要对外节点交通模型。专项模型中,宏观专项

模型主要用于道路系统或公共交通系统宏观层面调控。中观专项模型主要针

对某一具体项目内容进行研究。

3.6交通预测过程

(1)交通生成预测

出行生成预测即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预测,是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

的第一阶段。所谓发生或吸引交通量是指研究对象地区内由各交通小区发生

(TripGeneration)或吸引(TripAttraction)的交通量,与研究区域的

人口、土地性质、地理位置等因素相关。

1)出行生成量

在小区划分的基础上,预测各小区的出行生成量。居民出行生成量与居

民出行次数关系紧密,居民出行次数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按照泰

江区城镇常住人口的历史人均出行次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参照国内外城市出

行特征,确定规划年人均出行次数。

栗江区未来年出行次数预测表

每日人均出行次数(次)

年限

生活目的文化娱乐公务出行上学上班合计

2023年1.3540.3570.2780.6652.654

2033年1.4520.3840.2820.6652.783

2043年1.5700.4130.2910.6652.939

交通发生与吸引量

在2023年,片区常住人口人均出行次数达到2.27次/日,流动人口人

均出行次数为2.60次/日;至2043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均出行次

数有小幅提升,其中片区常住人口出行次数为2.47次/日,流动人口人均出

行次数为2.81次/日。

(2)交通分布预测

出行分布是“四阶段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民出行分布是将预测

的各小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

程,即要得出由出行生成模型所预测的各出行端交通量与区间出行交换量的

关系问题。

选取双约束重力模型作为出行分布优化基础,用现状调查数据确定的出

行分布比例对原先构建的重力模型进行修正,使分布模型更符合藜江本地的

出行分布特征,优化的模型如下:

4=4(产7)_产)@当询时

4=0(1—-/卬)。_[)当力止。时

j

i

芍=4xLed+Hcd

Hcd=YjijMe组团/w"组团

式中:——,区到•/区目标年出行分布量;

°,一一i区目标年的出行生成总量;

、——/区目标年的出行吸引总量;

P)——,区到/区出行概率;

G一一。小区出行比例因子;

(3)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交通方式划分是出行者出行选择各种交通工具的比例。影响居民出行结

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社会经济、交通政策、城市布局、交通基础设施水平、

地理环境及居民出行行为心理、生活水平等方面。

结合泰江区居民出行调查及历年公共交通统计资料,根据出行者的选择

不同出行方式的时距、费用、舒适程度、服务水平等,建立不同交通方式划

分logit模型如下:

°_exp(M.J

。一~)

7=1P('")(M故=a£k+。£泳+%"+44+)

式中:Pijk——节点j到k选择第i中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尊一一选择第i中交通方式节点j到k的时距

0一一选择第i中交通方式节点j到k的费用

L——选择第i中交通方式的舒适程度

%——选择第i中交通方式接受的服务水平

S'----第t年的生活水平

%、—从为待定参数。

本项目影响区居民出行方式划分预测如下表所示:

片区居民交通出行结构表

年份公交小汽车出租车步行及其他合计

2023年19%31%8%42%100%

2033年20%32%7%41%100%

2043年22%34%6%38%100%

(4)交通分配预测

交通分配是指将各交通小区之间的出行分布量分配到交通网络的各条

边上去的工作过程。道路交通分配采用国际上最新的多车种平衡分配法

(MulticlassAssignment),它以Wardrop用户最优原则(UseOptimal

Principle)为基础,即在道路网的利用者都知道网络的状态并试图选择最短

路径时,网络会达到这样一种均衡状态,每对0D点之间各条被利用的路径

的走行时间都相等而且是最小的走行时间,而没有被利用的的路径的走行时

间都大于或等于这个最小的走行时间。均衡分配原理在理论上结构严谨,思

路明确;但其数学规划模型维数太大,约束条件多,且为非线性规划问题。

不少学者开始用模拟的和近似的方法描述交通分配问题,并探讨其解法,得

出了一些交通分配的算法,即非均衡模型。

交通阻抗是进行交通分配和路网规划的重要参数,是路网属性抽象的重

要内容。道路延误阻抗函数一般定义为与距离、时间相关的车辆运行广义费

用函数,包括车辆路段行驶出行时间、交叉口延误函数、出行收费时间价值

等。将交通分布的结果,运用交通规划软件TransCAD在项目影响范围内的

各特征年规划道路网上进行交通量分配,并结合对路阻函数、道路通行能力

的分析和研究,得到该项目影响范围区内特征年的交通网络流量分配。

3.7交通量预测结果

(1)路段交通量预测结果

由交通分配结果可知,随着开发进程的持续推进,用地规划的逐步完善,

道路交通网络功能发挥的日益增强,项目影响区的人口出行和机动车出行将

愈来愈频繁。目标年路段流量预测结果如下:

项目断面交通量预测表(单位pcu/h)

预测年份

2023年2033年2043年

路段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320544235706

(2)节点交通量预测结果

食品园区连接道三期与规划四路相交节点为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的节

点。该节点主要承担片区东西向与南北向交通转换的功能。

道北

连接

园区

食品

99

港港

逸渔

>

>

解器

沿

BI

道南

连接

园区

食品

u/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