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解决方案TOC\o"1-2"\h\u24665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214561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 2257731.2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 3294561.2.1国际发展历程 3155601.2.2国内发展历程 3170031.3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 312321.3.1传感器技术 342611.3.2控制器技术 3197831.3.3网络通信技术 3111151.3.4软件技术 3306131.3.5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314152第二章车载通信系统 4173582.1车载通信系统的组成 4211972.2车载通信协议与技术 44582.2.1车载通信协议 4132742.2.2车载通信技术 4101772.3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与隐私 561982.3.1安全问题 5253562.3.2隐私问题 527607第三章感知与定位技术 571053.1感知技术概述 5231823.2雷达与摄像头融合 6271943.2.1雷达技术 6286573.2.2摄像头技术 6137683.2.3雷达与摄像头融合 6163163.3高精度定位技术 6118173.3.1全球定位系统(GPS) 686963.3.2地面增强系统(GBAS) 675413.3.3惯性导航系统(INS) 6106723.3.4多传感器融合定位 7160253.4感知与定位技术的集成 7291813.4.1传感器融合 7257643.4.2数据处理与分析 7319113.4.3控制策略与执行 724936第四章智能决策与控制 7303914.1智能决策系统的组成 7200344.2驾驶辅助系统的设计 868264.3自动驾驶系统的实现 8122944.4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 825894第五章车载计算平台 9305605.1车载计算平台的架构 9144245.2车载计算平台的功能优化 9105375.3车载计算平台的安全与可靠性 911125第六章数据处理与分析 1057656.1数据处理技术概述 10283906.2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027546.3大数据分析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113093第七章车联网技术 11177377.1车联网的架构与组成 11121327.2车联网的关键技术 1220957.3车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 123688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 1220798.1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概述 13315548.2车载网络安全 13124668.3车载软件安全 1353238.4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与评估 132163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与标准 1415549.1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 1466909.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 14130809.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现状 14135579.1.3政策法规的促进作用 1493599.2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 1591849.2.1标准体系构建 15293079.2.2标准制定与修订 15154129.2.3标准体系的作用 15114879.3智能网联汽车的认证与监管 15261259.3.1认证制度 15314599.3.2监管体系 1554869.3.3监管体系的完善 1511285第十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未来发展趋势 16844210.1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发展趋势 16529110.2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16298210.3智能网联汽车的社会影响与挑战 16第一章智能网联汽车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义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ConnectedVehicle,ICV)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网络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网络等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从而提高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和舒适性的一种新型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具有高度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点,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1.2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历程1.2.1国际发展历程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车辆安全和驾驶辅助系统。90年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智能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逐渐深入。进入21世纪,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各国纷纷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和开发。1.2.2国内发展历程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主要关注车辆导航和驾驶辅助系统。国家战略的推动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3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技术1.3.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感知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1.3.2控制器技术控制器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主要包括处理器、微控制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这些控制器可以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1.3.3网络通信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主要包括无线通信、有线通信、卫星通信等。这些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以及车辆与网络等信息交换和共享。1.3.4软件技术软件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主要包括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等。这些软件技术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丰富的功能和便捷的操作体验。1.3.5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这些技术可以对车辆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决策支持。第二章车载通信系统2.1车载通信系统的组成车载通信系统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核心部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车载通信模块:负责实现车辆与其他车辆、基础设施以及网络之间的信息交换。(2)车载终端设备:包括车载控制器、显示屏、传感器等,用于接收和处理车载通信模块传输的数据。(3)车载网络:连接车载终端设备,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4)通信协议栈:定义车载通信模块与外部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传输流程等。(5)应用层软件:实现各种车载应用功能,如导航、实时路况、车联网服务等。2.2车载通信协议与技术2.2.1车载通信协议车载通信协议是车载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LIN(LocalInterconnectNetwork):一种低成本的车辆网络通信协议,适用于车辆内部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通信。(2)CAN(ControllerAreaNetwork):一种高可靠性、高速度的车载网络通信协议,主要用于车辆内部控制器之间的通信。(3)FlexRay:一种高功能、高可靠性的车载网络通信协议,适用于车辆内部高速通信需求。(4)以太网:一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和局域网的通信协议,适用于车载网络的高速传输需求。2.2.2车载通信技术车载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短距离无线通信:如蓝牙、WiFi等,适用于车辆与周边设备之间的通信。(2)中距离无线通信:如专用短程通信(DSRC)技术,适用于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3)长距离无线通信:如4G、5G、LoRa等,适用于车辆与远程服务器之间的通信。2.3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与隐私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与隐私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解决方案中的关键问题。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2.3.1安全问题(1)数据传输安全:保障车载通信过程中数据不被窃取、篡改或伪造。(2)节点认证: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非法接入。(3)通信加密: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提高数据安全性。(4)故障诊断与恢复:当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诊断并恢复正常通信。2.3.2隐私问题(1)数据隐私:保护用户个人信息不被泄露。(2)位置隐私:防止用户位置信息被非法获取。(3)通信隐私:保证通信内容不被非法监听。(4)匿名通信:使用匿名技术,保护用户身份不被识别。针对以上问题,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以保证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与隐私。在实际应用中,还需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技术,提高车载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能力。第三章感知与定位技术3.1感知技术概述感知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与识别。感知技术通过收集车辆周边的各类信息,为车辆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感知技术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3.2雷达与摄像头融合3.2.1雷达技术雷达技术通过发射电磁波,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电磁波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方向等信息的获取。雷达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穿透能力强、探测距离远等优点,适用于高速行驶的车辆。3.2.2摄像头技术摄像头技术通过光学镜头捕捉车辆周边的图像信息,再通过图像处理算法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识别与跟踪。摄像头具有分辨率高、识别精度高等优点,适用于识别道路标志、行人、车辆等目标。3.2.3雷达与摄像头融合雷达与摄像头融合技术是将雷达和摄像头的感知信息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融合技术主要包括数据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两种方式。数据级融合通过对雷达和摄像头的原始数据进行整合,提高感知信息的准确度;决策级融合则是在雷达和摄像头的识别结果上进行融合,提高目标识别的准确性。3.3高精度定位技术高精度定位技术是智能网联汽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车辆提供准确的地理位置信息,以满足自动驾驶对定位精度的需求。高精度定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3.3.1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GPS)是一种基于卫星信号的定位技术,具有全球覆盖、实时定位、高精度等优点。但是GPS在遮挡、信号弱等环境下,定位精度会受到影响。3.3.2地面增强系统(GBAS)地面增强系统(GBAS)是一种利用地面基站对GPS信号进行增强的技术,以提高定位精度。GBAS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适用于城市等复杂环境。3.3.3惯性导航系统(INS)惯性导航系统(INS)是一种不依赖于外部信号的自主导航技术,通过测量车辆的运动状态,实现对车辆位置的实时跟踪。INS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不受环境限制等优点,但定位精度相对较低。3.3.4多传感器融合定位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是将多种定位传感器的信息进行融合,以提高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常见的传感器融合方式包括GPS与INS融合、GPS与摄像头融合等。3.4感知与定位技术的集成感知与定位技术的集成是将感知技术和定位技术相结合,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和精确定位。集成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4.1传感器融合通过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进行融合,提高感知信息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例如,将雷达与摄像头进行融合,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的全面感知。3.4.2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融合后的感知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特征信息,为车辆提供决策依据。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图像处理、雷达数据处理等。3.4.3控制策略与执行根据感知与定位信息,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控制策略与执行技术包括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通过以上集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和精确定位,为自动驾驶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第四章智能决策与控制4.1智能决策系统的组成智能决策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主要由环境感知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决策制定模块和执行模块四个部分构成。环境感知模块通过各类传感器和摄像头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如道路状况、交通标志、车辆和行人信息等,为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数据处理模块对环境感知模块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形成车辆行驶的全面信息。决策制定模块根据数据处理模块输出的信息,结合车辆自身的行驶状态和预设的行驶策略,制定出适合当前行驶环境的决策方案。执行模块则根据决策制定模块输出的决策方案,通过控制车辆的动力、制动和转向系统,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4.2驾驶辅助系统的设计驾驶辅助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智能决策与控制技术,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驾驶员的行为习惯、操作方式和接受程度。驾驶辅助系统主要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等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通过集成传感器、摄像头和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车辆周边环境,识别潜在危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设计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系统的响应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驾驶辅助系统在复杂多变的行驶环境中,能够为驾驶员提供及时、准确的支持。4.3自动驾驶系统的实现自动驾驶系统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标,其实现需要解决感知、决策和控制等多个环节的技术难题。在感知层面,自动驾驶系统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实现对周边环境的全面感知。在决策层面,自动驾驶系统需要根据感知到的环境信息,结合车辆自身的状态和预设的行驶策略,进行自主决策。在控制层面,自动驾驶系统通过精确控制车辆的动力、制动和转向系统,实现车辆的自主行驶。为实现自动驾驶系统,需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提高传感器的功能,增强环境感知能力;二是优化决策算法,提高决策速度和准确性;三是研发高精度控制技术,实现车辆的精确控制。4.4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动力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发动机、电机和电池等动力部件的精确控制,提高燃油经济性和动力功能。二是制动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制动系统的优化控制,提高制动功能和安全性。三是转向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转向系统的精确控制,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四是底盘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车辆底盘各部件的协调控制,提高车辆的行驶功能和舒适性。五是车身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对车身姿态的调整,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安全性。智能控制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车辆的功能、安全性和舒适性,推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第五章车载计算平台5.1车载计算平台的架构车载计算平台作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一般来说,车载计算平台的架构可以分为硬件层、中间件层和应用层三个部分。硬件层主要包括CPU、GPU、FPGA等计算单元,以及各类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硬件层的功能直接决定了车载计算平台的处理能力。中间件层主要负责处理硬件层和应用层之间的数据交互,提供统一的接口和协议,保证各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应用层则涵盖了自动驾驶、车联网、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便捷、安全的驾驶体验。5.2车载计算平台的功能优化为满足智能网联汽车对计算功能的高要求,车载计算平台需要进行功能优化。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优化方法:(1)硬件升级:提高CPU、GPU等计算单元的功能,增加内存容量,提升数据处理速度。(2)并行计算:利用FPGA等并行处理能力强的硬件,实现多任务并行处理,提高计算效率。(3)算法优化:针对特定应用场景,优化算法,降低计算复杂度,提高运行速度。(4)资源调度:合理分配计算资源,优先保障关键任务的执行,提高系统整体功能。5.3车载计算平台的安全与可靠性车载计算平台的安全与可靠性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解决方案的关键环节。以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硬件安全:采用可信硬件模块,防止恶意攻击和硬件故障。(2)软件安全:采用安全编程规范,对软件进行安全性分析和测试,保证软件安全。(3)数据安全: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防止数据泄露和篡改。(4)系统可靠性: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抗故障能力,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实时监控:对车载计算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防止系统崩溃。第六章数据处理与分析6.1数据处理技术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处理技术在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据处理技术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转换、存储和分析的一系列操作,旨在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高效、准确的数据支持。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数据清洗:对原始数据进行去重、去噪、缺失值处理等,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整理:对数据进行分类、排序、合并等操作,使之便于后续分析。(3)数据转换: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以满足不同分析工具的需求。(4)数据存储:将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文件系统等存储介质中,以便于快速检索和分析。(5)数据分析:运用各种数据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和解读,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决策支持。6.2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异常检测:通过分析车辆运行数据,发觉潜在的故障和异常,提高车辆的安全性。(2)预测分析:基于历史数据,预测车辆未来运行状态,为维修保养提供依据。(3)路径规划:利用地图数据和车辆运行数据,为车辆提供最优行驶路径,降低能耗。(4)交通态势感知:通过实时分析车辆周边环境数据,提高车辆对交通态势的感知能力。(5)智能驾驶辅助:结合车辆运行数据和环境感知数据,为驾驶员提供智能驾驶辅助功能。6.3大数据分析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以下为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车辆健康管理:通过分析大量车辆运行数据,实现对车辆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控和预警。(2)智能调度:基于大数据分析,优化车辆调度策略,提高运输效率。(3)消费者行为分析:通过分析用户行驶数据,了解消费者需求,为产品设计和营销提供依据。(4)城市交通优化: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城市交通状况,为交通规划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5)环境保护:通过大数据分析,监测车辆排放情况,为环保政策制定提供依据。(6)车联网安全:运用大数据技术,发觉车联网安全隐患,提高车联网系统安全性。第七章车联网技术7.1车联网的架构与组成车联网作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旨在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车联网的架构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基本层次。(1)感知层:此层主要负责收集车辆自身状态和环境信息,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GPS等设备。(2)网络层:此层涉及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使用包括专用短程通信(DSRC)、蜂窝网络等多种通信技术。(3)应用层:此层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导航、安全预警、交通管理等服务。车联网的组成包括车载终端、通信网络、平台系统和用户界面等。车载终端集成多种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发送;通信网络则负责建立车辆与外界的信息通道;平台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用户界面则将处理后的信息以友好的方式呈现给用户。7.2车联网的关键技术车联网技术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关键技术的支撑,主要包括:(1)通信技术:包括DSRC、LTEV、5G等,这些技术保障车辆之间及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高速、稳定通信。(2)数据融合与处理技术:通过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3)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利用云计算平台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分析,为智能决策提供支持。(4)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通过算法优化,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和智能控制。7.3车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车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是车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安全方面,需要保证通信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隐私保护方面,则需要采取匿名化、数据脱敏等技术手段,保证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为实现上述目标,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密通信:使用高级加密算法保护通信数据,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2)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保证合法用户才能访问车联网系统。(3)数据安全存储与处理:对存储和处理的数据进行安全保护,防止数据泄露或滥用。(4)用户隐私保护政策:制定严格的用户隐私保护政策,明确数据的使用范围和目的。通过上述措施,可以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的保护,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八章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8.1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汽车技术的发展方向,其安全性。智能网联汽车安全主要包括车载网络安全、车载软件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目标是保证车辆在各种工况下能够稳定运行,防止外部攻击和内部故障,保护用户隐私和行车安全。8.2车载网络安全车载网络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联网技术的发展,车辆与外部网络的连接越来越紧密,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车载网络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通信网络安全:保障车辆与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安全,防止通信数据被窃取、篡改和伪造。(2)车内网络隔离:采用硬件隔离和软件隔离技术,防止车内不同网络之间的互相干扰和攻击。(3)车联网平台安全:保证车联网平台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平台被攻击和篡改。(4)数据加密和认证:对车辆通信数据进行加密和认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8.3车载软件安全车载软件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的核心环节。车载软件负责车辆的控制、监测和数据处理等功能,其安全性直接影响到车辆的安全功能。车载软件安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软件漏洞防护:通过代码审计、安全测试等技术手段,发觉并修复软件漏洞。(2)软件更新与升级:建立安全可靠的软件更新和升级机制,保证车辆软件始终保持最新状态。(3)软件签名认证:对车载软件进行签名认证,防止恶意软件篡改和植入。(4)软件运行监控:实时监控车载软件运行状态,发觉异常行为及时报警和处理。8.4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与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测试与评估是保证车辆安全的重要手段。安全测试与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功能安全测试:验证车辆各项功能是否满足安全要求,包括硬件、软件和系统级的测试。(2)网络安全测试:评估车辆在车联网环境下的网络攻击防护能力,包括通信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测试。(3)功能安全测试:评估车辆在各种工况下的安全功能,包括制动距离、转向稳定性等指标的测试。(4)安全评估与监控:对车辆安全功能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发觉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预警。通过上述测试与评估,可以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提供有力保障,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健康发展。第九章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与标准9.1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9.1.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概述我国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这些政策法规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明确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产业布局等。9.1.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现状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支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如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等,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9.1.3政策法规的促进作用政策法规在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引导企业投入研发资源。(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3)加强安全监管,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安全可靠。9.2智能网联汽车的标准体系9.2.1标准体系构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主要包括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测试与评价、应用与运维等四个方面。这些标准涵盖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要求、测试方法、安全功能、信息安全等方面。9.2.2标准制定与修订我国已制定了一批智能网联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智能网联汽车术语》、《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方法》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些标准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9.2.3标准体系的作用智能网联汽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中总务处一周工作计划
- 产教融合、医教协同下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及优化路径
- 设备维修管理制度(完整版)
- 下月工作计划怎么写7篇
- 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物理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 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心得范文5篇
- 七年级语文上册 8《世说新语》两则第1课时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云南省个旧市第十中学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十单元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美人鱼》观后感(集合15篇)
- 个人自我鉴定(集合15篇)
- 2024-2024年高考全国卷英语语法填空
- 第17课《猫》课件+【知识精研】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专升本)学士学位考试复习题
- 专题01:新闻作品-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主题阅读(统编版)(原卷版+解析)
-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风险评估培训》课件
- DB13-T 5931-2024 珍珠棉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条件
- 2025届上海曹杨二中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会议会务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成都大学《Python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电大本科【人文英语3】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37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