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卷01 先秦时期(1.2)-【大单元复习】2024年高三历史主干知识专题检测卷_第1页
专题检测卷01 先秦时期(1.2)-【大单元复习】2024年高三历史主干知识专题检测卷_第2页
专题检测卷01 先秦时期(1.2)-【大单元复习】2024年高三历史主干知识专题检测卷_第3页
专题检测卷01 先秦时期(1.2)-【大单元复习】2024年高三历史主干知识专题检测卷_第4页
专题检测卷01 先秦时期(1.2)-【大单元复习】2024年高三历史主干知识专题检测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历史主干学问专题检测卷专题01先秦时期一、单选题(共60分)1.下表可以用来说明中国早期文明(

)时期西部东部公元前2500年陕西龙山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公元前3200年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汶口文化公元前5000年仰韶文化青莲岗文化A.相互之间沟通频繁 B.呈现多元化分布格局C.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进展具有均衡性特征2.嵇文甫先生说道:“郭沫若先生有一个最奇怪的论断,就是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完成者。他不承认西周的封建制度,而秦汉以后才完全是真正的封建社会。”下列关于材料中“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封建制度指的是官僚体制 B.封建制度是一种垂直管理体制C.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 D.封建社会下的政治制度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3.据考古发掘,在距今约5000年前辽宁西部山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已经消灭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祭祀礼仪性建筑,其中发觉了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成套玉礼器,下图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仆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依据肯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学问,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文物可以说明辽河地区开头消灭阶级分化B.争辩红山文化有助于了解母系氏族社会文明C.此遗址呈现了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辽西风貌D.此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并进”格局的例证4.中国某文化遗存考古出土了与石器、骨器共存的胎壁薄如蛋壳的黑陶,经碳-14年月测定,距今约4000多年。由此推断,该文化遗存位于如图的(

)A.① B.② C.③ D.④5.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A.公共墓地消灭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6.有学者指出,殷墟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另据四川省文物考古争辩所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也是从云南输人的。蜀、滇两地相邻,虽然蜀地有铜矿,但商代开采的记载极少,而锡料更是必需仰给于云南。这可以用于佐证商代(

)A.长江流域已成为经济中心 B.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传播C.区域间存在肯定经济联系 D.长途贩运业得到快速进展7.据不完全统计,间续发觉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史前城址,1991年以前有20多座,1995年增加到30多座,至1997年更达40多座,至21世纪初已有50多座了,这些史前城址大多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只有少数属于仰韶文化和大溪文化时期。材料可用于说明,龙山文化时期(

)A.私有制产生加速社会阶层分化 B.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C.社会结构渐由部落向国家过渡 D.建筑技术进展较快速8.据考古发觉,在山西陶寺遗址一座贵族墓随葬的骨耜上发觉契刻有一个“辰”字,专家推想墓主的职官可能为农官;同时在该遗址还发觉有古天文台,当时人们已将一个太阳年分为20个节令—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4个重要节点。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层的分化 B.文字体系的形成C.国家形态的成熟 D.农业经济的进展9.下图为湖南省博物馆“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上展出的一件文物精品。该文物可用来说明,春秋战国时我国(

)铁镰A.最先把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 B.农业生产力的提高C.江南地区领先使用铁制农具 D.劳作方式发生变革10.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但大家只留意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间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的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乐观支持C.消退了诸子百家之间的争辩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11.春秋战国几百年间,所谓“先秦游士无宗国”的局面形成,下表内容是史籍中明确记有诞生宗国和活动国的有名人物统计状况(部分)。这从侧面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人物孙武伍子胥吴起公孙(商)鞅张仪吕不韦李斯宗国齐楚卫卫魏卫楚主要活动国吴吴楚秦秦秦秦A.户籍制度尚未确立 B.贵族政治趋向瓦解C.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 D.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12.据考古发觉,在龟甲的贮藏和使用方面,商周两代极为相像,且商代文字与周代文字同属一个系统。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社会秩序趋于稳定 B.文化管理渐渐走向成熟C.甲骨文已普遍使用 D.文明传承具有连续性13.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尽地力之教”的政策,鼓舞民众垦荒;同时把国家土地安排给农夫,依据土地的贫瘠标准,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这些措施(

)A.确立了以农为本政策 B.推动了小农经济进展C.减弱了贵族封建特权 D.维护了农夫根本利益14.如表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对于礼与法关系的论述。这反映出(

论述出处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强国》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A.调和思想界的争辩 B.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C.糅合儒法两家思想 D.减弱法家的社会地位15.据《国语•鲁语下》记载:“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直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仍旧向吴国请盟,“春秋贡献,不解(懈)于王府……亦征诸侯之礼也”。据此可知,先秦时期的贡纳关系(

)A.维系了政治联系 B.解决了经济问题C.完善了分封制度 D.加重了诸侯负担16.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17.西周时期“田里不鬻,墓地不请”,没有土地买卖。到了战国时期,土地买卖的记载已较多,如《史记》载赵括之母言:“今括一旦为将……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这一变化说明(

)A.土地兼并现象趋向激烈 B.商品货币经济日益进展C.封建小农经济尚未确立 D.铁器工具得到普遍使用18.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19.荀子认为假如“上好礼义,尚贷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了矣”,就会“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故令不烦而俗美”《韩非子·难三》指出“明主之道,赏必出平公利。赏普向轨……重罚者必有恶名”。两者的思想主见意在强调(

)A.道德自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B.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C.礼法结合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手段 D.血缘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政治工具20.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A.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平衡 B.求同存异谋进展的趋势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封建政治体制开头产生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尚书》(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四周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何尊”底铸铭文(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进行了一个庄重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封建自周公始,封建制度最大之功用有二:一日同化,一日分化。所谓分化者,概将同一的精神及组织,分布于各地,使各因其环境以尽量的自由进展。所谓同化者,概将很多异质的低度文化,醇化于一高度文化总体之中,以形成大民族意识。——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1)《尚书》与“何尊”分别属于几手史料,并说明其史料价值。(4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封建制度”是什么制度,并简析此制度的作用。(1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雅典城外阿波罗神庙墙上,铭刻着古希腊哲人的一句名言:人啊,生疏你自己!体育就是人类生疏自我的一种方式。雅典在公元前8世纪形成奴隶制城邦,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推动社会进展。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体育思想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人类生活。古希腊体育思想苏格拉底提示雅典人要不懈地提高身体素养,“体育教育……让他们从小就开头接受。而且,体育训练应当格外当心,并且要终其一生”。柏拉图提倡进行简洁而朴实的身体熬炼,认为青年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应当严格地受到音乐与体育的教育,借以成为优秀的卫国者。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熬炼有助于培育人的英勇”,“明显预先应把儿童交给体育老师和角力老师,这些人分别能造就儿童的体质和教给他们身体方面的本事”。——摘编自谭华、刘春燕主编《体育史》等材料二孔子在“六艺”教育中,重视体育活动教化作用。“射”“御”及“乐”中的“舞”,都是通过肯定规范的身体活动来培育同学的“礼”,即通过体育的形式培育同学敬重理法的习惯和精神。孔子体育思想是为理念服务的,这种理念是以“礼”为外壳,“仁”为内核的思想。在中国古代体育历史长河中,孔子体育思想起到了各家诸子都无法比拟的后世影响力。后世儒家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进展,使之更为成熟与完善。人们遵循孔子的体育思想,乐观从事有用性体育运动,强身健体。——摘编自王烈《基于“六艺”教育下孔子体育思想的阐释》(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雅典的体育思想,并简析其兴盛缘由。(12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与古代雅典相比,我国古代体育思想呈现出的特质,并简析孔子体育思想的意义。(12分)

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中国早期。题干所示为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东西部都有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由此可见,当时中国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B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相互间沟通频繁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解A项;题干也没有中外对比的相关信息,排解C项;题干所示为东西部文明的进展,没有东西部之间的比较,排解D项。故选B项。2.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西周至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他不承认西周的封建制度,而秦汉以后才完全是真正的封建社会。”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小农经济。在经济上,封建土地全部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郭沫若认为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才真正进入封建社会时期,C项正确;封建制度并不是官僚体制,封建制度是在中国商周时期和西欧中世纪消灭的政治制度,是以贵族统治阶层层层分封,占有土地和农夫(或农奴)等财宝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排解A项;垂直管理体制主要指的是中心对地方的直接管理,而在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诸侯在封国内有着相当大的权力和自由,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所以封建制度不是一种垂直管理体制,排解B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是主要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但封建社会霞的政治制度并不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排解D项。故选C项。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依据材料“消灭规模宏大的坛、庙、冢等祭祀礼仪性建筑,其中发觉了以龙、凤、人等为题材的成套玉礼器,……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仆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可知,“祭祀礼仪性建筑”“成套玉礼器”“玉猪龙……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说明当时辽河流域已经消灭早期文明,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与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约同期或之前有多种中华文明共存,这些遗址都是中华早期文明“多元并进”格局的例证,D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是辽河地区最早消灭阶级分化的地区,“开头”说法错误,排解A项;红山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解B项;材料中距今约5000年前应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排解C项。故选D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依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连续,据碳14法测定其年月距今约4500—4000年,其中龙山文化陶器有黑陶、灰陶、红陶、黄褐陶和白陶等,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①位于云南,排解A项;②位于长江下游,排解B项;④位于黄河中上游,排解D项。故选C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进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头消灭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消灭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解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头,排解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进展的主要表现,排解D项。故选C项。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商代(中国)。依据材料“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就是从云南输入的”、“而锡料更是必需仰给于云南”等信息可知,商代西南地区的铅、铜、锡原料输入黄河流域和蜀地,反映出区域间存在肯定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商朝,当时经济中心是黄河流域,排解A项;材料涉及的是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与云南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中原文化与边远地区关系,排解B项;“长途贩运"与材料中“蜀、滇两地相邻”不符,排解D项。故选C项。7.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龙山文化形成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此时大量城址的消灭,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组织结构方面已经具有某些深层次变化的迹象,C项正确;早在大汶口文化时期,私有制就已经产生,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排解A项;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表现是生产工具的革新,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龙山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信息,排解B项;材料强调的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较多,没有涉及到建筑技术水平的凹凸,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解D项。故选C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陶寺遗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龙山文化重要遗址,依据材料中“农官”和20个节令(尤其是4个重要节点),可以得出该时期农业经济得到肯定程度的进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阶层的分化,排解A项;单从一个“辰”字无法推断其已形成文字体系,排解B项;材料只叙述了贵族农官,未涉及其他阶说明该时期进入文明时代,消灭早期国家形态,但难以就此说明国家形态已成熟,排解C项。故选D项。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依据材料可知,铁镰的制作和使用,反映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农业经济的进展,B项正确;仅凭材料内容,不能得出“最先把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的结论,排解A项;材料未涉及北方铁农具的冶炼和使用状况,不能说明江南地区领先使用铁制农具,排解C项;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未体现劳作方式发生变革,排解D项。故选B项。10.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缘由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像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像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像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赐予乐观支持,排解B项;“消退了争辩”说法过于确定,排解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解D项。故选A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人效命于别国的现象日益增多,形成“先秦游士无宗国”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士人克服了血缘和地缘的束缚,客观上说明血缘宗法关系的衰退,反映出贵族政治趋向瓦解,B项正确;战国时期,国家已经开头大规模编排民户,排解A项;诸侯国努力招揽人才、士阶层队伍日益壮大,两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解CD项。故选B项。12.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在龟甲的贮藏和使用方面,商周两代极为相像,且周代文字与商代文字属于一个系统,可见甲骨文这一成熟的文字形态的定型,并非一日之功,其进展、演进和变化自有承续和规律可以遵循,无疑说明其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秩序是否稳定,排解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对文化管理的相关内容,排解B项;依据材料不能得出甲骨文使用的普遍性,排解C项。故选D项。1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中国)。依据材料“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展,各国纷纷变法图强,魏国变法废除了井田制,鼓舞开荒,并将土地安排给农夫,有利于农业的进展,推动了小农经济进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以农为本的政策,排解A项;材料只强调了经济以及土地制度的变化,与贵族封建特权无关,排解C项;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不会维护农夫的根本利益,排解D项。故选B项。1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依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荀子强调只有通过礼法结合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他实际上是在寻求合理的治国途径,B项正确;荀子是在查找治国途径,并不是为了调和思想界的争辩,排解A项;虽然荀子的思想中兼有儒法两家的内容,但并不是在糅合两家思想,更不是为了减弱法家的社会地位,排解CD项。故选B项。1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直到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战败后仍旧向吴国请盟”可知,无论是武王克商后的贡纳,还是越王勾践战败后向吴国请盟的贡纳,均在肯定程度上维系了诸侯国与周王室或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A项正确;“解决了”一词表述确定,排解B项;越王勾践所在的春秋末期,分封制已经开头瓦解,排解C项;加重了诸侯负担,与材料描述不符,排解D项。故选A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独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行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确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假如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反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始终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解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解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解D项。故选C项。17.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西周到战国时期。材料表明,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进展,土地买卖的记载开头消灭,B项正确;土地买卖是土地兼并的前提,至于土地兼并现象是否趋向激烈,材料无法推断,排解A项;战国时期,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确立,排解C项;D项本身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主旨,由于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不是生产工具,排解D项。故选B项。1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体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荀子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同学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恶》,意为对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礼,用礼仪规范对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礼仪教化的同时制定法律,对于违反礼仪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来禁止人们犯罪。使天下人能够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见礼法并用思想,治国理政要“隆礼”“重罚”,要求统治者要抓住这一根本问题,“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以此达到天下有序、社会稳定的目的,所以A项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见,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假如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出自孔子《论语·为政》,意为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处,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耻辱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慧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与材料设问不符,排解D项。故选A项。19.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荀子强调统治者要仁义,韩非子强调统治者要重赏罚,意在强调统治者对实现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据材料,两者的思想主见意在强调统治者的作用,不是“道德自律”,排解A项;荀子强调“礼义”,韩非子强调重赏罚,没有主见礼法结合,排解C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血缘”和“社会等级秩序”,排解D项。故选B项。20.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精确     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战国时代各国的变法运动,是地主阶级的社会改革,由于社会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平衡和各国内部阶级力气对比的不同,导致各国变法的深度、广度和结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各国政治经济进展的不平衡,A项正确;“求同存异”不是战国时期政治的特点,“求同存异”强调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排解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论述,并且材料所述现象与民族交融无直接关系,排解C项;中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于秦统一六国后,而题干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排解D项。故选A项。21.(1)一手史料;对于争辩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4分)(2)分封制;乐观方面:有利于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开发边远地区;传播周文化;局限性:分封制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