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汇总(二)
3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数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最基础的知识之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
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是进一步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的
基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会数1000以内的数,认识计数单
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之间的进率关系,我所执教的这节课有如
下几个特点:
一、“1千”这个数的建构:
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已有
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从而建立一个知识模型。新
课程强调要让孩子们经历、感受、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为此,我为学生
提供了有一百个方块的方块计数卡。让学生充分利用这张计数卡,将1个1个
地数,10个1是10,10个10个地数,10个10是一个百的旧知识呈现在千这
个数之前,来唤起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然后同桌合作,一百一百地数,10
个一百就是一千,从而引出新的知识,建立千这个计数单位。在这一个过程中,
也使学生感悟到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然后老师邀请学生一百
一百地数,将一百块小方块通过一百块一百块地贴,方块逐步地由平面向立体
转变。这个从100到1000的过程正是孩子们对1000这个数实际意义的建立的
过程。电脑演示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10个1是10,10个10是100,10个100
是1000的各数之间的十进关系,这样设计把一个个旧的知识点串成了一个片,
再由一个个片连成了一个网。
二、数数
数数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接近整百,接近整十的数
时最难数。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依照100以内的数数方法,空对空的数
数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难的是将数法的数与数的实际意义结合起来。
于是,我使用了最原始的方法,那就是用上计数器。利用计数器一方面给了学
生数数的拐棍,另一方面给了学生直观地解释。如何让学生在数中体会十进制
计数法的原理即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等道理是解决
连续进位这个难点的切入点。我通过生自拨自数,师点拨,生数等辅放结合的
方式,在数的过程中结合对应操作来解释为什么199后边是200,209后边是210,
使中下学生们也能理解掌握接近整百数的数法。当然这儿的数只是一个引子,
只是教会学生一种方法。在其他课当中还要继续加强。
三、数的组成,写法读法
数的组成写法,读法,是老师拿一个计数器,然后在上边拨珠子,问学生,
会写吗?怎么写,它里边有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这个数的组成的一个
内化的过程,不用老师费多少口舌学生就明了这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
一组成的。同时,写数时的末尾0、中间0的写法这一难点也是借用计数器上拨
珠等操作来突破的。如何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数就是由几个百,几个十,
几个一组成是要解决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
扩展到课外,校内延伸到实际生活。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
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体验数感。
3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是学生对100
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同时,它又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要为
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因为1000或10000都是比较大的数,在学生的
认识还很有限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能尽快地建立起大数的概念和意识,在这
里显得格外重要。在本课设计中,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本课要在100以内数
的认识基础上设计教学,努力促进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学过
程要重视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安排学生认、读、写生
活中经常看到、听到的1000以内的数新课标指出在教学数的认识时,小学生能
说出各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位数字的意义;结合显示素材感受大数的意
义,并能进行估计;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数的意义,能认、读、写数。
虽然很多小朋友都会1000以内的数,但是他们还不明白计数单位十、百、
千这样抽象的概念。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让学生认识计数单
位千时,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数数,认识计数单位“千”,感知更大的数的组
成,发现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的关系。教学时可利用“小精灵
明明”引出问题“怎样数更大的数”,引导学生动手试一试。通过实践让学生
体会:一个一个地数,10个小正方体是“十”,一^Ik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千”,进而发现
“十”“百”“千”等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在教学数数方法时,可放手由学生自主地数小正方体。为了让学生感悟到
数数的方法很多,可以一个一个数、一^b一^k数、一百一百数,教师可以提出
一个情境,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
样的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探究发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数
数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的来说,我觉得培养学生的数感非常重要。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校内延伸到实际生活。结合生活
中的具体实例去教学数学知识,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3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
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
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他们有
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根据课标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这节课时,我改变
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注意为学生提供“学数
学,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张爷爷在商场购买了彩电和冰箱,给出数
据,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引
入例9o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景中明确到学数学就是为了解
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样帮助张爷爷解决这个问题?
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老师帮助学生归纳几种不同的算法,让学生去
比较方法的优劣,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我个人认为,在这个环节
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表现了各自积极的一面。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时,我把获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
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
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自学找到解决方法,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
纳几种不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
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
情境,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
10时,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
的内容,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
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
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
个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以上是自我感觉好的一方面,还有很多方面掌握得不够好,例如:为了追
求轻松、愉悦的课堂,课堂上形式多种,学生是动起来了,课堂也活起来了,
可是教学的实施性却忽略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是
非常值得深思的。止匕外,在教学中使我感受颇深的是教学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移
植和照搬,它需要执教者的创造加工。
每一次上课都有每一次的思考,而每一次的思考我都有了新的收获。相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取长补短,不断努力探索,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更上
一层楼。
3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过“整十数加减整十
数”“整十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学生已经懂得
了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可以说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整百、整千数学加减法》这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把获
得新知的过程交给学生自己,整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主线
的思路,注意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
和经历数学。
例如,我先通过课件演示创设“老师家新添了彩电和冰箱,请你们帮老师
算一算一共花了多少元?”这样的情境引入例9。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一下,该
怎么样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再让学生交流、介绍自己的算法,归纳几种不
能的算法,比较方法的优劣,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口算。教学这
一部分内容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创设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
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例10时,
通过老师给母亲买了一件衬衣,一条裤子,一件上衣的情境,给出数据,让学
生根据所提供的数据,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部分的内容,我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引导学生采用类比和推理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在解
决问题的教学中特别关注学生自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并切实培养学
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
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创设出了一个轻松,
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
1、课前设计猜价钱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有趣,好奇,神秘,紧张的猜价中
走进教学,不仅复习了万以内的数,而且采用了逼近的区间套的思想。
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来学习加减法。
《新课标》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内在联系,研究与分析问题
的表象,选择解决问题的决策与方法,能运用知识与技能分析去解决较为复杂
的或综合性的问题,提倡学生在知识的分解过程中的迁移。而这种迁移和推理
体现在许多知识点上。在计算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计算法则也有着十分相
似或十分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可以统一起来。在教学新的计算法则时就可以利
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类推出新的知识方法。本课中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间的联
系,把新知转化为旧知,然后类比推出其他相同的计算方法。当学生探讨出
1000+2000=3000时,及时引导学生想1+2=3和想1个千加2个千之间的联系,
都是想1+2=3这种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完算法后,师
提问“他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在你以前的计算中用到过这种方法吗?能举
例说说吗?”让学生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再用次方
法类比推出加法进位与减法退位的计算方法。
这样不仅使他们明白遇到问题应该怎样去思考,而且通过自己总结出来的
方法比较容易记忆。培养了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又让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或表示同意表示反对,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学生赏识和学习同伴独特的富有个
性的见解。
3、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的活动过程,注意问
题的探索性,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知识,从
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展现学生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活注重了学生学习
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5、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
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
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
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
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
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
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
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
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因此,整堂课我以“感受生活
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提出有
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增加学生对“克与千克”的感
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克与千克的观念,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
切联系。
在本节课里,我致力于精心搭建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通过精心设
计的、有效指导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
念。
如:片段一、认识“克”,感受1克。
1、师: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
重?
师出示:1克有重呢?瞧!这是什么?生齐声说:一角的硬币。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请你们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币,感觉怎样?生:
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1角硬币的重量吧!
(简单介绍天平的各部分。)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
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
量很轻很轻。师: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在你们带
来的物品中能找到吗?(生找:回形针、两粒豆、乒乓球)师:10枚1角硬币
有多重?几克?(10克)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
片段二、活动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认识1千克: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师:谁估
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一袋盐500克,两袋呢?(1000克)板
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秤来称称看。这是什么秤?(盘秤)知道
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这一大格就是1千克)老师示范: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
书1千克师: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千
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学生了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
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
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
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
刻的了解。
3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千克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
容。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
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分别认识千克和克的,但作为教者,我认为把克
和千克一起讲授比较有针对性和对比性,所以我大胆的改变教材编排,设计了
这个课时。由于这一节是学习重量单位的开始,加上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为了
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以《课标》精神作指导,
紧靠《课标》做好衔接过渡,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重量观念。
《克和千克》的教学看似简单,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学生在日常生
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学生在生活中
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
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经验告诉我,
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
程是必须的经历,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注重
让学生多方位体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动机
教材所呈现的学习知识是静态的,它所创设的情景不一定就是最适合本地
的学生。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原有水平,创设学生
熟悉的生活情景和问题情景,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知识生长点”诱发学
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教学设计落点是“体验”数学
课程标准中关于这部分知识的目标是: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并认识克和
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
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但单凭他们课前的认识,是远不能成功的建立
实际的质量观的。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要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过程,进而
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围绕这一目标我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怎样
才算是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如何实现让学生了解“轻的物体用克做
单位,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的教学目标?显然,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
和感知中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感受。正如俗语所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
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狭髓”。因此,
最终把可以说,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
整节课。学生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一一再根据经验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
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但什么是体验?
究竟怎样体验?学生是否体验到了?体验到了什么?值得我们深思与探讨。教
学中学生的想法,学生的反映一一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
精髓。而且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出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出现了
不准确。
新课程呼唤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给予学生
很大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尽量让
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发现、去辩论、学生就会成为知识再现的创造者、发现者,
他们的学习活动就会快乐而不枯燥,他们的发现就会深刻而不空洞,他们的思
维就会灵活而不拘泥。
37、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
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
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小
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
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
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
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
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
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用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
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材料,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
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
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列举了许多生活中的实物,增加学生的感性
认识。如:1千克苹果、大约有几个,500克盐有多重,1个文具盒、1个小朋
友,1个西瓜,1个乒乓球,1支粉笔等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感知,迁移到对1
克、1千克重量的感受。知道1千克=1000克,让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
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千克有点重”逐步发
展到用盘秤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
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一定的技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
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
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
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
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
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在教学中,我深深
地体会到:
一、根据学生经验,活用教材。
“克与千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尽管学生在生活中有
所接触,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没有实物的衬托是很难进行感知
的。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我就通
过生活中物品有长有短、有多有少;又请了一大一小两位同学,引出两位同学
有轻重之分,从而引入质量。随后请同学们交流购物收集到的信息或者出示实
物。并从中挑选了重约1克的米和重约1千克的水果(4个苹果),一手拿一物,
对比感受1克与1千克物品,从而建立“克”很轻,“千克”较重的概念。紧
接着运用积累的感受去找约1克、1千克的物品;最后再出示某些物品,让学生
进行估计重量,当学生的估计相差甚远时,另外的学生会用类化了的思想加以
反驳,如:一生说1个鸡蛋重约50千克,则有学生会反驳说鸡蛋比1个苹果都
小,哪来50千克?事实胜于雄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
悦。
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让其快乐体验。
让每一位学生带上一些小物品,例如:小豆子、小石头及一些零食等,这
样就更加贴近了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用手掂量物体的质量、用
心感悟,探究的兴趣油然而生,让人睹物思索,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之中。达
到了以导激情,以情启思的目的。学生在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抓住每一
次机会,通过学生的掂、猜、称、辩、思,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
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尝试到了成功的乐趣。
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简单明了的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真实有效的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引入的生活情景中,主动的分析、推
理、想象、整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了知识,逐步让自己获取克与千克的概念经验更加清晰。运用1克和1千克掂
的感觉辨析物品,成功拓展到了比1千克轻或比其重的物品,估量、验证,水
到渠成,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
三、教师要注意提高提自身素质。
一节课下来,时间较紧,归根到底,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要不断学习、
提(WJ。
38、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十加、减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
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
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
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
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
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
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
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
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
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
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
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
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
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
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
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
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
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
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
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
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比如把570写成750等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
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
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
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
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
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
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
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
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
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
39、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单元教学反思
本应该在期中考试之前完成第四单元的教学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致使
教学进度没有完全赶上教学计划。现在就把第四单元进行以下总结。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
(1)100以内数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
(2)不进位不退位的笔算和估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普通三
位数加减笔算,加减法的估算。
(3)万以内笔算中的不连续进位加法和不连续退位减法。三位数加三位数
不连续进位加法,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减法。
(4)加减法的验算。笔算加法的验算方法,笔算减法的验算方法。
在教学内容(1)的学习中,我发现学生的计算速度较慢,正确率倒很好,
分析原因,学生在进退位浪费的时间较多,口算方法虽然学生会说,但在实际
计算时,学生却抛弃了计算方法,想当然的用起了自己的“原创”,致使时间
浪费了很多。
关于估算加减法,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通过分析出错学生的习题,我发
现出错原因有:1、求数的近似数出现问题。2、运算符号看错,明明是减法,
有学生却算成加法。
关于笔算加减法,有以前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基础,通过知识迁移,学
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掌握的较好。但在练习时,学生也出现了较多问题。经
过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粗心”。在批改作业的时
候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比如:题目是356却写成365,减号抄成加号,上下
两行题串在一起等。还有在退位减法中忘了退1,本来做减法题,做到百位时却
按加法计算;加法忘了进1或进了1却忘了加;数位不对齐等等。
在教学中我从几方面入手:1、要求学生先观察、看准题,再动手计算。2、
要求学生书写要工整,不管是作业还是练习都要认认真真的去对待,就是在草
稿纸上列竖式算草书写也要整齐清晰。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习惯,无论是板
演还是课堂练习,都不厌其烦地去强调检查、检查、再检查。4、经常联系学生
家长进行家访,努力做到家校齐抓共管。
本单元的单元测试,成绩在我看来比较理想,90分以上的能占大约85%,
出错原因主要有:估算时出错(相当部分学生看错运算符号),比多比少的问题,
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分析,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比多比少的问题”要多给学
生分析,借助线段图帮助他们分析。
40、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教学反思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
学习完这个单元后,我也深深的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
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因
为这种动态生成的效果正是我们所追求的。虽然对一时的“创造发明成果”还
没有马上转化,但在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共同促进学习氛围的形成。对
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
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
笔算加、减法的难点。第一节课下来,我就有点不知所措了。计算错误五花八
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
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
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
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
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
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
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
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本难度
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作业本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
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
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
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
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开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
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
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
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
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
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
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
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
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
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
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
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
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
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
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
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本节课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计算方法,目的是
从小就培养学生“多种选优,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当学生自己创
造的算法被肯定时,他们幼小的心灵所萌发出的自我价值、学习信心、主动挑
战意识等不也是课堂教学的成功所在吗?我认为这些才是提倡算法多样化乃至
教学改革的真谛。
41、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多重》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通过反复掂一掂、拎一拎等活动,让
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通过说生活中用千克来做单位
的物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兴趣.具体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用教材,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让学生做“背一背”的游戏,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的表示方法。为了让学
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
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集市、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搜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
的信息。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还发现了轻的东西是
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
然,为今后学习数学建立了足够的信心。
二、注重操作,发挥魅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地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称一称”、
“掂一掂”、“估一估”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让学生“找
一找"、“猜一猜”、“说一说”去感受并列举生活中用千克表示的物品,然
后由学生自己运用“千克”的学习过程进行“克”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分组动
手去称一称、掂一掂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
空间,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两袋盐约重1千克”“1个2分
硬币约重1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
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称
两袋盐的质量,一枚硬币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铅笔的质量外,我还让学生将
自己熟悉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计
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
越深刻。更可喜的是,在“猜一猜”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分析法,在交流知
识的过程中,同学们体会到,同等质量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
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
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计值与实际值有时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
“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学
中,如果大胆让学生举例估测生活中常见物品的重量,教师再加以引导,这样
会取得更佳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活动,
亲身经历对实际物体感性操作,才能建立物体质量概念,体验1千克和1克有
多重。
在处理教学环节比较清楚,过度自然。如教学1千克结束之后,这时用1
枚1角硬币放到台秤上称重,指示针针没有动,老师问:是不是,它没有质量
了呢?学生马上说1枚1角硬币它也有质量,只是很轻。教学自然引导学生学
习“克”的概念教学。
了解千克、克这一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1千克”概
念时选择标准材料显得非常重要,而且是否必要。课前我准备了2瓶各500克
重的自灌的矿泉水,5只重1千克的苹果。我调查市场上的食盐是每袋350克,
没有多方调查,我就让学生带3袋食盐,可是学生带的食盐每袋质量多少不一,
有的每袋300克,也有的350克、400克、450克。学生通过掂一掂,如再称重
时3袋350克食盐重台秤上显示数是1050克,老师也没有及时调整多余的50
克。学生对1千克概念形不成标准模式。
在教学不足之处如何留下作业时间和空间。练习是应该用什么方式如何指
导学生?例如:掂一掂,估一估,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再称一称。教学时,
教师没有对学生估计不足。学生有说500克,600克,1千克等。教师可以让学
生先掂一掂1瓶500克矿泉水与一本字典。思考两个谁轻谁重?然后估一估,
一本字典大约有多重?这样有的放矢。学生就可以估计出一本字典约300克等
数量。
42、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第一课时,有如下收获和不足。
本课的收获
一、以儿童喜欢的事物和话题,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老师应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熟悉有趣的生活小
事出发进行统计活动,并让学生感到这个统计活动中有趣的、有价值的。如在
本节课中,我就针对学生爱看动画片,并且又到了学生期盼已久的暑假,设计
了这样一个情境:“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在每个暑假都要调查全国小学生最喜
欢的动画片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如果哪部动画片最受欢迎,这部动画片就有
可以在暑假里进行重播。”当我把这话刚说完,教室里面立时充满了一种激情,
同学们都纷纷要举手发言。在这时,我又适时抛出问题“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
知道喜欢那部动画片的人多呢?",通过这个问题,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研究
课题。在这个情境中,由于以儿童喜爱的生活情境为背景,从儿童喜爱的话题
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开端,变单调、枯
燥的数学问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起到了良好的
教学效果。
二、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你最喜欢的动画片”活动,组织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研究、交流评价,让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做,做中悟,真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
生活,用于生活-----可以作为重播哪部动画片的依据。在下面的教学中,我
始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在学生统计完成两
个单式统计表时,为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感到复式统计表的价
值。我提出“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能从这两张统计表中看出男生和女生喜欢各
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能方便地看出我班同学喜欢看各部动画片的情况吗?”这
两个问题。通过这两个问题,就让同学们能静下心来思考、讨论、并发表看法。
然后老师再给出答案,从而使本节课内容能水到渠成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要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
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
现。同时,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对学生评价方法的指导也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比如:在学生的两
次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有先有后,我对先完成学习目标的学生
说:“你们的速度真快!你们看,大家都在向你们学习”。对于那些速度比较
慢的小组,我更多的是采用鼓励的方式,比如:别着急,相信你们一定做得很
仔细。运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那些速度快的小组起到鼓励的作用,还在全
班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向他们学习;而对于慢的小组,让他们减小心理压力,
使他们感觉学习并不困难。
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
在小组合作完成做一做时,我对每个调查方法好、结果准确的小组都要送给他
们智慧星做奖励,让学生明白:只要你付出努力,你就会有收获。
本课的不足
第一,预设不全面,设计有缺憾。
在原来上课时,我在动画片里选项里没有《喜羊羊和灰太狼》这部动画片,
但在上课时,几乎有三分之二的学生都说喜欢这部动画片,问电视台为什么没
有这部动画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我当时,把《天眼》换成了《喜羊羊
和灰太狼》,但事后想想,还是由于在课前设计时,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设。
第二,对学生情感教育还有待加强。在“最喜欢的动画片”“视力调
查”“最喜欢吃什么样的蔬菜”这三个活动中,由于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我
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什么时候要看动画片和要注意科学饮食的教育,只在视力调
查时进行了教育。
第三,在小组调查时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小组内同学合作得不够理想。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在学生合作等方面加强指导,注意平时的培养与提高。第
四、引入复式统计表时,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为此,在上课时,
要加强这方面。同时,在设计:如果你是少儿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时,你要怎么
做?时,老师没有告诉学生,最后到底你喜欢的动画片能否播放,还要看全国
的数据,而不一定是我们班的数据,这只代表了一小部分。这有可能给学生造
成误解!
4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统计》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
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因此,我在下册的这节统计课
上,首先以让学生齐动手操作、与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为回顾旧
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做到与新知识的衔接。随之,引用兔博士的话“还可以
用下页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导入新知识。在新授知识时我采用的是悬念式,即
“你知道条形统计图是什么样子的吗?”来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随即我出
示一张未完成的条形统计图的课件,再由大家共同合作,齐心协力完成它,并
让学生观察两个统计图,让他们自己发现异同,进一步深化知识。接着做课本
的练习,以检测巩固。最后安排立一个课下调查活动,统计我班同学最喜欢吃
的蔬菜。
考虑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我将教材作了小小的改动,将调查中华小学二(2)
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改成了调查我班同学最喜欢的颜色。我想进行与他们自身
有关的学习活动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首先我以课件的形式出示了一张绚丽多
彩的彩虹图片来激发起孩子们兴趣,并导入到课题。“彩虹的七种颜色中一定
有你们最喜欢的对不对?”“想不想知道咱班到底有多少人和你喜欢同一种颜
色?”这样一来孩子们的热情高了。为了让孩子的热情保持住,我又采取了用
“贴橡皮泥”的方法来计数,具体做法如下: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我呢,非
常喜欢紫色,我就把紫色的橡皮泥粘在黑板写有‘紫’的地方,非常简单吧!”
为了让孩子人人参与,但又为防止课堂纪律乱,我又采取分行的形式。通过孩
子们课堂上的表现,发现孩子确实愿意接受又乐于接受。
授课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共动,共同合作,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
喜悦,体验到了合作的力量。具体细节:在填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
中,我让学生报数我在电脑前操作。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具体更直接
的看到图表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下将知识内化。但也有学生
独自完成的学习活动,如:自己动手完成象形统计图以及课本第52页的练一练,
可以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行。
同时又安排了拓展延伸部分,让学生动脑想一想:用统计都可以调查(最
想调查)什么?他们的想法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励,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
在课下实施。我的用意是让他们懂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最后又通过渗透人文性的知识“多吃蔬菜多健康”让学生在课下搞一个小
小的实践调查活动,统计西红柿、黄瓜、土豆、青菜、豆角5种蔬菜中我班同
学最喜欢吃什么。并且这项调查又可以解决孩子小不会制作图表的问题,因为
学具袋中已为孩子准备好了。
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
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
析得不够透彻。真诚的希望各位教师、领导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这名新教师
沿着准确的教育方向,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44、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内容。学生在一年级下册中已经
学习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
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在设计这节
课时,我根据本节课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