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_第1页
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_第2页
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_第3页
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_第4页
中风(教材)-针灸治疗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风【概述】“中风”这一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篇》:“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A《内经》中早已有从病证、发病状态方面去认识“中风”的论述,如“仆击偏枯”,即指患者突然昏倒,半身不遂也。B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风历节篇》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第一次揭示了“中风”的本质。C2024/9/14“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脑血管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病(脑卒中、心梗、癌肿)之一。我国中风的发病率高居世界前列,致残率较高,约有8.5%的患者致残,给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危害较大。因此,中风是一个大病、重病。金元李东垣:“人之百病,莫大于中风”。明末喻昌:“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重大,莫有过此者”中风者,由于发病急,来势凶,病情重,关系到病人生死存亡,必须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一起学习讨论中风病的针灸治疗,这对中风病的疗效提高、缩短疗程、降低致残率及减轻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风的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就目前国内来讲,无疑是针灸占据主导地位,从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实践中证明了这一点。【定义】中风是以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口歪、半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急,变化快,变症多,如风善行而数变,如矢石之中人,故曰“中风”。2024/9/14临床分型: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无神志改变中脏腑:有神志改变中风的条件:发病突然中风的必然见症:半身不遂鉴别中脏腑与中经络的关键所在:有无神志改变中风病包括:1.脑梗塞

2.脑栓塞

3.除小脑以外的脑出血

4.具备半身不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病因病机】病因风火痰瘀虚心火暴盛刘河间1痰湿生热朱丹溪2正气自虚李东垣3阴虚阳亢叶天士42024/9/14

心火暴盛刘河间元四大家刘河间主张中风是由“心火暴盛”所致。因心主血脉,肝主疏泄,肝郁化火,木生火,母病及子,则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常见于高血压脑出血,属中脏腑。

痰湿生热朱丹溪朱丹溪则主张“痰湿生热”为中风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高梁厚味,饮食不节,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化热,热可生风,肝风挟痰热横窜经络则表现为中经络;肝风挟痰热蒙闭心窍则为中脏腑。

正气自虚李东垣李东垣主张“正气自虚”为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正气自虚,心气不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气不能推动血行,气虚血瘀,血瘀髓海,发为中风。临床多见于脑梗塞,属中经络。

阴虚阳亢叶天士清代医家叶天士主张“阴虚阳亢”是中风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由于年老体虚,肝郁化火伤阴,导致肝肾阴亏,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血随气升,血郁于上,血瘀髓海,发为中风。多见于脑出血,属中脏腑。基础病因2024/9/14发病归纳起来,中风总的病因病机是:人体在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下,使脏腑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条件下,尤其是五脏中的心肝肾功能失司,则会导致风、火、痰、瘀、正气自虚,最后血随气升,血郁于上,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血瘀髓海,发为中脏腑;或风痰/痰热横窜经络,发为中经络。其病位在脑。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辨证分型】中经络中脏腑__________中经络多因肝肾阴虚,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所致。见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言蹇,口角歪斜,但无神志改变。多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的恢复期2024/9/14风痰脉络:伴头晕目眩,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肝阳上扰:伴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红或红绛,苔薄黄,脉弦有力。痰热腑实:伴头晕目眩,腹胀便干便秘,咯痰或痰多,舌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气虚络瘀:伴面色晃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阴虚风动:伴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舌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或细弦或细弦数。中脏腑:主症:神志恍惚、迷蒙,嗜睡或昏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包括闭证与脱证。闭证

兼见神昏面赤,呼吸急促,喉中痰鸣,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强痉,两手握因,二便不通。苔黄腻,脉洪大而数。脱证

症见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便失禁,舌痿,舌紫暗,苔白腻,脉沉缓、沉微。辨病势顺逆辨闭证、脱证辨中脏腑、中经络【诊断】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愦,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2.多急性起病。3.病发多有诱因,病前常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力弱等先兆症。4.好发年龄以40岁以上为多见。5.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鉴别】

中风痫证厥证中风、痫证、厥证病因病机诱因临床表现病程长短中风痫证厥证【治疗】(1)中经络治法:醒脑开窍,疏通经络。以手厥阴经、督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1.基本治疗

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神,疏通气血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疏通肢体经络方义2024/9/14内关用泻法;水沟用雀啄法,以眼球湿润为佳刺三阴交时,用提插补法刺极泉时,用提插泻法,以患者上肢有麻胀和抽动感为度尺泽、委中直刺,用提插泻法使肢体有抽动感操作2024/9/14肝阳暴亢者,加太冲、太溪风痰阻络者,加丰隆、合谷痰热腑实者,加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者,加足三里、气海阴虚风动者,加太溪、风池加减2024/9/14

口角歪斜者,加颊车、地仓;上肢不遂者,加肩髃、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者,加环跳、阳陵泉、阴陵泉、风市;头晕者,加风池、完骨、天柱;足内翻者,加丘墟透照海;便秘者,加水道、归来、丰隆、支沟;复视者,加风池、天柱、睛明、球后;尿失禁、尿潴留者,加中极、曲骨、关元。(2)中脏腑治法: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以手厥阴经及督脉穴为主。主穴:内关水沟配穴:闭证加十二井穴、太冲、合谷;脱证加关元、气海、神阙。内关调心神,水沟醒脑开窍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接通十二经气,调和阴阳配太冲、合谷,平肝熄风。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灸之可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配合气海可益气固本,回阳固脱方义2024/9/142.其他治疗顶旁1线及顶旁2线,毫针平刺人头皮下,快速捻转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行针后鼓励患者活动肢体。(1)头针法选顶颞前斜线下肢体各选两个穴位,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次通电20分钟。(2)电针法在患侧上【针灸治疗要点】1.中经络的针灸治疗

(1)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相结合:部分患者除有风痰阻络的病理变化外,还可能有全身阴阳气血失调表现,如眩晕、头痛、胸闷、心悸、失眠、纳呆、便秘等,针灸治疗在搜风祛痰、疏通经络的同时,应予兼顾调整全身气血。(2)针灸瘫侧与健侧问题:临床处理中经络一般针灸瘫侧。全身症状明显或病久常配合运用健侧穴位。(3)多取阳经穴:中经络的主要症状发生于阳经分布的上、下肢及头面部。针灸阳经有利于活血祛风、健脾化痰、旺盛气血,既有助于祛邪,也有助于扶正。(4)适当配合阴经穴:取用阴经穴有助于防治上肢屈曲、手指挛缩、下肢内收、足内翻。如极泉、尺泽、曲泽、血海、曲泉、阴陵泉、地机、三阴交、复溜、太溪等。(5)可用透刺针法:透刺针法针感强,一针多穴可提高效果。可一针透二穴,或一针透三穴。如肩髃透极泉、曲池透少海、合谷透劳宫、伏兔透阴市及梁丘、足三里透上巨虚及条口等。(6)多种针法配合使用:中经络常用体针法。急性期病情稳定后,头针、耳针、眼针、穴位注射、舌针法等也有明显疗效,有时即刻能使抬臂、抬腿,尤其在漫长的后遗症期,多种方法结合或交替使用,可提高疗效。2.中脏腑的针灸治疗

(l)闭证采用熄风、豁痰、清火为治则,选穴以醒脑开窍,多用毫针刺法或刺络法。针灸治疗闭证多用督脉穴如水沟、素髎以醒脑开窍;用十二井穴特别是手上的六个井穴与涌泉穴刺出血,以接通十二经气,祛瘀通络;太冲以平熄肝风;丰隆以化痰浊。用穴宜少而精,针刺用泻法,针水沟可使病人出泪或眼睛潮润为度,针刺其他四肢穴至肢体略有抽动为度。(2)脱证多选用任脉穴,大艾炷灸以扶正固脱。中风脱证生命危在旦夕,除应中西医综合抢救外,灸法用穴宜精专,大艾炷灸关元或隔盐灸神阙,不计壮数、时间,直至汗止、脉起、肢温。【经验介绍】头穴透刺疗法(北京针灸骨伤学院朱明清教授)顶颞前斜线:前顶穴透悬厘穴顶中线:百会穴透前顶穴额中线:神庭穴向下针1寸该法适用于中风病的恢复期。十二透刺法(原北京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乐亭教授)王老中医从医五十余年,治疗中风病有很深的造诣,他提了“治中风十三法”,其中之一为“十二透刺法”。该法适用于中风病病程日久,偏侧肢体痿废不用而功能恢复较慢者,即中风病后遗证期。处方:肩髃透臂臑臑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棱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膝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丘墟透申脉太冲透涌泉【附注】1.疗效评价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极高。特别是后遗症目前仍无满意治疗方法。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不仅常用于恢复期、后遗症期,也可用于急性期,或用于预防。2.急性期的治疗在急性期,有中经络或中脏腑(包括闭证或脱证)不同证型。对急性期中经络,一般说可积极使用针灸治疗,收效良好,尤其是脑血栓形成者更为适合。一般在发病后3~7天,如果没有见到明显的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血压比较稳定,即可开始针灸治疗。对脑溢血、脑血栓形成的重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者,出现闭证或脱证时,则应采取包括针灸在内的综合抢救措施。3.恢复期的治疗与功能锻炼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肢体及语言的功能锻炼十分重要。可以改善大脑功能,促进其恢复与代偿;有利于瘫痪肢体恢复功能;有利于改善全身状况。功能锻炼在中风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可采取主动与被动、徒手与器械等多种方式。【小结】小结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或仅有半身不遂、口歪,或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中风的发病其主因是风、火、痰、瘀,病及心、肝、脾、肾,病位在脑。病性总属本虚标实、下虚上实。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中脏腑又有闭证与脱证之分。小结中经络以选用病侧肢体阳经腧穴为主,并可配合使用头针法、耳针法。中脏腑之闭证则以针刺督脉与井穴为主,脱证以艾灸任脉穴为主。【思考题】简述中风半身不遂的治法、主穴、配穴及方义。A中风中脏腑分为什么证型?它们的治法、主穴及方义如何?B[附]假性延髓麻痹【概述】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是两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的症状。其表现为延髓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呈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不完全性瘫痪,出现软腭、咽喉、舌肌运动障碍,吞咽、发音、讲话困难,无舌肌萎缩及纤维性震颤,咽反射存在,下颌反射增强,常出现强哭强笑。本症常见于脑血管意外、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梅毒性脑动脉炎等病。

本症主要表现为吞咽困难,在脑血管病中常并发,常需要插鼻饲管而保证摄入量,病人较为痛苦。【病因病机】本病归属中医学的噎膈、暗痱等范畴。2024/9/14中医理论认为,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足太阴经、足少阴经、手少阴络与舌本相连,足太阳之筋结于舌本脑为元神之府,舌窍机关为神所主因此,心之机能失常或痰浊、瘀血等病邪阻滞脑络及上述经络,均可导致舌窍失灵,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治疗】治法:调神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