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检测AB卷含答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A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越来越多的民族企业做广告时,在其产品名称前特地加上“国货”二字,如“无敌牌国货线毯”“无敌牌国货牙粉”等。这种现象增多说明了()A.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B.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C.实业救国深入人心 D.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2.1895年,中国有三个名人各自做出人生最为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A.学习西方、维新图强 B.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C.救亡图存、振兴中华 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3.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以上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 B.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探索C.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D.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4.“轻关易道,通商宽农”一句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交通的重视,下列对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演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西方先进的交通方式逐渐传入我国B.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C.新式交通工具有轮船、汽车、铁路、轿子D.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化5.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时代和人民的需要6.电影最早产生于法国,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狼牙山五壮士》《风云儿女》《八百壮士》等一大批歌颂抗日救亡运动的电影。这主要反映了()A.崇洋媚外思潮兴起 B.民众关心国家命运C.中国享乐主义盛行 D.已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7.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马路天使》8.近代中国伴随外来文化、政局更替、经济发展,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下列关于教育、文化方面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是()A.1872年在上海创办《生活》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B.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C.1905年拍摄的京剧《定军山》是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D.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9.辛亥革命以后,教育制度不断变革。1919年4月,北京女师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2月,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这说明()A.女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B.两性隔离现象得以根除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基本实现10.1912年,曾兰女士以“光复神圣之女权”为宗旨,创办了四川第一份妇女报纸《女界报》(下图)。这说明当时四川()A.近代报刊业已领先全国 B.平等自由思想逐渐传播C.广大民众读报风尚盛行 D.社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11.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由此可见辛亥革命()A.传播民主科学观念,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B.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冲击传统生活习俗C.传入西方思想观念,中国服饰开始近代化D.开始机器化生产服装,加剧崇洋媚外现象12.年画《海上第一名园》再现了近代上海张园的街景(如下图),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对上述现象理解正确的是()A.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 B.呈现新旧并呈的社会风貌C.沿海与内地发展不平衡 D.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遍中国13.1927年,某学者描述,上海街道:“时时到街上去默察静望一下,见那塌车(人力运货车)与电车并行,轿子与汽车擦肩而过,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戴红结帽顶的老少拥拥挤挤地同在人群里跳(向前冲)。”材料反映出上海()A.社会习俗新旧糅杂 B.传统习俗仍居主流C.交通状况混乱无序 D.社会已经全盘西化14.《申报》从1872年创办,是中国近代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及时报道了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到1949年停刊,见证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其重要性在于()A.保存丰富史事B.办报时间最早C.时政分析准确D.发行数量最多15.近代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下列关于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的成就,表述正确的有()①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制度②《大公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③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④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大学堂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6.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A.京师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中华书局 D.黄埔军校17.近代以来,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其主要作用是()A.抵制了外来侵略 B.传播了西方文化 C.发展了资本主义 D.维护了清朝统治18.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C.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D.齐白石——《愚公移山》19.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在青年学生中广泛传唱,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这些歌曲体现的共同主题是()A.解放思想 B.抗日救亡 C.祈祷和平 D.争取民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21.某校学生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张同学结合主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如下图片。材料二晚清时代,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冈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电报通讯机构逐渐遍及除西藏外的所有行省和地区,各大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陆续有了电话。中国人活动的天地宽阔了,人口流动。信息流通的速率加快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摘编自陈振江等《中国大通史·清(下)》(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这些图片能够说明人类进入哪两个重要时代?(4分)(2)据材料二,归纳新式器物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4分)(3)张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你对此还有什么好的建议?(4分)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实务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具体如表创办人创办时间学堂名称地点奕䜣1862年京师同文馆北京李鸿章1863年上海广方言馆上海丁日昌1876年福州电报学堂福州张之洞1886年广州鱼雷学堂广州丁汝昌1890年威海水师学堂威海盛宣怀1894年招商局驾驶学堂上海材料二:1905年,张謇首创艺徒学校,而后陆续创办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投影绘画、银行会计等满足实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课程。学校内还附设实习工场、小商店、小银行等,学生们学习有关课程时,可随时到那里去见习或操作。张謇还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短期实业教育技术培训。这种职业培训制度为其他企业所仿效,成为近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摘编自刘新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兴起发展原因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创办的职业学校的特征,并分析其作用。(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张謇在近代职业教育上的贡献。(6分)(3)综合上述探究,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你怎么看待中国近代史上职业学校的创办?(3分)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晚清以降,教会机构曾在我国成功创办《万国公报》等报纸来扩大西学的影响力,到了清末,我国维新知识分子自办的报纸、杂志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1895年梁启超、康有为创办了宣传变法的报纸《中外纪闻》。1897年5月上海农学会创办了第一种农业科技杂志《农学报》;7月,黄庆澄在浙江温州创办了《算学报》月刊。——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二: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作为国家最高学府才正式成立。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专门两类。普通学科目为经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地学,体操学等。专门学科目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工程学,商学,医学等。同时还规定,30周岁以下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外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正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及其他新式学堂相继建立,留学热潮也逐渐兴起。经过长期的宣传和社会力量的推动,1905年科举制度被终结,进一步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摘编自张岂之《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创办报刊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原因,并说明京师大学堂带来的影响。(8分)(3)据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写出民国时期流行的男子服饰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该服饰在我国流行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特点。(8分)(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我国民众服饰变化与时代的关系。(3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康有为、孙中山、张謇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选择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他们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救亡图存和社会进步。C项正确;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维新图强,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排除B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街景反映社会的变迁,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因此,这些照片共同反映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C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辛亥革命,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电车和画报《良友》创办无关,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各阶层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天津和上海开通电车,剪辫令和上海的《良友》画报无法体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C解析:轿子产生于宋代,不属于近代从西方传入的交通工具。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中国需要英雄,因此诞生了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盛行是时代需要,与崇洋媚外无关,排除A;广播剧作品的出现与历史研究水平无关,排除B;北伐战争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基本被推翻,排除C。故选D。6.答案:B7.答案:C8.答案:C解析: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是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京剧舞台片,它是一部无声电影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申报》;B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D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是京师同文馆。故C符合题意。故选:C。9.答案:A解析:据题干“1919年4月,北京女师改为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20年2月,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这是因为女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只是提到了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不足以说明两性隔离现象得以根除,排除B项;题干并没有透露出杰出人物的作用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并没有提到男女平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2年”“光复神圣之女权”可知《女界报》注重提升女权,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在四川地区女性权利上升,说明了平等自由的思想逐渐传播,B项正确;题干并未将四川报刊与全国其他地区报刊对比,排除A项;题干侧重四川地区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未涉及民众读报风尚盛行,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四川的社会生活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生活习俗,开始在服饰上发生变化。A项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关于传入西方思想观念的内容;D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表述也不正确。故选B。12.答案:B解析:据题干“有西式拱形玻璃窗的中式建筑,穿着传统服装却手持西式洋伞的女性,及高高架起的电线与路灯”可知,这说明当时上海呈现新与旧并呈的社会风貌。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年画创作题材保守陈旧,排除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上海,没涉及内地,排除C;“穿着传统服”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传遍中国无关,且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没有传遍中国,排除D。故选:B。13.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轿子与汽车”“短服革履的剪发女子与拖了长辫子”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上海存在中西生活方式杂糅的现象,故A项这正确。BCD三项均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故选:A。14.答案:A解析:据“《申报》从1872年创办,及时报道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到1949年停刊,见证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A项正确。1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的成就“和所学知识可知,①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历经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③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编辑出版多种中小学教科书、字典和大批文化学术著作,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①③正确,C项正确;《申报》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②错误,排除D项;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决定创办京师同文馆,④错误,排除B项。故选C项。16.答案:B17.答案:B解析: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官方承办的第一个以西方语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和翻译内容的教育和翻译机构,京师同文馆等机构翻译了近四百部欧洲书籍,这反映了洋务运动推动了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抵制了外来侵略,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发展了资本主义,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护了清朝统治,排除D项。故选:B。18.答案:D解析: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创作有《愚公移山》,故D符合题意;《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写于1918年4月,排除A;《子夜》是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B;《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不朽名作,排除C。故选:D。19.答案:D解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选项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20.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激发民族抗战的意志,歌曲家创作了许多抗日救亡歌曲。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毕业歌》《新女性》《铁蹄下的歌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或《抗敌歌》《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红缨枪》《新四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救亡进行曲》《团结就是力量》《救国军歌》《五月的鲜花》《长城谣》等。题干选项中,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21.答案:(1)方面:交通和通信。时代: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影响:近代工矿业产生;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3)方法和途径: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资料和图片;建议:实地考察;询问老师;查阅史书。解析:(1)方面:由题干图片“蒸汽机车”“T型汽车”可知,反映的是交通方面的变迁;由题干图片“电话机”“电报机”可知,反映的是通信工具的变迁;时代: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2)影响:由题干材料“晚清时代,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冈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活动的天地宽阔了,人口流动。信息流通的速率加快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可知,新式器物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近代工矿业产生;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观念发生了变化。(3)方法和途径:由题干材料“张同学结合主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如下图片”可知,张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从图书馆和网上收集资料和图片的方法;建议: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询问老师、查阅史书等方式进行学习。22.答案:(1)特征: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主要是为了配合洋务运动的实施;体现中体西用。作用:培养了大批翻译、军事、技术等实用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有利于促进西方文化的传播;为后世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2)贡献:创办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职业学校;强调重在实践的学习方法;开创职业培训制度。(3)看法:近代职业学校的创办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23.答案:(1)特点:由传教士办报到国人自主办报;维新派推动了办报潮流;出现专业的科学报刊。(2)原因: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受维新思想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影响: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促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新式人才;猛烈抨击了封建腐朽制度。(3)启示:要善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要重视科技的力量,不断推动科技创新。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教会机构曾在我国成功创办《万国公报》等报纸来扩大西学的影响力”体现了晚清是传教士办报纸为主,根据“到了清末,我国维新知识分子自办的报纸、杂志等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可知,清末维新派推动了办报潮流;在结合第一种农业科技杂志《农学报》;7月,黄庆澄在浙江温州创办了《算学报》月刊等信息,体现了出现了专业的科学报刊。(2)原因:根据材料“正是在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下,京师大学堂及其他新式学堂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创办主要是由于甲午战争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新式学堂发展,因此京师大学堂建立受维新思想影响;同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也带来了新思潮;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通过教育,朋友人才实现救亡图存。影响: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专门两类。普通学科目为经学,诸子学,初级算学,初级地学,体操学等。专门学科目为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地理学、工程学,商学,医学等。同时还规定,30周岁以下的学生,必须选修一门外文”可知,京师大学堂的学科分类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大批新式人才,从而促进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京师大学堂通过新式理念的教育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猛烈抨击封建腐朽的制度。(3)启示:根据戊戌变法期间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和报刊等发展,我们知道国家发展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学习先进的经验,敢于创新,而不能因循守旧。特别要重视科技的力量,推动科技创新。24.答案:(1)服饰名称:中山装原因:西方思想的传入,辛亥革命促进我国社会生活的变迁。(2)变化:从传统转向传统与西式元素相结合;服饰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服饰风格转向简约、大方等。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崇洋逐新(3)关系:服饰变化反映时代变迁,时代变迁促进服饰变化。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B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2.张謇说:“国家如同一棵大树,教育是花,军队是果,而实业是根。”他认为救国的根本是()A.重视教育事业 B.增强军事实力 C.发展社会经济 D.解放人们思想3.据下表现象推知,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二阶段发展出现新变化的原因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简表(部分)阶段时间公司数量资本总额第一阶段1914年8月前146个41148205元第二阶段1914年8月后至1919年232个(新注册)91867500元(新注册公司)…………A.洋务运动利润的刺激 B.外商企业在华投资增加C.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D.帝国主义放松对华控制4.京城官员士大夫聚集,保守思想浓厚,在洋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动辄纷起反对斥为崇洋,清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借道轮船,火车,这一变化反映了()A.先进技术引入促进了思想解放 B.传统观念制约交通发展C.洋务运动引入了外国技术 D.中国实现了近代化5.20世纪初,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以下情景可能出现在1906年上海的有()①男子纷纷剪去辫子②学生在新式学堂学习外语③《申报》刊登《狂人日记》④市民在电话公司拨打电话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在近代中国,轮船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出现;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只是极少数有钱人家的享受。这表明()A.封建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B.中国的口岸城市数量太少C.生活方面近代化范围有限 D.中国人顽固抵触西方文明7.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A.《十字街头》 B.《歌女红牡丹》 C.《定军山》 D.《马路天使》8.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9.19世纪中后期,在中国出现了一批新式学堂(如下表),这说明()时期学堂名称洋务运动时期(北京)京师同文馆甲午中日战争后(天津)北洋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百日维新期间(北京)京师大学堂A.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新式教育取代儒学地位C.西方文化成社会主流 D.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10.1887年,上海徐园正式对外开放,园内专设戏台,演出昆曲等。1896年开始,徐园开始放映“西洋影戏”,如1900年徐园刊登的广告:“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仍假本园十二楼上开演。”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近代广告业开始起步 B.戏曲艺术实现了中西结合C.娱乐方式出现崇洋媚外的趋向 D.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11.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这种现象反映了()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12.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1895年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以上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历程 B.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探索C.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D.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3.下表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这些“生活情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生活方式的特点是()服饰类型长袍、马褂、西装等交通工具马车、电车、汽车等通信方式电话、电报、邮传等饮食文化淮扬菜、洋葱、罐头A.全面西化 B.不平衡性 C.崇洋逐新 D.新旧并呈14.历史纪录片承担着探究历史,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摄与中国近代社会相关的纪录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摄()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A.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B.推翻清王朝的斗争C.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D.社会生活习俗变迁15.报刊是时代的号角。中国近代报刊史上曾有这样一份报刊,它的宣传深入人心,使“通国土流,渐知改革政体之不可缓,言变法者勃然兴矣”。该报刊最有可能是()A.《时务报》B.《申报》C.《民报》D.《新青年》16.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历史课程第一次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呈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蒙学堂四年,小学堂六年,均学习中国史;中学堂四年,学习外国史。这反映了()A.教育课程的革新B.科举制度的废除C.新式学堂的初建D.高等学府的设置17.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A.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C.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18.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下列文化名人与其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A.鲁迅——《狂人日记》 B.茅盾——《子夜》C.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D.齐白石——《愚公移山》19.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A.郭沫若—《狂人日记》 B.矛盾—《子夜》C.巴金—《家》 D.老舍—《骆驼样子》20.20世纪30年代,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在上海诞生,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它的词作者是人民音乐家()A.田汉 B.聂耳 C.冼星海 D.徐悲鸿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21.服饰的演变反映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南北朝时期服饰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汉族服饰吸收了胡服很多形式,胡服逐渐被全社会所接受。二是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也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汉族的服制礼仪。各民族服饰都在自身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改进,对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董晔《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胡服”风尚》材料二: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废除了大化改新以来复杂的传统和式服装,军方为通过征兵建立的新军队配备了西式制服,军服和官服成了日本服装“洋服化”的先驱。——摘编自宋成有《新编日本近代史》材料三:民国元年,临时政府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使洋服正式步入中国人的生活。因此,民初服饰的西化是历史的必然,也从此改变了中国服饰传统的历史轨迹。——《民国易服,“拿来”洋装》服装对外彰显着大国形象,对内吸引着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如今的服装成为勾勒个性、体现风貌的方式,喜好不同,选择各异,尊重个体,传播文化,体现出文化的张力和价值。——《群众穿着服饰的变迁与改革开放》(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当时各民族服饰融合改进的原因有哪些?(4分)(2)指出材料二中与日本服饰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并列举其相应的举措。(2分)(3)根据材料三、分别指出两个时期中国服饰变化的特点,并简述其原因。(6分)22.出版是人类传播信息与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工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宋代是我国古代书籍出版业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书籍生产与消费的繁荣是基于经济及手工业的发达……太祖推行科举改革的理念、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为宋代书籍出版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平民教育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而且宋代科技全面进步也助推出版业的新发展,比如伟大发明者毕昇此做出重大贡献。——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史》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对古典书籍的研究、再版,形成一种风尚。各种传播新思潮作品的出版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增,出现了很多传授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学校创立需大量教科书,也普及了识字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阅读能力,加剧了对印刷品的需求,而出版业繁荣也促进欧洲思想与文化的传播,催生了欧洲的社会变革。——整编自万安伦《中外出版史》材料三:进入晚清社会以后,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变革,近代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出版业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出版成为反映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应器和晴雨表,出版业也以“救亡图存”“与时俱进”为第一要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内的近代几次大的政治运动及西方文明的引进都是与出版活动分不开,近代中国出版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1)根据材料一,我国古代书籍出版业在宋代达到“黄金时期”的原因是什么?(5分)(2)根据材料二,简述出版业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出版业的特点,并举例说明“近代中国出版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其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5分)23.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一种新兴经济形式——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家应运而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经济的某些破坏,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开始投资新式工业,主要出现在缫丝、棉纺、煤矿、船舶修造等业。在民族工业产生时期,地主和官僚的投资占一半左右,买办投资亦占颇大比重。但在20世纪以后,就主要是商人投资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爱国主义的思潮下。有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和有志之士在艰难中集资创办新式企业。民族资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限制和压迫,同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材料二: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氏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材料三: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部分)陈启沅1859年赴安南(今越南)佐兄料理商务,经商致富。1873年,回国创办继昌隆机器缫丝厂。该厂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设备,雇工人六七百人,出丝精美光洁,远销欧美,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1881年该厂因同业竞争,被视为异端,南海知县下令停产。张謇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1910年,连续三次在京发起以设立责任内阁和召开国会为号召的请愿活动。1915年,因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部分要求,愤然辞职。1917年,在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在吴淞复校,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1918年10月23日,与熊希龄、蔡元培等人发起组织了“和平期成会”。卢作孚1910年,加入同盟会,从事反清保路运动,投身辛亥革命。1925年,创办民生公司,陆续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1938年秋,卢作孚领导民生公司组织宜昌大撤退,用40天时间抢运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挽救了抗战时期整个中国的民族工业,受到国民政府嘉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历史背景。(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初推动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各种因素。(5分)(3)根据材料三,简述近代民族企业家在中国近代发展中的贡献。(5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后各界的反应各界代表态度武汉学生抗议:(复辟)无以对先烈,无以对全国人民梁启超声明:支持共和政体,坚决抵制帝制复辟云南陆军军官杨蓁呼吁:民国军人誓与国家共存亡,决不与袁共天地——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1)根据材料一,简析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以世纪、年代的方式,写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阶段的时间。任选示意图①至④中的一个发展趋势(写出序号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变化的领域。(2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民族危机情况下,张謇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被称作“状元实业家”。故C是张謇的“兴国之梦”,符合题意;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国之梦”,故A不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故B不符合题意;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兴国之梦”,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2.答案:C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8月后至1919年新注册公司数量和资本都大幅度增加,其原因是1914年8月后至1919年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到90年代,排除A项;外商企业在华投资增加出现在甲午战后,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也是在甲午战后,排除C项。故选D项。4.答案:A5.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男子纷纷剪去辫子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1905年科举考试被废除,清政府开始开办新式学堂,学生在新式学堂学习外语可能出现在1906年的上海;《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市民在电话公司拨打电话可能出现在1906年的上海。②④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材料中提到轮船只在沿海城市出现,铁路数量少,电影和报纸在城市才能见到,照相就更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充分说明中国社会方面近代化范围有限。由此本题选C。7.答案:C8.答案:D解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选项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9.答案:D解析:新式学堂的不断出现推动了近代教育的发展。故选D。10.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演出昆曲”“放映‘西洋影戏’”“今有英、美、法活动影戏运来上海”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上海新旧并存的时代特点。故选D。11.答案:B解析:据题干“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和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民不聊生,帝国主义欺压清政府,人们纷纷参与习武,并加入反帝爱国斗争中,这说明人们的这种习武行为,反映了时局影响和社会风气,B项正确;晚清时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危机逐渐缓和不符合历史实际,排除A项;晚清时期虽然清政府的统治处于危机之中,但统治秩序还在,排除C项;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张謇创办大生纱厂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上海街景反映社会的变迁,1906年天津和上海先后开通电车;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1926年中国第一本画报《良友》杂志在上海创刊。因此,这些照片共同反映了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C项正确;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辛亥革命,与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电车和画报《良友》创办无关,排除A项;图片没有涉及各阶层的探索,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天津和上海开通电车,剪辫令和上海的《良友》画报无法体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13.答案:D解析:据材料“下表列举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生活情形”可知,近代上海租界的服饰类型既有“长袍马褂”,也有“西装”;交通工具既有“马车”,也有“汽车、电车”……饮食文化既有“传统的淮扬菜”,也有西餐“洋葱、罐头”等,这说明上海租界的生活方式是“新旧并存”,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新旧并存”,如服饰类型既有“长袍马褂”,也有“西装”,而不是全面西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上海租界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因此“不平衡”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新旧并存”,而非“崇洋逐新”,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废止跪拜;严禁鸦片、禁止赌博”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人们的社会生活习俗变迁,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辛亥革命是推翻清王朝的斗争,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与题干反映的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通国土流,渐知改革政体之不可缓,言变法者勃然兴矣”结合所学知识,维新人士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A项正确;《申报》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一部百科全书。全面记录了自晚清(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民族风俗、重大历史事件追踪报道。为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替代的一座巨大的文献资料宝库,排除B项;《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C项;《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16.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历史课程第一次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呈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蒙学堂四年,小学堂六年,均学习中国史;中学堂四年,学习外国史。”可知,历史课程第一次独立出现在国民教育体系中,说明清政府教育课程发生改革,A项正确;科举制度的废除在1905年,排除B项;新式学堂的初建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课程的变革,与高等学府的设置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学生总数的19.8%”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清末学堂不仅学习传统儒家经典,而且学习西方近代文化,这种课程设置改变了知识单调的状况,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18.答案:D解析:徐悲鸿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创作有《愚公移山》,故D符合题意;《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写于1918年4月,排除A;《子夜》是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排除B;《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不朽名作,排除C。故选:D。19.答案:A解析:鲁迅,中国近代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讨伐封建主义,思想深刻,语言犀利。郭沫若的代表作是《女神》。A符合题意.故选:A。20.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A项正确;聂耳是作曲者,并非词作者,排除B项;《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的代表作,排除C项;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并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来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排除D项。故选:A。21.答案:(1)南北朝时期汉族服饰和少数民族服饰相互借鉴。少数民族内迁、北方人口南迁推动了民族交流;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受到汉文化的影响(2)明治维新。“文明开化”(3)民国初年服饰呈现出西化的特点;而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服饰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原因: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西式服饰的影响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提高生活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文明间交流,传统文化的影响等。22.答案:(1)原因:宋代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重文轻武政策的推动;平民教育开拓了新闻出版业的空间;活字印刷术等科技发明的助推等。(2)原因: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方式,推动了古典书籍的再版;为传播新思潮,出现了以传播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作品,推动了书籍的出版;随着传授人文思想等学校的出现,提高了识字率和阅读力,也提高了对印刷品的需要等。影响: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等。(3)特点:出版业走上近代化;出版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等。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报刊,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中国的社会变革,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也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这一时期书籍生产与消费的繁荣是基于经济及手工业的发达……”可知,宋代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太祖推行科举改革的理念、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为宋代书籍出版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平民教育开拓了书籍出版的社会空间。”可知,科举制的发展;重文轻武政策的推动;平民教育开拓了新闻出版业的空间;根据材料一“而且宋代科技全面进步也助推出版业的新发展,比如伟大发明者毕昇此做出重大贡献。”可知,活字印刷术等科技发明的助推等。(2)原因:根据材料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学者对古典书籍的研究、再版,形成一种风尚。”可知,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方式,推动了古典书籍的再版;根据材料二“各种传播新思潮作品的出版层出不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增,出现了很多传授人文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的学校。”可知,为传播新思潮,出现了以传播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新作品,推动了书籍的出版;根据材料二“学校创立需大量教科书,也普及了识字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阅读能力,加剧了对印刷品的需求,”可知,随着传授人文思想等学校的出现,提高了识字率和阅读力,也提高了对印刷品的需要等。影响:根据材料二“而出版业繁荣也促进欧洲思想与文化的传播,催生了欧洲的社会变革。”和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了欧洲的社会变革等。(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国社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急剧变革,近代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出版业也走上近代化的历程,出版成为反映国家、民族命运的感应器和晴雨表,”和所学知识可知,出版业走上近代化;出版业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等。说明:根据材料三“包括太平天国、洋务运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