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_第1页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_第2页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_第3页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_第4页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应用开发方案TOC\o"1-2"\h\u25188第一章储能技术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 2117171.1储能技术应用背景 2208361.2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 2218721.3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 315361第二章储能技术类型概述 3127682.1电化学储能技术 337082.2物理储能技术 4197542.3其他储能技术 49740第三章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开发 4259433.1锂离子电池技术原理 4285643.2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设计 5181003.3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 5136323.3.1风能和太阳能发电 5198463.3.2电动汽车 5230113.3.3网络能源储存 5292993.3.4家庭储能 6307813.3.5工业储能 67968第四章钠硫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开发 6198724.1钠硫电池技术原理 6135254.2钠硫电池储能系统设计 6211284.3钠硫电池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 715652第五章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应用开发 7146265.1超级电容器技术原理 7155905.2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设计 722605.3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 89229第六章飞轮储能技术应用开发 818626.1飞轮储能技术原理 8269106.2飞轮储能系统设计 8252166.3飞轮储能技术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 954506.3.1风力发电 9279216.3.2太阳能发电 9282856.3.3电动汽车 911206.3.4微电网 95869第七章储能技术的集成与管理 10149987.1储能系统集成技术 10301717.2储能系统管理策略 10268167.3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融合 117079第八章储能技术的安全与环保问题 11130828.1储能技术的安全风险 1190818.2储能技术的环保问题 1263108.3储能技术安全与环保解决方案 1226356第九章储能技术应用政策与标准 12124079.1储能技术应用政策分析 13155799.1.1政策背景 1326489.1.2政策内容 134039.1.3政策效果 1355669.2储能技术应用标准制定 13247949.2.1标准制定的意义 13187189.2.2标准制定的内容 13210499.2.3标准制定的实施 13217929.3储能技术应用政策与标准的实施 1415259.3.1政策与标准实施主体 14190179.3.2政策与标准实施措施 1411910第十章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14334310.1储能技术发展趋势 141303210.2储能技术在未来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 14498010.3储能技术市场前景与投资建议 15第一章储能技术应用背景及发展趋势1.1储能技术应用背景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新能源行业在我国能源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新能源具有波动性大、不稳定等特点,这使得储能技术成为新能源发展的关键环节。储能技术的应用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其发电量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波动性明显。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对新能源发电进行储能调节。(2)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新能源并网过程中,受限于电网调节能力和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导致部分新能源无法及时上网,造成能源浪费。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3)电力系统调峰需求。新能源发电规模的扩大,电力系统调峰需求日益增加。储能技术可以在电力系统负荷高峰时段提供电力,降低新能源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4)提高新能源发电效率。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平滑新能源发电曲线,提高新能源发电的利用效率,降低新能源发电成本。1.2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装机容量将持续增长,逐步取代传统能源,成为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新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发电占比将不断提高,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新能源产业链不断完善。新能源产业链将逐步完善,从原材料、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和运营维护等环节,都将实现产业升级和优化。(4)储能技术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拓展,涵盖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等多个领域。1.3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储能技术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新能源装机容量的持续增长,储能技术的市场需求将不断上升;另,储能技术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电力系统优化、新能源并网消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策支持力度将持续加大。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储能技术将朝着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安全性高等方向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储能技术将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章储能技术类型概述2.1电化学储能技术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利用电化学反应将能量存储在电极材料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通过逆反应将存储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该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效率高、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技术。以下为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几种主要类型:(1)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无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领域。(2)铅酸电池:铅酸电池具有成本较低、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等特点,主要应用于通信基站、不间断电源(UPS)等领域。(3)钠硫电池:钠硫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如电网调峰、风力发电等领域。(4)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具有较长的循环寿命、高安全功能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如电网调频、可再生能源储能等领域。2.2物理储能技术物理储能技术是通过物理过程将能量存储在介质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通过逆过程将存储的能量转换为电能。该技术具有循环寿命长、可靠性高、环境影响小等优点。以下为物理储能技术的几种主要类型:(1)抽水蓄能:抽水蓄能技术通过将低处的水泵至高处的水库,利用水的势能存储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将水从高处水库释放至低处,驱动水轮发电机发电。(2)压缩空气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通过将空气压缩至高压容器中,利用空气的压力存储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将高压空气释放至膨胀机,驱动发电机发电。(3)飞轮储能:飞轮储能技术通过将能量存储在高速旋转的飞轮中,利用飞轮的惯性存储能量。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飞轮减速,驱动发电机发电。2.3其他储能技术除电化学储能技术和物理储能技术外,还有其他一些储能技术,以下为几种典型的其他储能技术:(1)电磁储能技术:电磁储能技术利用电磁场将能量存储在电容器或电感器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通过电磁场的变化将能量转换为电能。(2)热储能技术:热储能技术通过将热量存储在介质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转换为电能。(3)氢储能技术:氢储能技术通过将能量转换为氢气,存储在高压容器或液氢储存装置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氢气通过燃料电池转换为电能。(4)化学储能技术:化学储能技术通过化学反应将能量存储在化合物中,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通过逆反应将存储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第三章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开发3.1锂离子电池技术原理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储能设备,其技术原理基于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嵌过程。在电池的正负极之间,通过电解质传递锂离子,实现电荷的储存与释放。具体而言:(1)正极材料:通常采用锂金属氧化物,如钴酸锂、锰酸锂等,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和稳定的电化学功能。(2)负极材料:通常采用石墨,石墨在充电过程中可以嵌入锂离子,而在放电过程中释放锂离子。(3)电解质:电解质是锂离子传递的介质,通常采用锂盐与有机溶剂的混合物,如碳酸锂、碳酸乙烯等。(4)隔膜:隔膜用于隔离正负极,防止短路,同时允许锂离子通过。3.2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设计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池模块设计:电池模块是储能系统的基本单元,由多个单体电池组成。设计时需考虑电池的串联与并联方式,以满足系统电压和容量需求。(2)管理系统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监控电池的工作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以及实时调整充放电策略,保证系统安全、高效运行。(3)热管理系统设计:热管理系统用于控制电池的工作温度,防止电池过热或过冷,保证电池的功能和寿命。(4)电气连接设计:电气连接包括电池模块之间的连接,以及电池模块与系统其他部件的连接。设计时需考虑连接的可靠性、接触电阻等。3.3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3.3.1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在新能源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锂离子电池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储存不稳定的风能和太阳能,实现能量的平滑输出,提高发电效率。3.3.2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代表,其发展离不开高功能的储能设备。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环保等特点,已成为电动汽车的主流动力电源。3.3.3网络能源储存电力系统的发展,网络能源储存需求日益增长。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可以用于电网调峰、备用电源、黑启动等场景,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3.4家庭储能家庭储能系统可以满足居民日常用电需求,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电力损失。锂离子电池在家庭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技术相结合,实现绿色、高效的能源利用。3.3.5工业储能工业储能系统可以为企业提供备用电源、调峰、需求侧响应等服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锂离子电池在工业储能领域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以满足不同工况的储能需求。第四章钠硫电池储能技术应用开发4.1钠硫电池技术原理钠硫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的储能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钠和硫之间的化学反应。钠硫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正极材料为硫,负极材料为钠。在电池工作时,钠离子通过电解质向正极移动,硫离子则向负极移动。钠硫电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Na_{(s)}S_{(s)}\rightarrowNa_{2}S_{(s)}\]当电池放电时,钠离子从负极向正极迁移,与硫发生反应硫化钠。在充电过程中,硫化钠分解为钠和硫,钠离子则从正极返回负极。这一过程在电池内部循环进行,从而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换。4.2钠硫电池储能系统设计钠硫电池储能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池模块设计:电池模块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需要考虑电池的容量、电压、电流等参数,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2)电池管理系统(BMS):BMS负责对电池进行实时监控、保护和控制,保证电池在最佳工作状态下运行。其主要功能包括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的检测,充放电控制,电池状态估计等。(3)能量转换系统:能量转换系统将电池的化学能转换为电能,供给负载使用。该系统包括逆变器、变压器等设备,以满足不同电压等级和功率需求。(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负责对整个储能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电池模块、BMS、能量转换系统等。其主要功能是实现储能系统与外部电网的实时通信,保证系统稳定运行。4.3钠硫电池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钠硫电池在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广泛,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风力发电储能:风力发电具有波动性较大、不稳定的特点,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可以有效地平滑风电输出,提高电网对风电的接纳能力。(2)光伏发电储能: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较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储存光伏发电产生的电能,实现光伏发电的平滑输出,降低对电网的冲击。(3)电网调峰: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可以参与电网调峰,优化电网运行,提高电网稳定性。(4)电动汽车充电站: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站提供快速充电服务,缩短充电时间,提高充电效率。(5)数据中心备用电源: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可以作为数据中心备用电源,保证数据中心在电网故障时仍能正常运行。新能源行业的发展,钠硫电池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我国新能源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五章超级电容器储能技术应用开发5.1超级电容器技术原理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存储装置,其基本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双层电容和电化学赝电容的储能机制。在超级电容器中,电极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能够在电极表面形成电荷存储层,即电化学双层。当外部电压施加于电极时,正负电荷分别在两个电极上积累,形成电场,从而实现能量存储。电极材料在电解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赝电容,进一步增加能量存储密度。5.2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设计超级电容器储能系统主要由电极材料、电解液、隔膜和集电器等组成。在设计过程中,以下方面需要重点关注:(1)电极材料的选择: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功能的关键因素,需要具备高比容量、低内阻、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等特性。目前常用的电极材料有活性炭、碳纳米管、金属氧化物等。(2)电解液的选择:电解液在超级电容器中起到导电和离子传输的作用,其功能对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电解液应具有高电导率、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电化学窗口。(3)隔膜材料的选择:隔膜材料需要具备良好的离子传输功能和机械强度,以防止电极短路和电解液泄露。(4)集电器设计:集电器应具备良好的导电功能和机械强度,以保证超级电容器在应用过程中稳定可靠。5.3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超级电容器在新能源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几个典型应用场景:(1)新能源汽车:超级电容器可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启动、加速和制动能量回收等领域,提高车辆的能源利用效率。(2)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超级电容器可应用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平滑输出,提高发电效率,降低系统成本。(3)电网调峰:超级电容器可用于电网调峰,平衡负荷波动,提高电网稳定性。(4)应急电源:超级电容器可作为应急电源,为关键设备提供短时供电,保障设备正常运行。(5)其他应用:超级电容器还可应用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医疗设备等领域,提高设备的续航能力和可靠性。第六章飞轮储能技术应用开发6.1飞轮储能技术原理飞轮储能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速旋转的飞轮将能量储存起来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外部能源(如电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使飞轮高速旋转,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飞轮减速,将储存的机械能转换为电能输出。飞轮储能系统主要包括飞轮、电机/发电机、控制器、轴承等关键部件。飞轮储能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维护成本、环境友好和响应速度快等特点。飞轮储能系统具有较好的调节功能,可适应不同的负载需求。6.2飞轮储能系统设计飞轮储能系统的设计需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飞轮材料:选择具有高强度、低密度、高弹性模量的材料,以提高飞轮的能量密度。(2)电机/发电机:选择具有高效率、高转速、高可靠性的电机/发电机,以满足系统对能量转换的需求。(3)控制器:设计具有高功能、高稳定性的控制器,保证系统在多种工况下稳定运行。(4)轴承:选择具有高精度、低摩擦、长寿命的轴承,以降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量损失。(5)系统集成:将各部件合理布局,优化系统结构,提高系统集成度。6.3飞轮储能技术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6.3.1风力发电飞轮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在风力发电系统中,飞轮储能可用于平滑输出功率、提高系统稳定性和调节电网频率。当风速波动较大时,飞轮储能系统可以快速响应,储存多余能量,并在风速降低时释放能量,保证风力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6.3.2太阳能发电飞轮储能技术在太阳能发电领域同样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飞轮储能可以用于储存白天产生的电能,并在夜间或阴雨天气时释放能量,以满足用户需求。飞轮储能系统还可以用于平滑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提高系统对电网的适应性。6.3.3电动汽车飞轮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在电动汽车中,飞轮储能系统可以用于回收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飞轮储能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输出功率大的特点,可满足电动汽车对能量的快速需求。6.3.4微电网飞轮储能技术在微电网领域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在微电网中,飞轮储能系统可以用于储存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能,实现能量的削峰填谷,提高微电网的稳定性和经济性。飞轮储能系统还可以用于调节微电网的频率和电压,提高系统的运行质量。第七章储能技术的集成与管理7.1储能系统集成技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是将不同类型的储能设备、能量管理系统以及相关辅助设备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高效、稳定、安全的能量存储与释放。以下是储能系统集成技术的主要内容:(1)储能设备选型与配置根据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特点及需求,选择合适的储能设备类型,如电池储能、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等。同时合理配置储能设备的容量和功率,以满足系统对能量存储和功率调节的需求。(2)能量管理系统设计能量管理系统是储能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对储能设备进行监控、控制和调度。设计合理的能量管理系统,需考虑以下方面:(1)采集储能设备的状态信息,如电压、电流、温度等;(2)对储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控,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异常情况;(3)根据新能源发电系统的需求,制定合适的充放电策略;(4)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电网的互动调节。(3)辅助设备集成储能系统集成还需考虑以下辅助设备:(1)变压器、逆变器等电力设备;(2)通信设备,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电网的信息交互;(3)保护设备,保证储能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7.2储能系统管理策略储能系统管理策略是为了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运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储能系统管理策略:(1)充放电策略充放电策略是根据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充放电计划,实现储能系统的最优运行。常见的充放电策略有:固定充放电策略、动态充放电策略、预测性充放电策略等。(2)能量调度策略能量调度策略是根据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实时负荷需求,合理分配储能系统的储能和释能能力,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常见的能量调度策略有:优先调度策略、经济性调度策略、安全性调度策略等。(3)故障诊断与处理策略故障诊断与处理策略是针对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检测、诊断和处理,保证储能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常见的故障诊断与处理策略有: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基于数据的故障诊断、智能故障诊断等。7.3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融合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融合是实现高效、稳定、安全的新能源利用的关键。以下为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融合的几个方面:(1)技术融合技术融合是指将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进行技术整合,实现能量存储与发电的协同运行。具体措施包括:优化新能源发电系统设计,考虑储能系统的接入;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无缝对接;开发适用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储能设备等。(2)管理融合管理融合是指将储能系统纳入新能源发电系统的管理范畴,实现统一调度、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制定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协同管理策略;建立储能系统的运行监测与评价体系;加强储能系统运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3)市场融合市场融合是指将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价值最大化。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市场规律;制定有利于储能系统发展的政策;推动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发电领域的商业化应用等。第八章储能技术的安全与环保问题8.1储能技术的安全风险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储能技术在带来诸多便利和效益的同时也伴一定的安全风险。以下是储能技术安全风险的主要方面:(1)电池热失控:储能系统中,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发生热失控现象,导致电池温度升高,甚至引发火灾、爆炸等。(2)电气故障:储能系统中的电气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可能因绝缘老化、短路等故障引发火灾、触电等安全。(3)结构安全:储能系统的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问题可能导致结构失稳、破坏等。(4)化学品泄漏:储能系统中使用的部分化学品,如电解液、冷却液等,可能因设备老化、损坏等原因发生泄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8.2储能技术的环保问题储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定的环保问题:(1)电池污染:电池的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中,可能产生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污染。(2)能源消耗:储能系统的生产、运行和维护需要消耗一定的能源,可能导致能源浪费和碳排放增加。(3)噪声污染:部分储能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较大噪声,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4)电磁辐射:储能系统中的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8.3储能技术安全与环保解决方案针对储能技术的安全与环保问题,以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1)优化电池设计:通过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功能,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2)加强电气设备监测与维护: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及时发觉并处理故障,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3)提高结构设计水平:加强储能系统的结构设计,提高抗风险能力。(4)采用环保型化学品:在储能系统中使用环保型化学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5)加强回收利用:对电池进行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6)提高能效: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储能系统的能效,降低能源消耗。(7)降低噪声污染:采用降噪措施,减少储能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噪声。(8)控制电磁辐射:优化储能系统布局,降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第九章储能技术应用政策与标准9.1储能技术应用政策分析9.1.1政策背景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在能源结构调整、电力系统优化、新能源消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度重视储能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为储能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9.1.2政策内容(1)产业扶持政策:对储能产业给予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奖励等政策,以推动储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2)市场培育政策:鼓励储能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微电网等,以扩大储能市场容量。(3)技术研发政策:支持储能技术研究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储能技术进步。(4)产业链整合政策:推动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形成产业联盟,提高整体竞争力。9.1.3政策效果储能技术应用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储能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新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9.2储能技术应用标准制定9.2.1标准制定的意义储能技术应用标准的制定,有助于规范储能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用户利益,促进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9.2.2标准制定的内容(1)技术标准:包括储能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2)产品标准:包括储能设备的功能、安全、环保、可靠性等方面。(3)服务标准:包括储能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修等服务。(4)管理标准:包括储能项目的规划、审批、监管、评估等方面。9.2.3标准制定的实施(1)建立储能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各类标准的制定、修订、发布和实施程序。(2)成立专业机构,负责储能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3)加强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我国储能技术标准的国际影响力。9.3储能技术应用政策与标准的实施9.3.1政策与标准实施主体储能技术应用政策与标准的实施主体包括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研究机构等。9.3.2政策与标准实施措施(1)加强政策宣传,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