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总结版_第1页
中医学总结版_第2页
中医学总结版_第3页
中医学总结版_第4页
中医学总结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总结简洁版

中医内科

P3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第一段,可能出填空题

最早的医学典籍一一《黄帝内经》

P7中医学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一一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思想。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

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辨证论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P14阴阳的相互关系(考大题,需举例说明)

交感相错一一阴阳抱合而生,太极生两仪,开天辟地。阴阳交泰,

对立制约一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四季变化

互根互用一一“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

无以化”。

消长和平衡一一阴消阳长,阳消阴长:昼夜人体的生理变化;

阴阳皆消,阴阳皆长:气血两虚和通过补气,气旺生血

相互转化一一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P17指导疾病的治疗原则

——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机体的阴阳相对平衡

与协调。

P19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沐

五行相克木-土冰-火-金-木

P22五脏开窍开口处

----心:舌〃肺:鼻〃脾:口〃肝:目〃肾:耳及二阴

P26脾生理功能一一运化、升清、统血

P30肾生理功能一一住藏精、主水液、主纳气

P33六腑定义

P35胆一一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

P37奇恒之腑定义

P46气与血的关系(大题)

(一)气与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气为血之帅:

⑴气能生血:水谷精气一营气+津液一血

(2)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肺气宣肃,肝主疏泄

⑶气能摄血:脾统血

2.血为气之母:

⑴血能载气:气存血中,靠血行达全身

⑵血能养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P53六淫定义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统称为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本来是自然界的六种不同的气候,称为“六

气二

正常情况下,“六气”不致病。

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六气”才致病。这时才称为“六淫二一一非

时之气,反季节…“淫”,太过或不及,所以“六淫”又称为“六邪”。

是一切外感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P54六淫致病特点

六淫性质及致病特点(老师说记不清了考哪个。。。反正都看一下吧)

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

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风善行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

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疼痛)

寒性收引

暑: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湿: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缠绵反复;粘滞不尽感)

湿性下趋,易袭阴位。

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热):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热)易致肿疡。

——五气皆能化火;五志化火

P57七情定义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不同情志反映。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发

病。

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自身生理活动的调节

范围与耐受能力,使人体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

发生。

由于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有关内脏的阴阳气血而发病,病自内生,又

称“内伤七情”。P60瘀血(机制要清楚)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

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瘀血的形成:

一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

形成瘀血。

病位不一,病症各异。

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疼痛加甚。

肿块:固定不移。

出血:多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面色皮肤:肌肤爪甲失荣:面色黎黑或紫暗,肌肤甲错,口唇青紫,

皮下紫斑、青筋暴露。舌象: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青

紫、粗张、迂曲。

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

P61正气定义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二

P82脉律不齐的脉象(好多脉象。。。哪些是心律不齐的啊。。。知道

的同学留个言吧。。。)P84八纲辨证辩什么要知道,比如表里辩病位等

表里的鉴别

病程寒热特点常见症状舌象脉象

表证较短恶寒发热头身痛等不明显脉浮

里证较长但寒不热内脏症状多有变化脉沉

但热不寒

表7-1的鉴别、表7-2实证特点这两个表格要背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寒热喜恶口渴肢体面色二便舌象脉象

寒证怕冷喜热不渴冷白大便稀澹舌淡迟紧

小便清长苔白润

热证怕热喜冷口渴热赤大便干结舌红数

小便短赤苔黄干

虚证和实证的鉴别

病程体质精神声息二便舌象

脉象

实证新病强壮兴奋气高息促大便秘结质老苔厚

有力

小便短赤

虚证久病虚弱倦怠声低息微大便稀清质嫩苔少

无力

小便清长

P89心脉痹阻证(大题,由淤血引起,结合P60瘀血解释说明疾病)

P100肾阳虚证特点

P112正治定义

正治法一是当疾病的征象与本质相一致时,采取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

一种治疗法则,又称“逆治法”。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P113调整阴阳方法有哪些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一一损其有余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一补其偏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P115八法定义

治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P117清法方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

作用,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大法。

P119四气五味定义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药味不同,则作用

不同。

P120升降浮沉定义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

同作用趋向。P122后下药物特点

适用于含有挥发油的芳香类药物或久煎有效成分易于破坏的药物,在

其他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如薄荷、砂仁、生大黄、钩藤。

P134方剂的组成变化

药物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P137理血剂的代表药

血府逐瘀〃小饮子

中医针灸学

P48经络定义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共同组成了一个经络体系。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P49十二经脉名称

P52奇经八脉定义

奇经:是十二经络之外的特殊通道,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于脏

腑,又无表里相配。八脉:是冲脉、任脉、督脉、带脉、阴维、阳维、

阴跷、阳跷的总称。一源三岐:冲、任、督

之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

关于“四海”

脑为髓海

膻中为气海

胃为水谷之海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血海)

P243月俞穴概念

胸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渗灌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体表与脏

腑器官及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

阿是穴、特定穴概念及定义

1)阿是穴:以压痛点或体表其他阳性反应点作为针刺部位。这一

类腌穴既无明确的定位,也无固定的名称,又无一定的经属。又称“天应

穴”,“压痛点”。

2)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有特定称号的月俞穴。

特定穴可分为:五月俞穴,原穴,络穴,郑穴,下合穴,俞穴,募穴,

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P244骨度分寸那张图要知道

骨度分寸定位法

头部

中线前后发际间为12寸。(眉中至前发际为3寸,第7颈锥棘突下一

大椎穴至后发际为3寸)。

耳后两乳突间为9寸。

两前额发角之间为9寸。

上肢部

腋前纹头皱裳至肘横纹为9寸。

肘横纹至横纹为12寸。

胸背部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处为9寸。

胸剑联合处至脐为8寸。

脐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

两乳头间为8寸。

腋以下至季肋(第11肋端)。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为6寸。

背部上下距离以脊椎棘突为依据。

下肢部

股骨大转子尖至骸骨下缘为19寸。

耻骨联合上缘至骸骨上缘为18寸。

臀横纹中点至胭横纹中点为15寸。

骸骨下缘外测至外踝最高点为16寸。

胫骨内镰下缘至内踝最高点为13寸。

外踝最高足底为3寸。

P260进针方法类型

1.进针方法

进针时,一般左右手配合操作,右手持针操作一刺手,左手按压穴位局部

辅助进针一押手。指切进针法一短针

夹持进针法一长针(三寸以上)

针刺角度与深度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左右垂直刺入。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刺入。

横刺(平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刺入。

P261得气的定义,考名词解释

得气:进针后施以一定的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的感应,这

种针下的感应,叫做“得气二

提插、捻转手法可能是填空

(1).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提插法:是将针刺入月俞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针在穴内进行上,下进退的

操作方法。使针从浅层

向下刺入深层为插;由深层向上退到浅层为提。

捻转法:是将针刺入胸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

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

针刺异常情况处理及预防要看一下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气胸:

P262常用灸法类别

针灸治疗原则

1)调和阴阳2)扶正祛邪3)疏通经络4)治病求本5)同病异治

和异病同治

P264几种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