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温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39篇(2003-2023)目录2023年 3“探索”主题学习活动 3鲲鹏记 62022年 9在桃花峪看黄河 92021年 12春天的曲子 12我们为什么打疫苗 162020年 20子规的画 20关于珠峰测量的阅读 222019年 25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252018年 29鲁迅入门读本 292017年 34天道立秋 34做一本越来越薄的错题集 362016年 38为了水晶心 38邻里关系 412015年 43幸好还有庄子 432014年 44牡蛎 442013年 47鹰 47百度百科:蒋勋 492012年 51湿地?失地! 51打 532011年 55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55做父亲 562009年 59“绿色产业”完美转身 59老屋 602008年 62古典之殇① 62惟有少年心 642007年 65拥有爱的源泉 65寒冷的味道 672006年 68生命是一只铅笔 68沙丁鱼 70不落别处 71没有开花的紫罗兰 732005年 74多好的草地也有瘦马 74母亲的诗 752004年 77读书要动脑 77人生的另一种财富 782003年 79宇宙里有些什么 79实话实说 80竹林深处人家 81
2023年“探索”主题学习活动你可借助后面的资料夹,完成任务!【认识探索者】(1)小组发现,很多“心”字旁的汉字可概括探索者的优秀品质。根据积累,完成思维导图。(2)借助“课外资料”,完成“探索者”系列卡片制作。考古人员:_______温州古港是如何被发掘的?历史盛景如何被实证?历史文物又是如何被修复的呢?面对遥远的历史,考古人员发掘遗迹,修复文物,从断垣残片中寻找证据。他们的努力,让我们有机会看见古人的生活场景和历史的面貌。探月科技工作者:不断突破的圆梦人_______①补全“考古人员”卡片标题。②撰写“探月科技工作者”卡片介绍语。【学习探索力】(3)小组探究各学科“探索活动”的共性。请借助“课内资料”,完成表格。活动名称本学科知识关联学科能力(方法)成果倡导低碳生活应用文写作知识等科学等查阅资料②……宣传稿收集生物样品,尝试生物分类生物分类知识等语文等③考察近代历史遗迹①等语文等考察报告各学科“探索”的共性:④(4)向名著学“探索”。从下面名著中选择一本,结合具体内容,总结作者的探索方法。A.《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B.《昆虫记》(法布尔)C.《寂静的春天》(蕾切尔•卡森)【做个探索者】(5)小组开展探索活动。从下面方案中选择其一,借助“资料夹”,根据要求,补写相关内容。要求:实施过程分步骤,有方法,可操作性强;成果明确。(甲)(乙)探索“千年古港与龙泉青瓷关系”的方案活动目的:解密温州古港遗址出土大量龙泉青瓷的原因。活动准备:(略)实施过程和预计成果:关于深度了解“嫦娥工程”的方案活动目的:深度了解“嫦娥工程”的探月历程和成果。活动准备:(略)实施过程和预计成果:课内资料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资料夹语文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1.围绕专题,了解相关知识。可以从一些权威网站搜集最新的可靠数据,也可以从地理课本、百科全书中找相应的介绍,还可以访问权威人士,咨询相关学科老师。2.实地考察,获取直接资料。走出校园,用笔记录,用相机拍摄。比如村边小河清水不再,泡沫四溢,实地考察一下,记下你的感受;拍摄一张雾霾锁城、行人戴口罩出行的照片,会发现保护环境是多么迫切。3.撰写宣传文稿。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选自八年级下册《语文》)科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收集生物样品,尝试生物分类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利用网络搜索,了解物种的多样性。2.选择8~10种生物进行观察,认识不同生物之间的独特性,尝试用外形、颜色、大小、生活环境或其他因素,设计二歧式检索表对收集到的不同生物进行分类。3.实地调查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如校园、农田、树林等),通过调查、分析,列出造成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的各种环境因素。4.写出调查报告,讨论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的意义。ㅤㅤㅤㅤㅤㅤㅤ(选自七年级上册《科学》)历史ㅤㅤㅤㅤㅤㅤ活动课:考察近代历史遗迹活动目的了解家乡与近代中国有关的建筑物、纪念馆等历史遗迹,感受近代中国历史。活动步骤1.活动准备……2.活动实施①实地考察、参观,拍摄图片资料,记录相关人员的讲解、介绍。②到图书馆、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作为实地考察资料的补充。③走访与之相关的老人或名人的后代,了解相关的逸闻趣事,使历史建筑鲜活、生动起来。3.成果汇报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将考察访问的内容撰写成一篇考察报告,重点在于对背景和影响的分析。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选自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课外资料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实证千年商港再现“海丝”繁华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以码头、航道、航标等要素齐备的遗迹,实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存续,填补了相关研究的一大空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遗址出土了大批瓷器、漆器、金属器及其残片,仅瓷器残片就有10吨左右,可以修复的文物超过3000件。“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龙泉青瓷是中国外销瓷器的‘主力军’。龙泉和温州间有瓯江水路相通,龙泉青瓷从温州出口最为便捷。”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沈岳明说。从遗迹到遗物,古港遗址提供了“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进入鼎盛的充分证据。“通常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为生产、运输和市场这三个环节。在这个遗址里,与三环节相关的窑业以及城市、码头、航船、航线和航标塔,所有的要素都非常齐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说。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ㅤ(选自“新华全媒头条”,有改动)中国“嫦娥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示意图(选自“人民日报”公众号,有改动)【答案】9、(1)恒(2)示例:志以探寻民族解放的革命道路为己任,如红军。10、(1)示例:一丝不苟的解密者(2)示例:人类怎样才能登上月球?月球基地如何建立?将来人类能在月球上居住吗?面对茫茫宇宙,探月工作者从未停止探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探月目标,渐渐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他们的探索,定会实现中国人更深远的登月之梦。11、(1)示例:中国近代史知识(2)示例:实地考察(3)调查报告(4)示例:各学科“探索”都要运用本学科的知识,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并采用合适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形成成果。12、示例1:斯诺深入革命根据地,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了解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的学习成长经历,从而理解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他走到根据地老百姓当中,了解红军生活、社会制度、教育情况等。斯诺通过采访、实地调查等有效方法完成了自己对苏区和红军之谜的探索,并以纪实作品的形式向全世界作出自己的解答。示例2:法布尔通过多次实验发现大头黑布甲连续装死时每次的时长不一,如果实验连续进行,它装死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法布尔根据它装死的情况做出假设,并继续观察,最终得出它只要意识到周边有人就始终保持不动的结论,从而了解这种昆虫谨慎而狡猾的性情。法布尔通过实验法进行探索,一步步逼近昆虫世界的真相。13、示例1:甲。首先,查找资料、询问历史老师,了解宋元时期古港经贸往来情况和龙泉青瓷的制造规模,记录相关信息。第二,查找资料,了解龙泉与温州的地理位置,作为实地考察的准备资料。第三,到古港遗址实地考察了解古港当时的盛景,并采访考古学家,进一步了解龙泉青瓷从温州出口到哪些地方或国家,做好记录。最后,综合资料,撰写龙泉青瓷在温州古港遗址大量出土的调查报告。示例2:乙。查询资料、询问科学老师,了解“嫦娥工程”的整体规划、“绕、落、回”三阶段中关键技术,如软着陆和无人采样返回等,记录相关信息;查找相关新闻,了解“嫦娥工程”未来探月蓝图,如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并做好记录;有条件可采访航天工作人员,记录“嫦娥工程”背后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获取生动的素材;整理材料,撰写“嫦娥工程”的探月历程和成果的报告。鲲鹏记大解森林里有一棵大树,非常羡慕天上的飞鸟,幻想有一天也能飞起来。为了实现这个美丽的梦想,它的树枝尽力向两边伸展,像树干上长出了翅膀。有了翅膀,飞翔就不再是奢望。每当有风吹过,树林里的其他树木都在摇晃,唯有它,伸展的树枝上下翻动,仿佛在吃力地飞翔。由于根须深扎在土地里,尽管大树费力振翅,也无法离开土地半步。作为一棵树,能做到这一步已很不容易了,但它不满足,它的理想是像大鹏那样展开巨大的翅膀,在天地之间自由来往。它还想飞到天外,飞到太阳的后面也不停下。这棵大树经过多年的练习,终于有一天拔地而起,飞到了天空中。当大树拔地而起的那一刻,大地发出了轰鸣,从树根拔起处喷发出一股带血的泥浆。当时,大地不仅松开了树根下的泥土,也使出了洪荒之力,把大树送入了天空。人们惊讶地望着这棵飞到天空中的大树,看见它的根须渐渐收缩,变成了锋利的爪子,它的树冠变成了鸟的头颅,一棵大树成功地完成了变身。大树起飞以后,大地留下了伤口,泥浆向外喷涌。天空也震惊了,退到更高的地方,远近的白云也纷纷闪开,给飞翔的大树让出一条路。不,不是让出一条路,而是所有的白云都在瞬间长出了翅膀,跟在大树的身后飞翔。一棵大树,变成了鲲鹏。鲲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在它翅膀的右边,太阳像吊在高空中的一个球,突然着火,燃烧着,旋转着,散发出毛刺般的光芒。人们传说,这棵大树的前世是鲲鹏,它因为违犯了天律而被囚禁在森林里,成为一棵树。它站在树林里,扎根长叶,从泥土中汲取精华,时刻准备着冲天而起。不是每棵树都有飞翔的愿望,大多数树木都安于自己的命运,一站就是一生。它们的枝条努力伸向天空是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而不是飞翔。当一棵树飞起来以后,整个树林都矮了下去,它们在风中摇晃着身子,被天空覆盖,也被鲲鹏所俯视。鲲鹏翱翔于蓝天时,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领略了搏击长空的快乐和光荣。此时,它凌驾于大地之上,已没什么能阻挡它飞越千山万水。不,不是每一棵树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能力,它是被大地养育和托举,也是被天空选择和邀请的冒险者,它之所以能实现飞翔之梦,也源于自己的夙愿、不断的努力和蜕变,直至超越了自身。飞翔即历险,谁能说这不是一次赴死的过程?但是,在芸芸众生中,只有它把自己推到了绝路。时候到了,树根松动,大地准备喷发和推举,天空在召唤,太阳冒出了火苗,等待它升空。它必须把自己拔起来,在致命的一跃中完成涅槃。飞起来以后,鲲鹏才有自己的领空。它飞起来了,但不是为了博取人们的惊呼和赞许,而是在天空中搏命。起初,它飞得非常吃力,甚至危险重重。它在高空中差点被暴风剪断翅膀,甚至曾短暂地晕过去,昏死在空中。但是它又活了过来,它挺住了,继续飞。渐渐地,它的羽毛从绿色变为黑色,然后又变成火红色。最后,它像一个火焰精灵在天空中翱翔。行走在天空中的大师,乃鲲鹏。它飞着。如果天空失去边界,它就是边界;如果信仰在人间熄灭,它就燃烧,从自己的身体里捧出炽热的灰烬。在它的身体里,比飞翔更持久、更坚毅的,是它的信心。很久以后的一天,鲲鹏从天外回来,降落在一个山巅上。并非时间挡住了去路,而是它要在泥土中重新汲取能量,完成下一次涅槃。它回到大地上,是归宿,是寻根,是赴死,还是重生?人们奔走相告,说鲲鹏又回来了。它伸展着翅膀站在山巅上,俯瞰着人们,俯瞰着它曾经生活过的大地和树林。就这样,它在山巅上一站就是多年,脚趾在泥土中重新扎下了根,翅膀形的枝丫继续延伸。人们最后一次看见它,是多年后的一个早晨。那天,太阳还未升起,大地上突然晨风骤起,聚集的气流沿着山坡向上冲刺,把山巅上的鲲鹏连根拔起,托举到空中。也有人说鲲鹏从山巅上一跃而起,翅膀搅动四周的风云,奔向天空翱翔。它在山巅上空盘旋三周后,向太阳升起的方向飞去。人们看见它越飞越高,就在它接近太阳光束的一瞬间,它的身体被阳光点燃,忽然燃烧起来。它拍打着燃烧的羽翼继续飞翔,在飞向太阳的途中变成了一只火焰鲲鹏。多年以后,有人从天空的背面回来,说鲲鹏并没有死去,它在天空中烧毁了自己的身体,从火焰中提炼出了自己的灵魂,它的灵魂依然在飞,只是寻常不可视见,有时它在时间的外面,有时在透明的光中。(选自《创世纪》,有删改)【设计准备】(1)文中的鲲鹏有很多打动人心的时刻,请再选取两个,为其命名并标注在横轴相应位置上。【设计图案】(2)阅读文章,完成设计。①同学决定以鲲鹏为主体设计图案。你心目中最动人的鲲鹏形象是怎样的?根据阅读感受,发挥想象,加以描述。提示:关注鲲鹏的姿态、神情、色彩等;关注鲲鹏形象传递出的效果。②从下面选择一个或多个形象与鲲鹏构图。根据阅读体验,阐述选择理由。A.大地B.太阳C.天空③根据阅读感悟,再写一节诗歌(3﹣5行),作为图案的配文。鲲鹏你是自我的超越者不安于作为一棵树的命运把枝条伸向天空长成飞鸟的翅膀搅动风云冲向太阳你是【梳理探究】(3)根据要求,完成任务。①根据积累,完成有关“鲲鹏”内容的梳理。类别内容诗文名句鹏之徙于南冥也,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北冥有鱼》)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②!(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毛泽东《念奴娇•鸟儿问答》)……成语③、……②回顾活动过程,综合对《鲲鹏记》和表格内容的理解,阐述设计“鲲鹏”主题文化衫活动的价值。【答案】(1)树化鲲鹏;鲲鹏涅槃。(2)①示例:鲲鹏目光炯然坚定,神情毅然,扇动着火红色的翅膀,像一个火焰精灵在天空中翱翔,让人感受到鲲鹏一往无前的气概。②示例:选A。大树在拔地而起时,大地喷发出带血的泥浆,即使如此,大地还是使出洪荒之力,把大树送入了天空,让大树得以成功变身成为鲲鹏,实现飞翔的梦想。“大地”与“鲲鹏”构图,既能表现鲲鹏追梦的坚定,也能表现大地助力的悲壮,给人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③示例:你是重返大地的寻根者羽翼在燃烧在山巅上一站就是多年火焰中腾飞的灵魂脚趾重新扎根枝丫继续延伸栖息在时间的外面原乡的血浆在透明的光中永恒复燃你的涅槃梦(3)①①水击三千里;②蓬舟吹取三山去;③示例:鹏程万里②示例: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毛泽东等就有诗词借“鲲鹏”表达人生理想和志趣追求。可见,通过“鲲鹏”表达志向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选择以“鲲鹏”为主题设计文化衫,以此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鲲鹏记》中的大树梦想飞上天空,凭借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变身鲲鹏,涅槃后成为永恒的灵魂。以“鲲鹏”为主题设计文化衫,也是对“鲲鹏”这一形象的创造性使用,表达对同学们在逐梦路上不畏艰难、超越自我、前程似锦的美好祝愿。(2023年浙江温州)2022年在桃花峪看黄河乔叶一自从有了桃花峪黄河大桥后,每次回豫北老家,我就只走这座桥了。桃花峪是黄河中下游分界线,把桥建在这里自有讲究。我个人的选择原因,就实用的层面来讲,自是因为它离我老家更近,让我回去更便捷,却也有非实用的层面:它的外形更时尚更壮观,它的名字我也格外钟爱:桃花峪——黄河——大桥,这种词语搭配让我着迷。既明艳又铿锵,既坚固又绵长,不是么?第一次走这座桥时,正是雾霾天气,一切都在朦胧中,远远望去,日光下的黄河竟是一条白河,似乎是非常沉静地安卧在大地上。两岸的滩地都种着庄稼,在雾霾中苍苍茫茫,无边无际。——当然,当然是有边际的。堤岸就是边际。土地就是边际。二因在黄河边生长,很容易看见黄河,便从不觉得看见黄河是多么特别的事。到全国各地开会,也看过很多次黄河:四川若尔盖的黄河,兰州市中心的黄河,济南城畔的黄河……曾经在花园口南裹头的渔家乐船上,以最近的距离看了一次黄河。河边宽得超出了想象,对岸的树像一圈矮矮的蕾丝花边儿。黄河水在船下无声地流着,却让我止不住地心惊:非常快,且有无数漩涡。浩浩汤汤,向东而去。不时夹杂着树枝之类的杂物。虽是极快,但河水却也是非常从容地、悠然地向东而去,只向那水天连接处——从地理方位上,我知道这河水会先到山东,然后是大海,但是,此刻,那河水到的只是水天连接处。忽然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说的是黄河的浊。但黄河,它是用来洗澡的么?黄河,母亲。黄河,是母亲河——这称谓从幼时就已熟知。虽然早已经对动辄就把什么和母亲联系起来比喻的句式审美疲劳到了无动于衷的地步,但此时,此刻,看着黄河的时候,还是觉得这个比喻真是传神。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呢?一言难尽。我只能说,这个母亲,她不是凤冠霞帔的诰命夫人,而是一个粗布跣足的自然之妇。她是如此家常,宛如天地里最一般的母亲——她当然不是一个最一般的母亲。三曾在柳青先生的故里陕西吴堡看过黄河。平平的,缓缓的。远远地看去,黄河不黄,还有些绿莹莹的意思,这使得它更像是一条普通的河。怎么可能普通呢?有人说:什么时候都不能小看黄河。我没有小看它。从不敢小看它。去二碛看看吧。有吴堡的朋友悠悠地提议。碛是什么意思?他们说是河滩。既然有二碛,那一碛呢?就是壶口嘛。二碛连个标志都没有,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们就都知道了:这个二碛,就是黄河的二碛。这必须是黄河的二碛,也只能是黄河的二碛。你以为河很窄么?那是你离得远。你以为河很静么?那是你离得远。【A】前仆后继的大浪,声嘶力竭的大浪,不屈不挠的大浪——它们不仅是浪,它们就是河流本身。滔滔巨浪如狮虎怒吼着,进入到河道深处。而在河道深处,更是暗流汹涌。【B】这就是黄河。当你走近,再走近,你会晕眩,你会恐惧,你会知道,这才是黄河的根本性力量。在敬畏中,我突然涌起一种要把自己扔进去的冲动。如果我把自己扔进去,那我会顺流而下,经潼关和风陵渡,再过三门峡、小浪底到桃花峪么?能把我带回河南故乡的,唯有这条河。四有一次,在巩义康店镇的黄河边开会,议题里有人谈到杜甫。在杜甫的名字和诗句里,我望着窗外。宽幅的玻璃窗里,黄河如一幅巨大的画,貌似安详地静止在画框里。可我们谁都知道,画框外的上下左右,都是它的世界。这条大河,这条长河,这条深河,它将流淌到外面视线远不能及的远方,直至大海。这就是黄河啊。又想起了那句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忽然明白:跳不跳黄河,都是洗不清的。因为一生下来,我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身在黄河边,也身在黄河里。我的血液和心脏,全都是黄河的基因。会议间隙,出去透气儿,我走到酒店旁边的山崖边,摸了摸黄土。这怀抱着窑洞的黄土。如我想象的那样,它很硬,像杜甫的诗歌一样硬,像他文字的气息一样硬,怎么说呢,简直是有着石头的质地。当然,我也知道它也很柔软,柔软得像母亲的子宫。五自认为对桃花峪大桥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在这个晴朗的秋日,站在桥南端的邙岭上,倚着黄河中下游的界碑,远远地看着这座桥时,还是深深地被震撼了:东西向的,是母亲河巨大的逶迤曲线,南北向的这座桥,竟然也是巨大的逶迤曲线。一横一竖,宏伟交织,一黄一白——还是喻为一金一银吧——彼此辉映。河是天意,桥是人力。天意与人力就这样融合为一体,呈现出惊心动魄的美。这场景里,聚集了多少人多少日夜的智慧和血汗?在贫乏的想象里,潮涌起的,只是无尽的感喟和敬服。极目远眺,在那桥北更远处,正是我的豫北老家。那里,也有着既柔软又坚硬的黄土,承接着黄河,承接着所有的城市和村庄,承接着我们所有人。黄土,黄河,这就是中国的灵魂吧。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选自“中原作家群”公众号,有删改)预学笔记预学笔记
梳理摘抄地点 关键词一、桃花峪黃河大桥 老家、安卧二、花园口南裹头 ▲三、陕西吴堡 根本性力量、敬畏四、巩义康店镇 基因、杜甫的诗歌、母亲的子宫五、桥南的邙岭 美、灵魂
阅读困惑文章以《在桃花峪看黄河》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看黄河的经历,有何用意?借助预学笔记,完成下面任务。◎思考探究6.理解“黄河是母亲河”的形象,可从第二部分摘抄哪两个关键词?说明理由。(3分)▲▲7.从A、B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进行朗读设计,感受黄河的“根本性力量”。(4分)▲▲8.作者在巩义看黄河时,为何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5分)▲▲9.预学笔记中的关键词“美”“灵魂”,可否帮你深入认识黄河?结合具体内容,加以阐述。(6分)▲▲◎解答困惑10.综合以上思考探究,解答“预学笔记”中的阅读困惑。(3分)▲▲【答案】6.(3分)示例1:“悠然”“从容”,让我理解到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温和、从容不迫的特点。示例2:“自然之妇”和“家常”,让我理解了黄河有着母亲般的朴实和默默无闻。7.(4分)示例1:选A,朗读“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等词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黄河大浪滔天的气势。破折号处稍微停顿,为接下去的重读蓄势。“不仅是”稍微轻读,然后重读“就是”,通过重音的变化感受黄河给人的震撼。这样朗读,会让我感受到黄河的根本性力量。示例2,选B,朗读这句话时,语速稍缓,“再”字读重音,读出既向往又敬畏的情感。排比句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朗读时语调逐渐上扬,读出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的“这”字重读,一字一顿读“根本性力量”,突显黄河给人的震撼。8.(5分)在作者眼中,黄土如“杜甫的诗歌”般刚硬,又如“母亲的子宫”般柔软,有着黄河刚柔并济的品质。作者认为自己“像两岸的黄土一样”,继承了黄河的基因,与黄河血脉相连,血肉相通。黄河于自己,于中华儿女而言就是精神家园。这句话表了作者对黄河的感激和敬意。9.(6分)示例:可以。作者在桥南邙岭看黄河与大桥的逶迤曲线彼此辉映,感受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把“美”作为关键词,让我领会了天意与人力的融合,理解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感喟和敬服。作者在桃花峪远眺黄河,并由此想到老家、老家的人和所有人,以“灵魂”为关键词,启发我体会到作者对黄河情感的升华,认识到黄河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10.(3分)作者在桃花峪看黄河,深刻认识到黄河是“中国的灵魂”,是“我们所有人的灵魂”。而这一认识是作者在花园口、吴堡、巩义等地看黄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写其它几处看黄河的经历,让“灵魂”的内涵更加具体、丰富,也使结尾表达的家国情怀显得水到渠成。(2022年浙江温州)2021年春天的曲子[芬兰]托芙·扬松小嗅嗅沿着四月的田野,走了一天。太阳在桦树间红艳艳地照着,空气凉爽。他喜欢这些树木、这种天气和他自己。这样的傍晚,应该吹一首新曲子,一段歌唱期望,两段歌唱春天的忧伤,其余歌唱独行的乐趣。他有把握作成这首曲子,它已经等在那里,几乎酝酿成熟了。他东闻西嗅,要找个地方过夜。他找到了一个干树桩和一些干树枝,在小溪边生起旺旺的火堆。小嗅嗅一向自己做饭。他尽量避免给别人做饭,也不想吃别人做的饭。一只小爬虫坐在远远的树下看着小嗅嗅,露出害怕但充满好奇的眼神。一蓬头发下两只害羞的眼睛,就是那种从不受人注意的小人物的眼睛。小嗅嗅装作没看见。他拿出烟斗,点着了,等着他的春天的曲子到来。曲子没有到来。他只感到小爬虫在死死盯住他,充满佩服之意。他感到不自在了,拍拍爪子叫道:“嘘!走开!”小爬虫听了他的话,反而从树下钻出来,胆怯地说:“但愿我没吓着你吧?我知道你是大名鼎鼎的小嗅嗅,遇到你我太高兴了。”“你好。”小嗅嗅冷冰冰地回答。“我可以在你的火堆旁暖和一下吗?”小爬虫的小脸快活得发光,“只要想想,我就要成为在小嗅嗅的火堆旁坐过的爬虫了,我永远忘不了。”小爬虫再挨近一点,悄悄说:“你的口琴带了吗?”“带了。”小嗅嗅很不高兴。给它一搅,他的曲子失去了,孤独感没有了,一切变样了。小爬虫天真地说:“你永远猜不出我多么想听点音乐。我从来没听过音乐。但我听说过你……”“你叫什么名字?”小嗅嗅问它。“我太小了,还没名字,也没人问过我名字。”小爬虫渴望着说,“现在我遇到了你……也许可以……你给我想个名字会很费事吗?只给我一个人用而不给任何人用的名字?”小嗅嗅咕哝着把帽子拉下来。树林间传来夜鸟悠长而忧伤的叫声:“唷唷-蒂鸣-”“对一个人崇拜过头,就不可能感到真正自由自在了,”小嗅嗅忽然说,“我知道。”“我知道你什么都知道,”小爬虫挨得更近一点说,“你的话句句是正确的,我一直想像你一样自由自在……你是去姆咪谷吧?”“不!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小嗅嗅狠巴巴地说。长时间的沉默。夜鸟又叫了:“蒂鸣--”“我想我必须走了。再见。”小爬虫小声说。“再见。”小嗅嗅有点不安,“你听我说,这个……你不是想要名字吗?“蒂蒂呜'怎么样?蒂蒂呜……”小爬虫看着他。它把它这个名字反复地想,反复地咀嚼,反复地听,最后鼻子朝向天空,轻轻地叫着新名字:“蒂蒂呜——”那么伤感,那么入迷。小嗅嗅感到背上掠过一阵颤抖。小爬虫钻进荆棘丛里,一切恢复沉寂。小嗅嗅坐下来,倾听溪水和寂静,等着他的曲子回来,但他听到的似乎只有小爬虫激动和羞怯的声音。第二天早晨,小嗅嗅继续走。在他的帽子下,现在连曲子的影子都没了。除了小爬虫,他什么也想不起来。他把它说的每一个字和他自己说的每一个字,嚼来嚼去。我怎么啦?小嗅嗅想。这种感觉从来没有过。到了下午,他转过身来开始往回走。他越走越快,越跑越急。小乐曲在耳际飘过,但他来不及抓住它们。傍晚时他回到桦树林。“蒂蒂呜!蒂蒂呜!”只有夜鸟醒来:“蒂呜,蒂呜。”小嗅嗅到处叫唤和倾听,直到暮色笼罩大地,新月升起。这是个新月,他想,我应该许一个愿——一首新曲子。但他忽然改变主意:我想找到蒂蒂呜。他走进林子,一样东西在矮树丛里瑟瑟作响。“蒂蒂呜!”小嗅嗅轻轻地叫,“我回来找你谈谈。”“噢,真好。”蒂蒂呜把头从矮树丛里伸出来,“我有样东西给你看看。瞧!一块姓名牌!上面有我的名字,很好看,对吗?等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把它挂在门口。”“非常好看!”小嗅嗅说,“你要有自己的房子?”“当然!”蒂蒂呜兴奋地说,“我从家里出来独立生活了!真带劲!在有名字前,我只知道有这件事或那件事,但都没我的事,你明白吗?现在我有了名字,是个人了,发生的每件事都真的是一件事,是对着我蒂蒂呜发生的,我可以这么想,也可以那么想……你明白吗?”“当然,这对你来说真是太好了。”小嗅嗅说,“我要回姆咪谷了。”蒂蒂鸣点点头,说:“再见!我也要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了,我失去的时间已经太多!”“不错,是这样。”小嗅嗅抬头看春天的天空。头顶是澄清的一大片深蓝,树木顶上是一片海洋的绿。在他的帽子下,曲子开始流出来,一段是期待,两段是春天的忧伤,其余部分是孤单一人的无限喜悦。(选自《姆咪谷的伙伴们》,任溶溶译,有删改)4.阅读文章,从小嗅嗅或小爬虫的角度概述故事情节。(3分)(A)小嗅嗅:那一天,我▲(B)小爬虫:那一天,我▲5.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写夜鸟“蒂鸣”的叫声打破了小嗅嗅和小爬虫之间的沉默,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联系上下文,加以分析。(5分)6.故事结尾处流出的“春天的曲子”与开头“几乎酝酿成熟了”的曲子一样吗?结合全文,阐述你的见解。(6分)7.童话中,没有名字的“小爬虫”成了“蒂蒂鸣”,你从中读出怎样的现实意义?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阅读发现。(6分)【参考答案】【分析】文中通过写小嗅嗅和小爬虫相遇、相别、重逢的故事,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即使平凡渺小的生命,都有可能被“激发”,被“唤醒”;只有走出“崇拜”,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关注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注意叙述的角度和人称。起因:小嗅嗅在等“春天的曲子到来”,遇到一只小小的爬虫。经过:小嗅嗅一开始非常厌恶小爬虫,在小爬虫渴望的请求下,用夜鸟的叫声“蒂蒂呜”给它命名。与小爬虫告别后,小嗅嗅“等着他的曲子回来,但他听到的似乎只有小爬虫激动和羞怯的声音”“转过身来开始往回走”,回去找小爬虫。结果:重逢后小嗅嗅决定回姆咪谷,小爬虫表示“也要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了”,那一刻春天的曲子“曲子开始流出来”。解答时,注意从小嗅嗅、小爬虫角度叙述的不同。(2)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由“现在我遇到了你……也许可以……你给我想个名字会很费事吗?只给我一个人用而不给任何人用的名字”“小嗅嗅咕哝着把帽子拉下来”可知,小嗅嗅因心灵深处的隔阂拒绝给小爬虫取名,这时夜鸟啼叫。由“你的话句句是正确的,我一直想像你一样自由自在……你是去姆咪谷吧”“不!我想到哪里就到哪里”“长时间的沉默”可知,他们关于“自由自在”的谈话陷入尴尬时,夜鸟再次啼叫,打破了沉默。从情节上看,这两次啼叫相互照应,推动了情节发展。从内容上看,夜鸟啼叫声悠长而忧伤,两次出现,烘托了小嗅嗅和小爬虫他们心灵深处因隔阂疏远而产生的孤独之感。此外,“蒂蒂呜”的叫声出现两次,渲染了夜晚冷清、寂静的氛围,使整个故事具有一种忧伤、空寂的情调。(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由“他有把握作成这首曲子,它已经等在那里,几乎酝酿成熟了”可知,小嗅嗅在遇到小爬虫之前,一直想刻意创作一首新曲子。由“第二天早晨,小嗅嗅继续走。在他的帽子下,现在连曲子的影子都没了”可知,小嗅嗅始终无法抓住它,连曲子的影子都没有了。由“在他的帽子下,曲子开始流出来”可知,曲子是从小嗅嗅心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他生命的一部分。由“我从家里出来独立生活了!真带劲!在有名字前,我只知道有这件事或那件事,但都没我的事,你明白吗?现在我有了名字,是个人了,发生的每件事都真的是一件事,是对着我蒂蒂呜发生的,我可以这么想,也可以那么想……你明白吗”可知,小嗅嗅给小爬虫取名字改变了小爬虫的生活,由“当然,这对你来说真是太好了”“我要回姆咪谷了”可知,小嗅嗅给小爬虫取名的经历也改变了他自己,获得友谊、建立联系的感受深深触动了他,使他理解了孤独的内涵。由“一段是期待,两段是春天的忧伤,其余部分是孤单一人的无限喜悦”可知,小嗅嗅虽然还是独自一人,但他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心中装了他人。因此,故事结尾的曲子已经不再是文章开头的曲子,而是春天的曲子了。(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解答此题,要读懂全文。由“只要想想,我就要成为在小嗅嗅的火堆旁坐过的爬虫了,我永远忘不了”可知,小爬虫一开始对小嗅嗅非常崇拜,认为自己只要在小嗅嗅的火堆旁坐过,就“永远忘不了”,完全没有自我。由“我从家里出来独立生活了!真带劲!在有名字前,我只知道有这件事或那件事,但都没我的事,你明白吗?现在我有了名字,是个人了,发生的每件事都真的是一件事,是对着我蒂蒂呜发生的,我可以这么想,也可以那么想……你明白吗”可知,小爬虫获得“蒂蒂呜”名字后开始觉醒,由“我也要赶快过我自己的生活了,我失去的时间已经太多”可知,小爬虫已经懂得了自我的价值,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要赶紧过自己的生活。这是生命的觉醒。作者借一只卑微的小爬虫的觉醒过程,让读者感受自我发现的意义::即使平凡渺小的生命,都有可能被“激发”,被“唤醒”;不要盲目崇拜他人,失掉自己。只有走出“崇拜”,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奏响春天的曲子。答案:(1)示例一:(A)在等新曲子到来时遇到小爬虫,一开始我厌恶它,但还是用夜鸟的叫声给它命名。与它告别后我无比矛盾,回去找它,重逢后我们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生活,那一刻春天的曲子到来了。示例二:(B)遇到了偶像小嗅嗅,我很想亲近他,但他似乎不太喜欢我。在告别之际,他给我命名,让我陶醉。分别后,我听到了他呼唤我。重逢后,我们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生活。(2)夜鸟的啼叫声分别出现在小嗅嗅拒绝给小爬虫取名时,和关于“自由自在”的谈话陷入尴尬时,打破了沉默,推动了情节发展。夜鸟悠长而忧伤的啼叫声反复出现,还强化了他们心灵深处因隔阂疏离产生的孤独感。此外,“蒂呜”的声音反复出现在夜晚,渲染了环境的清冷静谧,让故事弥漫着一种忧伤空寂的氛围。(3)示例:不同。在没遇到小爬虫之前,小嗅嗅一直想刻意创作一首新曲子,却始终无法抓住它;而结尾时曲子是从心里自然流出来的,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变化是源于他给小爬虫命名的经历,以及获得友谊、建立联系的感受,这一切深深触动了他,使他理解了孤独的内涵。文末小嗅嗅虽仍旧是独自一人,但心中已装有他人。因此,故事结尾处的曲子已经不再是文章开头的曲子了。(4)小爬虫一开始对小嗅嗅非常崇拜,认为自己只要在小嗅嗅的火堆旁坐过,就“永远忘不了”,完全没有自我。当小爬虫获得“蒂蒂呜”名字后,就开始觉醒,懂得了自我的价值,也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明白要抓紧时间赶快过“自己的生活”。这是生命的觉醒。作者借一只卑微爬虫的觉醒过程,让读者感受自我发现的意义:即使平凡渺小的生命,都有可能被“激发”,被“唤醒”;只有走出“崇拜”,才能找寻到真正的自我。【点评】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能脱离文本,要在把握整体内容的基础上加以引申。(2021浙江温州)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社区要制作一组“我们为什么打疫苗”的科普展板,希望进行疫苗科普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参与制作,完成8~11题。材料一材料二新冠疫苗接种实时数据(截至5月30日)全球中国累计接种18.7亿剂6.2亿剂较上日新增2785.5万剂1798.3万剂每百人接种24.04剂43.14剂(来自凤凰网)材料三我们的身体具有“获得性免疫”的防御机制,即一旦感染过某种病原体,之后就不易再次感染。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我国正在开发的新冠疫苗大致分为5类(见下表)。疫苗类型主要特征研发公司灭活疫苗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的病毒国药集团、科兴中维重组蛋白疫苗接种人工合成的病毒刺突蛋白质智飞生物DNA疫苗接种人工合成的含有病毒基因的DNA艾棣维欣生物病毒载体疫苗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毒并接种康希诺生物RNA疫苗将病毒的RNA包裹于纳米颗粒(脂质体)中接种复兴生物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结果有赖于长期的医学观察。目前尚不清楚新冠疫苗的接种方式会像流感疫苗那样需要每年接种,还是像麻疹疫苗那样一生仅接种一到两次。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情恶化。新冠疫苗可能也是这样,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情加重而不是预防感染或是发病。不能认为疫苗将解决所有问题,今后传染病防控措施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当大多数人都获得免疫力后,传染病不再出现新的流行,这一现象被称为“群体免疫”。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来说,有人认为当六七成人获得免疫力后,便能够建立群体免疫。这一比例是以每名感染者平均能够传染2.5~3个人(基本传染数)作为假设条件计算而得。(节选自《如何防范新冠病毒》,载《科学世界》2021年第2期,有删改)材料四技术路线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研发企业国药集团科兴中维康希诺生物接种程序2剂次,间隔14~28天1剂次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也有发热、乏力、恶心等轻度反应,不良反应率低皿期临床试验结果总体保护效力79.3%中重症保护效力99.5%总体保护效力50.65%中重症保护效力100%总体保护效力65.28%中重症保护效力90.07%(来自澎湃网)材料五在中国,新冠病毒的肆虐似乎彻底成为了回忆。不过,在逐渐恢复的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危机潜伏。新冠疫苗的低接种率,就是潜在的危机之一。截至4月15日,中国大陆的新冠疫苗接种率在10%左右,是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一个国家疫苗接种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才敢打开国门”。他呼吁,必须尽快地接种疫苗,“一定要在秋冬季以前,把我们的疫苗接种率提高上去,我们就争取了主动”。(节选自《新冠疫苗“人世”后》,载《南风窗》2021年第9期,有删改)8.“疫苗接种现状”展板上,把材料一和材料二放一起,可以达成的一个目的是(▲)(3分)A.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保持稳定,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B.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不断加快,增强人们对实现群体免疫的信心。C.表明全球接种新冠疫苗的进度比中国快,激励人们尽早接种新冠疫苗。D.表明我国每百人接种剂数超过全球平均数,让人们明白新冠肺炎不再流行。9.“疫苗知识知多少”展板上,要解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请依据上述材料解答。(6分)(1)打了新冠疫苗,就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了吗?(3分)(2)打一针的新冠疫苗与打两针的疫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3分)10.“热点话题对对碰”展板上,要回应“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若用材料三画线处的信息来回应,你认为对相信传言的人可能产生哪些作用?结合画线处回答。(4分)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免疫长城我们为什么打新冠疫苗?11.在最后一块展板上(如右图),需要一段文字对“我们为什么打新冠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免疫长城我们为什么打新冠疫苗?要求:①多角度阐述,科学合理,逻辑清晰,有正面引导作用;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参考答案】【分析】本题为新冠疫苗的材料阅读。第一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二题考查筛选提取信息及图文转换的能力。第三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第四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1)要认真观图,提取整合信
息,简洁准确表述。从材料一可知,我国接种新冠疫苗每增加1亿人次,间隔的天数越来越少,表明我国接种新冠疫苗的速度不断加快。从材料二可知,截至5月30日,我国累计接种新冠疫苗数量约占全球数量的三分之一,较上日新增数量占全球新增数量的60%,每百人接种数量接近全球数量的1.8倍,这些信息更增强人们对实现群体免疫的信心。故选:B。(2)①要浏览材料,了解内容,结合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从材料三“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可知,打了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从“流感疫苗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流感病毒以及发病,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流感病情恶化。新冠疫苗可能也是这样,其作用主要是预防病情加重而不是预防感染或是发病”可知,打了新冠疫苗,有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样,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发病,但至少可以预防病情加重,打了新冠疫苗,也有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②要认真观图,提取整合信息,简洁准确表述。从材料四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数据可知,这两种疫苗效果很好,都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也有发热、乏力、恶心等轻度反应,不良反应率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是也是相同的。2剂次是灭活疫苗,1剂次是病毒载体疫苗,这两种疫苗的原理不同,从材料三可知,“灭活疫苗”是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的病毒。而“病毒载体疫苗”是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毒并接种。(3)要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分析理解,简洁准确表述。从材料三画线句“通过疫苗获得的免疫力会持续数月还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这一结果有赖于长期的医学观察”可知,“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盲目相信传言,要相信科学,要尊重事实,要善于分辨真伪,客观看待事物,不能人云亦云要依据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以讹传讹。(4)要结合材料内容,多角度阐述,科学合理,逻辑清晰,言之有理。示例:接种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措施,接种疫苗要形成免疫屏障才能发挥最大作用,接种的人越多,建立的免疫屏障越牢固,接种得越快,也就越早一天形成免疫屏障,打疫苗不但个体获益,也是为群体负责,接种新冠疫苗是尽一份社会责任,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答案:(1)B(2)①疫苗是一种通过接种让人获得免疫力、不再容易被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物质。打了新冠疫苗,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虽然也有可能像流感疫苗一样,并不能完全预防感染新冠病毒以及发病,但至少可以预防病情加重。②这两种疫苗都可以预防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是相同的。但这两种疫苗的原理不同,病毒载体疫苗是将含有病毒基因的DNA插入作为载体的另一种病毒并接种,而“灭活疫苗”是接种经药品处理后失去感染及繁殖能力(灭活)的病毒。(3)材料三里说疫苗效果持续数月还是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有赖于长期医学观察,这可以让相信传言的人明白,“新冠疫苗的保护效果会在6个月后消退”的传言是不确切的。因此不能盲目相信传言,而要去充分了解信息,客观看待事物。也启发人们对于社会事件要依据事实表达自己的观点。(4)示例:打新冠疫苗既是为了预防自己被新冠病毒感染,也是为了能尽快实现群体免疫。只有达成群体免疫,每个人才可能真正免除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险。个人接种疫苗能促进群体安全,群体安全了,每个人都是受益者。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接种新冠疫苗。【点评】材料阅读题给出一组材料,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用简洁、流畅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见解。(2021浙江温州)2020年子规的画[日]夏目漱石(1)我只有一张子规的画。为了纪念亡友,我长时间地把它放在袋子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简直忘记它的所在。近来忽然记起,觉得这样放,若是有个搬迁挪移之事,稍一不慎,便不知会散失在什么地方。所以想立刻把它送到裱糊店里,裱一裱悬挂起来。抽出包装纸袋,掸去灰尘,打开一看,画还是按原来的样子,潮乎乎地叠作四折,放在那儿。在我的记忆中,袋子里除了画以外,什么都没有。可是,竟还从中发现了子规的几封信。我从中选出最后那封和另一封不知年月的短信。在两封信中间夹上那张画,把三者归拢到一块儿拿去裱褙。(2)画,是插在小花瓶中的关东菊。构图是极其简单的。旁边还加了注释:“把它看作行将枯萎的吧。画得不好,须知乃病中所为。如觉得我是在撒谎,你就支着胳膊肘画画试试吧。”(3)从这个注释来看,他自己并不觉得他的作品很好。子规在画好这幅画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东京了。他是给这幅画题了一首短诗寄来熊本的:瓶生关东菊,菊花行将萎。君今在火国②”,不知何日归。(4)此画挂在墙壁上,看上去实在令人感到寂寥。花、茎、叶和玻璃瓶,仅仅使用了三种颜色。开花的枝上,只有两个花蕾,数一数叶子,才不过寥寥八九片。这孤寂的花草,笼罩在一片白色里,再加上周围是用冷蓝色画绢裱褙的,无论怎样看,也让你觉得心里冷冰冰的吃不消。(5)看来,子规为画这幅简单的花草,是不惜巨大努力的。仅仅三枝花,至少费了五六个小时。画得极其仔细,一丝不苟。费这么大的劲儿,不仅病中需要极大的耐心,即使以他那作俳句、和歌时挥洒自如的性情来讲,也是个明显的矛盾。盖因他学画画之初,从不折③等人那里听到画画必先写生的道理,他便在这一花一草上加以实践。不知他在画画方面,是忘记了使用他的俳句上已经熟练了的方法呢,还是缺乏这方面的本领。(6)由关东菊所代表的子规的画,既朴拙又认真。在文笔上,凭才力他是可以一气呵成的。可是一接触到画具,却忽然变得呆滞僵硬起来,笔锋畏畏缩缩,踟蹰不前。想到这里,我不禁微笑了。当虚子看到这幅画时,他曾表扬说,正冈的画,这不是画得很好吗?我却不以为然。这画画得是那么单调而平凡,且又付出了那么多的时间和劳动;凭正冈的头脑和才气,干这心余力绌而又用不着干的工作,从而泛溢着他那掩抑不住的朴拙。一幅循规蹈矩的画,却有其朴实稳重之妙,古拙而苍劲,严肃而认真。这正象征着其为人之刚耿和愚直。如果说子规的画虽拙犹美,使人钦羡不厌,也许其奥秘就在于此吧。然而,毕竟由于他腕下缺乏挥洒自如之巧,手中无运笔传神之妙;不能下笔点睛,迅即勾画出幽香雅境来,因此不得不舍弃捷径,而苦心孤诣地搞他的涂抹主义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拙”字,对他来说,是怎么也难免的。(7)子规作为人,又作为文学家,在他的身上,很难发现“拙”的痕迹。在我和他交往多年的任何时候,从未记得他曾有过因“拙”而被人讥笑的先例。甚至连一瞬间都没有过。在他死后即将十年的今天,从他特地为我画的一束关东菊中,确实感受到了他的“拙”相。其结果,既令我哑然失笑,又教我感怀无量。对我来说,这之中充满无限兴味值得琢磨。只是这画却是异常冷落孤寂,凄寒袭人。如有可能,真想让子规为补偿这一冷落孤寂,把这一“拙”劲儿,发挥得更雄浑些。(选自《笑与泪——外国散文名篇精品赏析》,有删改)【注释】①子规:即正冈子规(1867—1902),俳人、歌人,是作者在第一高等学校念书时的同学,也是他的俳句老师。②火国:熊本的雅称。③不折:人名。与下文的虚子,同为作者与子规的友人。4.下列关于子规画作“关东菊”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此画构图简单,但颜色有些繁杂。
B.此画虽单调平凡,却流畅自然。C.此画朴拙认真,但缺少美感。
D.此画虽画简单花草,却也遵循画理。
5.子规为何特地画了“关东菊”并寄送给“我”?阅读全文,加以分析。(5分)
6.文章最后一段先写“我”记忆中子规的“不拙”,再写现在感受到他的”拙”。这样写对情感表达有何作用?结合加点词,联系全文,加以阐述。(7分)7.如果傳雷读过此文,你认为他会推荐给傅聪吗?结合阅读本文和《傅雷家书》的体会进行阐述。(5分)
【参考答案】4.(2分)D5.(5分)子规特地画“关东菊”并寄送给“我”,是希望“我”这个朋友能懂他的处境和心境。他在将枯萎的关东菊来象征自己病中的状态,又通过注释和短诗传达了自己孤独的心境和对“我”的思念,从而流露出对我们之间挚友关系的珍惜之情。6.(7分)本题采用分层赋分的方式,每一层级表述有欠缺酌情扣1分。第一层(7分):结合加点词,具体分析“不拙”与“拙”的关系,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得出这样写的作用。示例:作者通过“从未”“甚至”强调“我”记忆中的子规没有一点的“拙”,接着用“确实”一词强调了“我”现在真切感受到子规的“拙”,这样更能凸显“我”对子规认知的反差,说明“我”以前并不真正懂这位已故的朋友。而子规在病中特地画“关东菊”并寄送给“我”,这引发“我”明白了这一切后的“感怀无量”。这里既有“我”明白时的惊讶、愧疚,又有对他人品如画品的感动、敬佩,更充满了对他无限的思念。可见,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强化“我”的认知错位,从而为最后情感水到渠成的自然抒发铺垫。第二层(6-5分):结合加点词,具体分析“不拙”与“拙”的关系,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义:示例:作者通过“从未“甚至”强调“我“记忆中的子规没有一点的“拙”,接着用“确实”一词强调了我”现在真切感受到子规的“拙”,这样更能凸显“我”对子规认知的反差,说明“我”以前并不真正懂这位已故的朋友。而子规在病中特地画“关东菊”并寄送给“我”,这引发“我”明白了这一切后的“感怀无量”。这里既有“我”明白时的惊讶、愧疚,又有对他人品如画品的感动、敬佩,更充满了对他无限的思念。第三层(4一3分):结合加点词,分析“不拙”与“拙”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示例1:“从未”“甚至”强调“我”记忆中的子规没有一点的“拙”,“确实”强调了“我”现在真切感受到子规的“拙”,这说明“我”并不真正懂这位已故的朋友。抒发“我”因不理解子规而产生的愧疚、自责之情。示例2:“从未”“甚至”强调“我”记忆中的子规没有一点的“拙”,“确实”强调了“我”现在真切感受到子规的“拙”,这说明“我”以前并不真正懂这位已故的朋友。表达“我”现在理解了子规后的感动和敬佩。第四层(2-1分):指出“不拙”与“拙”的关系。示例:先写记忆中子规的“不拙”,再写现在感受到子规的“拙”,说明“我”并不真正懂这位已故的朋友。7.(5分)示例1:我认为会。文中的子规于病中画“关东菊”,画的虽是一幅简单的花草,却极其仔细耐心,舍弃捷径,苦心孤诣地涂抹,表现出一种为艺术的认真态度。《傅雷家书》中傅雷提到傅聪弹肖邦作品时风格常变,指出他在艺术方面不容易“牢固执着”的事实,并提醒对新感受的东西要仔细认真地分析。由此看来,子规为艺术的态度符合傅雷的标准。因此我认为他会将此文推荐给傅聪阅读。示例2:我认为不会。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画作读懂子规为艺术、为人方面的“拙”,抒发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带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体验。《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一封封信,情感真挚,但关于为艺术、为人方面的教导是严肃而理性的。夏目漱石对子规为人为艺术的主观认知和傅雷的理性思考不太相同,因此,我认为傅雷不会将此文推荐给傅聪。(2020浙江温州)关于珠峰测量的阅读重测珠峰“身高”,这些看点别错过!2020珠峰高程测量已进入登顶测量阶段,一图聚焦重测珠峰背后的硬核看点。
二、五问珠峰重测Q1:珠峰高程测量测什么?■2020珠峰高程测量的核心是精确测定珠峰高度。Q2:为何要给珠峰再测身高?
■随着各项技术突飞猛进,更精准的测量成为目标。珠峰高程的精确测定,可以结束国际上珠峰高程不统一的混乱局面,为世界地球科学研究做出贡献,其社会效益和科学意义是十分巨大的。Q3:为何一定要人登顶测量?
■专家表示,测绘队员不可以坐直升机登顶。珠峰顶上的地方非常小,飞机是不能降落的。另外,飞机的螺旋引起的风有可能引发冰雪的崩塌。珠峰峰顶气流不稳定、多大风、气温低,测量型无人机目前还无法在峰顶飞行,目前也尚无机器人顶峰作业经历。Q4:卫星遥感影像可以完成测量吗?
■专家表示,卫星遥感影像目前主要用于地表的监测,测的只是雪面的高度。它测量的精准度在高程方向是1-2米,而人工测量可以达到厘米级的精度。所以没有人工到峰顶上去,它就没有雪深的测量,这样也不能作为一个很准确的结果来发布。05:珠峰高程重测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
■除了反映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为制定整体环境政策提供参考外,地球上最高的一座山的“身高”变化,或许也能满足人类共同的好奇心。三、细数珠峰高程制量中的“黑科技”为人量身高,一把尺城够。为珠峰量“身商”,需要哪些“黑科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用于珠峰测高这是国产北千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项目中首次应用。登顶测量时,顶峰的GNSS接收机将依托北斗系统和珠峰地区以及外围的GNSS监测网联机同步观测,同时还可监测相关地区的地壳运动。国产设备全面担纲本次测量任务雪深雷达、天顶仪、重力仪、峰顶觇标、用于三角交会测量的超长距离测距仪等均为国产仪器。我国最新的测绘基准体系建设成果也将应用于此次测量。
重力测量“上天”
此次测量将运用航空重力测量技术,提升测量精度,即把一系列复杂的测量系统装在飞机上,使飞机能在空中进行连续测量,相当于把重力测量仪带上了天。重力测量即测量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值,可以对高程测量结果进行有效改正。这是首次在北坡开展航空重力测量,填补了珠峰地区航空重力测量的空白。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来源:5月14日新华网,有删改)8.依据时间曲线,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1966年至今,我国历次珠峰测绘、科考都测得峰顶冰雪厚度。B.与历次测量相比,2020珠峰重测运用了更多的国产高科技设备。C.2020年我国首次运用雪深雷达设备测量珠峰峰顶冰雪高度。D.在2020珠峰重测中,人工测绘已被现代测量技术取代。9.“黑科技”是本次珠峰测量的一大看点。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7分)(1)借助下边一组问题,简要解释什么是“黑科技”。(2分)Q1:材料中的“黑科技”有哪些?Q2: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Q3:它们发挥什么作用?
(2)这组问题对你理解“什么是黑科技”有怎样的帮助?结合材料,加以阐述。(5分)
10.关注重复出现的词语能帮你读懂编者的意图。结合材料,联系下面“词云图”中圈画的关键词,推究编者意图。(5分)
说明:词云图中字体越大,表示该词语在材料中出现的次数越多。
11.新华社珠峰重测直播节目中提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小学生小越看后产生疑惑:汪洋大海是怎么变成世界屋脊的?依据下面四幅图,按要求写一段话,帮他解惑。(10分)【写作要求】①语言得体,条理清晰;②正确书写汉字.准确使用标点.规范运用语言:③120字左右:④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
【参考答案】8.(3分)B9.(7分)(1)(2分)“黑科技”是指像北斗系统、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等,能在应用中解决高难度问题的创新设备和先进技术。(2)(5分)借助问题,我先找到材料中的“黑科技”具体指北斗系统、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等;然后从“首次应用”“测量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力测量‘上天””等内容,明确“黑科技”的特点是设备尖端、技术复杂,而且是创新应用;通过问题我明白了它们的作用是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精确测定珠峰高度。我通过这组问题一步一步理清思路,最后将三个问题整合起来思考,就可以解释什么是“黑科技”。10.(5分)从词云图中“珠峰”“重测”两个词看出,编者聚焦珠峰重测“看点”,意在引导读者从多次开展珠峰高程测量的背后,感受我国测绘工作者不断探索、拼搏奋斗的精神;“精确”一词,结合材料可知本次测量和历次测量,都是测绘人员对测量精度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他们求真的态度;还有“首次”“国产”等词的多次强调,有意引导读者关注国产设备,去体会重测背后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发展。11.(10分)示例:在很久以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是分离的,青藏高原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但由于大陆漂移,印度板块向亚欧板块慢慢靠近,然后发生碰撞。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在碰撞中相互挤压,使版块交界处大幅度向抬上升。在长年累月的挤压之下,过去的汪洋大海就变成了现在的世界屋脊。(2020浙江温州)2019年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
[美]黄土芬一切都在于分门别类。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最后一个机器人和最后一个人类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相遇了。在这之前,最后一个机器人一直待在自己的仓库里,按照设定的程序
执行任务——监测地球,直到有一天,日渐衰弱的传感器突然感应到一个能量高峰。运输系统瘫痪了,最后一个机器人花了432天时间才来到能量高峰出现的地方,发现了开封的冷冻管。那时,冷冻管里所有的人类都已经死去了——除了一人以外。但最后一个机器人还是执行起了她的任务。她必须展开统计调查,尽自己所能维持这唯一一个数据点的秩序。她在高原上找到了最后一个人类,一个为了抵抗狂风而将布层层包裹在身上的人形,正在耀眼的阳光下,将食用菌放在架子上晾晒。“你好。”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口道,“我是R47—821,开罗仓库的指定管理人。我的任务是延续人类物种。”“是吗?”最后一个人类说,“进展如何?”最后一个机器人的记忆库里有“讽刺”这个词的定义,但她并没有听出最后一个人类语气中的讽刺意味。“不理想。”她回答,“你是我准备登记的唯一一个活着的人类。根据预测,人类物种消亡的时间上限是一百年。”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黯淡了下来,带着希望终成泡影的悲伤,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当时我正在监测,”最后一个机器人说,“433天前的预测表明人类物种已经灭亡,不过一些冷冻舱保持完好的可能性仍然存在,但是很小。我监测了下去。”“我很高兴,”最后一个人说,“我一直都很孤独,没有人和我说话。我曾经希望……算了,没什么。我们现在要做什么?”“我必须给你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说。“给我分类?”“是的。为了筛选出实现物种生存的最佳决策树①。”“在总人口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有效的决策树还存在吗?”最后一个人类问道。最后一个机器人的处理器迅速查阅了可能的人口恢复模型,“不存在,但我可以根据其他冷冻单位生存下来的可能性做出预测。”“可能性如何?”“现在接近于零,虽然有误差,但误差范围是有穷尽的。”最后一个人类的表情扭曲了一下,哭笑不得,“对你来说,这就是希望吧。”“我不抱希望,”最后一个机器人说,“我只会计算概率。我的工作是帮助人类选择最有可能实现物种生存的概率路径。为此,我需要数据。”“好吧,R47—821,”最后一个人类说,凑上前在机器人的机壳上友好地抽了抽,“我怎么能妨碍你的工作呢?给我分类吧。”“你叫什么名字?”最后一个机器人开始提问。“瓦尔,”最后一个人类回答,“瓦尔·马茨米尔。”“你的职业是?”“应用气候学家,”瓦尔回答,“至少曾经是,这个职业现在要么完全无关紧要,要么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你的年龄是?”“冷冻时48岁,所以我现在至少49岁了,主观上来说。”“你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是。”最后一个机器人停顿了一下,“这不是一个选项。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我是最后一个人类,”最后一个人类说,“我就是人口的100%。你是想告诉我我不存在吗?”“你必须属于一个类别。”最后一个机器人重复道。她的程序只关心物种繁衍。“不,”最后一个人类说,“我是最后一个人类了,该死的。我完全没有需要这个类别的理由。”“每个人都必须属于一个类别。”“不,”最后一个人类突然笑了起来,“你就没有类别,我也没有类别。我们会一起待在这里,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在。直到末日来临,我们也没有类别。”“我有类别,我是女性。”最后一个机器人纠正道,指了指她的金属面庞上已经淡去的痕迹。某个人曾经给她画过眼睫毛。瓦尔呛住了,开始笑出声来。最后一个机器人不知道有什么好笑的,但在阳光下,最后一个人类在风中一直笑啊、笑啊,笑得坐在了地上还在继续笑着,直到泪水从脸上流下。(选自《科幻世界》2017年第7期,有删改)【注释】①决策树:属统计学名词,是一种树形结构的预测模型,是常用的分类方法。关于“性别分类”,最后一个机器人与最后一个人类产生怎样的分歧?请简要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读小说最后一段画线句,揣摩最后一个人类的心理,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人类和机器人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小说为何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标题?联系衔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意图。(8分)【链接材料】自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对严格分类的执着追求。我或许应该这么说:自然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的坚持。自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对严格分类的执着追求。我或许应该这么说:自然其本身并不关心我们的坚持。——选自黄士芬《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创作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读完本文后,有同学对科幻小说“把人物置于极端环境中”这种写法的作用不太理解。请结合本文和《带上她的眼睛》,向他简要说明。(5分)【以下是《带上她的眼睛》的片段,供参考】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标称金刚石的液态铁镍!【参考答案】6.最后一个机器人执行设定的程序,坚持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最后一个人类认为世界上只剩下自己,进行性别分类毫无意义。7.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机器人依然坚持进行性别分类,这种荒谬行为让最后一个人类感到可笑,同时也为自己成了最后一个人类却依然要被分门别类而感到悲哀。8.示例:最后一个机器人无视性别分类已毫无意义的事实,不顾最后一个人类的反对,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坚持给最后一个人类进行性别分类。作者借机器人不问意义坚持分类的行为,来反思现实生活中坚持给一切进行分门别类的现象,从而引发读者叩问自己的生活,理性思考“生活中的坚持”,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以“世界上最后一个机器人”为题,更突显了这样的意图。9.示例:本文设置了世界终结后的第76年,在一片狂风侵袭的高原上只剩下最后一个人类与最后一个机器人的情境。再这样的极端环境中,最后一个机器人依然执行毫无意义的“性别分类”,可以出发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坚持”的思考。《带上她的眼睛》中的“她”因飞船故障,无法返回地表,身处地心深处。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她仍然继续坚持研究,更能突显人性的光辉与魅力。科幻小说的这种写法,引发读者对自己的生活和所处的世界进行思考,从而能更深刻地叩问人性。(2019浙江温州)_______________“道义世界”与“机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艺术世界”。艺术在“心”“物”之间。由心透到物,而后有艺术之发现。譬如音乐,弹琴吹笛,都要物质。即如唱,也要用桑梓,嗓子是人身一机器,也是物质。然而唱出声音中有心,要由心发出的声才能感动人。就听音乐的人来说,受感动的是我的心,并不是我的耳朵。乐声跑进了我的心,不仅是跑进了我的耳朵,才能使我拜托物质世界的一切,而得到一个艺术境界,使心安乐。中国人生活上的最长处,在能运用一切艺术到日常生活中来,使“生活艺术化”,便也是一种心生活。纵使吃饭喝茶,最普通最平常的日常人生,中国人也懂讲究。所谓讲究,不是在求吃得好、喝得好,不是在求饭好、菜好、茶好、酒好,而更要是在一饮一食中有一个“礼”。中国古人讲的礼,其中寓有极深的艺术情味,惜乎后来人不能再此方面作更深的研求与发挥。即在饮膳所用的器皿上,如古铜、古陶、古瓷,其式样、其色泽、其花纹雕镂乃至其他一切,皆是一种极深的艺术表现。直到今天,此等器物几乎为全世界人类所宝爱。然而其中却寓有一套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寓有中国人心的一种极高造诣,这些都超出于技术艺能之上。别人虽知宝爱,却不能仿造。科学上所发明的机器,作用大,但可仿造,而且一学便会。发明机器诚然要极高的心智,而制造机器则仅是一项技术,在机器中,也并不能寓有人的个性,即使说心生活并不在机器中。至于艺术便不然,凡属艺术品,必然寓有人之“个性”。纵使模仿的艺术,依然还见有个性。使用机器,不要个性;欣赏艺术,则仍寓有个性。所以机器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