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_第1页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_第2页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_第3页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_第4页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主体与客体关系第一节设计批评的主客体

一、设计批评的主体分类设计批评的主体划分为直接和间接的两种。直接主体,产生于造物过程中——造物之人和对物的使用之人,衍生到现代社会的设计概念中,就演变为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或是消费者)。这两者也是直接与“物”接触的人。第一,设计是一种人化物的实践过程,人在造物过程中形成对美的广泛思考,这种广泛的审美思考都在随着人造物能力的进化而进化。人在创造美的同时提升对美的认识。第二,使用者在设计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在:只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契合的产品才能为使用者所接收。间接接触产品的批评主体,称之为间接主体。比如专业研究员,市场评论家。他们不一定直接接触产品或生产过程,却能从各种渠道了解到产品特性,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推敲、分析和评价。应该说,设计批评的主体既可以是一般的个人,也可以是政府、主管机构及其代言人,还可以是看不见得市场等;但在学术研究层面,批评的主体应该是专家队伍中具有独立意识的批评家。而面对着社会经济的专项,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设计批评要想公正、有效地开展,就必须理清几种主要关系。

二、设计批评的客体分类认识批评客体也是范式建构的第一要务。产品(文中所有“产品”,指大工业生产后的一切设计物,包括:建筑、服装、日常用品等),是以功能价值为主体价值的第二自然物。艺术设计的产品在优先满足其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提升审美功效以形成最终价值。“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设计批评的客体无疑就是设计物。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物—人—环境”的关系,人的欲望,需求和想象都是以设计的形式体现在有形或无形的设计品中。设计物的背后,凝聚着设计者对自身、社会、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的思考。设计批评的客体是组成设计批评里“物”的基础。批评主体与批评客体的位置互动。批评人要勇于介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为产品解释,为公众诉求。企业要主动接受设计批评,以大众视角接纳合理的产品设计批评,不断增进产品的价值和附加价值。

第二节设计批评主体的创造意识

一、设计批评的终极目标设计批评是伴随着设计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的,作为激发新的设计思想的内部动因,推动设计不断开拓新的领域,新的创意。新的发展方向和更为广泛的研究领域。设计批评是普及设计教育,提高全民审美能力的有效手段。设计批评的目的是要通过对设计不足的批评,提出更好的设计理念,为大众设计更好的生活方式,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更高要求,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大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同样会促进设计的发展,为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求。批评有利维护资源的科学使用,及时地避免错误的发生,减少设计理念的匮乏增加谬误的发生,产生较高的产品附加值,长期维持它生产与销售的质量。可以帮助人们认清设计的现实与本质,可以使人们更好的理解设计作品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艺术批评是现代艺术设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批评理论的健全与完善可以为当代设计不断注入养料,以促进当代艺术设计不断的超越自我,向前发展。我们要用批评的方式反对庸俗(低俗与非专业水准的设计),反对投机(过度夸张、夸大、矫饰的设计),反对重复的、毁坏环境的、浪费资源的设计,我们还必须警惕那些唯利是图,唯名是举,为“虎”作伥的设计行为,以使得企业形象识别与服务企业竞争力设计真正能体现中国意识形态内部的深层变化,从而复苏中国文化,贡献于人类。在面对当下的现实来自“流氓客户”(俄国设计家语)、“无赖经理”(设计公司的经营者)的夹攻下,设计人应以自尊与责任时时告诫自己,不将自己的生存凌驾于其他人的生存之上,也不对自己的设计文过饰非,时时保持怀疑、独立与自由的心态,在一个平等自然的状态里,展开设计与设计批评,我们共同的目的只有一个一尽快结束中国设计的庸俗时代!二、设计批评的主体化过程

设计批评要给大众以引导和帮助,使大众获得鉴赏的知识与方法,掌握鉴赏的正确方向。设计作品或方案倾注了设计师的理想与个性,其设计的创意内涵与风格特征,尤其是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概念设计,一般大众难以立即理解、领悟。而设计批评家具有渊博的学识与敏锐的眼光,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能够发现确认并推动代表新思想、新方向、新风格的设计,能以深刻的思考洞察设计的价值,意义及历史作用,教育引导大众进行设计作品的欣赏,分析及审美,从而深刻地理解设计作品。民众对设计的感受与理解需要设计批评家去引导,设计批评家应该以此职能为己任,提高大众的审美鉴赏和谈论艺术的水平,使大众能够理解更高水平的设计,跟上审美文化的发展潮流。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设计的艺术品味与价值。设计批评家能够准确,客观批评对象,指出其优缺点,并向设计师反馈信息,使设计师得以正确看待自身和自己的作品,反省设计创意,有利于进一步创作符合人们需要的作品。其次,批评家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剖析作品,发掘出设计师还没有明确的隐蔽在作品深层的设计意念。另外,设计批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揭示设计创意的规律,给设计师以创造的自觉性和目的性,引导设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设计批评的创造性意义,决定了设计师需要批评家的帮助,才能深刻认识自我,使设计更为完善而成熟,使作品的生命得以延展。三、设计观念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设计不仅是创造有肜的物质,也是在创造无形的文化。设汁与艺术和手工艺的最显著区别就在于,后二者可以是个人行为,而设汁从开始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设汁活动的各个环节无时无刻地与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各种机构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既受制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旧的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又在探索和创造着新的文化,因此设计也是一项“文化行为”。当今,有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在没汁中缺少文化的关照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如生态问题、文化侵略问题、伦理缺失问题等。所以,把文化凶素融人到批评标准中是很有必要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着伦理、信仰、法律、习俗等多种因素,因此从文化性维度构建批评标准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建立在包豪斯现代教育体系丛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包豪斯教育体系刚进人中国时,很多高校都在为“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而津津乐道,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从而导致在批评标准中文化因素的缺失。没有文化内涵的设计是没有特包的,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纵观设计比较发达的国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很重视自身的文化,如瑞典、芬兰、意大利高度重视本土文化,使其设计具箭了鲜明的文化识别性,从而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成功;日本没计则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相互交融中更显珠圆玉润。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可以借鉴的。如北京奥运会火炬创意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这一没汁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融人文化因素将会使设计更有生命力。同样的设计表现形式在不同文化语境中会有不同的理解。形式语言可以在结合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的情况下表现出更为深层次的含义。发现本土有意义的历史事件、文化象征是设计语言形式的重要资源,透过对地方性的自然人文环境的回溯和了解,可以转化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新时代里赋予其新的内涵。当今设计的竞争,不仅是经济上的竞争,同时也是文化上的较量,这已经被各国所认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竞币态势中,如果怨取得成功,必须把文化性作为构建批评标准的重要维度,从本土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传统精神,创造出有民姣特色、先进的没计文化。第三节设计批评家的修养

一、丰富的生活体验与创作经验设计批评者的观念和实践经验影响着设计批评的水平。因此设计批评不仅仅是设计理论的简单表述方式,它更多的涉及到现实的指导意义。设计批评最重要的任务是:针对设计产业、设计任务现象和问题给予正确而真实的理论分析和指导,从而带动设计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有些批评家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本身既不做设计,也不画画,根本不知道实践环节的问题,如何去批评?作为设计批评家,应该有一个基础:和设计环节有深入的接触,这样才能够说出内行话,批评到位。回顾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设计史论的经典著作,几乎都是设计大师,而不是理论家写出来的。有志于投身设计事业的设计者们应该在社会上成立设计批评组织,当然这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的,采取各种形式来促进设计的发展。丰富人们的生活。比如。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一些设计展览会,邀请设计界的知名人士为大众做专题讲座。宣传设计思想,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开展设计批评座谈会。任何人都有权参加,无论大众还是专业设计师,在这个设计空间中可以自由发表自己对设计的评价。并且对所有的意见进行辩论,分析,归纳总结;或者是在网络上建立设计批评论坛,让所有爱好设计行业的人可以畅所欲言。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等人,他们都是设计师,他们不仅有理论修养,也有实践上的业绩。设计师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去努力,那样的话,设计师对于设计批评就更容易接受。当然,我们的理论家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批评家不一定是好的设计师,但必须参与一些实践,要懂设计。否则就没有资格谈论人家。二、渊博的设计理论及文化知识素养批评的基本,就是必须拥有丰厚的专业知识,与对各类设计作品的熟悉程度,才能去作合理的评论。设计批评具有一定的理论建构能力和作用,可以丰富发展设计理论。设计批评往往根据设计的最新发展动向来做批评活动,而设计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设计实践发展总是优于理论发展,设计实践不断挣脱理论束缚而寻求更新的表现形式反过来对设计理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设计批评通过读设计作品的个案分析研究,可以敏感地觉悟到理论更新发展的必要,及时发现、反映、总结设计的新发展、新变化。批评对象给批评理论家提供了新的实践素材与资料,提供了理论发展的根据与基础,批评对象的启迪会自觉或不自觉在批评中建构一顶的理论框架、理论模式。历史证明,设计批评越活跃,设计理论便越丰富。设计批评家要具有渊博的学识与敏锐的眼光,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从而发现确认并推动代表新思想、新方向、新风格的设计,能以深刻的思考洞察设计的价值,意义及历史作用。设计师本身的素质也是个问题。目前我国不少设计师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缺乏学术积淀。很多设计师只是通过短期的培训进入到这一行业的,他们没有理论的支撑,不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从他们心里,本身就抵触对于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他们的优势在于技能方面熟练的操作,但这不是我们心目中理想的设计师。我们的设计教学会更侧重学生的创意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也就是如何发现设计问题,如何选取适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如何评价该问题的社会和产业意义。这些内容来自于对社会和文化的理解,对于人性和行为的认知,来自于对价值和观念的思考。文化素质本身也是设计能力的一部分。

三、独特的批评视野视野,也即眼界,是一个人看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视点的差异和视域大小,关系着设计批评视野的开阔与否。只有有着开阔的设计批评视野,我们对待设计批评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才会深入,于此对人自身的认识才更全面。开阔的视野从何而来?因为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交叉性学科,它与科学、艺术、文化、哲学、经济和心理学等学科总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我们思考和批评设计现象和问题,就少不了借助这些学科的一些资源和视角。所以,我们需要把设计放在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位置,并从多个相关学科的视野中去观察和思考,于此设计批评活动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不失偏颇。四、严谨的学术品德操守要构建设计的批评,就要先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化立场。没有这个学术立场的建立,就很难有真正的批评。具体的讲,很难有学理的阐述,冷静的分析、真确的导向,也很难保持文化人格的独立性存在。以富贵、贫贱、威武之力都不可撼动的学术立场和坚定志向,是需要雄厚的精神基础作为支撑的。有了这个根本性的学术精神,才可以在学术研究的领域中有所建树。设计批评应该持有独立的批评精神。这是设计批评的核心。批判不独立,设计批评就不可能客观,公正和科学。独立的批判,除了对以设计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问起进行批判外,还要对设计批评本身进行批判。其包括了多设计批评家,设计批评对象和设计批评的立场,观念和原则等3个方面的批判。对设计批评家自身的批判,要求批评家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开拓视野,着眼于多数人最大的利益。这些要求批评家认识到立场、观念、原则、标准本身的局限性和变化性。于此,批评家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批评态度。设计规范是设计批评标准体系中最基础的标准层面,它是关涉设计得到生产实现并得到社会群体文化理性接受的基础。假如一个社会对设计不做出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伦理等方面的规范.那么像暴力、情色、奢侈、浪费等恶俗设计”就无从约束,这必然导致整个设计生态环境的混乱和价值观念的扭曲。再好用再漂亮的设计,假如是违背社会公德或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其设计价值的社会消费价值也无从实现。作为视觉和语言严重分化的艺术院校,批评者最有可能是擅长设计语言技巧的学生,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这类学生善用语言技巧去掩饰其视觉技巧的不足。同时,由于撰写设计批评文章无利可图,大多数设计批评家还是得从事设计工。因此,他们写作的对象多以朋友、同事、老师、客户和学生为主。可见从事设计批评需要冒极大的个人风险和社会风险,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设计师可能会探讨‘个性化表达”的问题,但还没有哪一种表达形式能比——写你所想、签下你的名并发表给全世界看——更个性化。批评家应保持对设计评价的公正性原则。设计批评的主要职责是推动良性的学术与设计环境的形成,促进现代设计的健康持续发展。设计批评的标准不能为了迎合商业需求而有升有降。公证性原则的建立主要是凭设计批评家的自律和良知。第三章设计批评的方法与分类第一节设计批评方法的内涵一、批评方法的主要理论方法“一词,起源于希腊语,指的是沿着道路通往某一目的的意思。在现代科学意义上,”方法“指研究主体认识客体本质及其规律的中介,它决定于研究主体的目的和研究客体的本性,在二者的契合点上构建沟通的桥梁。“方法作为探讨真理的工具,是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在科学研究中能有效地推动观念的演进和理论的发展。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1)说过,方法”具有使主体与客体联系的工具性质,从宏观角度看,它是人们掌握世界的方法和手段。”方法论是关于研究方法的体系、形式的原理的学说,是在一定的科学领域内运用诸种方法和手段的系统化的理论。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西格瓦特在逻辑》一书中,这样定义方法论:”方法论的任务是说明这样一种方法:凭借这种方法,从我们想象和认识的某一给定对象出发,运用天然供我们使用的思维活动。就能完全地。即通过完全确定的概念和得到完善论证的判断来达到人的思维为自己树立的目标。”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超越个人的直观、经验和主观判断,而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对方法论认识的不同深度决定了运用方法的不同层次。通常,科学研究方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哲学上的方法。指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里的方法,就是世界观的运用,即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观察、认识和行动。第二个层次,是逻辑学上的方法。形式逻辑是研究推理形式和证明形式的科学,它为所有科学研究提供方法。形式逻辑的方法,包括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第三个层次,是各门具体学科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逻辑学的方法本身具有普遍性,各门学科都要运用它.而具体学科的方法则是以该学科形成的方法为依据,具有特殊性。从学科层面来讲,设计批评是对设计学科涉及的诸多层面问题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一门学科。从概念上讲,设计批评是以一种价值观念为基础,选择适宜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对设计作品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设计师的创作思想和实践,以及所涉及的支撑设计师、培养设计师制度与体系的鉴定和评价。在设计批评学科中,价值论和方法论是两大基础性理论。价值论是设计批评的基点,方法论是批评主体认识及批评客体的中介和途径。设计批评方法的引入,使我们在进行设计批评的过程中,摈弃了个人化的、感性的和随意性的评价,从而将其纳入理性分析的过程,使设计批评成为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并具有学科意义的行为。”二、设计批评方法的定义从字面上理解,艺术设计批评中的“批评”所对应的英文critique,牛津高阶词典将其释意为“criticalanalysis”,即批评性的分析与评论。所以,设计批评不是无理的指责,不是无据的谩骂,而是种有对象的理性的评论。因此,设计批评又可被称为设计评论。根据V,c.奥尔德里奇把批评的逻辑方式归纳为:描述、解释和评价三个层次。这是一种由浅人深的纵向评价逻辑,而评价则是最高级的设计批评方式。无论在哪种评价逻辑层,设计批评都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对批评对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及其设计实践、以及设计与设计师的相关制度体系,运用相关理论做出评价和判断。同样的,设计也是一种需要迎合价值观的设计类别。它迎合的对象是消费者,并需要符合市场价值;在设计出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产品中反映出设计者的素质、设计创作过程、设计欣赏以及设计市场等现象与问题,甚至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流行的设计思潮和审美观念。如二十世纪6O年代广泛兴起的POP艺术运动,它就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力求表现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与文化价值观。由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活动中),也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由此可见,在设计中构建的设计批。评体系必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因此,在工业设计范畴内构建设计批评体系,可以实现多层次价值观的统一;同时,对设计范畴的其它类别建立设计批评体系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设计批评不仅要批评设计作品的缺点和弊端,而且要发现和赞扬设计作品的优点和成功之处。它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划界,指出以设计产品为中心的一切设计现象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合理的要加以发扬,不合理的要否决和改进,此种意义上,设计批评同样是一种设计行为。任何设计批评总是要指出批评对象的优点与缺点,揭示作品的内在含义与特殊价值。但是这种揭示应该有理有据,是在对设计对象充分研究与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有说服力的论证和阐述。从事设计批评的人应该尽量排除主观臆断和个人偏好的影响,不能也不应该简单草率地做出居高临下的裁断,这不仅无法准确批评设计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而且也弱化、误解了设计批评的职能。设计批评不能简单两极化,需要不同层面的认识与批评,这也是表明了设计批评的多方面职能与功用。第二节设计批评方法论及一般科学方法一、设计批评方法论(一)主题批评设计批评的方法是批评主体认识、批评客体的中介和途径,也是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在设计批评活动中的反映,它涉及到批评主体在实践中所运用的思考原则、思维方式和工具的总和。我们是在哲学、逻辑学、设计学的交汇点上来讨论设计批评的方法,一方面它不是孤立的,它是同哲学的方法、逻辑学的方法紧密联系的;另外一方面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它是在借鉴其他学科已有的成熟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造自己特有的方法的。

在西方,文学批评比设计批评有更广泛的基础、更悠久的历史和更坚实的理论支撑,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将文学批评理论引入到景观设计批评理论中,从而构建设计批评的方法和模式。斯蒂芬森在《评论的技巧》中,提出批评的四个层次:描述、解释、分析、评价。李普曼在《艺术中发生的是什么》中,认为批评的方法涵盖六个层次:鉴定、说明、描述、解释、分析、评价。法国哲学家杜夫海纳在《美学与哲学》一书中指出:他们(批评家)的使命有三种功能:说明、解释和判断。

这几种对批评方法的阐释都指向批评方法的三个层次:对批评对象的描述;基于对象描述之上的解释、说明以及分析;以某种价值标准对对象做出判断。这三个层次不仅是对批评对象认识的层次,也是设计批评的方法操作的层次。描述,是对批评对象的叙述,它构成了诠释和判断的基础。诠释,是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和阐述,揭示隐藏在景观现象背后的意义和机制,它建立在对批评对象的客观描述的基础之上。判断,是以某种价值标准对设计批评进行评价和鉴定,它为批评方法注入价值观的内核,使批评方法具备批判性的特质。这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前者是后者的分析基础,后者是前者的逻辑必然,共同构成了设计批评方法的整体框架。(二)形构批评现代设计务求达到“物一人一环境”的和谐化,“强调设计要合情、合理、和谐”。设计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为事物”,根据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思想,在这种“人”与“物”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事”。设计之物泛指材料、设备、工具,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事”则是上述物与“人”的中介关系”,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因此,关于“人为事物”的设计过程不仅仅是为“物”设计,更应该结合“事”的因素,从而为“人”所设计,真正使工业设计构成“人为事物的科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物”的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使用方式等因素下的需求,从人的使用状态和过程分析中明确设计目的,然后选择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由此作为一套系统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既然设计批评是伴随设计而产生,那么现代设计批评也同样应该用系统的方式看问题,从而构建现代设计批评框架体系。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及其方法这三部分内容是构建整个设计批评评价体系内容的基础。由此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评价体系笔者所欲建立的设计批评框架体系是一种系统评价方法论,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其实质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将众多的评价方法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便于理解和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如前所述,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由于批评体系所围绕的中心点不同,由此点其发散出来的批评体系也就自然不一样。(三)文化批评设计背后的支撑都是强大的文化。文化的力量是无可替代的,它会超过其它任何力量。“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作为物质产品,反映着一定时代与社会的生产水平;作为精神产品,它的视觉形象又体现了一定时代的审美观。”设计批评学科将来肯定要往独立的方向发展。因为设计批评最终都要归结到文化批评,因此,未来批评的文化属性会越来越强。这不仅表现在艺术方面,也表现在其它方面,甚至企业、商业等方面,最终归结到文化这一点上。总之,文化性的体现就是最佳的状态和最高的境界。中国的文化核心是人情文化。道家主张人是天地一体的人,人情是自然的人情;儒家强调人在社会体系中的人情范式,以中庸之道来平衡人情。中国设计应是为人的设计,是作为天地整体中人的设计。中国艺术核心是为人情的艺术,人情达到自然的境界就是最完美的人情。人情是来自于老百姓的,只有符合老百姓的人情,才是中国设计的正道。老百姓的人情味加之士大夫的情怀就是中国设计的文脉,理性之士气即使生活感情的提升,也是文化情怀的回归。中国重人情,西方重灵魂。中国讲天经地义的人情;西方讲心灵化的自然神圣。胡适先生曾提倡中国的文艺复兴,提出“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传统的继承总是伴随着文化的吸纳,方可获得新生。

二、设计批评一般科学方法(一)分析与综合析法是在思维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要素、特性等,以便逐个地加以研究的方法。分析法可以分为三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功能分析。例如,我们对路易·巴拉干的圣·克里斯多巴尔住宅庭园进行解读时,可以将作品分解成总体布局、设计手法、设计语言、理念等几方面,并针对这几个方面内容逐个加以分析,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本身的内涵和寓意。我们对中国现代城市公园进行研究时,可以从功能上对不同类型的公园进行定性分析,再从规模、布局、风格等对不同类型的公园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全面地把握中国现代城市公园的整体面貌。

综合法是指把分解开的各个部分、要素、特性等在思维中重新组合成统一整体的研究方法。

这种综合不是简单信守“部分相加等于整体”的公式,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方面按内在联系有机组合起来,其中关键的是对立面的综合。例如,我们在研究布雷·马克斯时,可以把他流动、自由、有机的形式语言和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的绘画风格综合理解,从而清晰把握他的景观设计和绘画之间的源流关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画我的花园”。(二)归纳与演绎归纳法是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逻辑方法,它从一系列的具体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或规律。在设计批评过程中,批评者通过观察现象,搜集、阅读、分析有关活动的资料,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例如,从金县监狱庭园中充满隐喻和寓意的语言运用和空间塑造、面包圈花园里包含着诙谐和戏谑的面包材料的使用、怀特海德学院拼合园中日本庭园和法国园林的抽象与拼接手法运用、瑞欧购物中心庭园镀金青蛙呈现出来的怪诞意味中,我们可以得出玛莎·施瓦茨是一个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者的结论:她批判继承了现代主义的形式和观念,又不拘泥于现代艺术的限制,充满想象和戏谑地把它运用到景观领域。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逻辑方法,是指人们以一定的自然规律或思维规律为依据,从服从该规律的事物已知部分推知事物未知部分的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方法。演绎法由前提、逻辑规则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前提是已有的知识、原理,逻辑规则是应遵循的形式结构,结论是指根据前提按一定规则推出的判断。例如,从文化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反映的这样一个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推导出法国古典园林的兴起与当时法国社会思想基础的“唯理论”哲学存在联系,及美国的城市公园运动与当时美国社会自由民主思想的普遍被接受密不可分的结论。(三)比较方法比较,是以某种参照体系,衡量批评客体,将批评客体依据一种标准体系进行分解,然后加以对照,逐步做出关于客体的评价。比较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评价行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在明确批评的目的前提下,比较的理性化程序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确立比较的参照体系,即比较的标准;第二个步骤是把标准与客体进行对照,做出关于客体的价值比较。

比较的标准是核心问题。价值观念反映了人们对景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构成了判断标准的基础。曼弗雷多·塔夫里在《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中指出批评不承认预先设定的褒贬,并强调说批评应当连续自我改革以寻找参数。它是有一定标准的,是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标准,但却没有一个先验的、绝对的标准。实践证明,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对价值的认识进行判断,但人们的认识和价值观念是随着时空的演变而变化的,并受到视野、知识背景等的限制,因而比较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性、社会性和个人局限性。第三节设计批评的选择与具体运用一、设计批评方法与设计观念“批评的观念”是现代设计的主要意识,其客观性决定于当今技术的高度发达,大众传播的日益泛化,以及人与其自身自然本性的急剧分化。人们在享受着一切美好和便利的同时又呼唤着更加美好与便利的生活方式。而“批评的观念”就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不断的否定之前的成果才能创造出更新的社会价值。批评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是一种不断创新与否定的途径,只有通过这种途径才能认识到缺点和不足才能看到新的空白与需求。设计批评因此而产生并对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在这种设计理论淡化,设计作品因此而变得过于盲目的情况下,设计批评为设计理论的引导作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为设计批评的指向并不是为了维护现实存在的各种设计理论于设计规则,而是为了更加有效而合理地规范现在的设计方向与设计需求。所以,“批评的观念”在主导性意识方面,有助于实现现代设计理论的指向性追求设计批评是沟通设计创意与设计鉴赏之间的一座桥梁,不仅对两者都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是推进设计文化不断发展和更新的重要力量。设计批评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从而更完美的设计社会需要的作品,更清晰的审视这些作品,不断培育和提高方案定夺者、设计师以及广大受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我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设计方案的出台,任何一件设计作品的问世,都倾注着设计师的个人理念、思想和情感,同时有存在着感性与理性、创意与形式的平衡性与统一性。因此,设计方案或作品的创意内涵和风格魅力,并非立即就能够得以领悟和把握,这就需要设计批评来发现、评价和推荐优秀的设计,指导和帮助广大受众和消费者进行设计作品的评判、鉴赏和审美。展开设计批评可以丰富和发展设计理论,推动设计文化的繁荣发展。一般认为,设计学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美学和设计批评几方面。那么,设计批评的主要任务是对设计方案和作品的分析、评价,同时也包括对于各种设计现象、设计思潮、设计流派的考察和探讨。一方面,设计批评必须以一定的设计理论作指导,并利用设计史研究提供的成果;另一方面,设计批评还要通过分析设计方案和作品,评价新的设计师、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设计理论和设计史的研究成果,使设计理论和设计史从现实的设计实践中不断获取新的资料和新的素材。应当认识到,设计批评作为设计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在设计创意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设计批评方法与设计批评对象批评什么?毫无疑问,是批评设计。但设计是什么呢?在不同的语境中,设计有不同的所指:它是设计师脑子中的计划、构思,是设计师将某种计划、构思付诸实践的过程,或者是设计师将计划、构思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尽管如此,设计批评者批评的对象首先总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设计作品或实物。因此,设计批评的对象首先表现为设计作品。但什么是设计作品自身呢?设计作品首先是一种物,但它不是一般的物,而是特别的物。其特别性在于,它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工之物。“但一个人工之物和自然之物究竟有什么不同?一个自然物是事物通过自身给予的,它的存在与人无关。但一个人工物却是通过人所创造的,它的存在与人相关。虽然如此,但人工物不是人从虚无中构建起来的,而是基于对于自然物的改造。于是,所谓的人工物是自然物在人的活动中的变形。同时,作为人工物或人造物的设计物品又不同于艺术品。艺术品当然属于一般的人造之物,但又是一个特别的人造之物。艺术品一旦成为艺术品,就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不仅是手段,而且也是目的它不仅自身是自由的,而且给予它之外的事物以自由。与之相反,设计作品一旦进入流通和消费环节,它始终是工具性的,是为具体的人服务的;它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被支配的,同时它也可能变成其对立面,是支配性的。此外,艺术品在使用中会显示自身,但设计作品在使用中会消失自身。当然,设计作品与艺术品之间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随着生活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生活化,设计作品和艺术品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设计作品既不同于自然物,也不同于艺术品,但它充满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渗入到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遇到各种各样的设计物品,如吃饭用的筷子和碗碟,通讯用的手机和电脑等。设计物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甚至成为塑造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力量。这样一种“环境”和“力量”,其实质表现为一种关系,是物与人、物与自然、物与社会三者关系的聚集。由此,设计批评的对象进一步表现为:由批评“物”到批评“关系”。第一,它是批评设计物品与人的关系。设计物品与人之间呈现出多种关系:一方面是需求与被需求的关系,人的多种需求是设计物品产生的根源,设计物品总是为人服务的。一方面是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正如柳冠中先生所说,“使用”这个词包括两个方面的动作一方面是使用者——人的动作;另一方面是被使用的物的动作,这两个方面能否达到一致是人与物的关系是否有意义的关键所在。同时,还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表现上是人绝对地支配设计物品,但当现代技术以一种技术化的力量在设计领域泛滥时,设计物品反过来会控制人,从而使活生生的人沦为技术的奴隶,成为一个个碎片。第二,它是批评设计物品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是设计之母。设计物品的形成过程总是把自然资源加以“人化熔铸的过程,自然是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