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必刷卷01(无锡专用)(原卷版)_第1页
信息必刷卷01(无锡专用)(原卷版)_第2页
信息必刷卷01(无锡专用)(原卷版)_第3页
信息必刷卷01(无锡专用)(原卷版)_第4页
信息必刷卷01(无锡专用)(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绝密★启用前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1语文(无锡专用)2024年无锡中考语文试卷结构和内容发生变化!2024年语文试卷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简答题和写作题等题型。全卷包括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三个部分23小题,满分150分。其中,积累与运用7题,27分;阅读与鉴赏14题[名著阅读1题9分、文言文阅读4题15分、诗歌阅读2题8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4题13分(2024年一模及各年级期末新增题型,2023年为说明文和议论文各2题,2024年也不排除沿用此考法)、现代文阅读4题18分],63分;写作1题,60分。命题亮点1:第1题名句名篇默写围绕“君子自强不息”的主题展开,要求补写的古诗文名句需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这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命题亮点2:第6题句子衔接与排序中每个句子都与“中国梦”的主题紧密相关,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有助于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命题亮点3:第7题综合性学习围绕课间十分钟的命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成长动力。这样的命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积累与运用,必须要在平时抓好落实;阅读考查题,取材课外,但也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要注意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达能力的训练;写作训练要重视审题能力的提高,建立扣题写作的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热点话题,拓展学生视野。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试卷满分为15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是否与本人的相符合。3.答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正确选项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4.5.本试卷分试题和答题卡两部分,所有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积累与运用(27分)1.下面是小语同学参加“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写的一段心得,请你帮他补写出其中的古诗文名句。(8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千百年来,无数先贤圣哲,用他们的文字和行动阐释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风骨。刘禹锡被贬多年,仍保持“沉舟侧畔千帆过,”的积极心态;辛弃疾赋闲居家,仍不忘杀敌报国,梦中出现“马作的卢飞快,”的冲锋陷阵场景;李白虽失意悲愤,却始终抱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念;文天祥不幸被囚,却视死如归,发出“?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声。“老夫”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用“,西北望,射天狼”表达渴望杀敌报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秋瑾在《满江红·小住京华》“,殊未屑”中流露出突破性别束缚,报效国家的愿望;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用“,”表明他临危受命的担当。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6分)人生自是有诗意。总有一处风景,让你嘴角扬起微笑;总有一首诗词让你心绪荡漾;总有一篇文章让你看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笑谈一代天jiāo,只识弯弓射大雕,是毛泽东的诗意人生;笑对鲜妍娉婷的四月芳华,是林徽因的诗意人生;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心无旁骛,是梁启超的诗意人生;把精神小屋建筑的美观结实,甚至能矗立起精神大厦,是毕淑敏的诗意人生;诗意的人生不容xiè渎,不应矫揉造作;为了人生的诗意,我们应该附庸风雅,使诗意与人生相得益彰。2.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pīng

zhù B.pīng

chù C.pìn

zhù D.pìn

chù3.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2分)天jiāo(

xiè(

)渎4.选文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心无旁骛 B.矫揉造作 C.附庸风雅 D.相得益彰5.将下面五个句子填入横线处,你认为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3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中国梦”的问题,。因此,“中国梦”成为中国人的热门话题。①因为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个人梦想的实现又是建立在国家繁荣的基础上的。②其实,换个角度想,中国梦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③它使人联想到民族奋进的滚滚大潮,气势磅礴的宏伟蓝图。④所以,我们每一天都向着自己的梦想出发,其实也在缔造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⑤“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A.⑤④②③① B.①④⑤③② C.①②④⑤③ D.⑤③②①④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清明期间,要祭拜已逝的亲人。关于“逝世”的表述,有不少避讳的说法,如称帝王之死为“驾崩”,为国为民而死称“捐躯”。B.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流传千古,文中“南极潇湘”的“湘”指的是“湘江”。湘江北面谓之“阳”,湘江南面谓之“阴”。C.春节贴春联、守岁、拜年,中秋节吃月饼、赏月、赏桂花,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D.中国是礼仪之邦,讲究礼貌用语,请人指点说“赐教”,他人送己说“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看望别人说“拜访”。7.复兴学校开展“我的课间十分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7分)(1)下面是“创意无限,‘十分’精彩”活动启动仪式上杨同学的开场白,【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2分)自制一个小玩具,同玩一个小游戏,共看校门口的大树萌芽、操场上的雪花飞舞……这些美好,都是在课间十分钟就可以实现的!【甲】亲爱的同学们,只有我们走出教室,动动手脚,换换脑子,才能发现课间十分钟的精彩之处。让我们一起告别静悄悄的课间十分钟吧!(2)下列选项中,对下图的命名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十分钟”之殇B.“十分钟”现象C.静悄悄的成长D.不该有的“十分安静”(3)学校网站征集课间活动方案,有同学留言说:我从五楼教室跑到操场就用了五分钟,十分钟能开展什么活动?这一留言体现了大部分学校解决课间活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2分)二、阅读与鉴赏(63分)(一)(9分)8.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选段一】董超在外面,只听得一声扑地响,只道完事了,慌忙走入来看时,卢员外依旧缚在树上;薛霸倒仰卧在树下,水火棍撇在一边。董超道:“却又作怪!莫不使得力猛,倒吃一交?”用手扶时,那里扶得动,只见薛霸口里出血,心窝里露出三四寸长一枝小小箭杆,却待要叫,只见东北角树上,坐著一个人。听得叫声“著”!撇手响处,董超脖项上早中了一箭,两脚蹬空,扑地也倒了。那人托地从树上跳将下来,拔出解腕尖刀,割绳断索,劈碎盘头枷,就树边抱住卢员外放声大哭。卢俊义闪眼看时,认得是燕青,叫道:“小乙!莫不是魂魄和你相见麽?”浪子燕青道:“小乙直从留守司前跟定这厮两个到此。不想这厮果然来这林子里下手。如今被小乙两弩箭结果了,主人见麽?”卢俊义道:“虽然你强救了我性命,却射死了这两个公人。这罪越添得重,待走那里去的是?”燕青道:“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今日不上梁山泊时,别无去处。”卢俊义道:“只是我杖疮发作,脚皮破损,点地不得!”燕青道:“事不宜迟,我背著主人去。”心慌手乱,便踢开两个死尸,带著弓,插了腰刀,执了水火棍,背著卢俊义,一直望东便走;十到十数里,早驮不动,见了个小小村店,入到里面,寻房住下;叫做饭来,权且充饥。两个暂时安歇这里。【选段二】当夜,李逵饮酒了。次日,具舟相送。李逵道:“哥哥,几时起义兵?我那里也起军来接应。”宋江道:“兄弟,你休怪我!前日朝廷差天使赐药酒与我服了,死在旦夕。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我死之后,恐怕你造反,坏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义之名。因此请将你来,相见一面。昨日酒中,已与了你慢药服了。回至润州必死。你死之后,可来此处楚州南门外,有个蓼儿洼,风景尽与梁山泊无异,和你阴魂相聚。我死之后,尸首定葬于此处。我已看定了也。”言讫,堕泪如雨。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付嘱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选自《水浒传》,江苏人民出版社)(1)概述以上选段中燕青和李逵两个人物在形象有上的共同点。(2分)(2)选段一燕青在搭救卢俊义时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请结合整部作品简要概括燕青这样说的原因及卢俊义的人生结局。(4分)(3)金圣叹评价:“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人如得他眼。《孟子》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你是否赞同金圣叹提出的“李逵是天真烂漫之人”的观点呢?请结合书中内容,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二)(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晋饥,公①问于箕郑②曰:“救饥何以?”对曰:“信。”公曰:“安信?”对曰:“信于君心,信于名③,信于令,信于事。”公曰:“然则若何?”对曰:“信于君心,则美恶不逾。信于名,则上下不干④。信于令,则时无废功。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于是乎民知君心,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公使为箕。及清原⑤之蒐⑥,使佐新上军。(节选自《箕郑对文公问》)【注释】①公:晋文公。②箕郑:晋国大臣。③名:名号,名分。这里指百官职位尊卑的名分。④干:干预。⑤清原:地名。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⑥蒐(sōu):检阅。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闻寡人之耳者

闻:

(2)时时而间进

间:(3)则时无废功

则:

(4)于是乎民知君心

知: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贫而不惧藏出如入何匮之有11.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2)信于事,则民从事有业。12.【甲】文强调君主要“善于纳谏”,【乙】文强调君主要“遵守信用”。你认为哪一点更为重要?请简述理由。(3分)(三)(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列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13.甲诗首句借助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点明了时令,渲染了的氛围;乙诗前两句极具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月映清江的美景。(4分)14.甲乙两诗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但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四)(13分)在宁波的港口历史发展之旅中,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文化根脉。小语以此为主题搜集了相关材料,请你帮助他完成材料的梳理整合。【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政府在长庆元年(821),把明州州治迁到三江口,并大力建设港口,对内疏通杭甬运河,对外开发高丽和日本以及南洋各地的航线,使明州港址在三江口长期稳定下来,发展成为著名外贸港口,唐朝经济也因此稳步增长,逐步攀上世界民族之巅。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的交流。朝鲜、日本的留学生在长安学习的人数众多,阿倍仲嘛吕在华活动和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已成为中日关系史上的经典话题。日本遣唐使来华之盛,这些在世界历史范围内都是非常罕见的。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以及马来西亚等国均有使节来长安朝贡交流学习。——《宁波港发展史略》【材料二】受阻于清清统治者采用了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顺治十二年(1655)下了“片板不许下洋”,“禁绝下海船贝”等禁令,顺治十八年(1661)又下“迁界令”,强迫宁波的沿海居民,内迁30里。宁波港的海上贸易和渔业生产尽被窒息,清朝经济发展也受到极大阻碍,愈发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而这些极度严苛的命令使原本依靠海上劳作为生的渔民失去了收入来源,导致很多人员根本无法满足自身生活来源,更无法缴纳税收。沿海的土地毕竟有限,无法满足大量人的耕种,为了满足自身和家庭的温饱,有一部分没有办法的居民成为了破坏社会安定的贼盗,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稳定。——《宁波港发展史略》【材料三】恢复于今1949年5月25日,宁波解放。经过三年恢复,四年建设,到了1956年,客运量达到约79万人次,货运量达到约58万吨。与此同时,还完成了私营轮船业的改造,95%以上的民船走上集体化道路,使港口生产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宁波港进一步发展打下了深厚的物质、思想、组织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港更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宁波港对外已与63个国家和地区的225余个港口有贸易运输往来,对内已与沿海和长江流域15个省市直接相通,年货运量占全国第7位,年客运量占全国第3位。宁波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政策的推动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涉及到各个层面的老百姓生活。从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到消费品种的丰富和消费体验的改善,开放的港口政策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宁波港发展史略》【材料四】——陈迪锋《宁波港港口吞吐量对宁波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15.请仿照材料二、材料三,为材料一填写合适的标题。(2分)16.小语站在“开放则兴,封闭则衰”的立场上整合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是否与观点相符,请联系材料加以阐释。(3分)17.小语在编辑材料时,认为在材料三下方插入材料四的两张图表更好。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说明理由,支持小语的观点。(4分)18.“开放包容”的文化根脉在宁波的港口历史发展之旅中可谓是至关重要,但对于“开放包容”,网上却出现了以下两种声音:网友一:“现如今我们若求发展,就应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并且要包容一切,来者不拒。”网友二:“现如今我们若求发展,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固然重要,但不应来者不拒,包容一切。”对于这两种声音,围绕“如何在开放包容中把握好度”这一主题,请你发表观点,做到有理有据,条理清晰。(4分)(五)(18分)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温暖的苇花①芦苇的花,最不像花,像是用轻软的丝絮絮出来的。②出城,逢到有河的地方,有沟的地方,就能看到它。不是一棵一棵单独生长,要长,就是一片,一群。(a)挤挤挨挨,勾肩搭背,亲亲密密。它们是最讲团结精神的。这一点,比人强。人有时喜欢离群索居,喜欢特立独行。所以,人容易孤独,而芦苇不。③风吹,满天地的苇花,齐齐地,朝着一个方向致意。它让我想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样的诗句来,那是极具苍茫寥廓,极具凄冷迷离的景象。可是,我眼前的苇花不,一点也不,我看到的,是一团一团的温暖。(b)冬阳下,它像极慈眉善目的老妇人的脸,人世迢迢,历尽沧桑,终归平淡与平静。④我一步一步下到河沿,攀折了两枝最茂盛的苇花。一旁的农人经过,看我一眼,笑笑。走不远,复又回过头来看我一眼,笑笑。他一定好笑我的行为,采这个做什么呢!⑤我是要把它带回家的。家里有花瓶,靛青色的,上面拓印着一片一片肥硕的叶。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在江西读书,不远千里给我捎回来的。花瓶太大,没有花能配它。插两枝苇花进去,却刚刚好。苇花伸出长长的脖颈,在我的花瓶上方笑,绵软、温柔,一团和气。⑥来我家的人看到,惊奇一声,这不是芦苇吗!⑦当然是。寻常的物,换了一个环境,就显出不寻常来。有一句话讲,环境造就人。其实,环境也造就物的。⑧我的老父亲看到,却吃吃笑出声来。他说,丫头,亏你想得出。我知道父亲笑什么,老家遍地芦苇,没人拿它当宝贝的。⑨冬天,农闲。家家要做的事,就是去沟边河边割芦苇,运回家当柴火。一丛一丛的芦苇倒下,苇花受了惊吓,扑扑扑,四下飞散,飞絮满天。农人的头上身上,都沾满苇花。他们把它当尘一样,随便拍拍,轻描淡写。弯腰,却在小鸟用苇花垒成的窝里,捡到几只还温热着的鸟蛋。他们很高兴地把鸟蛋揣进怀里,哪里顾得上半空中,鸟的凄凄鸣叫呢。他们的眼前,晃过家里几个孩子的小脸。请原谅,贫穷年代,那是孩子的美食。⑩我的祖母用苇花絮过枕头和尿垫。她称苇花叫茅花。“那个时候,天冷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