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语文五年下册全册完整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草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
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
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
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师生共同披文入境,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师生对话、
生生对话,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充分表现出来。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
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会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
景。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
解和体会。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
古人》(蒙语演唱)。
2.下载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
你去过草原吗?谁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草原或自己所了解的赞美
草原的诗句、歌曲等交流一下?
2.播放歌曲《天堂》。
(设计意图:用音乐导入的新颖方式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
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3.出示课题,教师导言: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
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或者查
字典解决。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
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语文学科的性质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题导入
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印象,促使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课文的
氛围之中。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O
上传中
风光美
美
人情美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美、人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
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
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
1.简介作者:
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
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
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2.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
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
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
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4.句子感悟: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读着读着,让人仿佛置身于辽阔
的大草原之中。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重点指导)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
晴朗)。”
①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②有感情朗读,读出“清鲜”“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
(3)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
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
(4)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
(郁郁葱葱、翠色欲流……借机理解“翠色欲流”意思。)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
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演示“绿色渲染”“墨线勾勒,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体会“柔美”的感觉。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
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
[从学生的感悟入手,通过抓重点词语切入朗读体会,想像情景切
入朗读体会,联系生活实际切入朗读体会,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凸现
语文特点的有效途径。]
(6)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
感受?
5.有感情朗读:
从天到地,从小丘到羊群,到骏马、大牛,草原的无限乐趣令人愉
快,令人惊叹,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
6.熟读成诵:
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
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师朗读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2.出示片段: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
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
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
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
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
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
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
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
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
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
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
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
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
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
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草原》公开课教学设计|最新教案设计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
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
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
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
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
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学生从想像到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字到画面,再到文字的
一个创造、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像,走
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地体会了感情,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
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
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
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
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
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
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
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
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
想说什么?
(由读变成说,而且要用心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都能
有所收获,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片断练习:《校园一角》。(要求:运用《草原》的写法,突出
描写校园一角的特点。)
2.《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矗、凹”等九个字词。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候、鸵鸟、
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了解西部灿烂的历
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说出主要内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难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
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
哪些疑问?(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
发生过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应该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一
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丝绸之
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1)小组交流,教师巡
视指导。(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
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
法解决。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3.按自己的理解给自己分段,理清课文的层次。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层次,为下一步有层次地学好课文打好基础)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学习第1、2自然段:1.
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体会到什么?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1)
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
绸之国”;(3)从“目瞪口呆”、“赞不绝口”等人们的神态表情中能体
会到中国的丝绸是多么的绚丽夺目,使人惊讶、赞叹……(4)齐
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学习
3—7自然段:1.默读课文3—7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张骞在开
辟丝绸之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从哪儿能体会到?(设计
意图:抓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起适当的点拨作用,体现了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
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1)从“交通不便,没
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能看出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困难重重;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3)
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
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
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4)从“张骞向汉
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
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重点理解张骞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思路清晰,
内容全面。)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1)自读第四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
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
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4)全班交流:最
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
则讲了开辟的过程。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
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
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
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
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5)齐读3-5自然段,体会
过渡段的作用。学习第8自然段: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
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一一画下来。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
的作用一一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3.齐读这一
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
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
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
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
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
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激情启发: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
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
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
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
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
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
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
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设计意图:让学
生在生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课文内容,为我们的丝绸之路感到骄傲和自
豪,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爱国教育。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
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分层作业:
1.每个同学从一个方面整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作为学习小卡
片。
2.把关于丝绸之路的有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课后反思:
本课课文层次清楚,语言浅显,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
住重点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不应该主导过多,本课的教学充
分体现了这一点。
3.《白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
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
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
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
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
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
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
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
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
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
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
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
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
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
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
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
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
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
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
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
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
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
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
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
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
绍、边疆、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
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
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
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
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
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
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
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
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
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
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
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
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
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
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
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
到了哪些困难。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
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
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
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难点:
理解冰硝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2.西藏的风光
图片。3.青藏铁路地图。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
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2.师生交流关于青
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
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瀛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
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二、通读课文,整
体感知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
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2.课堂交流。(1)出
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
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2)观察
地图,理解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读了全文,你
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
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
气说变就变。(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3)高
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
献给困难挑战。……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
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三、精读课
文,用心感受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
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
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
去!”这句话?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1)在遇到困难的时
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
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难以控制隧道施
工温度。“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
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恶劣天气
和极度缺氧。"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
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
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八自然段。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
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
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2)
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①他们是怎样
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
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
逞凶一时的冻土。”◊“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
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九自然段。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
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
心的语气。)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这句话?(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①
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
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③此时此刻,应该
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四、课外延伸,
情感升华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5.古诗词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
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
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
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
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
样的感受?
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
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袁枚《所
见》
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
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读
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
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
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过渡:
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
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
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
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
头慢慢拉近。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
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
A草铺横野六七里
“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
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
草冒横野六七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
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
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
常广阔,你读读。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3.看着这样的原野,你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指名说。出示:
郁郁葱葱青草繁茂绿茵遍野绿毡铺地绿草如毯铺青迭翠绿
草如茵一碧千里生机盎然绿草茸茸绿草如毡
(草地仿佛一块无暇的绿毡,在铺展。
郁郁葱葱像碧绿的画卷在铺展再读
4.在这么广阔的草地上,牧童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小结:对,牧童就是这样,在原野上自在地玩,自由地乐。这广阔
的原野带给了牧童多少的乐趣啊,一起读读这句
板书咱由!
过渡:一个“铺”字激活了我们想象,再往下读读,让我们再往下读
读,我们还看到怎样的画面?
B笛弄晚风三四声
"弄”:(板书“弄”字)
1.组词:诗中弄笛就是——(玩弄笛子)
怎样就叫“逗弄、玩弄”笛子呢?这问题不急着回答。也许读懂了这
句诗你也就明白了弄字。
2.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看看注释,你读懂这句了吗?不成曲调,想怎么吹就怎么吹。这就
是‘短笛无腔信口吹。笛弄”就是-“短笛无腔信口吹’啊o
指导朗读:笛声高了,引读笛弄晚风三四声低了引读
3.(联系生活)我们班很多孩子也在学乐器!那你们学乐器能不能说
“弄”?(时间、地点、目的、心情)根据学生所说的,给予回应:你说的
是地点不同
哦,你是为了形成一样技能,目的不一样啊心态也不一样呢
4.我听出来了,他的弄笛比我们多了几分轻松,几分自由,少了几
分压力,几分紧张。心情也是自由自在啊!这就是““笛弄”啊。
板书:自在!再读“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看到牧童在晚风中怎样吹笛子了吗?请你把看到的写下来。
5.写话
你可以写第一句,也可以写第二句,能干的同学也可以把第一、二
句都写下来。要做到下笔如有神。
6.交流。回读第一二句。
7.拓展:
刚才,你们这么一想象啊,牧童仿佛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出
示画面),他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师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
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你也读读,(生读……)见到牧童了吗?他正干吗呢?
是呀,牧童骑着牛,披着蓑衣,吹着短笛,游荡在青山青草里。这
样的生活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哪,我们一起读: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
飞。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带着对这两幅画的美好印象,让我们再读吕岩的这两句诗,读出牧
童的悠闲与自在:(齐读两句: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过渡: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哪个字又激活了你的想象?
C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请你看看插图,你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话面?指名说。再读诗句: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2.卧:想象一下,他是怎么卧的?
他就是这样,随心所欲地,想怎么卧就怎么卧,多自在啊,谁读读
这句?透过插图和这个卧字,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板书:悠闲
这么自在的感觉,我们一起在读中享受
3.有诗人直接写出了他的悠闲和自在。:引入,师读:日出唱歌去,
月明抚掌归。何人得似尔(你),无是亦无非。(生交流)自己读一读(……)
什么意思?你读明白了吗?谁能像你这样,过着无是无非的生活呢!
4.是啊,何人得似尔,引读: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何人得似尔,引读: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5.(音乐起)来,让我们连起来读整首诗,再次体会牧童的这份悠闲
与自在。
四、合:牧童身影在人间
1.通过刚才的学,诗人笔下的牧童仿佛就在我们面前闪现。吕岩为
什么会写这样的牧童呢?让我们看一下吕岩的资料
吕岩:字洞宾,唐代末年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
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
不知所终。
2.这回你知道他为什么写牧童了么?一一吕岩渴望过上这样休闲
自在的生活。
3.总结:其实,向往这样的生活的又何止吕岩一人呢?
刚才我们在学习《牧童》诗的过程中,读到了栖蟾的几句诗,连起
来其实就是一首完整的诗,题目也叫《牧童》。(出示)让我们一起连起
来读读——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北宋]雷震《村晚》)
回读生齐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檄。——[清]
4.这些诗都是写牧童的。
有位专家他专门做过一个统计,在古人的诗作中以牧童为主题的诗
在不同的朝代中曾出现过二十多次。
诗人想表达的都是对乡村牧童生活的向往啊。而这二十多首写牧童
的诗,都是表达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的向往和追求。像这样写牧童的诗,
它不仅仅是一个个方块的文字,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更是我们中国
特有的文化。板书:文化
5.如果你以后再听到短笛声,——你可能会想起一个人——(生:吕
岩);你可能会在心中念起一首诗——(生背诵《牧童》,再齐背诵。)
师:从此,你对牧童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这就是文化的
力量。也相信写牧童的诗还会延续,写牧童的歌不会间断。
6.作业菜单:选做
(1)课外收集以牧童为主题的诗,与同学分享感受。
(2)把《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3)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
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感受小童形象,体会诗中情感,有
感情地诵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古诗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受到
美的熏陶。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心灵对话的过程,古诗教学也
是如此。要结合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丰的特点,培养学
生自主探究学习古诗的方法,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
的想象,感受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改变古诗逐诗逐词逐句的教学方法。
注重诗中句与句间的整合,同体诗与诗内涵的延伸拓展。另外,学生是
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尝试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
深入感悟,在感悟的过程中领略古诗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
的语文素养。
对这首诗歌的教学,我觉得:①首先要注意对诗歌整体意思的把握;
②要指导学生在一次次'创境想象”、“涵咏诵读”中,进入诗境,感受诗
歌中的“儿童”形象——孩童无忧无虑、充满童稚和奇思妙想的形象,感
悟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泯童心,品味童年生活的情趣;③
最后通过‘品味精妙诗句”、“整合品读”其他优秀的描写童真童趣的诗歌,
加深对诗歌的喜欢,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对诗”,激童趣:
(1)师: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对诗”
游戏吧!
(2)师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施。”
生对:“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说:“儿童疾走追黄蝶,”
生对:“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说:“儿童散学归来早,”
生对:“忙趁东风放纸莺。”
(3)师:真是对答如流呀!不知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
受?
【预设】
生:袁枚的《所见》让我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孩子生活的无忧
无虑。
师:能骑牛,唱歌、捕鸣蝉,哪一样不是充满童趣的呢?
生:我就像杨万里笔下《宿新市徐公店》中的这个孩子,平常捉蜻
蜓、逮蚂蚱,哪怕捉不到,摔个狗啃泥也是快乐的!
师:蝴蝶是没抓到,可是快乐却已经装在我们心里了!
生:我仿佛看到《村居》中的那群小伙伴正趁着明媚的春光自在地
放风筝,我仿佛还听到他们银铃般的笑声呢!
师:这么美的春光,放飞的岂只是纸莺?放飞的还有无尽的童趣!
2.师小结,引童趣:
师: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
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地读读
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老师板书课题,齐读,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
安仁)
【预设】生:读了诗题,我知道诗人乘舟路过安仁县。
生:从诗题中,我还知道这首诗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
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2.指名大声读这首诗。
【预设】关注"篙(g^。)、棹(zh台o)”两个字的读音。
3.齐读全诗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读书的水平真高,一会儿就把这首古诗读通顺,读正
确了!请同学们再轻轻读读这首古诗,结合课后注释或插图边读边想想
每句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不能解决?(生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师:谁愿和大家交流交流:哪些词句还不太明白?哪些诗句结合注
解和插图就能读懂?
【预设】
生:诗中的“遮头”、“使风”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解疑?
生:“遮头”的意思是为头部遮挡住风雨。
“使风”的意思是借助风的力量。
师:还有谁能把你结合注解和插图读懂了的内容和我们交流交流?
(可指多人交流)
生: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
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
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创境想象,品读体会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的形象,感受
童真童趣:
(伴着悠扬的音乐,课件呈现相关动态画面:伴着明媚春光,诗人
乘坐着小船轻轻驶到安仁的小河上,这时另一叶小舟上的俩孩童吸引了
他。)
1.课件边呈现相关画面,师边伴着音乐,深情叙述,引学生入情入
境:
师:看,波光粼粼安仁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
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碧草含露,杨柳依依;激涌水光,万倾碧波;阳
光明媚,柔风拂面,怎不令人心旷神怡?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
然失笑。什么如此吸引他?想像一下眼前的画面,待会为我们描绘。
(课件定格为静态画面:一叶小舟上,坐着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
身旁放着撑船的竹篙、船桨,俩人中间还放着一把撑开的小伞。学生伴
着音乐静心细想画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感受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
(1)师:让我们都轻轻地划着小船,来到安仁,看一看吧!谁愿意为
我们描绘一下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呢?
(2)学生描绘“想象的画面”:
【预设】生:一天,诗人杨万里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河边长
着的深绿色的芦苇上,偶尔停歇着一两只翠鸟,它们喳喳地叫着,在微
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这时,
他看见了另一只小船在行驶,船上悠然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可爱的小
男孩,一个穿红肚兜,机灵鬼怪;另一个稍大一点的小孩,穿着短衣短
裤。他俩撑着船儿慢慢地前进。划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桨
都收了起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
中,自己则无忧无虑地坐在船上,继续说说笑笑。诗人看见了,很奇怪:
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
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
3.品读诗句,引导感悟小童"天真童稚、聪明淘气”,感受童真童趣。
(1)师:噢!是被渔船中孩童的特别举动吸引了。那诗人杨万里又是
通过哪些精练之语描绘的呢?
生:“一叶渔船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
遮头是使风。”(指读)
(2)师:能说说此时此刻,孩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能读出自己的感
受吗?指导读(引导感悟孩子的无忧无虑、天真童稚的形象)
【预设】
生:“收篙、停棹、坐船”让我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因为,划船
出行的他们把船划到河中时,竟然把撑船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
来,不再划船了,而是嘻嘻哈哈地拿出了一把雨伞撑开放在船中,让我
感受到俩小童天真可爱。
师: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指读第一、二行)
(其他预设学生活动略)
(3)师:泛舟河上,有篙不撑,有桨不划,你们猜猜俩孩童心里想些
什么?(引导感悟孩子的奇思妙想,感受孩子的淘气聪明。)
【预设】
生:划船太累了,怎么才能省力?不如让风带着船儿向前走,风吹
了伞,不就能带着船儿走啦,嘻嘻!
师:真是淘气聪明的孩子!
生:……
(4)师:看到这一幕,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品味童趣)
【预设】
生:这俩个小孩居然能想到“张伞使风”,真是聪明,我真想到他们
的船上体验体验这其中的乐趣!
生:看到他们做的这件有趣的事,我也想起曾经的一件趣事……
(5)师小结:这真是"童心无处不显,童乐无处不在”呀!让我们再次读
一读,感受孩子的天真无邪、淘气聪明吧!(生读第1、2、4行,师读第
3行。)
(二)再次创境想象,品读体会作者对儿童的赞赏、喜爱之情,及不
泯童心:
1.(伴着音乐,课件再次呈现静态画面——渔船上的孩童收篙停棹,
撑开小伞放船上。诗人立在船头观望。师再次动情叙述,引学生入境。)
师: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
开小伞船中放,渔舟小童笑声声,任尔小船水中荡。是啊,晴空之下,
碧波之上,河中之景,孩童之举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着他
——杨万里。此时此刻,他心中在想些什么呢?小声读读诗句想想。
【预设】生:为什么没有下雨偏撑开伞,不是用来遮头而是放在船
上呢?……
2.师:孩童的异常之举让诗人疑惑不解,他会怎么解疑呢?想象一
下。
【预设】
(1)生: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
考,结果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
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师:你能带着这种感受读读第3、4行,读出心中的恍然大悟吗?
(2)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师:那我们就合作着读一读第3、4行,读出诗人心中的惊讶,孩
童的稚气、淘气、聪明。(可先指读,再齐读。)
师问:“怪生无雨都张伞,”
生答:“不是遮头是使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素描海螺美术课程设计
- 2024年版物业服务合同:物业公司管理与服务合同标的详解
- 2024年西藏地区标准格式家居装修施工合同版B版
- 2024年甲方家庭与乙方月嫂长期合作合同
- 2024版新能源电动车生产许可合同
- 2024幼儿教师职业规划与发展合同书3篇
- 2024年标准版二手摩托车交易协议版
- 绿豆生长课程设计
- 语文五单元课程设计
- 杂粮煎饼制作课程设计
- 幽门螺旋杆菌课件护理
- 2024年湖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演练九年级期末考试物理、化学试卷
- 员工流动式管理培训方案
- 数字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的培训课程
- 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培养方案
- 初中科学公式大全
- 学校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英语试题(含听力)
- 展厅展板安装方案范本
- 观赏鱼产业实施方案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书:34.《高质量数字教材建设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