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中医学导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
2、辩证论治
(三)《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本课的重点、难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是在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社会科学、自
然科学知识的渗透;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影响卜形成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
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其形成的标志。了解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中医理论体系发展的特点。
1《黄帝内经》是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嘟医典,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2《难经》对内经学术理论进一步充实和发挥,为中医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
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为临床医学及方剂学奠定基石
4《神农本草经》最早药学专著奠定了药物学发展的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
通和联系,将人体各脏腑、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心
合小肠,主血脉,开窍于舌;肺合大肠,主气,开窍于鼻;脾合胃,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肝
合胆,主筋,开窍于目;肾合膀胱,主骨,开窍于耳等。
这种整体性,表现在生理、病理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临床上就是根据这种联系和影响来指导
辨证论治。
(2)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
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卜,人能适应自然界有规
律的变化。一旦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
对外界变化作出适应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辨证论治
要明白辨证论治的概念,首先必须搞清楚病、症、证三者的概念和区别。“病”是疾病简称,是
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和转归的种病理过程,反映疾病全过程的根本
矛盾。“症”是症状,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等;“证”是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
各种症状的概括,包括病变部位、原因和性质,以及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相互斗争情况等,它深刻、
全面、正确地的映了疾病的本质。
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收集病人的症状、体征以及病史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综合、
辨明病理变化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种性质的“证候”,这个过程就是“辩
证”。“论治”,就是在辨证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因此辨证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
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亦为辨证的目的,又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
辨证论治不同于“对症治疗”,以及现代医学所说的“辨病治疗”。疾病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
的证候,不同的疾病,也可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同样的证候。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则治疗方
法有异,如水肿(肾炎)患者,初期发热、恶寒、浮肿、小便不利等为“风水证”,治宜宣肺发汗,
利水退肿;后期见腰酸、肢冷、畏寒、面白、浮肿等为“肾阳虚衰证”,治当温肾扶阳。不同的疾病
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如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等病,均属中气下陷所致,皆
可用益气升阳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中医学常说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基础的经典著作,了解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代表性医学成就著作和
人物。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了解整体观、辩证论治的运用概况。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概念的形成、
2、阴阳概念的基本内涵
3、阴阳的特性
4、阴阳的相互关系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3、解释病理变化
4,指导疾病诊断
5、指导疾病防治
6、归纳药物的性能
本课的重点、难点
(一)阴阳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代表1。两个相互对立事物2。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个方面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医原“天
地与人,不外阴阳二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
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特性:相关性指只有相关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才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和分
析。普遍性。相对性体现在阴阳的可分性、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原来划
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前提改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规定性体现在事物阴阳属性的规定性、
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阳;滋润凝聚抑制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规定为阴。
哲学中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阴阳范畴不仅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还有一些特殊规定,是
一种有限具体的矛盾形式,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一旦超出涵盖的范围,就会失去效力。
三.基本内容:
1.阴阳对立制约:代表事物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的属性
2.阴阳互根互用: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都蕴涵有对方。互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对方而单独存在。互用,在相互依存基础上阴阳双方出现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关系。确定事物阴阳
属性的相互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无阳则阴无
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3.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对立制约关系的彼此消长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阳
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彼此消长基本形式:此长彼长,此消彼消。“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
4.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四.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说明人体结构
阳:上部体表背部六腑心肺气心阳肾阳
阴: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肝肾血心阴肾阴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机能属阳物质属阴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疾病产生归根结底是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阴阳偏衰
阴阳两虚
4.用于疾病的诊断
全部疾病总体分为阴证、阳证、阴阳相间三类
四诊:“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八纲辨证:阴阳为总纲阴:里、寒、虚证
阳纲:表、热、实
5.用于疾病的治疗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6.用于归纳药物的性味四气五味升降沉浮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收敛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发散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1、五行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
2、五行的特点
3、事物属性五行分类
4,五行的生克关系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
1、说明脏腑的生理及相互关系
2、解释五脏系统疾病的传变规律
3、指导五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课的重点、难点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的特性:生长、柔和、曲直
火的特性;温热、上升
土的特性;生化、承载、受纳
金的特性:沉降、肃杀、收敛
水的特性: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归类的方法:
(1)取象比类法:找出能反映事物本质的特有征象,然后进行比较,将相互类似的事物归成一类。
如;东方与木:日出东方,东方乃太阳升起的地方,木有()特性。故东方归属木。
(2)推演络绎法:
根据已知某事物的特性(或五行归属),推测联系与已知事物有较为密切的事物,然后归纳在一起。
已知肝属木,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与目。因此胆、筋、爪、目皆属于木。
2.常见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四)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相生、相克事物运动变化正常规律维持人体正常生理状态和阴阳平衡
(1)五行的相生:
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②相生顺序:木f火f土f金f水一木
③相生之间的关系——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的相克
①含义: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依次克制,制约的关系。
②相克顺序:木(克)f土(克)一水(克)一火(克)一金
③相克之间的关系——“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
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①生中有制:水生木,木生火,水克火
②制中有生:金克木,木克土,土生金
2.相乘、相侮解释疾病的某些病理现象
(1)五行的相乘
①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克制太过。
②相乘顺序:
木[乘]f(土)f()f()—()[乘]f(木)
③导致相乘的原因:
1)克的一方太强2)被克的一方太弱
(2)五行相侮
①含义: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②相侮顺序
木(侮)一金(侮)f火(侮)一水(侮)f土(侮)木
③相侮的原因
1)被克一方变强(所不胜一方变强)2)克的一方变弱(所胜•方变弱)
(3)五行母子相及:
①含义:“母”或“子”一方的太过或不足,而导致其“子”或“母”的损耗或不足。如:火太旺,耗伤木一
()病累()而木不足导致生火无力一()病及()
综上所述: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是五行之间克制太过所致,是相克的异常变化,而五行间的母子相
及则是五行相生的异常变化。
(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2.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3.用于疾病诊断
4.用于疾病治疗
控制五脏疾病的传变
确定治疗原则
制定治疗方法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概况。
第三章人体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脏腑
一、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脏腑学说的特点,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掌握六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
腑(脑、女子胞)功能特点。了解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概述:
1、脏腑分类(生理功能特点分)
(1)五脏——()()()()()
(2)六腑——胆、三焦()()()()
(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2、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1)化生和贮藏精气
(2)“藏而不泻”“满而不实”
3、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1)受盛和传化水谷
(2)“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4、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藏而不泻
5、中医脏腑研究的特点
(1)对脏腑的微观结构研究甚少
(2)注重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
(3)对脏腑的定位也比较笼统
I、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
一、心
(-)位置;胸腔之内,两肺之间,横膈膜之上,外有心包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病理上:心气不足或衰竭——血行不畅、甚或停止——危及生命
***血液运行的条件:1、脉管通畅2、血液充盈3、心气充沛
2、心主神志
心具有主宰人体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①主宰生理活动----11、决定着脏腑活动正常或不正常,决定着生命的存和亡
***故有“心者,君主之官”、“心者,生之本”②主宰心理活动——“心者,神明出焉”“心者,神之
变也”
3、心与体窍志液的关系
(1)与形体的关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主身之血脉,心血能上濡头面。
(2)与官窍的关系——在窍为舌
心之气血能上濡于舌,而舌则知五味。
(3)与情志的关系——在志为喜
心能主血脉则喜乐有度;而喜乐有度则心脉畅达
*****病理上:过度表示----心气涣散,注意力不集中。
4、与体液的关系——在液为汗(精神性出汗)
(1)人体出汗的形式——散热性出汗和精神性出汗
***散热性出汗——因气候炎热等原因导致体内温度上升(或生热),此时通过出汗而散热。
***精神性出汗——人在精神紧张时或受惊时出汗
二、肺
(-)位置: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位置最高,故称为“华盖
(二)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1)肺是体内气体交换的场所
(2)肺气的正常运动(宣降运动)保证肺的呼吸均匀和调,使浊气得以排出,清气得以吸入
(3)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通调水道:
肺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肺的宣发f水液向上向外输布f皮毛
肺的肃降f水液向下、向内输送一肾、膀胱
*****病理上:
肺失宣发一水液不达皮毛而聚于媵理一无汗甚或水肿
肺失肃降f水液不能下输膀胱f小便不利、水肿
3、宣发和肃降
肺的宣发(1)将卫气宣散到全身、肌表温养脏腑皮毛,调节媵理的开合作用(2)排出体内的浊气
(3)将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
肺的肃降(1)充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2)将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下输布(3)肃清肺和呼吸道的异物
4、朝百脉、主治节
(1)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2)治节:肺的升降出入运动对全身气血津液起治理调节作用——肺主气,肺朝百脉,肺通调水道。
(三)肺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液为涕
3、肺与形体的关系——肺合皮,其华在毛
(1)肺将水谷精微布散皮毛,使皮毛滋润,毫毛光泽
(2)肺宣发卫气到皮毛起温养抗邪和控制汗孔开合作用
4、肺在窍为鼻
三、脾
7-)位置:位于中焦,在膈之下,在胃的左方。
(二)生理功能
1、主运化一对饮食水谷的转运和消化吸收
(1)运化水谷:
1)帮助胃肠饮食物分解成精微和糟粕
2)帮助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
3)把吸收的水谷精微运输到全身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
1》摄入的水液经过脾的吸收和转化以布散到全身
2》把各组织器它利用后的多余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肺和肾
2、主升清:
I»将水容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
2》维持腹腔内脏的位置。
3、主统血
脾气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溢出脉外。
(四)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系统连属)
1.与形体关系——脾主四肢肌肉。脾气的升清和散
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送至人体的四肢并濡养肌肉。
2.与官窍关系——开窍于口。其体在唇脾主运代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则口唇红润,且口能纳食。
3.与志的关系——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旺,水谷精微与气血化生充足,则思维敏捷。
病理上:过度思虑则伤()o
4.与体液的关系——脾在液为涎生理上: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津液上注于口而为涎,以助消化饮
食物
病理上:脾胃不和则导致涎液分泌增多,发生口涎自出(口角流涎)
四、肝
(-)位置: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藏血——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贮藏血液——肝内有一定量的血液
②调节血量——能调节人体各部的血量。当机体某一部位活动较剧烈而频繁时,该部位的血量就增
加,反之就减少。而当人体处于休息安静时,大部分血液就归藏于肝
③防止出血——肝能协助脾脏使血液收摄于血脉之中。
2、肝主疏泄
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对人体的影响
(1)对气机的影响——调畅气机
病理上: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或气不行血,前者又称为肝气
保证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
****病理上: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或气不行血,前者又称为肝气郁结,后者称为气滞血瘀。
(2)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助脾运化
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气机通畅,也保证了脾升胃降二者之间的协调
*****^^理卜
肝失疏泄T•脾气不升f腹痛腹泄
肝失疏泄—胃气不降f暧气呃逆
(3)对情志的影响——调达情志
肝主疏泄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情志活动亦正常
****病理上:
肝失疏泄,、机不畅-郁郁寡欢,情志压抑
肝火亢盛一心烦易怒
情志异常如暴怒、郁怒f肝失疏泄
(4)对胆的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f胆汁排泄通畅
****病理上:
肝失疏泄-胆汁排泄不畅f胆汁郁滞或胆气上逆->胁痛、口苦
(5)对男子排精,女子月经的影响——调节生殖能力
肝主疏泄则男子精液排泄通畅有度,女子经血排泄正常
(三)肝与形窍志液等的关系
(1)与形体的关系——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之精血能濡养筋脉,使筋脉柔和而不挛急。
(2)与官窍的关系——开窍于目
肝藏血,肝血能濡养双目。
(3)与情志关系——在志为怒
怒—肝气上逆
肝火上炎f急躁易怒
(4)与体液关系——在液为泪
S・
(、
(一位置:位于腰部,脊柱两(刖,左右各一。
二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肾藏精——贮存、封藏精气
(1)精的含义
1》广义之精: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又称精气。
2》狭义之精: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又称“先天之精”
(2)肾所藏之精的来源: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出生之前,肾中精气纯为先天之精
出生之后,是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融合
(3)肾藏精的生理效应:
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A.肾精化生肾气促进机体生长
B.肾中精气充盛产生“天癸”,促进了发育和生殖
*男子16岁产生天癸女子14岁产生天癸
*天癸:是人体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
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肾阳作用——对机体的温煦、运动、气化和兴奋起促进作用,是全身脏腑阳气之根又称“元阳”肾阴
作用——对机体起滋润濡养作用是全身阴液之本,乂称元阴。
2、肾主水——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
(1)对参与水液代谢各脏腑的调节作用
(2)本身也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器官
***肾阳的蒸腾气化,将大部分津液输送到全身,而将部分废液向卜注入膀胱。
3、肾主纳气——帮助肺脏的吸气功能
(三)肾与形窍志液的关系(系统连属)
1、与形体的关系——肾生髓主骨,其华在发
1)肾藏精化生骨髓以养骨。
2)肾藏精化血以养发
2、与官窍的关系——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1)肾精上濡耳窍,使耳聪慧,反应敏捷
2)肾精充盛——前阴之排尿,生殖能力,后阴之排泄正常
3、与“志”关系:
肾在志,为()
*****,曰中精气充盛则不易惊恐
4、与“液”的关系——在液为唾
唾液分泌与肾中精气及肾中阴阳盛衰有关。
肾中精气充盛,阴阳平衡则唾液分泌正常。
n六腑
概述:\、六腑的内容:
即:胆、()、()、()、()、三焦
2、六腑共同生理功能
传化饮食与水液
3、六腑传化饮食与水液的过程
胆
(清者)J(胆汁)
饮食物(胃受纳)->胃(腐熟消化)-小肠(分清泌浊)T■全身I
体外一尿液一(浊中之清)膀胱一大肠(浊)T粪便-体外(燥化传化)
*****三焦是整个循行的通道
4、六腑的生理特点
(1)“泻而不藏”(2)以降为顺,以通为用
,>胆
(-)位置;位于肝之短叶之间,与肝相连
(-)胆的生理功能
1、贮存胆汁
(1)胆汁的生成——肝之余气所生
(2)胆汁的作用——参于饮食物的消化
2、排泄胆汁
在肝的正常疏泄下,胆汁能不断地排泄
3、主决断
二、胃
(-)位置:位于横膈下,当心下位置
(-)胃院的划分:
上脱——胃院的上部(包括贲门)
中脱——胃院的中部(胃体)
下腕——胃院的下部(包括幽门)
(三)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能接受容纳饮食物并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形成食糜——“胃为水谷之海”2、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气主降,能将腐熟后的饮食物下降于小肠、大肠
三、小肠
(-)位置:位于腹中,其上口与胃之幽门相接,下口与大肠阑门相接
(-)生理功能
1、主受盛和化物
小肠能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
2、泌别清浊
小肠有分别水谷精微和糟粕的功能,即吸收水谷精微和输送食物残渣到大肠。
四、大肠
(-)位置:位于腹中,其上口与()相接,其下端即肛门。
(-)主要生理功能——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来自小肠的食物残渣与水液,再吸收其中残余水液,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大肠传化糟粕与脾气的运化和肾的封藏、气化有关。
五、膀胱
(-)位置:位于小腹中央
(二)主要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
膀胱在肾的气化功能作用下,发挥贮藏尿液和排泄尿液的功能。
三焦
(-)三焦的概念
1、六腑之一,即脏腑之间的通道
2、指部位;即上焦(膈以上)、中焦(膈至脐)、下焦(脐以下)
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下焦包括肾、膀胱、小肠、大肠。
(-)三焦的功能(六腑之一)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
n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的概念:即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一、脑
功能:
1、全宰生命与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2、主感觉运动——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
汪昂:《本草备要》“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医林改错》“灵机之性在脑者”
二、女子胞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后,直肠之前,下口连阴道
(-)主要功能:主月经和孕育胎儿。
*****月经来潮和孕育胎儿的基本条件——肾中精气的充盛和“天癸”的到来。
*****月经来潮与心肝脾肾及冲任二脉关系最为密切。
三、内容安排(含教学程序、主要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1、脏腑学说概述
2、五脏的主要功能和系统联系
3、六腑的主要功能
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生成、主要功能,气的运动和分类及各自生成、分布与
功能特点。了解血的运行、津液的代谢过程,了解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一、精
1、精的含义:
(1)广义之精:泛指•切精微和生理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质。包括气、血、津液,水谷精微(又称后
天之精)。
(2)狭义之精:指生殖之精(又称先天之精)。
2、精的来源
(1)脾胃一水谷精微(后天之精)一气、血、津液
(2)肾一先天之精
二、气(-')气的基本概念.
W捻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域'’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气的生气
1、气的生成来源:
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于肾
后天之精气——包括自然界清气和水谷精气。
(1)自然界清气——由肺吸入
(2)水谷精气——乃脾胃对饮食物运化而成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
(1)与肺的关系:肺的宣降功能,保证了肺的正常呼吸,吸入清气,呼出浊气——自然界清气不断
进入体内。
(2)与脾胃的关系:饮食物入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转输,产生水谷精微。
(3)与肾的关系:肾藏先天之精气,并不断接受由脾胃所化生的后天之精气。
3、气的生成的基本条件
(1)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充足
(2)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功能正常。
(=)气的运动;
1、气机的含义:气机即是指气的运动
2、气的运动形式:
(1)气的运动规律: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2)脏腑之气运动的一般规律
脾的运动:脾气主升
2.肺的运动:肺气主宣发与肃降,具备升降出入四种运动
3.肾的运动:
(1)肾水的上升和肾气的蒸腾气化。
(2)肾气的降浊使过多的水液卜输膀胱。
4.肝的运动
肝气主升发疏泄
5.心的运动
心火下降
6.胃的运动:胃气的下降,使腑气通畅
7.胆、大肠、小肠、膀胱的运动:以下降为顺
(四)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1)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生理功能
(2)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2、温煦作用:
(1)维持人体的体温
(2)温煦各脏腑组织器官
(3)温运血脉
(4)温化水液
3、防御作用
(1)抵御外邪的入侵
(2)驱邪外出
(3)促进机体康复
4、固摄作用——对体内液态物质的统摄和控制
(1)固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等一切正常水液
(3)固摄精液
5、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1)精、气、血、津液各身自的生成,输布
(2)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
(五)气的分类
1、元气
(1)含义: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藏于肾中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2)生成:由肾中精气所化生,又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充养
(3)分布:分布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媵理。
(4)主要功能.
:**推省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元气能推动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2、宗气
:含义;由肺吸入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清气结合而成并聚于胸中的气。
(2)生成:水谷之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
(3)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4)功能
***走息道而呼吸(推动呼吸运动)
***贯心脉而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
***主管人体的视、听、言、动
3、营气
%)含义: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2)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化生
(3)分布:分布全身脏腑经络之中
(4)功能:化生血液——血液的主要成分
营养全身
4、卫气
(1)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
(2)生成: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化生
(3)分布:布散脉外之全身各部,外达皮肤之中,筋骨分肉之间,内至胸腹脏腑育膜等处。
(3)功能:
***温养作用:温煦人体,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
***调节作用:
1》司汗孔的开合,调节汗液的排泄
2》调和气血
***防御作用:抵抗外邪的入侵
*****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
脏腑之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胃气、胆气、膀胱之气
望络之气——经气和脉气
三、血
(―)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
血行于脉中,内至脏腑,外达肢节
*****“血府”—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
*****“离经之血,,-血液不能在脉内循环而溢出脉外时,称为出血,即离经之血
(二)血的生成
1、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营气津液)
2、与脏腑的关系
1.与脾胃的关系
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来源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
2.与心肺的关系:
(1)心主血脉,心推动血行而输送营养物质
(2)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心脉化赤变成血
3.与肝的关系:
肝的疏泄条达有助于心脾的功能活动
4.与肾的关系:
(1)肾中之精也可化生血液。
(2)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
(=)血的运行
1、血液运行的方式在脉中循环无端
2、血液运行与脏腑的关系
(1)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心为血行的动力,在心气的推动下循行脉管中。
(2)与肺的关系——“肺朝百脉”
肺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
(3)与脾的关系——“脾主统血”脾气能统摄全身血液使血液行于脉中
(4)与肝的关系——肝藏血
肝能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3、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1)血液要充盈
(2)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
(3)心、肺、肝、脾功能的正常活动
(31)血的生理功能
1、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1)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2)保证脏腑组织器官发挥正常的功能
“肝(目)受血能视,足受血而能步”2、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灵枢.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血能养神。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了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
肠液、涕、泪、唾。
******津与液的区别
(1)性状匕津—清稀,流动性大
液一稠厚,流动性小
(2)功能上
津—滋润作用
液——濡养作用
(3)分布上
津一体表皮肤、肌肉、孔窍(部分入血脉)——分布较浅
液—骨节、脏腑、脑髓——分布较深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
1、来源:饮食水谷
2、参与的脏腑:脾胃、小肠、大肠
3、生成过程:饮食物一(受纳)胃一(游溢)精气一脾(运化)一津液(脾的散津)一肺(宣发布
散)一全身一小肠(泌别清浊)f大肠(燥化、重新吸收)一粪便
(二)津液的分布:
1、参与的脏腑:脾、肺、肝、肾和三焦
2、输布过程:
津液(脾气散精)一肺(宣发)斗人体的上部和体表
膀胱」J(肃降)
(浊者)膀胱一肾(蒸腾气化)T全身(清者)
*****在津液输布过程中,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了津液的输布,三焦则起通道作用
(三)津液的排泄:
1、参与的脏腑组织:肺、肾、大肠、膀胱、体表皮毛
2、排泄途径:
(1)汗、呼气
津液一(宣发)体表皮毛一汗液
'呼气
(2)尿液
蒸腾气化
津液一肾膀胱(气化)尿液一(气化)体外
浊者
⑶粪便
津液一大肠一(燥化)粪便(含少许津液)一体外、糟粕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和濡养作用
滋养毛发肌肤、五官九窍、五脏六腑、骨髓关节。
2、化生血液津液渗入脉中化生血液
3、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调节体温)
4、排泄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随汗尿粪便排出体外。
五、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与气血的关系
1、精能化气,气能生精
2、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
(-)气和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营气是血液的原料
(2)气能行血
***气是血行的动力,能直接推动血液循行
***气能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3)气能摄血
脾气能统摄血液防止血液溢出脉外。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生气:血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
(2)血能载气:气存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2、津液对气的关系——津能载气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1、血对津液的关系——夺血者无汗
2,浮液对血的关系——夺汗者无血
三、内容安排(含教学程序、主要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卜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1、精的概念、生成、功能,
2、气的概念、生成、功能、运动及其分类
3、血的概念、生成、功能、运行
4、津液的概念、生成、功能、代谢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经络
一、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经络和经络学说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特点和经络
的生理功能。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三、内容安排(含教学程序、主要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卜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1、经络概述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经络的循行分布
4、经络的生理功能。
概述
I、经络的产生
1)生活医疗实践(硬刺、导引、推拿)
2)病人的感传现象
3)当时的解剖生理知识
-、经络的意义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意义
经络是为证和露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共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等相互关系的学
说。86》
/、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和络属的脏腑组成。
(1)经脉
十二正经(十二经脉)——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阴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络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
十五别络
十二经脉之别络+督任之别络+脾之大络
浮络——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皮肤表现)而常浮现的络脉
孙络——最细小的络脉
(3)经筋——十二经筋
十二经脉与筋肉的连属部分
(4)皮部——十二皮部
十二经脉叮皮肤的连属部分
二、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经络的的生理功能
1、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气血通过经络运行全身,发挥营养作用
2、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器官
(1)脏腑与肢节的联系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3)脏腑之间关系——表里关系
(4)经脉之间的联系
3、调节机能平衡
通过针刺经络上的穴位,来调整其所络属脏腑的平衡
4、感应传导作用
1、脏腑病变通过经络传到体表,体表有病变通过经络传到脏腑。
2、得气和行气现象。
3、根据经脉循行的部位的异常体征来判断病变部位。
(二)阐释病理变化(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三、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命名:
1、分布:
1)人体的左右两侧对称分布(躯干中线为中界)
2)上下肢的内、外侧:
内侧——阴经外侧——()经
3)络属于五脏、心包与六腑
五脏心包——()经
六腑——()经
2、命名依据
1)以手足分——手经和足经
2)以阴阳分——阴经和阳经
KEI"士K日"麻阳”/l、K日药
K口怒K口口H怒目以太阳经
3)以脏腑分
脏——肺经、脾经、肝经、肾经、心经、心包经
腑——大肠经、胃经、胆经、膀)i殆经、小肠经、三焦经
3、具体命名
手经
手去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6月心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经
足云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膀旅经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
(-)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
1、走向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
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2、交接规律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
***表里手经一手指端;***表里足经一足趾端
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
(2)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相接
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接鼻旁
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内眦
(3)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太阴与手少阴一心中
足少阴与手厥阴一胸中
足厥阳与手太阴一肺中
(三)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规律
1、在四肢部的分布:
上肢下肢
■Xf.
刖——-太阴经(手、足)
1)阴经一一内侧{中_一厥阴经(手、足)
后一少阴经(手、足)
刖一—阳明经(手、足)
2)阳经一—外侧{中-—太阳经(手、足)
后_一少阳经(手、足)
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下足太阴经在中、足厥阴经在前,在内踝上八寸处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
经在中。
2、在头面部
1)阳明经一面部、前额部
2)太阳经——面颊、头顶、头后部
3)少阳经——头侧部
****对头痛定位具有临床意义
3、躯干部
1)手三阳经——肩胛部
2)手三阴经——从腋下走出
阳明经——胸、腹
3)足三阳经{太阳经——背面
少阳经——侧面
4)足三阴——腹面——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自内向外)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共计二十四条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阳明经与太阴经相为表里
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2、太阳经与少阴经相为表里
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
3、少阳经与厥阴经相为表里
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
****互为表里两经所络属的脏腑在生理功能相互配合,病理上则相互影响
如:心与()相为表里,
心火亢盛则下移()
(五)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次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一——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一——足少阳胆经
四、奇经八脉(-)概念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二)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
督脉——肾、肝冲、任、——肝
(三)各条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与功能
1,督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下出)f会阴f脊柱后面f头顶f额部、鼻部f上唇f上唇系带(处)
(2)基本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2、任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一会阴一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一咽喉f下颌部一口唇一双侧目眶下
(2)基本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血
2》任主胞胎
A、调节月经
B、促进女子生殖机能
C、与女子妊娠有关
3、冲脉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f会阴一腹部挟脐上行f胸中f喉、环绕口唇f目眶下
(2)基本功能
A、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B、“冲为血海”a、促进生殖的功能
b、与妇女的月经有关
4、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肋一斜向下到带脉穴绕身一
起于季肋一斜向下到带脉穴绕身一周
(2)基本功能主妇女带下(约束带下)
5、阴跷脉
(1)循行部位
从内踝下照海穴分出(走于)一下肢内侧(到)一前阴一腹、胸一鼻旁一目内眦
(2)基本功能
1>>主肢节运动2»司眼睑开合
6、阳跷脉
(1).循行部位
从外踝下申脉穴分出(走于)一下肢外侧(到)一腹部一胸部后外侧一肩部、颈外侧一口角一目内
毗一耳后
(2)基本功能
1>>主肢节运动
2>>司眼睑开合
7、阴维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小腿内侧一下肢内侧上行一腹部一胁部一咽喉
(2)基本功能
1>>维系、联络全身阳经或阴经
2>>调节气血
8、阳维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外踝下f下肢外侧f躯干部后外侧f肩f颈部、耳后一前额一头侧
(2)基本功能
1>>维系联络全身阳经或阴经
2>>调节气血
五、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离、合、出、入
2、别络:经脉的分支,共十五条,十二经脉与督脉、任脉各一条,再加上脾之大络。
3、经筋:十二经脉在筋肉关节的连属体系。
4、皮部: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
第三节体质
一、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掌握体质的基本概念、影响的因素,了解体质的构成、标志、生理学基础及分类
二、本课的重点、难点
三、内容安排(含教学程序、主要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1、体质的基本概念
2、构成和标志
3,生理学基础
4、分类以及影响的因素。
一、体质学说的概念:
(一)体质的含义:是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
机能和心理状态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体质的形成
1、先天因素
2、后天因素
二、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法
1、阴阳分类法2、脏腑分类法
3、五行分类法4、体型肥瘦分类法
(二)常用的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1、阴阳平和质(常体)
2、偏阳体质(热体)
3、偏阴体质(寒体)
三、体质学说的应用
(-)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指导辨证论治
(三)指导养生
第四章病因
一、本课的目的和要求
了解病因的概念及其中医对致病因素的分类,掌握六淫概念和疫气之邪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
点。掌握七情内伤的概念、形成因素及其致病特点,了解饮食失宜、劳逸过度与疾病的关系。掌握
痰饮、瘀血、结石的形成因素和致病特点。了解其他病因对疾病的影响。
二、内容安排(含教学程序、主要内容、小结、复习思考题、下节课预习范围及后续课程介绍)
第一节外感病因
(-)六淫概念、性质和致病特点,
(-)疫气
第二节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1、七情内伤的概念、形成因素
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二)饮食失宜
(三)劳逸过度
第三节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痰饮
1、痰饮的形成因素
2、痰饮的致病特点
(二)瘀血
1、瘀血的形成因素
2、瘀血的致病特点
(三)结石
第四节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源性因素、先天因素)
三、本课的重点、难点
概述
(-)病因的概念: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是研究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的学说
(三)病因学研究的内容: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
(四)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1、通过询问发病的经过及其有关情况推断其病因
如:传染因素、情志因素、外伤因素
2、辨证求因——必须具备病因的性质及其致病的特点的知识
*“辨证求因”的“因”与实际感受的病因有时并不•致,因为“证”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是可变的,“寒邪”
入里化“热”。"因“:则从寒一热
(五)病因的分类:
1、《内经》:分为阴阳两类
2、张仲景《金匮要略》:三种传变病因,即1)为内所因;2)外皮肤所中:3)房室金刃、虫兽
3、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1)为外所因——六淫
为内所因——七情
3)不内外因——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跋折,痕忤附着,畏压溺
4、现代病因分类
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4)其他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何地
1、外感病因的来源:自然界(外界)
2、感邪途径:肌表、口鼻
3、外感病因的致病共同点:均有肌表或浅在的临床表现
4、内容:六淫、疣气
1六淫
六气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的概念: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六气转化六淫的条件
1、气候的异常转化:1)太过、不及、
2)非其时而有其气3)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
2、机体适应能力的下降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
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邪;长夏——湿邪;冬天——()邪
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久居潮湿——湿邪致病
(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
(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
各种六淫邪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一)风邪
1、与季节的关系:春季多见
2、性质与致病特点
(1)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A.开泄——使媵理开泄——多汗、恶风
B.阳位——易侵犯头部——头痛
易犯肺一鼻塞、咽痒、咳嗽
(2)善行而数变
A.善行一行无定处一病位游走不定如:风痹
B.数变——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
(3)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摇动的症状如:破伤风——抽搐
(4)风为百病之长
许多外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
3、风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痛、皮肤搔痒、风疹块此起彼伏,四肢抽搐,面肌痉
挛、麻木或口角歪斜、头痛。
(2)常见的临床证型——外风证,尊麻疹(瘾疹),风痹,伤风感冒
(二)寒邪
1、与季节的关系:冬季多见
2、性质与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A.寒邪袭表,卫阳被逼——恶寒
B.寒邪损伤人体阳气——伤脾阳(脱腹冷痛、吐泻);伤肾阳(手足厥冷、下利清谷、腰膝冷痛)
(2)寒性凝滞
人体经脉气血凝滞——疼痛,得热痛减。如痛痹——关节冷痛
(3)寒性收引
A.媵理收缩闭塞——无汗B.经脉收缩,气血不畅——疼痛
C.筋脉收缩挛急——筋脉关节屈伸不利,拘挛作痛
(4)寒性清澈
分泌物与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如鼻流清涕,咯痰清稀
3.寒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恶寒、无汗、手足厥冷、肢体疼痛、脱腹冷痛得温痛减、吐泻等。
(2)常见病证——外寒证、寒痹、寒邪犯胃
(三)湿邪
1、与季节的关系——夏季与长夏多见
2、性质与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
A.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特别是脾胃气机不畅——胸闷、脱腹胀满。
B.损伤阳气——损伤人体阳气(多在久病后)和损伤脾阳使脾阳不振(泄泻,脱腹冷痛,水肿)
***“湿胜则阳微”(叶天士《外感温热篇》)
(2)湿性重浊
A.重——沉重的症状——周身困重、头重如:湿痹——关节重痛
B.浊——混浊的症状一面垢、哆多、尿浊、大便澹泄,带下病
(3)湿性粘滞
A.粘滞的症状——大便粘滞
B.病程的缠绵——疾病缠绵难愈。如:湿温病、湿痹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趋下,阴位——易伤人体的下部——下肢浮肿,淋浊,带下,泄痢,湿脚气
3、湿邪致病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与病证类型
(1)临床表现——周身困重、头重、关节重痛、泄痢、水肿、面垢、尿浊、带下
(2)病证——湿痹、水肿病、带下病、风湿、湿困脾胃
(四)燥邪
1、与季节的关系——秋季多见
2、性质与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宁学院《篮球》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标的及保险理赔服务内容2篇
- 迈瑞医疗利润表分析
- 2024年度信息技术开发合同2篇
- 滴滴出行网约车安全培训
- 晚期肺癌的治疗进展
- 山东省济钢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 幼儿园变废为宝主题活动
- 全新2024年度广告投放服务合同2篇
-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圆舞曲》课件
- 优秀管理者的高效沟通
- 矿井开拓方式PPT课件
- 慢阻肺的防治PPT课件
-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审计、纪检、风控联动机制探析
-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读不完的大书》教案+反思
- 百分数的认识1018
- 临床教学方法与技巧(课堂PPT)
- 【发酵工程】余龙江版 第11章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
- 寝室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 各种灯具报价单.doc
- 赴美国自由行旅行英文行程单模板(面签必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