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文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共情式教学”_第1页
情感文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共情式教学”_第2页
情感文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共情式教学”_第3页
情感文明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共情式教学”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情感文明关注教育教学现场的“人”。基于情感文明视角,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实施“共情式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养成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高尚的道德品质,包括同理心、同情心、慷慨助人的情感。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表述,倡导建立一种新的情感文明。情感文明表达了教育的宗旨,基于情感文明的视域,小学语文教学可以采用“共情式教学”,培育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文明,高尚,优雅;通过“共情式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链接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共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共情的关键点在于“共”,也就是让学生感同身受,就是要让学生与文本形成一种心灵的共鸣。共情的落脚点在于“情”,共情不仅仅是形成一种同感,更是达成一种共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相关的教学手段、媒体,创设一种共情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运用文本本身蕴含的情感,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从而唤醒、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一课,笔者就充分借助文本中的细节描写、场景描写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而让学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从文本中压抑、嘈杂、闷热的环境,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从母亲的动作、眼神尤其是文中的几个“立刻”的描写,让学生感受、体验母亲工作的繁忙、艰辛;而从母亲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辛苦费”给“我”买书,就能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母亲的“伟大”。在教学中,笔者没有简单地停留于对文本的分析,而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回顾自己的父母亲工作的画面,进一步感受、体验文本中表达的母爱。氛围的创设、经验的唤醒与激活,能让学生自然地升华自己的情感,生成一颗“感恩的心”。有的学生说:“妈妈,您太辛苦了,我不会辜负您对我的期盼。”有的学生说:“妈妈,工作之余要注意休息啊!”还有的学生说:“我今后回家要多做一些家务,做妈妈的小帮手,减轻妈妈的负担。”链接学生的生活,唤醒并激活学生的经验,不仅有助于学生解读文本,更有助于通过文本解读指引学生的生活,催生学生的表达。在“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教师通过文本的解读来育人,将语文学科不仅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载体,更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载体,就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二、催生文本的阅读,促进学生的共情情感文明倡导一种积极的对话、交往文化。情感文明是一种超越心理学、社会学而走向人类学的文明。共情是人的高级情感的最为核心的部分。所谓“感同身受”,所谓“情动于中而发于外”,表达的就是一种情感的功能。共情是情感文明的根基。如何引发一个人的共情呢?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移情”。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一课,讲述的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在山洪来临之际组织村民有序逃生,而自己和儿子却不幸牺牲的故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一是借助多媒体结合文本创设山洪来临的险恶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老汉自己逃生还是组织群众逃生?二是结合课文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辨:老汉为什么揪出小伙子?老汉应该让小伙子到队伍的前面去还是到队伍的后面去?三是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思辨:在最后的紧要关头,老汉为什么又将小伙子推上木桥?在这样的情境中,笔者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在心里塑造一个临危不惧、坚持原则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同时塑造一个爱护家人的父亲的形象,认识到“桥”不仅仅是生命之桥,还是责任之桥。催生学生的文本阅读,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移情”体验,穿过文本的语言表壳,走进文本表达的意蕴深处。在有深度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入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与课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这样的一种语文学习,就是一个温暖的情感之旅,就是一个百感交集的精神之旅。三、丰富学习的评价,优化学生的共情秉持“教学评一体化”的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情感文明要求学生要做一个情感的人。优质的情境能升华学生的认知,扩展学生的认知。教师要通过评價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评价,播撒“真、善、美”的情感种子。这是共情教学、共情教育的根本目的。情感的偏狭、情感的异化,必然会导致学生生命的枯萎、凋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评价以及引导学生评价,对学生的情绪、情感进行有效地调节、疏导。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课,没有过多的细节描写,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理解文本的内容。为此,笔者通过补充课文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细节。为了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主人,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积极的评价者”,让学生从课文的七个场景中选择一个场景来评价。这一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文本解读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文本解读积极性。学生从一个个场景中,借助外貌、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对父亲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说到底就是学生潜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在对文本中的人物动作、外貌等的描写的评价中,学生逐渐领会了这些描写背后的感情。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雨天背我上学”这一场景,通过圈画场景中的关键句子,感受父亲的情感,感受作者表达的父爱。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是作者的情感表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文本解读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丰盈了学生的情感。情感文明关注教育教学现场中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