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_第1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_第2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_第3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_第4页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我国将“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中的绿色与协调放在重要位置。这不仅是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趋紧的结果,更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和谐,并最终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两大理念所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城市建设。然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诸多困境,包括自然资源困境、经济困境、社会困境、国际话语困境以及国内政治困境。本文在具体分析上述困境的基础上,本着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态度,力求提出相应的对策,它们依次是生态资源总体观、建设循环经济、城市规划与生态文化建设、创新我国生态城市理论模式以及政治解决方案,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关键词:生态城市协调绿色一.生态城市生态城市的概念是在197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研究计划中首次出现的。在生态城市概念产生初期,人们一般从环境管理主义出发,强调实际工作部门在城市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历史文化、交通、物种多样性等单项要素的良性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到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tsky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想模式,即生态城市的最终实现形式。该观点认为,生态城市是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的一种人类理想栖境①。生态城市发展至今,大多数人已经接受将上述两种观点结合之后的观点,即生态城市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其特征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②这种观点既从宏观上为生态城市建设树立了目标,又兼顾了城市的各种生态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是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立足点和根本导向。本文认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它不仅应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心和着力点,更应贯穿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而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建设道路。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困境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着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建设标准单一、不顾区域差异而导致的自然资源困境,由于生态恶化和地方短期形象工程导致的经济困境,由于城乡二元分离、区域观薄弱和群众参与度低导致的社会困境,由于技术和生态话语理论创新不足而导致的话语困境,以及由于“唯GDP论”和绿色社会团体缺乏导致的政治困境。自然资源困境1.自然资源有限性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后,我国消耗了大量的能源、矿产资源、土地以及水资源。以水资源为例,北方一些城市由于本身地理条件限制,再加上城市工业用水不加节制,已然出现水危机的前兆,不得不设法从南方调水过去以缓燃眉之急。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世界第四,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显然难以满足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然资源有限性与我国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之间的矛盾。2.自然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由于建设标准单一,不顾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或适合某一区域加以利用的自然资源被闲置,或不加限制地利用另一些自然资源以至大部分被浪费。王如松研究员称之为“资源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空间上的错误利用”③。结果是生态的自我修复功能严重受损,将生态城市建设拖入资源环境约束更为紧张的局面,进而恶性循环,出现生态耗竭的现象。经济困境生态城市建设的经济困境不仅与生态恶化带来的经济成本与损失紧密相关,还与急于求成力图快速收到生态恢复效果所采取的短期性生态改造工程有关。防止生态退化的成本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河道疏浚整治、扩大绿地、兴建大型工业净化设施等,主要是补偿生态建设上的历史欠账,防止生态进一步的退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多部门长期的合作努力,最重要的是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当然,还有技术问题。控制污染的技术需要专门的研究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方案,然而这又带来另一项成本。上述两种成本累积起来,造成了资金要素上的经济困境。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的一半发生在卫生部门。以空气污染为例,在21世纪的头10年期间,我国肺癌的发生率翻番,不仅造成了巨额的卫生花费,而且不断削弱了劳动人口的生产能力,致使劳动生产率下降④。另一个方面,生态退化造成了生产环境的不稳定性,使经济处于更加难以确定的风险之中,无形之中不断加大了社会管控风险的成本。上述两个方面相互促进,造成了生产要素上的经济困境。3.短期性行为生态城市建设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工程,而是一个复杂、长期和系统的工程,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生态城市的整体最优、长期最优,而不是单个子系统的最优或是短时期内的最优⑤。然而,许多城市急于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收到成效,部分领导急于在自己任期内取得显著的成果,造就了很多短期生态改造工程,结果创下了大量的地方外债,使生态经济模式的建立变得遥遥无期,造成严重的生态负效应。这是结构上的经济困境。社会困境1.城乡二元分离马世骏院士明确指出,生态城市不仅包括生态市,还包括生态镇、生态村。将生态城市建设的地域扩大到“乡村”,就能比较好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⑥。但是现实表明,生态城市的建设只是在城市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大部分农村却少有转变。这主要是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使很多城市是在牺牲农村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的“病态生态城市”。其次,由于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基础设施,环境污染严重,客观上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难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则延迟了农村生态建设,造成城乡冲突突出,三农问题严重,形成城市与区域关系不协调的社会困境。2.忽视区域与区域的联系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在城市区域内是一盘棋,而且与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联成了一体。但是这项整体建设工程往往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而被人为地分割,致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四分五裂,在生态学上称之为“景观破碎”。在社会层面上也就形成了区域与区域之间恶性竞争、缺乏合作的现实困境。3.群众参与度不高生态城市建设的效果好坏最终取决于群众的参与和评价,然而现实社会中有主客观两方面原因导致群众参与度不高。首先,我国教育观念依然比较陈旧,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生态要求,致使群众主观上的生态素质偏低,表现为生活生产方式陈旧,阻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其次在客观上,居民能够享受到的生态城市建设成果相对较少,因而参与生态循环。其中,社会生态的中循环包括规划、管理、研究、教育、消费等,自然生态的大循环包括水、土、气、生、矿等生态因子的全代谢过程。为实现上述循环经济的建设理念,关键是要实现面向循环经济的产业生态转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完善生产生活废弃物交易及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例如将过去习以为常的定期收取市民垃圾处理费转变为废弃物换食品常态化行动,由垃圾回收利用企业收购粮食、蔬菜、水果来提供这些食品。这一举措不仅能促进市民主动自觉开展垃圾分类收集活动,而且提高了资源回收企业和农民的收入,同时大大缓解了垃圾填埋场的压力,甚至有机会使之恢复为天然草地。二是区域耦合,建设园区经济,使生产区与相关的自然及人工环境形成一体化空间,逐步实现有害污染物向区域外的零排放。不仅要增加园区内的绿色覆盖率,而且应该保护园区周边森林,力争维护园区外森林原貌,适当设置生态隔离区以保护物种多样性。三是社会复合,引导企业将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生态服务和能力建设的功能融为一体,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机会和宜居环境,实现从分配性正义向生产性正义的飞越。(三)城市规划与社会生态文化建设1.城乡一体化规划,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必须由单纯的城市规划向城乡一体化规划转变,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小城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平等协调发展。在积极推动城市中心区域生态化水平的同时,还要针对作为生态城市建设难点的农村,进一步加大其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垃圾填埋场等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在教育支出、环保投资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倾斜,使农村人口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2.区域间协调助推总体性合作城市政府必须在复杂的区域环境中进行协调工作,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多重大事务必须在区域层面与众多参与者协调,如武汉市长必须同周边的其他市长一起在省和中部地区的层面上推进环境保护、交通规划、精明增长等一系列政策,其协调的典型落脚点有长江经济带建设这一方面。在城市交通规划上更是如此,应主张跨区域交通量的增加和全省性的自然土地快速消耗必须得到解决,使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得不采取合作的方式,以求总体上走出困境。3.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公民广泛参与不仅要注重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生态有关的教育,而且要使一般市民有机会再免费的环境大学接受有关的教育。在实践层面,可以采取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开发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创造广泛多样的社会及社区活动;保持、促进文化多样性,将生态意识贯穿到生态社区发展、建设、维护的各个方面;加强对生态开发过程中各方面运作的教育和培训等。同时,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要能让居民切实感受到其带来的好处,不仅包括呼吸新鲜空气和享受生态美景,还包括能从生态旅游市场中分得一席之地,不至于旅游景点被地方政府一揽子建设并独占生态红利,而是促进生态红利的共享。这些措施拓宽了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四)创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话语1.提出组合式动态评价标准回应西方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不可否认,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姿态加以学习总结,又要采取审慎批判的态度,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所谓的“国际标准”,应该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城市发展现状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数据的积累和管理体系的完善的基础上,提出组合式动态评价法,以实际作为和生态城市理论建设成果回应西方人为制造的话语困境。相对于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组合式动态评价法有以下五个优点:一是合理性,即各指标的标准值是综合考虑同类型城市的取值范围和城市现状值之后确定的,不仅更贴合各个城市的实际,可操作性也更强。二是动态性,根据不同类型中各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更新数据库,重新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避免了指标体系失效的问题。三是灵活性,可根据不同的维度和不同的类型进行灵活的组合,避免“一刀切”。四是拓展性,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增加部分指标。五是更强的综合性,通过指标权重进行整体优化,更好地体现指标间的综合性和关联性。2.联合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发展生态经济在同第三世界落后国家以往的经济交往中,我国往往采取援助物资的方式。殊不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种方式并没有增强这些国家的造血功能,相反还削弱了第三世界人民追求经济增长的积极性。因此,在投资第三世界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及新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及深刻教训融入其中,尝试跨越“发展经济必将破坏生态”的峡谷。当我们同第三世界落后国家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的时候,帮助他们发展生态经济,必将突破自下至上的话语困境。(五)新政绩观和社会绿色团体1.GDP与GEP双考核机制针对政治上“唯GDP论英雄”对生态城市建设造成的困境,可在GDP作为主要核算指标的基础上建立GEP核算机制,旨在与GDP形成对应以衡量GDP的生态良好程度。这种双考核机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优化城区宜居环境,使各级党员干部认识到将“自然生态系统价值”和“人居环境生态价值”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其中,后者的核算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的维持与改善,以及土地环境的维持与保护等系列指标。如果GEP考核不过关,同样将被纳入政治问责的范围,因而能对党员干部的生态意识的形成起到倒逼的作用,这也正是党的十八大将“绿色化”定位“重要政治任务”的用意所在。2.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绿色团体在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体制下,重新组织一个新的绿色民主党派是不现实的,也是危险的。这是由于全球生态浪潮所带来的冲击无从预知。只有在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才能找到社会中绿色运动的自发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服从党的绝对领导,而且能自主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科学建议和指导。其组织定位属于志愿性团体,由一批顶级专家学者发起,不断吸收社会上那些环保大使,为各级党员干部提供生态咨询,为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策,杜绝绿色思潮泛滥以至受西方资本控制的危险。他们有能力提供从青山绿水中发现金山银山的方法。四.结论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集自然资源、经济、社会、话语、政治于一身的长期性、系统性任务,面临的困境和复杂程度、需求和压力、不确定性和风险等都是多方面的,需要在系统理解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资源节约和保护、生态经济建设、完善社会复合体和生态话语理论创新四个方面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在深刻意识到自然资源有限性之后,我们要确定自然资源的总体安全限度,力争达到一种资源代谢的总体均衡状态。为解决自然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应从总体上加强城市生态资产管理及生态代谢管理。对于生态恶化以及急于改善生态所导致的经济问题,应秉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生态优化设计为辅的原则,发挥生态城市基金会的基础作用,将绿色账户制度当作调节器,最终形成富有弹性和张力的生态循环经济。社会层面上,城乡二元对立的局面难以改变的根源在于城乡协调发展的着力点或突破口的缺失,生态城市规划适应了这一需要。由城市废弃物回收公司提供垃圾换食品站点,并从时空上得到城市规划的优先考虑,不仅解决了城乡垃圾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区域与区域之间则采取总体性生态战略,使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受行政区划的破坏。这些从根本上都需要群众的积极参与,只有让生态红利共享、生态意识普及,生态城市建设的社会困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国际层面上,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垄断生态话语权,在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典型的生态城市建设模板。为突破从这一方向而来的困境,我们不仅要学习借鉴那些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办法、好制度,更要突破自身的技术瓶颈,制定出属于中国创造的生态城市组合式动态评价体系。而对于第三世界其他落后国家,则要时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始终是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要发展可持续性经济,也会援助其他落后的兄弟国家,带动他们的经济发展,并将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