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2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同步训练 人教版_第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2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同步训练 人教版_第2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2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同步训练 人教版_第3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2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同步训练 人教版_第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第13单元 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第2节 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同步训练 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部分区域地理第十三单元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第2节水土流失的治理和荒漠化的防治右图是“我国的黄土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我国黄土分布的规律是()A.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C.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D.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2.图中A所在区域是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直接原因是()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C.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解析: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又相对集中,黄土一般是由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从分布厚度上可以判断,黄土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向地带;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质地疏松性、降水的集中性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破坏和间接对植被的破坏等。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就是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答案:1.D2.C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3~4题。3.以下关于甲、乙、丙、丁四处在利用和治理措施方面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甲处平整土地,发展耕作业B.乙处开垦梯田,种植水稻C.丙处封坡育林育草D.丁处打坝建库4.除黄土高原外,上述小流域治理的措施还可以推广到()A.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地B.荒漠化严重的地区C.盐碱化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地区D.中、低产田集中的华北平原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四处分别是黄土塬、缓坡、陡坡、沟谷地形。乙处开垦梯田正确,但不适合种植水稻。黄土高原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其小流域治理的措施还可以推广到其他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答案:3.B4.A(·广东湛江)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5~7题。坡度—侵蚀强度关系示意图5.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解析: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40°~90°,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答案:C6.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解析: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答案:D7.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上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解析: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到水土保持作用,在上方植树,有利于减少泥沙注入坑中,减少对坑的淤塞。答案:B读“我国西北某大盆地东北—西南走向的剖面图”完成8~9题。8.该地区沙漠广布的根本原因是()A.植被破坏,风沙肆虐B.深居内陆,地形闭塞C.受蒙古高压控制,气候干燥D.人类活动强度过大,乱砍滥伐解析:图示和材料中有以下信息:一是该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地区的大盆地,二是多流动沙丘。由此可以大致判断该盆地为塔里木盆地。由于该盆地深居内陆,加上盆地地形,海洋气流难以深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答案:B9.关于乙处古城被流动沙丘埋没在沙漠中的主要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河流上游过度用水B.绿洲边缘过度樵柴C.河流下游过度开垦D.绿洲边缘过度放牧解析:从图中绿洲和湖泊的分布可以大致推断出该古城地处河流中下游,在其下游过度开垦,不会导致开垦地上游的水源紧张。答案:C10.关于西北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土地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缩小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B.人口增长导致耕地面积扩大和荒漠化土地面积缩小C.耕地面积扩大导致人口增长和荒漠化土地面积扩大D.人口增长使耕地面积扩大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解析:人口增长,进一步开垦耕地,使耕地面积扩大。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燥,从而导致荒漠化范围扩大。答案:D11.下图为两个不同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其中甲图比例尺为1∶15000,乙图比例尺为1∶150000。下列说法中,属于图示两地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共同注意的问题是()①大力发展基塘生产②因地制宜,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③大力营造小水电④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覆盖率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从经纬度和等高线等信息能看出,甲图为云贵高原地区,因地形崎岖、降水量大而水土流失严重;乙图为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两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都是植被破坏。故保护植被,调整农、林、牧用地结构,以及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植被覆盖率是两地共同的整治措施。答案:B12.阅读下列有关黄土高原的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某地影像(如下图所示)。材料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对黄土高原多年的研究成果——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植被覆盖率(%)径流减少率(%)侵蚀减少率(%)201555~30~20403080~50~406060~50~3095~85~708075~60~5098~89~80≥9070100~95~90(1)黄土高原位于乌鞘岭以东,________以西,长城以南,________以北,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为了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国土整治,人们往往依靠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材料一中资料的获得,往往采用________技术;材料二中资料的获得,则主要利用________技术。(3)在黄土高原植树造林的主要目的是()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调节气候,美化环境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4)科学研究表明,对于黄土高原,当植被覆盖率达到________%后,土壤的侵蚀率非常明显地减少。解析:第(1)题,考查黄土高原的范围。第(2)题,材料一是黄土高原某地影像,是利用传感器拍摄的,因此属于利用遥感(RS)技术;材料二中的资料是通过多年研究成果分析得出的,因此属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第(3)题,黄土高原植树造林属于“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主导作用是防风固沙。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主导作用则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4)题,错答的原因是对“径流减少率”和“侵蚀减少率”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地表径流减少率明显增加,从而使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资源,起到拦截泥沙、蓄积水源的功能;地面侵蚀减少率也相应大大提高,从而实现水土保持。当植被覆盖率达到40%时,两个土壤侵蚀率非常明显地减少。答案:(1)太行山秦岭(2)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3)D(4)4013.读“西北地区主要沙漠和沙地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加上________的阻挡,特别是________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导致本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由于________条件的影响,本区植被、草场载畜量和土地生产力都由东向西发生变化。(2)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沙漠或沙地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3)在以上字母代表的沙漠中较难治理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C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处荒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荒漠容易治理和利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防治荒漠的核心是________。它包括的内容主要是预防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扭转________,恢复________。(5)防治荒漠化应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在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应调整________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相结合;在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的绿洲,应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________农业。(6)恢复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西北各族人民治沙有丰富的经验,宁夏沙坡头的________等技术措施居世界领先地位。解析: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荒漠分布广,其中以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我国虽然在防治沙漠化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荒漠化总体扩张趋势还在延续,防治荒漠化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答案:(1)远离海洋高大山地青藏高原水分(2)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毛乌素沙地(3)A水资源比较缺乏或者很难利用,几乎寸草不生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分和植被条件相对较好(4)人与自然的协调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5)土地利用节水(6)自然植被草方格沙障走近高考1.(·浙江文综)关于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国南方土地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尤为脆弱B.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要快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土地荒漠化更为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解析:中国荒漠化最严重和最典型的是西北地区,西北生态环境脆弱,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风沙灾害较多;中国南方荒漠化区,生态环境相对于西北、黄土高原等地区要优越;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速率比人类活动引起的慢;三江平原过度垦殖主要导致湿地和沼泽的减少,并不会产生严重的荒漠化,故选D。答案:D2.(·广东地理)云南某地梯田规模巨大,级数最多的达5000级,现已成为中外闻名的观光景点。当初修建梯田的主要目的是()A.保持水土B.发展旅游C.利用浇灌D.便于运输解析:云南地表崎岖不平,发展种植业容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而梯田的修建有利于拦截水土,减轻水土流失,故选A。答案:A(·四川)右图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回答3~4题。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解析:农牧交错地区,生态环境脆弱,降水量小,不宜采用增大坡耕地的面积来提高粮食产量;也不宜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和建成商品粮基地,因为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对农牧交错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合理的措施是退耕还林、还草,发展舍饲养殖,这样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保护环境。答案:D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读图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生态功能: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因为北方农牧交错地区的森林、草地可以防止西部风沙对东部农耕区的危害,而该地的森林、草地是西部牧区的水源地;生产功能:农牧交错地区是东部农耕区畜产品供应基地,是西部牧区的饲草料供应基地。答案:A(·全国)读下图,回答5~6题。5.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甲、乙、丙、丁四地段中,最应退耕还林(草)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图中甲、乙、丙、丁四地,甲、丙两地所处地带相对平坦,坡地径流较缓,水土保持条件较好,丁地位于山前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不易发生水土流失,而乙地为耕地,位于河谷地区的陡坡,植被条件较差,最易发生水土流失,也最应退耕还林(草),加强水土保持,故选B。答案:B6.甲、乙、丙、丁四地段中,灌溉条件最好的地段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图示的丁地段地势平坦、土层较深厚,有河流经过,水量充足,取水方便,灌溉最便利,故选D。答案:D7.(·高考辽宁、宁夏文综)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右图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________地区。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