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_第1页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_第2页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_第3页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_第4页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条件分析

充分发挥云南药用资源丰富、医药研发资源富集和产业集聚成效

明显等优势,以增加优质品种、做强龙头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增强

产业集聚、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抓手,促进生物制药领先发展,加快现

代中药转型发展,推动化学仿制药突破发展,积极布局医疗器械,完

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种,打造生物医药

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

1000亿元,培育形成3—5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一

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将我省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集聚区、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中药民族药领先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疫苗基地。

1、创新发展以疫苗为重点的生物技术药产业

依托昆明高新区、玉溪高新区等园区布局发展生物技术药,大力

开展生物疫苗、抗体药物、生物类似药、细胞制剂,白蛋白、凝血因

子、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以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

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1)创新发展新型疫苗

加快核酸疫苗、合成肽疫苗、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的关键技

术攻关与产业化,加快mRNA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生产,加大mRNA技

术在传染病、遗传病、罕见病、肿瘤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的研发应用。

大力发展抗体、蛋白及核酸药物。大力发展针对肿瘤、免疫系统、

心脑血管和感染等疾病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中和抗体、双特异性

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生物类似药、重组蛋白药物、多肽药物、核酸

药物。

(2)引进发展血液制品

着力发展凝血因子、凝血酶、人血白蛋白、人纤维蛋白原、免疫

球蛋白等产品。

(3)加快发展动物疫苗

着力发展A类疫病疫苗、多种动物共患病疫苗、牛病疫苗、羊病

疫苗、马病疫苗、猪病疫苗、禽病疫苗等动物疫苗产品。

(4)积极发展细胞制剂

在法规政策允许范围内,着力发展包括干细胞、免疫细胞等在内

的细胞治疗产品,着力推动临床级细胞产品及衍生物的制备、质量检

测、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加快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研究。

(5)推动疫苗产品国际化发展

鼓励企业申报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开展新型疫苗产品国外注册、

推进产品国际化,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疫苗研发和制造基

地。

2、做优做精现代中药和民族药产业

以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大理州、文山州、保山市、普洱市、

红河州等州、市为主,重点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空港经济区、楚雄

高新区、大理经开区、文山高新区、腾冲经开区等推进现代中药和民

族药转型发展。夯实中药质量基础,积极发展新型中药饮片,加快发

展院内制剂,着力打造现代中药大品种。

(1)积极发展新型中药饮片

在昆明市、楚雄州、文山州、昭通市、普洱市、保山市、丽江市

等道地药材主产区,布局建设国内一流的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基地,大

力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加快培育一批中药饮片生产品牌企业、制造业

单项冠军,力争将100个地方特色药材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纳入国家标

准。创新发展互联网+中医+中药+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平台经济,以及智

慧药房、智慧医疗等新业态模式,鼓励建立线上就医平台,为患者精

准提供中药配方颗粒产品和服务。

(2)加快发展院内制剂

推动建立全省中药院内制剂数据库,整合院内制剂资源,优化院

内制剂开发、生产、流通和应用环节,打造区域性院内制剂研发生产

中心,推动院内制剂在全省范围内流通和应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

发展。加强对中医名方、验方院内制剂品种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支

持以院内制剂为基础申报中药新药。

(3)着力打造现代中药大品种

以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重楼系列、美洲大镰系列、

水蛭系列等优势产品为基础,以彝药、傣药等特色民族药为突破点,

加快培育现代中药和民族药制剂大品种,着力打造一批中药和民族药

品牌产品,做大做强云药产业。以经典名方、经方验方及院内制剂为

基础,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艾滋病等重

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开展覆盖预防、治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中药

和民族药创新药物和防疫制剂研发。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物质基

础研究、中药安全评价、临床疗效研究,探索构建中药新药研发的中

医理论一人用经验一临床试验三结合证据体系。推动现代生物技术、

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在现代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3、加快发展化学药产业

依托昆明高新区、安宁产业园区、玉溪高新区、瑞丽国家重点开

发开放试验区、思茅产业园区等加快发展化学药产业。

(1)创新药仿制药及新型制剂

鼓励企业积极借助药品许可持有人制度,建立研发生产互联互通

合作机制,加速创新药、改良型新药的产品化、市场化进程。大力引

进仿制药落地生产,推动企业布局发展首仿药,鼓励企业积极拓展临

床必需、疗效确切、供应短缺的仿制药品种,探索建设仿制药研发生

产国际合作基地,推动化学药走高端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推进仿制

药一致性评价,引导企业合理选择临床需求稳定、增长潜力大的仿制

药品种开展一致性评价,支持企业围绕一致性评价品种进行技术改造

及产能提升。

(2)特色原料药

重点发展粕族原料药、重酒石酸去氧肾上腺素、氢澳酸右美沙芬

等特色原料药,发展国际市场紧缺的中间体原料。发展省内企业急需

原料药及天然植物原料药,加强中间体+原料药+化学制剂联合发展。

引进原料药绿色制造先进技术与设备,构筑化学药高质创新发展新区

域。

4、积极布局医疗器械产业

依托昆明高新区、昆明空港经济区、玉溪高新区等,布局发展医

疗器械产业,着力发展体外诊断试剂、家用医疗器械、医学美容产品。

(1)体外诊断试剂

重点发展针对恶性肿瘤、传染病、遗传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新型

诊断试剂和快速诊断试剂。大力发展免疫诊断产品和分子诊断产品等

体外诊断试剂。重点突破化学发光、基因测序、定量基因扩增、染色

体原位杂交、低密度生物芯片、关键原材料等系列技术和产品。

(2)家用医疗器械

抢先布局家用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聚焦血压血糖用品、呼吸机、

理疗仪、雾化器、冲牙器、轮椅、爬楼机等小型家用医疗器械,加大

招商引资力度。抢抓老龄化社会机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监护设备,

重点发展智能轮椅、监护床、智能洗浴装置、智能便器等新型适老化

智能监测、康复、看护设备。

(3)医学美容产品

以发展新型复合与智能生物材料为方向,研制可降解生物材料及

其衍生物,包括新一代医用透明质酸钠、肉毒素、胶原蛋白及其衍生

物、胶原帖辅料系列产品。

5、培育壮大医药龙头企业和特色品种

以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化学药、医疗器械为重点,实施龙头

企业引育工程,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医药工业100强以及京津冀、

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行业领军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着力引进

一批大企业落户我省,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量质齐升;鼓励企业剥

离整合周边业务,聚焦核心业务,实现专业化分工;支持企业并购重

组,提升技术水平,实现集约发展;支持企业强强联合,在全球范围

布局研发、生产、营销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实施品种体系优化工程,着力支持企业做大独家品种、特色品种规模,

形成优势品种产业支撑;鼓励企业收购国内外优质闲置品种,积极引

进或自主研发一批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在我省落地生

产。

6、构建完善医药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加快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和

专业技术联盟建设,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支持生物疫苗和抗体药物技术创新中心、现

代中药和民族药公共研发平台、化学仿制药公共研发平台、云南省生

物资源数字化集成中心(生物医药科学数据中心)、云南省未来生命

科学创新中心、干细胞制备和检测中心、生物疫苗/血液制品批签发实

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争建国家级药物临床综合评价中心和评价

基地,突破产业发展重大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本土转化,打造临

床研究平台体系。

7、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业集群

加强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化园区规划建设和功能配套,加快形成以

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玉溪高新区、楚雄高新区、文山

高新区等园区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以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核心,

推动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文山州、保山市、普洱市等州、市加

快构建跨区域产业的集群合作机制,在新型疫苗、中成药、中药饮片、

中药配方颗粒、特色保健品、化学药及医药中间体与原料药研发、生

产、供应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合作互助和协同创新,合力打造产业

互联、业务互通、资源互助、配套成链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市场的细分标准

(一)消费者市场细分的标准

消费者市场细分标准可归纳为四大类,其因素有些相对稳定,多

数则处于动态变化中。

1、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标准即按照消费者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细分市场,

具体变量包括国家、地区、城市规模、不同地区的气候及人口密度等。

处于不同地理位置和环境下的消费者,对同一类产品往往会呈现出差

别较大的需求特征,对企业营销组合的反应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例如

希尔顿酒店会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设计个性化的房间:美国东北部酒

店更雅致和全球化,而西南部的酒店更乡村化;零售巨头如沃尔玛、

凯马特都允许他们的区域经理储存货物以适应当地需求。地理细分对

不同区域的识别和划分也有意义,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该区域上市的

时间,将市场分为引人期或发育期市场(1〜5年),成长期市场(6〜

11年),成熟期市场(11年以上)。显然,这样的划分有利于识别不

同阶段市场的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就总体而言,地理环境中的大多数因素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变量,

企业营销必须研究处于同一地理位置的消费者和用户对某一类产品的

需求或偏好所存在的差异,而且必须同时依据其他因素进行市场细分。

2、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指各种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婚姻、职业、性别、

收入、教育程度、家庭生命周期、国籍、民族、宗教、社会阶层等。

比如,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消费者在价值观念、生活情趣、

审美观念和消费方式等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异。

以年龄、家庭人口和收入为例,看其对某产品需求的制约。某家

具公司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与家具销售关联最密切的人口变量有以下三

项:户主年龄、家庭规模和收入状况。企业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可以

根据本企业的营销目标及其预期利润,分别考虑各个细分市场的家庭

数目、平均购买率、产品的竞争程度等因素。经过分析研究和预测,

即可比较准确地评估出每个细分市场的潜在价值。

对于全球企业来说,这些人口统计变量的相关信息从各国政府或

国际组织公布的统计资料中可以查到。各个国家人口的预期寿命、年

龄结构等因素对食品、化妆品、服装、人寿保险等行业中的全球企业

细分全球市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人口因素来进行市场细分时,用单一标准细

分市场很容易得出偏颇的结论,需要企业界和其他细分标准对细分市

场做出进一步的细化研究,从而发现显著的顾客需求特征差异,以分

别制定针对性的营销战略及策略。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标准即按照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细分市场。按照上述几种

标准划分的处于同,一群体中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仍会显示出

差异性,可能原因之一是心理因素发挥作用。心理因素包括个性、购

买动机、价值观念、生活格调、追求的利益等变量。比如,生,活格

调是指人们对消费、娱乐等特定习惯和方式的倾向性,追求不同生活

格调的消费者对商品的爱好和需求有很大差异。越来越多的企业,尤

其是服装、化妆品、家具、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企业越来越重视按照

人们的生活格调来细分市场。消费者的个性、价值观念等心理因素对

需求也有一定的影响,企业可以把具有类同的个性、爱好、兴趣和价

值取向相近似的消费者集合成群,有针对性地制定营销策略。在有关

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分为“传统型”“新潮

型”,,奢靡型”,,活泼型”,,社交型”等不同类型。追求的利益是指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对产品不同效用的重视程度。一项对亚洲女士服

装市场的调查表明,亚洲女士喜爱紧身服装有以下原因:视觉上更娇

柔、形体更美丽、更加自信等,但不同国家的女士的追求在心理上仍

有差异。

在不同国家也可能存在同处一个社会阶层或具备共同价值观、共

同生活方式的消费群。

4、行为因素

行为因素标准即按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细分市场,包括消费者进

入市场的程度、使用频率、偏好程度等变量。按消费者进入市场程度,

通常可以划分为常规消费者、初次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一般而言,

资力雄厚、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业,特别注重吸引潜在购买者,企业

通过营销战略,特别是广告促销策略及优惠的价格手段,把潜在消费

者变为企业产品的初次消费者,进而再变为常规消费者。而一些中、

小企业,特别是无力开展大规模促销活动的企业,主要注重吸引常规

消费者。在常规消费者中,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频率也悬殊,可

以进一步细分为“大量使用户”和“少量使用户”。例如,根据二八

定律,商业银行80%的利润都来自于占顾客数量20%的高端客户,剩余

20%的利润由普通储户提供,因此抓住“少量使用户”,就能实现利润

的最大化。

因此,许多企业自然把大量使用者作为自己的销售对象。消费者

对产品的偏好程度,是指消费者对某品牌的喜爱程度,据此可以把消

费者市场划分为四个群体:绝对品牌忠诚者、多种品牌忠诚者、变换

型忠诚者和非忠诚者。在“绝对品牌忠诚者”占很高比重的市场上,

其他品牌难以进入;在“变换型忠诚者”占比重较大的市场上,企业

应努力分析消费者品牌忠诚转移的原因,以调整营销组合,加强品牌

忠诚程度;而对于那些“非品牌忠诚者”占较大比重的市场企业来说,

则应审查原来的品牌定位和目标市场的确立等是否准确,并且随市场

环境和竞争环境变化重新对定位加以调整。

(二)生产者市场细分的依据

细分消费者市场的标准,有些同样适用于生产者市场。如地理因

素、追求的利益、使用者状况等因素,但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变量。

生产者市场常用的细分变量是用户变量,主要包括行业、公司规模、

地理位置等。

1、行业细分

生产者市场的用户购买产品通常是为了生产用于出售的产品或服

务,用户所处行业不同,其生产者需求会有很大差异。例如,电脑制

造商采购产品时最重视的是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价格并不是最主

要因素;飞机制造商所需要的轮胎必须达到的安全标准比农用拖拉机

制造商所需轮胎的安全标准高得多。

2、规模细分

用户规模也是细分产业市场的一个重要变量。用户规模不同,其

购买数量存在着很大差异。大用户虽少,购买量大;小用户虽多,其

购买量小。在现代市场营销实践中,许多公司建立适当的制度来分别

同大客户和小客户打交道。例如,一家办公室用具制造商按照规模将

用户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大客户,由该公司的全国客户经理负责联系;

一类是小客户,由外勤推销人员负责联系。

3、地理细分

企业可用地理变量确定重点的服务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气候条

件、生产的要求等存在差异,每个国家都会形成一些产业群,这就决

定了生产者市场比消费者市场在地理上更为集中。按地理区域细分生

产者市场,有助于企业设计恰当的营销组合,充分利用销售资源和网

络,降低销售费用。

除了用户变量外,生产者市场还有多种细分标准。美国的波罗玛

和夏皮罗两位学者,提出了一个生产者市场的主要细分变量表,比较

系统地列举了细分生产者市场的主要变量,并提出了企业在选择目标

顾客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企业细分生产者市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

值。

二、存在问题

十三五以来,全省制造业发展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对标高质量

发展要求仍然有不小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规模体量小

工业经济总量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整体规模偏小。工业增加值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逐年下滑,由2015年的27%降至2020年的

2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低于江苏省14.4个百分

点,低于广东省12.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

比重,由2015年的21.3%降至2020年的1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数量仅有4447家,位列全国第21位,约为浙江省的9.54%、福建省

的23.91%、湖南省的25.34%,较重庆市少2392家,较贵州省少344

家。工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日渐弱化,做大规模总量迫在眉睫。

2、产业层级低

制造业仍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烟草、有色金属、食品、钢铁、

建材五大传统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65.93%,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

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虽然较快,但占比仅有15%左右,对制

造业增长尚未形成有力支撑。除烟草制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外,其

他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上游粗加工环节,资源依附型、原料输出

型的发展模式仍未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

附加值低的问题仍然突出。

3、创新能力弱

制造业科技活动主要指标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28.5%、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12.3%、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0.9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7、12.9、

0.41个百分点。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新产品开发

项目数平均值4.55项、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平均值0.1亿元、新产

品销售收入平均值0.76亿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7.6%、

75.1%、46.l%o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发明专利数仅

为全国平均水平1.2件的48.5%o企业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够,人才

资源不足,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水平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4、集聚水平不高

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园区承载能力不足,专业化集聚

水平不高,集群化进程缓慢,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园区数量不多,小散

弱问题仍然突出。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投融资模式单一,管理运

营水平不高。园区之间缺乏错位发展和协调联动机制,同质化竞争问

题突出。园区内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间

分工协作不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水平较低。

5、发展环境有待优化

营商环境竞争优势不足,在软环境、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等方面

存在明显差距。民营经济支撑不足,全省常住人口每千人拥有企业数、

民营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较全国平均水平

存在明显差距。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突出。

物流运输成本高,货物运输环节的物流成本明显高于内陆平原地区。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基础薄弱。

三、强化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

围绕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进一步强化各州、市产业定位,

推动全省各地各部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引导各州、市聚焦主责主

业、强化担当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产业发展定位

昆明市,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光电子

微电子及半导体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材料等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打造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命科学、

新一代营养及保健食品产业,打造国际医疗健康城;重点发展数字经

济,推动电子信息制造业高速发展,实现换道超车;重点发展先进装

备制造业,打造全省高端装备制造核心区;加快推进食品、有色金属、

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汇

聚全球创新资源,形成服务全省制造业区域创新体系。将昆明市打造

成为全省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高地、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排头

兵和火车头,形成滇中崛起和辐射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支撑。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00亿元。

曲靖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绿色铝精深加工、新能源

材料精深加工、稀贵金属精深加工和液态金属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

以新能源电池、汽车轮毂、农机装备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

食用植物油、特色肉制品、酿酒、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新型煤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

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

曲靖市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和名副其实的云南副中心城市。到2025年,力

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

玉溪市,重点发展烟草及配套产业,以新型疫苗、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高端铸造、高原电

力装备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粮油、果蔬、食用菌、水产品等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显示器件、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新能源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加快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

汰落后产能力度。将玉溪市打造成为国内烟草及配套产业重要聚集地、

全省先进制造基地、生物医药高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和全省共同富裕

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

楚雄州,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钛基金属新材料、先进银

钛钢铁材料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等为

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核桃、野生菌、冬早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加工

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高档数控机床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

业;加快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

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将楚雄州打造成为国内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绿色能源与绿色制造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一流的中药配方颗粒产业

基地、滇中崛起增长极。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

红河州,重点发展以有色金属材料、半导体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

产业,以电子元器件及智能消费电子产品为核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以新型煤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以肉制品、蔬菜、豆制品等为

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

加快有色金属、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

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成为泛亚铁路东线重要的进出口加工基地。

将红河州打造成为全省有色金属全产业链示范区、高水平滇南中心城

市和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

2000亿元。

(二)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

保山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

精制茶、核桃、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现代中药及民

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珠宝玉器等工艺品为代表的特色消费

品制造业。加快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将保山

市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绿色硅精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三

张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

文山州,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锢基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

产业,以特色农产品、制糖、水产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三七等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子

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推动建材、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文

山州打造成为全省三张牌示范区、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世界三七之

都。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

临沧市,重点发展以制糖、精制茶、坚果、酿酒、咖啡等为代表

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

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

医疗器械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出口装备制造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推动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

绿色转型升级。将临沧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国家可持

续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

德宏州,重点发展以制糖、咖啡、粮油、肉制品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纺织服装、珠宝玉器、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木制品

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摩托车等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

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智能消费电

子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以纺织服装、五金机电、新型建材

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德宏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

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

普洱市,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咖啡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

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造纸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积

极发展以现代中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加快推动建材、化工等传

统产业绿色转型。将普洱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绿

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60

亿元。

西双版纳州,重点发展以精制茶、制糖、果蔬等为代表的绿色食

品加工产业,以橡胶制品、木制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

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进口农产品加工、日用

消费品制造等为代表的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加快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

转型。将西双版纳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天然橡胶全产

业链基地、沿边开放示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

达到150亿元。

怒江州,重点发展以天然食用香料、木本油料、特色果蔬、特色

畜禽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重点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新型墙体材料等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纪

念品、纺织服装及皮革制品、林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

业。有序发展以铅、锌、锡、鸨、银、睇等高纯金属制造为核心的新

材料产业。将怒江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生物多样性保

护核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三)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产业发展定位

大理州,重点发展以乳制品、坚果、果蔬、酿酒、饮料和精制茶

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工艺美术品、纺织服装等为代表的

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加快发展以现代中药及民族药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以先进金属制品、汽车零部件、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为

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业。有序发展以绿色铝精深加工,以及铅、锌、

铜、金、银、铝等金属再生及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加快

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钢铁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大淘汰落后产

能力度。将大理州打造成为世界级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绿色食品牌示

范区。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

昭通市,重点发展以绿色铝、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

业,以苹果、天麻、肉制品等特色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以精细化工、硅化工为代表的绿色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石墨烯基新

材料为代表的前沿材料产业,以天麻等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

药产业。加快推动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将昭通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绿色化工产业基地、滇东

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500

亿元。

丽江市,重点发展以绿色硅精深加工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木

本油料、食用菌、肉制品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墙体

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加快发展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品等为代

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将

丽江市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工基地、风光水储一体化绿色能源基

地。到2025年,力争全市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

迪庆州,重点发展以特色畜禽、乳制品、木本油料、食用菌、酿

酒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以新型中药饮片为代表的生物医药

产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墙体材料为代表的绿色建材产业,以被、鸨、

铝、镯等高纯材料精深加工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民族民间工艺美术

品等为代表的特色消费品制造业。将迪庆州打造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加

工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标杆。到2025年,力争全州制造业工

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

四、高水平承接国内产业转移

紧抓全球新一轮产业组织变革和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不断加速所

带来的机遇,充分发挥我省区位优势及各类开放合作平台的作用,加

快推进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全面提升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

市群、成渝城市群等区域的产业合作水平,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

推动各地以更大力度开展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以更大范围、

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参与国内分工和国际合作。推动产业园区在严守

生态保护底线,严防跨区域污染转移和落后产能转移的同时,综合考

量能源资源、环境容量、市场空间等情况,因地制宜打造加工贸易梯

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与配套服务,着力构建区域良

性互动、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的协同发展格局。

(-)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

依托汕昆、广昆高速主通道,粤港澳大湾区至昆明高铁经济圈,

粤港澳大湾区至瑞丽、河口、磨憨、孟定(清水河)等通道建设,深

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加快构建与粤港澳大湾区无缝对接的物流

网络,合力推进中国一东盟信息港建设,合作开展先进制造业、战略

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转移对接,合作推动优势产业互补发

展,培育发展先进的生物医药、健康养生、旅游等产业集群,合作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协力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高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二)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合作

依托沪昆通道和长江水运通道建设和完善,加强滇沪、滇浙、滇

苏等合作,完善沪滇对口帮扶合作机制,深化产业转移与承接、园区

共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

(三)加强与成渝城市群的外向型经济合作

依托渝昆、成昆通道建设,加强与成渝城市群在外向型经济上的

合作,共同开拓南亚东南亚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强化制造业规划实施保障

(一)建立制造业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成立领导小组统筹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发布重大战略规

划、重点产业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和重大项

目布局建设,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聚焦重点行业发展规划、重

大项目、重点企业和关键资源要素配置等重点领域,加强省级统筹布

局,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州、市和开发区协调配合,形成省、州市

上下联动,省直部门左右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二)落实制造业链提升工作职责

完善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和推进落实工作机制,统筹

协调各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重点产

品及企业培育、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重要事项,加快推动先进装备

制造、绿色铝、绿色硅、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池、

电子信息、烟草、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遵循产业发展规

律,加大支持企业提高产业链细分领域集中度和跨链融合度,促进产

业生态安全和更好发展。

(三)加大制造业招商力度

精准做好产业谋划和项目策划,引进一批制造业领域的大企业和

好项目。紧扣各州、市和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位、比较优势,细化优先

承接产业转移目录,明确招商目标,创新招商模式,有选择、有针对

性地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工作。强化招大引强,加大先进制造业

招商力度,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梯次发展布局。积极开展以商招商,

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造产业集聚区。依托本地资本、资源条件、产业

优势,充分发挥现有项目和企业的示范效应,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项

目。

(四)强化制造业规划落实考核评估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规划发展目标及重点工作任务进行量化

考核,确保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各项目标如期实现。推动地区、行业、

园区提升亩均效益,推进制造业低效企业改造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开

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开

展规划年度评估、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强化对实施情况的过程

跟踪分析,对重点领域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评估。

(五)强化制造业财税政策支持

持续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和根植性。精准政

策支持靶向,研究制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统筹

省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等制造业发展相关资金,加大对制造

业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链、重点产业以及智能

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重点领域扶持力度。落实国家、省支

持制造业发展各项政策,组织企业积极承担制造业领域国家、省重点

项目计划和重大专项。优化财政扶持资金支持方式,完善竞争性遴选

机制,提高政策资金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组织企业积极申报国家和省

级专项支持资金,引导企业用好用足各类扶持政策。

(六)完善制造业金融扶持政策

加快制定完善金融业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健全完

善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全省制造业和金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

鼓励各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强化对制造业科技创新、转型升级和

科技型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

重。进一步规范企业融资过程中担保、评估、保险等中介机构服务,

减少融资收费;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循环贷款、分期还款、无还本续贷

等方式,降低制造业融资成本。

(七)建立制造业多元融资平台

完善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企

业通过股权市场和债权市场以及创新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进行融

资,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

式扩大融资规模。鼓励银行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合作,对制造业技

改项目加大信贷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产业链融资,为制造业中小

企业转贷提供短期资金服务。

(A)加强工业用地供给

以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重点,进一步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和土地利

用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加强工业用地保障和供给,长远谋划保障工业

用地空间。依据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定位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突出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充分考虑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划定开

发区四至范围、工业用地保护线和产业保护区块,按照一次规划、滚

动实施方式,分批分步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全省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

指标由省级统筹保障。

加强土地供应管理,合理制定土地年度供应计划,按照计划指标

跟着项目走的方式,向符合规划、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的项目给

配用地指标,精准投放工业用地增量。推进工业用地开发模式创新,

建立开发区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强化规划开发、出让运营、存

量更新等各个环节的统筹管理,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重大项

目土地资源保障能力。积极探索和试点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允

许园区根据产业布局需要合理留白,为重大项目落地预留空间。探索

适应于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工业用地供应模式,积极运用

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严格落实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

将开发区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与批而未供及闲置土地的处置相挂

钩。积极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持续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

鼓励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

间。对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现有工业用地,鼓励通过厂房加层、

老厂改造、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不再增收

土地价款。

(九)完善制造业基础设施配套

组织实施开发区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推动开发区加快道路、给

水、用电、排水、热力、电信、燃气等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建设,完

善园区应急救援、污水及固体废物集中回收处理、安全环保等公用设

施,补齐园区消防、安全、环保、绿化等功能性基础设施短板,提升

园区综合承载能力。支持开发区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

完善新一代网络传输、无线通信、信息安全维护等信息服务领域的基

础设施,实现园区内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

鼓励开发区加强专业市场体系建设,为园区内企业提供资金、信息、

技术、人才等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园区的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

能力。充分利用开发区产业集聚优势,大力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

加快提升园区污染物收集、处置、环境监测监控和能源清洁化利用能

力。十四五期间,力争全省各类开发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到500

亿元以上。

(十)强化制造业要素资源保障

加强基于环境承载力的产业布局研究,加强与云南省十四五兴水

润滇工程规划和地方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有效衔接,强化建设项目

水资源论证,对取水许可总量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严格限制

耗水产业布局。优化能耗双控工作措施,逐步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

控转变,加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管控,分类推进行业节能降耗工作。

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探索搭建全省统一运营的综合

性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将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等各类适宜市场

化交易的要素纳入交易平台进行市场化交易流转,通过市场化手段解

决部分州、市要素指标不足的问题。

(十一)强化制造业管理队伍建设

加快专家智库建设,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

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加大对懂工业、熟悉开

发区工作的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力度,组织实施百名精英企业家培

育计划、千名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等。

(十二)完善制造业人才留用机制

创新留才机制,盘活人才资源,完善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探索飞地人才、候鸟人才等柔性人才引进方

式。加大重点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支持力度,推动建立联合培养、

培训等制度,提速科技创新人才和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家及

企业管理人才社会荣誉。建立优秀企业家及企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社会服务绿色优先通道,营造全社会尊重企业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的氛围。

(十三)引进制造业高层次人才

加大制造业招才引智,编制发布云南省制造业人才需求目录,建

立人才需求信息库,集聚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短

缺性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坚持招才引智

与招商引资并举,做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创新团队。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人

才与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兼职。

(十四)培育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整合职教资源,建立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和校企园联合培养人

才新机制,鼓励企业与本地院校合作,强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开展

技能人才培训。加深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全省产业需求结合程度,

以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双导师制和双元制等形式深化产教融合

发展,打造职业工程师队伍。培育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探索技术高

管、产业教授制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打造高技

能产业人才队伍,完善订单式培养和联合培训体系,全面推行企业新

型学徒制。

(十五)深化制造业放管服改革

探索试点一门办理、一章审批、园内办结模式,加大放管服改革

力度,在有条件的园区加挂审批窗口,试行园内审批办结。推行区域

评估试点,由开发区管委会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气候可行性论证、雷击风

险评估等事项进行统一评估,园区内投资项目共享或使用区域评估报

告。

(十六)加强制造业惠企政策落实

加强涉企部门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统一梳理、衔接、

汇总、发布、办理机制。加快构建完善惠企政策统一归集、发布、申

报、受理、兑现公共服务平台,尽快实现政策发布、宣传贯彻、咨询、

申报、分送、兑现等,形成惠企政策申报及时接收、限时办结、统一

督办、评价反馈的业务闭环,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充分地享受惠企政

策红利,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强化政策落实评估督导,充分发挥工

商联对惠企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督导作用,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分级

开展政策落实评估工作,公开发布评估结果,督促各地、有关部门认

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十七)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环境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

作用,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吸引更多资

源要素集聚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打造市场

化营商环境。坚持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建

立健全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不断提升营商环境法

治化水平。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

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加快推进营商环境国际化。

(+A)营造制造业良好氛围

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家聚

焦企业管理、研发、创新、市场等,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鼓励企业

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意识,加强产品质

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提高质量声誉和文化内涵。推动本地高等院校优

化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重点产业布局建设一批一流学科和专业。强化

舆论宣传引导,积极倡导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诚

信守法,大力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公正公平、宽容失败的良好

氛围。

六、二。三五年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省制造业发展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制造业工业总产

值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现代制造业体系,全面推进产业

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全面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成

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先进制造业高地。

企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各地培育形成大量市场前景好、成

长活力足、创新能力强、制造水平高的中小企业和一大批主营业务收

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持续涌现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全国工业质量标杆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百亿级标志性企业。

企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普遍完成,绿色集约安全体系全面形成,企

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实现全面提升。

重点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效,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

材料、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特色消

费品等重点产业,打造形成一批产业竞争力突出、协同创新能力强、

开放包容程度高、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成为全省现代

化经济体系重要支柱。

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水平大幅提升,围绕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领

域,培育形成一大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

示范企业,建成多个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一大批省

级、国家级研发平台,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制造业技术创新

与成果转化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位列西部前5位。

七、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

紧扣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的区域协调

发展布局,按照一核、一圈、一带、多点的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立足

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滇中地区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沿边地区为开放合作示范区、滇西和滇东北地区为联动发展承载区,

优化全省制造业整体功能布局,推动区域合作互助、协同创新、共享

共赢,促进产业互联、业务互通、配套成链。

(一)着力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充分发挥滇中地区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以滇中城

市群园区为载体,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创

新高地为核心,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抓手,以

产业集群化、产城一体化为着力点,以新兴产业群崛起为关键,重点

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制造、绿色食品加

工、烟草、有色金属、绿色钢铁等产业,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

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产业基础高

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带

动全省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到2025年,力争滇中地区制造业工

业总产值突破16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9%以上。

(二)加快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

充分发挥沿边地区优势,以沿边州、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重点

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为引领,以经开

区、产业园区等为支撑,以加快构建畅通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

国际市场的合作平台和战略纽带为核心,以积极吸引发达省份和周边

国家生产要素集聚发展为突破口,着力构建沿边开发开放示范区。与

滇中地区协同,重点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绿色食品加工、特色消费

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绿色建材等产业。重点建设面向南亚

东南亚及国内的农产品、日用消费品、新型建材、五金机电等特色产

品专业市场、边境贸易采购中心和集散中心,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

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电商等外向型产业,不断提升引进来、走

出去双向开放水平。努力将沿边地区建设成为我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合作的核心纽带和重要节点。到2025年,力争沿

边开发开放示范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

13.5%以上。

(三)加快建设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

以昭通市、大理州工业基础较好的开发区为引领,丽江市、迪庆

州的开发区为重点,建设全省制造业联动发展承载区。充分发挥滇东

北地区地处滇川黔交界、长江经济带上游、陆海新通道和紧邻成渝地

区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昭阳经开区、水富经开区和鲁甸产业园

区为重点,布局发展绿色硅、绿色铝、绿色化工、绿色建材、绿色食

品加工等产业,主动服务和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

圈建设,成为滇东北开发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滇西地区地处滇缅、滇

川、滇藏通道,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生物资源、水电资源、

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以大理、祥云经开区和洱源、

鹤庆、弥渡、华坪、香格里拉产业园区等为重点,布局发展绿色硅、

绿色食品加工、旅游及特色消费品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

有色金属、新材料等产业,成为滇西一体化重要支撑。到2025年,力

争联动发展承载区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

以上。

八、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紧扣全省制造业整体布局和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推动园区优

化提升和提质增效,着力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完善园区管理机制、提

升园区功能配套、加强园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提升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一)优化园区产业布局

坚持全省一盘棋统筹产业规划,推动各地制造业错位发展、优势

互补、共享共赢。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一核、一圈、一带、多

点产业园区空间规划,紧扣各州、市产业发展定位,建立健全以园区

发展规划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规

划、投融资方案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为支撑的1+1+N的开发区规

划体系,指导园区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坚持一以贯之抓落实,以园

区为载体,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为方向,整合资源、

集中力量,深入推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加快构建主业突出、特

色鲜明、集聚效应明显、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园区发展格局。到2025年,

力争打造形成营业收入超1000亿元园区12个、超2000亿元园区5个、

超5000亿元园区2个。

(二)完善园区管理机制

以提升园区的综合效能为核心,以健全园区管理机制、创新园区

运营模式、完善园区监测考核体系为主线,推进园区管理机制提升,

推动各部门分工合作、高效协同。探索园区多元化开发模式,创新园

区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和公共服务。建立完善全

省统一的园区统计体系和报送制度,加强园区产业发展情况监测分析,

加强园区的分类考核评价与动态管理。

(三)提升园区功能配套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统筹园区与周边区

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与园区产业发展适应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

共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园区建设,支持园区围绕产业发展需

求打造5G精品示范网络和5G+应用场景,加快推动园区骨干通信网络、

数据中心、计算平台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加快推动产城融

合发展,加强园区交通、能源、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与城市

的衔接配套、共建共享。

(四)加强园区创新载体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完善园区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创业

服务体系,提升园区集聚创新要素能力,着力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

加快在合金铝、稀贵金属新材料、节能减排、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

领域高水平建设云南实验室。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卷烟及配套、

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快布局省重点实验

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加快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积极

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动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

台、技术产权交易平台、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等园

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共建科

研基地,共同承担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教融合。

着力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

库和培育后备库,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细分领

域单项冠军企业。鼓励园区实施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高成长性企

业培育计划。引导金融机构在园区设立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鼓励有条

件的园区设立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申报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

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加快创建昆曲玉楚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

(五)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三线一单约束,完善绿色发展机

制,推动园区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型,支撑构建全省绿色低

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园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

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加快散乱污企业

处置,依法依规采取关停取缔、限期搬迁、停产整治等方式分类施治。

优化产品结构,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

促进园区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

用,强化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控和综合利用,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能力。创建一批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九、年度计划控制

主要用于检查营销效果是否达到年度计划预期,对销售额、市场

占有率、费用等指标进行控制,确保年度计划所规定的销售、利润和

其他目标能够实现。

(一)销售分析

销售分析衡量并评估实际销售额与计划销售额的差距。具体有两

种方法:

1、销售差距分析

主要用来衡量造成销售差距的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当中既有售

价下降的原因,也有销量减少的原因。没有完成计划销售量是造成差

距的主要原因。企业还要进一步分析销售量减少的原因。

2、地区销售量分析

用来衡量导致销售差距的具体产品和地区。有必要进一步查明原

因,加强该地区的营销管理。

(二)市场占有率分析

销售分析一般不反映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因此还要分析市场占

有率或市场份额,揭示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比如一家企业

销售额的增长,可能是它的绩效较竞争者有所提高,也可能是整个宏

观环境得到改善,市场上所有的企业都从中受益,而这家企业和对手

之间的相对关系并无实质变化。

企业和营销人员应当密切关注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情况。造成市场

占有率波动的原因很多,需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1)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有可能出于企业战略的考虑。有时候企

业调整其经营战略、营销战略,主动减少一些不能盈利的产品,导致

总销售额下降,影响了市场占有率。如果利润反而有所增长,这种市

场占有率的下降就是可接受的。

(2)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也可能是新竞争者的进入所致。通常新

竞争者的加入,会引发其他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下降。

(3)外界环境因素对参与竞争的各个企业,影响方式和程度往往

不同,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对同一行业各个

企业都发生影响,但不一定所有企业及同类产品都受到同样程度的影

响。有些企业推出创新的产品设计,在市场上争取到较多的客户,市

场占有率反而可能上升。

(4)分析市场占有率,要结合营销机会。机会好的企业,市场占

有率一般应高于机会程度低的竞争者,否则其效率就有问题。

正常情况下,市场占有率上升表示绩效提高,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反之,说明在竞争中不利。

(三)营销费用率分析

年度计划控制还要确保企业在完成计划指标时,费用没有超支。

因此要分析各项费用率,并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如果费用率变化不大,

在安全范围内,可暂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如果变化幅度太大,上升速

度过快,接近或超出上限,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

年度计划控制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步骤:确定年度计划中的月份

目标或季度目标;监督营销计划的实施;如果营销计划执行中出现不

可接受的偏差,一定要找出原因;采取补救或调整措施,以缩小计划

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具体措施包括调整计划指标,使之更切合实际;

或调整营销战略,以利于计划指标实现。如果指标和战略、措施等没

有问题,那就要从营销计划的实施查找原因。

十、大数据与互联网营销

互联网是直复营销的重要载体,更是互联网时代企业与顾客互动

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具有跨时空、交互式、个性化、信息多样化(文

字、声音、图像)等特征,而且其成本较低,使得互联网营销(亦称

网络营销或网上营销或在线营销)客观地存在一种高效率的互动关系。

互联网(包括移动网和互联网融合的移动互联网)为营销者和消费者

提供了更好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机会。

(一)大数据、移动网络推动了互联网营销

1、大数据是互联网营销的技术保障

“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托・迈尔

・舍恩伯格给出的解释或许更易于理解,他认为,“大数据”是指不

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

理;大数据并不是很大或者很多的数据,并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

是针对某个现象或事项的所有数据。比如说关于一家企业的数据信息,

除了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基本信息外,还

包括财务信息、经营信息、外部关联关系、诚信状况等信息。大量、

多维、立体、交织信息的汇集,就可以基于不同需求分析为不同主体

提供数据基础。依照《大数据时代》的翻译者、电子科技大学互联网

科学中心主任周涛教授的说法,“大数据”是“数据化”趋势下的必

然产,物。而数据化最核心的理念就是“一切都被记录,一切都被数

字化”。

大数据不是一部分数据样本,而是关于某个现象的全部数据。对

企业而言,理解大数据要重视其多样化的形态和来源,发展对数据的

深度分析能力,从而整合内部和外部信息,融合业务资源和社交媒体,

进行准确预测。从战略思维视角来解释,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同

时也是企业的管理思维和运作范式。通过数据融合与分析挖掘,借以

提升管理效率,开拓价值创造模式,它契合了互联网的开放性、普惠

性、个性化特征。

大数据变革了需求发现机制提升了发现需求的能力;通过记录顾

客或客户的消费历史、网页浏览路径、市场供需变动、甚至客户画像

(个人客户画像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消费能力数据、兴趣数据、风

险偏好等;企业客户画像包括企业的生产、流通、运营、财务、销售

和客户数据、相关产业链上下游等数据)等,企业的营销活动能够更

加精准、更有针对性。

借助大数据能够完成更精细的市场细分。基于此,对不同客户,

企业能够借助大数据对其进行更精准的营销以刺激需求。亦即,企业

有针对性地面对不同类别的客户选用不同推送方法,使得每一类顾客

获取到的是自己期望获得的产品及相关信息,如此,相比全覆盖的轰

炸式营销,能够减少顾客对促销的抵触感,提高营销效果。

2、移动网络助力互联网营销

1991年英国物理学家TimBerners一Lee发明了万维网,但他也许

不会想到万维网(wwW)如此迅速地推广,并对这个世界产生前所未有

的深刻影响。美国知名经济学家泰勒・考恩指出,”与电的发明不同,

互联网还未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但它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且将

会对下一代产生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有利于那些求知若渴的人、

愿意去应付那些由泛泛之交构成的超大关系网的人、愿意以极快速度

吸收信息的人”。

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

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

的技术产品。与3G相比,通信速度更快、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更加灵

活、智能性能更高、兼容性能更平滑、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实现更高

质量的多媒体通信、频率使用效率更高、通信费用更加便宜。4G网络

的建设带动了4G手机用户的迅速增加。

运营商的网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消费者的通信体验大大改善。

4G网络将移动上网的速度提升到100Mbps,已经达到了部分用户家庭

中固定宽带的速率,使得人们能够在手机上体验到更快的网络访问速

度。在没有WiFi的时候,4G网络可以起到很好的替代作用。4G网络

的应用大大提升了信息交换效率。

总之,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互联网营销的

实现提供了可能,主要原因是移动互联网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时间碎

片化的便利性需求。可以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营销

的技术基础。

(二)官网自营

互联网营销(习惯性称谓,在此章实际是互联网促销)有很多形

式,如官网自营、微博营销、微信营销、搜索引擎营销、视频营销等。

当然,不同分类下的称为也不尽相同,有的还有内容上的交叉。无论

哪一种形式,都具有传播与促销的功能,有的还有直接提供服务的作

用。

官网上自营是互联网企业传递信息的直接渠道。不难理解,官方

网站是体现主办者意志想法,企业信息公开,专用、权威和公开性质

的一种网站,人们也常将其作为了解企业信息的首选方式。官网自营

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原有品牌影响力,官网的权威性给自身品牌背书。

因此,企业在官网(PC端、移动端)开通互联网通道、发布品牌及产

品信息、提供官方应用程序下载、设立产品论坛等,目的就是充分利

用官网的公信力和吸引力,形成自营渠道,实现销售产品或服务的目

的。

在自有业务平台(即官网)上传播品牌及业务,这是非常普遍的

常态传播形式。同理,在相关管理部门许可的前提条件下,线下场景

中也有在企业办公大楼上竖起广告牌的情形。只是线上的广告制作成

本更低,甚至有时是零成本。

(三)微博营销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进入门槛较低,它融合了传统媒体、网

络媒体、手机媒体的功能于一身,具有强劲的传播优势:便携、即时、

快速、互动性强,传播具有“裂变性”,有价值的信息会在短时间内

得到关注,并迅速传播开来。有研究表明,一种传播媒体普及到5000

万人,收音机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互联网用了4年,而微博

只用了14个月。

微博基于公开平台架构,允许用户创作和发布信息并附加多媒体

内容,还可以帮助用户获得大量的内生和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加之微

博营销的成本投入少、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成为企业特

别是中小企业产品发布、促销信息传播、活动公告宣传、危机公关处

理的首选平台,最终发展成为企业的自媒体。以新浪微博为例,截至

2013年8月2日,其认证的企业微博近32万家2O2013年8月5日新

浪与拥有900万家淘宝商户的阿里巴巴共同推出的新浪微博淘宝版,

则使得微博这一营销模式发挥到了当时的极致,表现为当用户账户绑

定后,微博用户可直接登录淘宝平台完成交易、支付等功能,实现新

微博与淘宝账户互通,用户在绑定后可以用一方账号登录另外一

方的业务,大大减少在两个平台登录切换的成本,让购物和信息分享

更为方便快捷。

新浪微博积极推动用户基数增长,提升用户活跃度,加强移动端

变现,优化广告产品以求从各个维度更好地服务持续增长的客户群体。

微博的广告和营销业务继续保持强劲势头。

(四)微信营销

毫不夸张地说,微信的出现相当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用户的使用频率和用户黏性远高于其

他社交平台,因此,企业也有必要选择并利用好这样的工具实现有效

的传播。微博最大的营销优势是其粉丝形成的广度,而微信的优势在

于其点对点的沟通深度。相比微博而言,微信是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也正因为微信将用户置于熟人关系中,在微信中所产生信息的关注度

比微博要高得多,尤其是在朋友圈被大量转发的文章往往能实现非常

高的阅读量。微信与微博并不矛盾,并且可以联动、整合。

1、微信营销的优势

微信营销是指企业借助微信功能,通过提供用户需要的信息,推

广自己的产品,从而实现点对点的营销。

(1)潜在客户数量多。微信的快速的技术迭代,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