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_第1页
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_第2页
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_第3页
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_第4页
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初中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它的体裁是——

生:演讲稿。

师:很好,请坐。演讲稿就要有演讲的人,是谁演讲?

生:丁肇中。

师:丁肇中是演讲者。谁是听演讲的人?说“学生"我就要打你屁股的啊,要准确一点。听演讲的是谁?

生: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师生。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哦?那这个会场可不得了。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你想有多少?我们可以缩小一下,是当时在场的部分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大学生。那么,什么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你们知道什么叫“自然科学”吗?你们也学自然科学的,比如说——

生:生物。

师:对,生物是属于自然科学的,它是属于生命科学的一个旁支。还有吗?

生:物理。

师:对。

生:地理。

师:地理是地球科学的一个旁支。地球科学也是自然科学。还有没有啦?

生:化学。

师:对,化学。那剩下的学科,如语文、历史、道法属于什么学科?

生:人文学科。

师:对,属于人文学科。所以,听演讲的人是一部分学习自然科学的大学生。这样我们就弄明白了,演讲稿是谁在讲、谁在听。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本,浏览课文。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请你划出与“格物致知”有关联的、而且关联紧密的词语或短语。

【PPT】

浏览课文。请划出与“格物致知"有关的词语或短语。

师:请注意,不是句子,也不是段落,是词语或短语,这些词语或短语能指向“格物致知”。

(学生读书,圈画。)

师:好了,哪些同学愿意把找到的这些词语和短语分享一下?你先来。

生:我找到的是第二自然段的第三行:“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第二自然段的倒数第二行:“实地的探查、实验。”第八自然段的第一行后面部分:“积极的探测。"第九自然段第一行后面部分:“细致、具体的计划。”第十三自然段第五行:“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我找到的就这些。

师:谢谢你。有补充吗?

生:我在第九自然段还找到了:“适当的目标。”在十三段还找到:“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有想象力、有计划。"

(师板书)

师:“有计划”我就不写了,因为有重复。还有没有补充?好,后面的男孩。

生:我还找到了第二自然段的“得到知识”,因为我认为它和“致知”是相关联的。

师:注意,“得到知识"和“致知”是相关联的,但是只出现“得到知识”,是不能够完全指向“格物致知”的。完整的说法应该是“探查物体而得到知识”,这样就比较好。还有没有?

生:我还找到了第十二段的“自己做主张,出主意”以及十三段的“判断力"。

(师板书)

师:还有没有了?

生:我还找到了第三自然段:“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这里是介绍了格物致知的目的。

师:你们同意不同意?这是儒家的一种追求,但作者说“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所以能不能算?不能。

生:我还在第九自然段中发现了“判断力和灵感”,以及第九段的最后一句中“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师:勇气、眼光、毅力,都指向于判断力。(板书:勇气、眼光、毅力)好的,这些词语都直接指向了“格物致知”。那么,在这些词语中如果要选一个最最直接的,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词。你们觉得是哪一个?

生(齐答):实验。

师:很好,是这个词。大家看一看课文里出现了哪几次“实验”,第一次出现在哪里?

生:第二段。

师:一起把有“实验”的这些句子读一读。预备起!

生(读第一处):“现在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师:第二处?

生(齐读):“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师:嗯。第三处?

生:第六段。

师:读起来。

生(齐读):“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师:第四处?

生:第七段。

师:嗯,读。

生(齐读):“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师:好,下一处。

生(齐读):“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师:下一处。

生(齐读):“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生(齐读):“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有眼光、勇气和毅力。"

生(齐读):“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生(齐读):“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师:好,这里的“实践”也可以用“实验"来替代,是吧?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核心词语就是“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格物致知"就是“实验”。但是如果说“格物致知就是实验”,这个定义是不完整的。请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要给“格物致知”来下一个完整定义的话,哪些词语或短语可以挑出来放到省略号里面去?

【PPT】

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的实验。

师:我们来打勾,哪些是必选的?

生:实地探索。

生:积极探测。

生:又有计划。

生:态度、目标。

生:客观。

师:“客观"在这里就是“实地”了。还有呢?

生:想象力。

师:课文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想象力很重要?

生: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师:还有哪个地方指向想象力呢?看黑板,“想象力"跟哪一个词语意思是相近的?“勇气、眼光、毅力”,其实就是指想象力,所以想象力也很重要。现在我们把自己找到的“实地、积极、计划、态度、目标、有想象力"这些词放到省略号里面去。试试,所谓格物致知就是……?

生: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有想象力的实地的实验。

师:他选了两个,不够完整。

生: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先有目标,再有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计划,然后再进行实地探查的实验。

师:这是一种。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生:所谓格物致知,就是有目标与计划且具备想象力的实地实验。

师:好,且具备想象力。他把“想象力”放在了后面,大家觉得应该放在第几个位置?(生说第一个)为什么要放在第一个?

生:因为我觉得想象力是有目标以及有计划的基础,有了想象力,他才知道他应该去做什么。

师:你觉得是对的,但正确地来说,应该是丁肇中觉得。文中哪一段明确告诉我们,在所有的实地实验的过程中,最最重要的是想象力。

生:第九段。

师:第九段没有说出它的重要性。重要性在第几段?

生:第十段。

师:对,第十小节。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师:这少数人的关键性的发现,就是那些有想象力的人,有勇气、毅力、眼光的人,少数的学术带头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说,格物致知就是有——

生:格物致知就是有想象力的、有目标的、有计划的、实地的实验。

(师生共读,师圈画板书)

师: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排序和作者七、八、九、十这四段的排序好像不一样?在七、八、九、十这几段作者是把想象力放到最后了,是我们排的好,还是作者排的好?

生:作者排的好。

师:是,当然作者排的好。我们是按照实验元素的先后顺序来排的,作者是按照重要程度来排的,他把最重要的一点放到最后来强调了,这是他的论说逻辑。

【PPT】

再读课文,看看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背道而驰的词语/短语又有哪些?

师:我们再来看一看,与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背道而驰的词语或短语又有哪些?这次我们划的时候不能用同样的记号或者同样颜色的笔了,要换一种记号的方式。

(学生读书,圈画。)

生1:我找到的短语有第三自然段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有第五自然段的“不变的真理”、“内心领悟”,第七自然段的“自我检讨”、“哲理的清谈”,还有第八自然段的“消极的观察”和“袖手旁观"。

(师板书)

师:“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们不要再看书,把这几个词语都写下来。注意,这可是咱们儒家最高的追求,但这是错误的“格物致知"。好,继续来。

(生纷纷举手)

生2:我还找到了第三自然段中的“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十一自然段的“偏向理论、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十二段的“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

(师板书)

生3:还有13段的“盲目的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和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师板书)

师:不错,这些都与真正格物致知的精神背道而驰。咱们把这些词语或短语自由地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

【PPT】

把这些“非格物致知”的词语/短语,分到第4节和第12节,用来评价王阳明“格"竹子的行为和作者曾经的经验,你准备怎么分?

师:如果把这些词语,拿来评价王阳明“格”竹子和作者曾经的经验,可以怎么来分?比如说,“轻视实验、偏向理论"可以用来评价作者曾经的经验。我们先看评价王阳明“格”竹子的行为,用哪些词语比较合适?

生(齐答):消极观察,袖手旁观,不愿动手。

师:评价作者自己的经验呢?

生(齐答):偏向理论,轻视实验……

师:我们发现,有一个词语是评价两个人都行的。这个词语是——

生:“不愿动手"。

师:王阳明“不愿动手”的表现是“袖手旁观”,作者“不愿动手”的表现是“埋头读书"、“相信前人的经验”、“等着老师的指示"。王阳明“格”竹子和作者曾经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都是属于举例,是反面举例。(板书)那么,作者举这个例子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强调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师:强调重要性吗?

生:我认为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都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师:我说的是,举这两个反面的例子,是为了强调什么?

生:我觉得是应该要有实验精神。

师:对,要有实验精神,要有动手的精神。不动手是不行的啊,要有实地实验。反面举例,是为了强调动手实验的重要价值。(板书)大家是不是觉得王阳明这个人就是一个反面人物呢?还真不是。他“格"竹子失败以后,创立了一个很重要的学说——“心说”。“心说"的核心就是“知行合一”。你们看“知行合一"中的“知”是指什么?

生:知识。

师:“知”,就是指知识,得到知识。怎么才能得到知识呢?

生:行动。

师:行动对应什么?

生:格物。

师:你看,王阳明“格”竹子失败以后进行了反思。他觉得要得到知识,必须要怎么样啊?

生:要知行合一。

师:对,知行合一。要得到知识,一定要有格物,要有行动,要动手,要有参与,要有实验实践。这篇演讲稿是一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他用反面举例,来正面强调这个道理,强调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PPT】

能不能给王阳明“格"竹子的行为提几点优化的建议。

师:假如王阳明在“格”竹子,我们穿越一下,给他来提一点建议。

生:假如他要研究竹子生长的过程,就要把叶子切下来,然后动手实验。

师:对,要把叶子切下来,把叶片放到显微镜下去观察,对吧?

生:我觉得想象力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说他应该在“格"竹子之前先想他为什么要“格”竹子,他想了解一些什么。

师:你给他的建议是“格"竹子之前要想象。你是想了解竹子的生长呢,还是想吃竹子?如果王阳明想吃竹子,我们应该给他什么建议?

生:尝一尝竹子,看看能不能吃。

师:这就叫动手,实验嘛。尝了以后会发现,叶子不能吃,竹竿也不能吃,什么能吃?

生:竹笋。

师:对,竹笋是能吃的。实验对比,就是格物致知。如果我们还要给他一些建议呢?大胆想象一下,竹子能不能做成衣服呢?你给他什么建议?

生:老师,我认为可以使用竹叶编织成竹衣。

师:用竹子叶子来编织衣服,这是野人穿的衣服。咱们老祖宗会用竹叶把身子的重要部位围起来。我们现代人也可以把竹子里面的竹纤维提取出来,制成衣服。你看啊,我们给王阳明提的这些建议,牢牢地指向了丁肇中先生所强调的——

生:实验。

(圈画板书)

师:这个东西太重要了。好,现在我们把丁肇中先生最最主要的观点来读一遍。丁肇中先生强调说——

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上当了吧?这个是不是他的中心论点啊?不完整。来,再强调一下。预备——起。

生:实验。

师:为了让一个短语成为一个句子,要把缺少的成分加进去。

生:中国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只有科学家有?

生:我觉得应该是中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师:这样就对了,请坐。但是文章最后一段好像又不仅仅谈的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事情了,人文学科也要的,包括我们个人做事情也要的。

生5:做人做学问都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师:对,这才是作者的中心论点。

【PPT】

把黑板上两组词语/短语连读一遍,用“……,不是……而是……”这样的句式,把它们串联起来。如:新的知识,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而是通过实地实验才可得到。

师:现在每个人都按照这个固定句式写一句话,表达你对中心论点的认识,对格物致知的认识。

(学生写作)

师:好,愿意分享的同学举一下手。我们找还没有机会回答过问题的同学,你先来。

生:我写的是:“实验不是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而是有适当目标与计划的积极探测。"

师:很好,继续。你没有举过手。

生:我写的是“学习自然科学,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富有想象力的探索。”

生:我写的是“基本知识上的突破,不是只偏向理论或不愿动手可实现的,而是有目标计划和想象力的实验才可完成的。"

生:我写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