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与目标V:«<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重用难点:«<
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敦亨方话:«<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课前:隹备:«<
1.教师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寻有关黄河的摄影作品和影像资料,使学生通过观看这
些作品对黄河产生感性认识。
2.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课件。
敦与课时:«<
1课时
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
豪。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有多少仁人志士为它
抛头颅、洒热血;有多少浪迹天涯的游子对它魂牵梦绕。
请看大屏幕:这就是黄河。
(播放黄河画面,边播放,教师边深情朗诵)
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
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
为她饱经沧桑,与她的儿女们共同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
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年
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的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
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
灵世界。
二、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
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
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
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
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
民文学》主编。
二、文本链接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
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
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诗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
唱》中的第二个乐章。
整体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音频,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2.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一一黄河!
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
握。
(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赞颂之情。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朗读提示:
(1)这首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
势。
⑶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3.下面让我们再次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课文精读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
了黄河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
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
国。
2.“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为
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
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
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3.标题中最关键的字是“颂”,表明整篇诗歌都在对黄河进行赞颂。为什么在演唱前
安排一段朗诵词?
演唱前安排一段朗诵词的目的是引起听众的注意,知道是歌唱黄河的歌。前面的朗诵词
交代演唱主题,确定演唱基调,有“引言”的作用。
4.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
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5.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为什么把黄河比作
“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
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
方面歌颂了黄河。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
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6.这是一首风格豪迈的诗歌,在赞颂黄河之前为什么还要“望”黄河呢?
在赞颂黄河之前先“望”黄河,是先描写,再歌颂。作者在歌颂黄河之前,有一个蓄势
阶段,,,望”中既有写实的成分,也有雄奇瑰丽的想象;条理清楚、章法严谨,为后面的歌
颂做了很好的铺垫。
7.感受诗歌中黄河的惊涛澎湃的磅礴气势。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
呢?
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
救国。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8.如何把握《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
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
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
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9.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
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2)反复,如“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
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万
丈,……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力,使她像母亲一样亲
切深情。
10.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
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以“作者写黄河,就是
写……”的格式面对黄河说一句心中的誓言,以此颂扬伟大的黄河吧。
例如:
(1)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儿女因为你而骄傲自豪!
(2)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的苦难史,就是写中华民族的屈辱史。
(3)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是我们伟大的母亲河!
(4)作者写黄河,就是写黄河以她不朽的流淌,构筑成了中华民族的主动脉。
文章脉络
《黄河颂》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
写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写到“我们”的决心。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第一部分(第1节):序曲,开宗明义地说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
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讴歌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发出学习黄
河精神的誓言。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望黄河。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
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
个方面来写。
第三层:尾声。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写作特点
1.大量使用比喻。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
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
卫作用。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
“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2.突出运用象征手法。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实的风骨、博
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3.注重音韵和谐。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句式上,长短结合、自由奔放、气势强
劲;韵脚上,先“an”后“ang”,隔二三句押韵,声音响亮,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4.注意形象刻画。
这首歌词还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感“黄河滚滚”,“惊涛澎
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
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望----气势、
[养育
黄河颂《颂《保卫,中华民族精神
〔激励
<学一一精神
敦与反思<
本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首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使之能以一种科
学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一畅所欲言的
平台,使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和谐统一。第三,这样的整合模式所营造的教学
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我布置的整合任务,既发挥了自己的
主导作用,也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
了教育过程最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6最后一课
敢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
学生认真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重Q难Q<
重点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
体会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与方话〈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从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
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课前:隹备<
收集作者信息、普法战争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一、MfA
祖国,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每一个有民族尊严的人,每个
热爱着祖国的人,尽管爱国的方式可以不同,但其深情却全然相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都德的《最后一课》,看看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人们又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国深情的。
二、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年),法国作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100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
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
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二、文本链接
1.题解。
“最后一课”这个标题点明了小说记叙的主要内容O课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
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2.时代背景。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
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借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1870年7月19日爆发的普法战争,是他为了阻止南北德意志的统一,巩固、扩大法国在欧
洲大陆的势力和摆脱政治危机而发动的。结果法军惨败,路易•波拿巴被俘,法军投降。此
后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巴黎,战争的性质由此发生了变化,普鲁士由被侵略者变成
了侵略者。但是法国新的资产阶级政府奉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和约,赔款五十亿法郎,
还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普鲁士,这两个地区的法国人民从此沦为亡国奴。这篇课
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为题材写的。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感知情节。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
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的。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指导朗读:
应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
将要失去的祖国语言的难舍。“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
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
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
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和对民族、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3.这篇小说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这个悲壮感人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来写的,这叫做第一人称的写法。这种写法便于写小弗郎
士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写出他的变化。例如:文中对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心理描写和背书时
的心理描写,都真切感人,让读者看到了一个顽皮少年的变化、成长。
保文精读
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
很不好。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
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
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
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
沮丧(布告牌一一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
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一一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
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不直接从
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
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
“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
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
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儿还
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
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突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
悲愤的氛围。
7.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
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来说,
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
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
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老师的话,引起了小弗郎士的感情上的共鸣。
6第二课时令
一、复习提示
小弗郎士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学校,走进教室他发现今天与往日似乎大不相同,到底发生
了什么事?在这节课上,小弗郎士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我们就随着小弗郎士一起走进教室,
看一看里面都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巩固理解
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
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
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
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
憎恨起来。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
化一一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
么样的心情?
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
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
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
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
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
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
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
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
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
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
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士兵“该不
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
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5.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花”。拖到明日的
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失去学习自
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的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6.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
厉地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
人最大的不幸一一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还有,“你们的爹
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一一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
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最后,“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
地方吗”一一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
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地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
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7.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
沉感情。
8.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
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监狱,是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的地方,被敌人占领的
阿尔萨斯正是如同监狱一样。“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
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
在,时时刻刻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促使人们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
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9.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却由于普鲁士的入
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了,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
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强烈地刺激与激发了小弗
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与爱,这岂止是对老师的敬爱,里
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
10.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
满腔深情;“严肃”体现了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
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做
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
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
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深情、悲痛一一思
索、内疚一一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其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
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11.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
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
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
现的主题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2.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13.小说写的是爱国主义精神,可是文中并没有“爱国主义精神”这几个字,小说是怎
样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
通过细节描写。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甲虫、关于鸽
子咕咕的叫声和字帖的两个联想,都是通过细节描写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以及揭示主
题的。
14.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语言不是更激
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
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语言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二、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第7〜23自然段):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
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第7〜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第11〜16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第三层(第17-23自然段):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出的爱国
热情。
第三部分(第24〜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写作特点
1.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时主要运用了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通过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
课”上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对祖国、对法语、对工作的热爱和对国土沦丧的痛苦与悲哀。
通过描绘动作和神态,充分揭示了他激动、悲愤、依恋等复杂的感情。刻画小弗郎士则主要
运用了符合人物年龄、性格特点的心理描写,生动再现了他思想感情上的巨大变化,充分揭
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巧妙的叙述视角。
文章以一个淘气、顽皮的小男孩小弗郎士作为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通过
他略带无知而稚气的口吻,展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人民内心的悲
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得作品
更加真实感人。
3.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深情。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一小学校里的一堂
课,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民的爱国深情。作者将法国人民深沉炽热的情感,浓缩在这
短短的“最后一课”里,使得这“最后一课”成为法国人民爱国的一个缩影,深沉的爱国之
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从这“最后一课”里喷射而出,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ma
最后一课
都德
小弗郎士一“变”F韩麦尔先生
F
亡国痛
民族魂
爱国情
敢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
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臣民的痛苦。
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
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
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
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
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
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
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
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
感。
7土地的誓言
敢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故园情。
2.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鼓励他们将来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
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重用难Q:«<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敦与方法:«<
i.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
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
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
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挚痛的家国情、故园情。
2.情境法:
七年级的学生没有失去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
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
《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
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课前:隹备:«<
配乐朗读音频,《松花江上》等歌曲,多媒体课件。
敦与课叼:«<
1课时
一、H1A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学生跟着唱
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
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蹒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
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一一《土地的誓言》。
二、作者简介
端木藤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
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
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二、文本链接
1.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
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
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
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藏良。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如萧红、萧军、端木建良、舒群、骆宾
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
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
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
格,令人感奋。
3.关东的由来。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
又俗称“关东”,至今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
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
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
Oil
i.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读一读。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深情地、大声地朗读出来,并找学
生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5.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五、课文精读
1.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哪些誓言?
“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2.到底是什么东西催促着作者一定要回到那个日思夜想的地方一一故乡?
作者心底里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从作者的成长经历来讲,那片土地对于他来说是那样
的熟悉。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
去。”“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4.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2)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表达
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
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
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
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
情效果。
5.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
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
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
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
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
寻味的意味。
6.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
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
熟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作者的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
在燃烧、沸腾、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7.教师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让学生闭目倾听。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词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你是否同意这种
看法?
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使人想到仍在日寇铁蹄下的故乡亲人,这些景物密集地排列在
一起,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8.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原野”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
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
但随着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情逐渐变得激昂,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
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9.作者把广大的关东原野,以“她”而不是“它”相称,这是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
作者什么感情?
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故乡的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
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比如:“我无时无
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
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
得到加强,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10.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的确切含义?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
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
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冲破一切阻隔的力量。
11.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埋葬”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
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
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
间。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文章脉络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
整的一副长联。
第1自然段主要写“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自然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至
牺牲!
人写作特点
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例如:“我必定为她
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满怀激情的誓言,
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作者感情的表达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
例如,作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的层叠的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
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作者的盛情也包含在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他火热的心。
3.语言凝练,饱含深情。
本文饱含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以及要为之奋斗的激情。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召唤与
自己时时对家乡的回忆,再加之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更加凝练,情
感更加真挚。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挚痛的热爱]、
思忆故乡《激情的赞美深情赞美和怀念
.深切的怀念J1眷念故土
'与土地关系密切]|爱国情深
发出誓言《回忆成长的足迹暗含忧伤和愤怒
、面对土地发誓J>
敦与反思<:«<
关于《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若没有历史、音乐、地理知识的辅助,学生就很难学好,
单纯以语文学科的角度学,它就显得特别枯燥无味。我通过上课时结合历史知识的讲解,让
学生了解东北三省沦陷的历史经过,从课中体会到沦陷区人民的心情和感受;我还让学生接
触地理知识,了解通辽市历史上归吉林省管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抄歌词,所以向音乐老师借资料,并投其所好,课上让其唱、读,给
其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顺理成章地引导他们去写作,使其有内容可写,有格式可依。音乐
使学生精神愉快,不知不觉中他们愿学、乐学、爱学、学好。
8木兰诗
敦与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与《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
特点。
2.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重用难Q<
重点
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难点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朗读法、复述法、质疑探究法。
配乐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
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木
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
吧!
二、作者简介
《木兰诗》,北朝乐府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
又称《木兰辞》。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乐府诗的“双璧”。
二、文本链接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集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
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为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诗歌,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称为“乐府”。
Mil
1.听配乐朗读音频。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应读zhuH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dng,古代指下身穿的衣裙,男女都穿。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
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节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三、四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
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二节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
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
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
思所虑,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
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
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三节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
鞫”“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象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
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
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
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四节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
“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气要相
对滞重,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着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
“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凯旋的气氛。
第五节前四句要读出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
“木兰不用尚书郎”到节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
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
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六节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
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
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
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
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
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装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
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语气,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课文精读
1.木兰原来的身份是什么?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织女。“木兰当户织”。
2.诗歌开始时写木兰在干什么呢?
叹息。
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
4.第一节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为下文设置悬念。
5.木兰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劳动合同模板下载
- 喷漆合同协议书3篇
- 办公工程合同范本
- 消费借贷合同
- 保险协议合同范本
- 2024年度房屋买卖合同标的评估合同3篇
- 运输合同格式模板
- 招商合作协议合同范本2篇
- 基于2024年度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分析与优化合同
- 结为夫妻合同
-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电工基础》课件2.7 叠加定理
- 马路打桩施工方案
- 康复治疗技术职业规划书
- spa连锁(芳疗精油养生馆)实施方案
- 化工设备图纸
- (完整)拼接屏施工方案
- 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记录表
- 低值易耗品领用单
- 管理学导论学习通超星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2年6月浙江高考应用文课件-2023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