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闻写作》-教学课件_第1页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闻写作》-教学课件_第2页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闻写作》-教学课件_第3页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闻写作》-教学课件_第4页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新闻写作》-教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节调查性报道1、定义西方: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Reporting),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也被称为揭丑报道、揭黑报道等。通过记者原创性的调查工作而去发现关于一些人或组织企图隐瞒的重大事件的报道,它被认为是现代新闻形态中最为重要的报道形式和方法。我国:揭示事件的真相。尽管目前国内对外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有近50种,但它的两个基本要素却不能被忽略:第一,调查目标致力于揭示被企图掩盖的事实真相;第二,调查行动与材料收集必须是媒体与记者独立完成原创行为。报查性报道是新闻监督强有力的武器。90年代中期以电视为主:《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是代表。从早期的《南方周末》深度揭黑报道,到后来《财经》的“解释性的调查性报道”揭露股市和基金黑幕、《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报道、央视《新闻调查》的“南丹矿难”,暗访类节目《每周质量报告》。现在许多都市报例如《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深度报道也开始加入到调查性报道的行列中来,以其来增强报纸的竞争力。2、历史

发端于英国,定型于美国。美国新闻史上有两次大的揭丑浪潮:20世纪初至20年代的“扒粪运动”。以杂志为主。以年轻的林肯•斯蒂芬斯为代表的一批记者和作家,掀起了历时十余年之久“扒粪运动”,对石油公司、金融寡头以及腐败市政等社会黑暗面进行抨击和揭露,最后促使美国政府在食品安全、选举权、住房、教育、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等诸多领域开始立法和改革;20世纪60、70年代国内的黑人民权运动、国际的越战问题。以主力报纸为主。

1972年《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报道。1972年6月,《华盛顿邮报》两位默默无名的小辈鲍勃•伍得沃德和伯恩斯坦,通过历时26个月的资料收集分析、对400多人的访问调查,连续推出报道,终于揭开尼克松总统企图掩盖窃听竞选对手的真相,并导致他的辞职。

1975年,美国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与编辑协会”。1985年普立策新闻奖增设调查性报道奖。。3、特点1、自主调查。新闻界自主选择报道或者揭露目标,自主进行调查活动。不是依赖当局发表的材料写报道,而是记者亲自进行调查,逼近真相。也不是像独家新闻那样只依靠单个的材料,而是通过彻底的调查采访,揭示事件的整体的情况。2、真相遮蔽。所谓真相,就是被遮蔽的事实,有两种遮蔽: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事实真相;被道德观念或者认识水平遮蔽的事实真相。3、权力腐败。调查性报道所选择的题材应该涉及政府或企业等机构的权力腐败问题,应该是社会中最敏感和重要的问题。4、其他。应该符合新闻价值的基本标准,目标的选择是当前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应该具有科学性,它的威力与魅力建立在扎扎实实、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上;费时、费力、篇幅长、分量重的深度报道,具有一定的风险性。3、采访1.发现目标。疑点与假设。2.精心准备。从公开的材料开始,细致的案头工作。发现问题,理出线索。资料占有穷尽。3.设计方案。4.深入调查。深入挖掘,亲身体验,掌握第一手材料,或者说“证据”。5.仔细证实。多信源的质疑与核实,如《财经》杂志对调查性报道,要求记者对主要新闻事实要采访6个信源。《焦点访谈》的调查路径:知情人、目击者、参与人、当事人。层层逼近核心真实。小专题:《新闻调查》柴静的调查感悟态度折射观点

2004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反映农民工讨薪问题的节目《张润栓的年关》。一笔200万的钱,8年不还,涉及到原公司、改制后的公司、交通局、法院。一家家问下来,问题出在法院做了判决,但一直没强制执行——记者在法院找到了法官,他说必须经过新闻中心的同意。在新闻中心的门口等了很久之后,新闻中心的主任告诉记者法官出差了,“可是他一个小时前还在,我们见了面。”“执行就是这样。说走就要走。”“张的案子8年都没执行,这个这么急吗?”对方掉头就走。镜头跟着他,“那么你们能不能安排其他负责人接受采访?”他用手挡镜头。“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是有诚意的,我们希望听到法院的声音。”记者跟在他身后。他头也不回,穿过一家干洗店,消失了。记者继续对法院院长电话采访,“我们希望能够采访相关的人。”院长听到这儿,挂断电话。对一个新闻节目来说,这样的信息已经可以传达出一些法院的态度。但是,对一个调查类的节目来说,这种态度仍然缺乏解释。于是记者继续寻找知情的人,离开之前在去机场的路上,有一位法院的工作人员愿意出来接受访问。证据印明真相

2004年“新闻调查”播出《命运的琴弦》,说的是中国音乐学院的艺术类春季招生黑幕,举报人是评审之一宋飞。但没有另一方的声音。没有招生办公室,没有除了宋飞之外其他评委的声音,也没有院方的采访——这样的做法是会引起争议的。这种状态下的平衡,还能实现吗?我们只能选择用记者来替代对方的角色,站在对方的立场,实际上是代替对方来发问—对宋飞的立场提出质疑,以找出更多的证据。“艺术类招生是很弹性的标准,你的标准不等于别人的标准。”“这几个落榜的考生你曾经教过,是不是你有偏好?”然后,记者要求对方出示证据,一个人的道德感或是说法是靠不住的,必须有证据。而且要对证据做出各种可能的检验。宋飞提供了考试现场的录像,并且根据录像提出了她的专业判断。但记者必须寻找与事件没有利害关系的证人,而不是与中国音乐学院有竞争关系的院校出面。但是非常遗憾,二胡专业协会的几位专家都拒绝了我们的邀请。最终接受采访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教授,他在一个晚上骑着自行车到了中央电视台,在不知道这场考试背景的情况下做出了考试结果有异样的判断。对于这样一个性质很严重的高考舞弊事件,一个证人的说法是不够充分的。记者又飞到了上海,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处得到了同样的判定。在这个片子中,最重要的信息来自院方。结尾处的字幕说“院方对考试结果做出重新认定,这三个落榜的学生都收到了文化考试的通知书”。深入还原事实

对于调查性报道来说,自由表达的可能不仅要给弱势群体,也要给他的对立面。它取决于——你问还是不问,问什么?怎么问?来自受害人的说法往往容易得到同情或是认同,也会给制作电视的人一种拿到猛料的感觉。而且我们往往会觉得,他们说的最接近真相。但是这种时候是需要小心的。因为,要保护任何人不受到任何被夸张事实的侵害。即使是在有充分证据证明一个人做了侵害公众利益的事,也要尽可能给他机会开口解释,而且能够理解他的立场和出发点,不要做预设的价值判断。在2004年7月份播出的《深圳外贸诈骗》中,记者已经拍到了面对诈骗嫌疑人的时候,公安局和法院的态度。公安局说:“我们管不了。你去法院吧。”到了法院。办案人员头也不抬“写起诉书吧,6个月以后起诉。”“那公司就跑了。”“那我们管不了。”这样的一种镜头呈现会让观众得出一种执法者不作为的义愤印象。但是记者不能停留在这个表层的事实层面上。仍然要让对方解释,他们所为的起因是什么,基础是什么。记者采访了深圳公安局经警队的负责人,他解释是因为目前立法的空白,才让公安与法院两家都难以处理,造成相互推诿的状况。一个错误,表面看总有明确的受害与施害者,但是,我们把它放在历史、制度和法律的坐标系里就会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所为、一个人的责任那么简单。在调查中,平衡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它的出发点不是激起义愤或是控诉和指责,是指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平衡体现责任

平衡不是天平的正中央,因为黑和白不是等同的重量,它们当中有各种灰色地带。而一个记者最大的失衡危险可能来自于他的感情。

2004年9月份播出的《湖北钟祥投毒案再调查》,是一场3年前的案子。4名老师被测谎仪排查出嫌疑,他们都供认了,但没有直接的物证,警方却一直羁押。直到取保候审一年后,警局局长依然说“一天案子不破,他们一天是犯罪嫌疑人。”而4位老师的说法是口供是刑讯逼供的结果。他们在陈述自己受到刑讯逼供时,都表现出了让普通人深感同情的痛苦。但事隔3年,很多东西都无法查证,记者对双方的说法进行验证,也对双方的说法存疑。只对能取证到的事实负责。节目中记者调查出有一人受到刑讯逼供,但在片子中强调了记者无法证明其他3人也受过刑讯逼供。尽管他们都陈述了受刑的经历,但受害者也可能是撒谎者。案件有一个关键的物证在于投毒的药品。警方说已查出卖药人,但是一直未让他与购买者之间做过指认。理由是卖药人找不到了。记者按警方笔录的地址找到了卖药人。3年里他始终没有离开过。“3年前有个投毒案您知道吗?““知道。”记者招手让购买者过来,“你看看这个人,他有没有在您这儿买过药?”对方没有迟疑,“没有。”“您再想想,有没有可能是时间太长,您记不清楚了?”“没有。”他很肯定。这样的调查很容易让人倾向于认为警方在伪造事实,但是在紧接着的解说中,片子强调“这只是媒体的调查,它并不能说明王没有在这里买过药,它只是证明,警方一直应该做的指认工作并不困难。”在片子的结尾,记者说,“关于这个案件的调查,我们不能得出判断刑讯逼供在4个人身上都存在,也不能判断他们没有犯过罪,但是,如果法院能够把握有效的证据证明他们犯罪,就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判决,如果不能,请以“疑罪从无”原则给予他们自由。(调查性报道中的平衡技巧□柴静《中国记者》2005年3月)4、写作题材的多样性决定了表现方法的多样性。作这种报道的记者被称为“个性化的调查者”,因此写作上有较大的创新的空间。1.面对众多的材料,要有好的结构,例如《疫情山西》清晰的纵线:以时间或者事件推进为轴,层层剥笋。丰富的横线:背景材料。2.注意内在的逻辑力量。3.有力量的、吸引人的开头。4.要有现场材料,要有细节。“魔鬼在细节”中。小专题:《南方周末》的调查性报道历史与过程:

南方周末从创办伊始,便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与社会和谐共振。从20世纪70年末,中国经济开始松动、复苏,而社会自由流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开始丰富起来。1983年,南方周末创始人之一左方敏锐地观察到广东出现第一批民工潮,感受到农村和城市文明的“撞击和断裂”。他决定在其主持《南方周末》的十几年内,把对民众的启蒙作为办报灵魂。如同20世纪初“镀金时代”的美国一样,中国社会转型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令人困惑的社会问题,催生南方周末早期揭黑性质的调查性报道。报纸先后推出《民工不是包身工》,对当时珠三角民工所面临的不公正待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较早对一些官员的腐败现象做出批评的有《包房里的“公仆”》;《天凉了,别凉了老师的心》则披露了对民办教师打白条现象。

1993年8月,深圳发生了特大爆炸事件,《南方周末》予以了及时报道,这不是一篇简单的过程描述,记者对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作了深入的调查报道,记者不懈的追问解答了人们的一系列疑惑,新闻第一次呈现出了它的驳杂与丰富。而之后的“西安空难”更是国内首次有记者赶到空难现场采访,详尽的现场描述和及时的见报,为中国新闻界以后突发性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起到了示范作用。

《南方周末》揭黑式的调查报道在1998年前后达到顶峰,进入舆论监督全盛时代,据报社的一位高级记者回忆说,当时一般采访稿子回来,许多猛料都可以发。报道特点分析:1.冷峻叙事。基本上以“旁观的第三方”的姿态出现。记者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对材料的取舍中。另外,被采访人的言语也能间接表现记者的态度。文本语言是在保持记者个人风格的前提下,提倡简洁、朴素和生动。建议言之有物,少用煽情、轻佻和情绪化的语言。2.汇聚记述。调查性报道的记述方式是“汇聚式”的:记者开始面临的是一个新闻由头所夹带着的大量复杂事实,扑朔迷离,但随着调查的深入,新闻事件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越到后面将越归缩为一个点,这个点也许已经是事情的结论,也许是最接近结论的疑点。如南方周末发表的《暗访长江抛石护堤工程》调查性报道,线索开始的时候总是隐藏在一种朦胧状态中,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由于抛入长江用于护堤的石头谁也看不到,加上开采运输抛石环节多,耗时长,抛石是否足量似乎是一个无法搞清的事情。但记者用20天多的时间,打扮成民工,调查从石头开采,到装船,到运输,到量方,到抛石的全过程。整个过程就像剥白菜一样,最后露出结果的时候,读者获得了一种“解渴”的感受。3.真实立基。调查报道以真实为生命,也是规避风险的惟一途径。调查性报道真正的风险往往来自对错误材料的采用和对关键细节的臆造。调查性报道的力求真实,只有尽可能多地接触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谎言和假象是经不起深入调查的。2002年,在《脑白金真相调查》中,为了保证采访事实万无一失,两位记者配合采访,整个采访过程前后准备了一年左右。最后,连批评对象“脑白金”的老板史玉柱在事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承认“《南方周末》还是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媒体”。4.全局方位。调查性报道不是为调查而调查,记者想通过调查获取的事实说些什么?这是一篇调查报道超越事实之外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和方向。指向明确了,所有的调查路径和手段才不易发生方向偏差——直指事件的本质和核心,隐现事件的背景和走向。调查记者尽可能做到身在局部,胸怀全景。比如《千里背尸:一个农民工的死亡样本》,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工客死异乡的命运,这不足以成为报道支撑的重心,但倘若将其置身于中国农村的“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城乡二元的差距和矛盾下,以其作为类似问题的鲜活样本进行剖析,则意义殊异。再比如《湖北监利两任书记相继落马》,县委书记腐败落马早非猛料新闻,而若以之为标本,深入分析基层腐败的生态土壤和利益链条,则独具警醒意义。对调查事件的意义和指向缺乏了解,就很容易陷入具体的、非关键性的矛盾中,采访的效果自然事倍功半。5.开阔视野。相当长时间内,国内调查性报道陷入了题材重复雷同的误区,多为法治案件报道、政府机器的腐败报道等等。比如南方周末早期《千里追踪希望工程假信》、《红豆杉被毁真相》等等。随着舆论环境的变化和社会时势的变迁,调查性报道题材的拓展南方周末已多有尝试,比如《大英博物馆文物调查》,《零距离直击美国大选》,强调国际化的视野;《浙江军团海外夺宝记》、《进退节点上的上海楼市》,告别传统的善恶之分,直接触摸新时势下的复杂的新现象的解读。拓展题材的同时,对于传统题材的挖掘力求视角独特,以旧生新,比如《追问洛阳大火》将矛头从火灾成因引至原因背后的消防市场的观察;《谁制造了牙膏危机》,从传统的食品监管题材,挖掘背后的媒体报道责任的探究,令人耳目一新。6.细节力量。细节的重要性,首先是基于文本的可读性考虑;其次是以小见大,规避直斥宏观实质的风险。比如李海鹏《一个农民富豪的乌托邦》,“让梁希森很不满意的是,有的村民告诉他,把厕所建在屋子里,导致他的排泄功能都失常了。在新村落成的最初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村民络绎不绝地到很远的公厕去方便。梁希森坚持不在新村里再建公厕,与顽强的村民们对峙,直到他们疲于奔命,不得不在屋子里解决问题。”厕所细节,寥寥几笔,而农村的落后意识与嫁接乌托邦般超前规划之间的矛盾,跃然纸上。重视细节并不意味着罗列堆砌细节。脱离故事主体、不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细节,至少是价值不大。(立场与均衡——《南方周末》调查性报道浅析文/成功朱红军2005-6-5南方新闻研究总第37期)案例1:《美国世行集团融资内幕调查》南方周末2004-09-02□本报驻京记者庞瑞锋也许刘菲对她的事业深信不疑,不过,她对公司业务的介绍,以及弥漫在代表处的神秘氛围,却引起记者的怀疑。经过记者二十余天的调查,这家外资集团的真实面目才逐渐浮出水面。诱人的境外融资对于需要资金的民营企业而言,如果能通过美国世行集团融资成功,肯定不是坏事。在数十名像刘菲这样商务代表的努力下,公司每天都会接待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怀揣梦想,也许抱着侥幸,希望能从这里得到国际热钱。但是,本报的调查表明,美国世行集团有太多令人怀疑的地方。世界银行出面澄清不过,世界银行并不买账。其驻华代表处外事官员李莉证实,世界银行与美国世行集团毫无干系。最近,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接到一些民营企业家的查询电话后,才引起他们对它的注意。“我们已经向他们发出律师函,要求他们不得以世界银行的名义开展活动。”李莉说。似曾相识的融资游戏记者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得知,在担任美国世行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助理之前,王永君是另一家外资金融集团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根据宣传材料,这家企业叫美国国际财富联合投资集团(以下简称美国财富集团),注册于美国加州,每年可组织资金200亿美元左右。这家自称有如此实力的国际财团,它的联系邮箱地址却只是Yahoo的免费邮箱,表明企业没有自己的邮箱系统。而且,它的英文名称居然是:American

International

Wealth

Coalition

Invest

Group。粗通英文的人都能看出,这个英文名有多么蹩脚!醉翁之意不在融资

据刘菲说,它推荐的境外机构是美国国际标准项目研究院———又一个闻所未闻的机构,由它负责撰写此类商业文件。这家机构又以“提高工作效率”名义,委托美国世行集团北京代表处进行收费。显然,如果一家中国企业想融资,须将这笔钱打进美国世行集团北京代表处的账户。费用还不低。不可能实现的融资

美国世行集团在华提供的各种融资业务,至此似乎只余下一个不言自明的目的。据知情人士透露,像美国世行集团这种运作模式的外商驻华代表处,仅在北京就有多家,主要云集在北京市国贸和金融街一带的高档写字楼里。据甘肃亚盛集团董事长周长生说,他在上海也遇到有欺诈性质的所谓外国金融集团驻华代表处。北京市商务局贸易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并不惊诧,她显然对这种现象已有耳闻。她说:“在美国,注册公司比较容易。目前活跃在国内的不少外资投资集团,很多是中国人注册成立的。他们通过在华设立代表处,利用国内企业不熟悉国外情况,又急于融资,从而实施欺诈活动。”据了解,外国企业在华设立常驻代表机构,一般须经过商务部门的审批,并需要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由于外商代表处只可从事联络活动,审批也相对简单,申请企业只需要提供开业证明复印件和金融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即可。案例2:《世纪末的弥天大谎》文/蔡平,原载于《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22日

1999年4月16日凌晨,湖北省十堰市辖属的丹江口市发生了一件“大事”,该市均县镇闵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闵德伟,因患食道癌去世。

4月17日,丹江口市市委书记闻讯,“连夜冒雨”率三位常委前往吊唁。

4月23日,丹江口市开展向闵德伟学习活动。

5月19日,十堰市在全市开展向闵德伟学习活动。

……

5月28日,湖北省各新闻单位把闵德伟作为重大典型,从6月18日起,集中时间宣传,为此组织了几十人的采访团。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赶排了大型现代剧《汉江魂》,演出30多场;丹江口市委组织编辑出版了《楷模——闵德伟同志事迹汇编》;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报告文学《贫困山区的好支书——闵德伟》;闵德伟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巡回演讲。人们听广播,看电视,听巡回报告团作报告,流泪、捐款、表态。

2000年伊始,编辑部接到举报——这一切都是假的,是一个弥天大谎!春节刚过,记者即赴当地调查。小标题1:“我们三年前就告他,结果现在他死了还是典型!”村民们给了我两份材料,一份是1997年元月的《请愿书》,检举闵德伟当村主任之后在村里的种种劣迹;另一份是1999年11月的检举书——《检举丹江口市均县镇树立的全省假典型闵德伟》,里面列数了闵德伟与宣传报道不符的27条行为。

这些可以编,那么水塘、机井、水渠呢?难道也可以编出来吗?“你可以问问我们村里的人,哪个知道什么叫机井,你可以去看看水塘,再看看渠道,走走他带领我们修的公路,你还可以到我们这个号称小康村的农民家里看看,村里搞建筑还要到汉江挑水,粮食都没的吃了,有的家连吃盐都困难,我们不知道国家对小康村是什么标准,要真是这个标准,社会主义就甭建了。”

小标题2:“小康村?哪来的小康村,穷得很呢”

“你们村里有几口机井?”“啥叫机井?”他不明白。“你们吃的水从哪里来?”“我们组有自来水。”“真有自来水?”“我们组地势高,井打在山上,让水自己流下来不就是自来水。”小伙子说。“你初中毕业?”“啥初中,上到五年级,家里没钱不念了。”“你们这儿不是小康村么,怎么连学都上不起?”“小康村?哪来的小康村,穷得很呢。”他红了脸,不再说话。小标题3:“给50元钱,哭一回不冤”当我们找到这村民时,他爽快地说:“今年腊月我回去才知道我妈给闵德伟表演的事。那天她正在菜园子里种地,有人来叫她,说记者来了,让她去哭,我妈就去了。我回去问我妈,你当时是咋哭的?她说,我想着咱家在闵家沟这么多年挺苦的,就哭开了。我说闵德伟啥人,你还哭他?我妈说,哭完之后,还给了50元钱,哭一回不冤。”小标题4:“看你鸡蛋能不能碰我这鹅卵石?”一个曾对记者说了假话的村支委说:“闵德伟死后,我上了4次电视,采访时除了说他修路,架线,还编出他有理想,想让我们都喝上自来水,编他为了村民把水拿去化验。实际上他是为自己,看是不是因为水的问题才得的癌症。”有党员说:“副镇长说了,谁想告状,看你鸡蛋能不能碰我这鹅卵石?你要掂量掂量,我们是拿着公款和你们搞,你们是个人出钱,你们谁告状对谁以后没好处。”小标题5:“他死了,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在采访中,每个村民都对我重复说过一句话,那就是:闵德伟死得太晚了。他们当中,有的家人曾被闵德伟铐走打骂过;有的被闵德伟殴打至今还留有后遗症;有的被闵德伟欺压不愿再回村里住;也有的由于超生,闵德伟为保住本村计划生育不超标将他们除掉户口,永不能回闵家沟村……在这里采访的几天,我的耳边始终是这样的声音:“闵德伟拿集体的钱编织关系网,他三年给镇里法庭交了14000元,要提留可以随时传讯老百姓,老百姓怕得很哪!”“闵德伟只修了5里公路,还是由原来的板车路扩展的,上面的几万元款到位前没有修过公路,钱来了,是老百姓出的义务工,材料是就地取材。上面的拨款不知是怎么用的?到哪里去了?老百姓没得到一分钱!”“闵德伟原来在村里就是一霸,原来的村支书就说过,闵家沟工作总是难搞,闵德伟是最坏最厉害的大户,使用他管理村委会,来个以毒攻毒,用大坏治小坏,对付不交提留的‘刁民’。”“年报上说,种烟100亩,产量2万5千斤,连村会计和现在的村主任都说是假的。我们根本没有种烟,每户平均40多只鸡也是假的。”“说村民主动交提留款,实际上老百姓没钱交不起提留,现在还欠着,这是账单,上面是欠钱的名字和钱数,他动不动就带人拿铐子铐人,比恶霸地主还坏。”二组一个村民常在外做小生意,他说:“我一回村里,老百姓都说他的不好,做事太过分,说他死了,是老天让他死,可除害了,死了个霸王,谁还哭他。”我终于要告别村民们了。我说:“谢谢你们,耽误大家时间了。”他们很不愿意:“别这样说,你是为闵家沟做好事来了,多少人都盼着你们来,帮我们说点真话。”而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我从哪儿来,是哪家报社的记者。一个村民在我临走时悄悄对我说:“为了你的工作,我不便问你是哪儿的,只要回去以后给我们报声平安就行了。如果有真相大白的一天,别忘了通知我们,让我们痛快喝几口酒!”幕后故事这不是一般群众的举报,而是新华社《半月谈》的三位记者专门去闵德伟的家乡做了详细调查之后写成的报道。标题是《村霸可以被吹成全省“三讲”典型》,看了这篇调查报告,我感到某些地方官造假典型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我问新华社记者,这稿子为什么没有发表。他们告诉我,这篇稿子原准备登在新华社《半月谈》上,后湖北方面得知消息,“摆平”了此事,他们愤而将稿子转投本报“冰点”。按说,新华社记者的调查应当是可信的,我原准备在这个基础上编辑后发表,但晚上又接到新华社记者的电话,说因特殊情况,这篇稿子不能署新华社记者的名字,问我能否用化名发表。这当然是不行的,揭露性批评性报道,记者必须是实名。我告诉新华社记者,既然如此,我们将自己派记者到实地调查。

蔡平回到北京,很快写出了稿件,经反复打磨,上了大样。标题为《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对这篇报道可能具有的风险,我们做了估量。闵德伟是个小人物,却是湖北省的大典型,报道发表后,一定会引起强烈反弹。但是,调查是很扎实的,尽管没有按常规同时登出树闵德伟那些人的说法,但事实就是事实,说破天去也改变不了这些事实。2000年3月22日,《世纪末的弥天大谎》发表了。很快,我就接到了许多十堰市读者发给“冰点”的邮件。读者确实看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揭露这个典型。报道发出的第三天,湖北方面报来消息,说湖北省委以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为负责人,组成了“闵德伟先进典型情况联合调查组”,将立即赴闵家沟村调查。这是一个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举动。很明显,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否定这篇报道,在各级领导的高压下,他们会搞出一个什么样的调查报告来,是可以想见的。我们不能坐等。我当即向总编辑提议,立即组成本报调查组,再次进入闵家沟,这次将不是暗访,而将和每一级领导做面对面的质询,必须派出强有力的记者。经商议,报社决定,由卢跃刚、贺延光和蔡平组成本报调查小组,再次进入闵家沟,越快越好。

赴湖北途中,本报调查小组和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报道组不期而遇。原来,他们看了本报报道后,也立即出动。这等于由中央电视台和本报联合组成了调查组。电视的好处是,你无法否认,一切都在你面前,“原装”的。这次调查再次核实了所有的数字,拍摄大量的现场图片,《新闻调查》拍下的与各级领导的当面质证更是异常精彩。本报调查组回来后,立即形成了调查报告。

4月中旬,一份《关于闵德伟先进典型情况调查报告》,由当时湖北省委第一书记亲自签发,同时报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和中宣部,要求对《中国青年报》有关责任人和记者蔡平进行严肃处理,要求蔡平公开承认错误。这份调查报告全面否认本报的报道,将向本报反映的情况都说成是“与闵德伟有矛盾的人的诬告”。湖北方面的调查报告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看也知道。我们不怕的是,你再怎么调查,没有的东西不可能说成有。果然,到实打实的事实上。我们只是吃惊,在湖北省委自己的调查结果中,已经明白无误地证明这是一个假典型后,竟然还强词夺理说:“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人无完人,对先进典型人物也不能求全责备,对一个农村最基层的村支部书记更不应该苛求。”本报针锋相对,将自己的调查报告以内参方式送中央,前所未有地将许多彩色照片直接打印在内参件上。并附了《新闻调查》的录像带。在这段时间里,报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对一个省级重大典型在全国性大报上做公开揭露,确实是罕见的。中央有关部门对本报的批评是:应当事先和省委打招呼(可是,“打招呼”后会怎么样?)。

因为事实的力量,尽管对方来势汹汹,根本不和报社直接主管上级团中央接触,直接向党中央三个主要部门要求严肃处理本报,但最后的结果是,本报没有做任何更正。记者当然也不会“公开道歉”。遗憾的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片子最后未能播出,这是《新闻调查》最漂亮的报道之一。湖北省报告的最后,专门写上了一条:“闵德伟同志的家属要求对记者蔡平诋毁攻击闵德伟一事提起诉讼,应予以理解和支持。”很明显,当地已经安排好了起诉。我们耐心等待,没想到,一年过去,没有动静;一年后,湖北省丹江口市某律师事务所突然来了四个代表闵德伟家属的律师,他们到北京市东城区法院起诉本报,要求赔偿闵德伟亲属46万元。接到起诉书,我们都不明所以,因为如果他们想要胜诉,理应在当地起诉,在当地党政的高压下,本报将必败无疑。我们只能认为,这几个律师是“不称职”的。后来有人去该律师事务所打听起原因,律师所回答:上面安排的呗!这场官司又历时一年之久,最后东城区法院驳回了起诉。(文/李大同,节选自《冰点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有节略,标题为笔者所加)

案例3:《揭开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1、作者:2002年12月06日《中国经济时报》,文/王克勤2、引言: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用半年时间,历尽艰辛,采访了北京市100多位出租汽车司机、众多出租车公司经理和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及专家学者,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广度和力度独家披露了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对十六大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案例启发意义,对北京市乃至全国的出租汽车行业市场化改革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3、小标题:的哥的姐怨声载道--黑幕之一北京出租车到底能赚多少(黑幕之二)出租车公司是怎样发家的(黑幕之三)出租车公司是如何“黑”钱的(黑幕之四)的哥缘何要挤这条独木桥(黑幕之五)出租车业:不能不算的三笔帐(黑幕之六)北京出租车业五大焦点问题(黑幕之七)4、记者感言:在北京出租车这篇报道中找不到形容词,这篇文章在整个新闻界的影响非常大。我看重的是自己的文章能否对这个制度有推进。北京出租车这篇报道发表后,全国好多出租车司机打来电话,告诉我文章发表以后恶的制度卡壳了,推行不下去了,我非常满足。我解释清楚了好多合同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老百姓多了权利意识,知道维护自己权利,不再会看都不看合同就签字。我有自己底线,无非就是死亡嘛。我一直是个温和的、建设性的改良者,反对暴力,一直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等这些大框架下做事情。从这个角度看,我是个纯粹的改良者,但也不排除在整个过程中会有牺牲的可能。我是战士,为了公众利益在和鬼子拼刺刀,杀我1000遍,我都觉得在情理之中。这个过程中,人们会认同我,但我拼完刺刀后得不到认同的话,会有什么感受?2001年我报社被开除时,就感觉到一种绝望。我在2001年最绝望的时候,到一个寺院里面去听大悲咒,让我的心宁静下来。我每天都接到各种各样反映情况的电话。有一次,生病感冒躺在家里,好多人打电话到我办公室,办公室同事说我生病了,很快就有来自黑龙江、新疆、昆明的花送来。有时候,我觉得无法承载这种大家给我的这种信任。第8节解释性报道定义、特点、结构、主题及方法等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提出了三层报道的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报道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报道。

由此可见,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存在关联,但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不少解释性报道的写作并不一定非要进行调查性报道那样的“艰苦调查”,而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思辨阐释,因此,又未必非要从“第二层”到“第三层”。解释性报道,是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揭示新闻题材的原因、实质、影响及发展动向的报道类型,属于深度报道的一种。

1、定义关于解释性报道,不论题材是大是小,能够较早地、深刻地反映社会的变化,包括细微变化,给人以理解的钥匙(不能要求报道提供灵丹妙药),就是好新闻。这样的新闻当然不会乏味,伏尔泰说,除了乏味的体裁外,其余的一切体裁都是好的。(喜剧《流浪子》前言)——陈力丹

2、核心:用事实解释真正的解释性报道要用事实来解释事实,它要用所收集、采访到的事实材料解决报道对象所涉及的新闻背景、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内在规律及重要意义和动向等问题。考察成功的解释性报道,发现用来解释新闻事件的事实主要包括:历史事实、现实事实、数据事实和知识性事实。

历史事实

指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背景,它是从纵向来考察新闻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

现实事实

指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实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是从横向来考察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在说明问题、解释原因、提升意义时引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数据,或对比、或分析,可以使表达变得清晰、简洁、容易理解。

知识性事实

指用来解释专业术语的事实。解释性报道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必须请教相关专家、权威,弄清楚含义,然后用一般读者能接受的最通俗的话表述出来。(《解释性报道的解释方式》文/江卉)3、方法

澄清疑点。如1997年3月12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了新闻《陨石雨降落山东》,报道说:2月15日深夜11时25分左右,一颗流星冲入大气层,在鄄城县距地面约20公里的高空发生强烈爆炸,爆炸后的流星降下千“朵”黑褐色“雨花”,形成了一场罕见的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