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1页
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2页
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3页
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4页
第15讲 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讲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版)(含答案与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目录一、考情分析 2TOC\o"1-2"\h\u【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2考向1:文学文化常识 3考向2:内容理解及字词句 3考向3:名句默写 7考向4:问题思考 8三、方法总结 1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技巧,轻松得分 11四、考场练兵 12【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考向1:文学文化常识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年龄称谓(1)而立:指三十岁。(2)不惑:指四十岁。(3)知天命:指五十岁。(4)花甲(耳顺):指六十岁。考向2:内容理解及字词句一、内容分类【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贤哉……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呼?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④[愠(yùn)]生气,恼怒。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吾(wú)]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⑦[信]诚信。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③[堪]能忍受。【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③[好(hào)]喜爱,爱好。④[乐]以……为快乐。【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①[川上]河边。川,河流。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6]

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④[仁]仁德【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考向3:名句默写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8.《〈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考向4:问题思考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①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态度)。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①《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3.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①颜回安于常人不能忍受的低标准的物质生活,自得其乐。②宋濂一心求学上进,不与同学攀比穿戴,自甘俭朴,学有所乐。启发:我们也应学习和借鉴古人安贫乐道,不在物欲上过分追求,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美好品质。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例题剖析】(2023·河南信阳·校考三模)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是“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C.“思而不学则”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D.“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3.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节选自荀子《劝学》)【链接材料二】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注释】①蝡同“蠕”,泛指微动的样子。②禽犊:指馈赠的礼物。【针对训练】(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们都是家经典著作。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①博学而笃志()

②不知其旨也()3.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5.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技巧,轻松得分首先,我们要明确复习的目标和内容。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部分,通过一轮复习,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1、重视课本。中考文言文阅读通常会考查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词语解释,因此一定要熟读课本,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便于记忆和应用。3、培养语感。多读、多背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关注常见题型。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等常见题型,要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机械记忆。注意细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关注句子的语气、结构、修辞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2、拓展阅读。除了课本外,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读物进行拓展阅读,如《古文观止》、《史记》等,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最后,我们还要关注最新的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近年来,中考语文改革不断深化,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和题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总之,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是关键的一步。通过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掌握复习要点和方法、注意细节、拓展阅读以及关注最新的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等措施的实施。(2023·吉林松原·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②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①造次:急遽,仓促。②颠沛:流离困顿。1.孔子名,字仲尼,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

(2)三十而立()3.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把【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那么,你认为作为君子还应该有哪些风范?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章,阐述了学习的三种态度,其中哪种学习态度最重要?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7.通过【甲】文中的相关语录和【乙】文可以看出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专题二古诗文阅读七上课标文言文复习(《论语》十二章)目录一、考情分析 2TOC\o"1-2"\h\u【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二、知识建构 2考向1:文学文化常识 3考向2:内容理解及字词句 3考向3:名句默写 7考向4:问题思考 8三、方法总结 1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技巧,轻松得分 14四、考场练兵 14【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考查重点】词义理解、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断句、文意理解、写法探究【主要题型】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均是必考题,考查形式分为课内阅读、课内外对比阅读或课外阅读。分值一般在8-16分。【命题趋势】整体上看,非选择题占主导地位,但各地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占比不尽相同。比如浙江宁波卷没有选择题,而四川南充等地选择题数量和分值远大于非选择题。非选择题更能够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真实感悟与能力,对学生更公平,预估选择题比重较大的地区,将来非选择题比重会增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有新意的试题,形式灵活、内容有趣、指向明确,令人耳目一新。考查根据上下文语境推知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理解文意以及建构语言的能力。注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部分试题创设真实的情境,交给考生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让答题过程成为饶有兴味的学习探究过程。一些考区把古诗和文言文放在同一板块内。古诗和文言文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语言、修辞、主题、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二者融合有基础,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考向1:文学文化常识1、《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3、年龄称谓(1)而立:指三十岁。(2)不惑:指四十岁。(3)知天命:指五十岁。(4)花甲(耳顺):指六十岁。考向2:内容理解及字词句一、内容分类【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贤哉……回也不改其乐。饭疏食……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博学而笃志……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呼?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二、《〈论语〉十二章》参考译注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⑥》)①[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④[愠(yùn)]生气,恼怒。⑤[君子]指有才德的人。⑥[学而]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①曰:“吾②日③三省④吾身:为人谋⑤而不忠⑥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乎?”(《学而》)①[曾子(前505-前436)]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吾(wú)]人称代词,我。③[日]每天。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⑤[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⑥[忠]竭尽自己的心力。⑦[信]诚信。⑧[传(chuán)]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译】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⑥,不逾矩⑦。”(《为政》)①[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②[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③[惑]迷惑,疑惑。④[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⑥[从心所欲]顺从意愿。【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子曰:“温故而知新①,可以为师矣。”(《为政》)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①[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dài)]疑惑。【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适从。”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②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③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①[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③[堪]能忍受。【译】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子曰:“知之①者②不如好③之者,好之者不如乐④之者。”(《雍也》)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②[者]代词,……的人。③[好(hào)]喜爱,爱好。④[乐]以……为快乐。【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子曰:“饭疏食,饮水①,曲肱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③我如浮云④。”(《述而》)①[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②[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③[于]介词,对,对于。④[如浮云]像浮云一样。【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①。择其善者②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译】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子在川上①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①[川上]河边。川,河流。②[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语末,表示感叹。【译】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一切

[6]

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子曰:“三军①可夺②帅也,匹夫③不可夺志也。”(《子罕》)①[三军]指军队。②[夺]改变。③[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向却不可改变。”子夏①曰:“博学而笃志②,切问而近思③,仁④在其中矣。”(《子张》)①[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②[笃(dǔ)志]坚定志向。笃,坚定。③[切问而近思]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④[仁]仁德【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文言句子六字翻译法(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翻译,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去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考向3:名句默写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述了关于学习方法的看法,即要按时温习的句子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你可以引用孔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你的心情。3.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论语〉十二章》中表示既要从正面学习,也要从反面借鉴的句子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表示我们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论语·学而》中,曾子强调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为人处世,提升道德修养的句子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8.《〈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习的三个层次的语句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9.曾子每天从哪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0.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论语》中表明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考向4:问题思考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观点?①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方法)。②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此句也可说是学习态度)。2.《论语》是两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学习它,有怎样的意义?①《论语》中包含着许多超越特定时代的内容,例如本课所选的各章,有的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在今天都是可以借鉴的,对我们的学习、成长有重要的意义。②《论语》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长期占据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典籍之一。③阅读《论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文化传统。3.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为什么?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之”,即把学习当作乐趣。因为“知之”只是一般了解,“好之”则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乐之”才能完全置身其中,才能有真知灼见,才能有所成就。4.颜回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他们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发?①颜回安于常人不能忍受的低标准的物质生活,自得其乐。②宋濂一心求学上进,不与同学攀比穿戴,自甘俭朴,学有所乐。启发:我们也应学习和借鉴古人安贫乐道,不在物欲上过分追求,努力学习,不断进步的美好品质。朗读停顿与节奏划分的基本方法(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词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3)句首关联词语后要停顿;(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5)“古二今一”词语之间要停顿;(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朗读节奏;(7)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9)古人的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的后面要停顿。【例题剖析】(2023·河南信阳·校考三模)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术而》)⑥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⑦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下列对选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中的时习”是“按时温习”的意思,意在强调自觉学习,不幽实践。B.“不亦乐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用法相同,都是“快乐”的意思。C.“思而不学则”中的“殆”在文中是“疑惑”的意思。D.“博学而笃志”中的“笃”是坚定的意思,“笃志”就是“坚定志向”的意思。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的解释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甲】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理解:修身和别人的知不知没关系,有修养的人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而影响心境。【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理解:向他人学习时,要抱定端正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提高。【丙】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一国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理解:平民百姓的志向的坚定程度比一国军队的主帅都高,这突出了孔子对百姓志向的肯定。3.孔子切闻而近思,请根据选文内容对此加以分析。4.儒家倡导修己以修身,请结合选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归纳如何才能做到修已。【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①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节选自荀子《劝学》)【链接材料二】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节选自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注释】①蝡同“蠕”,泛指微动的样子。②禽犊:指馈赠的礼物。【答案】1.B2.丙3.学习的关键在于思考和“知新"。要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和思是相辅相成缺-不可的。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深刻理解,甚至会陷入迷茫;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就会疑惑而一无所得;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4.①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②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地发问求教,善于思考;③用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卖弄学问;④明白义理,先完善自我后推及旁人;⑤广泛学习,要熟读经典,并深思熟虑,加以问辩。【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B.“不亦乐乎”中的“乐”是形容词,“快乐”的意思,“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快乐”的意思。两个“乐”用法不同,意思也不同。故选B。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和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解有误。理解应是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一个人的志向能否被改变,取决于自己,而不是突出孔子对于百姓志向的肯定。故选丙。3.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类梳理和理解。“切闻而近思”的意思是“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题目已明确聚焦“重视思考”。解答此题时,首先要从所选七章语录中筛选出与思考相关的内容,即第②③章。第②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虽然没有“思”这个词,但想要“知新”就离不开独立思考,因此这一章也是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温故”的过程就是不断温习、思考学过的知识的过程,“知新”就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将知识融会贯通,学会举一反三。第③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要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因为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时,首先需要借助文言文阅读积累疏通选文和链接材料的文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与“修己”“修身”相关的信息。根据选文第⑤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别人的缺点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由选文第⑦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知,我们要坚定自己的志向,能恳切发问,善于思考;由链接材料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可知,要用自己的学习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而不是卖弄和哗众取宠;由链接材料二“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可知,要先明白义理,然后以修其身,再推及旁人;由“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深思而问辩之”可知,熟读经典,应深思熟虑并进行问辩。【针对训练】(2023·吉林松原·校考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虽有嘉肴》选自《礼记》。它们都是家经典著作。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①博学而笃志()

②不知其旨也()3.翻译《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4.《虽有嘉肴》一文通过什么论证方法论证“教学相长”的?请简要说明。5.请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这三句中任选其中一句,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儒家2.坚定味美3.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4.类比论证(或设喻说理、比喻论证),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来类比“弗学”和“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教学相长)的论述。5.符合题意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们都是儒家经典著作。2.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②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词语:择,选择。其,他们的。善者,优点。从,跟从,学习。而,表顺承。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联系“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可知,本文运用类比论证,以嘉肴弗食就不知其旨来类比至道弗学就不知其善。进而引出后文对教与学的关系的论述,得出观点:教学相长。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选择“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启示:在我们年幼的时候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学养,锻炼自己的才干。示例二:选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启示:我们应该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一个追求的中心。既要多问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空想,而要多想当前的事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示例三:选择“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启示:我们知道自己德行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学识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奋勉,这样才能进步。【点睛】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节选)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虽有嘉肴即使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尚书•兑命》里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掌握技巧,轻松得分首先,我们要明确复习的目标和内容。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的重要部分,通过一轮复习,我们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同时提高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以下几个要点:1、重视课本。中考文言文阅读通常会考查课本中的知识点和词语解释,因此一定要熟读课本,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学会归纳和总结。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和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和框架,便于记忆和应用。3、培养语感。多读、多背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感知和理解能力。4、关注常见题型。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通常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等常见题型,要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复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和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避免机械记忆。注意细节。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细节,关注句子的语气、结构、修辞等方面,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2、拓展阅读。除了课本外,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中生的文言文读物进行拓展阅读,如《古文观止》、《史记》等,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3、最后,我们还要关注最新的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近年来,中考语文改革不断深化,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和题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复习策略和方法。总之,2024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一轮复习是关键的一步。通过明确复习目标和内容、掌握复习要点和方法、注意细节、拓展阅读以及关注最新的考试动态和政策变化等措施的实施。(2023·吉林松原·统考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①必于是,颠沛②必于是。”(《论语·里仁》)【注释】①造次:急遽,仓促。②颠沛:流离困顿。1.孔子名,字仲尼,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学而时习之()

(2)三十而立()3.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把【乙】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5.“人不知而不愠”是“君子”风范,那么,你认为作为君子还应该有哪些风范?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