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_第1页
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_第2页
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_第3页
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_第4页
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力资源行业人才招聘与培训策略研究TOC\o"1-2"\h\u23953第一章招聘策略研究 2246351.1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分析 2199011.2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 3261491.2.1人才需求分析 3301711.2.2人才供给分析 322691.3招聘渠道与策略选择 3252421.3.1招聘渠道选择 3208751.3.2招聘策略选择 413037第二章招聘流程优化 4235762.1招聘流程设计与改进 4125012.2面试技巧与方法 5228652.3招聘评估与反馈 525973第三章培训策略研究 58183.1培训需求分析 5109293.2培训计划制定 672933.3培训方法与手段 63823第四章培训效果评估 776854.1培训效果评价体系 7173304.2培训成果转化 718774.3持续改进与优化 822044第五章人才激励机制 8137305.1薪酬激励策略 8104145.2奖金与福利设计 9315215.3职业发展通道与晋升机制 98112第六章员工关系管理 9169546.1员工满意度调查 9159116.1.1调查内容 990106.1.2调查方法 980116.1.3调查周期 9184956.2员工沟通与反馈 9227446.2.1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 1069476.2.2定期开展员工座谈会 10298676.2.3建立反馈机制 10206786.3劳动关系协调 10257426.3.1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 10190396.3.2加强劳动争议处理 10105286.3.3完善劳动合同管理 1016688第七章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 10279617.1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概述 1063717.2系统设计与实施 1185127.2.1系统设计 11220257.2.2系统实施 11159397.3数据分析与利用 12249027.3.1数据分析 12222357.3.2数据利用 1217712第八章员工离职与流失分析 1231048.1离职原因分析 12173988.1.1内部原因 12284668.1.2外部原因 13192568.2离职率控制策略 13235918.2.1优化薪酬福利体系 13163248.2.2拓宽职业发展通道 133558.2.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13102558.2.4加强员工关系管理 1378408.3员工留存与离职管理 13132198.3.1员工留存策略 1484888.3.2离职管理 1420189第九章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 14120629.1人力资源规划概述 14116929.2人力资源战略制定 144499.3战略实施与监控 1519759第十章案例分析与启示 151204710.1人力资源行业成功案例 151111010.1.1案例一:某知名企业的人才招聘策略 151771110.1.2案例二:某知名企业的人才培训策略 161160510.2失败案例分析 162830510.2.1案例一:某企业招聘过程中的失误 161210110.2.2案例二:某企业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161936310.3启示与建议 162253610.3.1人才招聘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162240710.3.2人才培训方面的启示与建议 17第一章招聘策略研究1.1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分析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力资源市场日益繁荣,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当前,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人才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就业市场,人才规模逐年扩大。(2)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需求发生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需求逐渐增加。(3)人才流动加剧。人才流动已成为人力资源市场的一种常态,尤其是优秀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4)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教育水平的提高,人才素质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占比逐年提高。1.2人才需求与供给分析1.2.1人才需求分析当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技能:企业对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较大,如技术研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2)综合素质:企业越来越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3)行业背景:具备相关行业背景的人才更容易获得企业青睐,有助于提高企业运营效率。1.2.2人才供给分析当前,我国人才供给状况如下:(1)总量丰富:我国拥有庞大的人才资源库,总量丰富。(2)结构失衡: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供给相对不足。(3)地域差异:人才供给在地域上存在较大差异,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人才供给较为充足,而二线及以下城市人才供给相对不足。1.3招聘渠道与策略选择1.3.1招聘渠道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和人才市场现状,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校园招聘:针对应届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线上招聘等形式进行。(2)社会招聘: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3)内部推荐:鼓励员工推荐优秀人才,提高招聘效率。(4)猎头服务:针对高端人才,通过猎头公司进行招聘。1.3.2招聘策略选择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需求,制定合适的招聘策略,以下几种策略:(1)明确招聘目标:明确企业招聘的目标和需求,提高招聘针对性。(2)优化招聘流程:简化招聘流程,提高招聘效率。(3)强化招聘宣传:通过多渠道宣传企业品牌和招聘信息,提高招聘吸引力。(4)注重人才选拔:采用科学的选拔方法,保证招聘到合适的人才。(5)建立良好的人才关系:与求职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提高招聘成功率。第二章招聘流程优化2.1招聘流程设计与改进招聘流程的设计与改进是提高人力资源招聘效率的关键环节。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人才需求,明确招聘目标,制定招聘计划。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岗位分析与岗位说明书制定:企业应对所需岗位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资待遇等信息,为招聘工作提供依据。(2)招聘渠道选择:企业应根据招聘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如网络招聘、报纸招聘、招聘会等。(3)简历筛选与初试:对收到的简历进行筛选,筛选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候选人,并进行初试。(4)面试安排:根据初试结果,安排面试时间、地点和面试官,保证面试过程顺利进行。(5)录用与入职手续:对面试合格的候选人进行录用,并办理入职手续。在招聘流程改进方面,企业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优化招聘渠道,提高招聘效果:企业应根据招聘需求,不断尝试和优化招聘渠道,提高招聘效果。(2)提高面试效率:通过优化面试流程,提高面试效率,减少面试次数,降低招聘成本。(3)完善招聘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招聘信息系统,实现招聘信息的实时更新、查询和统计,提高招聘工作效率。2.2面试技巧与方法面试是招聘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面试官的技巧与方法直接影响招聘效果。以下是一些建议:(1)结构化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保证每个候选人都能在相同的条件下接受面试,提高面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2)提问技巧:面试官应善于提问,通过开放式、封闭式、假设性问题等方式,全面了解候选人的能力、经验和性格特点。(3)观察与倾听: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应注重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倾听其回答,从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4)评估与反馈:面试结束后,面试官应对候选人的表现进行评估,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5)沟通与协调: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应与候选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双方都能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2.3招聘评估与反馈招聘评估与反馈是招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招聘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建议:(1)招聘效果评估:企业应对招聘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招聘周期、招聘成本、招聘质量等方面。(2)面试评估:对面试过程中候选人的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能力、经验、性格等方面。(3)录用评估:对录用的候选人进行评估,了解其是否符合岗位要求,为企业创造价值。(4)招聘反馈:企业应对招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及时调整招聘策略,提高招聘效果。(5)离职率分析:对离职率进行分析,找出离职原因,为企业改进招聘工作提供依据。第三章培训策略研究3.1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是保证培训计划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企业应通过岗位说明书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能力要求。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技能测评和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员工的培训需求。企业还需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态势,分析企业整体培训需求。具体分析内容包括:(1)岗位能力需求分析:根据岗位说明书,梳理各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素质要求。(2)员工现状分析:通过绩效考核、技能测评等手段,了解员工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的现状。(3)培训需求差距分析:对比岗位能力需求和员工现状,找出员工在能力方面的差距。(4)培训需求优先级分析: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发展需求,确定培训需求的优先级。3.2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是企业实施培训的重要依据。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培训计划应涵盖企业所有岗位和员工,形成完整的培训体系。(2)针对性原则:根据培训需求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3)实用性原则:培训内容应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提高员工的应用能力。(4)灵活性原则:培训计划应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和员工个人成长需求,适时调整。具体培训计划内容包括:(1)培训目标:明确培训计划旨在提升员工哪些方面的能力。(2)培训对象:确定参加培训的员工范围。(3)培训内容:根据培训需求,设计具体的培训课程。(4)培训时间:合理安排培训时间,保证员工能够参加培训。(5)培训师资:选择具备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讲师。(6)培训评估:制定培训效果评估方案,保证培训效果。3.3培训方法与手段企业应根据培训内容和员工特点,选择合适的培训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培训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培训方法和手段:(1)课堂讲授:适用于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员工掌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法。(3)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工作场景,提高员工的沟通和协作能力。(4)实战演练:让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5)在线学习: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6)导师制:为员工指定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辅导。(7)外部培训:组织员工参加外部培训课程,拓宽视野。(8)内部交流:定期举办内部交流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培训策略。第四章培训效果评估4.1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培训效果评价是衡量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培训效果的基础,应包括培训目标的达成程度、学员满意度、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培训师资水平等方面。(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绩效考核等。各种评价方法应相互验证,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3)评价时机:评价时机应贯穿培训全过程,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阶段。培训前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员需求,培训中的评价有助于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后的评价有助于衡量培训效果。(4)评价结果处理: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人员,以便于他们对培训工作进行改进。同时评价结果也可作为培训资源分配、培训师选拔等决策的依据。4.2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成果转化是指将培训所学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措施有助于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1)明确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应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保证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培训师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效果。(3)实践环节:培训过程中应设置实践环节,让学员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4)持续跟踪与辅导:培训结束后,应持续关注学员的工作表现,提供必要的跟踪辅导,保证培训成果得以持续发挥。4.3持续改进与优化培训效果评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持续改进和优化培训工作。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1)收集反馈意见:定期收集学员、培训师、企业各部门的反馈意见,了解培训工作中的不足之处。(2)分析评价结果: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改进培训工作提供依据。(3)调整培训策略:根据评价结果和反馈意见,调整培训策略,包括培训内容、方式、师资等方面。(4)建立培训数据库:建立完善的培训数据库,记录培训项目、学员、培训效果等信息,为培训决策提供数据支持。(5)加强培训团队建设:提升培训团队的素质和能力,保证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通过以上措施,不断优化培训工作,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第五章人才激励机制5.1薪酬激励策略在人才激励机制中,薪酬激励策略是基础且关键的一环。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不仅能够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还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企业应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保证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力。薪酬结构应多样化,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等,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企业还应定期进行薪酬调查,以调整薪酬水平,保证其与市场保持同步。5.2奖金与福利设计奖金与福利是薪酬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具有重要意义。在设计奖金制度时,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的绩效、贡献和潜力等因素,保证奖金的分配既公平又具有激励性。福利设计也应多样化,除了法定的福利项目外,企业还可以提供如健康保险、员工培训、带薪休假等个性化福利,以满足员工的多元化需求。5.3职业发展通道与晋升机制职业发展通道与晋升机制是激励员工长期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的重要手段。企业应建立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为员工提供多样化的晋升机会。这不仅包括管理岗位的晋升,还应包括专业技术岗位的晋升。同时企业应制定透明的晋升标准和流程,保证晋升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企业还应定期进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第六章员工关系管理6.1员工满意度调查员工满意度是衡量企业员工关系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员工满意度,企业应定期开展员工满意度调查,以下为具体调查策略:6.1.1调查内容调查内容应涵盖员工的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培训机会、工作满意度、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为企业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政策提供依据。6.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应具备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数据的可靠性。访谈和座谈会则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6.1.3调查周期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查周期。一般来说,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每季度进行一次局部调查,以动态掌握员工满意度变化。6.2员工沟通与反馈员工沟通与反馈是维护良好员工关系的重要途径。以下为具体沟通与反馈策略:6.2.1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渠道企业应建立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沟通、邮件沟通、内部论坛等多种沟通渠道,保证员工能够及时、便捷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6.2.2定期开展员工座谈会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座谈会,让员工有机会直接向管理层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座谈会应注重实效,保证员工提出的意见能够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6.2.3建立反馈机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对员工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同时对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保证员工反馈得到有效落实。6.3劳动关系协调协调劳动关系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任务。以下为具体劳动关系协调策略:6.3.1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企业应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与了解,营造团结、和谐的劳动关系氛围。同时加强对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员工的法律法规意识。6.3.2加强劳动争议处理企业应建立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对劳动争议进行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应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证双方合法权益得到维护。6.3.3完善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劳动合同的管理,保证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解除和终止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同时加强对劳动合同内容的审核,保证合同条款公平、合理,维护双方合法权益。第七章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7.1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概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源信息系统(HumanResourceInformationSystem,简称HRIS)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成了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数据分析和信息技术等多种功能的信息系统,旨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员工信息管理:包括员工基本信息、劳动合同、薪酬福利、培训记录等信息的录入、查询、修改和统计。(2)招聘管理:包括招聘需求发布、简历筛选、面试安排、录用通知等招聘流程的自动化管理。(3)培训管理:包括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资源分配、培训效果评估等培训活动的信息化管理。(4)薪酬福利管理:包括薪资结构设计、薪酬发放、福利分配等薪酬福利的自动化管理。(5)绩效管理:包括绩效指标设定、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绩效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实施。7.2系统设计与实施7.2.1系统设计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实用性: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保证系统能够满足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功能。(2)灵活性:系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便于后期功能扩展和升级。(3)安全性: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数据安全,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4)易用性:系统界面设计简洁明了,操作方便,易于员工学习和使用。7.2.2系统实施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实施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项目立项:明确项目目标、范围、预算和实施周期等。(2)需求分析:深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明确系统需求。(3)系统开发:根据需求分析,开发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系统。(4)系统测试:保证系统功能完善,运行稳定。(5)系统部署:将系统部署到企业内部服务器或云服务器。(6)培训与推广:组织员工培训,保证员工熟练掌握系统操作。(7)运维与维护:定期对系统进行运维和维护,保证系统稳定运行。7.3数据分析与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积累了大量企业员工数据,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7.3.1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员工结构分析:分析员工年龄、性别、学历、地域等结构,为企业人才规划提供依据。(2)招聘效果分析:分析招聘渠道、招聘周期、招聘成本等数据,优化招聘策略。(3)培训效果分析:分析培训投入与产出,评估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4)薪酬福利分析:分析薪酬福利结构,合理调整薪酬福利政策,提高员工满意度。7.3.2数据利用数据利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人才梯队建设: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发展储备人才。(2)人才选拔与培养:利用数据分析,发觉员工潜力,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3)绩效改进:通过数据分析,找出绩效管理中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4)企业文化建设:根据数据分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凝聚力。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数据分析利用,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第八章员工离职与流失分析8.1离职原因分析8.1.1内部原因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行业员工离职现象日益凸显。内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薪酬福利不具竞争力:薪酬福利是员工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若公司薪酬福利水平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可能导致员工流失。(2)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员工期望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和提升,若公司无法提供足够的晋升机会和发展空间,员工可能会选择离职。(3)工作环境不佳:工作环境包括公司文化、同事关系、工作氛围等,若员工在这些方面感到不适,可能会选择离职。(4)工作压力过大:人力资源行业工作强度较大,员工面临较高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身心疲惫,进而产生离职意愿。8.1.2外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竞争激烈:人力资源行业竞争激烈,员工可能会受到其他公司的诱惑,选择离职。(2)家庭原因:家庭原因如家庭责任、地域因素等,可能导致员工离职。(3)个人原因:个人原因包括个人职业规划、兴趣爱好等,若与公司发展方向不符,员工可能选择离职。8.2离职率控制策略8.2.1优化薪酬福利体系公司应关注行业薪酬福利水平,合理调整薪酬结构,提高员工满意度。同时可采取股权激励、员工福利等措施,增强员工归属感。8.2.2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公司应建立健全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多晋升机会。同时通过内部培训、岗位交流等方式,提升员工能力,促进其职业成长。8.2.3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公司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同时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减轻工作压力。8.2.4加强员工关系管理公司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了解员工需求,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开展员工关怀活动,提高员工满意度。8.3员工留存与离职管理8.3.1员工留存策略(1)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年终奖、优秀员工奖等,激励员工积极投入工作。(2)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技能,增强其职业竞争力,提高留存率。(3)关注员工心理健康: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4)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员工工作负担。8.3.2离职管理(1)建立离职预警机制:通过离职原因调查、员工满意度调查等,提前发觉离职风险。(2)离职员工关怀:关注离职员工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关怀和支持。(3)离职员工访谈:了解离职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员工留存提供参考。(4)离职手续办理:简化离职手续,保证离职员工顺利过渡至下一阶段。第九章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9.1人力资源规划概述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企业为实现其战略目标,通过对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进行预测、分析和规划,以保证企业能够拥有合适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力资源的过程。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预测:根据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发展计划,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2)供给分析: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包括员工晋升、调动、离职等内部流动情况,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给。(3)平衡规划:根据需求预测和供给分析,制定人力资源的招聘、培训、薪酬等政策,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4)战略目标:保证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目标相一致,为实现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力支持。9.2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为实现其总体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长期、系统的策略。以下是人力资源战略制定的主要步骤:(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分析企业总体战略目标,明确其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具体要求。(2)分析外部环境:研究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状况、法律法规等因素,了解外部环境对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3)分析内部环境:评估企业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包括员工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4)确定人力资源战略目标: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和内外部环境分析,明确人力资源战略的具体目标。(5)制定人力资源战略措施:根据战略目标,制定包括招聘、培训、薪酬、绩效管理等在内的人力资源战略措施。9.3战略实施与监控人力资源战略实施与监控是保证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以下为战略实施与监控的主要步骤:(1)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人力资源战略措施,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部门、时间表和预期成果。(2)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企业内部资源,保证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