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化学模拟题38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化学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不合理的是______。

选项现(江南博哥)象或事实解释A酸雨的pH<5.6过量排放CO2形成酸雨B铁质菜刀用后洗净擦干铁遇水蒸气和氧气易生锈C纸箱着火,用水浇灭水能降低纸箱的温度D小苏打能治疗胃酸过多NaHCO3能与胃酸反应A.AB.BC.CD.D正确答案:A[解析]SO2、NO2等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过量排放SO2、NO2等会形成酸雨;CO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A项错误。

铁质菜刀是铁的合金,铁遇水蒸气和氧气易生锈,B项正确。

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后,可达到灭火的目的,C项正确。

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名,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二者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故小苏打可以治疗胃酸过多,D项正确。

2.

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编写强调STSE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其中STSE是______的缩写。

①科学②技术③生活

④社会⑤环境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正确答案:C[解析]STSE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和环境(Environment)的缩写。故本题选C。

3.

下列实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______。

A.

B.

C.

D.正确答案:D[解析]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取Cl2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图示所示装置缺少加热装置,A项错误。

NH4Cl受热分解为NH3和HCl,而NH3和HCl在试管口一冷却立马又可以化合成NH4Cl,因此用加热NH4Cl的方法很难制得NH3,实验室制取NH3一般采用加热NH4Cl和Ca(OH)2的混合物的方法,B项错误。

含有盐桥的原电池中,金属电极与其相对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应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所以图示所示装置的Zn、Cu电极应该互换,否则不能产生电流,C项错误。

在浓硫酸、加热的条件下,乙酸和乙醇反应会生成无色、油状、有香味的液体乙酸乙酯;饱和Na2CO3溶液可以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得到酯,同时可以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和溶解挥发出来的乙醇,D项正确。

4.

合成氨反应在恒压下达到平衡,体系中引入氩气后,氨的产率会______。A.减小B.不变C.增加D.无法判断正确答案:A[解析]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容积增大,对于参加反应的物质来说,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于反应,体系中引入氩气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氨的产率减小。故本题选A。

5.

化学学科教学要以______为本。A.提高课堂教学质量B.人的全面发展C.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D.教材正确答案:B[解析]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里的“学生的发展”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选B。

6.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A.离子晶体中每个离子周围均吸引着6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B.在晶体中只要有阳离子就一定有阴离子C.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很低,常温下都呈液态或气态D.原子晶体中的各相邻原子都以共价键相结合正确答案:D[解析]离子晶体的结构不同,每个离子周围吸引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数目就不同,如CsCl晶体中每个Cs+吸引8个Cl-,A项错误。

金属晶体中只有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没有阴离子,B项错误。

分子晶体不一定是液态或气态,可能为固态,如I2、S等都属于分子晶体,但在常温下为固态,C项错误。

原子晶体中各相邻原子间作用力为共价键,共价键是一种强烈的相互作用,断裂需要较高的能量,D项正确。

7.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______。

①教师要选择有吸引力的讨论题目,做好充分准备

②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言,切勿偏离主题

③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②③正确答案:C[解析]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①教师要选择有吸引力的讨沦题目,做好充分准备;②教师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议题发言,切勿偏离主题;③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做好讨论小结,概括总结正确观点和系统知识,纠正错误、片面或模糊的认识,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故本题选C。

8.

下列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正确的是______。

A.含有、Cl-、H+、OH-的溶液中,其离子溶度一定为c(Cl-)>>c(H+)>c(OH-)

B.常温下,pH=8的氨水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中:

C.0.1mol·L-1的Na2S容液中:c(OH-)=c(H+)+c(HS-)+2c(H2S)

D.常温下,pH=3的一元酸和pH=11的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中:c(OH-)=c(H+)正确答案:C[解析]含有、Cl-、H+、OH-的溶液,可能为一水合氨和氯化铵的混合溶液,则溶液中可能存在>c(Cl-)>c(OH-)>c(H+),A项错误。

pH=8的氨水与氯化铵的混合溶液显碱性,则c(OH-)>c(H+),结合电荷守恒+c(H+)=c(Cl-)+c(OH-)可知,,B项错误。

由质子守恒可以知0.1mol·L-1的Na2S溶液中有c(OH-)=c(H+)+c(HS-)+2c(H2S),C项正确。

pH=3的一元酸和pH=11的一元强碱等体积混合后的溶液与酸的强弱有关,当酸是弱酸时,则c(OH-)<c(H+);当酸是强酸时,才存在c(OH-)=c(H+),D项错误。

9.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23gNa与足量H2O反应完全后可生成NA个H2分子B.56g铁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C.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混合气体中含NA个原子D.3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Fe失去8NA个电子正确答案:D[解析]Na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3g钠的物质的量为1mol,与足量水反应生成0.5molH2,所以生成H2分子的个数为0.5NA,A项错误。

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6g铁的物质的量为1mol,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1mol氯化亚铁,转移的电子数为2NA,B项错误。

由于N2和H2均是双原子分子,所以标准状况下,22.4LN2和H2的混合气体为1mol,含有2mol原子,即2NA个原子,C项错误。

3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相当于有2mol单质Fe变成三价Fe,转移6mol电子;1mol单质Fe变成二价Fe,转移2mol电子,所以总共转移8mol电子,即3mol单质Fe完全转变为Fe3O4,Fe失去8NA个电子,D项正确。

10.

在学习氨的性质时,某学生运用已有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知识,对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做出预测,深入理解氨的结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该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是______。A.联系-预测策略B.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C.多重联系策略D.练习-反馈策略正确答案:A[解析]联系-预测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时,有意识地抓住其与化学理论性知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及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这些联系为依据对要学习的知识性质作出预测。题干中的学生运用已有的物质结构等知识来预测氨的性质,采用的学习策略是联系一预测策略,A项正确。

B项,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是指在学习化学事实性知识时,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口、手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体验,做到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从而加深对事实性知识的印象,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C项,多重联系策略是指在学习化学用语时,有意识地将化学符号与它所代表的宏观事物、所反映的微观结构有机联系起来,深入挖掘符号本身所代表的多重意义,将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原理知识的学习与化学符号技能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D项,练习一反馈策略是指在理解化学技能性知识意义的基础上,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技能练习,使其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11.

一部化学元素发现史几乎就是一部化学史,______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A.波义耳B.施塔尔C.玻尔D.侯德榜正确答案:A[解析]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提出了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称“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A项正确。

德国化学家、医生施塔尔提出了“燃素说”,他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燃素”存在于可燃物质中,燃烧就是物质失去“燃素”的现象,B项错误。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建立了玻尔模型,C项错误。

中国杰出的制碱专家侯德榜发明了举世闻名的联合制碱法,这一方法被世界一致公认并被称为“侯氏制碱法”,D项错误。

12.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______。A.由HF的稳定性比HCl的强,可推知HF的沸点比HCl的高B.由Cl的非金属性比S的强,可推知HCl的酸性比H2SO4的强C.由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溶液的pH比Na2SO4溶液的大,可推知C的非金属性比S的弱D.由某过程中发生化学键断裂,可推知该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正确答案:C[解析]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但氢化物的熔、沸点与元素的非金属性无关,而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有关,所以不能由HF的稳定性比HCl的强推知HF的沸点比HCl的高,A项错误。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但HCl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所以不能根据Cl元素和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判断HCl、H2SO4的酸性强弱,B项错误。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其酸根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小,相同条件下的钠盐溶液的pH就越小,所以由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2CO3溶液的pH比Na2SO4溶液的大可得出碳酸的酸性小于硫酸的酸性,进而可推知C的非金属性比S的弱,C项正确。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的同时,有新化学键形成。某过程中发生化学键的断裂但不一定有新化学键的形成,所以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如电解质的电离过程虽然发生了化学键的断裂但并没有发生化学变化,D项错误。

13.

某校初中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初三化学教研组的教师们编制了一套化学期末试题对本学期的化学教学情况进行测定。这种教学评价属于______。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档案袋评价D.活动表现评价正确答案:B[解析]终结性评价又称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题干所述的教学评价属于终结性评价。故本题选B。

14.

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化学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建立的一种比较典型和稳定的化学实验教学程序及其实验方法的策略体系。其中,______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A.实验归纳模式B.实验演绎模式C.演示讲授模式D.实验探究模式正确答案:C[解析]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有演示讲授模式、实验归纳模式、实验演绎模式和实验探究模式等。其中,演示讲授模式是一种经典的、较为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将化学演示实验与教师的讲解、评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演示讲授模式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故本题选C。

15.

化合物M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合成M的反应可表示为下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X分子中有2个手性碳原子B.Y分子中所有原子不可能在同一平面内C.可用FeCl3溶液或NaHCO3溶液鉴别X和YD.在NaOH溶液中,1molM最多可与4molNaOH发生反应正确答案:C[解析]连接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的碳原子叫作手性碳原子,由图可知,X中只有与氨基相连的碳原子为手性碳原子,A项错误。

根据Y的结构简式可知,Y含有乙烯和甲酸的结构特点,故所有原子可能在同一平面内,B项错误。

X中含有酚羟基,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显紫色);Y中含有羧基,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故可用FeCl3溶液或NaHCO3溶液鉴别X和Y,C项正确。

M中含有的2个酚羟基、1个羧基、1个肽键和1个酯基都可以与NaOH发生反应,且酯基与NaOH反应之后生成的酚羟基可以继续与NaOH反应,故1molM最多可与6molNaOH发生反应,D项错误。

16.

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序数之和为37。X原子半径最小,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的三倍,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无机含氧酸中的最强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原子半径:Y<Z<MB.常温常压下,M形成的单质可能为固体C.简单氢化物的沸点:Y<MD.Y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含有共价键正确答案:D[解析]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的三倍,则Y为O元素;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无机含氧酸中的最强酸,无机含氧酸中的最强酸为HClO4,则M为Cl元素;短周期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半径最小,则X为H元素;X、Y、Z、M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7,则Z的原子序数为37-(1+8+17)=11,故Z为Na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故原子半径:Y<M<Z,A项错误。

M为Cl元素,常温常压下,M形成的单质为Cl2,Cl2为气体,B项错误。

Y的简单氢化物为H2O,M的简单氢化物为HCl,因为H2O分子可以形成氢键,使H2O的沸点升高,所以简单氢化物的沸点:M<Y,C项错误。

Y为O元素,Z为Na元素,二者可以形成的化合物有Na2O和Na2O2,Na2O中的Na+和O2-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Na2O2中Na+和之间形成的是离子键,但中两个O原子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D项正确。

17.

目前我国天然气供应大多是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东盟、南亚等国家。已知:甲烷和CO的燃烧热分别为-890.3kJ·mol-1、-283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天然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B.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C.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CO产生的热量多D.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CO完全燃烧比甲烷产生的热量多正确答案:C[解析]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A项错误。

相同条件下,气体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更容易完全燃烧,因此气体燃料的利用率比液体燃料的利用率更高,B项错误。

甲烷的燃烧热小于CO的燃烧热,因此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甲烷完全燃烧比CO产生更多的热量,C项正确,D项错误。

18.

黑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KNO3、C及S8(结构式如图所示)爆炸生成K2S、CO2和N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该反应中氧化剂只有KNO3C.32gS8含有S—S的数目约为6.02×1023D.1molKNO3参与该反应,反应转移电子总数目约为5×6.02×1023正确答案:C[解析]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有3种物质,不属于置换反应,A项错误。

反应中S、N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故KNO3和S8均为氧化剂,B项错误。

由S8的结构式可知,1molS8含有8molS—S,则32gS8含有1molS—S,其数目约为6.02×1023,C项正确。

反应中S、N元素化合价降低,1molKNO3参与该反应,N元素得5×6.02×1023个电子,但S元素化合价降低也得电子,因此反应转移电子总数目大于5×6.02×1023,D项错误。

19.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规定了学生应完成的8个基础实验。这8个基础实验在哪个课程内容主题?______A.科学探究B.身边的化学物质C.物质构成的奥秘D.物质的化学变化正确答案:A[解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探究主题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①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②发展科学探究能力;③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④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其中,基础的学生实验包括以下八个: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③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④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⑤燃烧的条件;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⑦溶液酸碱性的检验;⑧酸、碱的化学性质。故本题选A。

20.

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______。

①演示实验②并进实验

③学生实验④描述实验

⑤实验习题⑥投影实验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③④⑤⑥D.全部都是正确答案:B[解析]根据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分类,实验可以分为演示实验、并进实验、学生实验和实验习题。故本题选B。

二、简答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按照化学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化学学科知识可划分为化学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基本技能。不同的化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探寻不同知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架”,让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知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目标内容之一。

问题:1.

举例说明化学概念的要素有哪些?正确答案:大多数概念都包含四个方面,即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例证和概念属性。以“化合反应”为例:①概念名称——“化合反应”。②概念定义——“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反应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③概念例证,一切符合化合反应定义特征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的例证,如,这又称为概念的正例;一切不符合化合反应定义特征的反应,如,被称为概念的反例。④概念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化合反应”这一概念的概念属性是反应产物只有一种。

2.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化学概念教学的主要教学策略有哪些?正确答案:在化学中开展化学概念教学可采取以下的教学策略。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实例使学生产生对化学事物进行概括的需要来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引导学生把观察奇异现象的兴趣提升到探究、思考的兴趣,推动学生主动运用化学概念来学习。

②帮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加强其感知指导。化学概念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进行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利用化学实验、模型直观等多种手段,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并从生动有趣的化学变化事实及现象出发,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引导学生掌握概念。

③组织学生依据概念的内在联系,整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已有经验出发,尽量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科学、全面地分析,运用直观获得的新经验来排除日常经验(前经验)带来的干扰。

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应用,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⑤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体现化学概念的直观性、关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学习化学理论性知识时,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其中概念同化策略是指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的概念来学习新概念的一种策略。

问题:3.

简述运用概念形成策略需要经过哪些阶段。正确答案:运用概念形成策略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阶段。具体例证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教师那里获得,可以亲自动手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只要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要尽可能自己动手。化学实验是获得例证常用的方式,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获得有关例证。第二阶段,自觉地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其共同的特征信息,逐步舍弃干扰信息,然后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和概括。第三阶段,将获得的结论与同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使正确的观点进一步得到确认,并在练习应用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4.

请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谈谈在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利用概念形成策略学习该知识。正确答案:质量守恒定律作为化学反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书写化学方程式、解释某些化学现象和进行有关化学计算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概念形成”的策略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阶段1——验证假设。教师提供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选择,或者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对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学生获得有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变化的例证。不同的合作小组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例证更充分。

阶段2——对不同的实验例证进行分析,找出共同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的实验结果,概括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角度分析讨论质量守恒的原因,明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阶段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的实验或生活现象。通过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条件,进一步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三、诊断题(本大题15分)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测试后对部分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了统计,并选取了典型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

【试题】分步骤写出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考试结果】经统计分析,下列的书写过程具有普遍性。

第一步:KMnO4——K2MnO4+MnO2+O2。

第二步:2KMnO4——K2MnO4+MnO2+O2。

第三步: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

简述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步骤。正确答案: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步骤如下。

①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

②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③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若反应物无气体物质,生成物有气体物质,需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有边标注“↑”;若反应物无固体物质,生成物有固体物质,需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标注“↓”。

2.

分析学生的上述书写过程,找出其中的不规范之处。正确答案:在上述书写过程中,学生没有在O2的右边标注“↑”,且没有将短线改成等号。

3.

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答案:在讲评该试题时,教师需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是反应条件的标注规则。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某初中化学教师讲授“分子和原子”的教学片段。

【演示实验】品红扩散实验。

【提问】品红为什么会消失?整杯水为什么变红了?

【播放动画】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讲解】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科学家们已利用科学技术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看不见的粒子构成的,它们就是分子和原子。

【结论】宏观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提问】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

【投影】经测定: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得出结论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非常小。

【讲述】从课堂开始的品红消失的实验现象以及动画,我们猜想分子是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演示实验】氨水使树上的棉花小球依次变红。

【提问】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氨水并没有与棉花上的酚酞接触,棉花上的酚酞变红的原因是什么?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提问】温度的改变对分子运动有什么影响?

【演示实验】把同样大小的糖放入同等质量的冷水和热水中。

【得出结论3】__________。

【演示实验】将50mL的水和50mL的酒精倒入100mL的量筒中,观察是否是100mL?

【提问】混合后的体积是两者之和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得出结论4】__________。

问题:1.

实验中得出的结论3和结论4分别是什么?正确答案:得出的结论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得出的结论4: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

简要说明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相比的优缺点。正确答案:优点:探究式教学与接受式教学的目的是相同的,但在这两种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有较大的差异。探究式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探究式教学更强调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接受式教学则更多地指向获得知识结论。从另一方面讲,接受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属性,但探究是接受学习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是学生学习科学所特别需要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接受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缺点:探究式教学如果运用不好,可能会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并且,探究式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问,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实践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

3.

结合本案例简单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答案: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微观粒子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是看不到、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只能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微观现象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如水的分解、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的实质可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微粒分开和结合的过程,使学生很快地理解。

②有毒、有害以及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如胶体的电泳,硫化氢的性质以及制取CO、SO2、Cl2等有毒气体的实验等。

③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如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气、将水加入浓硫酸以稀释浓硫酸等。

④典型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的宏观演示可以借助多媒体,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一些典型药物如阿司匹林的生产等。

案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品红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动画,能更好地给予学生直观的印象,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想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运动。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30分)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水的组成”的内容标准为“认识水的组成”。

材料二某版本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课题2水的净化

课题3水的组成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水的组成”的部分内容如下。

要求:1.

请简述电解水实验的注意事项。正确答案:①纯水不导电,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氢氧化钠或稀硫酸等,增强导电性。

②在实验进程刚开始时,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与1:2不符,是因为氧气虽不易溶于水,但仍会溶解一小部分;氢气难溶,反应速率较慢,所以氢气较少。

③一定要将电解槽中的空气排尽后,再关闭活塞。

2.

根据上述材料,完成“水的组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不少于300字)。正确答案: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过程与方法: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归纳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激发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气燃烧和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

③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④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宇宙中是否还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呢?水是生命之源,科学家常常通过寻找水来寻找答案。天文学家有多种研究星球是否有水的方法,当探测仪发回星球上含有氢气、氧气物质的信息后,科学家便可以作出星球曾经有水的猜想。那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科学家又是如何得出这个猜想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的组成。

环节二:新课讲授

【演示实验】锌和稀盐酸的反应。

【教师讲授】锌和稀盐酸混合可以制得氢气,就如实验中所示,打开活塞,稀盐酸和锌接触,锌粒表面产生的气泡就是氢气,用试管收集氢气。

【教师提问】观察试管中的氢气,并结合教材,可以得出氢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

【多媒体展示】“卡通氢气球随时变成燃烧弹”的科普视频。

【教师提问】这段视频说明氢气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燃性。

【教师讲述】混有一定量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多媒体展示】“氢气的验纯”视频。

【教师总结】点燃氢气时,发出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明气体较纯。

【演示实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请学生注意观察并总结实验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