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丰城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丰城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丰城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丰城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班级:___________考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

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

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

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

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

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

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

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

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

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

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

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

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

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

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

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

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

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

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

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

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

“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

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

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

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

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

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

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

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

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

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

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

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

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

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

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

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

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

时叙史的传统。

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

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

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

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

《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

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

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

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

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

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种族

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

B.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温柔敦厚”生发出了中华传统的文化特质,

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一脉相承,绵延至今。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只有中华文明

形成了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D.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

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性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

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从汉代起就被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

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

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D.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是健康而有活力的,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

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李纲《病牛》)

B.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C.此行不为鲸鱼脍,自爱名山入炎U中。(李白《秋下荆门》)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4.简要梳理材料一第4段的行文思路。

5.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

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

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

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

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

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

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

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跺脚,听天

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

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

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

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

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

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

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

声。一半是为了需栗,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

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

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

米穗。看来,他的耳朵听不见。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

聋人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

掉,两臂一伸,把他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

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的耳朵听不

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这个人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聋,还不能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

地掀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

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

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

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

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他流下了眼泪,好像刚

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完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

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

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

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匆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

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

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

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

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灰蒙蒙的环境为后文情

节发展提供了背景,又烘托出伍原此刻迷茫无助的心情。

B.伍原爬进窝棚想伸手拉住聋人老乡,老乡却“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

灭,然后转身想跑”,这使小说的情节有了波澜。

C.为了把战友的档案和受伤战友的消息及时送给部队,八路军战士伍原虽然在行进途

中迷路了,但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

D.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支持革命。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

最终为伍原指引了部队前进的方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小说用简单朴实的笔

调,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这与标题

形成反差,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小如绿豆似的光”以绿豆比喻荒野中的灯光,这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它具有路标

的作用,给了伍原力量、勇气和希望。

D.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笔调清新,体现

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写作风格。

8.小说多次写伍原流泪,请选择其中两次,分析其流泪的不同原因和心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

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

点。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

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

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⑶与吴战而

不胜,I身臣人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I。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

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邢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

邢。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

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

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

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

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

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日:

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

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

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故日: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有删改)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

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

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

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吉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

大宝。

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G报吴H则夫差为擒

H.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恃诸侯者危其国”中的“其”与墨子《兼爱》中“大夫各爱其家”的“其”意思

相同。

C.“财匮而民望”的“民望”,指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

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的“安”,指安然未变,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

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

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

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

未乱”的观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

的观点。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题。

送王适㈤徐州赴举

苏辙

送别江南春雨淫,北方谁是子知音。

性如白玉烧犹冷,文似朱弦叩愈深。

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分袂发悲吟。

明年榜上看名姓,杨柳春风正似今。

【注】王适:苏辙的二女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江南春雨绵绵的季节里为奔赴徐州参加科举考试的王适送行,写下此诗赠

别。

B.首联下句写不知北方谁是知音,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相似

处。

C.在诗人眼中,王适性情如白玉,品德美好;诗文如朱弦,秀雅流畅,越读越有深

忌、O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山高水长,不禁悲从中来,一饮杯中酒,难舍难

分。

16.诗歌的尾联写法巧妙,意蕴丰厚,极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论语•泰伯》中的“,",勉励广

大青年,指出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

民的幸福,当代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

(2)《〈老子〉四章》中对偏执、自以为是和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

中“,”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诫。

(3)“月”是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李白《将进酒》中有“的名句,

写出酒与月皆不可辜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一句写月光照在

鲜花、林木上,就像冰粒一样洁白晶莹。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

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

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匐,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

事。

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①的展品,让人

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

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

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②O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

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

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

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

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的作用。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框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

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悲伤时的眼泪可以排毒。美国学者对几百名男女性分别研究后发现:在他们痛快

地哭过后,自我感觉都比哭前好了许多,健康状态也有所增进。更进一步的研究发

现,人们在情绪压抑时,会产生某些对人体有害的生物活性成分。那些选择哭泣的

人,在哭泣后,情绪强度一般可减低40%;而①,没有利用眼泪消除情绪压力

的结果,是影响身体健康、促使某些疾病恶化。测试发现,正常人的泪水是咸的,糖

尿病人的泪水是甜的。悲伤时流出的眼泪,含有更多的荷尔蒙等,人们遇到悲伤的事

情时,如果能放声痛哭一场,②,这是由于悲伤引起的毒素,通过眼泪已得到

排泄之故。可是,大多数的男性,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强压着悲伤,把泪水独自咽下。

殊不知,③o因此,男人寿命较女性短也可能与心理压抑流泪少有一定关系。

21.下列选项是上面这个材料的标题,请选出拟得最恰当的一项()

A.男人也应哭B.要长寿,多流泪

C.该哭就哭:哭可排毒D.流泪释放情绪,增强体质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材料二: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材料三: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启动核污染水排海。有专家预

估,核污水排放入海后,57天内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内蔓延至全球海域,

东北亚地区首当其冲。日本核污水排入海洋,对海洋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将会严重损害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综合其中的两到三则,结合自身生活经历,

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中华民族在秦朝之前便由……转为……”错误。从

原文“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

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来看,“由以种族、血缘或地域

为种族认同纽带转为以文化为种族认同纽带”曲解文意,应该是“而不是……”;且

“基于大一统国家形成的需求”,属于强加因果,原文的表述是“以文化作为维系族

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而且还对艺术倾向产生了决定

性影响”错误。从原文“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

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来看,选项以偏概全,言过其实。D.“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特质”错误。由

原文“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中国历史资源之

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等来看,没有揭示“开放性

特质”。故选C。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这是因为‘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为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提供了保证”错误。

不只是“温柔敦厚”,还有“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以及“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

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等原因。故选D。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

由材料一“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

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

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

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可知“温柔敦厚”的文化特征。C.译

文:这次远离家乡游历,不是为了口舌之贪,而是为了游览名山大川,因此才想去炎U

中这个地方。关注个体情感体验,不符合“温柔敦厚”文化特征。故选c。

4.答案:①首先点明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②继而阐明引导和塑造文化的重要

手段是如何讲述历史及其源头,③进而从指明再健康、再有活力的文化如不用心维护

和引导也会发生变异,④最后强调当下讲好历史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

解析:

5.答案:①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的发展传承

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②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保证了中

华文明的向心力和延续性;③对儒家学说的尊崇、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儒家文化深入人

心,渗透到社会每个阶层,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④重视修史的优良史学传

统,维护、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⑤从未断裂的汉字作为重要载体,为中华文明

的连续传承提供了保障。

解析: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错误,在行军路上落单的伍原内心也有过怀

疑、动摇,有过恐惧、无助,甚至近乎绝望。故选C。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均以复杂故事情节取胜”错误,本文与《百合花》一样,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冲突,故事情节简单,讲了战士伍原因为迷路找不到队伍和方向,

后借助一豆亮光找到老乡、找到方向的故事。故选D。

8.答案:①伍原“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是因为迷路,流下了

近乎绝望的泪;②”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是伍原发现了灯

火,流下了激动的泪;③“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是因为聋哑“老乡”

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

解析:

9.答案: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战役的宏

大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

②在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这次的个人经历只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

对革命坚定的信念感是那个时代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

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解析:

10.答案:BDH

解析:句意: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

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入宦于吴”是状语后置句,“吴”后B处断

开;“反国弃龟”中“反国”是时间状语,“弃龟”是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后面D

处断开;“明法亲民以报吴”中“以”表目的,连接“明法亲民”的做法和“报吴”

的目的,中间不断开,“吴”后H处断开。故BDH三处需要断句。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B.正确。都是代词,自己的。句意: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

家。/大夫都只爱自己的家族。C.正确。民众心生怨恨。/众人的希望。句意:国家的

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形容某人威望很高,受到大家敬仰和信赖。D.错

误。安然未变。/性情安和。句意: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镇静不躁才能

够性情安和。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错误。原文“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

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可见还有“恃外”这个原因,选项以偏概全。故选

Co

13.答案:(1)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

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

样,就不会失败。

解析:(1)“劝”,鼓励;“禁”,禁止;“虽”,即使。(2)“从事”,做事;

“几”,接近;“慎”,审慎面对。

14.答案:①韩非子主张治国理政应当彰明法度(赏罚符合法度)。②老子则主张无

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③道法结合。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让治国理政有法可

依。“道”为“法”的基础;“法”可维护“道”。

解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自我勉励;

刑罚必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自我勉励,奸臣停止作恶而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因

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的。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破坏法治,谋私营利因而使国

士削弱,君主卑下,靖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

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

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做俘虏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

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

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曹国依仗齐国而不听从宋

国,齐国进攻楚国的时候宋国便灭掉了曹国。邢国依仗吴国而不听从齐国,越国攻打

吴国的时候齐国消灭了邢国。许国依仗楚国而不听从魏国,楚国进攻宋国的时候魏国

便灭掉了许国。郑国依仗魏国而不听从韩国,魏国攻打楚国的时候韩国就消灭了郑

国。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魏国,依仗齐国、楚国

可以利用,而使韩国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看不到

这一点。楚国为了进攻魏国而对许、鄢用兵,齐国进攻任、扈而侵夺魏地;但这些都

不足以保存韩国,而韩国不明白这一点。这些都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

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

我所以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

信,民众虽然少,国家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

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

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

赏赐。那些置国法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

说:这是指望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用古代君主给臣下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的人;君主

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

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显得尊贵。没有

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心生怨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

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

滥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

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所以说:一点小聪明不可以去谋划事情,只对私人

效忠的人不能让他掌管法制。

材料二: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

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要在祸乱没

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

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举步走出来的。动手去做就会坏

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

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

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爱难得的货品;学习常

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王适想起马上要乘船行万里路,……”错误。诗的颈联“万里同舟宽老病,一杯

分袂发悲吟”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