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课件 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芣苢》《插秧歌》课件 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课件(共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芣苢&插秧歌

6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诵读诗歌,能理解诗歌内容

2.能鉴赏两首诗歌的写作特色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诗经》的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年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家”。

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

识作者

知背景

芣苢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插秧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晓常识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重章叠句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关于《诗经》

“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国风"保存了大量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这部分诗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深刻认识。是《诗经》的精华部分。

雅诗的内容多描写统治阶级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会歌舞中。分“大雅”和“小雅"。

颂诗的内容多是歌颂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宗庙祭祀时演出。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六义

拓知识

芣苢,即车前草,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体光滑或稍有短毛。根茎短而肥厚,着生多数须根。

荒地或路旁常见,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

[伴读]有种说法,先民们认为芣苢主子,采芣苢可以满足妇女们多子多孙的愿望。

芣苢

任务2:自主学习两首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学习资料,掌握不熟悉的字词,疏通文意。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fúyǐ

duō

luō

jié

xié

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把它采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获得了它。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提起衣襟兜起来。

长势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

译文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丈夫把秧苗扔给麦子,

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

斗笠作头盔蓑衣作盔甲,

雨水从头流入脖颈沾湿肩膀。

呼唤他们歇息一会把早饭吃了,

只弯腰低头忙作无人作。

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

您把饭放这儿,

赶緊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

译文

móu

jiǎ

zhāo

shì

shà

任务3:自主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芣苢》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描绘了在广阔的田野里,勤劳的劳动妇女们边采摘芣苢边唱歌的劳动景象。

2.《芣苢》是如何表现妇女们的劳作过程的

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表现劳作的过程。

3.《插秧歌》表现了插秧时节农家怎样的繁忙情景请加以概括。

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

目标二:鉴赏两首诗歌的写作特色

任务1:重章叠唱是《诗经》的一大特点,请就此分析《芣苢》一诗。

“采采”二字意为“茂盛的样子",这是叠字的运用。“薄言采之”中“薄"言”是助词。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持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读者却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

任务2:《插秧歌》一诗鲜明的反映了“诚斋体"的特点,再读本诗,尝试归纳“诚斋体”的主要特点。可以从诗的内容、语言形式入手。

提示

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故称为诚斋体。他的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

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

从语言形式来说,想象奇特,但是不用奇奥生僻的字句,却用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近于口语,生动活泼。

任务3:【比较阅读】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

芣苢

采之

有之

掇之

捋之

袺之

襭之

丰富的动作

简单的情感

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