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融合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并认识三国与西晋朝代更迭。2.掌握并认识五胡内迁与西晋的统治概况。3.掌握并背诵东晋统治概况及门阀政治的发展。4.掌握并背诵南朝政权演变及江南地区的开发。1.掌握并认识十六国的民族融合概况与淝水之战。2.掌握并认识北朝的政权更迭概况。3.理解并背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时空坐标】【学习过程】一、三国与西晋(一)三国与西晋的朝代更迭国号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备注魏220—266年曹丕洛阳被权臣司马炎建立的西晋取代蜀221—263年刘备成都被曹魏所灭吴229—280年孙权建业(今南京)被西晋所灭西晋266—316年司马炎洛阳280年,完成统一;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二)五胡内迁与西晋的统治概况1.五胡内迁(1)五胡内迁的含义: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向内地迁徙。(2)五胡内迁的原因:①气候转向寒冷干旱,牧草生产和畜牧生产陷入严重的困境,给北方游牧经济造成严重的后果,人民饥饿穷困、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萎缩。②中原地区社会动荡,人口流失严重,土地大量荒芜,为少数民族的内迁提供了物质条件。③统治者为了掠夺兵源和劳动力,进行强制迁移。2.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匈奴贵族所灭。自此,中国历史又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起初是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针对训练】1.自东汉以来,西、北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地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316年,西晋最终被哪一内迁的少数民族所灭(

)匈奴B.鲜卑C.氐 D.羯2.竹子只能生长在温暖的气候环境里,根据文献记载,两汉和西晋时期,陕西和河南都生长有茂密的竹林,而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苻坚在长安种植的竹林却大面积枯死。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民族交流交融 B.生态环境的恶化 C.政权更迭频繁 D.人口内迁与南迁【知识扩展】五胡内迁: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291-306年八王之乱)。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逐渐主导了局势。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07-317年永嘉之乱)。史称“五胡乱华”,最终导致了西晋的灭亡。八王之乱:26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公元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开始了东晋十六国的割据,后来演变为南北朝的对峙。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二、东晋(317-420年)与南朝(420—589年)(一)东晋统治概况及门阀政治的发展1.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门阀士族专权(1)门阀氏族专权含义: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他们争权夺利,力量逐渐衰弱。(2)门阀士族专权兴起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③制度保障:九品中正制。④经济基础:土地兼并,建立田庄经济。(3)门阀士族专权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二)南朝政权演变及江南地区的开发1.宋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南朝开始。2.政权演变:从420年--589年,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又统称为六朝。3.江南的开发(1)江南的开发原因①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为江南经济开发提供了劳动力、生产工具和技术。②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本来就蕴含大量的潜力。④统治者采取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2)江南的开发成就①农业: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增加;多种经营。②手工业: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③商业:促进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3)影响: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南方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4.南方统一的趋势:东晋北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东晋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到陈朝,在南北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东晋的军事实力逐渐削弱;陈朝时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针对训练】1.《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记录南朝历史的《宋书·谢弘微传》记载,谢混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而且当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这两则记载可用于探究当时(

)A.士族专权的余波 B.南北统一的潜流 C.南方开发的力量 D.民族交融的动因2.西晋灭亡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截至南朝初阴,南渡人口已达九十五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推动了(

)A.八王之乱的爆发B.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C.江南地区的开发D.北方农业技术的进步一、十六国与北朝(一)十六国的民族融合概况与淝水之战1.十六国的民族融合概况(1)十六国含义: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十六国特点: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大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民族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十六国影响:在长期混战中,原有的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之间频繁接触,差距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2.淝水之战(1)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被随后进攻东晋,击败于淝水之战。(2)淝水之战结果;前秦军队被击败,前秦政权崩溃,民族矛盾重新加剧。(二)北朝的政权更迭概况1.北朝含义:4世纪末到6世纪末,北方先后存在的北魏、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五个王朝合称北朝。2.北朝政权更迭:4世纪末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周内政修明,灭掉北齐;隋朝取代北周,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及影响背景北魏统一北方,为改革奠定了基础;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发展;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内容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移风易俗:行汉制,穿汉服,改汉姓,说汉语,改籍贯,与汉族通婚,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均田制: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虽然地主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均田制在一定程度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旧地主阶级(世家大族)的利益。租调制: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固定租调数额。新租调规定以一夫一妇为征收单位,每年交纳帛一匹,粟二石。(租:粮食。调:绢帛)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和任期考核制。性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丧失了民族的主体性,失去了尚武的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为北魏的灭亡埋下基础。【概念解释】1.均田制: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宗主督护制:\t"/item/%E5%AE%97%E4%B8%BB%E7%9D%A3%E6%8A%A4%E5%88%B6/_blank"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t"/item/%E5%AE%97%E4%B8%BB%E7%9D%A3%E6%8A%A4%E5%88%B6/_blank"五胡十六国时期未南逃的大地主多筑堡自守,聚族而居,拥有很多的依附农民及一定的武装力量。北魏自拓跋焘统一北方后,无力改变这一现状,于是承认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为合法,任命他们为宗主,以督护百姓。宗主督护制对维护基层治安有一定作用,但由于豪强地主趁机隐瞒其控制的人口,逃避赋税徭役,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4)国家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589年,南下灭陈,统一中国,结束自东汉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针对训练】1.“三国鼎立”“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共同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是A.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2.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北魏墓志数量少且比较简短,有的墓志只有一句话。但迁都洛阳后,北魏墓志大量增加,且大多形制统一、内容规范,可分为志题、讳、字、乡邑、族出、世次、行治、履历、卒日、寿年、葬日、葬地、铭辞等几部分。该变化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改革(

)A.冲击了鲜卑贵族的统治 B.顺应了三教合一的趋势C.促进了北魏封建化进程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北伐败还,感慨地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洛阳“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A.洛阳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 B.中原地区民族交融得到发展C.南朝承认北朝的正朔地位 D.南北文化认同推动统一进程【知识扩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1)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局部统一多次出现,如三国、前秦、北魏、北周、东晋、南朝各政权,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3)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4)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苦难,人民渴望统一。2.历史上三次民族交融(1)第一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观念从认同到融入。(2)第二次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北方中原地区的人民南迁。(3)第三次发生在隋唐五代时期,西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交汇,使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3.北魏孝文帝为什么从平城迁都到洛阳?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②平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③平城靠北,距离北方强大的柔然很近,军事压力大④孝文帝希望统一南方,迁都便于直接利用黄河流域人口4.阅读材料P33“问题探究”查找相关材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系。本题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情况③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惠、何、米诸姓氏);@汉族王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入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③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5.阅读材料P33“学习扩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魏-北周统治者是怎样推动民族融合、强化内部凝聚力的,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