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测试--高一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单选题1.如表是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农户实际授田(亩)应授田(亩)占应授田比例赵玄义115221.2%于善意2816117.4%杜克生4020119.9%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 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2.宋代哲学思想主要是理学,理学在宋代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宋代科技的重大发展 B.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C.朱熹等人的努力 D.佛教思想的影响3.“不抑兼并”和“官田私田化”成为晚唐以后历代长期实行的一项国策,国家对土地所有制的干预不再像中唐以前那样强烈。这一变化(
)A.改变了农民身份地位 B.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加快了土地流转速度 D.破坏了封建土地私有制4.唐朝与北宋时期加强皇权专制的相同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 B.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C.集中司法权 D.剥夺宦官对军队的指挥权5.北魏孝文帝于490年开始亲政,491年,确定北魏在五行中之位次,将东晋南朝宋齐、十六国定为僭伪,北魏承西晋之金德为水德。北魏的这一行为(
)A.有助于维护北方的统一B.意在表明北魏的中华正统地位C.为改革奠定了基础D.确立了阴阳家思想的主导地位6.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7.《诗经》所表现的“饮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重大。下列继承了这一创作风格的诗人是A.屈原B.李白C.杜甫D.吴承恩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等措施。以上举措(
)A.有利于孝文帝统一中国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加速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D.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9.秦皇汉武都曾封禅泰山,汉宣帝还专门下诏制定了祭祀五岳四渎之礼。南北朝时萧梁大臣讥讽北魏为五胡,北魏大臣则以本朝“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反驳之;北魏占据青齐地区后,南朝人则慨叹“岱宗牢落,天步艰难”。据此可知,“五岳”(
)A.体现人们对自然伟力的敬畏 B.成为国家疆域边界的标识C.源自于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D.成为中原华夏正统的象征10.下图为在唐朝龙泉窑出土的青瓷文物,由以上文物,可以推知唐朝(
)
A.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 B.三教并行的现象C.理学形成的时期特征 D.瓷器制作的创新11.有学者指出,在宋朝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化之时,应科举制度发展而兴的士大夫官僚阶层崛起,这一社会统治集团是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现象。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该学者认为宋朝科举制度(
)A.消灭了门阀士族 B.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C.完善了考试程序 D.扩大了录取人数规模12.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并积极宣传孝道。这表明佛教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取得统治地位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13.史载,在北魏中期的宗主督护制度下,“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据此可知,此时北魏(
)A.君主专制权威有所强化 B.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世家大族仍有较强势力 D.朝廷财政危机较为严峻14.东汉时,豪门大族不但经济实力强大,而且往往通过“举孝廉”等方式推荐亲属做官。这说明东汉时期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九品中正制度确立C.豪强地主享有特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15.《朱子语录》记载唐朝的政治制度,“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由此可知,这一体制(
)A.废除了宰相权利 B.建立了制约机制 C.影响了行政效率 D.冲击了皇帝制度16.唐朝时,进行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该税制是(
)A.方田均税法 B.一条鞭法 C.两税法 D.募役法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上亲策之,博纳以言”。——《汉书》材料二
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选择性必修1)“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三
宋朝确立三级考试制度,有地方选拔的“乡试”,全国性选拔的“省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糊名”“誊录”,避免辩识字迹,防范录取中作弊。考试内容出现了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并适于考试的“时文”,它的作文体例为考生和考官提供了相对客观、标准的评价框架,但是忽略了思想见识,实际开了明清八股文之先河。——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选官制度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相比宋代科举制的新发展。(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18.古代中国,保持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互动通畅,是国家实现对地方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材料二
唐朝真正走向灭亡,应当是唐末的大规模农民战争导致的。……唐末的气候并不寒冷,照说不应该有过不下日子的情形,也只能是因为课税太重,而政府上层不了解民情,百姓实在没法忍受的时候,才会铤而走险起来造反。……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另外一方面,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于是,小乱变成大乱,大乱连续不断,那么庞大辉煌的朝代,也就在农民的锄头和镰刀下,分裂成许多小国。——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贡献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制度建设方面的缺陷与其灭亡的关系。(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认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在唐朝,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如秀才,“试方略策五道”,选拔经邦济世之才;明经考帖文、经问大义等,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在考试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而且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摘编自马凯《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并指出东汉察举制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积极影响。20.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一
史料1史料2
材料二
东汉时期,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广大地区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他们跟汉人杂居,学习农业生产,与汉族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但是大多也还保持部落组织,保留自己的语言和习惯。到了西晋初年,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族和羌族等族共有几十万人。西晋末年,由于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也先后南下,逐渐迁移到了长江中下游一带。据考证,当时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有70多万。如此多的百姓来到了长江一带,使长江地区迅速变成我国另一个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南方也得到了极快的开发与发展。——摘编自《中国民族关系十讲》等(1)指出材料一中两则史料的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中国古代民族迁移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参考答案:1.A【详解】材料体现了均田制无法保证农民授田情况,这表明土地兼并情形严重,政府直接掌控的土地减少,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边疆授田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现农业的发展情况,但无法体现商贸经济情况,故排除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格局的变动,故排除C选项;均田制受破坏,但租庸调制仍在推行,赋税制度发生变化应该是两税法,且该材料体现的时间是唐玄宗时期,故排除D选项。故A选项符合题意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的中国。根据所学理学的主导地位是统治者提出的,原因就是符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B项正确;科技的发展和理学占主导地位没有关系,排除A项;朱熹等的努力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佛教思想的发展是冲击儒学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3.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不抑兼并”和“官田私田化”使得国家对土地所有制的干预减弱,在这种政策下,土地买卖更加频繁,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更加容易,从而加快了土地在不同所有者之间的流转,C项正确;这一变化主要影响的是土地的所有权和流转情况,没有改变农民的身份地位,排除A项;从一定程度上说,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一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演变,排除D项。故选C项。4.B【详解】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加强专制皇权,唐代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为加强皇权,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且设置三司分割宰相财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综上可知唐宋时期为加强皇权,其相同措施是分割削弱宰相的权力,故选B。5.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孝文帝将东晋南朝定为僭伪,强调北魏是继承的西晋的金德,这是通过贬低南朝,抬高自己,是在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当时北魏已经统一北方,排除A项;孝文帝亲政前就已经进行着改革,排除C项;当时主导思想依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D【详解】通过观察三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曹操、袁绍等军阀并立,到魏蜀吴三国鼎立,到西晋完成国家统一,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材料主旨,A项错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三幅示意图反映的历史趋势,B项错误;魏晋时期政权并立与三幅示意图及其之间的关联不符,C项错误。7.C【详解】《诗经》属于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继承了这种风格的诗人是杜甫,故选C项;屈原、李白和吴承恩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移风易俗等一系列举措,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和汉族的融合,C项正确;北魏并未统一全国,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举措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无关,而且“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排除D项。故选C项。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秦皇汉武都曾封禅泰山,汉宣帝还专门下诏制定了祭祀五岳四渎之礼。”和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对“五岳”的尊崇带有政治色彩,根据材料“南北朝时萧梁大臣讥讽北魏为五胡,北魏大臣则以以本朝‘定鼎嵩洛,五山为镇,四海为家’反驳之;……南朝人则慨叹‘岱宗牢落,天步艰难’。”可知,即便是少数民族政权也以自己占据五岳而认为自身政权具有合法性,南朝人也因为泰山被北魏占据而感叹“岱宗牢落,天步艰难”,D项正确;统治阶级对五岳的尊崇不是对自然伟力的敬畏,而是出于统治合法性的考量,排除A项;根据所学朝代疆域可知,“五岳”不是国家疆域边界的标识,排除B项;统治者对“五岳”认知有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但“源自于”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图中文物的三个人物分别是孔子、释迦牟尼、老子,体现了三教共存的特点,B项正确;唐朝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已经被称为“瓷路”,但仅根据材料中的三件文物,无法判断海上丝绸之路是否繁盛,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北宋时期,排除C项;题中未说明青瓷器制作技术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11.B【详解】根据“新兴士大夫官僚阶层的佼佼者往往学富五车……”可得出科举制以考试标准来选官,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B项正确;消灭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程序,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数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2.C【详解】材料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呈现出本土化趋势,C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排除A项;取得统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追求三教并行,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13.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农户多依附于豪强地主,世家大族仍有较强势力,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排除B项;材料强调此时北魏世家大族仍有较强势力,未体现朝廷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对当时察举制的垄断,C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A排除;九品中正制的确立是在魏晋时期,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5.B【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核,尚书省只负责执行诏令,三省分工合作,相互制约,因此,三省制建立了制约机制,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并没有废除相权,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三省六部制加强的是皇权,而非“冲击”,排除D项。故选B项。16.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伴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唐朝进行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这种赋税制度是两税法,C项正确;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是王安石变法时期的赋税制度,排除AD项;一条鞭法是明朝的赋税制度,排除B项。故选C项。17.(1)选官制:察举制。影响: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扩大统治基础;适应了汉代加强大一统的需要;巩固儒学独尊地位;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任人唯亲,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2)消极影响: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3)新发展:形成严密的考试制度(确立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程序更公平、公正(限制考官活动,试卷一律“糊名眷录”);宋代出现的“时文”体,测试方式相对客观、标准,易操作。(4)演变特点: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趋向科学、公平;选官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详解】(1)制度及影响:根据“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汉书》可以得出选官制是察举制,相对之前的世官制,地方官举荐贤良,与思想方面政策相辅相成,在初期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扩大统治基础;适应了汉代加强大一统的需要;巩固儒学独尊地位;后期豪强大族控制地方选人权,任人唯亲,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2)影响:根据材料“故据上品者,非公候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人才选拔多名实不符,进而导致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选官只看门第又反过来助长了世家大族的发展。(3)发展:根据材料“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可知形成严密的考试制度;根据材料“考试之前”“考试期间”可知考试程序更公平、公正;根据材料“章法、格式相对固定”可知宋代出现的“时文”体,测试方式相对客观、标准,易操作。(4)从选官标准、选官方式、选官权力三个角度思考概括,如选官标准:由重家世门第到重学识才能,趋向科学、公平;选官方式:由推荐到公开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选官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18.(1)贡献:设计了汉代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关系: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政府决策偏差,导致官逼民反,唐朝灭亡。(3)认识:要关注底层呼声,建立民意反馈的有效途径;选拔任用干部要打破特权垄断,扩大人才来源;要重视地方治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等。【详解】(1)贡献:据材料一“汉代的制度是由董仲舒设计的一套相当清楚的察举制,将过去不是很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落实为定期由地方官员选择当地优秀人才送到中央”得出设计了选官制度察举制,将人才选拔方式制度化。影响:据材料一“在中央实习种种政务,然后再派到各处去工作。这样一个察举制度,使得中央和地方一直不断地有人力资源的流转,把地方讯息无时不经过这些实习人员带到中央”得出选拔、培养了治理地方的人才,为中央决策提供有效信息。(2)缺陷:据材料二“唐朝政府的上层是由一小群贵族长期垄断的,那些来自民间的科举进士,其中不少也是贵族的子弟。更何况,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真正进入决策阶层”得出政府由少数贵族垄断,科举出身的寒士很难进入决策阶层;据材料二“唐朝的地方官员在回避本籍的制度下都是外来者,对地方情形并不了解,而且又经常更换职务。因此,汉代地方官员可以承担的回馈信息的职能,在唐朝并不能实现”得出地方官由外来者担任并经常更换,导致地方基层民情不能及时回馈中央。关系: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由于这些缺陷,导致官逼民反,国家走向灭亡。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要关注民生,关注底层民众的呼声,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扩大选拔人才的来源,打破世袭垄断,重视地方人才的选拔和培养。19.(1)选官原则:以德取人;发展表现:①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②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特点:①科目设置多样;②以考试进行选拔;③考试标准统一;④考生身份不受限制。积极影响:①维护了儒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③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详解】(1)选官原则:根据材料“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可知,以德取人;发展表现:①根据材料“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可知,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②根据材料“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可知,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特点:①根据材料“科举制度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目”可知,科目设置多样;②根据材料“在考试过程中,应试者所写文章的文体、题目、内容一般都有统一规定,对应试者不偏不倚”可知,以考试进行选拔;③考试标准统一;④根据材料“应试者可以来自多个阶层,官僚之后和农民之子可以同场竞技”可知,考生身份不受限制。积极影响:①根据材料“选拔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才”可知,维护了儒学作为官方正统思想的地位;②根据材料“官僚之后若不能通过考试,一般也难为官,农民之子若能考中,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下,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科举制重视才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麻风的临床护理
- 紫癜的临床护理
- 【小学】重阳节主题班会课件 爱在重阳
- 巨细胞动脉炎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6-2022 同轴度测试仪校准规范
- 课课件-严重创伤
- 《设计变更讲座》课件
- 学期班级教学计划任务工作安排
- 《放置冠状动脉支架》课件
- 学生自主管理与评价方案计划
- 器械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英语四线三格线A4纸打印
- 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综合试点业务培训班课件 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
- 外墙保温防火措施
- 介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思维导图+要点必背】 高考英语能力提升必背清单 (全国通用版)
- 菏泽学院中外教育史期末考试复习题
- TQGCML 757-2023 硫酸钙晶须规程
- 驾培学校安全风险辨识分级管控
- 房屋互换协议(4篇)
- 半月板损伤护理PPT
- 孟子三章文言文对比阅读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