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7
兼爱
《墨子》第二单元传统文化之根名家评墨子
孟子: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即归墨。梁启超:墨子之道,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欲救今日之中国,舍墨学之忍苦痛何以哉?墨学之轻生何以哉?鲁迅:墨子是“中国的脊梁”,传奇式的伟大英雄。季羡林:墨子在人类文明史上,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他在哲学、教育、科学、逻辑、军事防御工程等许多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是一位伟大的平民圣人。蔡元培:先秦唯子墨子颇治科学。假使今日中国有墨子,则中国可救。墨子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人物。陈独秀:假若墨学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毛泽东: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是古代辩证唯物论大家。名家评墨子人称墨子为“天才匠人,孤独侠客”,这种孤独似曾相识。在那个拒绝崇高的时代,拥有高贵理想的人们,孔子、庄子、墨子……无一不是孤独的。孔子游说天下、著书立说,温雅敦厚;庄子超然物外、顺应天理,逍遥无为;而墨子古道热肠、反战爱民,行侠天下。他的孤独别有一番豪气和决绝。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墨子》的相关知识。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3.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4.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一、知人论世1.墨子生平一、知人论世追求“圣王之道”的旷世奇才“平民圣人”——墨子1.墨子生平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家(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科学家、发明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俭”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一、知人论世“天才匠人,孤独侠客”1.墨子——科学家、发明家
他博学多才,擅长工巧和制作,他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墨子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也在杠杆原理、力的作用、点线面体圆等领域有精深造诣。
中国2016年发射首颗空间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这是对墨子在科学领域所做贡献的肯定。
一、知人论世关于“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
儒家学派、墨家学说、黄老学派、与杨朱学派组成了中国较早的显学学说学术。
二十世纪,中国公认的三大显学是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隐学:通常是指离现实较远、不那么为世人瞩目的学问。
玄学:玄学一词源自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道家学说又逐渐成为学术主流,因此“玄学”专指以《老子》《周易》为核心研究对象的学说。一、知人论世2.墨子的思想即无差别的爱,不分厚薄亲疏。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爱是墨子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反对一切非正义(侵略)的战争。非攻尚贤
反对世袭制度,强调举贤不分门第,不分亲疏贵贱,以贤能为用人标准,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尚同墨家认为治理天下需要全国上下思想统一,遵从上天意志。尚同即在“尚贤”的基础上,推选贤者仁人上位,要求不论是天子还是平民都要将上天的“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一、知人论世2.墨子的思想反对铺张浪费、劳民伤财、繁文缛节。主张凡不利于实用,不能给百姓带来利益的,应一概取消。节用反对厚葬久丧。节葬非乐提倡废止音乐。墨子认为音乐耗时伤财,浪费资源消磨意志,因此要禁止音乐。非命提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生存态度,鼓励人们强力从事、改变现世中的不平等状态。一、知人论世2.墨子的思想墨家认为“天”有赏善罚恶的意志,它规范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法律的来源,也强调了法律的公正和平等。天志墨翟认为除上帝之外,还有鬼神。鬼神也是以上帝的意志为意志。他们帮助上帝赏“兼相爱”的人,罚“别相恶”的人。明鬼一、知人论世2.墨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一、知人论世3.了解《墨子》《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一、知人论世4.生活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二、读前释疑1.解题兼,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二、读前释疑2.正音解词则弗fú能攻:否定副词,相当于“不”。当cháng察乱何自起:同“尝”,尝试。故盗贼有yòu亡wú:有,同“又”;亡,同“无”,没有。恶wū施不孝:怎么。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第一个,怎么;第二个,憎恨。交相恶wù:憎恨,讨厌三、文本阅读1.
找出每段的中心句。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阅读思考:三、文本阅读(一)初读文章,理清段意,画出每段的中心句。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天下治。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以……为:把……作为治:治理;事:事务所自起:兴起的原因;自:从;起,兴起,发生焉:于是譬之如:把它比方作,好比攻:治疗然:这样弗fú:否定副词,相当于“不”。何独:何尝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一段)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三、文本阅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第一段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医之攻人之疾者,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治乱者,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类比论证推导出结论思考:本段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三、文本阅读tips: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喻体)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本体)之理的论证方法。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己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构成本体和喻体本体和客体(类体)方式比喻比较要求本体与喻体性质不同;只在某一点相似;喻体可以虚构。本体与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客体材料客观真实。效果说理形象和具体化说理严密性和逻辑性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1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当:同“尝”,尝试察:明察,考察孝:孝敬自爱:爱自己【宾语前置】亏:使受损失自利:使自己得利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事务的人,不可不探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混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
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弟弟爱自己,不爱兄长,因而使兄长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臣下爱自己,不爱君上,因而使君主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混乱。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2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即使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慈:慈爱译文:(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主不慈爱臣子,这也是天下所谓的混乱。父亲爱自己,不爱儿子,所以使儿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兄长爱自己,不爱弟弟,所以使弟弟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君主爱自己,不爱臣子,所以使臣子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源于不相爱。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3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虽至:即使是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室:家窃:偷窃利:使……得利“贼”1:名词,劫夺财物者“贼”2:动词,伤害家:卿大夫的封地国:诸侯的封地乱:侵夺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全、齐全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3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译文:即使是在天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劫夺别人以利自身。这是为什么呢?都起源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各自的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自己的封地,不爱别人的封地,所以侵扰别人的封地以利他自己的封地;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封国,不爱别人的封国,所以攻伐别人的封国以利他自己的封国。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部都在这里了。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思考: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本段中有哪些“乱”?“乱”之因?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中心句:①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②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③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二段)
行文思路现象:乱封国与封国相攻封地与封地相篡人与之相盗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起因:亏人自利,自爱而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设问: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设问:设问: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分析原因列举事例反面论述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三段)1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若使:假使若:像,如犹:还视:看待恶wū施:怎么实行恶:相当于“何”“怎么“弟子:弟弟和子女亡:同“无”,没有有:同“又”译文:探察它从哪里产生的?都起源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主像看待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子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盗贼又没有了。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三段)2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若:像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译文:还有大夫间相互侵扰封地,诸侯间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像自己的封地,谁还会侵犯呢?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还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封地,诸侯相互攻伐封国的事又没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不相互攻伐,封地与封地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治理好了。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三段)第三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假设论证铺排反问4个“犹有”3个“谁”10个“若”正面论证第二段反面论证对比论证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三段)本段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墨子这种看法是否正确?
墨子因不明了社会治乱的根源,从而提出不分“王公大人”与“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兼爱”“同利”的主张。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没有意识到其他可能导致祸乱的因素(生产力等)。所以此种主张只是一种善良的幻想。
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三个“恶”:动词,憎恨,讨厌则:就劝:鼓励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译文: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国家,相互憎恶就会使天下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这里啊。三、文本阅读(二)文意疏通(第四段)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wū得不禁恶wù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wù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本文第四段的结论是什么?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本文认为“乱”起于人们的“不相爱”,人们损人害人以求自爱自利。墨子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从而实现“天下治”的政治蓝图。三、文本阅读(三)梳理文本理清思路段落中心句主要内容(论说了什么,怎么论说的)结构思路①
②③④开篇提出议论的焦点,提出以治理天下为事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分析原因,列举事例,从多方面论述乱“起不相爱”。若此(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类比论证总结假设论证、正反论证得出结论三、文本阅读(三)梳理文本理清思路小结:本文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文章开篇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四、深研潜思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2.“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3.儒墨两家一度被认为是先秦时期两大“显学”,试比较: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四、深研潜思1.有人说,墨子的《兼爱》语言不简洁,有絮叨之感。你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钱振鍠《名山小言》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
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四、深研潜思2.“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不可能实现。一是时代特征。当时墨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度迅速瓦解,残酷的战争屡见不鲜,统一是必然的趋势。各国国君都希望通过战争兼并其他国家,使自身强大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墨子试图调和统治阶级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也维护各方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墨子的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而且,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简单理解的由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其根本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四、深研潜思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孔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四、深研潜思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无差等之爱不受等级、血缘影响,人人平等有差等之爱宗法等级制度、血缘亲疏关系最爱:双亲>民众>万物功利性对等互报道德化不言回报相同:爱具有普遍性、广泛性;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墨子“兼爱”儒家“仁爱”内涵爱的倾向性四、深研潜思3.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有何异同?在当时乱世,他们开出的药方不同,原因在于找的病根不同:儒礼崩乐坏——恢复礼乐,强调“亲亲”“尊尊”的等级差别。做法:“君子”——对自我的要求。君臣百姓恪守其道,尊卑分明,上下有礼,建立稳定的国家体系。墨“不相爱”——乱(私心,自私)——不自私,去等级,普遍的爱。做法:相爱——相利(实用角度)维护平民利益,百姓吃饱穿暖,从而改变国家现状。四、深研潜思回顾:如何理解墨子所说的“兼爱”的思想?“兼”就是“广泛地、全部地”;所谓“兼爱”,就是“跳出自爱的狭小圈子,广泛地、全部地爱,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墨子所说的“兼爱”指的是一种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是一种视人若己、互惠互利的爱。五、艺术特色(1)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然后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1.本文的写作特色:“意质语显,逻辑清晰”,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五、艺术特色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本文先指出议论的焦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别论述乱“皆起不相爱”;再通过对比指出,如果“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论辩一气呵成,富于说服力与逻辑力量。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指纹
- 年产xx纵剪中厚板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说明)
- 年产xxx硅藻土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规划)
- 年产xx封固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分析)
- 精神科护理高风险
- 小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猴子上学》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五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大班健康教案《跳绳》
- 大班神话故事教案:动物为什么不说话
- 小班健康教案《小脚找朋友》
- 医院人事岗位竞聘-406
- 统编版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8.2《敬畏生命》教案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
- 拱桥施工讲解
- 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技术规范-伦理审查-公示稿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大单元教学设计)
- 2024年刑法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必刷)
- 剧本写作教程03剧本结构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3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202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限公司在招企业校招+社招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工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