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湖湘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湖湘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湖湘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湖湘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上册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11月湖湘名校高一期中联考

语文

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本试卷共10页,23题,考试用时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

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

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广5题。

古代中国,愁”是文人墨客笔下常见的主题,将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作

为人的一种具有类属性的情感,乡愁情结浸润在文化的各个领域,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诗歌领域。

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在静夜中依旧写下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恬淡如水的恃佛''王维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时节,杜甫祈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江山易

主,李煜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异乡当故乡……缕缕乡愁,是古代诗人说不尽、道不绝的话题,更是刻在

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中国人安土重迁,同时又遥望远方,对血缘、地缘关系珍重,父母在,不远游”(《论

语里仁》),同时又常怀治国平天下”之志,从而很容易产生双重矛盾的心理,乡愁之情便油然而生。

学界对乡愁”的定义未取得共识,看法不尽相同,但基本内涵是个体内心深处对于家乡或故居地的一种

情感依恋和精神需求,是个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因远离家乡而表现出来的心理诉求。可见,对亲人、家乡生

活环境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一种形态。

古代中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小农经济社会,个体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主要在家乡,以儒家文化为基

础的乡村文化、伦理道德十分重视血缘亲疏、宗法秩序。家乡作为个体的栖息地,不仅需要亲人、朋友、

自然环境等要素,在精神上也在建构自己的家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过程中的乡土文化无疑是精神

安顿的伊甸园”,故游子在外,始终怀念故乡的民风民俗、乡土文化。今天,无数海外华人共度春节,吃饺

子、舞狮子,妈祖文化、潮汕文化、冼夫人文化在东南亚落地生根,皆是华人们对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

他们对故乡的怀旧并不局限于对亲人的思念,自然山水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对文化的追寻,精神价值的寄

托,希冀以精神家园疗愈现实生活的苦闷、不安与焦灼,此是乡愁的第二种形态。

从对乡土文化的怀旧拓展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三种形态,后两种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乡愁”,

具有形而上的文化属性,故属于文化乡愁”。文化乡愁的产生根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怀旧和文化危机感。春秋

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礼记中庸》),便是为了复兴尧、舜、禹三代帝王之治。宋、

明时期佛教、道教兴盛,襦门淡薄,收拾不住,尽归释氏”,理学家们遂重新诠释儒家经典中的心性之学,

与之抗衡。自唐代韩愈提出孟子后,道统断裂,引来道学家们深深的焦虑,自觉地参与到传道、弘道的过

程。可以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怀旧与危机意识是中国古代学者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情结。

当代文化乡愁念的提出起源于2013年年末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一句令人难忘又启人

深思的诗意口号: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此时文化乡愁”也增添了以往所不具备的

含义,首先是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意义,目睹全球工业化给城市和农村带来的环境破坏,要把城市放在大自

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其次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时谈到:

在改造老城、开发新城过程中,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他在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视察时也强调: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最后是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乡愁情结提高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之历史动力的地位。,己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

因。”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民族复

兴是新时代以来的历史重任,而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

复兴提供了历史根据和历史动力。至此,文化乡愁概念具有了政治性和学术性双重属性的内涵。

(摘编自李晓锋《文化乡愁的历史逻辑与价值意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愁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双重矛盾心理,他们既安土重迁,对血缘、地缘关系珍重,又遥望远方,心怀

天下。

B.学界对乡愁的认识主要有三种形态,后两种从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拓展为对乡土文化的怀旧,属于文化

乡愁”。

C.海外华人对故乡深深眷念,是因为家乡既是个体的栖息地,也是大多数人精神的伊甸园”。

D.记住历史,记住乡愁,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

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乡愁情结浸润在文化的各个领域,作者用《尚书尧典》中的话来引出乡愁在诗歌领域中普

遍存在。

B.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学者大多有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怀旧与危机意识的心理情结,这体现了文化

乡愁'产生的根源。

C.习近平总书记在潮州考察时的谈话,说明乡愁具有一定的人文意义,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有助于

人们记住乡愁。

D.文化乡愁”具有政治属性内涵,其根本原因是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其概念的提出与习近平总书记

的重视。

3.下列选项不符合圮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举措的一项是(3分)()

A.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大宣传力度

B.保护推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C.摒弃老旧传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D.利用现代科技保留并传承传统文化

4.请简要说明文中将乡愁分为三种形态的依据是什么。(4分)()

5.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文本中的文化乡愁”具有哪些内涵。(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褐纸莺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

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

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

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

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

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

久久不舍离去。

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

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莺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

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莺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莺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

正的鹰莺。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

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莺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

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①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

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莺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莺干掉日本人

的人就在那里一一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

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轮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

的把纸莺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莺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

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

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

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②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

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莺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

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

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莺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

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

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

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莺,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

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

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莺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莺,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莺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莺。

据老帅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

用褐纸莺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

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

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

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

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

起,纪念牌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莺,还有许多蝴蝶的、娱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

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③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

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他凭空间了一句:

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

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室而起的褐

纸莺,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

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有鸟兽相助八路军,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引出人物

高飞。

B.文中以纸莺为载体,通过生动详细的战争场面,呈现了高飞机智勇敢、令人崇敬的战士形象。

C.方老记忆中的一段革命战争往事,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这促使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

了断。

D.小说结构主线突出,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墓碑一排排”」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

B.句子②与《与妻书》中的答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在表达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方

老浓厚真挚的战友情。

C.句子③中借风筝'写方老犹如这漫天的纸莺,跨越了时空与革命战友再度相聚,爆发出极大的情感力量。

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

怀。

8.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写出了丰富的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文学沙龙有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褐纸莺;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亲历者与追

随者。请围绕其中一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

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日: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

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专布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或日:平公失君道,师旷失臣礼。夫非其行而诛其身,君子于臣也;非其行则陈其言,善谏不听则远

其身者,臣之于君也。今师旷非平公之行,不陈人臣之谏,而行人主之诛,举琴而亲其体,是逆上下之位,

而失人臣之礼也。夫为人臣者,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此人臣之礼义也。今师旷非平公之

过,举琴而亲其体,虽严父不加于子,而师旷行之于君,此大逆之术也。臣行大逆,平公喜而听之,是失

君道也。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使人主过于听而不悟其失;师旷之行亦不可明也,使奸臣袭极谏而饰弑君

之道。不可谓两明,此为两过。故曰:平公失君道,师旷亦失臣礼矣。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孔子适卫,卫将军文子问曰:吾闻鲁公父氏不能听狱,俸乎?'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

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文子曰:有罪者惧,是听之察,刑之当也。无罪者耻,何乎?'见子曰:宏

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文子曰:今齐之以刑,刑犹弗胜。何礼之齐?'见子曰:以礼

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无辔而用策,则马

失道矣。"文子曰:以御言之,左手执辔,右手运策,不亦速乎?若徙辔无策,马何惧哉?’孔子曰:吾闻

古之善御者执辔如组两骏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于礼而薄于刑,故民从命。今也废礼而尚刑,故民

弥暴。”

(节选自《孔丛子刑论》)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闻即古之善国御者区河辔吓口组国两骏回如舞园腺之町助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右,指身边侍候的人,近臣。与余立侍左右”词义不相同。

B.信,指的确,确实,与低眉信手续续弹”的信”词义不相同。

C.策,指竹制的马鞭,与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词义相同。

D.弥,指更加,与欲盖弥彰”的弥”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有过错,作为臣子应该遵循大臣之礼义”,立即用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醒悟的

方式远离君主。

B.韩非子认为,如果君主对臣下失去了准则,那就会使君主在听取意见方面犯错误而觉察不到自己的失误;

如果臣子对君主失去礼节,就会使奸臣袭用过分劝谏而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

C.卫将军文子向孔子求证鲁国公父氏是否真的不能听狱”,孔子向文子介绍了公父氏听狱”的原则,文子

依然还有疑惑并继续追问。

D.孔子运用比喻论证,将礼教比作缰绳,刑法比作鞭子。他认为善于驾马的人重视的是缰绳的束缚而不是

鞭子的鞭策,君主治理天下与驾马的方式相似。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4分)

(2)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4分)

14.文中韩非子和孔子对札”各有什么认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题。

风雨

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注】《宝剑篇》:是唐朝名将郭元振创作的一首诗。郭元振将此诗献给武则天,令武则天大为叹赏,

并得以重用。

写作背景简介:李商隐早年受知于牛僧孺党的令狐楚,登进士及第后又娶了李德裕党人王茂元的女儿,牛

李党争激烈,李党失势,令狐楚的儿子长期执政,排挤李商隐,使他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意境悲凉,首联借《宝剑籍》的典故发端,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

B.颔联运用了借代、对比、用典等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不平境遇的怨愤。

C.颈联写明由于陷入党争,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冷落,具体表现了诗人孤凄寂寞的境遇。

D.尾联写诗人本欲断酒,但南于忧愁,又不断借酒浇愁,将内心的苦闷抒发到了极致。

16.诗题为风雨”,请结合写作背景以及诗歌内容,谈谈你对风雨”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借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

句,抒发自己与他人有相似处境的感慨。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通过洒酒酬月来寄托自己的情感的句子是:“,

(3)暂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请你写两句陶

渊明运用白描手法的句子,比如: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题。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第E《易经》中为阳数,九九'的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

二九相重,故又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习俗,A。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别

称。

民间在重阳登高的风俗相传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B0杜甫的七律《登

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还有插茱

萸的风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①据史料记载显

示,重阳糕又称花糯、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②除了吃重阳糕,人们也有喝菊花酒的。③

在民俗观念中,九'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的祝福,发扬着敬老爱老的浓浓深情。

④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⑤由于进一步激活历史传统,

唤醒文化记忆,使重阳节更显迷人魅力与时代光彩。

总之,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8.请在文中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

个字。(4分)

19.文中①~⑤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他的树都沉稳些。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发出米粒大的嫩芽:只星星点

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区过工些且壬「忽然就挂满工二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工—又如一只只浅绿色

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你寻着这馥郁走

上阳台,你的身子为之一震,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

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

的槐树一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

战栗,它呻吟。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

居然。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一身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

而平静。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动词用得好,试分析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21.文学作品的标点符号有时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请分析第一段的破折号有什么作用。(3分)

22.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和《百合花》选句中,都有似的",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3分)

(1)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

(2)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睛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

好了似的。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数字火炬手”惊艳全场。数字火炬手’幕后的拍摄原型,是来自广州市玉岩中学

的高一年级学生高愉。止匕外,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每一秒都有青年人的身影”:志愿者、参演人员、裁判员,

还有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扛起大任,绽放青春光彩。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选项中后两种从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拓展为对乡土文化的怀旧”错误,原文是以对乡土文化的怀旧

拓展为对传统文化的怀旧,是乡愁的第三种形态”。

2.【答案】D

【解析】材料最后一段可得出文化乡愁”的政治属性体现在它的价值意蕴上,而不是官方的重视,是因为有

一定的价值意蕴才重视的。

3.【答案】C

【解析】文中表明“记得住乡愁',就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

因。”C选项与原文不符,故错误。

4.【参考答案】①第一种形态的依据是个体对家乡或故居地的情感依恋和精神诉求。(1分)

②第二种形态的依据是古代中国是小农经济社会,乡村文化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对血缘亲疏和宗法秩序很

重视。(1分)

③第三种形态的依据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传统文化认同、怀旧与危机意识的心理情结。(1分)

(一点1分,答对三点4分)

5.【参考答案】

(1)文化乡愁”的内涵包括政治性内涵和学术性内涵,具有双重属性。(1分)

(2)学术性内涵:①文化乡愁”是对文化的追寻,精神价值的寄托。(1分)

②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怀旧和危机意识;(1分)

(3)政治性内涵:①文化乡愁”具有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意义。(1分)

②具有传承乡土文化的人文意义。(1分)③对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1分)

6.【答案】B

【解析】没有生动详细地描写战争场面。

7.【答案】D

【解析】方老不是旁观者,是亲历者。

8.【参考答案】①今夕何年”,表明方老与战友高飞再度对话跨越了时空。

②你还是那么年轻”,表明高飞为革命事业牺牲时很年轻,也表明高飞的革命精神永葆青春、代代传承。

③这凭空一问饱含着对革命战友的缅怀和崇敬之情。(一点1分,三点4分)

9.【参考答案】褐纸莺

①褐纸莺是高飞侦查报信的工具,是贯穿过去与当下的中心意象与线索。

②褐纸莺既象征着高飞的英雄形象,也象征着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和代代相传。

③褐纸莺体现了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敬仰之情。亲历者与追随者

①小说的亲历者是方老和高飞,他们的生命历程与中国革命战斗历史紧密相连。方老是叙事的主体,小说

以方老的切身感知和记忆,带领读者回望历史,去了解漫漫长河中的无名亲历者。

②小说的追随者是牛仔和一群少年。牛仔陪方老寻找革命英雄,一路感知先辈的荣光;那群少年在传统活

动中纪念先烈,铭记并传承革命精神。他们已然成为祖父辈英雄的钦慕者和精神的追随者。

③小说呈现了两代人重走革命路、寻找无名英雄的过程。亲历者方老带领追随者牛仔,寻找革命中牺牲的

无名亲历者,在众多追随者放飞纸莺的民俗中,有人年年纪念着无名亲历者的牺牲。(每点2分)

10.【答案】CEG

11.【答案】C

【解析】词义不同,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指鞭策,驱使。”

12.【答案】A

【解析】立即”错,材料一簪谏不听则远其身”君有过则谏,谏不听则轻爵禄以待之用虽调要先劝谏,劝谏

不听再远离或辞职。

13•【答案】(1)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

【为”(当,成为)、惟”(只有)、莫之违”(宾语前置句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惧怕。

[耻”(意动用法,感到羞耻)1分、齐之以礼”(齐,规范、约束、统一,介词结构后置句式)字义、句

式各1分,句子大意1分】

14.【参考答案】

①韩非子认为君臣应各遵其礼;

②孔子认为君主治理百姓要重礼轻刑。(一点1分,答对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平公和群臣在一起喝酒,喝酒很畅快时,就感叹地说:没有什么比当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君主的

话是没有人敢违抗的。”师旷在晋平公跟前陪坐,便拿起琴来撞他。晋平公撩开衣襟躲避开了,于是琴撞坏

在墙上。晋平公说:太师拿琴撞谁?”师旷说:如今有个小人在旁边说话,所以我拿琴撞他。”晋平公说:

悦话的人是我。”师旷说:哎呀,这不是当君主的人该说的话。”平公身边侍从请平公除掉师旷,晋平公说:

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鉴戒。”

有人说:晋平公丧失了做君主的准则,师旷丧失了做臣子的礼节。如果认为他的行为不对就惩罚他本

人,是君主对臣下的准则;认为他的行为不对就陈述自己的意见,好好地加以劝谏不听那么就远远地离开

他,是臣下对君主的原则。如今师旷认为平公的行为不对,不陈述作为臣子的谏言,而用君主的惩罚方法,

举起琴来撞平公的身体,这是颠倒了君臣上下的位置,丧失了作为臣子的礼节。做臣子的,君主有了过错

那么就劝谏,劝谏不听那么就看轻爵位俸禄以待君主的省悟,这才是做臣子的礼节。如今师旷责备平公的

过错,举起琴来撞平公的身体,即使是严厉的父亲也不会如此惩罚儿子,而师旷却对君主施行了这样的方

法,这是大逆不道的做法呀。臣子干了大逆不道的事,晋平公却喜欢而听从他,这是晋平公失去了做君主

的准则。所以晋平公的这事迹不可以宣扬,因为它会使君主在听取意见方面犯错误而又觉察不到自己的失

误;师旷的行为也不可以宣扬,因为它会使奸臣袭用过分劝谏而掩盖谋杀君主的行径。不能称颂这两件事,

这是两种过错。所以说:晋平公丧失了作为君主的准则,师旷也丧失了作为臣子的礼节。

材料二

孔子到卫国,卫国将军文子问他:我听说鲁固公父氏不能审理案件,是真的吗?'孔子回答道:我不

知道他不能。公父氏审理案件,让有罪的人恐惧,让无罪的人感到羞耻。'文子说:让有罪的人惧怕,是使

案件能审察,刑罚恰当。让无罪的人感到耻辱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那么百

姓就会感到羞耻。用刑罚遏制犯罪,那么百姓就会惧怕。'戈子说:现在用刑罚来整治百姓,刑罚尚且用不

尽,为何还要用礼教来统一他们的言行呢?'见子说:用礼教来统一百姓的言行就好像骑马时用上缰绳。用

刑罚来整治百姓就好像骑马时用鞭子。在这边拿着鞭子在那边动,这是善于驾马。没有缰绳而用鞭子,那

么马就会迷失道路。'文子说:用驾马来说的话,左手拿着缰绳右手拿着鞭子,不更快吗?如果只有缰绳而

无鞭子,马还会惧怕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说古代善于驾马的人拿着缰绳就像拿着丝带一样,车辕两边的

马就像在舞蹈,不是靠鞭子的帮助。因此,先王重视礼教而很少用刑罚,所以百姓服从命令。现在废掉礼

教而崇尚刑罚,所以百姓更加暴乱。”

15.【答案】B

【解析】颔联没有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

16.【参考答案】①风雨闿旨自然界中的风雨,黄叶在风雨中飘摇,渲染了凄凉的氛围。(2分)。

②象征着人坐中的风雨,诗人在牛李党争中遭受排挤,新知、旧友都已疏远,孤凄寂寞,四处漂泊。(2分)。

③诗人经受风雨的摧残,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怀才不遇的愁苦。(2分)。

17.【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示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18.【答案】A所以重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