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巩固卷03论据与论点
建议用时:40分钟
满分:15分实际得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世界气象组织1月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
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
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
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
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
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月6日),
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月―12月)。当研究
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
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全球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
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
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
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
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
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
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
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
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
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
太迟”。
(摘编自张佳欣《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材料二:
近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
中国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
发展全局,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落实国家自主贡
献目标,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过51%。截
至2022年底,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7.5%,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12.13亿千瓦。2021
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截至2023年6月3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
累计成交量2.3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109.12亿元。
2022年以来,中国继续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及推
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应对气候
变化作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求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
绿色低碳发展。2023年7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要求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
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
主行动的关系,并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
(摘编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3年度报告》)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的一项是()
A.十年来,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4%,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6.2%的经济
增长,相当于少用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二氧化碳近30亿吨。
B.2022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10084亿元,相当
于GDP的比重为17.36%,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C.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共70.32万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54.26万辆,
占比77.2%。全年完成运营里程291.6亿千米,客运量353.37亿人次。
D.2022年我国完成造林6304万亩(约合420.27万平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13.14
试卷第2页,共10页
亿亩(合8760万平方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二、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汉服分为古代汉服和现代汉服两个历史阶段。古代汉服源自黄帝创制衣裳,至清初行
“剃发易服”政策而消亡,是自成一体的服饰文化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继承古代汉服基本内
容而建构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之所以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两个部分,是因为历史造成的中断,
不仅有民族服装属性的消失,还有现代化进程导致的传统断裂,双重断裂导致很多人对“汉
服''这一概念产生误读,特别是在民族性和传统性两个方面。
一方面,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远远大于历史记忆,汉服在现实和历史记忆中都消失已
久,与其他民族服装的一脉相承形成鲜明对比,使很多人认为只有其他民族才有民族服装。
在多民族的中国社会里,民族服装是其他民族最重要和醒目的标识之一,往往可以成为少数
民族的身份标识和民族认同的象征,这是汉族所不具有的。
清初的“剃发易服''政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消解了黄帝以来的“衣冠之治”,也
中断了汉服作为汉族唯一服饰的属性。汉族服饰从生活世界中消失,更不再作为国家公服、
仪式礼服,只是在特定人群和场合中保留了部分结构和元素。与此同时,承载汉服记忆的穿
着群体发生了变化,汉服由“汉民族服饰”解构为“古人的服装”。这也导致汉服的样式对当代
人来说显得陌生,甚至被当作戏服、和尚服等特定群体的着装,而近日一些韩国网友竟认为
“汉服源于韩服”。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后社会向现代转型,非西方文明国家的传统服饰都经历了应用场
景的转换。日本和服与韩国韩服尽管不再是本民族的唯一服饰,但可以应用在仪式、节日等
重要场景。而汉服在三百余年前的消失,导致它错过了现代演化的可能历程,一些人视之为
被现代化、全球化淘汰的前工业时代产物。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在重构中传承》)
材料二:
汉服的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体系。现代汉服是现代人继承古代汉服基本特征而建构
的民族传统服饰体系,主流典型特征可以概括为“平中交右、宽程合缨''八个字,它不仅是对
外观的描述,更蕴含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服饰崇尚含蓄内敛、端庄
稳重的气质与美感。
第一个,,平,,字:指汉服运用平面对折剪裁的方式制作而成,前后衣身裁片肩线相连呈
平面结构,整件衣服平铺时呈现出中线对折的形态,不论服饰的款式如何变化,都坚守“平
裁对折”这一制衣理念。
第二个"中''字:指汉服的衣身前后均有中缝,体现了左右均分、守正执中的民族身姿
和文明形态。保持中缝对称的剪裁习惯,与其他民族服饰形成结构性差异。又因前后中缝与
地面垂直,被赋予“刚正、公平、正直”的含义。
第三个“交”字:指汉服穿着时通过“相交”完成闭合,如交领是左右襟交叠,裙腰是左
右围合,裤腰是两片重叠等。衣裳叠穿、衣身前后闭合,也被赋予天地交泰、阴阳相合的含
义。
第四个“右”字:指左衣襟向右闭合固定后的外观形态和习俗,这一原则扩展到下装也
是向右侧交叠闭合固定。“右”作为汉服的本质特征之一,蕴含了文明有序的观念。衣襟向右
掩视为阳,表示在世的人;衣襟向左掩视为阴,表示故去的人。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
发左衽矣。”反映的正是当时汉民族服饰“右衽”的特点。
第五个"宽''字:汉服的用料远大于覆盖人体的需要,形成“松格宽摆''的特征,袖根宽
松使腋下能自由运肘,裳或裙摆是腰围的两倍以上,形成文质彬彬、君子之服的形象,蕴含
天人合一的哲学气韵。
第六个“稼''字,读作tuAn,字意为衣服缘边,是一种包边工艺。古人认为衣领若不加
缘边则为粗陋之服,称之为“褴”;如又加以缝补,则称“褛”,成语“衣杉褴褛''形容生活困苦。
现代汉服礼服传承《周礼》之制,保持“续衽钩边”的结构,即前衣襟加接一幅和缘边,遮掩
交叠之处有传承礼义之邦的含义。
第七个“合”字,即“腹手合袖”,约束袖长和仪态。特别是礼服,根据《玉藻》和《深
衣》篇的记载,“袂之长短反油之及肘“,指袖长遮住手外能反折至肘部,双手合拢时袖子褶
皱堆积,袖口左右相合,阴阳互补,蕴含''和合共生''的含义。
第八个“缨,,字,字意泛指用于固定的带状部件或穗状饰物,也是衣襟的固定方式,不
同于西式服装的单纽式或拉链固定式,而是采用衣带或佩绶等部件收束和装饰,若用纽扣则
隐藏于不起眼处,形成隐扣系带,佩绞结缨的衣冠风貌。
总而言之,汉服与西式服饰的差别,在于汉服几乎所有部件和结构都有相应的中华传
统文化内涵,即在自然之中寻找规律,进而赋予文化的解释。制衣理念的差异,表现为审美
趣味的不同。从结构上看汉服是平面的,但是穿在人的身上,就会随之呈现不同的曲线,其
行云流水般的外形,给人以随风而动、潇洒飘逸的感觉。这一点与崇尚开放性感、强调人体
曲线审美的西方服饰,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服饰类别,表现出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差异。
试卷第4页,共10页
(摘编自杨娜《现代汉服的文化密码》)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大学拍摄“民族大团结”合影照,其他民族的学生都穿着本民族的传统服装,汉族学生
却身着T恤和长裤出场。
B.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黄帝制衣裳之后,周公制周礼而天下治,汉
服成为礼仪的载体。
C.今天有些人认为汉人穿的衣服就是汉服,有些人认为汉服的款式一直在变化,还有些人
甚至认为“汉服”这一概念不存在。
D.“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徇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清史稿•舆
服志》)。
三、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鼎是青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从公元前21世纪至
公元前5世纪,在大约1500年的历史进程中,鼎从一件日常的生活用器逐渐走向政治舞台,
成为国家政权的标志。尊贵的社会地位,深厚的精神内涵,完美的艺术形式,汇聚于铜鼎一
身,使其成为中国青铜文化的代表。
铜鼎是由新石器时代的陶鼎演化而来,最初用来烹煮食物。最早的铜鼎见于夏代晚期
的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经商、周发展至极盛,两汉至魏晋时期逐渐衰落。早期的铜鼎,因
铸造技术的局限,形制比较单一,以锥足圆鼎为主,器壁较薄,纹样简单,充满了原始性。
商中期以后,随着铸造技术的提高和日益重要的祭祀的需要,鼎的形制也发生了很大
变化:出现了方鼎和分档鼎,且形体也不断变大,鼎足由原来单一的锥足发展为柱足和造型
各异的扁尺;同时纹饰也逐渐精美繁缤起来,甚至整器都有装饰的纹饰,而且主次分明。值
得一提的是在商代中期偏晚的时候,以族徽与日名为主题所构成的铭文开始出现,中国国家
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鼎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青铜鼎由此进入了它的繁荣期。
西周是青铜鼎发展的全盛时期,时代的更替变革必然会给青铜器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这一时期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纹饰和鼎足上,纹饰由繁缤逐渐变得简约,青铜器满花的装饰风
格已经不是主流。另外一个较为明显的变化是鼎足。西周早期的柱足从中期开始向蹄足的方
向发展。更重要的突变是这一时期的青铜鼎已经成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的礼制用器,由此也赋予了青铜鼎政治与精神的含义。列鼎制度就是在这时兴起的,具有纪
念碑性质的长篇铭文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铭文内容涉及革命、战争、诉讼和婚嫁等许多方
面。在类型上,西周青铜鼎较前代也有所发展,既有庙堂重器,也有人间烟火气息浓郁的实
用型的温鼎等。
东周以降,周王室日趋衰微,争霸与兼并不断,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期,却迎来了
铜鼎的第二个高峰。各地诸侯为了彰显实力和等级,僭越造鼎的现象不断,于是各地都发展
出具有本地特色的铜鼎。如繁复精美的楚式铜鼎,就是以如浪花飞溅般的变形蟠螭纹为主要
装饰纹饰,显现出楚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如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王子午鼎。而承袭了周人
文化的秦式铜鼎却日趋质朴,纹饰也较楚式铜鼎简单。这种充满了僭越意味的用鼎与周代礼
制相矛盾,于是,作为礼器的铜鼎就渐渐消失了。虽然它已经失去了“名尊卑,分上下”的
社会功能,作为曾经的庙堂祭器,人们还是给予鼎很高的礼遇,并赋予其文化象征意义。
汉代是青铜鼎走向衰落的时期,铜鼎形体较小,以实用为主,器壁较薄,多为鼓腹、
素面,铭文一般刻于鼎外,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的羽阳宫鼎。
(摘编《人民日报》,作者:陈亮)
材料二:
在商周时期,统治者都将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从“大禹造九鼎”的传说开
始,青铜鼎被视为全国的重器,国家以及权力的象征,“鼎”这一个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
贵的意义。而在一些典章制度以及册封、祭祀等重大场合中,青铜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或者大臣在重要的典礼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造青铜鼎,用来记载
盛况。这种仪式直到现在仍然流传。为了庆祝联合国50年华诞,中国在1995年10月21
日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象征着和平与团结。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青
铜鼎的文化内涵十分深厚,而它的政治功能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商周时期,工匠在青铜器上雕纹,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则改用印纹。印纹通过一种
花纹模具,能够多次连续使用,节省工作时间又能够创造出精美统一的艺术图案,是中国古
代工艺领域上的一大进步。
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鼎上的纹样构成上下左右连续四个方向,逐渐统一但并不单调。
在装饰的纹样当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顾名思义,没长角的小龙缠绕叠压;在此之外还有目
羽纹,则将羽毛形状的纹路做成眼睛形状的;还有绳索纹,像绳索的样子以及像贝壳一样的
纹路。总体来说,这些纹路都是由前朝各种野兽纹路的变形演变而成。
而在战国后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逐渐产生,这给了青铜器的装饰一个
十分便利的条件,铁制工具可以在青铜器上刻画精致的纹路,此时的青铜鼎更加的精妙华美,
试卷第6页,共10页
而此时青铜器的装饰从印纹发展到了划纹,青铜鼎上的纹路因此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艺术特征。
(摘编自2020年2月25日《青铜器中权力的象征,浅谈青铜鼎的功能及艺术特色》)
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公羊传》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
B.《吕氏春秋》载:“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C.《左传》载:“桀有昏德,鼎灭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D.郑玄注:“镌所以煮肉及鱼腊之器,既熟,乃胥于鼎。”
四、(2023•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款质,富含镁和铁,
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
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
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
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
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
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
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
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
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
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
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
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
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
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
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
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
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
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
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
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
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
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
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
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
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
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
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
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
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
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
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
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
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
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
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
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
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
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
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
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
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
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
试卷第8页,共10页
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
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五、(2022•新高考I卷•高考真题)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
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
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
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
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
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
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
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
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
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
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
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
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
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
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
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
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
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
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
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
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
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
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
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
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
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
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讨论,
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
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
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
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
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
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
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
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
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
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
而中国古典诗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高效酸雾净化器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科研设备租赁合同样本
- 2025娱乐场所员工劳动合同书模板
- 2025合肥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北京市劳动合同样本
- 2025二手车买卖合同
- 2025新款企业办公房产租赁合同
- 2025年签订的违章建筑房屋租赁合同是否有效
- 2025企业合同转让协议
- 2025年的担保公司贷款合同范本
-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开曼群岛公司法2024版中文译本(含2024年修订主要内容)
- 【MOOC】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悦己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 职业卫生评价考试计算题汇总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5711装备质量问题处理通用要求
- 酸洗磷化线材项目建议书范文
- 中山大学教授和副教授职务聘任实施办法(试行)
- 恒速传动装置的工作原理
- 住院病历交接登记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