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波鲁迅
“鲁迅是谁?”
寻求对鲁迅的理解,找寻“鲁迅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对鲁迅的人格和精神作出概括。
立人为本是鲁迅精神的灵魂。只有当具有个体尊严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被确立起来,一个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才是可能的。
独立思考则是鲁迅精神的骨髓,它使“立人为本”这个灵魂获得了支撑。独立思考要求一个个体自觉的人对自己的生命负有完整的责任。在“五四”新文化时代,像鲁迅这样的早期思想启蒙者特别看重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的负责态度。它真正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
②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
③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④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
⑤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完美的艺术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宣告了一个崭新的文学世纪的开始。
中篇小说《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戳中了国民性的痛处,不仅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名作。鲁迅现实题材小说的两大题材
1、农民题材
《呐喊》:《明天》(单四嫂)《风波》(七斤)《故乡》(闰土
)《阿Q正传》(阿Q
)《社戏》《彷徨》:《祝福》(祥林嫂)、《离婚》
(爱姑)2、知识分子题材
一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孔乙己》(孔乙己)《白光》
(陈士成)二是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的伪道学家形象。《肥皂》(四铭)三是辛亥革命时期到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
《在酒楼上》(吕维甫)
《伤逝》(子君、涓生)
鲁迅:现代现实主义风格的创造
第一、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典型人物。第二、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者。鲁迅小说既是现代小说的开始又标志着成熟。第三、鲁迅非常重视对人物心灵的揭示,用多种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语言、肖像、动作、细节(场面细节、形体细节、道具细节)第四,格局和语言的创新。
第五、鲁迅小说在冷静的客观描写中充满了强烈的爱憎,形成了寓热于冷的艺术风格。
1.“看/被看”“吃/被吃”的情节模式《示众》《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祝福》《孔乙己》《肥皂》《长明灯》《铸剑》2.“归乡”模式: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情节模式《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风波篇名“风波”的含义
本篇是以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农村中激起的风波为题材的。风波由辫子问题引起,船夫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大剪去,可是在张勋复辟的时日里听说“皇帝是要辫子的”。便因怕坐牢杀头,而全家惶惶不安,并且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有改变,封建势力的代表赵七爷恫吓七斤,普通村人则围观着热闹,最后由于皇帝未坐成龙庭,也就一切归于平静。张勋复辟事件在农村引起如此
一场风波,很快就平秘。这些描写表明革命如果不是建筑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即使像剪辩子这种事,也会在风吹草动之中引起慌乱与骚动。【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月刊第八卷第一号。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写作背景
作品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作品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文本赏析】
小说写了一场辫子的风波,自始至终紧紧扣住“辫子事件”这一中心线索进行描写,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交代“辫子”危机的起因;第二部分是写危机意识的逐步深化,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第三部分是危机消除,风波结束;第四部分尾声则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寓意深化主题,说明风波过后一切如旧,江南水乡重又恢复到以前的老样子。依据“风波”发生的时间顺序渐次展开。第一部分是情节的开端和发展。作者先展示“风波”发生的特定环境。然后由九斤老太引出小说的中心人物七斤。他从城里回来。带来了“皇帝坐了龙庭”的消息,预示着一场“风波”即将来临。第二部分是情节的高潮。赵七爷听说“皇帝坐了龙庭”,特地垂着辫子赶来鲁镇找七斤,寻衅报复。第三部分是情节的结局。得到“皇帝不坐龙廷了”的消息,于是,群众的心情平定下来了,乡村的生活又恢复到了以前的老一套。第四部分是小说的尾声。写一场“风波”结束后,一切如常。在首尾呼应中,意味深长地表明:中国农村依然在封建主义的控制之下,死气沉沉,人们的精神依旧麻木、冷漠、保守,进而暗示了唤醒民众的迫切性。
♣七斤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却是村里一名“出场人物”,有“相当的待遇”。赶上城里人剪辨子的潮流,顺带自己也剪了。
——流露出他的愚昧,思想的低下,革命党人提出的“民主,自由”于他脑根本油盐未进。听到“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时,不禁吓破了胆,惶恐不安起来。在赵七爷厉言的威吓面前,唯诺唯从,不但不敢当面反击,而且对七斤嫂的辱骂也只有忍气吞声。
——七斤们所焦虑的仅仅是没有辫子就当不成顺民的问题。风波过去以后,如释重负,照旧生活。
对政治的冷漠和无知,对命运的盲目和驯从,思想的麻木和保守,毫无民主主义觉悟,就是七斤性格中显示出来的中国封建农民的精神灵魂,其劣根性的源头。
♣赵七爷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有学问,被人尊敬。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对两年前七斤喝醉酒骂他“贼胎”一直耿耿于怀,记恨在心,逮着机会加以报复。
——反映了国民性格中小气,阴险的一面。
♣七斤嫂
——精明泼辣,在家庭琐碎事中表现出的敏感和主见,是历来赋予女人“小家子”形象的代言。诸如随机耍赖,巧滑好胜,欺软怕硬等等弱点在她身上普遍得到了印证。
面对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数落时,能就体重问题强词夺理的反驳回去。面对八一嫂揭自己的“短”的当口,伺机给了六斤一顿训斥,指桑骂槐的说她是“偷汉的小寡妇”,
——巧言申辩,狠毒泄愤的性格立马跃然纸上。而七斤将“皇帝坐龙庭”的消息告知七斤嫂时,“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对赵七爷的改变一眼洞穿,便意识到七斤非常危险。
——说明她觉察形势变幻的眼光之敏锐,心思之细腻。可惜受到小农意识的局限和封建自给自足小生产经济的制约,以及封建的奴役统治,眼中只看到了关系自家安危的局势,没能将眼光投放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关注上来,对政治仍然是稀里糊涂,漠然处之。
♣九斤老太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她长期生活在旧中国贫困落后的乡间,对于家境贫穷落后有着强烈的不满,不愿后代发生各种“败家相”,总感到如今的世道不好,因此“一代不如一代”便成了她的口头禅。她往往只凭自己的直觉来看待一切
,她不认为由于自己年纪大,耐不得热,吃不得硬东西,而是责怪“先前的天气没有现在这般热,豆子也没有这般硬”,连孩子生下来得斤两也成为她那“一代不如一代”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
——九斤老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根本上说,则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重,对“铜钉”涨到“三文钱一个”的日益贫困的生活的不满。她的“一代不如一代”的议论,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和心情的不断恶化。通过九斤老太之口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作了批判。
♣鲁镇的人们在七斤辫子风波事件中前后大相径庭的表现
——勾勒了国民冷漠,幸灾乐祸,明哲保身,虚伪的劣根性。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缺乏坚持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人物形象七斤:愚昧落后,胆小怕事,自恃高傲。赵七爷:顽固守旧,迂腐浅薄,是一个封建遗老的形象。七斤嫂:愚昧保守,泼辣粗俗。九斤老太:留恋过去,看不惯新事物。八一嫂:心地善良。村人:愚昧胆小,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小说主题
鲁迅的这篇小说,通过江南农村某个地方围绕“辫子问题”所引起的一场“风波”,反映了在张勋复辟事件中农村各阶层人们的思想认识,从而深刻揭示了旧农村的停滞落后状态和农民的精神弱点,进而批评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结尾一段的深刻寓意
作品的结尾记叙了风波平息后的结果与影响:其一:七斤仍受到相当的尊敬这与他在风波高潮中待遇正好相反、七斤曾被认为犯皇法,并且人们因七斤可能受惩罚而“觉得有些畅快”,这两种不同的情景,正说明农民对于究竟该不该剪发毫无认识,对于革命毫无所知。
其二,他们仍以传统的方式生活着,仍像九斤老太那样按照封建的旧观念评判周围的一切,甚至六斤也已裹起小脚,继续走七斤嫂与九斤老太的老路,他们的生活世代相袭,如死水一潭。
其三,这种结果暗示了辛亥革命给这村落带来的影响只是像辫子风波那样,起一阵微澜,从而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变革农村、唤醒农民的重大问题。显然这一结尾,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鲜明的人物性格
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的形象。他很狡猾,当革命到来时,就把辫子盘起来,装出一副拥护革命的样子;当张勋复辟时,他马上恶毒地进行报复。他好像很有知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是个“出色人物兼学问家”,但这些只不过声势的画皮,是他愚弄乡民的工具。
七斤嫂的性格是泼辣粗俗,精明强干,但并没什么远大的眼光而且容易被愚弄。所以当皇帝又要坐龙廷的时候,她始而想到“大赦”,接着求助于七爷,当这两条路都被堵死后,便转而埋怨七斤,甚至迁怒于八一嫂。她甚至还乞求居心叵测的赵七爷的宽容。这一切说明她不过是个愚昧无知的农妇而已。
七斤表面是个“很知道些时事”的乡村中的“人物”,但他所知道和热衷的都不过是一些传闻而已。当听到皇帝坐龙廷的消息时,只知道为没有辫子而发愁,在赵七爷的恫吓下,毫无招架之力。这是一个胆小怕事、愚昧无知的农民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采用人物对话、白描手法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小说运用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如七斤嫂对九斤老太的驳斥、对七斤的斥责以及指桑骂槐地大骂八一嫂等就突出了她的心直口快、性情泼辣。小说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作品开头部分对江南水乡环境与人物言行的描写就将平静的田家乐场面与后面的风波作映村。再如作者对九斤老太的描写,只用寥寥数语(“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就勾勒出一个看不惯现实,只停留在远古盛世的守旧者形象。作品的细节描写也十分出色。如作品对赵七爷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金圣叹点评的《三国志》,故意在众乡亲面前炫耀自已有学问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这位遗老的迂腐和浅薄。此外,通过描写赵七爷忽放忽盘辫子,忽穿忽脱竹布长衫的细节,刻画了他顽固不化,但又善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境地。艺术特色
1.善于以小见大的总体特点 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短小,所以常常需要从小处落笔,在有限的篇幅内,从看似小事、寻常现象入手,反映大的事件、大的主题。本文在这方面表现得便非常突出,作者透过江南水乡一场小小的辫子风波,反映了张勋复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由此进一步对辛亥革命进行反思,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农民觉悟对于中国农村变革的重要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主题。
2.巧妙谋篇布局的结构艺术 小说紧紧围绕“辫子”这一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以“辫子事件”、“辫子风波”为中心,依次交代了由辫子引发的这场风波产生、发展、高潮直至平息的整个过程。风波的很快平息,显示出当时的革命在中国农村并未受到多大触动。小说开头有关水乡民俗的场面描写,与最后颇具暗示性的结尾相互呼应,更是不仅使小说结构在形式上非常完整,而且对揭示当时农村封闭、保守、停滞不前的现状,反映深刻的主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
4.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九斤老太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反映了她的守旧;七斤嫂骂人时手里挥着一双筷子生动地体现了她粗野泼辣的性格。
(2)对话描写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传神的效果。
(3)环境描写 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落山的太阳、靠河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静衬动的作用。
(4)象征手法 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环境描写
小说开头两段,作者以白描手法,抓住事物特征简洁勾勒,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景、风俗图。这一环境描写,写出了江南农村夏日黄昏的恬静气氛,不仅交待了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而且以静衬动,为下文“风波”作了铺垫。小说结尾一段环境描写说明,“风波”过后,一切又恢复到从前,首尾照应,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开端与结尾前后呼应,说明了辩子风波不过是死水微澜,辛亥革命之后,农村并无真正的变革,这样的环境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主题。课后练习题简答题1.小说描述了一场什么样的风波?答:“风波”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关于辫子的风波。2.分析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答:本文的线索是辫子事件3.七斤老太的口头禅说明了什么?答:七斤老太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她的这个口头禅说明了她是一个不满现实、向往过去、顽固的保守派人物。4.小说结尾在深化主题方面有什么作用?答:结尾写风波过后,一切都恢复了风波前的老样子,农民仍然浑浑噩噩地生活在封建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下,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启示我们要革命成功,必须唤醒民众。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栖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呼著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绕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篷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1)本片段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答:环境描写(2)本片段描写的是江南某水乡的什么生活图景?答:一幅恬静的夏日农家晚炊的田家乐图景(3)从全文来着,这样的开头具有什么样的作用?答:为下文的风波迭起起铺垫作用2.“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嫂站起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新员工培训课件
- 春风十里才子归来
- 主播直播培训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垃圾清运合同示范3篇
- 珠宝瓷器知识培训课件
- “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趋势
- 临床C1q 肾病病因、发病机制、关键诊断特征、病理三镜、鉴别诊断及病理图谱
- 儿科超声对小儿急腹症诊断要点和注意事项
-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2025年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 让与担保合同协议范本
- 住宅设计效果图协议书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4河南郑州市金水区事业单位招聘45人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食物损失和浪费控制程序
- TCI 373-2024 中老年人免散瞳眼底疾病筛查规范
- 2024四川太阳能辐射量数据
- 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考核试卷
- 法人变更股权转让协议书(2024版)
- 研究生中期考核汇报模板幻灯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