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阳山中学2025届高考历史全真模拟密押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第十二条:本条约实施时,青岛海关应即完全为中国海关之一部分。第十三条:一千九百十五年八月六日中、日所订关于重开青岛中国海关之临时合同,于本约实施时应归无效。”材料所出的条约A.引发了近代中国五四运动 B.尊重了中国之主权与独立C.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D.成为中国的重大外交成果2.下表是关于印度铁路的简况.这主要反映出A.铁路线的差异源于需求的多样化 B.殖民统治成就印度工业化C.英国的殖民需求影响印度的发展 D.英印生产力水平差距较大3.苏格拉底认为选举是一项技能,不是随意的直觉,就像其他任何技能一样,需要人们系统地学习,让没有学习过的人去选举,就像让他们在暴风雨中操纵航向萨摩斯岛的三层划桨战船一样不负责任。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A.否定公民大会的作用 B.意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性C.支持实行代议制民主 D.反对精英政治和贵族政治4.下图为《微州府通往各地路线图》。明代中期以来这类地图在安徽商人群体中广泛流传。这一现象表明当时当地A.商帮活动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执行不力C.率先冲破海禁政策束缚 D.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5.下表是古代我国县级政区区分等级标准表(节选)据上表可以推知A.县域面积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不断削弱C.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基层治理 D.基层治理趋向利于商品经济发展6.孙中山指出:“庚子、辛丑以后,中国人的脾气,被帝国主义者认识清楚了些。知道一味的强硬手段,还不济事;必须用些柔和方法,才能将爱和平讲礼貌的中国人压伏得住。”材料表明A.“庚子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B.孙中山主张“以和为贵”的外交理念C.《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 D.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伟大力量7.秦初,丞相王绾献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秦王请群臣议。李斯曰:“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秦始皇纳其言。下列表述最准确的是A.秦统一之后始行郡县制B.秦统一后全境推行郡县制C.战国时各国采用分封制D.战国时已普遍推行郡县制8.历史组老师们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发现: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的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9.1949年至1953年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A.全体会议代表是在选举基础上产生B.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D.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0.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从名称来源看,“行省”是A.皇帝的秘书机构B.朝廷的朝贡藩属C.地方的自治机构D.中央的派出机构11.“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些论述表明,元朝的行省制①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②具有僧俗并用、军民通摄的特点③以中央集权否定了地方分权④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12.《诗经》中的《大雅》作于西周,其开篇为赞美周文王的《文王》,其他篇幅也大多赞颂先王先祖之美德;而《小雅》主要成于春秋,其文章基本不提及先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祖先崇拜观念日渐淡薄 B.集权体制遭到侵蚀C.周人逐步摆脱神权束缚 D.政治局势发生变动13.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1961年至1965年又回升至2亿吨。可能是我国哪种行业的产量:()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14.2016年11月,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宣称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此决议说明了A.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B.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了历史评价C.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历史认识更加清晰D.巴黎公社的史料丰富程度影响历史结论15.李鸿章建立了上海机器织布局后,规定“合中国各口岸统计,无论官办、商办,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这段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务运动有压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B.不推翻封建制度就不能真正发展民族工业C.在政府的扶植下中国出现了民族工业D.此规定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16.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包括A.养活了众多人口 B.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C.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17.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末,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用过的包着铁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干部来炼钢。这个场景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应该发生在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运动中C.“大跃进”运动中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18.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时间1952—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数据科研项目100项科研项目400项科研成果3406项A.“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B.“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D.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春天”19.年代不清的报纸上有这么一段文字: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统辖。这段文字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将A.与时俱进,改变二大奋斗目标 B.捐弃前嫌,与国民党联合执政C.停止反封建,与地主阶级合作 D.大局为重,与国民党党内合作20.如图为左家塘楚墓出土的对龙对凤文经锦,从图中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体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形式丰富优美、多样化。这种变化说明A.社会思潮的活跃推动观念改变 B.地理环境会造成艺术风格不同C.艺术创作受外来文化因素影响 D.社会转型会引起艺术风格变化21.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年画名称主题《女子自强》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庄稼稼穑难》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A.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女性自主意识日益凸显C.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22.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表苏联官方估计西方估计苏联学者估计8978—8959年8.87.56.78958—8957年5.75.95.58955—8969年6.87.85.88968—8967年7.66.96.78965—8989年5.67.68.98988—8987年6.59.59.5——(据E.埃里克森8969—8999

年的苏联》)据表可知()A.苏联学者的估计结果最为可信 B.西方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不断加剧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完全丧失 D.科技革命倒逼国家战略适时调整23.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A.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B.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C.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D.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2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盛行面食且品种丰富,馒头、炸油饼、胡饼则深受内地人的喜爱。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稻北粟格局的影响 B.民族融合加深的产物C.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D.政府政策引导的结果25.1949年12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年9月,全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A.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B.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出台D.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26.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部,其中主要包括《1982年宪法》《刑法》《民法通则》等。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了一个立法高峰,通过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多部法律。上述法律①保障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②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③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④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7.《汉穆拉比法典》规定:“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这反映了法典A.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性质 B.保护社会成员私有财产的要求C.规范各阶层义务的意图 D.集原有各国法律之大成的特点28.20世纪初天津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竟平、人权、民友……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B.“西学东渐”,崇洋媚外C.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学说 D.君主立宪思想占主导29.据历史记载,罗马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逐渐确认了某些奴隶解放制度,父亲的主宰权力逐渐受到削弱,家庭因经济因素开始了缓慢但不可逆转的解体,子女、妇女的主体身份也日益受到广泛承认。由此可见,古代罗马A.私有财产受到保护 B.司法过程主观随意C.法律至上观念普及 D.立法追求公平公正30.19世纪50年代,买办已成为中国社会上引人注目的一种职业。60年代后,随着外商洋行的急剧增加,买办队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到20世纪初,买办的总人数可能已经超过了10万人。据此推知A.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 B.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加剧C.新社会阶层得到发展 D.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每个时期都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外宋代治河机构扩大,在黄河下游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同时形成了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明代,朝廷设立治理黄河的常设机构,并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统。清代河道总督本隶属工部,但可直接受命于朝廷;另外朝廷还增募河兵,常年驻守在险工段负责修防。清末,由于财政困难等原因,河道总督被裁撤,由各省巡抚兼理河务,仅下游冀、鲁、豫三省设河防局。直到1933年,国民政府才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统筹黄河治理工作。因种种原因,民国时期治理黄河的工作没有什么大的进展。——摘编自陈维达《黄河一过去、现在和未来》材料二1946年,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人民治理黄河。1951年新中国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成立。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黃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新中国对黄河的治理,从干流到支流,直到流域内的广大地区,进行了统筹规划、全面治理、综合开发利用。建立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强了防汛队伍组织、水文情报预报、防汛通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依靠沿河党政军民。黄河职工的共同努力,战胜了黄河发生的历次洪水。从2002年起,黄河水利委员会探索建立了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三条黄河”体系,逐渐形成“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治黄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七十年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摘编自王渭泾《历览长河一黄河治理及其方略演变》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前黄河治理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河治理的现实意义。32.材料宋神宗即位后“志在刷耻”,希望重新树立宋朝天朝上国的威严,解除长期以来辽朝和西夏带给宋朝的军事压力。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便下诏淘汰年纪过大的士兵。二年,下诏“并废诸军营,陕西马步军营三百二十七,并为二百七十,马军额以三百人,步军以四百人”。五年,神宗“诏于武成王庙置武学”,制订了武学入学标准,入武学者须先进行考试,诸如“武举进士文焕及第,注两使职官,熙河路准备差遣侯抱真而下二十三人,授以三班奉职、借职、差使,缘边差遣”。元丰二年(1079年),神宗下诏“以兖、郓、齐、济、滨、棣、德、博民饥,募为兵,以补开封府界、京东西将兵之阙”。将前朝规定的逃亡士兵三日内归营不处罚的时限,改为了七日,以此争取因各种原因逃亡的士兵主动回营,对其他的逃亡士兵“严行收捕,为首人凌迟处斩,余并斩讫”。普遍设置诸如指使、都教头之类军官和军吏,专掌训练事宜——摘编自《宋神宗军事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宋神宗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神宗军事改革的作用。33.材料关羽,字云长。陈寿《三国志》中,关羽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并列,并没有表现出绝伦超群之处。据陈寿《三国志》、《三国志》“裴松之注”、常球《华阳国志刘先主传》、《晋书》、《宋书》、《南史》、《魏书》、《陈书》等史书记载,历史人物关羽不过是三国蜀汉的一位大臣,生前最高官衔是“前将军”,最高爵位是“汉寿亭侯”。他勇武、重义,但同时具有傲慢自大、容易发怒、刚愎自用的性格缺陷;气量狭小也使得他与同僚关系不睦。隋唐时期,关羽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颂扬,关羽的名气也不大,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最崇拜的三国人物是“为帝王师”的诸葛亮。这一时期的蜀汉人物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史书中鲜有记载。在民间,这一时期的关羽只是具有魔力、神力的鬼魅形象。两宋时期,汉民族始终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之下,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关羽不断加封。北宋中叶以后,宋王朝日益萎靡,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三国时蜀汉君臣不畏强敌的精神和关羽身上勇武、忠义的特质契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随着关羽神位的不断攀升,在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持之下,关羽祠庙在全国上下逐渐兴起。加上宋元以来戏曲小说的影响,关羽信仰日盛,“关帝庙”遍及全国大小城市和村落。民间的关羽崇拜越来越狂热,关羽也由人而逐步变为神——摘编自郭素媛《关羽崇拜与关羽形象的演变及诠释》(1)根据材料,说明分析关羽形象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羽崇拜现象形成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D【解析】

依据材料“第十二条:本条约实施时,青岛海关应……,于本约实施时应归无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将巴黎和会上被日本夺取的山东的权力交给中国,这是中国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D正确;材料所示内容是1922年华盛顿会议内容,时间不符,A错误;《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收回了山东,但日本仍保留了大量的特权,而且中国仍处于被列强侵占的局面,B错误;《九国公约》使中国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共同支配的局面,C错误。2、C【解析】

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大量兴修铁路,而且连接港口和原料产地的都是运价较低的宽轨铁路,从而方便了英国从印度掠夺原料,说明英国的殖民需求影响了印度的发展,故选C;印度铁路线的差异和英国的殖民需求有关,排除A;殖民统治成就印度工业化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表格内容没有体现英国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比较其差距,排除D。故选C。3、B【解析】

依据材料“让没有学习过的人去选举,就像让他们在暴风雨中操纵航向萨摩斯岛的三层划桨战船一样不负责任”并结合雅典的民主政治来看,苏格拉底是对雅典这种将国家交给那些缺乏真知灼见的人,实行直接民主的选举方式是不赞同的。B正确;材料只是对选举这种方式的不赞同,不代表苏格拉底否定公民大会,A错误;材料只涉及反对直接民主的选举,未体现苏格拉底支持代议制民主,C错误;材料不涉及苏格拉底对精英政治和贵族政治的态度,D错误。故选B。4、D【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地图中的路线图说明了徽州府与周边地区有了长期的、紧密的往来,区域经济联系得到增强,故D项正确;图片不能体现商帮活动重心的转移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重农抑商政策执行情况,排除B项;地图中信息为国内贸易,海禁政策针对海外贸易,排除C项。故选D。5、D【解析】

由我国古代县级政区分等标准看出,对县级政区的分等标准逐渐降低,说明政府对人口的控制逐渐松弛,这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只有对县级政区的分等的户数和粮食产量标准,不能据此得出县域面积缩小,排除A;古代中国中央对地方的管控呈现上升趋势,而非减弱,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和基层治理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排除C。6、D【解析】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过程中,义和团显示中国人民抗争精神,粉碎列强瓜分中国梦想,D项正确;孙中山的言论强调的是列强在侵华过程中因受到中国人民抵抗而转变了对华殖民策略,“庚子赔款”加重中国百姓负担与孙中山强调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孙中山显然认为面对侵略,中国人的抵抗是有重大意义的,排除B;《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民反帝与题干中孙中山强调的方向不一致,排除C。7、B【解析】

材料文字“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表明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其主张被秦王采纳,在全国实行郡县制,B正确;郡县制在秦以前的战国时期已经存在,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战国是否实行郡县制的信息,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则安宁之术也”,联系所学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史实分析解答。8、B【解析】

材料“秦汉三公九卿、隋唐三省六部、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体现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体现出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的需要,B正确;材料论述的古代官制改革的理念并不是说明“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改革”,A错误;材料中信息显示是理念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政府的效率,C错误;“缓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并不是材料中枢机构演变的主要特点,D错误。9、B【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3年我国尚未建立最高权力机关,决定由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替行使全国人大的职权。故答案为B项。A项政协代表并不是由选举产生的,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1950年6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排除;D项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由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排除。10、D【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依据材料可知,“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结合所学可知,“行省”字面的意思是行动的中书省,是代表中央管理地方的机构,即中央的派出机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行省”是地方管理机构,不是皇帝的秘书机构;B选项错误,“行省”是元朝的地方管理机构,不是朝廷的朝贡藩属;C选项错误,“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上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不是地方自治机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1、C【解析】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表明行省代表中央分驭地方,①正确;“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说明行省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延派出机构的两重性质,④正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僧俗并用的信息,排除②;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③错误;②③错误,故排除ABD。12、D【解析】

《大雅》赞颂先祖,反映了西周初期宗法观念浓厚,《小雅》主要内容成于春秋,这一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政治局势发生变动,因此《小雅》中基本不提先祖,D正确;祖先崇拜挂念的淡薄是因为政局变动导致,A不是主要原因,而是现象,排除;西周不是集权体制,排除B;C与题无关,排除。13、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粮食产量下降,1960年我国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促使农业生产得到一定的恢复,故B符合题意;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运动,重视重工业发展,1956年至1961年间煤炭、钢铁、石油产量应该是增长,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年至1961年间从2亿吨下降至1亿2千万吨”,联系所学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史实分析解答。14、B【解析】

“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是对巴黎公社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现实国民议会与“巴黎公社”均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也反映了历史价值观的变化逐步影响力历史评价,B正确;法国是资产阶级社会,不可能因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而对其社员平反,排除A;平反属于历史评价而非历史解释,排除C、D。15、B【解析】

材料“机五千张为额,十年之内,不准添续”体现的是李鸿章维护上海织布局的利益,对民间织布设厂进行限制,体现的本质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表现,排除;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C选项排除;此规定的确在客观上有利于西方资本在中国的扩张,但是这并不是材料的反映的实质问题,D选项排除。16、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的出现是由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基础上带来商品经济繁荣基础上形成的,与农作物引进关系不大,故选择C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发展·明朝农作物引进。17、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20世纪50年代末、炼钢”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个场景发生在“大跃进”运动中。“大跃进”运动是指1958年至1960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极“左”路线的运动,全国形成了大炼钢铁的局面,提出“以钢为纲”的口号,号召全民炼钢,造成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故选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运动。【详解】18、A【解析】

科研项目从100项激增到3406项,明显是体现了大跃进和浮夸风,说明“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故选A项;科研项目的激增已经突破正常值范围,不仅仅是激发科研热情的结果,故排除B项;“科教兴国”提出于1995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体现新中国迈入了“科技的春天”,故排除D项。19、C【解析】

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材料反映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因此实质上就是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合作。C正确;此时共产党仍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未完全改变二大目标,A排除;这次合作未与国民党组成过联合政府,B排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的是党外合作,D排除。故选C。20、D【解析】

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艺术风格较商周更开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诸侯混战,经济方面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小农经济逐渐确立,思想方面百家争鸣,因此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引起艺术风格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观念的改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当时社会转型对艺术风格的变化,而不是地理环境对艺术风格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所述艺术风格变化没有体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C项错误。21、B【解析】

材料中的“女子自强”“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等信息凸显了当时女性的自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底层妇女地位和女性维权意识,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故排除D项。22、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79世纪79年代末和79世纪89代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西方估计与苏联学者估计均低于官方值,反映了在斯大林模式初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发展战略的弊端,在科技转化为生产方面落后于西方,但由于科技进步缓慢,苏联后期集约化战略收效微弱,故D项符合题意;苏联学者估计均低于苏联官方与西方学者,说明苏联学者对苏联经济的估计过于消极,排除A项;图表不是反映是西方对苏联经济遏制的结果,排除B项;79世纪79年代末和79世纪59年代末,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对较高,体现了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排除C项。故选D。23、A【解析】

租佃制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从长佃到永佃的发展,可以使农民更好地去协调用地与养地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实行短期契约的分租制带来的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故A项正确。但是土地租佃制的发展不能消除土地用养矛盾,故B项错误;农民长期甚至永久租种土地,并且可以转让租佃权,会使得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自主性增强,有利于弱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利于缓解地主和农民矛盾,故C、D两项错误。24、B【解析】

“炸油饼、胡饼”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饮食中出现这种饮食主要是战争引起民族融合加深,B正确;A是原始社会后期出现;C是隋朝时期已经开通;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5、B【解析】

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年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B选项;1978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选项;1995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C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26、B【解析】

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应了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在1949—1956年,奠定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宪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含有①或②的A、C、D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27、B【解析】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反映了《汉穆拉比法典》保护社会成员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奴隶主的信息,排除A;C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28、A【解析】

由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可以看出这些人追求的是自由与平等,由此可以体现民主共和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选A项;这些署名体现的是对自由平等思想的追求,不是崇洋媚外,排除B项;卢梭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不是大力倡导马克思主义学说,排除C项;这些署名体现的是追求民主共和,不是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A。29、D【解析】

材料“父亲的主宰权力逐渐受到削弱,家庭因经济因素开始了缓慢但不可逆转的解体,子女、妇女的主体身份也日益受到广泛承认”反映出此时的罗马法立法追求公平公正,而不是考虑到家庭父亲的权力与家庭的经济因素,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30、D【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买办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进行经济活动的桥梁和帮凶,又通过自己的方式在瓦解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知,买办人数的大量增加说明了传统经济结构受到了冲击,故D项正确;传统义利观念被抛弃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不出资本输出的加剧,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买办职业没有提及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特点:治理历史整久;历代高度重视;中央与地方共同治理;体系完备,专业化程度高;治河官吏职位高;军民结合;重点黄河治理下游;治理由统一走向分治,再走向统一。(2)原因:党和政府重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和立法为治理黄河提供根本保证;科学决策;统筹规划;治理体系完善;依靠群众、地方和军民力量;理念先进,运用先进现代化技术等。(3)意义: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经济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护生态安全,推动黄河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等。【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历代王朝都重视对黄河的治理”,“设有各级水官,地方官员也皆领河事”,“形成了专职河官与地方河官相结合的河防体系……固定的治河专业技术队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