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2.通过学习重要改革的主要内容,归纳出改革的共性原因及改革家的共同精神品质。目录一二三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导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从古至今为何非变法不可?为了应对什么问题?各个改革都有什么措施?最终的结果如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商鞅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国赵武灵王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变革燕国燕昭王改革商鞅变法:集列国变法之长,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一)商鞅变法1、背景经济:铁农具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思想文化:士阶层活跃壮大;学术下移,百家争鸣,形成思想解放运动。材料春秋以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要求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体制。同时,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也要求各国实行君主集权,改变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纷争的现象。——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百家争鸣铁犁、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目的:富国强兵,建立适应新兴地主要求的君主官僚政治。3、内容领域文献记载主要措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①(商鞅之时)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通典》②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史记》废除井田,授田百姓重农抑商,奖励耕织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县。…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史记》建立县制,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命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强制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实行户籍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整肃社会秩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赋税提升军队战斗力;打击贵族特权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自主思考】根据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影响。材料(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史记·商君列传》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桓宽《盐铁论·非鞅》4、影响积极: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统一北方;民族交融加强;社会矛盾激化。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改革内容前期:冯太后主持,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意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租调制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俸禄制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改革内容后期:孝文帝亲政后继续改革,重点是移风易俗,全面汉化。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鲜卑姓改为汉姓鲜卑姓改为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拔拔长孙贺兰贺达奚奚独孤刘乙旃叔孙勿忸于于丘穆陵穆尉迟尉迁都洛阳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易服饰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影响材料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积极:①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社会经济发展;②加快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③缩小南北差距,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消极:①忽视本民族特色,全盘汉化,造成北魏内部的文化分裂(东魏、西魏);②盲目吸收汉族文化,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中的糟粕(如门阀制度)◎范仲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范仲淹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③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内容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王安石(1021年-1086年)方面政策内容富国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方田均税法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强兵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丁为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育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学校。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评价材料因范之政见,先重治人而后及于治法,王则似乎单重法不问人。只求法的推行,不论推行法的是何等样的人品……而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跡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钱穆《国史大纲》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进步性:一定程度改善了积贫局面;政府财政收入大大增加;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性: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激烈反对;“强兵”方面,成果甚微。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四)张居正改革1、背景政治:日益腐败外部:边患严重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经济: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农民起义不断鞑靼劫掠倭寇袭扰葡占澳门材料其大者曰宗室骄恣,曰庶官疾旷,曰吏治因循,曰边备未修,曰财用大亏,其他为圣明之累者,不可以悉举,而五者乃其尤大较著者也。——张居正《论时政疏》材料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宇超过三分之一。——摘选自刘志琴《张居正评语》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2、内容及结果内容结果政治(整顿吏治)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考成法军事(边防新政)内修防备起用边将,积极操练兵马大力增修、加固长城外示羁縻改善汉蒙关系,加强互市友好来往经济(赋税改革)清丈田地一条鞭法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几乎全部废止。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3、评价①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续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②局限:张居正死后,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历史的悲剧:人亡政息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迅即病死,神宗亲政,张居正的反对派着手展开对张居正的清算,张居正被剥夺一切荣誉,抄家,其亲属或饿死、或被流放。张居正的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其他几乎全部废止后续:在张居正身后迄于明亡的六十多年中,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地发展,一发不可收拾,再也没有一个能人志士力挽狂澜。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思考:中国近代改革面临哪些社会变局?社会性质主要矛盾主要任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一是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变法1、背景国闻报时务报南学会时务学堂万木草堂保国会中外纪闻著书立说寻找变法依据论战权贵减少变法阻力持续上书争取皇帝支持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2、内容颁布新法改革旧制作用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文教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裁汰八旗绿营旧军戊戌六君子被斩杀没有涉及到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1895—公车上书1898.06—“明定国是”诏1898.09—戊戌政变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材料一

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材料二

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材料三

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的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材料四

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袁世凯的出卖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强大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二)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01内容02

教育:留学生03

军事:编练新军

商业:倡导、鼓励推行新政—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2、新式知识分子、民主共和思想清政府掘墓人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资的发展,但新政未摆脱清廷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三)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1912元旦1912.3192819271949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局限: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结果: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有失误也有一些重大成就。——实行改革开放历史性决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改革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一)过渡时期的改革土地改革经济改革民主改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新中国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从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实施“一五计划”,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国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从1950年到1953年春,全国新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58196019641966《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八字方针四个现代化文化大革命初步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提出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习近平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取消农业税三权分置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村民秘密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1984年以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安置了大量的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而且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标志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1、农村改革"三权分置"思想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国际进口博览会对外开放格局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区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2、对外开放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3、城市改革搞好国营企业01发展私营经济02深化国企改革03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0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4、深化体制改革单一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5、十九届四中全会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主要议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自主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课堂小结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三、新中国成来的重要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清末新政过渡时期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新时期张居正改革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民国建立后的系列改革戊戌变法方法总结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1、含义:改革是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其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2、改革的分类:①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习俗改革等。③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方法总结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3、归纳“改革背景或原因”的一般方法①根本原因: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②主要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时也可视为根本原因)。③必要条件:社会危机(内忧:三大矛盾导致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外患:民族危机)(有时也视为主要原因)。④阶级、组织基础:阶级力量的壮大,社会组织、团体的建立和发展。⑤主观因素:改革者的革新意识、个人素质等。⑥外部因素:统治者或革新派的支持,社会环境,偶然事件的发生等。方法总结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4、分析改革成败原因的一般方法①看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潮流。②对比当时改革派和反对派或顽固派的力量,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要注意群众基础是否雄厚。③看改革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5、评判改革成败的一般方法①看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是否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②看改革是否被中断。③看改革是否对后世影响深远。方法总结关于改革的有关知识和规律总结6、评价改革的一般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