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扩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主讲人:刘雅静阶段特征: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奠基时期(1)政治: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在保留秦制的同时,通过推恩令、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征辟制等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初步发展;统一铸币和盐铁官营加强了封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基本国策,从汉初到汉武帝,重农和抑商各有侧重;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北方地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3)文化:政府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加强;从秦朝的“焚书坑儒”到汉初的“黄老之学”,再到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演变,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秦汉科技发展领先世界,汉赋展现时代风貌。(4)民族对外:汉武帝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同时拓宽了对西南夷和南越的控制。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同周边国家的往来。汉朝(前202年-220年)
汉初的统治刘邦建立的汉朝,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庶民皇帝,布衣将相
刘邦曾任沛县一个亭长,秦制十里一亭,设亭长,掌治安警卫、治理民事,多以服役期满的农民担任,相当于现今一个行政村的村长。这种低贱的身份,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的大臣,除了张良的韩国丞相之子,张苍是秦朝的御史,叔孙通是秦朝的博士,其余都是一介平民,即所谓布衣。萧何是沛县的小吏,曹参是沛县的牢头禁子,王玲、陆贾是所谓“白徒”(平民),等而下之,樊哙是杀狗的屠夫,周勃是为人操办丧事的吹鼓手,灌婴是一个丝织品小贩,娄敬是一个车夫,彭越、黥(脸上刺字)布则是盗贼出身。这些人在开国以后,都当上了将军、丞相级别的官僚,所以被称为“布衣将相”。这是在秦汉之际社会大动乱中形成的大变局,贵族世家纷纷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使平民布衣成为舞台的主角。这种“庶民皇帝,布衣将相”格局,对汉朝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四讲第56—57页西汉的开国君臣,大都出身于低层社会,本身没有创立制度的能力,因此汉承秦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在汉初被保留下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1)背景:
汉初丞相集权,位高权重,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2)措施:
A.对丞相采取谴责、罢免、处死的策略。B.起用平民、儒生为相。汉初丞相多由功臣宿将担任,他们位高权重,位极人臣,对皇帝直言不讳。丞相的人事任免权,处理朝政大事的权利,甚至都超过了皇权。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之对,“上(汉景帝)默然而沮”。
汉初的统治1.布衣将相
汉初的统治2.黄老之学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的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西汉建立之初,经济凋敝,社会残破,刘邦为了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生产,采纳了士人陆贾的建议,用“无为而治”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当时的道家思想称为“黄老之学”,“老”即老子,“黄”指黄帝。因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假托黄帝之名撰写了《黄帝四经》等著作,故黄帝在一段时期内也被当做道家的代表人物。黄老之学适应了汉初希望安宁清静的普遍社会心理。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影响:积极:稳定秩序,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消极:诸侯跋扈,土地兼并,匈奴威胁。
汉初的统治3.郡国并行制(1)背景:(2)特点:“一个王朝,两种制度”的方针:京畿地区实行“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外围地区,实行“封建制”,封了许多王国,由王国自行治理。……这样一种郡县与封建并存的制度,就叫“郡国并行制”。---易中天《帝国的惆怅》斑马式的地方管理体系。(3)影响:给地方自主权,客观上促进各地经济发展,逐渐威胁到中央集权。王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出现“七国之乱”。错误吸取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汉初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恢复分封以加强统治。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即位后,顺应时代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1.政治上:(1)中外朝制度中朝是汉武帝设立的中央决策机构,又称内朝。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采取限制丞相权力的措施。具体措施是汉武帝从侍从近臣、贤良文学中加以选拔,授予侍中、给事中、常侍等头衔,让他们参与处理国家大事,逐渐形成中朝。中朝在宫内办公,以尚书令为首,实际上是决策机构。外朝由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在宫外办公,成为执行机关。决策实权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内朝官制约外朝官,以内朝宫官排斥外朝府官。中朝的实行使中央官制制度化,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卫青、霍去病都是汉武帝的侍中,其权势与地位都远大于丞相。1.政治上:(2)推恩令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并且诸侯王骄奢淫逸,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在元朔二年(前127),朝臣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1.政治上:(3)刺史制度
汉武帝时设立的地方监察官,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元封五年(前106年),分京师直辖地区以外的地方为十三个监察区,全国被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13部,每州设置刺史一名,称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主要是监察郡守、尉,王国相和强宗豪右。刺史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官僚的督导与控制。东汉末演变为州的行政长官。(监察机构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1.政治上:(4)打击豪强
汉代的地方豪强大多是分布在各地的地方豪族,西汉的地方豪族主要是由战国时期六国贵族的后裔、大商人、官吏、军功地主、地方上的强宗大族,发展演变而来。济南瞷(jiàn)氏,颍川灌氏,都是西汉前期著名的豪强大族。这些豪族凭借其强大的宗族势力,在地方上拥有很强的影响力。一些豪强甚至武断乡曲,欺凌农民,破坏封建法度。因此,从高祖刘邦到汉武帝,西汉政府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打击地方豪强。措施:①重用酷吏打击豪强②运用政府强制手段,迁移豪强③设置刺史监察强宗豪右1.政治上:(5)察举制
察举又叫做荐举,是三公九卿、地方郡国守相等高级官员根据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授予他们官职或提高其官位。察举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时已有通过推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方式。汉文帝以后,这种察举的办法逐渐形成制度,但是并没有固定的举行时间。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策问的办法考察被荐举者的才干学识。到汉武帝时,这种策问考试,比较普遍地实行起来。具体做法是: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然后把这些问题依照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的人任意抽取问题回答,叫做射策。朝廷根据他们回答的成绩分派官职。例如当时的儒学大师董仲舒被举为贤良文学,于是汉武帝向他提出策问。董仲舒在射策中极力宣扬天人感应和“大一统”的思想。
①内容:地方官吏向中央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以德行和才能为主要标准。②特点:从方式上看: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官员。从标准上看:以德才兼备为标准。
③演变:东汉时期,随着豪强世族的兴起,举荐更加重视门第和望族。2.经济上:(1)改革币制①措施:取消郡国铸钱权力,五铢钱统一由中央铸造。②意义:结束币制混乱,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抑制地方郡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代五铢钱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铜钱。
③废除:唐朝建立后,铸行开元通宝钱,代替了五铢钱。
悉禁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史记·平准书》西汉“五铢”铜钱范2.经济上:(2)盐铁官营①内容: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产铁区设置铁官,由盐、铁官主持生产、销售,严禁私产私售。
②性质:政府垄断盐铁③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打击了富商大贾和大手工业者。
汉初开放民营,使经营盐铁的商人富比王侯,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在产盐和产铁的地方,分设盐官和铁官进行管理。盐专卖采取在官府的监督下由盐民生产,官府定价收购,并由官府运输和销售。铁专卖采取官府统管铁矿采掘、钢铁冶炼、铁器铸造和销售等一切环节。
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由大农令孔仅和桑弘羊提出。具体由大农令在各地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处贩卖。这样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抑制了大商人垄断市场。汉武帝时推行的由国家平衡物价的政策,其法为政府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置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储的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平准政策的推行,打击了富商大贾的囤积居奇行为,使市场物价得以保持稳定。2.经济上:(3)均输平准①内容:②意义:稳定物价,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为汉武帝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物质保证2.经济上:(4)算缗告缗
①内容: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者征收重税
算缗(mín):是向工商业者征收的一种资产税。
告缗:鼓励民众告密和揭发隐瞒不报或者少报的,一经查实,奖励告密者。②意义:积极:
充盈国库,沉重打击富商兼并之徒;
缩小了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
消极:“告缗”之风遍及全国,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
沉重打击了民间私营手工业的发展。2.经济上:(5)经济政策的影响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汉武帝内外政策的物质保障;②中央集权统治得到进一步加强;③商业繁荣,商业中心逐步形成;④实现了官营工商业的垄断,开创了封建社会官营工商业的传统;⑤扩大国家垄断经济,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3.文化上:(1)尊崇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含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学说而创立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影响:为解决王国问题,建立大一统的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导致西汉神学迷信泛滥;对中国人伦理观念有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不仅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特点:融合化: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专制化:儒学独尊;思想专制。神学化: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①由纯粹的思想发展成统治工具:即由开创之初的思想学术的研究,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②由“民本”发展成“君本”:即由“以人为本”发展成“以君为本”,讨论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君主的政治统治。由批判君主暴政宣扬仁政,逐渐转向承认现存的统治秩序。③从人道到天道:董仲舒认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者和创造者,是人间道义最终的根本依据,规定了人性的来源和本质)。明确指出了“人本于天”,天为“人之曾祖父”。他把天地、阴阳、四时和五行都封建人伦化,他“首推阴阳”,把阴阳五行说纳入了儒家学说,这可以说是董仲舒新儒学区别于先秦儒学的主要特色之一,甚至是天的核心性质。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发展①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②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对政治秩序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对学术文化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对法律以儒入法,法律的制定和案件的审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教育儒学垄断教育,从中央到地方形成系统的国家教育体系。对社会“三纲五常”成为个人修养的价值标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3.文化上:(2)学校教育
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并不是禁止各家之说,它只是在中央设置儒家的五经(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从而开创了“太学”,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其他各家虽然仍在传习流行,但因与仕途无缘,所以发展受到限制。这样,从武帝之时起国家按照儒家方式培养了一大批中下级官吏。地方设郡学,扩大儒学民间影响。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
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有助于加强思想一统,加强中央集权。4.开疆拓土:(1)张骞凿空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前138年——前126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前119年——前115年)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访问西域,建立关系成果了解西域具体情况和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走访西域各国,促进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往来
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陆续向东土移植;西域的良马、橐(tuó)驼、各种奇禽异兽以及名贵的毛织品,以及罗马的玻璃器和西域的乐舞、杂技也都源源而来。中原地区则向西域输送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并把铸铁技术,可能还有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这种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也丰富了中原汉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4.开疆拓土:(2)北击匈奴
秦汉之际的内乱和汉初国力的疲敝,给匈奴已绝佳的发展机会。刘邦曾于七年(前200年)讨伐匈奴,几致全军覆没,此后汉廷即以子女玉帛结欢于匈奴,叫作“和亲”。此政策到文帝时依然遵行着,但匈奴仍时常入寇。文帝景帝之时,汉因内部的问题尚无法解决,对匈奴自然不敢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因此一直处于被动的守势地位。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121年、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汉宣帝时期,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诸国与汉朝的臣属关系,至此完全确定。西域都护府(二)汉朝(前202年-220年)西汉的崩溃与王莽代汉
汉武帝在完成了辉煌事业的同时,也耗尽了文、景以来的府库积蓄,加重了农民的困苦。贫困破产的农民,多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客、佣工,受地主残酷剥削。武帝中后期,流民愈来愈多,各地起义更是成愈演愈烈之势。汉武帝认识到要稳定统治,光靠镇压是不行的,还要在施政上有所转变,决心与民休息,同时还命赵过推行代田法,改进农具,以示鼓励农业生产。这样,暂时缓解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西汉时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汉昭帝、汉宣帝还算称职,能够维持先前的鼎盛局面。以后的继承人每况愈下,相继即位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一代不如一代。终于导致外戚在宫廷政治中的作用逐渐扩大,王莽篡夺政权就是这种形势的产物。——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第五讲西汉的崩溃与王莽代汉
哀帝、平帝之时,西汉王朝的危机更加严重,农民战争迫在眉睫。在西汉王朝摇摇欲坠之时,来自外戚王氏家族的王莽,利用权术,树立党羽,笼络儒生,在朝中的力量不断壮大,居摄三年(初始元年,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昭宣中兴王莽改制到东汉建立
西汉灭亡后,王莽代汉建立新朝,其政权持续了15年(公元9-23年)。其间,王莽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内政与外政改革。王莽似乎是一个认真的儒家信徒,认为自己的新政是恢复了周公的古制。但事实上,王莽过于急躁的改革,给当时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也引起了民众的反抗。
货币改革是王莽改制中最混乱、最荒唐的一种。从公元7年到公元23年的十多年间,王莽四次下诏改革货币。其变更之频繁,在中国钱币史上是空前的。各类货币的比值都很不合理,结果引起严重的货币贬值;币材太滥,品类太多,其变动之速给社会经济生活和货物的流通带来了很大困难。
从公元11年起,就陆续发生小规模人民起义。以后起义的绿林军、赤眉军势力逐渐强大。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了王莽政权。南阳大地主刘秀出身于西汉刘姓宗室,他以“复高祖之业"为号召,联络附近各县地主豪强,在反对王莽政权的斗争中不断壮大,并最终统一全国。公元25年六月,刘秀宣布即皇帝位,十月入洛阳,定都于此,重建汉朝。史称东汉(25—220年)。王莽改制到东汉建立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光武中兴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还乡,宴会父老乡亲,时宗室诸母因酣悦,相与语曰:“文叔少时谨信,与人不款曲,唯直柔耳,今乃能如此!”帝闻之,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后汉书·光武帝纪》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东汉的衰亡序号皇帝即位年龄死亡年龄…………………4和帝10275殇帝126安帝13317顺帝11308冲帝239质帝8910桓帝153611灵帝123412少帝141413献帝954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的衰亡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黄巾起义188年,东汉政府以“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189年,董卓进京,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196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东汉的田庄经济豪强大族的形成:
是依靠官爵世袭特权、立军功或以显赫的政绩而获得名分和土地等资源,并把特权和资源向自己的家族(宗族)内部集中,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世家大族(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有诸多特权和资源的家族)。累世公卿操纵选举、垄断仕途
坞堡,中国古代为防御而修建的小城堡。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豪强地主拥有大量土地、附庸和部曲私兵,形成大大小小的武装集团,反映在建筑上,就是一种防御性的建筑物碉楼的出现和普及。地主豪强聚集宗族乡党,依山筑垒,平地建坞,据以自守,割据一方,东汉末年,从北到南,全国各地的地方豪强势力建造碉楼成为一种风气。东汉的田庄经济庄园经济:
东汉建立后,由于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和西汉末年的战乱等原因,豪强地主建立了一个个封建地主田庄。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称作田庄经济。特点:规模大,多种经营,集体劳作,自给自足;
聚族而居,宾客相附,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拥有私人武装——部曲。
田庄主既是占有整个庄园的大地主,又是宗族长。虽然在庄园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都对庄园主有极强的依附关系——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东汉的田庄经济
4.庄园经济的影响:(1)田庄组织督查生产,兴建水利事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2)前期支持东汉政权,维持了地方的安定,但后期又削弱了中央集权。(3)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民与赋税,减少财政收入,成为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
田庄经济是一个有组织的生产单位,他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土质,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有能力兴建一些相应的水利事业,也有条件制造、推广新式农具,积累生产经验和提高生产技术平。——朱绍侯《秦汉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二)汉朝(前202年-220年)两汉的文化史学史记【释义】年代:西汉中期作者:司马迁体裁:纪传体通史(第一部)汉书【释义】作者:班固(主要作者)、班昭、马续年代:东汉中期体裁:纪传断代史(第一部)文学汉赋乐府诗【释义】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释义】
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汉赋出现,是一种从骚体诗演变而来的散文和韵文并用的文体,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巧文多智的特色。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乐府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称为乐府诗。教师讲授3min两汉的文化西汉东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医学《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华佗:麻沸散、五禽戏《九章算术》:在代数和几何学上贡献突出。数学《周髀算经》: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学两汉的文化科技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天文学专著《灵宪》东汉杜诗创造的水力鼓风机——水排选修内容地方行政:
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选官: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考核:监察: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汉律的认识。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法律:
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仅在公元前119年就一次性移民70余万人;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民族:对外交往:
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交通: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曾不断探索海洋。中国在西汉时期,已初步形成东、南两条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选修内容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规定不分男女,7ー14岁每人每年缴口赋20钱,汉武帝以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
汉朝还征收财产税,例如,对车船征税,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征收算缗钱,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服役地点是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宫室、陵寝,以及运输粮食等繁重劳动。正卒是指到郡国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是指到边塞屯戍,役期一般是一年。赋役: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户籍:选修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招标代理服务协议
- 2024教育培训费用协议协议
- 2024年车展参展商协议范本
- 保健食品区域代理协议(2024年)
- DB11∕T 1602-2018 生物防治产品应用技术规程 白蜡吉丁肿腿蜂
- 2024装饰监理服务化协议
- 2024年专业物流服务协议全书修订
- 2024年度电力工程技术合作协议
- 2024年企业万股股权融资合作协议
- 文书模板-《承重架使用协议书》
- 2024届新结构“8+3+3”选填限时训练1~10(学生版)
- JTT791-2010 公路涵洞通道用波纹钢管(板)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无人机AOPA驾驶证考试(视距内驾驶员视距内驾驶员)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
- 科研的思路与方法
- 山东联通公司招聘笔试题
- 2024年新智认知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金属探测器检测记录
- 安全教育记录范文(25篇)
- 2024年供应链管理竞赛考试题库
-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习思想教材配套练习题 第七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