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时序性)专题史(话题性)《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下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考=必修+选择性必修(高二学习)【课程标准】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二课程目录CONTENTS三两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行政中枢的嬗变——地方行政的演进原始社会末期:禅让制夏商西周: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原始民族传统;春秋战国:分封制解体;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形成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完善、发展核心制度: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史料3: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儒效》史料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史料2: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礼记·礼运》
史料4:自武王至幽王,传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行嫡长子世袭制。——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结合所学,说出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个时期的哪一种政治制度?原始社会:禅让制夏朝开始:世袭制周:分封制周:宗法制1.夏朝——王位世袭制世袭制确立: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政权性质:公天下→家天下权力传承:传贤→传子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奴隶私有制认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私有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的进步。2.商朝——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管理的方国和部落。你对商朝实行外服制度认识?材料一:在夏商时代的方国、部落联盟里,附属国和夏商王朝之间基本上处于平等的联合状态。附属国是对旧有的方国氏族原地认定,并把它们纳入商王朝的统治之下。这些附属国它们有自己的国君、官吏、疆域。
——摘自晁福林《夏商西周社会史》材料二: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认识:内外服制是比较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比较弱。3-1、西周:分封制含义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诸侯权利封地世袭统治权(管理土地、人民,设官员;收赋税;建武装)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赋税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特点对象多元;同姓主体;血缘纽带;等级森严发展轨迹周天子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3-1、西周:分封制积极影响①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②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③后世: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族分封;
中国姓氏起源;
中国地名简称(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消极影响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主因;分封制解体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日益瓦解。名称内外服制度分封制不同结构控制
相同松散的联盟家国共同体中央对地方控制较弱对地方控制加强①都为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②都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形式④都没有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③商王与外服之间、周王与诸侯国之间都是间接统治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政治制度,使国家结构由松散趋于严密。合作探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3-2、西周:宗法制含义目的原则特点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②政治权力与血缘相结合(贵族政治);③大小宗是相对的;评价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影响①利:忠孝观念;尊老爱幼、兄弟相亲;家国一体;②弊:道德专制(家长制作风)、男尊女卑、等级观念、任人唯亲等现象不利于民主法治发展。以血缘亲疏与嫡庶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嫡长子继承制(核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原始民主遗存(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意见,国人也可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3)影响: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商王间接控制外服地区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内外服制【史料阅读】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
——《左传·襄公十四年》
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特点:
1.王权与神权结合;2.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分封制)3.王权受原始民主传统的制约。4.血缘与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宗法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D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2.春秋战国: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周天子“天下共主”分封制、宗法制制度牢固西周春秋井田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战国各国政治上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官僚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D.强调文化差异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3)发展历程:萌芽战国确立、巩固秦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顶峰)明清结束辛亥革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产生原因:(1)经济根源:维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2)社会根源: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4)政治基础:新兴的地主阶级巩固统治需要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1)中央:皇帝制度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资治通鉴》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我统一天下德盖三皇功过五帝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2)中央:三公九卿制:皇
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九卿直接控制朝
议百官之首分担军务虚有其位监察百官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点:①既分工又牵制,集权于皇帝;②家务和政务不分,体现出“家国同构”;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表现:(3)地方:郡县制
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演变:春秋出现,战国形成,秦朝全国推行*郡县制特点:①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②郡县长官一概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郡县制作用:二、秦朝的政治制度(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思考】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
分封制郡县制划分基础官员任免与中央关系历史作用血缘地域世袭统治权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地方独立性强服从中央前期稳定统治;后期地方割据①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控制,加强中央集权;②有利国家统一、稳定三个变化:①从世袭到任命;②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③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4)文书制度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③秦朝文书十分繁密,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阅大量文书。二、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史料阅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请托)。
——《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脣(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
——《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023·浙江高考)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湮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B(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1.两汉(1)汉武帝时期:(2)西汉晚期:(3)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中枢权力由外朝丞相转移到内朝(皇帝亲信)手中概括两汉时期中央机构的演变及作用?作用:皇帝借助亲信官员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光武帝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1)职能及运行方式材料: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②三省集思广益,可以减少决策失误;③三省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④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六部制3、宋朝:“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宋史食货志》
(1)二府:
①中书门下:中央最高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②枢密院:专管军政,分割宰相军权;(2)三司:专管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影响:(1)相权被削弱,强化了皇权;(2)但权力分割过细,导致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据图示说明宋代对三省六部制是如何发展的,产生什么影响?唐朝宰相群实行程序性分权;宋朝宰相群依然程序性分权,但再加事务性分权,把中书门下的财权和军权分走了。宰相的权利不断被削弱,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增强。(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二府三司制4、元朝:材料1: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材料2: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材料3:胡元之世,政专中书,凡事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多昏蔽,所以于民情不通,以至大乱,深可为戒。
——明太祖
据材料和图示分析元代中央行政制度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设置?这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特点: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原因:①元朝疆域辽阔,事务繁多;②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改三省为一省。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2)但造成宰相专权,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书一省制5、明朝:(1)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宰相制度终结。(2)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万历内阁首辅叶向高性质: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说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明朝中枢机构是如何演变的?内阁是宰相吗?其性质是什么?内阁职能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废丞相、设内阁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材料1: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材料2:承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军机处有什么职能?它有决策权吗?它的设立有什么影响?无决策权影响:(1)提高行政效率;(2)皇权空前加强,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设军机处总结: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特点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为行政中枢三省六部制废宰相,设内阁中书一省制二府三司制设军机处(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总趋势)(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3)宰相权力不断被分散或分割(4)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直到废除(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汉朝:(1)西汉汉初: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汉书·诸侯王表》汉武帝:分十三州为监察区,设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郡县王国监察州
(2)东汉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影响:中央郡县州结合所学思考,两汉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演变的?有什么影响?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州、县二级制4、唐朝中央州县中央县监察道
州战略重地设节度使,节度使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州、县二级制根据山川形势设道,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影响:道成为地方行政实体,形成道、州、县三级制中央州县道藩镇州县归纳魏晋、隋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形成外重内轻局面,危及中央集权。5、宋朝“州(府、军、监)、县”二级制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州县中央→军队→财赋→邢狱、治安→仓储、赈济四监司结合所学分析宋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形成三冗两积的局面6、元朝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元代行省权力较重,军国大事无所不辖。行省职能上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行省所握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区划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行省制下几乎没有大的反叛。——李治安《元史十八讲》特点:意义:元朝行省制度的设置有什么特点和意义?(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①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②受制于中央,权力大而不专
;③采取
“犬牙交错”划分方式。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③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性质:7、明朝(1)废行省,设三司:明初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直接隶属中央(2)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宣德后开始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巡抚、总督等监察官逐渐成为一省长官。中央府/州县(司)省8、清朝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数省军政大权;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体制清代督抚制度总督和巡抚,明清两代最高的地方行政长官。清朝地方巡抚总督多为一品、二品大员二者同为地方重臣,总督偏重军事,巡抚偏于民政,原则上巡抚要受总督节制.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有什么样的变化?(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朝代地方行政体制郡县制时代州制时代道路制时代省制时代秦汉时期郡县两级制(郡国并存)东汉晚期、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唐宋时期道州县或路府(州)县三级制元明清省路府州县多级或省府县三级制指出左列地方行政示意图各自的朝代,说出你判断的理由。①②③④东汉唐朝西汉元朝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图1唐朝形势图图2元朝形势图
★与图1相比,图2中的行政区划有何显著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武夷山南岭唐朝(669年)南岭山川形便犬牙交错变化: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原因:地方政府无险据守,便于元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阶段
朝代地方制度(措施)对中央集权影响
形成
秦
郡县二级制
加强
巩固
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
汉武帝
推恩令
加强
完善
东汉晚期州郡县三级制
加强
隋州县二级制
加强
唐中期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州县三级制
削弱
加强
北宋路州县三级制加强;但三冗二积新发展
元行省制;省--路--府--州--县五级制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
明废行省,设三司、后设巡抚;形成省--府--县三级制
加强
清
形成督抚制度;省--府--县三级制
加强思考: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有怎样的特点?反映的实质?1.制度发展有沿袭性,也有变革性(郡县—行省);2.行政区划以二级制和三级制为主;3.行政区划上动下稳,县作为地方行政的基层区划最为稳定,高层政区变化大;实质: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加强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官僚制夏朝商朝西周战国皇权逐步强化,相权削弱直至被废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中书省废中书省和宰相,设内阁设军机处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Starter Unit 2 Keep tidy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规范汉字横画的研究与探讨
- 2024秋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章 代数式3.2 代数式 1认识代数式教学设计(新版)冀教版
- 《我爱我家:3 家庭生活小帮手》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沪科黔科版
- 2024秋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4章 勾股定理14.1 勾股定理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学设计(新版)华东师大版
- Module 2 Unit 2 Mr Li was a teacher.(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下册
- 2024年五年级数学下册 五 方程5.4 解方程(二)教学设计 西师大版
- 5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册数学西师大版
- Unit 4 What can you do?C Story time(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瑜伽理论知识
- 2025年开封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30-提前介入在建高铁的实践与思考5则范文
- 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
- 职业教育培训需求分析课件
- 2025版矿山安全生产责任承包协议范本3篇
- 并购重组税务处理-企业管理
- 四川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考调所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国艾草行业市场现状、发展概况、未来前景分析报告
- 完整初一历史上学期记忆时间轴
- 《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 防走失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