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5(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论两税法和摊丁入亩的关系。(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标准答案:两税法与摊丁入亩都是为了改革当时的赋税制度,两者共同的改革精神是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征税。不同之处在于,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丁税,田赋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依据;两税法则复杂得多,它同时按资产等级和田亩数量征税,并对行商征税,而且两税法的税源更多。两税法是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其实质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主要做法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摊丁入亩吸收了两税法的征收精神,彻底废除了人丁税,按田赋征税。具体做法分两步:(1)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康熙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2)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人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摊丁入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斗争历程。(北京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一战与巴黎和会。1917年,中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之前签订的与德奥两国有关的条约一律废止。战后,中国与德国及奥国分别订立了《中德协约》和《中奥通商条约》,从双边法上确认了中国在战时的举措。中德、中奥新约完全取消了德奥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所获得的特权,是中国与曾经侵略过自己的西方大国订立的第一批平等条约。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中国政府代表团提出包括取消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殊权益如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内容,但未能实现。(二)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中国问题的决议案。《九国公约》明确宣示,各国须“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暨领土与行政之完整",但对于中国向会议提出的关于取消列强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和势力范围、废除外国在华租借地、撤退外国在华军警,以及恢复关税自主等收回主权的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上均未得到解决。(三)北伐时期。主要成果是收回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汉口、九江的英租界是1861年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英不平等条约设立的。1927年2月19日、20日,英国与武汉国民政府签订《中英关于收回汉口英租界之协定》《中英关于收回九江英租界之协定》,正式将汉口、九江英租界交还中国。(四)改订新约运动。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发表“改订新约”的对外宣言,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缔结了新的关税条约,至此中国终于实现了关税自主。关于废除领事裁判权问题,英、法、美、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一直未表示同意,1931年南京政府公布《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但实施日期一再后延,最后并未实行。(五)二战时期。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即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与这些国家之间的条约。1943年1月11日,国民政府与美英分别在华盛顿和重庆签订新约,据此美英两国正式废除了在华治外法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驻兵权、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水权等项特权,废除了《辛丑条约》,并将上海、厦门的公共租界和天津、广州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交还中国。以美英废约为先导,中国陆续与其他国家也签署了相关条约,基本废止这些国家在华享有的各种特权。(六)共和国时期。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有关协定。协定规定在不迟于1952年末之前,苏联将共同管理中长铁路的一切权利以及属于该路的全部财产无偿地移交中国;苏联军队自旅顺口撤退,大连行政完全由中国政府管辖,苏方临时代管或租用的财产,应由中国政府接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略评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17世纪,俄国与西欧各国相比,仍十分落后。尽管在冶金、制革、造纸、玻璃等行业中也出现了一些手工工场,但总计不过30余家,而且除个别外商开办的之外,全都使用农奴工人。商业也有所发展,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全俄市场开始形成。正因为在落后的俄国出现了这些新的因素,所以社会上很多地主和商人便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希望国家为经济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统治阶级中有眼光的人也在寻求摆脱国家落后状态的途径,彼得一世的改革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实施的。(二)内容。(1)军事上,实行义务征兵制,创建海军。根据这个制度,每年农民和农奴按一定比例都要应征入伍,贵族服役也要从当兵开始,然后才能升任军官。为训练军官,彼得一世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和军医学校等,军官都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他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与战略战术,建立了俄国第一支海军。(2)经济上,发展工商业,学习西欧先进科学技术。彼得一世大力提倡发展工商业,下令由政府出面兴办手工农场,也鼓励私人办工场。他调拨大批皇室农奴到工场做工,允许私人手工工场主购买农奴去做工,甚至可以整村购买。在外贸方面,他实行了高关税等保护主义政策。为发展工商业,从国外招聘大量技术专家,允许他们在俄国办厂,并给他们以宗教宽容与司法特权。与此同时,他还派遣大批留学生去西欧学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及工程技术。(3)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和行政区划。他建立起了中央集权制度,以参政院为权利枢纽,下设行政、外交、陆军、海军、财政、司法、工商、矿务各部。为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他参照西方的模式进行行政改革。他还把教会置于政府管辖下,设立宗教院进行管理,大教长的职位被取消,教士一律从国家领取薪金,这样,教会就成了国家政权的一部分。1708年,他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大省长直属中央政府。1719年,他又重新划分全国为50个较小的省,省以下再设更小的区划。由于这些改革,完整的中央集权的行政体系建立起来。(4)文化上,简化俄文字母,提倡西欧生活方式。他仿效西方,创办科学院、医科学校、数学学校、出版报纸,组织人翻译外国书籍,引进公历与俄历并用,规定在宫廷中用法语对话,还引进了芭蕾舞艺术等。此外,他还下令进行了文字改革,改革后的文字一直沿用到十月革命前。(三)评价。彼得一世的改革是一次强制性的现代化运动,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国家体制的演进和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彼得的现代化主要是以倡导科技发展实业为目标的,没有也从来不想触动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塞尔维乌斯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是什么?标准答案:罗马王政时代后期,罗马社会发生两极分化以及阶级、等级的矛盾和斗争,促使氏族制度日趋瓦解和国家的产生。以军事民主制为传统的氏族管理机构逐渐发生蜕变。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在新建的地域部落中设置管理机构负责公民登记、征兵征税和摊派徭役。凡在地域部落登记人册的自由民都获得公民权,这大大打击了氏族制度。(2)对公民及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五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各等级提供数目不同的森都利亚(即百人团)。(3)创立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取代库里亚大会。森都利亚大会实行集体投票制,富有公民在大会中居于统治地位。影响:塞尔维乌斯改革是合乎王政时代后期罗马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产物。森都利亚大会实际上是社会阶级和等级划分后有产者重新组合起来和实行统治的组织形式。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完成了在罗马创建王制(或称原始君主制)城市国家的历史性任务。知识点解析:塞尔维乌斯改革类似于来库古改革,是以神话人物作为国家创立的标志。5、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其代价和影响如何?标准答案:元朝灭亡之后,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因地域不同分成三部,自东向西分别是:兀良哈部、鞑靼部和瓦刺部。明朝在防御蒙古贵族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1)征战:1409年,明成祖派遣的使者被蒙古鞑靼部专权擅政的阿鲁台杀死,明朝派大军北征,全军覆没。次年,明成祖亲率50万大军,在斡难河大败鞑靼可汗牙失里,鞑靼势衰。1414年,明成祖因瓦刺马哈木准备进攻明朝,亲征瓦刺,大败瓦剌三部。瓦刺也先称王之后,极力向周边扩张,寻机进军中原,借向明朝贡马之机,称明朝赐赏减少为借口,分兵四路内犯。1449年,太监王振挟英宗亲征,英宗被俘,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为了防止蒙古统治者,明朝统治者对蒙古的征战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蒙古的进攻,但是也浪费了明政府很大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土木之变”,英宗被俘,暴露了明朝军事力量的空虚。双方交战,边境地区不得安宁,影响了边境地区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发展。(2)册封与贸易:瓦刺部在元朝灭亡后归元故臣猛可帖木儿管辖。猛可帖木儿死后,瓦剌分裂为三部,分别归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统领。1409年,明朝分别册封三人为顺宁王、贤义王、安乐王。明隆庆时,由于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蒙古土默特部领主俺答汗愿与明朝修好,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俺答汗死后,明朝册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俺答汗受封,约束各部不来犯边,西部安宁,20多年没有战争。明政府在册封俺答汗之后陆续在张家口、大同等地开设茶马互市,与蒙古进行贸易。册封与贸易的措施,有利于笼络蒙古统治者,更主要的是给边境创造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但是,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册封和贸易必须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一旦蒙古实力增强了,他们就会想方设法摆脱明政府的控制,战争又处于一触即发的边缘,所以,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乃是维持明政府对蒙古册封和贸易的重中之重。(3)防御:设重镇、修长城。为了防止蒙古地方统治者袭扰,明政府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一线设置九个重镇,派驻重兵,同时,又修缮沿镇长城,提高防卫能力。设置重镇、修缮长城,有效地阻止了蒙古统治者的进攻,但是,明政府也消耗了人力、物力,人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加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近代香港问题的形成。标准答案:①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②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给英国;③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规定英国租借深圳河以南、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及附近岛屿,即所谓“新界”,租期99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及其影响。标准答案:(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经济领域:①农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包税制,没收违规宗教地产,确立土地国有制度;改革赋税制度,征收单一的土地税;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新的农作物品种,发展经济作物。②工业:发展官办工厂,重点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民用工业;引进西欧国家技术、设备、人才和资金。政治领域:歼灭了残余的马木鲁克势力;削弱了宗教长老阶层的势力;确立高度的中央集权。文化领域:创办学校,外聘专家,选派留学生。军事领域:实行征兵制,改组陆军,训练新军,建军校培养军官,装备先进武器;建立地中海和红海舰队。(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意义:①在政治上结束了埃及长期动乱、分裂的局面,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②在经济上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这些都为埃及的经济独立、制止西方资本的大规模渗透奠定了较坚实的基础,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③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成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使埃及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④在文化上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促进了文化繁荣。知识点解析:埃及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成了英法长期争夺的对象,也是后来英帝国殖民统治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8、简述希腊城邦危机。标准答案:希腊城邦经济是以小农经济和手工业为基础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城邦的争霸混战,使希腊世界的奴隶制经济又有了显著发展。到公元前4世纪中期,雅典的奴隶制经济从数量上看已超过前5世纪的极盛期。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分化,从而动摇了城邦赖以生存的基础,导致城邦危机。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许多指挥作战的将领大发战争财。和这种大奴隶制经济的流行相伴,公民中的小农和手工业者则破产日多。雅典公民中的第三等级和第四等级很多都沦为雇佣兵和游民。这就说明曾作为古典城邦体制基础的小农和手工业者的经济以及兵农合一的公民兵制已遭严重破坏,广大贫民与大奴隶主的矛盾日趋尖锐,城邦内部的阶级斗争高涨起来。许多城邦都爆发了贫民起义,奴隶也积极响应,共同反抗大奴隶主。同时各大邦为争霸混战不已,愈演愈烈。阶级斗争的激烈和城邦混战一方面是由城邦危机引起的,同时又进一步加深了城邦危机。总之,城邦体制的生命力已近枯竭,而城邦危机却为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及其控制希腊提供了方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家庭联产承包制与合作化前的个体经济的区别。标准答案: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是一种新型的家庭经济。它与合作化前的个体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它是以土地这一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承包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不能出租、典当、弃.置、毁坏。第二,承包者必须履行共同规定的对国家和集体的义务。这就使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得到统一,使困难的农户得到必要的照顾,从而避免两极分化。第三,这种承包制,在生产经营上是宜统则统,宜分则分,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统与分的关系,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性和适应性,它能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家庭成员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增加家庭经营这一层次,使责权利相结合,使劳动与劳动报酬直接挂钩,使农业经济获得了强大的内在动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论基督教对封建时期西欧的影响。标准答案:(1)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公元五六世纪的西欧,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新兴的封建主阶级迫切希望找到一条经济上的解脱之道,以恢复和发展经济,并进而实现封建秩序的稳定。中世纪早期的寺院,不仅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也是西欧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恩格斯在分析欧洲土地关系时曾经指出“远在查理大帝之前,教会早就占有法兰克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一。可以肯定,在中世纪,几乎整个天主教在西欧都保持着这样的比例”,由于日耳曼人生产力水平很低,耕种方法极其简陋,寺院经济相对于日耳曼经济而言,成为了当时较高生产力的代表。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方的恢复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寺院除从事农业外,还经营葡萄园,酿制葡萄酒运销各地。基督教寺院所进行的一系列桌有成效的经济活动,为中世纪初期物质上极度匮乏的西欧增加了物质财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稳定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教会庄园成为了世俗庄园的样板。教会经济在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做的贡献是以对广大农奴和下层修道僧侣的残酷剥削为代价而取得的,这种剥削与世俗封建主对农奴的剥削相比较,在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如果仅仅看到教会经济所取得的生产力进步的方面,而不承认这种进步带有的对抗性质,仍然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2)罗马基督教会积极从事对蛮族的传教活动,客观上还促进了民族融合,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欧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成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罗马基督教会适应时势,不仅承认了“蛮族”所建立的国家,而且还向那些地区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以便积蓄力量,重振西派教会。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罗马基督教,从此,克洛维在对外征服中得到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大力支持,而教会也在他的保护和支持下加快了在新征服地区的传播。罗马教会与各地的世俗政权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扩大了他们在各地的影响和力量。随着蛮族王国纷纷皈依基督教,西欧国家的基督教化,不仅减少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敌对情绪,而且促进了民族间的彼此融合,这主要表现为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的相互渗透、民族之间的通婚以及语言的融合等方面。正是基督教在“蛮族”王国中的传播,基督教传教士们的教化,使众多落后的日耳曼部落由氏族社会直接转入了中世纪的文明轨道,尽管其文化发展水平不如古代文化,但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却已是一种新质的文化,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基督教的传教士们尽管出于宗教目的,但他们的传教活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可以说罗马教会在西欧乃至北欧地区的传教过程,也是普及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过程。从这时起,西欧通过一个共同的信仰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治组织真空的教会组织而连成了一体。而正是西方不同民族融合进基督教世界的精神团体中时,他们才获得了一种共同的文化,即是以基督教为核心的共同文化,“最重要的是,正是这一点,把西方的发展与其他世界文明区别开来了”。(3)中世纪的西欧,基督教是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教会大力发展社会救济活动,建立医院和慈善事业。而且,教会实行的教阶制度是一种开放的组织制度,最下层的工匠的儿子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升到主教。教会虽然排斥古典文化,但还是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古代手稿,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物质准备。教会学校后来也成为欧洲各类学校的先驱和基础。总之,基督教在西欧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时期,在促进西欧封建化进程,继承、传播古典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以及转变西欧社会风气,促进西欧经济恢复与发展等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外,从教会发展史上看,这一时期,罗马教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蛮族”地区的传教工作,扩大了罗马教会的力量,为形成罗马基督教的西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联系与区别。(复旦大学2016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分封制也称封建制,以宗法制为基础,以统治阶级内部血缘亲疏为基本纽带。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有些不同的认识,一般而言,较为可靠且详实的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是周天子为维护统治而将宗族、功臣、名士或商朝遗民分封到各地的制度。郡县制是继分封制而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先秦即已有设置郡县的现象,但郡县制成为全国性质的行政规划始于秦代。分封制与郡县制属于政治制度范畴,二者的矛盾是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问题,直到近代才基本消失。分封制与郡县制有紧密的联系。二者在中国历史上既有斗争,又有结合,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郡县制由分封制发展而来,是对分封制的发展、调适和补充。早期中央王朝对辽阔的统治疆域不能有效控制,分封制便于封主对封地的管理,进而利于巾央王朝的统治,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政治文明也在向前推进,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而封主对中央王朝多有离心倾向,故而设置郡县由中央王朝派遣官吏代行统治。通常而言,分封制是在政治发展进程较为保守时推行的制度,郡县制是在政治文明进步力度较强时推行的制度;分封制以血缘为基础,郡县制多是在大一统朝代以地域为基础;分封制与世袭制相联系,封主无俸禄而有封地,郡县制可以调迁,却不能世袭,官吏有俸禄而无封地;分封制下,封主拥有在封地的几乎全部权利,独立性很强,容易对王朝造成离心倾向,郡县制多是流官制度,权力来自中央,对中央负责,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在中国古代政治实践中,分封制与郡县制彼此斗争,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彻底击败对方而成为唯一的政权组织形式。两种制度往往此消彼长,交替推行。如,秦行郡县,而汉前中期分封与郡县并行;元行行省制度(郡县制的变体),而明初又分封与郡县并置。不过,就总体趋势而言,郡县制越来越受重视,而分封制越来越没落。在长期的关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中,两种制度的利弊得失得到较为清晰的比较。统治者在政治实践中多选择郡县制而少选择分封制,或者以郡县制为主而以分封制为辅。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中国同盟会及其政治纲领标准答案:由于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孙中山感到各革命团体分头活动,力量分散,已经不能适应革命的需要。1905年,他倡议成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革命组织,并与黄兴、宋教仁等开会讨论建立统一组织问题,定名为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同盟会成为当时领导全国革命运动的中心。同盟会设计了一套比较完整、系统的组织方案。它设本部于东京,举孙中山为总理,按“三权分立”原则,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黄兴主持执行部庶务科,总理外出时由庶务代理一切,相当于协理。国内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支部,支部下按省设立分会,推定了各省分会的主盟人。海外华侨分南洋、欧洲、美洲、檀香山四个支部,支部下按国别、地区设立分会。1905年11月1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所谓三民主义,并且宣布要将三民主义“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恢复中国的独立地位。革命派所宣传的“反满”,实质上是反对清王朝反动统治,而非针对于满族人民。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力图达到以下目标:国民应享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产生,议会由国民选举的议员组成,宪法由议会制定,人人共守。“政治革命,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他又特别强调,要废除君主专制制度,不是专靠“民族革命”可以成功的,必须进行“政治革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包含如下思想:(1)“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2)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后的迫切任务;(3)“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同盟会的纲领确实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它在与改良派的斗争中,在动员和组织群众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国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古代西亚的主要文化成就。(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文字。(1)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三部分组成。其表意符号和限定符号与埃及象形文字的同类符号作用相同,而表音符号在构造上与埃及的表音符号有所不同。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文字是腓尼基人的文明贡献。腓尼基字母共22个,是线形符号,只有辅音而无元音。腓尼基人把字母传人希腊,希腊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元音,形成希腊字母;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从而为后来西方各国字母奠定了基础。在东方,阿拉美亚字母也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影响下形成的,而希伯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安息字母和阿拉伯字母都渊源于腓尼基人的字母文字。(二)宗教。(1)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波斯帝国产生了统一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祆教)。琐罗亚斯德教认为,世界上有善、恶二神,并始终处于斗争之中。该教要人们站在善神一边,去同恶神斗争。该教崇拜光明、崇拜火,故也称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的经典是《阿维斯塔》,在萨珊王朝时编定成书。在大流士统治时期,琐罗亚斯德教成了波斯帝国的国教。(2)以色列犹太教。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宗教,它崇拜上帝耶和华。犹太教坚持信仰一神,即耶和华上帝。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共39卷,约于公元前12—前2世纪用希伯来文写成,后来基督教从犹太教中脱胎而出,犹太教的《圣经》成了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即《旧约》。(三)文学。苏美尔一巴比伦文学作品多是宗教神话和史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这部史诗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同各种暴力进行斗争的某种情景,歌颂了为民建立功勋的英雄和英雄壮举,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认识自然法则和探索人生奥秘的愿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试述春秋时期大国争霸的实质与意义。标准答案: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急剧膨胀,西周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著名的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是旧制度接近衰亡的反映。诸侯霸主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无一不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统治范围,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富。因此,有“春秋无义战”之说。尽管春秋时代争霸战争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灾难和痛苦,但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客观效果。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大国在争霸和兼并战争中开拓了疆土。争霸战争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这种集权趋势的加强,为全国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起了奠基的作用。第二,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春秋时代是一个新旧制度交替变革的过渡阶段,社会上存在着开始产生的封建制与日趋没落的奴隶制之间的斗争。大国争霸战争,程度不同地打击和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为封建地主阶级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有助于新势力的发展。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春秋时代,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于是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从而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总之,争霸战争打破了列国的分野,逐渐泯灭了各族的界限,形成了南方以楚国,东方以齐国,北方以晋国、燕国,西方以秦国几个融合的中心。随着民族交往联系的频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社会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族先后走上了封建制的轨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东晋南朝的侨郡和土断。标准答案:侨置郡县是东晋南朝为南渡的流寓百姓设立的地方行政区划,仍用北方故地郡县名称,即为侨置郡县”。侨置郡县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北方长年战乱破坏了社会秩序,产生了大量流民。西晋惠帝时,爆发八王之乱,历经16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内迁,也给北方带来了战乱。连续不断的攻战,使北方人民流离失所,不得不大量南迁。第二,南渡的北方士族和大官僚是促成侨置郡县产生的重要因素。南渡的流民,多数依附于一个较有威望的大姓士族或官僚,南渡的士族不愿丢掉自己的门第郡望,庶民也不愿意承担当地赋役。东晋不得不设置侨置郡县安顿流民,以南徙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县令。第三,侨置郡县也是东晋政府安抚流民、稳定局势、发展经济的必要举措。侨置郡县照顾了南渡土族的情绪和利益,将流民纳入到政府的统治秩序中去,在当时是比较稳妥的举措。侨置郡县稳定了东晋南朝的政局,大量流民也带来了大量的人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但侨置郡县作为临时措施,使地方行政混乱,给户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也影响了赋税收入,因此,东晋南朝实行过多次土断。土断,就是以居住地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黄籍,将侨人户口编人当地郡县,并与当地农户一样纳税服役。其中,以东晋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和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成效最大。土断使南渡的北方人口逐步融人当地社会,也增加了东晋的政府收入,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客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试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响。标准答案: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18个省市,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显示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巨大威力。但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运动最终失败。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一,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的衰落和崩溃。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更加腐败,人民生活困苦。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席卷18个省,定都天京后建立了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太平军多次打败清政府的绿营兵和八旗兵,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运动虽被镇压,但清政府从此一蹶不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有力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第二,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时代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义,在反对封建主义的同时,太平天国运动又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太平天国对外国侵略者开展了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第三,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对后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纲领性文件。《资政新篇》是一个顺应历史潮流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愿望,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第四,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导致清朝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太平天国兴起后,清朝派出八旗兵和绿营兵镇压,但收效甚微。清政府被迫允许各省举办团练,湘军、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这样,清政府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二是导致满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清王朝是满汉地主阶级联合统治的政权,但是,满洲贯族享有更多权力,太平天国期间,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的崛起造成了统治阶级中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汉人地位明显增强,离心力不断扩大,使满洲贵族的统治日益动摇。三是太平天国运动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了一个契机。太平天国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一个与之对峙的政权。同时,英法联军乘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加紧侵略中国。面对统治危机,洋务派应运而生,他们发起洋务运动,陆续创办了一批军事企业、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总之,作为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促进了清朝政局的变化,推动了社会变革,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标准答案: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对外开放的第一阶段是创办经济特区。继1980年5月设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后,1983年4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批转了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文件。此后对海南经济特区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政策,加快了海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阶段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城市,至此,我国沿海开放地区显著扩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1985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是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阶段是沿江和内陆城市与沿边城市的开放。1992,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武汉、重庆、芜湖、九江、岳阳5个城市,从而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此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将内陆省会城市对外开放,成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还批准了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的15个边境城市和口岸对外开放。这样,一个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内地”组成的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述《汉谟拉比法典》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标准答案:《汉谟拉比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社会复杂的政治经济生活情景,至今仍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史的基本文献。(1)古巴比伦社会存在着等级制度。从法典可以看出,居民明显分为三个等级: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阿维鲁是全权的自由民,其上层是少数王族、高级官吏、高级祭司和大商人等统治阶级。穆什根努是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处于社会最低层。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产。(2)法典的阶级性。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格。奴隶最初是战俘,也有从外国买来的,还有不少是债务奴隶。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还规定了利率。法典规定,贷谷利率为33.33%,贷银利率为20%。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法典不允许各种依附于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4)古巴比伦的土地制度。古巴比伦时代,王室占有大量土地,约占全国可耕土地的一半以上。国王以份地的形式将王室土地交给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者来经营。据法典有关条文可以看出有以下三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服务于王室的僧侣、商人、手工业者和公务人员。他们分得的土地可以买卖,但买者必须接替卖者为王服务。另一类是士兵。他们从王室分得的土地是不能买卖和转让的。若士兵在战争中被俘,其子代替其父服兵役,其份地可以继承下来。若士兵之子年幼,则由其妻领回份地的1/3,抚养孩子。若放弃土地,不再服兵役,就不能领取份地。再一类是纳贡人。他们从王室领得土地,必须向国王交租纳税。纳税人的土地是不能出卖和转让的。古巴比伦时期,私人占有土地的现象比较普遍。从法典中可以看出,一般公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转让、抵押和买卖。古巴比伦时期,村社的土地大部分已为个体家庭所有,变成了私有地。(5)巴比伦王国还存在不少落后的社会现象。法典中就保存了某些“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原始的同态复仇性质的习惯法残余,法典甚至规定让河神审判被控犯巫术罪的人和被控犯通奸罪的妻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列举二战全面爆发、扩大、进一步扩大及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性事件。标准答案:(1)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宣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2)1940年4~5月,德国发动对北欧丹麦、挪威,对西线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的战争,标志着二战规模的扩大;(3)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把战火烧到整个欧洲地区,标志着战争规模的进一步扩大;(4)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侵略美国的太平洋战争,包括美国、中国以及拉美、大洋洲各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国家对德意日法西斯宣战,英、法、苏等国也对日宣战,二战达到了最大规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式对赫鲁晓夫改革进行评价。标准答案:(1)赫鲁晓夫领导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不是赫鲁晓夫的个人行为,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运动。作为一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社会改革运动,赫鲁晓夫改革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2)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二战后苏联模式被推广到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所领导的改革是在苏联内部对苏联传统模式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改革,它所提供的经验教训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3)我们不能因改革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和错误,简单地加以杏定,更不能因其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问题上发生错误而斥之为背叛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复辟行动。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基本内容进行全面的、历史的分析,无可否认,它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愿望的革命运动,它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总之,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有成功,有失败,有教训,有错误,处于不成熟的试验中。作为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先驱者,赫鲁晓夫难以完全摆脱沉重的历史负担。他既是斯大林的批判者,而在某种意义上又是斯大林政策的继续者和维护者,他所改革的主要是斯大林模式最极端最暴露的弊病,并未触及旧体制的本质,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但它在苏联和国际共运改革史上的开创性功绩是不能抹煞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家庭、私有制、国家是怎样产生的?标准答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婚姻形态也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氏族公社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制的家庭,标志着父权制的确立。父权制确立以后,子女随父居住,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产品除用于消费之外有了部分剩余,氏族内部产生了贫富分化,私有制开始产生。由于人们占有私有财产的多寡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原始平等性逐渐消失,阶级对立关系逐渐形成,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国家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尧舜时期,我国的历史从此进入了阶级社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简述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武汉大学2001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辛丑条约》订立后,清政府腐朽卖国的真面目,渐为时人所认识。民主革命思想因之日益传播,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开辟了思想道路。其时正在迅速形成中的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群,则是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中坚力量。上海和东京是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与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两个地方。1903年前后,在他们中间兴起了创办刊物、翻译介绍西方民主政治学说和各国民主革命历史的热潮,二三年内,出版政治性刊物近20种,这些刊物从不同角度抨击清政府的丧权辱国、昏庸腐败,宣传民族主义和民主共和思想,鼓吹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以挽救中国的危亡。在宣传革命思想的读物中,影响最大的是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一)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章炳麟在《苏报》上发表了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批驳了康有为的保皇观点。针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公理未明,旧俗俱在"因而“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观点,他指出:“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其时革命派从思想上、理论上正面批判立宪派的重要著作。(二)邹容与《革命军》。《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积极歌颂革命,号召推翻集专制、卖国与种族压迫为一体的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他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反对帝国主义干涉中国的革命和独立。《革命军》是其时表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最为完整和鲜明的著作。销售逾百万册,占清末革命书刊销售数的第一位,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三)陈天华与《警世钟》《猛回头》。《警世钟》和《猛回头》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较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必须进行民主革命的道理。他揭露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为保卫祖国的独立自主和民族的生存权利而斗争。他进而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因此,要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他特别指出,保皇派鼓吹的“维新”“立宪”,全是一套胡言乱语。《警世钟》和《猛回头》宣传的爱国思想炽烈激进,通俗易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争相传诵,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的锐利武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比较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华东师范大学1998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旧三民主义。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推翻清王朝,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2)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的提出,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3)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通过核定地价,按价收税,将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收归国有,“为国民所共享”。(二)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宣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1)关于民族主义,对外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对内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2)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规定“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得享受自由权利。(3)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平均地权”是将私人所有的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由国家分配土地耕种;“节制资本”则规定,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开办的企业,有独占性质者,或者因规模过大私人无力承担者,均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中国现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历史学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中国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出现了和平统一的可能。中国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最终打败日本,赢得和平,因此,人民普遍反对内战。要想避免内战,就必须打破一党独裁,成立联合政府,建立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壮大,拥有两百多万武装力量和一亿人口的广大解放区。三种主要的建国方案:(一)抗战胜利后,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三大口号,主张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二)国民党提出“国家统一”,“召开国民大会,制颁宪法,以实施宪法”,为此,邀请中共代表来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其实质是坚持一党专政。(三)中间党派的主张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1945年8月15日,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析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四川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社会根源。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最早出现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群众中间,不久便传遍整个罗马帝国。它是受罗马统治的人民特别是犹太人民反抗罗马的群众运动的产物。罗马各地人民不断掀起反罗马的斗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他们找不到出路,转而把希望寄托于宗教。(二)思想根源。(1)基督教不分民族,不分阶级,只要信奉耶稣,遵守教义,都可成为教徒,得到上帝的拯救和赐福。加上基督教改革礼仪,废除了原始宗教大量的献祭和繁琐的仪式,为其在罗马城乡居民中尤其是社会下层中的广泛流传打下了基础。(2)在社会观方面,原始基督教有着朴素的社会平等思想,主张建立人人平等、共同消费的理想社会和国家。信徒之间衣食互济、患难相恤的淳朴之风,以及对富人权贵的鄙视,对末日审判正义必胜和救世主行将降临世间的信念,对于受尽现世压迫和呻吟于奴隶制之下的广大劳苦大众,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简述法国《人权宣言》的内容及其意义。(四川大学2005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1789年8月26日,制宪议会通过了《人权宣言》(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宣言》是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它的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宣言强调天赋人权的原理,“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宣言提出,权利来自国民。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宣布了法治原则,“法律是公共意志的体现”,没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利,“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法律保护公民的言论、出版、信仰等自由。宣言最后强调“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二)意义。(1)《人权宣言》是大革命中第一部以启蒙思想为基础制定的纲领性文献,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主义的王权、神权和特权,用人权和法治取而代之,并以后者作为新的社会秩序的奠基石。(2)《人权宣言》所宣布的人权、法治、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八九年原则”。在君主立宪派领导时期所通过的立法和施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些原则为指导的。“八九年原则”是改造封建社会,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简述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标准答案: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和新的经济、阶级关系的出现,逐步产生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维新派,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中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①要求学习西方。不但要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政治、经济制度。②谴责外国侵略,主张中国在加强兵备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③政治上要求采用西方国家君主立宪的议会制政体来代替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早期维新思想的特点:首先,他们具有比较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其次,他们在反对外国侵略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民主思想。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在登上政治舞台前夕的政治心态和政治要求。然而,这些思想家毕竟刚从洋务派的营垒中脱胎出来,具有浓厚的封建士大夫气息,还不能摆脱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再加上他们对西方的政治理论、政治思想重视不够、介绍不够,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只是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主张,尚未在哲学、政治学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理论建设,从而表现出其思想行动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如何评价甘地和甘地主义?标准答案:(1)甘地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甘地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他自始至终举起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英斗争;他是印度国大党的核心人物,曾根据实际情况将国大党改组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并有城市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印度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组织保证;甘地比较注重实际,他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印度的传统,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策略;他先后四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唤起了人民大众的民族觉悟;他在反英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级、不同种姓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旗帜之下,使反英斗争由上层的小圈子扩大到人民群众之中。因此,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1947年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2)甘地虽然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甘地和甘地主义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界限之内。加之他在反英斗争中极力维护印度资产阶级对民族运动的领导权,导致了印度民族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知识点解析: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在印度被誉为“圣雄甘地”。1893—1914年他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即甘地主义。甘地主义属于“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9、战后西欧经济由严重衰落几近崩溃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重又与美国分庭抗礼的原因是什么?标准答案:第一,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大环境看:(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方向。(2)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较大的适应性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能力空前增强。(3)生产社会化与国际分工日益深入,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经济联系空前紧密,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从西欧的自身环境来看:(1)西欧的传统产业布局和劳动力素质的基础优势明显,为恢复经济提供了重要保证。(2)西欧国家垄断资本在维护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显著影响。(3)国家垄断资本的国际联合为西欧经济充分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4)依赖于廉价的工业原料和能源资源,主要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简述20世纪30年代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标准答案:20世纪30年代,面对法西斯势力的咄咄逼人的侵略,英法两国做出的反应就是实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作为一项长期推行的政策,绥靖政策有着深刻的根源。(1)共同的原因有:第一,战后人民普遍厌战,和平主义盛行。一战给英法造成的巨大伤亡,使人们对战争充满恐惧,普遍厌恶战争,向往和平,这种和平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政策的制定。第二,英法两国想靠牺牲东欧各国特别是苏联的利益来换取德国对其自身利益的尊重。(2)就英国而言:它长期在欧洲推行“大陆均势”,一战后总想扶持德国来牵制法国,推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因而推行绥靖政策以扶持德国;当德、日、意法西斯逐渐走上扩张道路、向其全面挑战时,英国作为一个在世界上拥有许多利益的世界性殖民帝国,其实力却不足以维护所有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首先关心的是大英帝国本身的安全,企图靠牺牲一些局部利益来保住其根本利益,因此,英国的绥靖政策是其战略摊子太多与其实力不足这一矛盾的产物;而且英国在30年代仍然坚持保守的财政政策,不敢应用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因而导致军费严重不足,军事实力下滑,从而使得英国政府只能依赖外交上的绥靖政策来平息各种事件。(3)就法国而言:它在一战后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是建立在英法合作的基础之上的,每当它想实施其建立欧洲霸权的计划时,总会遇到英、美的联合反对,无法有所作为,不得不返回到英法合作的道路上来;而且法国是陷入经济大危机较晚的国家,也是在危机后恢复最慢的国家,持续时间比别的国家长,经济困难;与经济危机相伴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经济社会矛盾导致了整个30年代法国政局的分裂和动荡不安,内阁的频繁更替,使得法国不能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对外政策,因而只能追随英国;当法西斯侵略势力日益膨胀时,英国坚定地走上绥靖道路,法国也只得尾随其后,执行绥靖法西斯侵略的政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武汉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背景。(1)张骞通西域。汉武帝即位,就准备反击匈奴。他为了争取联合力量,于建元三年(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大月氏原居于今敦煌、祁连之间,文帝时期,为匈奴所破,被迫西迁,重建国家。张骞出使大月氏的目的,是约大月氏与汉联合,东西两面夹击匈奴,胜利后可回归河西故地。(2)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要宣传明朝的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招谕各国前来朝贡,也有发展以朝贡为形式的海外贸易的意图。(二)过程。(1)张骞通西域。第一次是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四年(前119年)。出使西域的目的:第一次要联合大月氏,第二次要联合乌孙。当时匈奴在西域势力很大,大月氏、乌孙不想再回原地,所以张骞原定的目的未能达到。但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对六七个国家的自然环境、物产、风土人情等进行了考察,回来后向武帝作了详细汇报。第二次出使到乌孙,并派助手到达许多国家。他回来时带了几十名乌孙人到长安,这是西域派使者第一次到中原来,受到了隆重接待。不久,张骞的助手们也带着其他国家的使者一起回到长安。(2)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共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历时28年。郑和船队游历南洋群岛诸国,到达中南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越过了赤道。(三)历史意义。(1)张骞通西域。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不断地传入西域,如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对西域的影响很广泛。此外丝织品、漆器等精美手工艺品大量向西域行销,对西域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西域劳动人民也把繁殖和饲养牲畜的方法、种植瓜果蔬菜和豆类的技术传到了汉族人民居住的地区,丰富了汉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2)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七次远航,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地方,比意大利人哥伦布和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要早半个世纪以上。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苏里曼一世的内外政策标准答案:1520年,苏里曼继任奥斯曼帝国苏丹,在位46年,这段时间是奥斯曼帝国的全盛时期,在政治、文化、军事方面都有极大的建树。对内政策:1.在土地制度方面,苏里曼确定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并收回了军事采邑主封授亲信的特权。2.在中央政权的加强方面,苏里曼设立了6人组成的“宫相”,以制约首相权力;确定新军(叶舍里尼)组织制度,以抑制封建主分裂企图;此外还对财政税收实行中央集权。3.在法律方面,苏里曼使帝国法律系统化、制度化。在受益于拜占庭帝国法律学的同时,充分吸收了古典伊斯兰法,并以此为基础,以各民族传统法为辅,制定了苏里曼法典。1530年编订完成了奥斯曼帝国的最大法典——《群河总汇》,1532年又整理完成相当于宪法的完整的埃及法典。4.在宗教方面,苏里曼继续采用米勒特制这种宗教宽容政策。前后批准成立了希腊正教、犹太教、亚美尼亚格里高利教等米勒特。1536年,又形成天主教的米勒特。对外征伐与政策:1.1521年,苏里曼趁匈牙利忙于内讧之时,攻占贝尔格莱德,取得了奥斯曼帝国与中欧的交通孔道。2.1522年,苏里曼进攻罗德岛,迫其投降,取得伊斯坦布尔至开罗的必经之地。3.在欧洲各国的争执中,苏里曼同法国站在一边,反对匈牙利,占领了匈牙利大部分领土。4.苏里曼用高超的政治手腕笼络了大批海盗,在他们的帮助下,在亚非地区大大扩大了奥斯曼帝国版图。苏里曼一世在对外扩张领土方面超过了前辈,在内政方面也改善并完成了他的祖先所建立的各种制度,是奥斯曼帝国影响至为深远的一位君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综述19世纪后半期东方国家上层改革运动。(北京大学2006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运动的主要内容为:兴办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矿企业和交通运输业,主要有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这些企业大多采用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形式。还购买和制造船舰,建立北洋海军。同时,还设立外文学堂、军事学堂等新式学校,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后经中法、中日甲午战争的打击,洋务运动遂告失败。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出现了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要求变法的维新运动。1897年底德国强占胶州湾,维新变法运动被推向了高潮。1898年6月9日,光绪帝接受康有为等的建议,下诏变法,推行新政,使维新变法进入到实施阶段。同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的基本要求是:改变现状,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二)日本的明治维新。19世纪60年代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主要内容: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改革土地制度,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军队编制。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同时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三)土耳其坦志麦特。1856年土耳其及其西欧联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俄军,土耳其重新开始改革。同年,苏丹颁布《帝国诏书》,该诏书重申了1839年《御园赦令》的各项原则及内容。根据《御园赦令》和《帝国诏书》,在苏丹的支持下,改革派大臣推行了以法制改革为中心的改革,先后颁布了新刑法、新民法、商业法、海上法、土地法、省区行政法等,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坦志麦特的改革措施逐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各种新法律的颁布奠定了奥斯曼帝国世俗生活领域的法律基础。新式学校造就了一批受过欧式教育、具有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的年轻人,其中包括凯末尔等未来的青年土耳其党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比较《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中国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时,由解缙等奉命纂修。全书为22877卷,另有凡例、目录60卷,合共22937卷,装订成11095册。全书收人古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名贵典籍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焚烧殆尽,少量的被劫到国外。目前经多方访查整理,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797卷。(二)《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3503种,共79337卷,装订成36304册,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后共缮写7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4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每书皆摘举要点,考其源流得失,广泛地评价了我国的古籍,可为阅读古籍入门之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标准答案:(1)改革币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2)盐铁收归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汉初盐铁业为自由经营。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开始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采纳大农令桑弘羊的建议,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均输法主要是针对各郡国输送贡物人京烦难,农民的劳役负担沉重以及贡物在运输中损坏和变质等问题提出的。各郡国设置均输官吏,令工官造车辆,加强运输力量,各郡国应交的贡品,除特优者仍应直接运送京师外,一般贡品则按当地市场价格,折合成当地丰饶而价廉的土特产品,交给均输官,由他负责运到其他价高地区销售。这样既解决了上述困难,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得以增加。平准是封建国家运用手中掌握的大量物资和经济力量,贵时抛售,贱时收买,以稳定市场物价的一种经济活动。为了执行此法,在京师长安设置了平准机构。太初元年(前104),大农令充实调整为大司农,在其下设立平准令丞,专门管理此事。平准法的推行既有利于稳定物价、调整供需,又防止了富商大贾囤积居奇、从中牟利。(3)颁布算缗、告缗令。为了打击富商大贾、高利贷者的经济实力,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汉武帝分别于元狩四年(前119)和元鼎三年(前114)颁布了算缗、告缗令。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和车船所有者征收财产税。对隐瞒不报或自报不实者,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被没收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浩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同时重申,禁止商人占有土地,违者没收。中央通过这一政策增加了收入。上述法令的施行,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豪强、贵族的经济势力,增加了西汉政府的财政收入,暂时缓解了由于战争和奢侈浪费所造成的困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赋税制度变迁的主要内容。标准答案:唐中后期,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大量逃亡,使得唐政府系之于丁身的租庸调制无法维持了。为了整顿赋税制度,保障中央政府获取足够的税收以应付安史之乱后的新形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和推动下,唐王朝对国家税收体制做出重大调整——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即两税法:①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②“量出以制人”,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③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④地税按田亩征收谷物。纳税的田亩以大历十四年(779)的垦田数为准。⑤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⑥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因为夏秋两征,故名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简化了税制,使得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两税法的实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土地兼并更加严重;由于“量出以制人”,致使税额不断增加,且后来两税之外又增加了许多苛捐杂税;两税法规定户税钱要折合成绢帛交纳,后来由于货币不足,出现了“钱重物轻”的现象,致使纳税者的实际负担增加。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募役法把原来按照主户户等轮充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募役的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原来有差役负担的人家所交纳的,叫做“免役钱”;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官户、寺官户等也都得按照户等出“助役钱”。方田均税法,是在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的基础上,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一一登记上册,并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均定税率高低。这项法令对大量隐瞒田地的豪强地主不利,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丈量工作进展很慢,仅仅在华北平原和关中盆地的五路进行过,以后便停顿下来。明初,赋税以土地为对象征收的,按田亩计算。役是以人为对象征派的。按户所征派的役,叫做里甲,按丁所征派的役,叫做均徭。而在征收的内容上,主要是征收实物和劳役。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猛烈,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旧的赋役制度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便应运而生了。嘉靖十年(1531)局部地区就出现了一条鞭法。1581年,张居正把一条鞭法推向全国。主要内容有:①田赋折银征收。田赋中除政府所需要征收的米、麦实物外,其余所有实物均折银征收。②徭役折银上纳。所有名目的徭役,皆折成银两。原来,各种名目的徭役主要由人丁负担,现在改为按人丁和田粮两者摊派。至于摊派的比例,由于各地和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地、因时表现出较大差异:有的地方以田为主,以丁为助;有的地方以丁为主,以田为辅;有的地方丁、田平均摊派;个别地方也有全部摊人田亩的。但不管程度如何,徭役摊人田赋的趋向是一致的。改革以后必须的诸役负担,由官府雇人承应。即“一岁之役,官为佥募”。③赋、役银合并征收。将田赋银和由丁、田共同承担的徭役银合并征收。④赋、役银合并后,直接交与地方官府,即“丁、粮毕输于官”,再由官府用银雇人应役。统一赋役,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漏税;将力役部分摊入田赋,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并且赋役一概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清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勤激励方案
- 篮球培训积分方案
-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大连市名校联盟九年级(上)第二次月考数学试卷(含答案)
- 广西公务员面试模拟82
- 黑龙江公务员面试模拟112
- 2020年10月31日上午山西省大同市公务员面试真题
- 河南面试模拟43
- 2019年黑龙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公检法类)
- 2008年1月25日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面试真题
- 上海市普陀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采伐树木合同模板
- 培训师破冰游戏大全课件
- 期中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气能破岩作业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程序文件SOP
- 92式手枪基础训练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幼儿园教学课件《半条棉被》课件
- 电子证照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电子诊断在汽车维修技术中的应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