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0题)_第1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0题)_第2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0题)_第3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0题)_第4页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3(共9套)(共90题)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1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论述近几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趋势、特征及新热点。(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中国史复试真题)标准答案:(一)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趋势,有学者总结为“三弱三强”,即政治史研究相对减少变弱,其他专门史研究相对增多增强;研究热点逐渐后移,民国政治史研究升温,晚晴政治史相对冷寂;研究中对革命运动、革命者的研究相对减少,对当政者、统治集团及其政治制度的研究得到加强。(二)特征。总体而言,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近现代史研究在学风方面有一个突出特征,即由80年代注重定性分析和宏观论证、突出问题意识的特点,转变为90年代注重史料和实证分析、强调个案探讨与学理考察的趋向。(三)新热点。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1)政治史。政治史新领域探索不断取得突破;有关政治事件的史实考证不断深化;注意考察政治体系、制度等结构性的因素;充分重视国际化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发展。(2)社会史。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史发生了区域史的转向;“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成为近年来社会史研究关注的焦点;出现眼光向下的趋向,即由以前关注上层社会、社会精英及政治经济等领域转而热衷于探讨社会下层民众的状态、心理及属性。(3)思想史研究者开始从划分、梳理社会思潮转向对具体思想交锋与论战的深入探讨;关注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在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学术史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研究成果令人瞩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评述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苏州大学2004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康有为的变法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之中。(一)《新学伪经考》。《新学伪经考》于1891年8月刊行。在这部书中,康有为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逸礼》《毛诗》《左传》《易经》等均系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因此是“伪经”。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据,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为“新学”。康有为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他的大胆议论,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顽固派的攻击下,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下令严禁该书流传。(二)《孔子改制考》。《孔子改制考》刊行于1898年。在这部著作中,康有为将今文经学观点与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结合起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一方面,《孔子改制考》发挥了“托古改制”的思想,认为“六经”全部都是孔子自己撰著的,是孔子“托古改制”的范本。他认为“六经”中所称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孔子为了按照自己的理想实行改制而假托古人的议论创作出来的。《孔子改制考》在理论上否定了“敬天法祖”的守旧思想,同时又企图借用孔子的权威来为变法维新制造理论依据,为变法维新说扫除思想障碍。另一方面,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又运用今文经学三统三世的学说,认为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分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个阶段,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并且他进一步把“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附会为君主专制时代、君主立宪世代和民主共和时代。依照这种进化史观,康有为强调了当时中国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的必然性,为变法维新寻求理论支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论述德国与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标准答案:二战后,德国与日本在经历战争的惨重创伤后,都迅速重建,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其原因如下:德国:1.从政治角度看:基督教民主联盟长期执政,形成了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政治气候,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2.从经济政策角度分析:(1)德国原有的经济基础比较好,虽然固定资产遭到战争破坏,但企业布局、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劳动力素质方面保持着较高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2)马歇尔计划援德资金的合理使用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促使联邦德国能尽快完成经济模式转轨,对经济发展起了稳定和促进作用;(3)长期保持较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投资;(4)对外贸易稳定、持续增长,促进了工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5)非军事化立国的战后政策,使联邦德国可以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从事经济建设,不必为战后东西方对抗局势背上沉重的军备竞赛的包袱。日本:1.战后初期,日本推行政治经济民主化改革,为战后经济高速发展铺平了道路:(1)实行非军事化改革,摧毁了军国主义对某些领域的专制控制;(2)解散财阀,打破了财阀家族垄断的经济格局,为日本经济民主化发展铺平了道路,也为垄断资本主义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条件;(3)实行土地改革,征购寄生地主的全部土地,转卖给农民。这个举措解放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收入,为农业生产商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2.在民主化改革中,日本民主的政党政治逐渐形成,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民主运动蓬勃展开,成为日本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其中自民党长期执政,自民党主张自由经济,对经济高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3.朝鲜战争给日本带来了大量军事订货,极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出口贸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西欧十字军东侵的历史原因及后果。(东北师范大学2001年世界史综合卷真题;江西师范大学2013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原因。(1)由于城市的兴起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西欧封建主对商品和货币的需求越来越高,仅靠固定的封建地租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世袭领地制的确立,为了防止领地的分割,西欧大多实行长子继承制,幼子不能继承领地,成为无地的骑士贵族,加上西欧人口的增长、封建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西欧社会危机。(2)罗马教廷和西欧教会的怂恿。他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又向往扩大西方教会的势力,企图把东方正教教会置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同时梦想从伊斯兰教徒手中夺回失去的地盘。西欧商人,尤其威尼斯、热那亚、比萨等意大利城市的商人,企图从阿拉伯人和拜占廷人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的贸易港口和市场,垄断地中海贸易,因而积极支持十字军向东扩张。(3)11世纪,近东各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十字军东征造成了客观条件。1071年,塞尔柱突厥人占领基督教的发源地耶路撒冷。1091年,一支突厥人准备进攻拜占廷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危在旦夕。走投无路的皇帝阿历克塞一世(1081—1118年)不得不向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求援。拜占廷帝国的困境,终于成为西欧封建主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1088—1099年)在法国的克勒芒宗教大会上号召组织十字军。(二)影响。(1)对东方人民来说,十字军东征无疑是一场浩劫,它破坏了生产力,摧残了文化,洗劫了许多城市和乡村,断送了无数人的宝贵生命,严重地阻碍了近东各国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欧洲的广大劳动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2)十字军东征,打破了拜占廷和阿拉伯商人在东方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西欧商人特别是意大利北部和西部地中海的一些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马赛、巴塞罗那等),取得了地中海的商业霸权。(3)十字军东征,对西欧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封建主在东征战争中由于死亡或失败而消耗了力量,而城市却在贸易增长的刺激下得到较快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市民的地位,从而导致等级议会君主制的产生。在城市市民的支持下,王权日益加强起来,进而为西欧各国消除封建割据,实现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4)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大大降低了教会威信,教皇权力走向衰落。十字军东征以后,作为欧洲文化中心的拜占廷已失去昔日的繁荣,而西欧人却从拜占廷人和阿拉伯那里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析独立后拉丁美洲发展缓慢的原因。(东北师范大学1999年世界近代史真题)标准答案: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旧的社会经济基础。由于拉丁美洲各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十分软弱,独立后各国的政权一般都转移到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因而仍保留了原有的大土地所有制,也促成了“考迪罗”独裁权力的形成。独立战争后,考迪罗夺取和把持政权的现象肆虐拉美各国。(一)大地产制。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后,殖民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保存下来,其中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大地产制。殖民地时期绝大多数克里奥地主的大地产不仅原封未动,而且他们又利用独立后掌权的有利条件,霸占了从殖民者那里没收来的大量土地。不仅如此,作为新的统治者,他们通常与天主教势力甚至新殖民主义者串通一气,以极不光彩的手段兼并印第安人的土地,甚至剥夺广大农民的耕地,使大地产制更加发展。19世纪拉丁美洲各国大地主兼并的土地等于以前3个世纪的总和。这些克里奥地主的大庄园,基本上仍保持中世纪的剥削形式,有的地方还盛行债务奴隶制。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它大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二)考迪罗统治。拉美各国独立后,除巴西实行帝制政体外,其余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制。然而,多数国家很快就陷入了政治混乱、经济停滞的状态,普遍出现了军事独裁统治,即考迪罗的统治(又称为考迪罗主义)。考迪罗主义实质是军人专政的军事独裁制度,是大地主专政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大地产制占优势的状况。考迪罗独裁者既不是世袭的,也不是通过选举产生的,而基本上是通过内战或武装政变而掌权的。因此,各个地主集团为争得政权经常发动军事政变。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权总是很不稳定。考迪罗制度对拉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正是由于考迪罗制度的存在,使拉美国家长期陷入一种“无政府状态一考迪罗独裁一无政府状态”的恶性循环之中。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评价忽必烈的改制。标准答案:忽必烈即位前后在政治上所进行的改革主要表现在推行“汉法”上。他即位前,曾在邢台、兆(陕西西安)两处封地采用汉法征收赋税,曾取得“邢乃大治”和“关陇大治”的效果。忽必烈定都中原建立元朝,使汉法得以全面推行,从而成为十三世纪蒙元历史上的改革家。在经济方面,忽必烈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以农桑为急务”,使百姓“安业立农”。为此,他多次下令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还规定多余的牧地听民垦耕,把许多牧场重新还作农田,用封建的租佃方式招募农民耕种。他又下令禁止掠人为奴,并把一些掠夺来的驱口释放为民。1271年,颁布《户口条画》,对户籍进行整顿,禁止非法占有奴隶。通过这些措施,扩大了国家的征税范围,在客观上也多少调整了劳动者的地位,对防止农民沦为“驱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样,在汉族地区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不但放弃了在汉族地区推行其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的企图,而且还扶植汉族地主,甚至连蒙古贵族也逐渐转化成为封建地主。在政治方面,忽必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过去那种裂土分封的旧法,改封地为赐田,使原贵族变成一般地主,削弱其政治权势,从而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为加强君权,建立了一套糅合汉法和部分蒙古旧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机构。在中央,设行省,领六部,掌管全国政务。在地方上,元朝设立行中书省,设丞相一人,统领地方军政大事。行省制度从政治上保证了国家对地方的控制,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有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分设总管、知府、知州、知县外,还在各级政府中另外设一官职——达鲁花赤,掌管并督察地方行政。达鲁花赤均由蒙古人和色目人担任,这一官职的设置,表现了蒙古统治者对汉族官吏的防备心态。对少数民族地区,元政府也因地而异地采用了不同的统治政策。在西藏,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从元朝起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的一部分。此外,还在云南设立行省,在台湾澎湖设立巡检可,管辖澎湖和台湾,并隶属福建行省。台湾岛被正式纳人中国版图。为了防备和镇压各地人民的反抗,元朝政府在全国遍驻军队,元朝军队分为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等。蒙古军和探马赤军是骨干,主要驻防于京师和腹里,而汉军和新附军多驻在江淮以南。忽必烈又实行四等人制,对全国人民进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这一措施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全国设立驿站和急递铺,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政治联系,保证了中央政令的贯彻和执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忽必烈推行“汉法”,限制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部分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这引起了守旧贵族的强烈反对,造成了藩王的叛乱,历经十多年才平定。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罗马在地中海区域的征服、统治政策和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征服经过。罗马人在意大利半岛建立霸业之后,就开始了向地中海周边区域的扩张。对北非的迦太基的征服。经过三次布匿战争罗马最终灭亡了迦太基,建立了在两地中海地区的特权。在布匿战争进行的同时,罗马还通过西班牙战争(前210~前133年)、马其顿战争(前217~前167年)和叙利亚战争(前192~前188年)完成了对西班牙、希腊、马其顿和小亚细亚的征服。(2)统治政策。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的过程,就是对这些地区或国家进行野蛮破坏、疯狂掠夺的过程,也是对各地居民进行血腥屠杀、残酷奴役的过程。在占领区,罗马设立行省进行统治。到公元前120年,所设置的行省已有:西西里、撒丁尼亚、山南高卢、西班牙、阿非利加、伊利里亚、马其顿、亚细亚、山外高卢和塞浦路斯等。在各行省,罗马委派高级军政长官或大法官担任总督,由他们代表中央直接治理。罗马对于行省内各城市分别给予不同的自治权以便于统治。经济上,罗马对行省实行包税制,行省居民因此要承受罗马政府和包税商人的双重剥削。(3)历史意义。罗马的对外扩张和掠夺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罗马对地中海世界的征服和奴役,加速了其手工业,特别是商业和高利贷业的发展。促进了一个新阶层的兴起——骑士。他们逐渐取代新贵族成为元老阶层以下最有特权地位的人。随着罗马对外扩张的深入,贵族利用特权侵吞罗马公地,贵族和骑士集团还大量兼并小农土地,大地产形成,新形成的大地产多采用农庄的方式来管理经营。大地产形成给罗马社会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小农的破产和流氓无产者的出现。这给国家的政治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小农的破产不仅在罗马社会形成了一个寄生阶层,而且动摇了罗马城邦共和制的阶级基础,严重应影响了罗马军队的兵源和战斗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试析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及其对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标准答案:(1)实质: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反映了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及国际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一战后,列强为分赃和争霸世界而互相争夺,为共同利益而相互勾结。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和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战后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2)影响:凡一华体系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实力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妥协而建立的,它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英法仍不失欧洲大国地位,通过操纵国际联盟发挥作用;美国依靠经济实力夺取世界霸权的企图失败,但在拉美进一步巩固了西半球的霸权,在东亚和日本共同占据主导地位;日本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这个体系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际联盟组织创造出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1923年~1929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但帝国主义这一新的国际体系从建立的开始,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矛盾:①它完全建立在帝国主义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夺之上,是不公正、不对等的,为德日法西斯的崛起埋下了祸根;②它完全排斥了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在凡尔赛体系中集中体现了反苏反共的内容,其营造下的国际秩序是不完整的;③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建立在对广大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欺压和剥削基础上的,所以从该体系建立伊始,就受到新兴的民族国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④体系缺乏公正、民主、普遍性,决定了其在二三十年代国际关系体系的作用是有限的,也决定了其寿命必然是短暂的。原有帝国主义矛盾无法根除,新的矛盾又出现,并日益尖锐,成为不稳定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简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和影响。标准答案: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美、苏、英三大国尤其是美苏开始考虑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从那时起到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为止,美、苏、英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形成了大批或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公告和宣言,其中有关三大国对战后世界的一系列安排构成了雅尔塔体系(或体制),其中以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的会议及通过的决议、密约最为重要。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首先,是有关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其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它们所占领的国家的归属和边界问题;再次,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从而作为和平时期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常设机构;最后,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美、英、苏三大国创立雅尔塔体系的初衷是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借助于联合国组织,缓和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使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及战后新一轮大国争夺的开始,雅尔塔体系不仅没能消除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对战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我国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及其改造完成的意义。标准答案: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在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及时将“组织起来”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第三,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第四,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第五,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在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国家应努力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展农业经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期间,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全国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农民安居乐业,生产有所发展,生活有所改善。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从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2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以宋、元、明、清为例论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迁标准答案: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自从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以来不断发展变迁,其长官一直都由中央政府任命。下面以宋、元、明、清为例论述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变迁。1.宋朝沿袭前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而也有改动。可分为县以下政区(镇、监、场)、县级政区(县、监、寨)、统县政区(府、州、军、监)、高层政区(路)。首先,削减府、州、军、监一级长官的权力,不许其兼任两个地区及以上的职务;又规定其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在更上一级政区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分别负责具体事务。可见,北宋的地方行政体制处处透露着分权的意图,朱熹评论道,在这种地方行政体制下,地方上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权力。2.元朝的地方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丞相。最初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演变成地方最高权力机构。分全国为十个行省,分别是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府、州、县,其长官均称达鲁花赤。行省的辖区辽阔,实行军政合一的制度。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保证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同时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3.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是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行省或省。洪武九年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布政使司之下又设府、县二级地方政权,长官称知府、知县。明朝的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显然也存在着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4.清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也略有增改。地方行政组织有省、府、县诸级,还有与省相当的边疆特别行政区。鸦片战争前,共有18个行省。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各省均设巡抚,每一省或二三省设一总督,掌握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大权,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一切秉承皇帝的旨意行事。此外,每省还设提督学政一人,会同督抚主管一省的教育、科举等事务,其地位与督抚平行,素有“学台”之称;督抚之下又设承宣布政使司,长官为布政使,主管一省的民政、财政和人事,称“藩台”;设提刑按察使司,长官为提刑按察使,主管一省的司法、刑狱和纠察,兼领传驿,称“臬台”。另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立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总之,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尽相同,多有沿革。除元朝的行省独立性较强外,其余朝代的地方行政机构的职权或被分割,或被大部收归中央,其间贯穿着削弱地方权力而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谈谈对二里头文化的认识。标准答案:(1)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1959年,徐旭生先生在河南偃师县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的重视,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此后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发现了数十处遗址,经过重点发掘的有偃师二里头、登封告城望城岗、夏县东下冯、临汝煤山、洛阳矬李等遗址。在这些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址中,偃师二里头遗址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因此,把这些文化遗存称之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存可以分为四期,根据碳一14测定,都在夏代纪年的范围之内或者偏晚。目前,虽然还没有足以确定它是夏代文化的直接证据,但所提供的丰富考古资料有力地推动了探索夏代文化的工作。(2)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内涵: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尚未完全肯定,但已有青铜器出现,包括爵、戈、镞、戚、刀、锥、凿、鱼钩等,并发现了铸铜的坩埚、陶范、铜渣,经测定所出土的铜爵属于锡青铜,由此确定二里头文化属于中国早期的青铜文化。从大量农具和饲养的家畜、家禽遗骨判定,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大型宫殿基址。虽然尚未发现与宫殿基址规模相称的大陵墓,但是不同形制、葬士和随葬品的墓葬的存在,说明二里头文化时期贵族与平民的对立已经十分明显。(3)对于二里头文化的探讨:研究者一致认为二里头头文化是探讨夏文化的主要对象,因为从地域来看,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豫西、晋南,是古史传说中夏人活动的中心地区。从时间来看,二里头文化与夏朝的年代基本相合。从文化发展序列看,二里头文化上承河南龙山文化,下启早商文化,应属于夏文化。从文化面貌来看,二里头文化中包含的关于阶级压迫、国家建立以及青铜器出现等内容,都与文献中记载的夏代史实相符。因此,就目前已掌握的材料来看,我们可以把它看做夏文化。但具体看法又有许多分歧。几种主要的看法是:一、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二、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三、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二期是夏文化,而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属于商文化;四、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为夏文化,偃师二里头遗址即是夏都阳城。这些分歧的解决有待于考古发掘提供更多的物证,同时,有待于多学科结合研究取得确切数据,对目前推算出来的夏商纪年进行验证或修正,将夏朝的绝对年代确定下来,从而为夏文化探讨提供可靠前提。“夏商周断代工程”结束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试析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演变。(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第一阶段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展开战略进攻。这一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出动强大兵力对国民政府进行军事打击,辅以政治诱降,强调速战速决,在短期内灭亡中国。(二)第二阶段从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守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前期。这一阶段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为:对国民党政府加强政治诱降,同时也不放松军事进攻,打拉并举;集中大量兵力加紧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在国际上,力图切断第三国对中国的援助。(三)第三阶段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是日本帝国主义陷入太平洋战争,在中国战场上走向失败的时期。这一时期日本侵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加紧对解放区进攻,企图把中国变成其南进的“兵站”;进一步推行对蒋介石的诱降政策;同时扶植汪伪政权进行灭亡前的垂死挣扎。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美国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对德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当时国际格局的影响。(南京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国际关系史)真题)标准答案:(一)道威斯计划。1924年4月9日,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建议书,即“道威斯计划”。8月,协约国伦敦国际会议正式通过了这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1)对德国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未加确定,只规定该计划生效的第一年度德国应支付lO亿金马克赔款,以后逐年增加,从第五年度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赔款。(2)德国赔款的支付来源是工业企业和铁路的利润,以及关税和日用品间接税。(3)向德国提供一笔8亿金马克的国际贷款,以帮助它平衡预算和稳定通货;货款大部分由美国提供。德国的财政经济要受到以赔偿事务总管为核心的协约国代表的监督。1924年9月1日,“道威斯计划”开始实行。道威斯计划对欧洲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首先,巴黎和会赋予法国在解决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宰地位被美英所取代,这就打击了法国的欧洲霸权计划;其次,道威斯计划给美英资本特别是美国资本流人德国扫清了道路,从而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再次,道威斯计划使德国的赔款和美国的贷款发生了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元大量涌人德国,美国不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而且在整个欧洲事务上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杨格计划。1928年,德国借口经济困难,要求修改“道威斯计划”。在美国支持下,1929年2月11日,由美、英、法、德、比、意、日等国专家组成的、以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为主席的“审议道威斯计划”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6月,该委员会制订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此计划于1930年1月在海牙国际会议上得到有关政府批准。计划确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139.5亿金马克,限59年内付清。前37年,每年付款19.88亿金马克;后22年,每年付款数不等,平均15亿多金马克。计划取消对德国财政经济上的国际监督,由美、英、法、意、比五国合设一个国际结算银行,负责处理赔款方面的事宜。杨格计划进一步放松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有利于德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试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标准答案:(1)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依靠毫无实权的皇帝,不敢和广大人民群众联合,因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第二,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掌握着人权、军权。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一群没有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第三,对帝国主义保有幻想,更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第四,维新派在变法的理论、策略和措施上有重大失误。“托古改制”的理论难以为人接受,为政治而牵强学术,其效果适得其反。在变法的错略、措施上急躁冒进、不分轻重缓急,社会难以承受,缺乏善后措施和可操作性。(2)历史意义:第一,这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符合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潮流。第二,这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三,这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宣传了进化论和民权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思想、旧文化,改变了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面貌。第四,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起点。由此带动了史学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第五,对社会风气和习俗的变化也有影响。延续千余年的缠足陋习受到社会广泛地抨击,以不缠足、兴女学为起点的妇女解放运动起步。因此,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一次救亡运动、改革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戊戌变法是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原动力,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新生的一次大飞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评价“二战”后美国几任总统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和尼克松的主要施政政策。标准答案:(1)杜鲁门政府解决战后一系列国内问题的重要举措就是提出公平施政纲领。公平施政纲领的核心是通过立法保障美国普通公众的经济权利。公平施政实质上是“罗斯福新政”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和扩大,其目的在于用国家的手段,通过自由主义的改良措施,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革命,同时延缓经济衰退并最大限度地促进私营企业的生产。此外,也是为了抵制社会主义国家的消除剥削、实行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对资本主义国家劳动人民的影响,为其“冷战”政策和全球霸权服务。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纲领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成就非常有限。由于共和党控制了参众两议院的多数,杜鲁门提出的许多法案没有被通过;民主党陷于分裂也妨碍了政策的推行。实际上公平施政是雷声大,雨点小,到1950年,杜鲁门政府忙于侵朝战争和应付国内所谓的“颠覆”活动,公平施政就停止了。(2)“新边疆”政策是美国民主党总统肯尼迪的施政纲领。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缓慢,贫困问题严重,黑人运动逐步高涨;而西欧、日本进人经济迅猛发展时期,苏联的科技发展有迎头赶上和超过美国之势,美国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些因素迫使美国采取新的对策。1960年肯尼迪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新边疆”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内政方面,实行双重利率即降低长期利率、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采纳“新经济学”的减税主张,实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等;在对外政策方面,推行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把大规模报复战略转变为灵活反应战略,试图将西欧纳入以美国为主体的大西洋共同体之中。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成就甚少,在他遇刺身亡后,留下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成了其继任者约翰逊伟大社会计划的前奏。(3)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最主要的政策就是伟大社会计划。伟大社会计划是美国统治阶级所推行的自“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为实现这一目标,国会通过了包括“向贫困宣战”“保障民权”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立法400多项,将战后美国的社会改革推到了新的高峰。约翰逊任内,基本上实现了伟大社会的主要日标。虽然约翰逊政府在教育、解决失业、提高最低工资等方面做了许多事,但由于约翰逊政府在越南战争中不断升级,国防开支急剧增加,因此解决美国贫困问题的伟大社会的目标并没有真正实现。(4)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是对自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职能的调整,也是对胡佛自愿合作的联邦主义政策的继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和美国统治集团为解决经济滞胀所进行的政策大幅度调整的探索。它在当时虽然收效不大,但在调整联邦制度权力结构、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能、克服社会福利政策弊端、寻求对付滞胀经济的途径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知识点解析:“二战”后美国政府不断调整国内政策,以适应新的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它体现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自我调整机制。7、简述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标准答案: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开启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的重要转型。就中国外交史而言,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鸦片战争前,清朝并无办理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涉外事务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是派出“钦差大臣”处理有关对外交涉事宜,后来又设置了一个专门与洋人打交道的“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办理外交为主的机构——总理衙门成立。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执掌外交大权,在清政府中央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01年,根据《辛丑条约》,外务部成立,其职掌与总理衙门相同。外务部较总理衙门更为完备和正规,列六部之首,足以表明外交机构在清朝中央政府地位的提升。1911年,清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外务部成为内阁中的一个部,原外务部职官名称取消,设大臣和副大臣主持部务。1911年10月,清王朝灭亡。次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设外交部,其职掌是:管理外国交涉,及关于外人事务并在外侨民事,保护在外商业,监督外交官及领事。1912年,陆征祥任外交总长。陆上任伊始,就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来改组外交部。新的外交部在职掌、内部组织等方面大体上与南京临时政府的外交部相同。在外交部驻外机构的改革方面,驻外使馆和领事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这样,中国首次出现了较完善正规的外交机构。此后,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大体上因袭于此。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新的国民政府实行五院制,外交部成为五院之一的行政院的一个部,这时的外交部已成为一个新型的、现代的外交机构了。总之,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演变,一方面,反映了中国逐渐由一个主权国家变成由列强任意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中国开始从封建保守中走出来,在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中,逐渐走上了一条坎坷的近代化道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第一国际开展了哪些活动?其内部经历了哪些主要斗争?标准答案:主要活动:(1)第一国际前期(普法战争以前)主要活动为支持和促进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第一,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在各国建立支部,努力促进各国工人阶级的联合斗争。在国际的领导和支持下,各国的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而进行斗争。各国工人的经济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增强了工人国际联合斗争和取得胜利的信心。第二,国际十分关心各国的民主运动,积极支持各国工人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政治斗争。在国际的推动下,1865年在英国建立了“全国改革同盟”。该同盟领导了群众性的选举改革运动,促进了1867年国会改革的进行。第三,国际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声援。如对波兰反对沙皇奴役的民族起义的声援和支持,对爱尔兰芬尼亚社起义的支持。(2)第一国际后期(1869年~1876年)先后发表了由马克思起草的关于普法战争的两篇宣言。前一篇分析了战争的起因、性质以及战争的结果。认为普法战争是两国统治阶级蓄谋发动的一场王朝战争,不管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第二帝国的丧钟已经在巴黎敲响了”。后一篇《宣言》指出战争性质的转化和法德阶级在新形势下的正确斗争策略。主要斗争:(1)前期的主要斗争:第一,同蒲鲁东主义斗争。蒲鲁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由蒲鲁东创始,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小资产阶级众多的国家非常流行。其改革方案是建立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二者之间的第三种社会形式,即所谓的“自由”社会。第一国际成立后,蒲鲁东主义者拒绝接受马克思制定的基本路线,并企图把他们的理论强加给国际,以此控制第一国际。对此,第一国际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同蒲鲁东主义者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使之最后瓦解。巴黎公社革命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第二,同工联主义的斗争。工联主义亦称工会主义,是19世纪50~60年代英国工会联合会执行政策的总称。工联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唯一组织,也是总委员会直接依靠的唯一群众性组织。工联领导人支持马克思反对蒲鲁东主义。但他们所坚持的工联主义夸大工会的作用而忽视政治斗争,拒绝党的领导,主张劳资合作,不要求推翻资本主义,对外支持殖民主义政策,反对民族解放运动。工联主义把追求工人眼前的经济利益、争取工人生活条件的点滴改善视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标,从而背弃了工人阶级的伟大使命。对此第一国际同其错误思想进行斗争。(2)后期的主要斗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巴枯宁主义是19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一种无政府主义流派,创始人是俄国的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巴枯宁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主张建立“最充分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绝望情绪。1868年秋,巴枯宁组织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民主同盟”的宗派团体,争夺国际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后期同他进行了激烈斗争,从政治思想上、组织上粉碎了巴枯宁阴谋集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标准答案: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围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不仅改变了社会风气,也有助于人们的精神解放;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在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主要贡献。标准答案: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危急关头召开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同年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的进攻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对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重要思想,表现了毛泽东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的革命首创精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3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析周公的“制礼作乐”。(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周礼”,其内容主要有:各种政刑制度;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同时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二)评价。“周礼”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试述古代雅典由贵族政治转变为民主政治的原因、过程及其意义。(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标准答案:(一)梭伦改革。公元前7世纪末,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不断升级。在经济上他们不满氏族贵族的高利贷和债奴制,因为债奴制导致农民人口外流,国内市场萎缩;政治上他们不满氏族贵族的权力垄断,要求分享政治权力。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不同等级拥有相应的政治权利。(3)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二)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执政官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方案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他针对梭伦改革犹未深入触动的雅典选举体制和血缘团体作了较彻底的改革。(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2)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3)按地区部落征兵,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军组成将军委员会,由军事执政官任主席。(4)实行陶片放逐法,它是按公民投票来决定是否对某一公民实行政治放逐。克利斯提尼改革结束了雅典平民反对贵族的长期斗争,肃清了氏族制残余,最终结束了雅典国家政体从贵族制向民主制的过渡,从而在世界文明史上首次确立了一整套民主体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南京大学2001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概述20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以及这一格局下的历史影响。(江西师范大学2014年世界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919~1920年,英、法、美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同奥地利签订《圣日耳曼条约》,同匈牙利签订《特里亚农条约》,同保加利亚签订《纳伊条约》,同土耳其签订《色佛尔条约》。这些条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1922年,美、英、日等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的《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二)雅尔塔体系。1943年至1945年,美、英、苏三国先后举行了三次首脑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确定了它们安排的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该体系主要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在欧洲和亚洲建立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战后国际政治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以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为基本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雅尔塔体系瓦解。(三)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目前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的力量中心,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家和国家联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概述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标准答案:自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朝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在如何对待义和团问题上存在剿、抚两种不同的主张。李鸿章等洋务派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另一派则主张招抚义和团,并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对付外国侵略者。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的变化:镇压——招抚——镇压。义和团初兴,清政府本能地视之为“匪”、“乱”,坚决镇压,虽有个别官员如张汝梅、毓贤等有过招抚的主张,但都因镇压不力被革职或调迁;1900年,清政府因与帝国主义关系紧张,默许、招抚义和团,承认其合法性。其中因害怕得罪帝国主义,一度曾决定用解散义和团的办法来阻止八国联军的武装入侵;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清政府态度大变,与侵略者联手剿灭义和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论述人民共和国代替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标准答案:在解放战争的条件下,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必然破产,必然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因为:第一,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企图取代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所以它决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二,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苏联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顽固地坚持一党专政,更不容许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四,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也决定其不能实现建立其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确认了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从而走上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中国人民抛弃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共和国,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共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标准答案:1981年6月27日至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正式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是一篇正确地认识建国以来中共所走过的历史道路、科学地总结中共在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重要决议。《决议》共分八个部分,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正确的总结,科学地分析了中共在这些历史事件中的指导思想的正确和错误,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第二,《决议》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科学地概括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决议》指出毛泽东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决议》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含义、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伟大意义,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决议》精辟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阐述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决议》认为,我们一定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第三,《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进一步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指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就是把我们的国家逐步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总结历史经验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坚持思想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把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进一步集中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伟大目标上来。(3)意义十一届六中全会是三中全会后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会议,它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胜利地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广泛的拥护;对于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同心同德为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起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梭伦改革的原因、内容及意义。标准答案:(1)梭伦改革的原因。公元前6世纪初,在贵族寡头政治下,贵族垄断了国家政治,在经济上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和债务奴隶制压迫平民,雅典平民和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受命调停矛盾,进行了宪政改革。(2)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政治改革包括:①将全体雅典自由民按财产多寡分为四个等级,即“五百麦斗级”、“骑士级”、“牛轭级”和“日佣级”,并规定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第一级可任一切官职;第二级可任除司库以外的一切官职;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②确立公民集体立法的原则,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会上决定战争与媾和等重大军事并选举官制。③新设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两个重要机构。四百人会议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主要为公民大会准备议程,预审提交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陪审法庭是城邦最高司法机关。经济改革包括:①颁布“解负令”,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典雅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做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②禁止小麦出口,鼓励橄榄油输出。③推行货币改革,实行流通于爱琴海区域的卑亚币制,以利于对外贸易。④为防止土地再次集中,规定公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⑤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打破社会流行的轻视工商业的思想,提倡公民后代学习手工技艺,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以优惠政策吸引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确立财产自由转让的原则。(3)梭伦改革的意义。梭伦改革对雅典历史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梭伦改革是对旧的氏族贵族的打击和对血缘关系的破坏,恩格斯称之为一场“政治革命”。①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政治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也使雅典奴隶制开始向高级阶段发展。②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分配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加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促使政体从贵族政治向着民主政治过渡。③改革采取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条件。可以说梭伦改革把雅典引上了建立奴隶制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在梭伦改革后的百余年内,雅典始终遵循他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政治改革,终于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昌盛、国力强大的希腊超级城邦。但是,梭伦温和、适度、中庸的处世哲学,使他不可能完全满足下层平民平分土地的极端要求,也未彻底清除氏族制的残余。传统贵族因丧失了某些特权而愤愤不平,中产阶级也因不能担任执政官而怒气冲冲。因此,梭伦招致平民和贵族两个方面的反对,被迫出游海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原因、经验教训及历史意义。标准答案:失败原因:(1)主观原因:法国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因而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犯有一系列错误:首先,3月18日革命后,没有乘胜向凡尔赛进军,给敌人以喘息和反扑的机会,没有对巴黎的反革命分子实行坚决镇压。其次,未没收法兰西银行以奠定政权的经济基础,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而是听凭其资助凡尔赛匪徒。再次,在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中,缺乏统一的指挥中心,并错误地采取了消极防御的战略;在公社内部忽视必要的集中,始终没有形成一个有权威的领导核心,没有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从而削弱了革命力量。最后,没有形成工农联盟,使巴黎孤立无援。(2)根本原因:法国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客观条件不具备。其一,70年代初,法国小资产阶级仍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发展正处其“青年时代”,经济发展还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方式的程度。其二,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处在稳定发展时期,国际无产阶级还没有联合起来互相支持,而国际资产阶级却结成反革命联盟,共同绞杀了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三天,总委员会一致通过了马克思起草的《法兰西内战》宣言。《法兰西内战》总结了公社革命的基本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巴黎公社原则,并把它概括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著名论断的含义是:无产阶级必须用革命暴力炸毁旧国家的压迫机器,用新的真正民主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来代替,并运用它来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实现人民管理国家和社会改革,逐步达到劳动者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彻底解放。一般认为这是巴黎公社原则的基本内容。历史意义:首先,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它把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推向一个新阶段。公社革命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第一次沉重打击,结束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作为一个进步阶级进行革命的行程。其次,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宣告了蒲鲁东主义和布朗基主义的破产,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正确性,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试评列宁的世界革命论及其策略转变。标准答案:世界革命论指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是在主要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和取得胜利。后来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从这个规律出发,列宁认为一方面帝国主义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加大了;另一方面世界殖民地被瓜分完毕,由于发展不平衡,一些不发达帝国主义国家发展起来,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于是新、老帝国主义国家矛盾激化导致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阵线,打击了某些国家,使其成为各种矛盾集中的焦点。从而形成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易被无产阶级突破,使社会主义革命得以在个别国家首先取得成功。列宁认为革命首先在一国成功,并不一定是在那些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无产阶级人数最多的国家,相反他认为在俄国这样的国家资本主义和工业发展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只要具备了革命形势和革命主观力量就可以首先爆发革命。革命形势包括:①统治者不能照旧统治下去;②被压迫者的困苦异乎寻常地加剧;③群众积极性高涨。此外,有了革命形势还要有革命的主观力量,无产阶级发动足以推翻旧政府的强大的群众运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历史学基础(论述题)高频考点模拟试卷第4套一、论述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评述汉代的经今古文之争。(四川大学2013年中国通史真题)标准答案:(一)经今古文之争的经过。(1)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即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汉初,儒家经典只能靠那些仅存下来的学者们背诵记录,再由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下来。后来在孔子旧宅与河间献王等处,又陆续得到许多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字体是用秦统一前的篆书抄写的,因此被称为古文经,原来用隶书字体写的便称为今文经。今文经和古文经不仅字体不同,篇章多少不同,而且对经学内容的解释也有很大差异。今文经学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古文经学则看重章句训诂,把儒学经典视为古代历史资料,包括许多应该效法的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两派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2)今文经出现较早,而且董仲舒以治今文经《春秋公羊传》得到汉武帝赏识,故在董仲舒的建议下陆续被立为学官。古文经晚出,遭到今文经派的排斥,长期不得立为学官。成帝时命人搜求天下遗书,刘向、刘歆父子等先后负责搜集到的大量图书的整理工作,又发现了《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等古文经书。王莽当权时,由于托古改制的需要,刘歆借机把《左氏春秋》《古文尚书》《逸礼》《毛诗》立于学官,后又立《乐经》为博士,《周官经》六篇也立为博士。东汉光武帝时,取消古文经博士,复立今文经博士,共十四博士。古文经虽不得立学官,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3)古文经学家贾逵、马融、郑玄兼通今文经。郑玄破除各家传统,广采众说,遍注群经,得到经今古文两派的赞许,号称“郑学”。至此,基本上结束了经今古文之争。许慎为了反对今文经学派根据隶书经典穿凿附会、曲解经文,用了22年的时间,写成《说文解字》一书,收小篆9353个,收古文(战国文字)、籀文(西周、春秋文字)1163个为重文;每个字标明字形,注出音读,推究字义。全书分为540部,全部解说不过13.3万多字,简明扼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辑完善、内容丰富的字典。(二)评价。西汉时期经今古文之争,是儒家内部争夺“禄利之路”的斗争,是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一种表现形式。虽然他们两家各立门户,争论不休,但在歌颂先王先圣、美化古代政治制度、为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等问题上还是一致的。不过,经今古文之争,由于双方互相辩难,对学术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论述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历史学综合真题)标准答案:(一)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及其签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之举,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也给中国人民敲起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真正发端。梁启超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二)对日本的影响: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在日本近代史上可以说是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向殖民强国过渡的转折点。甲午战争,日本打败了中国,一跃而成为亚洲的强国。从此列强对它另眼看待,英国同意与它签订同盟条约,视为平等伙伴,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开始跻入帝国主义的行列。日本从甲午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日本统治者正是利用了这笔巨额赔偿,在不变更封建主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为它军事的、封建的帝国主义打下基础。(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甲午战争对远东国际政治的格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彻底地改变了中日之间的平等关系,使日本进入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行列。甲午战争打破了远东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及至南太平洋地区长期的激烈的争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简述清束预备立宪的原因和主要措施。(北京大学2005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标准答案:(一)原因。(1)日俄战争后,日本以小国而击败大国的事例给饱经列强欺侮的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鉴于日本明治立宪以后的蒸蒸日上,朝野有识之士通过比较,基本上认为日本进行西方法律文化改革而建立立宪政体,是其摆脱落后而跃入强国之列的根本原因。(2)1905年7月,清政府决定仿效日本明治维新派大臣到欧美各国考察宪政的做法,派遣亲贵重臣先行对欧美各国政治制度进行详细考察。12月,载泽、尚其享、李盛铎、戴鸿慈、端方等五大臣奉旨分别前往欧美和日本考察政治。1906年8月,出洋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归国,密陈立宪有“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三大好处,主张诏定国是,仿行宪政。(二)主要措施。清政府于9月1日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谕旨指出立宪的原则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不能立即实行宪政,应先从改革官制入手,逐步厘订法律、广兴教育、清理财政、整顿武备、普设巡警,作为实行宪政的“预备”。(1)改革官制,确立中央和地方的政治体制。11月6日,清廷宣谕按奕助等厘定的新官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有: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理藩院为理藩部,大理寺为大理院,都察院为都御使、副都御使,其中,法部管司法,大理院管审判,都御使负责纠察行政缺失;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人礼部,工部并入商部,取名农工商部;增设专管轮船、铁路、邮政的邮传部;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部等部门不变;准备设海军部、军谘处、资政院、审计院等。1907年,清政府又对各省官制进行了改革。(2)1908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帝有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院、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统帅陆海军及编订军制、宣战议和及订立条约、宣布戒严及发布命令等权力,并总揽司法权。同时它也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以诏令变更法律,这就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对臣民的权利、义务作了规定,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和结社的自由,有获得人身保护等权利。(3)1911年5月,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大臣以及各部大臣的上谕,宣布裁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任命奕助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任内阁协理大臣,组成责任内阁。但在内阁13名成员中,竞有9名满人,汉人只占4名;而且在9名满人中,皇族竟然又占了7名。皇族不仅充当了国务大臣,而且居于领导和多数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及结果标准答案:巴黎和会之后,战胜国建立战后全球新秩序的努力并未获得完全的成功,为解决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又有了华盛顿会议的召开。背景:1.亚太地区在战后出现了新形势:其一,日本在该地区的实力增强以及它独占中国势头的迅速发展,引发英美不安;其二,为了争夺亚太地区霸权,英、美、日三国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其三,中华民族的觉醒以及巴黎和会期间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任意宰割中国所表现出来的强硬态度,使列强大为惊恐。2.战后,英日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某种程度的对抗;美日两国因对华政策问题,矛盾更为突出,双方互视为假想敌;英美之间在争夺亚太霸权时是对手,但在遏制日本扩张时又是伙伴。3.一战结束后,围绕争夺亚太地区霸权,英、美、日三国展开了海军军备竞赛。而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让各国的财政支出力不从心。4.战后的资本主义各国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巩固统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百孔千疮,尚待复苏;各国人民的反战情绪空前高涨;东方兴起的民族解放风暴冲击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加上192l一1922年的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各国急需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结果:华盛顿会议经过历时3个月的讨论,达成了以下这些内容:关于废除英日同盟的《四国条约》,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五国海军条约》和关于中国门户开放原则的《九国公约》与中日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美国远东争霸的一大障碍,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而对英国来说,这表面上使英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得到保障,但内里迫使英国在远东政策上向日本妥协。与此同时,这份条约还限制了日本的扩张野心。《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九国公约》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国民党在大陆的溃败有多种原因,请就其中之一进行具体阐述。(南开大学2016年中国历史真题)标准答案:国民党为何丢失大陆这个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