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资料
散文阅读部分
第一部分考点分析
一、《考纲》要求: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散文知识
1.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
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
所谓“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一
切材料,哪怕是插入、引用插叙、描写景物、旁涉其他人事、回忆等等都指向一个方向一
更好地为表达主题服务。
2.散文分类:写景状物散文、写人叙事散文、文化哲理散文。
3.鉴赏散文有三个标准:A.写了什么?(内容)B.怎样写的?(结构)
C.为什么写?(情感)
抓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三、散文阅读三步骤
(-)看类型
1.记叙性散文一一记人叙事一一细节描写一一反映世态。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
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
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
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抒情性散文一一咏物状景一一借物抒情一一言志抒情。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
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
人生道理的升华。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3.议论性散文一一议论见长一一典型言行一一杂感随想。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
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
式议论。其特点是入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达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
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感喟,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
的个体感受。
(二)抓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提供了文章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写作内容等信息,
与作者的情感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因为散文选材多种多样,结构摇曳多姿,情感含蓄内敛,
标题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阅读散文,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散文标题一般透露以
下信息:
1.点明写作对象的含义及其特点。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作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三)找线索
散文一赢有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读懂文章内容及手
法,明确文章主旨。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就要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方法
有两种:一是化整为零,概括段意;一是提要勾玄,找关键句。找每一段落的“关键句”或
“中心词”,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
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散文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事物线索。在记叙散文和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做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情节线索(事件线索)。在叙事类散文中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束的顺序一路
写下去,构成文章。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情感的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
6.空间线索。多用于写景状物的叙事类散文中。
四、散文考题(考点)基本题型有:
(一)结构作用分析题(二)内容主旨概括题(三)重要句子含义题
(四)表达技巧赏析题(五)形象概括赏析题(六)文本意蕴探究题
即:作用----概括----赏析一—探究
(一)结构作用分析题
1.梳理行文思路题。
即归纳文章层次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再写什么OOOOOO
2.分析构思特色题。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这种题型一般是要求回答结构、构思或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这种特点带
来哪些作用、效果。答题关键是分析特点,答出作用。
(1)线索特点及好处。
线索在散至中A作用:乩组织材料,贯串全文;b.结构清晰,情节集中;c.揭示主题;d.使
行文富于变化。
(2)思路特点。主要有先总后分、先抑(扬)后扬(抑)、前后对比、先实后虚、
逐层深入等。
(3)叙事特点。一是叙述人称,尤其关注第二人称的使用及好处:拟人化,便于对话与
抒情,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二是叙述方式:顺叙,使结构清晰;倒叙,巧设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使行文活泼,富于变化。
(4)详略繁简。详写什么,略写什么;何处用繁,何处用简。使叙事回旋委曲,错落有
致。
(5)段落特点。开头,由虚入笔,逆向起笔;中间,衬托对比,虚实相映;结尾,以景
结情,直抒胸臆。
个别情况下也可考虑选材上有无特点,如大量引用诗文等。
3.段落的作用题
分析局部句段作用题,要注意:
(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
①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②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
是句子,则要看其在段落中的位置。
③表达特点:看它表达上有无什么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
(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
①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
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②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
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
③表达效果
a.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
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
b.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
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3)特别关注三个细节
①活用角度。答题的主要角度,如内容、情感、结构、手法、读者等,只是思考的方向
而已,不是任意一个句(段)都具有的。我们只有结合具体文本认真阅读思考,才能使答题角
度更准确、全面。
②区分术语。如照应与过渡的区别。照应是上下文内容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
应接,一般距离较远,如首尾照应;过渡,是指该句(段)必须承接上文和开启下文,它只针
对上下段的关系,没有距离。又如总领全文与引起下文的区别。总领全文也是一种引起下文,
但只有该句(段)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概括,才叫“总领全文”,否则只能叫“引起下文”。
③准确概括。句段作用题看似是分析结构,其实少不了概括,因为像为下文什么内容做
铺垫,或引发下文什么样的内容等,都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分析思路结构与概括文意
很难截然分开。因此,在说到前后内容、上下段落之间的关联时,要特别注意对相关段落文
意的准确概括。
另外,要注意下列术语的区别,准确使用它们。
“引出下文"''为……做铺垫”“总结全文”“承上启下”“伏笔”“照应”
结构
结构与等
内容“写出……内容”"交代……背景(原因)”“抒发……情感”"营造……
内容
氛围”等
总领与总领下文也是一种“引出下文”。只不过,这段内容是全文内容的总写,才叫“总
引出领下文(全文)”,否则只能算“引出下文”
照应与照应照应是上下文内容上的呼应与联系,前有交代,后有应接,距离较远
过渡过渡过渡是句段之间必须同时含有紧承上文的内容和开启下文的文字
关于引用材料的作用
A.内容方面: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B.写作技巧方面:显示写作技巧的变化。
C.主题方面:有利于凸显文章主题。
D.思想感情方面:便于抒发作者情感。
上面所说的只是引用材料的一般作用,具体到一篇散文中,其作用首先要视引用材料的
类型与性质而定,如引用古诗文与神话传说的不同,其次要把上面的一般作用具体化,如“便
于抒发作者情感”要具体为“便于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附:常见答题术语:
(1)结构上的作用:
①开门见山,总领下文。
②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
感情基调;为……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等。
③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由……转而写
至]J等。
④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等。
⑤线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的
感情推向了高潮等。
(2)内容上的作用:是为了写(或为了说明)……(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感
情,营造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等。
(3)情感主旨类:抒发了……情感,深化了……主旨。
(4)表达效果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产生共鸣,强化读者印象;给读者留下思考、
回味的空间。
(二)内容主旨概括题
1.内容要点概括:定位一一筛选一一整合。
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
需要归纳概括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词语往往
摘取法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首或尾或中间。尤
其要注意其中抒情或议论性(表明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归纳概括
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
舍取法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
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原因概括题答题要点
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
(1)辨明因
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
果关系
事、描写、回忆等。
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
(2)近远结
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
合原则
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就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
(3)显隐结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
合原则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
特点概括题的解题方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
(1)直接摘
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呈现,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
录词句法
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的一种
(2)拼接改
方法。解答这类题目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
写法
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
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
容要点。
(3)综合句
①分析句子关系,梳理出答案要点。在确定答题的大致区间之后,对相
(层)意法
关内容的句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综合,按要求从中提取答案的要点。
②研读意象组合,概括文段大意。就是要研究段落内容的意象组成,对
文段的信息进行抽象归纳。
2.主旨概括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中心意思(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
有点明中心意思(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
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
文章的中心意思(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
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
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中心意思(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5)联系背景法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
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主旨(情感)规范表述
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
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
精神(性格、品质)。
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
抒情散文表述形式: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三)重要语句(含标题)含义题
1.重要语句的含义:抓关键词、分析语法、分析修辞、结合语境。
主旨词一
考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
修辞词一考
查
查—使用特殊手法的句子
类
指代词——类
型
型一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表意词一理
一显示思路层次或主旨的句子
特殊词一解
词
审词语]两重要重要
审语境)审]句
词语句子
切
含-从关键词语入手
联主旨[两入
意
角-从结构层次入手
联情感」联
度—切入角度—
-从相邻句子入手
-从段意主旨入手
分析技巧一析」理
理
解
解
方
方
法
法
「理解字面意思
解释字面意思表
述-分析语境意思
1
要—表述要点一
转换修辞意思一-挖掘隐含意思
点
挖掘语境意思--分析技巧作用
2.赏析语句:理解含义、分析手法、结构作用、情感态度。
3.标题的含义、作用
A.标题的含义:表层义、深层义、主旨情感义。
B.理解标题作用的方法
(1)注重结合标题含义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
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
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
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3)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
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
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
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C.赏析标题:就是“含义+作用”。
(四)表达技巧赏析题
1.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修辞手
表达效果
法
用打比方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或渲染,使事物生动形象,
比喻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常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说
明,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使被描摹的物(拟人)或人(拟物)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给人
比拟
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借代使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常收到新颖别致、幽默风趣等效果。
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给人以启示;表达感情更强烈;增强语言
夸张
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形式上,结构整齐,节奏感强,有音乐美,便于吟诵;在内容上,
对偶或两两对比,或两两映衬,或两两补充,使表达更集中、凝练而又
比照鲜明。
排比一气呵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长于抒情;内容集中,增强气势。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层次清楚;多次强调,给人深刻印
反复
象。
自问自答,启发读者思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除引起思考外,
设问
还有过渡作用。
反问语气强烈,感情强化。
多用于批判对象,揭露对象本质,进行讽刺嘲笑,语中含刺,能增
反语
强批判性;具有幽默感。
言在此而意在彼,表意委婉;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能增强抒情性;
双关
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化抽象为具体,突出特征,增强表达效果;调动读者的多种感觉,
通感
激发联想,耐人寻味。
2.表现手法
常用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一览表
表现手法表达效果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
象征
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
抑扬
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
托物言志情、要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
表达出来,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不设喻,少修饰,不用华丽的辞藻,以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
白描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
效果。
抓住重点,或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
虚实结合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
揭示题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衬托或渲染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两者结合
点面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
殊意义。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
以小见大
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联想与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
联想、想象
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将性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以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
对比
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
用另外的事物来陪衬、对照,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
衬托
想感情。有主次之分。
通过叙事、写人、描景等,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
铺垫
或事,使之更突出,主题得到深化
在文章的前边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将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
伏笔做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
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3.表达方式
散文常见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⑴叙述的人称和顺序
种类特点与效果
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之感。
二人称呼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可造成拟人效果。
三人称不受到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空间或内在逻辑)来叙述,使文章眉目清晰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
倒叙
的发生、发展顺序进行叙述,收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与之相关的情节和事件,为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使情节
插叙
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
补叙
“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详写往往突出细节,渲染气氛,多用铺陈手法,突出中心。
略写从侧面烘托中心。
⑵描写
种类特点与效果
对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外部特征进行描写,达到以形传神的
肖像描写
效果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描写人物富有特色的语言(包括对话与独白),刻画出人物性格,反映出人物心理
语言描写
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出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它能更好地展
心理描写
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做的特写式描写。刻画人物
细节描写
生动、传神,揭示主题鲜明、准确、深刻
对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用来交代背景,渲
场面描写
染气氛,刻画人物
描写自然景物,用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描写社会环境,用来表现
环境描写
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时代背景
⑶抒情
种类特点与效果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作者对某人、某事的思想情感。酣畅淋漓,撼人心魄
间接抒情将思想情感融入景物描写或事件叙述之中。含蓄隽永,蕴藉情感
(4)议论
种类特点与效果
叙后议论在叙述后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夹叙夹议在叙述中自然地表达作者自己的倾向和评价
比喻说理用人们熟悉的事例、寓言故事做比喻说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语言艺术赏析角度
语言鉴赏角度及其作用
鉴赏角度特点或作用
炼字之美①准确;②精练;③生动、形象、传神。
①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语言具有绘画美;②韵律
用词之美
叠字(词)之美铿锵悦耳,使语言富有音乐美;③叠字可以组成整齐的句式,
使语言具有建筑美;④叠字能使意思强化,起到强调作用;
⑤叠字能使上下文联系紧密,使文章有一气呵成之感。
反复之美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化用(成语或古
富有文采,典雅优美。
语)之美
(句子)长短之美行文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句式之美
(句子)整散之美句式参差,错落有致,节奏顿挫,音韵和谐。
豪放、直白、华丽、精练、凝练、柔婉、含蓄、细腻、典雅、
风格之美
凝重、清新、明丽、朴素、活泼、诙谐等。
如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反问等。修辞方式是指修饰文
修辞之美字词句,运用各种方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又生动
有力,情感真挚、强烈而又引人入胜。
(五)形象概括赏析题
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抒情多数不是直接抒发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形象,主要
指散文中的人、景、物等。就高考选用的文本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和物象两种。
分析概括散文中的形象,就是能辨清文中形象的主次关系,明白主要形象承载抒情言志的任
务,次要形象和主要形象构成对比、衬托或类比关系,以突出主要形象。
1.分析物象特点:
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二是物
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三是物象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物象作用:
⑴主体物象作用
主体物象和作者的感情有直接关联,或贯穿全文,或直接点明中心。
作用:①线索作用,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②象征作用,它象征某种意蕴,隐含主旨;③
衬托作用,在写人散文中借物写人,衬托人物形象;④寄托作者感情。
⑵次要物象作用
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
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3.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或作用:
A.阅读要特别关注三类文字:一是文中少量的、分散的人物描写文字(因为散文写人不
像小说那样集中、饱满),二是关于人物叙事的文字,三是针对人物展开的议论、抒情文字。
B.掌握分析人物的方法,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精神等特点。散文分析人物的方法同
小说一样,即抓住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和侧面描写(正衬、反衬等)。
不同的是,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像小说中的那样丰满、完整,而是集中突出其中的一个
或几个方面,要根据散文中重点描写人物的段落,集中概括。此外,散文中作者的议论、抒
情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对人物的分析、概括。
C.适当关注散文的写人类型,有助于掌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散文写人,重在表达某种思想感情,如写历史之人,写功成名就之人,写作者敬仰之人。
作者的思想感情除了敬仰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这一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的推崇。所以,掌
握了人物形象的分类,在分析作者思想感情上就可以事半功倍。
①从时间上分,有历史之人、追忆之人、现实之人等。
②从身份上分,有功成名就之人、对作者产生重要影响之人、生活中平凡之人等。
③从作者态度上分,有作者敬仰之人、批判之人、同情之人、褒贬不一之人等。
④从写作目的上分,有追念亡人、激励后人、引人深思、博人同情等
(六)文本意蕴探究题
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如作品中渗透的情感,表现出来的风骨,某
种精神或某种取向等。作品的意蕴不等同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它是指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
感等多方面的内容,属文本的纵深层次。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构成意蕴的主要方面。但是很多
作品的主题思想不是确定的,或不是唯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读者感受到的思想有时
也是不同的。并且随着读者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转换,也能发现作品的新意蕴。不过,考试中
的''意蕴”是实实在在的,有明确的指向,更有明确的答案和得到答案的依据。比如涉及的
具体探究有句子意蕴、标题意蕴、主旨意蕴、意象意蕴、思想意蕴、情感意蕴等。
探究意蕴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的是“广”字,求的是丰富意蕴;
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的是“深”字,求的是深层意蕴。探究原则:
立足文本,尊重作者;整体把握,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文本。
1章蕴式探究二角度
'%)主角度:作品角度,对作品中的形象(人物形象和物象)、选用的材料、细节描写以
及语言表达(散文中精辟且深刻的议论抒情语句)探究、挖掘意蕴。
(2)次角度:作家角度和读者角度。作者的思想观点、生平经历、写作背景等,都可能
对作品写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影响作品的主旨意蕴。读者角度主要是读者的阅读感受。
2.意蕴式探究三层面
文本中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如文中的人、事、物、景等所蕴含的不同意义以及
表层意蕴
所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
民族心理
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等等。
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
深层意蕴
人文精神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还指对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对
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
学科认知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
第二部分对点专练
对点专练一精准分析散文结构
一、(2015•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
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
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
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
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
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
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
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
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
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
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
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
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
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
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
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
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
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
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
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
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
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
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
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
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
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
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
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
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
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
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泅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
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2.请在梳理全文思路的基础上概括思路特点。
3.第⑥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对点专练二准确概括内容主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依稀荷塘
李建臣
①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让我神往多年。
②当我跨入清华校门时,第一个愿望便是尽快一睹荷塘的风采。
③记得当时班上有个同学,带了一台海鸥相机来为大家拍照,成了全班焦点。七嘴八舌
之后,几个拍摄点便确定下来。一是工字厅,建于乾隆年间,雕梁画栋如晕斯飞,门楣高悬
成丰御匾;二是清华学堂,德国古典建筑范式,青砖红瓦廊柱白墙,清华教育发端之地;三
是二校门,三拱牌坊中西合璧,作为清华标识和象征嵌入国人记忆;四是融会古希腊和拜占
庭艺术风格的大礼堂……
④见此情形,我真没有勇气提议荷塘了。
⑤不久开展义务劳动,我们被带到校园西北角的荒岛挖土清淤。偶然间我探询一句荷塘
在哪儿。不料老师的回答令我目瞪口呆:此刻正在清淤的这片壕沟便是荷塘!
⑥真是造化弄人。面对眼前的荒芜萧飒、满目狼藉,我怅然若失。这便是我魂牵梦萦、
寤寐以求的荷塘么?蓦然间,脑海中闪过一句“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⑦秋风瑟瑟,暮雨潇潇。眼见得绿色渐次褪去,黄叶倏然飘落,心中那莫名的挂念却未
曾消匿。除了晨练,间或也会带上笛箫,于荒岛僻静处吹上一曲《汉宫秋月》,思绪便随着
袅袅余音,游弋于空山幽谷、冷雨寒窗、荒野孤雁、大漠残阳。若偶得燕雀应和,则有喜遇
知音、对影三人的感觉了。
⑧所谓荒岛,乃十亩大小的土丘。岛上三面土山,高丈余,南向平阔,远看犹如一张坐
北朝南的龙椅。周围壕池环绕,宛若玉带。南侧玉带之外有土山横亘,恰如影壁;岛内兔葵
燕麦虬枝盘曲,碎瓦朽木残垣依稀。西北有汉白玉拱桥凌卧沟池之上,隐约寻履胜境;东南
有木栈折桥与对岸相连,仿佛曲径通幽。整体形貌虽苍凉残败,然构局中规,同条共贯意蕴
不凡。
⑨翌年春天,岛上矗起一块石碑,上书“近春园遗址”。碑铭揭开了荒岛身世。
⑩原来康熙年间,皇家大兴土木,从各处广征奇石异木,于北京城西北修建三山五园。
道光在位时,把其中的熙春园辟为两处。其一赐名近春园,赐予皇四子,即后来的咸丰。
⑪近春园以荒岛为核心,仿淹城形制,延至方圆百亩。当其时也,园中古木高耸怪石林
立,环山衔水长桥卧波,回廊曼绕雕栏玉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正是御柳如丝映九重,凤
凰窗映绣芙蓉。景阳楼畔千条路,一面新妆待晓风。
⑫咸丰从这里走向紫禁城,可谓雄姿英发踌躇满志。然而,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继位不
久即爆发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咸丰被迫亡命热河,终以而立之年客死异乡。
京城陷落,圆明园焚毁,东北亦被沙俄割走大片土地。黑云翻墨,卷地风来,山河破碎,社
稷飘摇。
⑬背负巨额赔款的同时,慈禧又提出了重修圆明园的构想。除了鬻爵捐助、加大税赋,
慈禧还萌生了就地取材的创意。于是就近拆掉近春园,运走了可用之材。然而时局日下,重
修计划终成泡影,近春园亦被遗弃,沦为废墟。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⑭1913年荒岛划入清华。至1927年朱自清先生月下独赏之时,虽然荷叶田田,暗香缕
缕,但“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寂寞无主,黄昏独愁。只
在朦胧月色之下,斑驳树影之中,荷塘才摆脱凋敝,“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出浴的美人”,
撞人和撕扯人们的想象空间。
⑮沉寂百年之后,荒岛终为时代曙光所唤醒。在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季,清华师生大同
爰跻无问西东,用自己的双手为荒岛拂尘梳妆,赋予了新生。
⑯今天,徜徉于荷塘之畔,漫步在亭榭之间,波光粼粼蓄蓄妍妍;杨柳依依草色入帘。
地上芳草郁,空中舞纸莺;黄鹉鸣翠柳,水中并蒂莲。童子嬉戏廊下,钓者羡鱼池边;山顶
书声琅琅,身旁咖啡飘香。写生少年专心致志,倾情白首琴瑟璧联。小桥划水剪荷花,两岸
西风晕晚霞。兴衰荣辱随梦去,无缘日月我自开。
⑰古往今来,荷花被赋予太多的文化寓意和精神内涵。这不仅因为荷花清纯艳丽千娇百
媚,还在于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超凡脱俗不可亵玩。我尝惊诧于荷花有蛰伏千
年依然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她不仅是花中尤物,也创造了生命物种的奇迹。曾经沧海巨浪滔
天,况乎半塘污泥浊水!正是于举世混浊之中,保持了独善其身清净无染,才使得这个世界
又增添了一抹亮色,增加了一道风景,增大了一丝希望。正如毛姆所言,满地都是六便士,
我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⑱实际上,月下的绽放,才真正避弃了光环与污垢、浮躁与喧嚣、荣华与苦难、尘俗与
炀恼,致虚极守静笃,走近了恬淡无为的生命本原。恍然间,我想起“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的陶靖节,想起了“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的李青莲,也想起了东坡居士月下赏
荷的掌故,便自觉悟出心境、引为知己了。
⑲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选自2018年3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简要概括荒岛的“身世”。
2.细读第⑰⑱段,请简要概括作者的感悟。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4.请概括本文主旨。
对点专练三深入理解词句内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灯如红豆
侯志明
①有句诗说“灯如红豆最相思”。
②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出卧室,走到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
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③是的,不止一次。因为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油灯。
④我们家姐妹五人,在那个困难年代出生的人,都品尝过生活的艰难。别的不说,就是
一家人偶尔做件新衣和平时的缝缝补补,对母亲来讲就是一项繁重的劳作。春节前的母亲是
最忙碌的。一进腊月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
还要干活到下半夜。
⑤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
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
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
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
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
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
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
“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为了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
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
⑥年年如此。
⑦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
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
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
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⑧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
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没咋。”他也没
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
“多了还是少了?”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
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
能挣到。”
⑨1982年,我上了高中。虽然那时学校有了电灯,但晚上是要定时关灯的。为了在教室
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很多同学都备了一盏小油灯。我也不例外。上了三年高中,如果说
有几件东西是不能离开的,那么,这盏小油灯就是其中之一。多少次,当冬天的寒冷冻得我
手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当笔中的墨水冻得不能写字
时,是这盏灯帮我融化。假如不曾有小油灯的陪伴照耀,我想在我们那个连老师都配不齐的
学校,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考上大学的。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
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
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
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且被经常嘲讽
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大吃一惊。从那天起,我似乎懂了更多的东西。
⑩四十年来,陪伴我长大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记录的
时代进步、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变迁是那样的清清楚楚,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
宽展,给我以启迪。
⑪其实“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
起来的这位纪的,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也许这是我思念灯的又一缘由或写
完这篇短文后的意外收获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引用“灯如红豆最相思”这一句,既照应文章题目,又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B.第五段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制衣服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C.第八段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D.文章叙写回忆,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2.如何理解文中“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纪啊,忽然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这句话?请根据文意进行阐释。(6分)
3.文章以“灯如红豆”为题有何好处?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对点专练四准确赏析表达技巧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
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
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
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
壶嘴,水若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技术培训驾驭科技浪潮考核试卷
- 企业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源管理考核试卷
- 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与智能招聘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前的环境影响评价考核试卷
- 搪瓷制品在化妆品包装中的创新应用考核试卷
- 建筑物拆除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检验与工艺控制方法考核试卷
- 内陆养殖的农村富民与农产品流通考核试卷
- 脱贫攻坚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 新员工安全隐患知识培训目标
- 新员工入行培训财务合规
- 三写作的载体与受体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五版)习题答案
- GB/T 451.3-2002纸和纸板厚度的测定
- 网签授权书(学生就业平台)
- GB/T 17853-2018不锈钢药芯焊丝
- MORA-Super摩拉生物物理治疗仪
- 脚手架拆除监理旁站记录
- ml360连续采煤机安标受控件明细表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0春 机械制图(大作业)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优秀说课-比赛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西方行政学说》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