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7_第1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7_第2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7_第3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7_第4页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阅卷人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6.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写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

累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就称,蕉下客‘罢。”

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

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材料二:

秋爽斋植物景观以芭蕉梧桐为主。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

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同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

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

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探春,“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

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

黛玉对“蕉下客”的调侃,引出“蕉叶覆鹿”的典故。郑人砍柴得一鹿,后来忘记藏鹿之所,以为是梦一

场,路上嘀咕这个梦时,被路人听见,路人依梦取了鹿。樵夫又梦见藏鹿之所与取鹿之人,前去索鹿。法

官说:“你当初真得了鹿却以为是梦,现在梦见了鹿却以为是真。”在大观园这个舞台上,探春或许正如一

个逐鹿之人。她有着复杂的性格,自我设定是既作栖处诗社文坛的雅士,又想成为“才自精明志自高”的雄

才。她有主见有抱负,在是非、利弊、兴衰、成败上有着精准的洞察与明断,为挽救家族颓势做出了最多

努力;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

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可惜“生于末世运偏消”,家族到头来“忽喇喇似大厦倾”,自己落得

个远嫁的结局,如同梦幻,了无痕迹,被旧红学索隐派说成是贾宝玉的原型、与曹雪芹祖父曹寅有通家之

谊的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影•芭蕉》词,其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

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

(摘编自刘楷、张一民等相关文章)

材料三:

《列子・周穆王》:“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

蕉。”唐人殷敬顺《列子释文》称“蕉与樵同”。宋代韵书《集韵》:“蕉,草芥也。”清人王念孙考证:,“蕉’

与‘樵'同。薪谓之'樵',因而取薪亦谓之‘樵”可见自唐宋以降,在音韵学者的考证中,“蕉”之本音当从古

音为“樵”,其本意为“柴薪”或“草芥”,而非“芭蕉”。这是否意味着《红楼梦》对于“蕉鹿”典故的使用存在

1

细缪呢?尽管历代音韵学家对“蕉鹿”典故原始含义均有考辨,但在实际流传过程中,“蕉”逐渐脱离了“樵”

之原始音义,而逐渐偏向于“芭蕉”。在清代考据学盛行的背景下,多有学者对“蕉鹿”典故的长期误用提出

质疑和批评。在某种意义上,清代考据学家对于“蕉”“樵”的辨析,折射出“蕉鹿”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

误”的现象,通过“蕉下客”雅号,《红楼梦》构建了芭蕉意象与贾探春形象的密切关联。《红楼梦》叙事多以

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

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

而在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

在既有研究中,历来有观点从讽刺世人逐利的角度,或论证“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

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或强调“《蕉鹿梦》除此之外还有名利富贵皆如

梦,不应过分追逐的一层主题思想也与《红楼梦》相似”。的确,讽刺世人逐利是后人对《列子》“蕉鹿”典

故的理解角度之一。但问题在于:。

“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为“觉梦不异”,既不在于“得”,亦不在于“失”,而在于论证“得”“失”之无常空

幻,由此阐发“梦”“觉”之模糊界限。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

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得”;“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

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人作为创作主体,其感慨大多针对仕宦沉浮中的

人生命运,且大多创作于失意阶段。此外,由于“鹿”“禄”同音,“鹿”意象在民间信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

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入世心态消解,成

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由于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

生空幻的悲剧意味。《红楼梦》对“蕉鹿”典故的使用,势必难以摆脱其影响。

尽管贾探春作为闺阁女子,不存在建立仕宦功名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妨碍《红楼梦》围绕贾探春

设计了“补天”理想终将破灭的主题线索。贾探春自称“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

事业”。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反映了挽救家族命运、振兴家业的积极入世心态,历来被认为是“补

天”之举。然而,贾探春的理想抱负最终在家族没落的过程之中破灭。贾探春的结局无疑体现了其空有高

远的理想抱负,却既无法挽回封建家族衰落的大势,又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人生悲剧,从而为贾探春形

象、命运赋予了浓厚的悲剧意味。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

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摘编自朱姗《“蕉下客”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

B.旧红学索隐派认为纳兰性德是贾宝玉的原型,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

C.《红楼梦》中“蕉叶覆鹿”典故的运用,也能体现这一典故“相沿既久,莫知其误”的现象。

D.材料二、三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揭示出了“蕉鹿”寓意与探春之间的固有关联。

2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中所举考证能看出林黛玉所用“蕉鹿”典故在字意、字音层面都与《列子》原始意义不符。

B.因为“鹿”“禄”同音,“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

C.“蕉鹿”寓言的原本寓意,跟庄生梦蝶、南柯一梦有异曲同工的玄妙,有孰真孰假都如梦幻的意思。

D.从植物文化的角度去读《红楼梦》,能发现植物意象与人物形象的契合,也可发现作者构思的缜

密。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驳论论据放在材料三中画线处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文本叙述对于探春在“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诸方面的言论举动几乎全部持

正面立场。

B.在《红楼梦》作者和评点者的眼中,贾探春主导的大观园经济改革是“兴利除宿弊”,体现了“探春敏

智过人处”。

C.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既不是“蕉鹿”典故的原始含义,也不是科学理解“蕉鹿”典故的唯一角

度。

D.在部分评论家看来,探春自号“蕉下客”是为了引出黛玉笑语,为后文引出“潇湘妃子”做铺垫,本身

并无深意。

4.请结合材料三简析《红楼梦》将“蕉鹿”典故引入小说文本的作用。

5.《红楼梦》版本众多,材料一中画线处,有的版本是“我最喜芭蕉”,有的版本是“我是喜芭蕉的“,你更

认同哪一种表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廊桥上的人生

周华诚

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

——题记

一群年轻的背包客在廊桥冷冷清清的时候,脚步坚定地向它们迈去了。面对一座廊桥,你会怎么看

它?

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盛,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云

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

3

年轻人坐在溪流中间的石头上,听流水潺潺,看云卷云舒。大家默默地看着廊桥,一直坐了很久。

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

比起满月,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

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

在这群年轻人里,素秋是年轻的导游。很多时候她在向远方的客人介绍廊桥,其实也是自己在一次又

一次地体悟廊桥之美。

老家有几十座古老的廊桥,但是素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廊桥到底有多么美。稀奇吗?素秋时不时扭头

就能见到一座廊桥,她只觉得平常极了。

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

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

爷的话,就回来了。

九月,山里凉起来,县里刚好要招廊桥讲解员,素秋就去考了。一考就考上了。

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

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

刚讲解时紧张的情景,就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但是一晃,已经这么多年了。关于廊桥的那些解说

词,她到底讲过多少遍呢?素秋也不记得了。

有几句话她是越来越清晰一“一个人一生当中,真正重要的抉择机会并不会太多。正是那看似偶然的

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她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是把自己对廊桥的体会分享给每位陌生的客

人。同样,在廊桥边上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也会向素秋敞开自己的内心。

在泗溪的北涧桥,好些村民向素秋说起这座桥在他们心中的重要性。“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

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

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

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

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前的人们造一座

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廊桥架

于水上,山中洪水来急,桥被水冲走是常有的事。人们认为,万物有灵,树有树神,桥有桥神,桥神会保

护廊桥自身的安宁。人们在桥上多祭拜桥神,桥就不会被湍急的山溪冲走。

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

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

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

佑平安。

廊桥之下,川流不息。廊桥之上,人来人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祈求,有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就

在这廊桥上,在看起来甚至有些简陋的神龛面前,人们与高处的某些神明达成了精神上的沟通。这是一个

人神交流、心灵交换的空间。

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

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在这里,人们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

交出。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

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

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一座廊桥的建造,从开工到圆桥,把无数细细密密

的传统习俗重新带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若干年的造桥时光中,整个族群的人得以温习千百年前的精神

礼仪,彼时彼刻,他们与自己早已离去的先辈们心意相通了。

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

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在平淡的日子里,到廊桥坐下来歇个脚,随意地聊聊天;甚至还

会有很多人带着他们刚收获的土特产或山货来到廊桥,于是这里便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

此日渐热闹起来。

空闲下来的时候,素秋还是喜欢跑到廊桥上去坐一坐,吹吹溪上的风。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

走。素秋在这里已经待了七年。后来有了孩子,她就把孩子也带到廊桥来玩。守护廊桥的时光,是素秋的

一整个青春岁月。

(有删改)

文本二:

散落在高山秘境中的古老廊桥,不用一铜一钉,全靠木头交叠穿插的廊桥如何经受住数百年风雨?浙

江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以文化散文的笔法,讲述了浙南古老廊

桥的古今故事,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

中国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壁合,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营造技艺。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曾散落

着上千座大大小小的各色廊桥,每个廊桥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美。周华诚决定开始寻访那些古廊

桥,“希望能以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去寻找和发现,人,的故

事”。他历时两年多寻访泰顺廊桥,最终就有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部《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

美》。该书在造桥人、守桥人、说桥人、访桥人、桥乡人等不同角度的切换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

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

片的丰富内涵。

(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做有温度、有生命的全新表达》,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残月、落樱这类事物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变迁的感慨,以之类比老旧的廊桥,会有一种别样的美和

动人心魄的力量。

5

B.素秋听爷爷的话回到家乡做廊桥讲解员,开始她觉得随处可见的廊桥很平常,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

看到廊桥的美。

C.素秋成为廊桥讲解员是一次看似偶然的选择,但却决定了她人生道路的方向,她用一整个青春岁月

守护着廊桥。

D.文本通过廊桥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思想,感情真挚,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7.关于文中村民在廊桥供奉神灵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廊桥自身的安宁,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阻隔的对岸了。

B.作者对村头茶馆里喝茶的老人作了细节性描写,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

C.有人说散文应该关注现实,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要求的。

D.乡民们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那些愿望体现了他们淳朴忠厚的特点。

8.文本一通过静谧、深邃的文字呈现了廊桥哪些内涵?

9.文本二说周华诚的《流水辞:遇见古老廊桥的隐秘之美》,将纪实性融于纯文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

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文本中是如何体现纪实性和文学性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孙炎,字但触,金陵句容人。身长六尺余,面黑如铁,一足偏跛。持辨风生,举辞如云,以经济自

负,常轻视章句儒,众中常自许曰:“孙炎男子,岂死蒿下耶?”会江淮大乱,今皇帝①渡江来金陵,闻炎

名,召见与语,累千数百言,劝上延揽贤士,以成大业,上甚悦之。

己亥十一月,擢行省都事。是年十二月,会师克处州,择守者,咸以处在山泽间,盗贼凭结不解,难

其人。上既才炎,遂以炎为处州总制,钱谷兵马之籍,悉以委之,不取中报,且以数牌未署者付之,听其

辟任。炎至,召城中民列阶下,谕之曰:“元之不为天佑,人共知之,今四净裂为七八,然吾观其志,皆

无以生民为心者,得天下者,必吾主上也。主上不忍加兵,故命我面谕尔民,将以安尔,非厉汝也。”民

叩头拜谢,誓不敢二心。炎复择其勇健者练为兵将将教习之择其为众所服者为之长,有寇则率以御,无

事罢归为农,民赖以安,人人谓愿得孙便有治吾郡。

时秀民有才能者,皆伏居山谷中不肯出,炎为书遣使者招致之,而故中丞刘基、章溢、知府叶琛皆为

6

处士所推。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炎作诗以为剑当献之天子,我人臣不可私受,

封还之。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基不答,逡巡就见,置酒与饮,论古今成败之事如倾峡,滚滚不

休,基乃深钦叹之曰:“基自以为胜公,观公议论如此,基何敢望哉!”炎遂致基于京师。

壬寅二月,贼将李某、贺某叛,炎被擒。炎始绐以生吾能为若用,贺李知非其本情,恐留自遗患。以

爆雁斗酒瞰炎曰:“以此与公诀。”炎拔剑割雁,举卮酒曰:“嗟乎,我乃为鼠辈所陷,尔死,犬豕且不尔

食。”贼持刀视,炎饮酒自如,贼叱其解衣,炎骂曰:“此紫绮衣,主上赐者,吾当服以死。”勿解,引枕而

卧。贼不忍,伺其睡乃害之。

事闻,上嗟悼,以某年月日葬于金陵南门外聚宝山。

(方孝孺《孙伯融传》,有删改)

【注】①今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炎B复C择D其E勇F健G者H练I为J兵K将L将M教N习。之P择Q其R为S众T所U

服V者W为X之Y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伯融,“伯”表示排行;“融”字取自火神祝融,体现与名“炎”在意义上的联系。

B.敕牒,一般指古代君王下达的诏书,属于国家公文,文中是指朝廷颁布法令的文书。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皆海,故称;亦指天下、全国各处,如“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D.使君,汉代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也可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炎虽然足有残疾,但善雄辩,有经世济民的抱负,他看不起治章句之学的儒士,不甘心默默无闻

地老死民间。

B.在群雄纷争的年代,孙炎建议朱元璋广揽贤才,到任处州后,听闻刘基才名,立即亲自登门拜访,

可见其远见卓识。

C.处州盗贼纠集,孙炎到任后安抚百姓,告诉他们朱元璋必能取得天下,他还组织训练地方武装,使

百姓安居乐业。

D.孙炎被叛贼擒获,将被处死时,大骂叛贼,饮酒自如,毫无惧色,至死不肯脱去紫绮衣,表现出他

的赤胆忠心。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主上不忍加兵,故命我面谕尔民,将以安尔,非厉汝也。

②炎始绐以生吾能为若用,贺李知非其本情,恐留自遗患。

7

14.刘基最终为何答应孙炎的邀请出山?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阅卷人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得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鹭鹭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鹭

罗隐

斜阳澹澹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

不要向人夸素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和罗诗题材相同,两首诗都是以大自然的鹭鹭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杜诗先写鹭鹭的外形特点和其捕鱼的情景,然后描绘了它们惊飞远去的画面。

C.罗诗写鹭鹭洁白的羽毛随风摆动,鹭莺自视清高,不需要人们来夸耀其洁白。

D.这两首诗都借鹭鹭来抒发情感,但抒发的情感不同,其中罗诗具有讽刺意味。

16.这两首诗都写了鹭鹭,但运用的手法和描写的鹭鹭形象都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卷人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得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材经过墨线的比量就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为譬喻,是为了证明

“,”的观点。

(2)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希望和仙人携手遨游世界,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于世间的愿望,但最终

只能“,

(3)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是人们推崇的榜样,也是后人传颂的对象,

“,”就表现出了文人对于“英雄”的缅怀之情。

8

阅卷人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

得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开始在大雾里—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

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一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

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圈儿地走……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

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要么装一回记者拍照,只剩下加了速的倒退,退着

举起“相机”。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

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一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你是醉着自

己,还是疯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只有在雾里你我一

才发现彼此,这突然的发现使你我无法叫自己____。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身而过,你和

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宛若你与我共享着一个久远的默契。从你的笑容里我看见了我,从我的笑

容里我猜你也看见了你。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锤炼语言可以使文章更有表现力,请你分析一下本文第一段的语言特点。

20.文中在写“我”时,为什么要写“迎面而来的姑娘一你”?

语言文字运用

柏格森《笑论》说,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事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复出单

调的言动,一无不惹笑,像口吃,一像口头习惯语,-像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老头子常比少年人可笑,就

因为老头子不如少年人灵变活动,只是一串僵化的习惯。幽默不能提倡,也是为此。一经提倡,自然流露

的弄成模仿的,变化不拘的弄成刻板的。这种幽默本身就是幽默的资料,这种笑本身就可笑。一个真有幽

默的人别有会心,欣然独笑,冷然微笑,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也许要在几百年后、几万里外,才有另

一个人和他隔着时间空间的河岸,莫逆于心,相视而笑。假如一大批人,嘻开了嘴,放宽了嗓子,约齐了

时刻,成群结党大笑,那只能算下等游艺场里的滑稽大会串。国货提倡尚且增添了冒牌,何况幽默是不能

大批出产的东西。所以,幽默提倡以后,并不产生幽默家,只添了无数弄笔墨的小花验。挂了幽默的招

牌,小花脸当然身价大增,脱离戏场而混进文场;反过来说,为小花脸冒牌以后,幽默品格降低,一大半

文艺只能算是“游艺”。

9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可以改为“像口吃、口头习惯语、小孩子的有意模仿大人等复出单调的言动,无

不惹笑。”二者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2.文中画横线语句是一个论证,请分析其推理结构,在方框内补写出隐含前提。

阅卷人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说新语》记载,7岁的王戎并没有因为小朋友们竞相采摘路边的李子而跟从,他解释自己安然不

动的原因是“从众”,信从前人的经验一树长在路边,还有这么多李子,肯定是苦李。而元代的集贤殿大

学士许衡盛夏时经过河阳,虽然口渴难忍,但却没有像众人那样去摘食路边无主梨树上的果子,他解释自

己不为所动、“逆众”的原因是一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从众”与“逆众”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相反的心理趋向和行为取向,但应该做出何种选择,却能引

起我们的深思。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10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D

4.①“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了贾探春的性格、命运。②“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寄寓了世

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③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凄惨命运结

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5.示例一: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①“最”字凸显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芭蕉疏朗潇洒

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③芭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的仕女品格相吻合。示

例二: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述。①“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②符合材料三所说

“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的观点,③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

贾探春性格、命运,而非芭蕉本身。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

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

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

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

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包括分析内容要点、依据文章内容合理推理、判断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由于信息较分散,概括性较强,观点较隐蔽,故难度较大。做题时应遵循的一个基

本原则就是要据文推断、合理推断,不可妄加推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

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

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

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

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1.A.“庶出身份导致的过度敏感和为掩饰自卑而进行的自我设定,是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因“错误,

原文是“她有着复杂的性格,……可又因为庶出身份而过度敏感,强烈的自尊掩饰的是深刻的自卑,因而

在诸如嫡庶、尊卑、主奴、宠辱等方面都要辩个分明,争个高低”,并没有说探春复杂性格形成的根本原

11

因,无中生有。

B.“材料二提出了纳兰性德是探春原型的独到见解“错误,原文“纳兰性德曾写过一阙《疏彩・芭燕》词,其

结句为:‘想玉人,和露折来,曾写断肠句。‘细细品味,分明就是'蕉下客探春的形象”,是说纳兰性德词中

的玉人”是探春的形象。

D.“都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错误,材料三并没有结合“蕉鹿”典故,追本溯源。

故答案为:C

2.B.“鹿,意象有仕途通达的象征意义,与,鹿有关的梦境历来被视为吉兆”错误,原文是鹿’意象在民间信

仰中与仕途际遇具有天然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中,以‘蕉鹿典故书写‘功名梦断的理想抱负破灭、

入世心态消解,成为‘蕉鹿’典故的惯用语境“可知,‘鹿'意象代表仕途不顺,理想破灭,所以与鹿有关的梦

境人们也不是视为吉兆。

故答案为:B

3.A.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

竞”的观

点。

B.反驳“蕉叶覆鹿”喻示“探春不能真妄两忘,得失两忘。痴迷于主奴、嫡庶、义利、兴衰、治乱上的争竞”

的观点。

C.反驳以“蕉鹿”典故讽刺世人逐利的观点。

D.与逐利无关。

故答案为:D

4.根据“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于‘

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可知,“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体现和预示

了贾探春的性格、命运。

根据“但后人在使用此典时,又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语境和用典习惯。其立场逐渐侧重于失‘,而不是‘

鹿’的隐喻逐渐侧重于‘名',而不是‘利‘。’蕉鹿典故的文学书写逐渐侧重于感慨仕宦功名之无常虚幻”“由于

这些作品大多创作于作者仕途失意阶段,因此又大多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可知,“蕉鹿”

典故的惯甲适情家审了世惠无堂人生空幻的非剧音味用语境寄寓了世事无常、人生空幻的悲剧意味。

根据“在这一意义上,费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便在于‘才自精明志自高’的理想抱负与生于末

世运偏消’的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可知,贾探春形象与“蕉鹿”典故的深层联系,在于远大理想抱负与

凄惨命运结局之间的根本矛盾。

5.示例一:我更认同“我最喜芭蕉”的表述。

比较用字的不同,“最”字凸显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

12

根据材料二“芭蕉扶疏似树,高舒垂荫,形态疏朗潇洒。秋爽斋室内陈设以大为特色,内外风格一致,共

同映礼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可知,芭蕉疏朗潇洒的形态映衬了“探春素喜阔朗”的性格。

根据材料二“芭蕉姿态优雅,叶下少女亭亭玉立,正是古代人物画的常见主题:蕉叶仕女图。仕女的容姿

要符合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审美标准,内在的气质神韵、思想格调也要达到当时社会所推崇的境界。反观

探春,‘俊眼秀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结海棠社不让须眉,理家果断兴利除弊,与芭蕉寓

意的仕女品格不谋而合”可知,芭蕉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寓意和贾探春身上的仕女品格相吻合。

示例二:我更认同“我是喜芭蕉的”的表述。比较用字的不同,“是”字淡化了贾探春对芭蕉的喜爱程度。

根据材料三“《红楼梦》叙事多以植物比喻人物形象、预叙人物命运。但不同于玫瑰花、风筝等关键意

象,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有鉴于此,‘蕉下客与贾探春形象的关联,便不仅仅在于'

蕉下客'表层意义上的芭蕉意象,而在干'蕉鹿典故作为一个整体,对贾探春性格、命运的体现和预示”可

知,符合材料三所说“芭蕉与贾探春形象之间不具备排他性的联系”的观点,更能说明“蕉鹿”典故作为一个

整体,体现和预示贾探春性格、命运,而非芭蕉本身。

【答案】6.B

7.D

8.①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

人心魄的力量。②廊桥在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③廊桥文化中供奉神灵

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廊桥是承载传统习俗精神礼

仪的文化瑰宝。

9.纪实性:①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

关系;②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拜神灵等内容都

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文学性:①通过素秋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

讲述廊桥和村民的故事,运用了叙事性的文学语言,比如“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

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

便利而存在……”等;②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

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③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

进行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④文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如“时间一点一

点,像流水一样淌走”)、哲理性评论(如“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都能体现出文学

性来。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

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一些关键词

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

等。

13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

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比和研

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

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

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

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4)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

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

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

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6.B“后来受到村民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深秋乌柏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

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味道了“,可见并非是受到村民

影响才看到廊桥的美。

故答案为:B

7.A"是因为桥在就可以去到山水阳隔的对岸了“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

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

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见,村民们希望桥神会保护

廊桥自身的安宁,除了“交通的便利”,更是因为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与追求的精神寄托。B.”精神的纽

带”错误。不是表现了廊桥是乡民们精神的纽带,而应是表现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和追求。C.“而作者却选用供奉神灵的材料,这是不符合散文选材

要求的”错误。首先,乡民们在桥上供奉神灵就是事实;止匕外,文中还写到“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

信那么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民所求,不过是稻麦长得好一些,家人出入平安,

种瓜能得瓜,种豆能得豆,如此而已。乡民在廊桥上的神灵面前,从未有非分之求……去为向神明祈祷过

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野。礼在哪里?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

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这正是关注百姓心理、关注现实生活的体现。D.正

确。

故答案为:D

8.依据“它的老,它的旧,它的不喧哗,它的不繁感,怎么就有一种别样的美呢?即便是风霜雨雪、水流

云在,它静立于此,怎么就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呢?’"衰落、凋敝、破旧、干枯、不完满的事物,会引

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惋、惆怅与留恋”可概括为:老旧凋敝的廊桥会引起人们对生命、对变迁的叹

惋、惆怅与留恋,它历经风霜仍具有别样的美和动人心魄的力量。依据廊桥,是连接此岸与彼岸的道路,

14

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

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中,描绘了文物、交通、民俗、技艺、宗教等不同维度的廊桥,将纪实性融于纯文

学中。用娓娓道来的文学语言表达浙江廊桥文化名片的丰富内涵(选自《周华诚:用(流水辞),为古老廊桥

做有温度、有生命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简

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他看来,这座廊桥保佑了附近所有的人家”可概括为:廊桥在

生活上为百姓提供便利,在精神上成为庇佑百姓之所。依据“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

都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桥神之外,保佑出行平安

的路神,还有各种可以保佑一方平安的神灵,也一并被请上廊桥。那些神灵的塑像,许多人往往分不

清,但并不影响人们对这些神灵的祭拜。在这些廊桥的神龛里,神灵们默默无言,长久地驻守,自有一份

威严在此,过路旅人行经此地,都会驻足停留,双手小心翼翼地合十祈祷,保佑平安”可概括为:廊桥文

化中供奉神灵的习俗蕴含了人们精神上对廊桥的重视和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依据礼在哪里?

在乡间。乡间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瑰宝,而廊桥是承载这些内容的文化瑰宝”可概括为:廊桥是承载传统习

俗精神礼仪的文化瑰宝。

9.纪实性。文中所写之景、之人、之事都是作者对廊桥进行实地寻访所得,作者用自己的眼、耳去发现

廊桥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周遭之间的关系。此外,“那年素秋刚毕业,她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

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

爷,爷爷年纪大了。爷爷说,老家好啊。素秋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有菩萨保佑的.....‘村头茶馆里

喝茶的老人,呷一口浓茶,悠然地说道”“从前的人们造一座廊桥是极不容易的事,必须到处集资写缘',大

家出钱出木,集全村之力、耗数年光阴才能建成”“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供奉着几尊

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素秋当讲解员的人生选择和感悟、喝茶老人讲北涧桥、乡民们集资建桥、村民祭

拜神灵等内容都是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情,作者用纪实的语言予以记录。文学性。“那年素秋刚毕业,她

多想留在外面工作。她的很多同学都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素秋一开始也不打算回老家。但是家里人不放

心,左催催右问问,尤其是爷爷,爷爷午纪大了父父道老家好啊麦利听爷爷的话就回来了”“深秋乌柏

叶红,她对着廊桥背解说词,一边背,一边钻到桥底下去看桥拱的奥秘。时间一长,她觉得廊桥越来越有

味道了”“素秋知道,廊桥从来不单单为交通的便利而存在。在数百年间,北涧桥上中间位置的神龛里,都

供奉着几尊神灵,长年香火不断”等叙事性的语言,增添了文章的故事性、文学性。“廊桥,是连接此岸与

彼岸的道路,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道路”“廊桥在村民心里,当然不是迷信那么

简单,而是寄托了大家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廊桥上走出去,走向外面喧喧嚣嚣的俗世人们抖擞起精

神,去奋斗,去打拼,去为向神明祈祷过的每一个幸福与安宁,一点一滴地交付自己的努力,礼失而求诸

野”,文章赋予廊桥以象征意义,廊桥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连接人与人的道路,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

的道路,是乡民们长久不衰的精神信仰的源泉。“一座廊桥接通了新的道路,无数的人将会来到这座廊桥

上。人们会在某些特殊又神圣的时候,在神龛前跪下来,虔诚地祈求神明的护佑;也会……于是这里便

15

成了一个小型的商贸集市,这个村庄由此日渐热闹起来",倒数第二段运用想象对廊桥未来热闹场景进行

描写,表达了要传承发扬廊桥传统文化和习俗的主题。此外,文章也不乏修辞及哲理性的评论,如“人们

把内心的祈求交出,把负累交出,把无力交出,把卑微交出''时间一点一点,像流水一样淌走”“比起满月,

残月更美。比起盛开的樱花,凋落的樱花更美……有一种美,是需要以同等的能量才能看见的”“正是那看

似偶然的几次选择,决定了人生道路的方向”等,修辞及哲理性评论的使用也体现了文章的文学性。

【答案】10.HKP

11.B

12.B

13.①主上不忍心使用武力,所以命令我当面告诉你们,我们会让你们生活安定,不会残害你们。

②孙炎开始用“让我活下来可以为你们所用”这样的话欺骗他们,贺某、李某知道这不是他的本心,害怕让

他活下来会给自己留下祸患。

14.①受孙炎恪守君臣之礼的感召。②钦佩孙炎的才华。③感受到孙炎再三邀请的诚意。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

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

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

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

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

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

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

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

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

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

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孙炎,字伯融,金陵句容人。身高六尺多,脸色像铁一样黑,一只脚跛。持论言谈风生,用词行云流

16

水,因为自负有经世济民之才,常常看不起那些治章句之学的儒士,在众人面前常常自我夸耀说:“孙炎

是个大丈夫,怎么能死在草野之中呢?”恰逢江淮地区大乱,明太祖朱元璋渡江来到金陵,听说孙炎的名

号,召见他跟他交谈,说了有几千几百句话,劝说太祖招揽贤能人士,来成就大业,太祖很喜欢他。

己亥十一月,提拔孙炎为行省都事。这一年的十二月,恰逢军队攻克了处州,选择一位把守处州的

人,都认为处州在山林沼泽之间,盗贼凭借地势纠结,不易消除,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太祖既然认为孙

炎有才,就让孙炎担任处州总制,钱粮兵马等书册,全部交给他,没有采用朝廷官报暂且用没有署名的文

书交给他,听任他去应征上任。孙炎到了处州之后,召集城中百姓排列在台阶下,告诉他们说:“元朝不

被上天保佑,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如今天下分裂成七八个地方,然而我看他们的志向,都没有把百姓放在

心上,得天下的,一定是我的主上。主上不忍心使用武力,所以命令我当面告诉你们,我们会让你们生活

安定,不会残害你们。”百姓纷纷磕头拜谢,发誓不敢有二心。孙炎又选择其中勇敢健壮的人,训练他们

成为士兵,率领将领们教导训练他们,选择其中被众人佩服的人做他们的长官,有敌人来犯就率领他们来

抵抗,没有战事的时候就让他们回去种田,百姓依赖他们得到安定,人人都说愿意让孙炎长管治理我们

郡。

当时有才能的杰出的百姓,都隐藏在山谷中不肯出来,孙炎写了信派遣使者招他们前来,而原中丞刘

基、章溢、知府叶琛都被处士们推荐。刘基最有名望,使者两次往返,不愿被起用,把一把宝剑送给孙

炎。孙炎做了一首诗,认为剑应当献给天子,我是人臣,不能私自接受,封好剑还回去。草拟了几千字的

书信,展开陈述天命来开导刘基。刘基没有应答,犹豫不决来见孙炎,孙炎准备了酒宴跟他饮酒,谈论古

今成败的事如同洪水倾斜于峡谷,滚滚不停,刘基于是深深钦佩对他感叹说:“刘基自认为超过您,看到

您这样的谈论,刘基怎么敢与您相比呢!”孙炎就把刘基送到了京师。

壬寅二月,贼将李某、贺某反叛,孙炎被擒。孙炎开始用“让我活下来可以为你们所用”这样的话欺骗

他们,贺某、李某知道这不是他的本心,害怕让他活下来会给自己留下祸患。用烤雁斗酒给孙炎吃,说:

“就用这个跟你诀别。”孙炎拔剑割雁肉,举起酒杯说:“啊,我是被你们鼠辈陷害,你们死去,猪狗都不吃

你们的肉。”贼人拿着刀看着他,孙炎饮酒自如,贼人呵斥他解开衣服,孙炎骂道:“这是紫绮衣,皇上赐

给我的,我要穿着它去死。”不让解衣,拿来枕头躺下。贼人不狠心,等到他睡着了才害死了他。

事情被朝廷得知,太祖感叹哀伤,在某年月日葬在金陵南门外聚宝山。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孙炎又选择其中勇敢健壮的人,训练他们成为士兵,率领将

领们教导训练他们,选择其中被众人佩服的人做他们的长官,有敌人来犯就率领他们来抵抗,没有战事的

时候就让他们回去种田。

“兵”做“为”的宾语,后面断开,第一个“将”是动词率领,不能断到上句;

“长”是名词,做“为”的宾语,不能断开。

故答案为:HKP。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文中是指朝廷颁布法令的文书”错。敕牒,

17

诏书的一种,授官的文书,委任状。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立即亲自登门拜访”错,原文“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可见

不是立即亲自拜访,而是派使者去请。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加兵”,使用武力;“面谕”,当面告诉;“安”,

使……安定;"厉”,残害。

⑵“绐”,欺骗;“生”,使……活;“若”,你、你们;“本情”,本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基最有名,使者再往返,不起,以一宝剑送炎。炎作

诗以为剑当献之天子,我人臣不可私受,封还之。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可知,受孙炎恪守君臣之

礼的感召。

由“基不答,逡巡就见,置酒与饮,论古今成败之事如倾峡,滚滚不休,基乃深钦叹之曰:‘基自以为胜

公,观公议论如此,基何敢望哉!’“可知,钦佩孙炎的才华。

由“使者再往返”“草数千言,开陈天命以谕基”可知,感受到孙炎再三邀请的诚意。

【答案】15.C

16.①杜诗运用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