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版)_第1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版)_第2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版)_第3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版)_第4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15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目标导航知识导图1.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2.结合示意图,阐明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形成过程。3.学会阅读等压线图,在等压线图中分析风力、风向等。1.等压线、风向及受力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A、B、C分别代表的力及对风的影响: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等压线,由________压指向________压,影响风向和风速;B________,方向与风向________,影响风向和风速;C____________,与风向________,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2)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填“南”或“北”)半球,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填“高空”或“近地面”)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风的形成(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________________)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________________)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与等压线________方法技巧等压线分布图中风向和风力的判读方法风向看“高低”:风始终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风力看“疏密”:在等压距相同的前提下,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思维拓展“焚风效应”原理暖湿气流沿迎风坡上升,形成地形雨,气温随高度降低较为缓慢;在背风坡,空气干燥,气流下沉增温快,形成干热风,称为“焚风效应”。重点风力与风向分析1.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1)影响因素及答题术语总结影响因素常用术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冬季南北温差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强(弱);等压线密集(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风力大(小)距风源地远近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摩擦力大小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挡作用弱,风力大;海面上风力大植被多少冬季植被少,风力大地形因素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风力大[思维拓展]“狭管效应”原理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这种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2)等压线图中风力的判定同一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高空风则偏转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近地面风):3.风向呈现方式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如东北风是从东北方向吹向西南方向的风。通常呈现风向的方式有两种:(1)风向符号——风矢风矢由风向杆和风羽组成,风向杆指示风的方向(如图中风向均指向A),风羽横线表示风力大小,一道短线代表1级风、一道长线代表2级风、一面三角旗帜代表8级风。(2)风玫瑰图频率最高的方位,表示该风向出现次数最多,如右图中的东南风出现次数最多,其次是东北风,南风出现次数最少。[典例](北京卷)读图,完成下题。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在上图所示的时段内,风向由东南变为东北的城市是()A.台北 B.上海C.首尔 D.北京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1~2题。1.N地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C.西北风 D.西南风2.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M地 B.N地C.P地 D.Q地图形专项突破3等压线图的判读等压线图是等值线图的一种,表示在同一海拔上气压水平分布状况的图。在同一水平面上,每一条等压线上的气压值相等。等压线图的判读和应用是高考中经常出现的考查要点,判读的关键是抓住等压线数值特征、分布特征及组合特征。1.判读气压形式(1)低压中心(如图中D处):等压线为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2)高压中心(如图中C处):等压线为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下沉气流)。(3)高压脊(如图中E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处各点的连线叫脊线。(4)低压槽(如图中F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弯曲最大处各点的连线叫槽线。(5)鞍部(如图中B处):两个低压和两个高压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2.判断风向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偏向风(如图中A处吹偏南风)。3.判断南、北半球(1)风向箭头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2)风向箭头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1)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如图中A处)。(2)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如图中B处)。5.判断季节(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6.判断天气状况(1)由较高纬吹向较低纬的风——寒冷干燥。(2)由较低纬吹向较高纬的风——温暖湿润。(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如图中D处和F处;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如图中C处和E处。[典例](江苏卷)2021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此时我国()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尝试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图,完成1~2题。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1.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A.西北风 B.东南风C.西南风 D.东北风2.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024·山东济宁阶段性检测)下图为2022年4月20日2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据此完成1~2题。1.此时图中四地吹偏南风的为()A.甲乙 B.甲丙C.乙丁 D.丙丁2.此时图中四地风力最大的为()A.甲 B.乙C.丙 D.丁3.(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为研究某地焚风的发展变化,研究人员在该地设A、B两处气象观测点进行观测(图1)。图2为某年1月28日在A观测点获取的气象数据。另据B观测点数据显示,当日地方时14:00左右该处出现一个锋面,停留了一段时间后,15:30左右开始移动。(1)指出A观测点焚风出现的时间(地方时)。(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