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_第1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_第2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_第3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_第4页
《新闻采访写作》论述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1.试述新闻采访写作和一般的调查研究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答:两者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都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都以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弄清事物的真相,探求其本质与规律;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新闻采访和一般的调查研究的不同表现在:⑴新闻性。新闻性也称专业性。这一特点,表明新闻采访写作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不同,即所有调查研究活动虽都离不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记者所要采访的事实则是亲近发生的,并有明显公开性和普遍意义。⑵突击性。记者的采访讲求时效,往往受到时间的限制,要求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采访和报道任务。⑶广泛性。记者的采访活动,涉及面广,接触范围大。各行各业新近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各个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成就和新经验、新问题,都在记者广阔的采访视线之内。⑷灵活性。新闻采访,有时也需要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以求占有大量生动的材料,写成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等。但记者的采访比较灵活,通常只是集中一点,致力于发扬精彩的新闻素材,不必拘泥于事情的全过程,也不必一味追求材料的系统化。⑸持续性。有些新闻事件的本质,常常有一个暴露的过程,需要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不断采访和连续报道,为人们提供有关的新闻信息。2.联系采访实际,阐述采访工作路线。答:记者采访的工作路线,概括地说,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历来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在艰苦的条件下,记者克服重重困难,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前线阵地,采写军事报道;深入田间炕头,和农民促膝谈心,反映群众的心声。特别是经过延安整风运动,新闻界学习整风文献和《中共中央善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和1942年3月8日给《解放日报》的题词——“深入群众,不尚空谈”,记者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进一步形成了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党的新闻采访工作继续发扬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0年动乱期间,党的新闻采访工作受到了严重干扰和破坏,记者采访严重脱离实际,虚假报道成风,使新闻报道推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粉碎“四人帮”后,这个优良传统和作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当今在深化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中,记者采访报道面临的情况和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新事物、新经验层出不穷,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发生。因而记者进一步发扬我们党新闻采访工作的优良传统,深入到改革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去,进行深入的全面的采访和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深刻观察与思考问题,更有迫切而重要的意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是一条正确的采访路线,它体现了实践第一的观点和群众观点。新闻报道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内存规律来认识事实、报道事实,而深入实际,深入到工作和生产的实践中去进行认真的采访和调查,则是记者认识和报道客观事物唯一正确的路线。1.为什么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答: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因为无产阶级记者是思想宣传工作第一线的战士,是面向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从其工作性质看,必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在新时期,特别是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观察、分析客观事物,从而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记者要提高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以此来武装自己,提高认识能力。新闻报道中的许多问题,都要涉及基本理论。如农村刚出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新生事物时,曾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倒退,走回头路。这时,一些有远见的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列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现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判明责任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于是旗帜鲜明的作了突出报道。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报道就可能有片面性。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旧的采访和思维方式,往往是单渠道封闭式的,记者同采访对象直来直往,很少借鉴他人成果,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来判断问题。中国改革实际已在若干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记者一定要注意学习新的理论,研究新的情况。2.论述具备广博的知识是记者职业的要求。答:记者的社会接触面广,各行各业都可能涉及,因此需要广博的知识。记者掌握的知识,从结构上来分,大体上有:政治理论知识、新闻学专业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在记者的知识修养中,以政治理论修养最为重要,即一个记者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水平,这是无产阶级记者的基本条件。记者的采访重在认识事物,需要有较高的认识水平。马列主义又是方法论,对于提高记者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大有裨益。新闻学专业知识包括新闻学基础理论、中外新闻事业史和新闻业务各方面的专门知识。新闻记者同其它行业一样都不应该成为一个无理论的盲目的实践者。记者以现实社会为报道对象,需要文、史、哲、经、法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把重点放在文史哲和经济等方面。外事活动日益频繁,而且中国新闻事业要走向世界,需要一大批精通外语和新闻业务的记者,外语已逐步成为记者必备的知识之一。自然科学及各方面的生活知识,包括天文地理、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等的方面的知识和衣食住行等生活知识。事实上,记者平日所学习的任何知识,对日后的新闻报道工作都具有潜在的价值。所以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兼容并蓄,多多益善。3.作为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答:⑴政治素质。记者的政治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报道内容和报道深度,从而带来不同的社会效果。政治素质表现记者的政治倾向性,表现记者某种思想倾向的程度大小及其政治立场的鲜明程度。建设高素质的记者队伍,必须把提高记者思想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强调我们的记者一定要讲政治,要讲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责任、政治敏感、政治鉴别力。记者的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新闻舆论的导向。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应当在政治上有较高的觉悟和严肃的态度,自觉的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四项基本原则,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立场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些能否达到,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⑵业务素质。记者的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通常体现在:社会活动能力、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逻辑思维能力、文字功底和口才。⑶心理素质。主要包括①好奇心理,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兴趣,求奇,求新。②竞争意识,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③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④坚强的意志,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⑷身体健康。记者工作是艰苦的,常常需要紧张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因此,对记者来说,体格健全是必备的素质。4.试述记者的心理素质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答:从新闻采访心理学来看,记者应当具备与其工作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素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好奇心理。就是对新鲜、奇特的事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理主要是求新心理,好奇往往包含在求新之中。二是竞争意识。新闻以新见长,以快制胜,记者要争取时间、争取“活鱼”、争独家新闻。新闻是“易碎品”,如果耽误了时间就可能失去新闻价值。所以记者要以最快的速度抓住那些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新闻加以报道,这就要为共同的目标,在同行之间展开竞争,有一种竞争意识。三是冒险精神。记者的冒险精神,就是要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敢于冒自然界和人为的种种风险,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作为记者的一种心理素质,冒险精神的表现,通常是指敢于冒恶劣的自然环境、可能的意外变故、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以及政治上的打击迫害等等风险。记者应有心理准备。当然,冒险不能是无意义的、盲目的,盲目冒险是莽撞行事,记者冒险应尽可能避免盲目性。四是坚强的意志。就是不怕困难挫折,善于排除干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完成采写任务。采访中,记者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客观存在的困难,加上一旦触犯了某些人的利益,他们会设置各种人为的障碍,阻碍记者正常工作,记者应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和挫折,完成采写任务。1.试述新闻选择的主要标准。答:(1)新闻价值的标准。①新鲜性。这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因素,因为只有新鲜的事实,才有可能具有新闻价值。新鲜性包括两层意思,即时间新、内容新。一条新闻,时间上离开事实发生的时间越近,内容上包含人们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闻价值。②重要性。所谓重要性,是指某个事实既为广大读者所关注,又能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越重要,新闻价值也就越大。比起其它的新闻价值要素来,重要性更能体现记者和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③显著性。一是人物、地点、事件的著名。再是事物程度、数量的显赫。另外,某些罕见的、稀奇的事实也蕴涵着显著性因素。④接近性。这是指某个事实和读者有某种关联而产生“亲近”感。⑤趣味性。所谓趣味性,是指事实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或足以动人情感的素质。它主要是从事实对读者的心理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来判断其价值的。(2)新闻政策标准。①政治标准。这是首先从政治上来衡量新闻事实,判断某个事实在政治上的利害关系怎样。记者发出的新闻,必须符合政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不符合政治标准,那就是大的原则性的问题。②新闻宣传思想。这是在一个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新闻传播要着重宣传什么、不能宣传什么的指导思想。新闻宣传思想的规定,这是我们党和国家鉴于全局的利益和实际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业实行领导和控制的一种手段、一种形式。③新闻机构自身的编辑方针。这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一种新闻宣传思想。我们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党和政治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新闻报道的政治方向和基本原则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各个新闻传播机构各有自己的特色有优势,有着不同的受众对象、报道侧重点或地方特点,并且承担着不尽相同的工作任务,这样,在具体的工作原则与编辑方针上,各个新闻机构又有一些不同的规定和做法。1.试述采访准备的实践意义。答:第一,做好准备,是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步。记者采访的第一步就是要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把采访进行下去。如果记者没有准备就仓促上阵,有时候第一步就迈不开。第二,做好准备,能尽快拉近与采访对象的感情距离。要使一个陌生的采访对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视为“知己”,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自觉自愿地把心理话向记者倾诉,这不是一件易事,仅靠记者的热情和坦诚是不够的,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三,做好准备,会使记者成为一个采访的快手。新闻讲究时效,这就要求记者快采快写。当看到一些时效性很强的报道,许多人钦佩记者出手快的同时,更惊异这些老练的记者们是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采访到那么多新闻素材的。如果探寻个中奥秘,回答依然是充分的准备。第四,做好准备,将增强记者的新闻敏感,更好地发挥和抓住新闻。第五,做好准备,有助于开拓采访的深度和广度。采访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把最有新闻价值、最有特点的新闻挖出来。这也离不开有关资料、知识等多方面的准备。2.采访前收集背景资料有什么重要性?答收集、分析有关背景材料,也是采访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资料是采访的基础。很多记者都将收集、分析背景材料作为采访的起点。无论是一次采访,还是一个时期的采访,无论是采访一个人、一个单位,还是采访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只要有可能,出发以前,总要抽时间去收集背景材料。特别是对一些突发事件、重要人物的采访,要达到高速度和高效率,除了平时的积累外,主要得靠采访前收集、分析报道对象的背景材料。这样,采访时就可直取中心,集中精力深入挖掘。背景材料可以帮助记者旧题翻新,挖出独家新闻。在新闻报道中,有相当一部分题材是老话题,包括名人、胜地、重大典型和重大事件的报道。对这些老题材,首先要了解过去有些什么报道,报道到什么程度,这样才能避免重复,进而在前人报道的基础上访出新事,写出新意。3.记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背景资料?答:记者收集材料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图书馆是新闻背景材料的重要来源,记者接受一项具体采访任务后,先跑图书馆是很有必要的。在那里,各种版本,种类专业的百科全书、名人录、地理志等可以为记者提供一般背景材料。各种各样的年鉴则可以为记者提供必要的数据。第二,充分利用资料库,包括新闻机构的大资料库和记者本人的小资料库,汇集、整理有关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材料、剪报、录音带、录像带、笔记本、卡片等等。第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报表、简报等,也可能成为重要的背景材料,也在记者收集之列。第四,向报道对象索要有关资料,包括他们的总结材料、情况简报、书籍、著述、剪报、照片、实物、音像资料等。4.怎样正确理解报道思想的作用及它的可变动性?答:报道思想的作用在于为新闻采访指明方向,解决应该报道什么和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和不应该怎么报道的问题,从而避免采访的盲目性,提高采访的成功率,而且有利于提炼新闻写作主题。采访活动受报道思想支配,并不等于采访活动总是处于被动状态。采访前所形成的报道思想,一般来说只是初步的、粗浅的,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应当根据现实情况来检验报道思想,随时对它进行补充和修正。一旦发现原来的报道思想脱离实际,就要毅然地从实际出发,确定新的报道思想。绝对不能被原有的报道思想捆住手脚,背离客观实际,搞图解式新闻。1.试述访问进一步深化阶段“激发”的意义何在?答:随着采访的深入,采访对象积极性被激发,记者和采访对象会相互影响、互相感染,这就是激发阶段,也是访问的最后一个阶段。在沟通阶段,记者已收集到有关新闻事实的多方面材料,必然会对新闻事实产生的条件、原因和发展趋势等问题作较深的探讨,由于朴素认识越来越深刻,双方配合也愈来愈密切,就容易产生“互激”关系,互激,实际是对新闻事实内部和外部联系双方共同进行探讨的过程,它可以深入讨论问题,也可进一步获得更精彩的事例和细节。记者的访问进入激发阶段,往往是记者对所获情况进行提炼的阶段。有时采访对象处于不自觉状态,记者如果先谈自己的看法,请教对方,一起讨论,有利于调动被访问者的思维激情,深化对问题的共识,进而获得更能说明和表现主题的材料。新闻采访的难点,是对客观事实的提炼并形成观点,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记者对新闻事实内部联系洞悉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最后激发阶段可以说是更高层次的访问,这时,记者更要自觉进入角色,对感性认识进行分析、升华,同采访对象讨论、研究正是深化认识的重要一环。2.试述讨论式提问的意义。答:记者在访问中提出问题并要求对方回答,必须注意要营造一种舒缓、自然的交谈氛围,唐突、生硬的一问一答,就像是在“审问”,其效果肯定不会好。特别在已经了解到一些情况再作进一步采访时,更要就某些问题,尽可能和对方一起讨论,互相交流。讨论式采访,往往在记者进入概括提炼的阶段,或采访对象处于不自觉状态时,记者采用先谈自己的看法,同对方探讨、向对方请教。这种抛砖引玉的办法,确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讨论式之所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是因为记者采集事实材料以后,需要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而同对方展开讨论,就可共同探求事物的内存规律,产生思想认识上的升华和深化。讨论式的采访经过与采访对象共同探讨研究,能更准确的掌握事物的实质,揭示事物的新闻价值。真理对任何人都是公正的,对同一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认识的正确取决于严肃的科学态度,因而探讨式访问具有更大可信性。有些记者不尊重事实,为了求“新”、猎“奇”、采取“拔高”“诱供”,主、客不分,硬把自己观点强加在对方身上,在访问中平等地进行讨论,不可“拔苗助长”,不摆架子,更不能为了说服对方而发生争吵。3.谈谈你对访问活动要领内涵的认识和体会。答:访问活动的要领,一是因人而异,灵活对待。记者访问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访问对象是社会各阶层、各种人物,他们对访问的反应千差万别,而且时有变化。鉴于访问对象有着身份、态度、性格、动机等等的不同,记者就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应当因人而异,灵活采取不同的访问方法。二是把握重点,启发诱导。记者访问应放得开,收得拢,谈话也可以不拘形式,力求轻松自由,但切忌漫无边际、无的无的放矢,而要把握交谈的重点,并善于启发对方的思路,诱导对方谈到点子上来。涉及紧要的情节,关键性的问题,更要抓住不放,问个水落石出。三是沟通思想,见机行事。一个有经验的记者,问题一出口,采访对象就知道你的水平和来意,因为记者善于沟通双方的思想;而一些经验不足的记者,就往往提问中心不明,让对方暗自发笑。所以事先要有周密思考,或根据现场情况发展深入琢磨,善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引起对方共鸣,调动对方谈话兴趣。要使访问成功,都必须与对方沟通思想,并能见机行事,以不同的接近方法访问对方达到感情融洽。四是少讲多听,广采博纳。访问谈话主要是听访问对象介绍事实真相和有关意见,即使对方所谈内容有些离题,也不可急于打断,而应注意广采博纳,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新线索、新素材。有时,无意中却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新闻。五是求同存异,心理共鸣。记者访问谈话,要注意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共同兴趣点,即共同的观点和情感等。这样,双方产生好感和亲近感,缩短和消除心理距离,采访才容易见成效。1.试述观察的直接性与客观性的内涵。答:一、观察直接性的内涵。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新闻观察非常重视亲眼所见,而不是通过摆布、虚拟和实验等手段进行间接的观察,要求直接深入到新闻发生的现场,直面事实,进行直接的观察。一切遇难而退,不求甚解,大概估计,道听途说,都是和现场观察格格不入的。白蛇传记者脚踏实地地,深入实际,就是为了便于观察了解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去伪存真,弄清事实真相。二、观察客观性的内涵。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其发展的状态和性质,都是由事物内存的矛盾所决定,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记者不应该依照自己的一厢情愿,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观察,硬要某些客观事实为自己事先构想和框架服务,而应该是对客观事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观察,以得到客观公正的结论。也只有这样的结论才是准确无误的,为广大受众所信得过的。有时由于观察者的偏信,主观武断,作出张冠李戴、颠倒黑白的报道,这是违背观察的客观规律的,也是违背职业道德的。2.如何领会记者的观察与职业敏感。答:现场观察的东西很多,但能够写进新闻报道中的事实,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因而,观察必须围绕新闻事实展开,并且紧紧为新闻报道服务。这就要求在现场观察中,记者要有一双机警、灵敏、锐利的眼睛,既能纵观万物巨变,又能明察秋毫,并且对于观察到的新闻事实,一眼就能看准,很快就能抓住。这种观察的敏感性的强弱,标志着一个记者业务能力的高低,政治素质的优劣。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闻记者,应该自觉地进行观察实践,不断提高观察的敏感程度。《人民日报》老记者商恺采写《驯服漭河》通讯的过程,说明了新闻敏感在观察中的重要意义。漭何是河南北部济源市的一条河,当时这条河已被治理,经过采访就能写篇报道,但他决定沿河踏看,上游不通汽车,他骑上了毛驴。在济源城外石拱大桥上,听到一位白发老人讲,从前在这大桥下悬有一口青铜宝剑,剑锋直刺入河心。传说漭河原是天宫的蟒神,因触犯天条被逐而变成了漭河,人们说蟒最怕宝剑,于是就用“宝剑镇蟒”了。商恺并不认为这与通讯无关,而是用在通讯开头,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1.采访活动中各种“结合”艺术有哪些?答:⑴上下结合。即是上级精神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上情”与“下情”相结合。上下结合又可分为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与报道思想内容上下结合。采访步骤的上下结合,一种情况是自上而下,指采访步骤上,先上级后下级,先领导后群众;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就是先与群众接触,了解“下情”,然后找领导,了解“上情”。报道思想内容的上下结合,就是吃透两头: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⑵点面结合。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一种方法是由点到面,“解剖麻雀”。一种是点面结合,即“面上找题目,点里做文章”。⑶纵横结合。纵横结合是一种交叉式的情况综合:纵的认识是指对事物历史与发展的完整了解;横的认识是指对一事物与他事物有机联系的了解。⑷正反结合。这是正面的点与反而的点之间的结合,是相反的两个个别事实之间的联系。正反结合有利于深刻认识先进与落后、正确与谬误、美好与丑恶等矛盾,有利于深入采访。2.记者在采访中如何多方面开拓?答:⑴找特点。所谓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等,从而开掘新的报道主题。包括认清形势找特点、通过比较找特点、具体分析找特点。⑵抓问题。就是必须注意矛盾的发展和变化,研究它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新的动向、新的苗头,从而揭示矛盾、分析矛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向社会提供解决矛盾可供参考、选择的意见、建议、措施或各种方案。⑶会“透视”。首先要学会对新闻素材的筛选与推敲斟酌,善于区分、鉴别事物的真相与假象,在揭穿假象中寻找事物的真相与本质。会“透视”,关键在于调查研究的深广,要对新闻事实了解透彻,要有“掘地三尺”、寻根究底的精神。会“透视”,作为记者透过现象挖本质的一种手段,还要求记者善于独立思考。记者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3.如何正确理解采访报道与政策宣传的关系?答:记者在采写实践中,除了掌握新闻价值标准外,还应牢牢掌握宣传政策标准。宣传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遵循党一贯的宣传政策和宣传纪律,记者在政策思考方面,应认真注意如下问题:一,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条件地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这是无产阶级宣传的党性原则。二,要从党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对党的事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是一致的,这就需要有长远观念与全面观念。三,新闻报道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片面性、表现性和绝对化,防止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此外,宣传纪律中还有新闻要考虑报道后的影响和遵守保密规定等原则。4.记者对被采访者心理的应变措施有哪些?答:⑴迅速接近采访对象。根据不同情况,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近的架“桥”艺术各有千秋,一般需要注意的是: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尊重对方,以礼相待;守信,说到就要做到;记者应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⑵采取适当的对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记者采访中灵活采取适当对策,总的原则是:采访对象喜时,乘兴追问;采访对象怒时,促其冷静;采访对象疑时,释疑释虑;采访对象悲时,给以安慰;采访对象疲劳时,适可而止;采访对象拒谈时,暂不强求。⑶调节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而无意注意,是指那种自然发生的,如外来干扰所引起的注意。记者从有利采访考虑,就要运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之间的转化规律,有目的地加以组织和调节。⑷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感应有时出现正迁移——感情交融、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谈话出现持久热情的局面;有时会出现负迁移——僵持、冷场、尴尬、局促不安,甚至敌视。记者应抓住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灵活应对。1.试述新闻写作的基本要领。答:⑴纪实写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写作的第一要领。学习新闻写作,必须从纪实写真学起,做到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包括整体事实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确凿无误。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对事实有所选择和舍取,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但绝不允许改变、歪曲甚至捏造事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通虚构、“拔高”或添枝加叶;对于事实的说明、分析和判断,也要符合事实的本来面目。⑵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作为一条报道原则,一种实践方法和技巧,这是新闻写作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新闻区别与文学、评论等文体最显著的标志。新闻依存于事实,读者、听众、观众想知道的主要也是事实,如果新闻不用事实说话,则不成其为新闻。新闻对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主张的宣传解释,也唯有用事实说话,即结合并通过事实的报道才能真正起作用。⑶交代新闻要素。新闻要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通称“新闻五要素”。2.如何选择与运用新闻要素?答:从新闻的写作实践看,交代新闻要素,重要的问题在于选择和运用要素。选择要素的目的是区分突出什么和不突出什么,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各个要素得到恰当的运用。在一条新闻中,空间应该突出什么要素,选择根据是新闻宣传价值的大小,而价值的大小是随新闻内容的背景而变化的。消息的写作对需要突出的要素,就应当在导语里交待,对其他次要的要素可以分散在导语后的主体段落里。“何事”要素是新闻诸要素的核心,任何新闻对它必须有所交代,而且常被放在突出的地位。每条新闻是不是都应该突出“何事”呢?这却要看它是不是属于最重要的要素,如果“何事”要素具有较大的新闻宣传价值,就应当先在导语里加以突出。“何时”这个要素,它是新闻的一个基本成因,新闻的“新”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时间新。至于“何人”、“何地”等要素,常常只是作为“何事”的配合性要素来运用,显得比较次要。但是,有时可能作为重要要素突出在新闻之中。例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各界名人,由于其显赫性、著名性,导语中就要强调具有新闻价值的“何人”要素。有一些事情,由于发生在某一地点而成为新闻,像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则成了应予突出的“何地”要素。现代新闻报道不仅求快而且求深,对“何故”和“怎么样”两个要素,就有可能要进一步挖掘。有一种深度报道,“何故”要素尽管不一定出现于导语,但十分突出。1.试述确定新闻主题的标准。答:⑴主题要真实而有意义。新闻主题必须真实,因此,主题的确定要以开掘新闻事实所固有的含义为立足点,而不能违背事实去“拔高”,也不能以事实本身不能说明的问题去“强加”。确定主题的过程,就是按照事实本身的逻辑阐发其思想意义的过程。新闻的主题真实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但主题真实又不等同于事实真实。⑵主题要明确,并有针对性。新闻主题的确定要正确,就是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符合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要求。主题正确还要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新闻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⑶主题要集中、鲜明、深刻。一条新闻,通常只能有一个主题,新闻的事实材料要围绕一个中心展开,集中地表达一种意向或说明一个问题;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新闻表现手法上可以储蓄,但写作思想必须旗帜鲜明,不通模棱两可甚至前后矛盾;同时应透过表面现象,抓住本质,深刻地揭示事实的内存规律。2.试述新闻主题的提炼方法。答:提炼主题的方法有:一,从认识事实入手。先有事实材料,后有新闻主题,如果没有事实,新闻主题也就无从产生。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新闻主题的提炼,必须着眼于事实,先从认识事实入手。认识事实并非轻而易举。首先,因为事实是多侧面、多层次的,只从一个侧面或从一个层次看事实,常常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次,由于新闻主题常受客观事物暴露程度和主体的实践水平与认识能力的制约,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会不同。二,在比较中鉴别。通过两种以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情景的比较,往往能细致的体会此事物、此情景与彼事物、彼情景的区别,比较的方法因而经常被人们所采用。对新闻事实的历史与现状作比较,特别是对事实的外部联系,即在全局上作比较,从中发现它的特点、新意及其价值,这经常是提炼新闻主题的突破口。三,上头下头结合。新闻主题的提炼,要有宏观意识、全局观念,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样主题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要做到这点,应该注意:眼观全局,贯彻政策精神;善于识别典型,以典型引路;要考虑新问题,注意有的放矢。四,选好主题角度。新闻主题问题具体而有个性的,而日常所见,多为大体相似的事,这就要见微知著,同中求异,从不同的角度开掘新的主题思想,避免主题的笼统、雷同和一般化。对主题角度的选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从说明或回答政策这一角度提炼主题;从全局性影响或意义重大的角度提炼主题;从提供某种时代精神或风尚角度提炼主题。3.试述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答:层次,主要指文章内容表达的次序,体现作者思路进展的步骤。段落,则指行文中的最小意义单位,以换行、提头空格为标志,是文章的思路内容在表达时由于转折、强调、间歇等情况所造成的文字的停顿,人们通常把它叫做“自然段”。新闻报道的层次安排可以事实的重要程度为顺序,还可以几种顺序结合运用,随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分段要注意单一性,避免把几层相对独立的意思挤在一个自然段里;分段又要注意完整性,每一段应该把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集中说完;分段还要注意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合乎逻辑,使每个段落成为全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此外,分段需要注意整体匀称、粗细适当,不宜某一段过长或过短。过渡,是指各段落、各层次之间的连接和转换。通讯、特写常用“过渡段”、“过渡句”,消息常用“过渡性词语”来表示。新闻情况是表达方式、表达方法变动时需要过渡。照应,则指文章前后内容的关照响应。也就是说,新闻写作,应该瞻前顾后、首尾圆合。具体的照应办法有三种:一是正文与标题照应;二是前后内容要照应;三是首尾要照应。开头和结尾,是很多新闻作品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居篇首,给人以第一印象;一居篇末,予人以最后印象。常见的开头方法有:“开篇点题法”和“形象导入法”两种。常见的结尾方法则有:或总结全文,揭示主题;或戛然而止,干净利落;或指明方向,鼓舞斗志;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开篇贵在“先声夺人”,让读者看一眼就被抓住,引发一种急欲读完的期待心理;结尾好在“清音有余”,要使读者感到饶有余味,读后印象深刻。1.消息写作要把握哪些要领?答:(1)要有时间观念。实践表明,一般情况下,新闻的现实性和新闻的时间性成反比,现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而现实性的强弱,决定着新闻价值的大小。(2)客观手法的运用。消息写作中客观手法的运用,主要是批客观地表述事实,是对事实的直接阐述,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之中,即变主观意图为“无形的意见”。(3)善于概括和直接。概括叙述事实,就是突出事物的特点,又把新闻简明扼要地表述出来,这就是需要在准确把握事物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用简明的语言将新闻事实中的何事、何时、何地、何人及必要的以展过程和结果,乃至发生的原因等,准确地告诉给广大受众。消息中的概括,也并不排斥对个别典型细节的反映,但无论是表现典型细节,还是力求叙述的形象性,都与通讯写作中的形象性要求不同。消息写作中的概括,还同直叙相联系,超载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4)增加信息量。所谓增加消息的信息量,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传递可能多的新闻信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功夫:一是一定量的新闻信息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来表述;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多输送信息。2.试从新闻的主要功能和体裁特征谈谈消息的地位。答: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表明,消息在新闻传播介中,占有重要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这样说,消息报道面之广,反映传播之快,受众之普及和运用之频繁等,都其他表现形式无与伦比和不可替代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骨干。从体裁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以生了什么新闻。它能够更迅速更及时地向人们报道客观事物的种种有意义的新变动,而且容易让人理解。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都能读懂报纸上的消息,也可以听明白、看明白。同时,消息的篇幅短小,在一定的报纸上,一定的广播和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里,能够向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新信息。从历史看,报纸又有“新闻纸”之称,主要是新闻和新闻评论,其中又以消息为主。自从近代报纸产生以来,消息就在报纸上占据主要地位。以刊消息、传播新闻为已任,这也是报纸不同于书籍、杂志的最显著标志。倘若没有消息,也就没有报纸了。从体裁的特点来看,消息以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告诉广大受众,新近发生了什么新闻。它能够更迅速更及时地向人们报道客观事物的种种有意义的新变动,而且容易让人理解。具有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都能读懂报纸上的消息。至于广播和电视中播出的消息,更不成问题,即使是文盲,也可以听明白、看明白。同时,消息的篇幅短小,在一定的报纸版面上,一定的广播、电视新闻的播出时间时,能够向广大受众提供更多的新信息。1.试述新闻语言的由来。答:新闻语言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独立形态。在我国,19世纪以前,尽管已经有了书面形式的“新闻”,却没有出现新闻语言。我国古代新闻活动使用的书面语言属于事务语体类。新闻语言的产生和独立存在,是在近代新闻事业出现以后的事。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申报》、《新闻报》等相继创办,外国老板改聘中国文人主编,报纸上的消息、电讯、游记明显增多,新闻语言也逐渐在孕育之中。特别是从出现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虽然用文言体的记叙文和政论文,但日益摆脱原来的事务语言的束缚,加强了新闻特有的语言风格,开创了“报章文体”。19世纪末,在上海等地出现几家完全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刊,促使新闻语言进一步接近广大民众,这在当时具有同封建文化作斗争的积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共产党报刊的创办,工人、农民走上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失去新闻语言从不稳定到稳定并逐步完善,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试述新闻文采内涵的表现方面。答:新闻的文采,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叙事突出动感。新闻出自事实的变动,包括突发性变动和渐进性变动,这表明新闻的本质是动态的,新闻文采也常伴随着事实的变动而生发。所以,新闻的写作要有文采,就要善于多用充满活力的动词,给人以新闻事实的动态感。二,描绘富有美感。新闻的描绘,主要是用清新、流畅的文笔勾勒出生动的画面,力求新闻立体化、形象化,使读者可闻、可触、可感。描绘新闻事实给人以美感,除了坚持真实性,还应该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其一,要抓住人物或事物固有的特点显示美感;其二,要抓住典型的场景显示美感;其三,要抓住动人的细节显示美感。三,修辞强调实感。新闻作品传播的是新闻事实,是客观、具体。新闻文采寓于事实,主要不在于语言,不在于堆砌辞藻,而要沿着事实的脉络发出来。这就要求实实在在地写,讲求寓情自然。1.消息主体的写法有哪些?答:⑴按逻辑顺序来写。主体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或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顺着这个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也有人称之为“依事适笔”。它要求据事实的本质,事物发展的逻辑必然,事物的特点和规律,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新闻事实;要求按科学思维的原则和方法,去说明事理,阐明事物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在表面上、形式上按部就班的排列。采用这种层次安排有利于反映事物的内存发展规律,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和意义,因而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同时比较容易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⑵按时间顺序来写。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写,就是根据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起到结束的先后次序来安排层次,展示事件的进程。这也是消息主体部分常用的一种写法。主体中按时间顺序来写,可以依时间先后叙来,只要不离主题又善于选材就行;有时也可以适当地把时间倒过来写,主体部分由最近的时间内发生的事实说起,再自近而远往前推,即采用“倒叙”;或者从中间写起,利用“插叙”交代说明过去的情况;有时还可以适当地设置“悬念”,待后揭晓。⑶自由地跳跃试写法。所谓主体部分自由跳跃式写法,即基本上仍然以事实的逻辑关系为依据,但又不拘泥于事物的内存联系,可以大跨度地间断叙述新闻内容,不必讲究表面的上接下连,这实际上就是借鉴散文的字法。2.试述倒金字塔结构的优点。答:倒金字塔结构的长处主要是:一、最能体现新闻性。此结构要求在消息的导语中亮明最主要的新闻事实或新闻内容的要点,这就使得消费中最新鲜、最主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得以安排在最显眼、最引人注目的开头。消息的新闻性在一开头就突出地显现出来,使受众一接触消息,便感到新闻气息扑面而来。二,开门见山,概括性强。采用倒金字塔结构,还可以在一开头便简要的概述新闻事实的轮廓,或是对新闻的评价,这样便容易体现出开门见山的特色;而且往往要将新闻内容浓缩概括为两三句话表达出来,这就有了较强的概括性。三,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读者读消息,当然希望一下子全能接触到新闻事实、新闻的核心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激起“新闻欲”,满足其信息需求或好奇心。以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消息,能够满足读者的这种阅读心理,也符合人们日常传递信息的习惯。四,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由于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写成的消息,是以事实重要性递减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新闻事实材料的,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也能很快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对其新闻价值迅速作出判断,便于选择稿件,决定取舍。五,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运用倒金字塔结构,记者可以较快地把各种新闻事实材料组织起来,从而增强新闻的时效性,特别是临截稿前如果又有新的更重要的事实材料需要补充,记者只要把这些内容加在稿子的最前面,不致打乱稿件原来的层次,大作修改,而耽误时间,免得紧急时手忙脚乱,又不好保证质量。1.试述各种通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写作要求。答:通讯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一些表现形式:一,记事。记事,又称介绍、报告等,是通讯应用最广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常见的通讯报道体裁。记事通讯也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具体而详尽,可以说是“详细的消息”、“情节展开的消息”。我国早期的通讯常常就叫“记事”,曾有“概要记事”、“长篇记事”、“印象记事”之分。概要记事也叫“详记”、“委曲”,顾名思义与消息的区别较大,是详细地报道事件细节的体裁。印象记事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二,访问记。这是通讯运用较早较多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主要报道人物谈话的内容,又称“纪谈”或“访谈录”,并从这种形式发展出“专访”即有专一主题专门对象的访问记。访问记的内容以被访问者的情况为主,包含访问环境场合的提示及描绘。往往于“纪谈”的同时再现场景和气氛,并常常穿插适当的背景材料于提问和回答之中,还可以融入必要的抒情和议论,是一种有情趣、有色彩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2.通讯该怎样进行层次安排和段落设置?答:层次安排包括主次、段落和设计,并需要考虑穿插、呼应、过渡、起伏等手法的运用。主次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常以详略区别。通讯写作中,只有在表达上充分展开的,才可能真正成为“主”。这就是说,“展开”与否是决定主次的条件。在消息中,段落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的层次清晰。虽然消息的段落也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功能,但更能突出更典型的则体现于通讯作品。通讯中段落的主要作用是“使你能平静地转换节奏,它像闪电一样能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自然的景色”。另外,通讯的篇幅一般比消息长些,如果不注意分段,报纸片面上就会形成黑压压的一片,给读者带去一种心理负担且不利于版面的美化。当然,段落安排的含义不仅仅是自然分段的设置,还包括对作品层次的体现,常常是一个大段落形成一个层次,而大段落则常常由许多自然段构成。也有一个层次只有一个自然段的情况,这常用于篇幅不长而又必须体现某种文字风格的通讯。穿插、呼应、过渡、起伏,这些对于层次的形成关系最为密切。在展开主要情节和中心事件中穿插其他线索、背景材料,能够使这个层次的容量更大。运用首尾呼应或不断照应的手法,能使层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得到加强。过渡的具体办法很多,有关联词语的过渡使层次转换比较平缓自然,而无关联词语的过渡则使层次之间具有比较跳动的节奏。文势的起伏常常靠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