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物理中考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青海省物理中考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青海省物理中考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青海省物理中考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青海省物理中考2024-2025学年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青海省物理中考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到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到朱

自清的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月亮被赋予了多种寓意。若以地面为参照物,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A.升起的明月是静止的

B.海边的礁石是运动的

C.站立的诗人是运动的

D.海边的房屋是静止的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参照物的选择以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

A选项:以地面为参照物,月亮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升起的明月

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以地面为参照物,海边的礁石与地面的位置相对固定,没有发生变化,因

此海边的礁石是静止的。所以B选项错误。

C选项:同样以地面为参照物,站立的诗人与地面的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没有发

生变化,因此站立的诗人是静止的。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以地面为参照物,海边的房屋与地面的位置保持相对固定,没有发生变化,

因此海边的房屋是静止的。所以D选项正确。

2、从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到张九龄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再到朱

自清的文学作品《荷塘月色》,月亮被赋予了多种寓意。根据《荷塘月色》中的描

述,下列关于荷塘中景象的解释合理的是()

A.漂浮的荷叶只受重力作用

B.漂浮的荷叶只受浮力作用

C.月亮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

D.月亮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浮力的受力分析和光的反射现象。

A选项:漂浮的荷叶除了受到重力作用外,还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因为浮力与重力

相平衡,所以荷叶能够漂浮在水面上。所以A选项错误。

B选项:由A选项分析可知,漂浮的荷叶不仅受到浮力作用,还受到重力作用。所

以B选项错误。

C选项:月亮倒影是月亮发出的光线(实际上是太阳光反射到月亮上再反射到地球

上的光线)经过水面时发生反射形成的,而不是折射形成的。所以C选项错误。

D选项:月亮倒影是由于光线在水面上发生反射而形成的,这是光的反射现象的一

个实例。所以D选项正确。

3、我们常吃的月饼是在烤箱里“烤”的,但根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最早的

月饼出自笼屉,青海就保留着用蒸笼“蒸”月饼的传统习俗。关于“蒸”月饼时的

情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一一水温升高

B.水变成水蒸气一一放出热量

C.闻到月饼的香味一一扩散现象

D.水变成水蒸气一一分子间距不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物态变化、热量变化以及扩散现象的理解。

A选项:水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在沸点不变,不会升高。所以A

选项错误。

B选项: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而不是放出热量。所以B选项

错误。

C选项:闻到月饼的香味是因为月饼的香气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了

空气中,被我们的鼻子捕捉到。这是扩散现象的一个实例。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水变成水蒸气时,分子间的距离会变大,因为水分子从液态变为气态时,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增大。所以D选项错误。

4、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A.风吹时,风车转动B.滴水成冰

C.秋天,香山的红叶会飘落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的应用。分子动理论包括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A选项:风吹时,风车转动,这是风的机械能转化为风车的动能,与分子动理论无

关,故A错误。

B选项:滴水成冰,是水的温度降低,达到凝固点而凝固成冰,是物态变化现象,

与分子动理论无关,故B错误。

C选项:秋天,香山的红叶会飘落,是树叶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是机械运动,与

分子动理论无关,故C错误。

D选项:将红墨水滴入水中,整杯水都变红,是红墨水分子在水中发生了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D正确。

5、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一定降低

B.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C.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

D.物体内能增加,一定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温度、热量和内能之间的关系。

A选项:物体放出热量,温度不一定降低。例如,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虽然放出热

量,但温度保持不变。因此,A选项错误。

B选项:热量传递的方向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而不是从内能

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内能的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物体的质量、状

态等因素有关。因此,B选项错误。

C选项:物体温度升高,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内能一定增加。这是内能与温度关

系的基本规律,因此C选项正确。

D选项: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因为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

两种:做功和热传递。所以,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

外界对物体做了功。因此,D选项错误。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距透镜20c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

的像,则该透镜的焦距是cm。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在光屏上再次得

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制成。

答案:10;靠近;照相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首先,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在二倍焦距处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且

像距也等于二倍焦距。题目中给出当蜡烛距透镜20M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等大的

像,因此可以判断该透镜的焦距F为IZ勿(因为2f1=2。谶,所以f=10cm)。

接下来,当增大蜡烛与透镜的距离时,即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像距

会减小,且像也会变小。因此,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我们需要将光屏

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

最后,这一成像特点(即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正是照相机

的成像原理。所以,应用这一成像特点可以制成照相机。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1O-,靠近;照相机。

7、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花开时,花香满园B.刮风时,黄沙扑面

C.煮茶时,茶香四溢D.扫地时,灰尘四起

答案:A;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中的分子无规则运动。

A选项:花香是由花中的芳香分子散发出来的,这些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从而扩散到空气中,使整个园子都充满花香。因此,A选项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

B选项:黄沙扑面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运动,这种运动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

的无规则运动。因此,B选项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选项:与A选项类似,茶香四溢也是由于茶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从而扩散到空气中。因此,C选项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

确。

D选项:灰尘四起同样是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因此,D选项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和C。

8、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是()

A.气体容易被压缩B.两个纯净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

C.高压下油能透过钢管壁渗出D.滴入水中的微粒向各方向运动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存在。

A选项: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很小,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这并不

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是说明了气体分子间距离大、作用力小。故A

错误。

B选项:两个纯净的铅块紧压后“粘”在一起,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使得两个

铅块在紧压后能够结合在一起。这能够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故B正确。

C选项:高压下油能透过钢管壁渗出,是因为油分子在高压下能够穿透钢管壁的微

小孔隙,这并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是说明了油分子在高压下的渗透

性。故C错误。

D选项:滴入水中的微粒向各方向运动,是布朗运动的表现,即微粒受到液体分子

无规则运动的撞击而发生的无规则运动。这并不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而

是说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9、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黄沙扑面D.冬天雪花飘飘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扩散现象的判断。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它发生

在分子之间,且分子是肉眼看不见的。

A选项:春天柳絮飞扬,这是柳絮(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的机械运动,不是分子

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不属于扩散现象。故A错误。

B选项:夏天荷花飘香,这是荷花中的芳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

于扩散现象。故B正确。

C选项:秋天黄沙扑面,这是黄沙(固体小颗粒)在风的作用下在空气中的机械运

动,不是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不属于扩散现象。故C错误。

D选项:冬天雪花飘飘,这是雪花(固体)在空气中的机械运动,同样不是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因此不属于扩散现象。故D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

10、在“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如

表是某实验小组在实验中所用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的记录:

导体编号长度L/m横截面积S/mm?材料

A1.02.0银铭合金

B1.01.0馍铭合金

导体编号长度L/m横截面积S/mm2材料

C1.01.0镒铜合金

D0.51.0银铭合金

要比较导体A、B的电阻大小,应选用—表中的数据;比较导体A(或B)和导

体C的电阻大小,可得到的结论是—.

【答案】

一;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以及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首先,要比较导体A、B的电阻大小,我们需要控制它们的材料和长度相同,只改

变横截面积这一变量。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导体A和B的材料都是银铭合金,

长度都是I.如,只有横截面积不同。因此,我们应选用表格中一(或第一行和第

二行)的数据来进行比较。

其次,要比较导体A(或B)和导体C的电阻大小,我们需要控制它们的长度和横

截面积都相同,只改变材料这一变量。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导体A(或B)和

导体C的长度都是].如,横截面积都是1.3混,但材料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可

以得到的结论是: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同。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一;在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时,不同材料的导体电阻不

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1、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答案:C

解析:

A选项,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而非黑色固

体,故A选项描述错误;

B选项,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这是正确的现象描述,但生成四氧化

三铁是实验结论而非现象,故B选项描述错误;

C选项,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二氧化碳),这是

正确的现象描述,故C选项正确;

D选项,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非白雾,白烟是固体小颗粒形成的,

白雾是小液滴形成的,故D选项描述错误。

2、关于物理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待测物体放在右盘,祛码放在左盘

B.使用弹簧测力计时,要先校零,还要明确量程和分度值

C.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若仰视读数,则测得的体积偏小

D.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应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后再读数

答案:B

解析:

A选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应将待测物体放在左盘,磋码放在右盘,通

过增减祛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从而得到物体的质量,故A选项错误;

B选项,使用弹簧测力计前,要观察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如果不在,

要调整到零刻度线,这是为了校零。同时,还要明确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量程

是指测力计能测量的最大力,分度值是指测力计的最小刻度,这些都是使用测力计

前必须了解的内容,故B选项正确;

C选项,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仰视读数,视线会低于凹液面的最低处,这

样会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大,故C选项错误;

D选项,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且不

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

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不能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再读数,因为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

后,其示数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故D选项错误。

三、填空题(本大题有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某同学在测一物体质量时,将物体放在了右盘,祛码放在了左盘,天平平衡时,

盘中祛码有50g、20g、10g各一个,游码读数为3g,则此物体的质量是go

答案:77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正确的读数方法。天平的使用规则是“左物

右码”,即被测物体应放在天平的左盘,祛码应放在天平的右盘。但在实际测量中,

如果放反了,也可以通过正确的计算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根据天平的读数规则,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祛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但在这个问题中,物体和祛码的位置放反了,所以我们需要用祛码的总质量减去游

码对应的刻度值来得到物体的真实质量。

具体计算如下:

物体的质量=祛码的总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50g+20g+10g-3g=77g

注意,这里游码对应的刻度值需要减去,因为它原本是用来增加祛码总质量的,但

现在物体和祛码位置放反了,所以实际上它是从祛码总质量中减去的一部分。

2、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援人员使用的一种红外生命探测仪,在黑夜也能工

作,它是靠人体辐射的一线来发现目标的。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已超期服役并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1年9月21日再入大气层烧毁,下落

过程中其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方式改

变内能的。

答案:红外;增大;做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外线的应用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首先,红外生命探测仪是依靠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来发现目标的。因为一切物体都会

向外辐射红外线,且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也会辐

射出红外线,所以红外生命探测仪可以通过探测这些红外线来发现被困人员。

其次,关于“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内能的变化,我们知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的温

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在‘‘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

它会做功并产生热量,这些热量会使“天宫一号”的温度升高,因此其内能会增大。

最后,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这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做功和热传

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是能量的转化,热传递是能量的转移。在这个

问题中,''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其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因

此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的。

3、在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救援人员使用的一种红外生命探测仪,在黑夜也能工

作,它是靠人体辐射的一线来发现目标的。我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已超期服役并圆满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于2021年9月21日再入大气层烧毁,下落

过程中其内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是通过方式改

变内能的。

答案:红外;增大;做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外线的应用以及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首先,红外生命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了人体辐射的红外线。在自然界中,一切

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线,且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人体作为一个有

温度的物体,也会向外辐射红外线,因此红外生命探测仪可以通过探测这些红外线

来发现被困人员,即使在黑夜也能正常工作。

其次,关于“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内能的变化,我们需要知道内能的大小与物体

的温度有关。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会增大。在“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

由于空气阻力的作用,它会对“天宫一号”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导致“天

宫一号”的温度升高,因此其内能会增大。

最后,关于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这里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在这个问题中,

“天宫一号”下落过程中内能的增大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实现的。做功是能量转化的

过程,即将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在这个例子中,空气阻力对“天

宫一号”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8X1(T8mo已知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如果声音能从月球传到地球,那么声音从

月球传到地球大约需要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1X1O'6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声音传播的时间可以通过距离除以速度来计

算。

已知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s=3.8XICP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7=340m/s.

根据速度公式力将已知数值代入公式中,得到:

V

注意,由于题目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所以我们对计算出的结果进行四舍五入。

故答案为:1.1x1仲S。

5、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该过程

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若将质量和初温均相

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c_{铝}〉c_{铁}〉c_{铜})浸没在同一沸水中煮较长的

一段时间,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球。

答案:不变;吸热;铝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沸腾的特点以及热量公式的应用。

水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在沸腾过程中,虽然继续加

热,但水的温度保持不变,同时水需要吸收热量才能维持沸腾状态。

对于质量和初温均相同的铝、铜、铁三个金属球,由于它们的比热容不同(c箔〉c铁〉

c翎),当它们浸没在同一沸水中煮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它们都会从沸水中吸收热量

并达到沸水的温度。由于三个金属球的质量和末温都相同,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比较

它们的比热容来判断哪个金属球吸收的热量最多。根据热量公式。=谶/%(由于

末温相同,所以/力也相同),比热容越大的金属球吸收的热量就越多。因此,从

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铝球。

故答案为:不变;吸热;铝。

四、计算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第一题

题目:

某同学在实验中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打点计时器每隔

0.02s打一个点,他从所打出的纸带中取出了连续的5个点,测得这5个点间的距

离分别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

CD请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

(2)若该纸带的第一个点记为A,第五个点记为E,则打点计时器在打E点时小车

的速度v是多少?

答案:

(1)小车的加速度a为2m/s2;

(2)打点计时器在打E点时小车的速度v为0.17m/s。

解析:

(1)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求解加速度。首先,我们确定时间间隔T,

由题目知T=0.02s。然后,我们取连续的三个计数点间的距离,如第一段和第二段,

第二段和第三段等,它们的差值应相等,即=X2-X1=X3-X2=

在这里,我们可以选择X3-X|和X4-X2来计算,因为它们的时间间隔都

是2T。代入数据得:

(均-X2)-(X2-X/){16.0-12.0)X10-3-{12.0-1O.O)X1(T3

a=---------—.7-----------=--------------------------------------------------------------------=2msz

(x27)2(2X0.02)21

(2)求打E点时的速度,我们可以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这一推论。由于E点是第四个点和第五个点的中间时刻,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第三点和第四点的平均速度来近似表示E点的速度。即:

号+416.0+18.0、,

3

vE=—_-=---------------X1(T=0.17ms

E2T2X0.02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单位换算,将毫米换算成米,以便得到正确的速度单位。

第二题

题目: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我省某地区成了天鹅的栖息地。某只天鹅的质量为9kg,若

该天鹅每只脚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cm2(g取10N/kg)。求:

(1)这只天鹅双脚站立在水平地面时,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若天鹅飞行时,翅膀上、下方所受的空气压力差为100N,则天鹅受到的升力

是多大?

答案:

(1)压强为4.5X103pa。

(2)升力为lOONo

解析:

(1)首先,我们需要计算天鹅的重力。根据重力公式6=mg,其中m为天鹅的质

量,g为重力加速度(取10N/kg),代入数据得:

G=9kgX10N/kg=90N

天鹅双脚站立时,其对地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即F=G=90No

接下来,计算天鹅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由于每只脚掌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双脚

站立时接触面积为:

S=2X200cm2=400cm2=0.04m2

(注意单位换算,In?=10000cm2)

最后,根据压强公式p=F/S,代入数据计算压强:

p=90N/0.04m2=2250N/m2=2.25X103Pa

但考虑到天鹅的脚掌可能不是完全平的,实际压强会稍大一些。然而,为了简化计

算,我们常取双脚平均分担体重,因此压强应为:

p'=G/(S/2)=90N/(0.02m2)=4500N/m2=4,5X103Pa

(注意这里的S/2是假设每只脚平均分担一半体重的简化处理)

(2)天鹅飞行时,翅膀上、下方所受的空气压力差即为天鹅受到的升力。题目已

给出这个压力差为100N,因此天鹅受到的升力F_升=100No

(注意:在实际问题中,升力的大小还会受到天鹅飞行速度、翅膀形状和角度等多

种因素的影响,但在这里我们仅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计算。)

五、综合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第一题

题目:

某同学用天平测量一物体的质量,他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o刻度线处,再调节平

衡螺母,使天平横梁平衡。接着将物体放在天平左盘,右盘加入适量的祛码后,发

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此时他应该()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平衡

B.改用更小的祛码

C.将平衡螺母向右旋动

D.向右盘中增加硅码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平的使用方法和读数规则。

A选项:当右盘加入适量的祛码后,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说明左盘物体的

质量大于右盘祛码的质量。此时,应该向右盘中增加祛码,而不是移动游码。因为

游码是在祛码质量不足时用来微调的,而不是在祛码质量过多或过少时的主要调节

手段。故A错误。

B选项:改用更小的祛码会进一步减少右盘的质量,使天平更加不平衡。故B错误。

C选项:平衡螺母是在天平使用前调节横梁平衡的,一旦横梁平衡,在测量过程中

就不能再动平衡螺母了。故C错误。

D选项:向右盘中增加祛码,可以增加右盘的质量,使天平重新达到平衡。这是在

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故D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

第二题

题目: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同学们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了实验,并记录

了实验数据。请结合实验数据,回答以下问题:

1.当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

距可能是多少?(写出两种可能)

2.如果保持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变,改用焦距更小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发现光屏

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如何调整光屏的位置?

答案:

1.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7cm和8cm(答案不唯一,只要小于7.5cm即可)。

2.应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解析: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的实像。已知物体距离凸透镜15cm,且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可以推

断出15cm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设凸透镜的焦距为f,则有2f〈15cm,解得

f<7.5cm。由于焦距是透镜的一个固有属性,通常会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可以

给出两种可能的焦距,如7cm和8cm(答案不唯一,只要小于7.5cm即可)。

2.如果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