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间词话》巩固基础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诚如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①毛泽东诗词情景交融、意境高远②“境界”也就是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美学范畴③《沁园春•长沙》上阕把湘江秋景写得宏伟壮阔,绚丽多彩,与下阕指点江山的豪情壮志相匹配④毛泽东诗词魅力无限,不仅因为他文学功底深厚,更在于他精神崇高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②④③①【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因此解答本题时:一要看几个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语不一致的句子是不是从同一陈述对象的角度展开的。当然,有时上下句采用顶真的手法,虽然主语不致,但上下文也是连贯的。本题第一个空根据前文可知是在说“境界”,所以第一空处顺应前文,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四句话中只有②是概括的在说“境界”,所以第一空处填②,第二空处接着说“意境”,按照逻辑关系,先说毛泽东的诗词境界,再具体到他的《沁园春•长沙》,第四处根据后文说的是“襟抱”“学识”“真诗”,所以关系紧密的应该是④,所以排列的顺序应该是②①③④,故选A。【点睛】语境式排序题要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的一致性。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表达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说来,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陈述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遭到破坏,语句也就变得不连贯了。命题者往往便会据此出题,或抽去其中一句让考生选择,或改变其中一句叙述的对象要考生修改。保持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必然要做到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也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B.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辉煌的时代,是群星辈出,慷慨高歌的时代,是各种思想自由进发碰撞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C.企业有权在国家政策法令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增加生产、提高质量、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来增加工人工资并提高各项待遇。D.推动“新中装”,其中重要的是在思想上确立推动中式服装发展的理念,在社会中形成中式服装的流行氛围,让广大人民喜欢、认同、穿着中式风格的服装。【答案】A【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极为辉煌的时代,是群星辈出,慷慨高歌的时代,是各种思想自由进发碰撞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时代,是……时代,……,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称为“百家争鸣”,主宾不搭配,应该改为“……时代,是……时代,群星辈出,慷慨高歌,各种思想自由迸发碰撞,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这种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C项,“增加生产、提高质量、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并列不合逻辑。可以视为语序不当,把“提高质量”移到最前面,“提高质量、增加生产、扩大经营、降低物耗等措施”;根据前后语境,要“增加工人工资并提高各项待遇”,最合理的改法是删掉“提高质量”。D项,成分残缺,“在社会中形成”后加谓语动词“穿”;语序不当,“喜欢、认同、穿着”语序不当造成表达不合逻辑,应为“认同、喜欢、穿着”。故选A。3.清代大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作学问的三个境界时,引用了古代三个词人的词句加以说明,其中第三个境界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C.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D.又恐琼楼玉宇,高出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由此可知,AB项属于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D与此无关。故选C。4.请你依照下面对第一种境界的解读方式,写出对第二、三种境界的解释。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关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立业、治学三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讲的是第三种境界讲的是【答案】(第二种境界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在学问之路上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泛舟学海时的勤勉执着。(第三种境界讲的是)他们经过艰苦的探索,产生了顿悟或灵感,原来困扰多时的问题豁然开朗,心情十分愉悦的情形。【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考仿用、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做本题的关键是对王国维的这三种境界的内涵的理解。第一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正是入门前的孤独寂寞和苦闷彷徨。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是在做学问的过程中那种兀兀穷年、焚膏继晷、皓首穷经的精神;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正是面壁之后的顿悟,是山穷水尽之后的柳暗花明,内心是愉悦的,收获是沉甸甸的。5.根据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观点,下列诗句最符合“有我之境”的一项是()A.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B.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C.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D.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请题干要求,结合选项诗句逐项理解分析。本题内容是王国维对于审美意境的区分,其中引入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概念对于中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陌生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主要涉及“人与物”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本题C项,“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中“同孤”是指“月”与“我”同孤,已注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属于“有我之境”。故本题选C。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全民阅读活动开展十几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调查数据显示,手机和互联网已成为成年国民接触媒介的主体,阅读的娱乐化和碎片化特征明显,深度图书阅读行为的占比偏低。纸质阅读“下降”和深度阅读“偏低”,指向了一个由来已久的忧虑,那就是阅读质量。我们不否认消遣式阅读的价值,但更需要倡导有营养的阅读。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近年来流行“悦读”。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三境界,其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讲的正是苦读;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第三境界,可以理解为苦读之后的愉悦。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关键还是看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采取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取材于毛建国《阅读方式各有不同,但有营养的阅读应持之以恒》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对“有营养的阅读”的认识。【答案】(1)有营养的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给生命增加营养。(2)有营养的阅读在阅读内容上,要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3)有营养的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4)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辨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3)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归纳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读的基础。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分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由原文“什么是有营养的阅读?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给生命增加营养。比如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等”可知,有营养的阅读是指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拓宽视野、涵养正气、陶冶情操、丰富思想等给生命增加营养;由原文“实现有营养的阅读不外乎两点:一是在阅读内容上,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而不能只是为了打发时间,满足于大量碎片化、娱乐化,甚至低级趣味的内容;二是在阅读方式上,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而不是浮光掠影,满足于一知半解”可知,有营养的阅读在阅读内容上,要多选择经典的、有价值的;在阅读方式上,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苦功;由原文“确实,有些阅读是很轻松的,但有营养的阅读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其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尤其一些大部头经典著作,不经过一番苦读,连门都进不了”可知,有营养的阅读过程很多时候是不轻松的,往往挑战的是知识的盲区;由原文“值得注意的是,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一般而言,纸质阅读更容易走向深读,但并不是所有的纸质阅读都是深度阅读;数字化阅读,容易走向无营养,但数字化阅读本身也可以具有高质量”可知,有营养的阅读与媒介并没有必然联系。【点睛】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答题小技巧: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4.找出文章表程度的词语例如:总共、基本、大致、最。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能力进阶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人间词话》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力作,也是中国近代__________的一部词话著作,在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是王国维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之局限,力求运用自己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批评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在体例和格式上,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
),又吸收了西方美学思想的成果,__________,自成一格。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__________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__________,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的“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它对历代作品进行解析,阐述了词学理论,展示了诗词境界的魅力。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流传尤其深远,不仅常被用来研究爱情悲喜、美学等问题,还被人们用来解析哲学、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最负盛名
独树一帜
屈指可数
奉为圭臬B.最负盛名
重支炉灶
绝无仅有
奉若神明C.不负盛名
独树一帜
屈指可数
奉若神明D.不负盛名
重支炉灶
沧海一粟
奉为圭臬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它常被用来研究哲学、美学等问题,还被人们用来解析爱情悲喜、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B.不仅常被人们用来解析爱情悲喜、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还被用来研究哲学、美学等问题。C.不仅常被用来研究哲学、美学等问题,还被人们用来解析爱情悲喜、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D.不仅仅是常被用来研究哲学、美学等问题,而是被人们用来解析爱情悲喜、宦海沉浮等人生境遇。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被它融会了B.它融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华C.它被融会了精华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D.中国传统美学融会了它的精华思想【答案】7.A8.C9.B【解析】7.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最负盛名:负的意思是具有,享有。最负盛名的意思是最具有名望。不负盛名:指不辜负,对得起盛传的名望。根据语境“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可知,这里应该填最具有名望的,所以应该填“最负盛名”。②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重支炉灶:喻放弃原来的,另外从头做起。根据语境“自成一格”可知这里应该是“自成一家”,所以应该用成语“独树一帜”。③屈指可数:扳着手指头就可以数的过来,形容数目很少。沧海一粟:形容势单力微,微不足道,就像大海中的一滴水。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稀有。也用来形容人或物非常珍贵。根据语境“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可知,这里是数量少的意思,所以这里应该用“屈指可数”。④奉若神明:形容对某些人或事物的盲目尊重。奉为圭臬,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根据“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可知这里应该是当成自己的准则的意思,所以应该用成语“奉为圭臬”。故选A。8.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关联词语“不仅……还”位置不当,两个分句同一主语,主语位于关联词之前。B项,语序不当,应该是先“研究……”后“解析……”。D项“不仅仅”和“而是”搭配不当。故选C。9.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A项,叙述主体同上文的叙述主体“《人间词话》”不吻合。C项,不恰当之处在于“它被融会了精华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被动句式,而句子前面部分是主动句。D项,错误在于叙述主体不吻合,逻辑关系不当。故选B。【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10.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答案】王国维认为这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此言不虚。这两句词不事雕琢,风格简约,而荷之动态精神跃然纸上。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平静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清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花的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其次,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把荷花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风”字,不动声色地勾勒出荷花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举”字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其精神。【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一阵风吹来,水面上清圆的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水面清圆”,词人描绘荷叶在清澈水面上是一个一个的圆。这是一种宏观俯瞰的视角。有颜色,有构图。“一一风荷举”,又增添了动态美。风中的荷叶,像举着一柄柄伞。这句诗妙在简洁而生动,动态可掬,这像是电影流转的镜头一样,展现了夏日荷塘的动态的美景。“风”引起了摇摆不定的力量,“举”代表一个向上的力量,一个“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极为传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必要求面面俱到。【点睛】鉴赏表达技巧类命题角度,主要有以下方面:1.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有什么表达效果。2.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3.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手法及其作用。4.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11.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称赞《苏幕遮》中“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请对这三句加以赏析。此外,它们与下片的思乡之情又是如何衔接在一起的呢?【答案】此句写圆润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舞动起来。词句炼一“举”字,写出荷叶的活力与生机,动景如生。自然引发出对故乡荷塘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念。【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词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赏析“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初阳照荷,宿雨初干,风吹荷叶,翩翩起舞。一个“举”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就由描写风荷想到故乡的荷花,情感也就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点睛】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12.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种境界。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80字。【答案】在学习中,我们首先要立志,并且要立长志,也就是说要有长远的目标,这样,为了目标毅然上路,不断努力,就不会感到前途渺茫,就有了前进的动力。要想实现目标,坚持不可或缺,因为实现理想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失败伴随,我们要勇敢地和困难作斗争,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就要持之以恒,执着追求,决不后退,从而雕塑坚强的自我,最终跨向成功的殿堂。【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第三种境界所表达的意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也是智慧的顿悟。结合学习谈论的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是把这种境界当成目标。在谈感受时,要先分析出三种境界分别对应着学习生活上的什么,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种境界对应“确立学习目标”;第二种境界对应“持之以恒,执着追求”;第三种境界对应“达成学习目标”。作答时,不要脱离前两种境界的铺垫,没有前两种境界是难以达到第三种境界的。素养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何探求“隔”与“不隔”的真义,我的观点,应从《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中得来,不能仅凭寻章摘句的理解。《人间词话》是表“境界”的著作。何为“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第16则中写道:“夫境界……皆须臾之物(即指美的形式——-编者注)。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理解了“境界”的内涵,也就好理解什么是“隔”与“不隔”了。所谓“隔”,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的共鸣有障碍(包括迟滞与不自然),“不隔”,就是共鸣产生得自然与流畅——再申而言之,诗人所描摹的景色、所抒发的情感,能在读者接触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刹那,即能找到契合、引起共鸣。“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如低诉在耳,使人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时光荏苒”“人生苦短”的唏嘘,所以“不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情景在眼,使人自然地萌发对草原空阔、恬静、自在的心动,所以也“不隔”。而“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给人的却无非是“暮雨下的瘦小山峰”的意象(至于数峰如何清苦,为何清苦,人们也许弄也弄不清),唤不起什么共鸣来,至多是产生“作者用语尚奇”的感受。至于“谢家池上,江淹浦畔”,与“池塘生春草”相比,虽对仗工整,但人们再怎么梳理,其意象也是模糊的,是难以激动人心产生共鸣的。也许有人要问,那“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一句,“隔”在哪儿了?我的理解是,该句“隔”在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向语言符号转化时的脱轨,导致给人的感受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不一致。姜夔写《扬州慢》的本意,他自称是表一种“《黍离》之悲”的情感。但“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七个字,恰恰更多的给人以一种静谧而有如“杨柳岸,晓风残月”式的优美。即使部分读者悟性高,也至多从“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悟出一种死寂的冷清,却无法有忍不住失声痛哭的“《黍离》之悲”,所以,该句多少还是有点“隔”的。“隔”与“不隔”能影响到人的审美,但却不是审美标准。“隔”,因为使人们产生共鸣的迟滞,而“不隔”方能使人瞬间感受到作者所营造的“境界”,因而,作者要达到艺术的“最高层”,应努力做到“不隔”。王国维并非故意贬斥姜夔的艺术成就,相反,他十分肯定姜夔的作品“格韵高绝”(《人间词话》第39则),认为“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人间词话》第42则),他只是惋惜姜夔未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认为他的诗不能克服“隔”的毛病,而终究没能在“格韵”高绝的基础上达到“意境”的境界。(摘编自王维新《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材料二:“像初次见到那样来描写事物”,就其效应来说,与王国维所说的“不隔”之境颇为相似,即《人间词话》中所说的“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造作之态,语语如在目前”。《人间词话》第36则之后,王国维连续使用了“隔”与“不隔”的概念,从读者审美角度对其“境界”说加以补充。第41则“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如此,方为不隔。王国维论“写情”“写景”,认为凡是直接给人一种鲜明、生动、真切感受的为“不隔”,所谓“语语如在目前,便是不隔”。这是从读者接受效果来说审美快感的产生。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以及可感性的提出也基于同样一个根本的假设:文学作品是为被感受而创作的,是为被感受而存在的。文学创作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能否通过诗化语言表现出他对事物的原初的、真实的审美感受。与之相同的是,王国维也是从读者接受角度来谈“隔”与“不隔”。只是王国维从境界入手。他的“隔”与“不隔”之区别全在于“境界”,在于作品本身是否真切地表达了“真感情”“真景物”。“境界全出”的作品,欣赏者能得到“不隔”的审美感受,无境界的作品则给人一种“隔雾看花”之恨。而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达到审美认识,而是审美感受。这种审美感受靠“陌生化”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文学语言就是在这不间断的过程中“陌生化”的产物,这种扭曲、变形乃至“反常化”的诗意语言在接受者脑中形成的冲击力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隔”之感。这里的“隔”显然与王国维说的“隔”不同:王国维认为在创作中感情虚浮矫饰,遣词做作扭捏,以致破坏了作品意象的真切性,使读者犹如雾里看花,便会产生“隔”之感。王国维是反对“隔”而极力主张“不隔”的。而陌生化所要求的语言诗性,即可感性的还原与复归,不是使作品逼近或酷似本然的“真”,恰好相反,是对现实和自然的创造性变形甚至扭曲。即使是如初次见面那样描写事物,也要消解习惯,按头脑中第一感觉描写刻画,而不是指称性地陈述。这对于习惯而言,便是一种变形。这一变形方式之所以必要,完全是为了使我们被钝化了的、自动化的感觉方式活跃起来。所以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诗性语言的功能与其说是表意,倒不如说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摘编自伍丹《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和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几点比较》)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倡导的“不隔”,是指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要能够迅速、自然打动读者。B.“波心荡,冷月无声”写景虽美,却并不能让读者准确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C.我们可用“隔”与“不隔”审视作品,有“隔”即为下品,“不隔”方为佳作。D.俄形式主义认为作品是可知可感的艺术形式,审美感受贵在推陈出新,别出新意。1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国维所谈“隔”与“不隔”,实指“境界”的“隔”与“不隔”;理解“境界”的内涵是理解“隔”与不“隔”的前提。B.王国维的“不隔”之境与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及可感性,都强调从读者角度感受情、景、事、物的真切、真实。C.王国维认为语言要为营造意境服务,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却往往为追求诗性语言的特殊审美效果而弱化了其表意功能。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首诗因为“不隔”,故能流传千年。15.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材料二中“陌生化”的论据的一项是(
)A.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表达了完全融化在淡远静穆景物之中的心境,是静观外物时产生的物我浑化的境界。B.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文体演变观,前人反复为之,渐成习惯;后人脱离窠臼,别开生面。C.不少商家在广告中巧用修辞,特意违反规则,变异求新,给人以新颖独特的感受,如某品牌洗衣机的广告词:“闲”妻良母。D.杜甫自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生招聘12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3年汉中市资信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公开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至2030年中国步进电机拉袋颗粒自动包装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销售小组年终工作总结
- DB32T 5090.1-2025 医院医患沟通规范 第1部分:住院
- 温有奎大数据知识发现产品开发
- 消防知识竞赛资料
- 强化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要求
- 公共设施管理合同
- 小吃摊位租赁合同
- 课题申报参考: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
- GB/T 45211.7-2025小麦抗病虫性评价技术规程第7部分:蚜虫
- 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研究
- 杜邦分析体系下泸州老窖公司盈利能力研究11000字
- 2025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人才引进8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大学网站介绍》课件
- 口腔癌预防科普
- GST200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安装使用介绍说明手册
- 游戏情感化设计研究-洞察分析
- 《食疗与慢性病》课件
- 【MOOC】理解马克思-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